•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地球最后的导演

地球最后的导演,The Great Director

主演:宁浩,贾樟柯,张子贤,张婧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地球最后的导演》剧照

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2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3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4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5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6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3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4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5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6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7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8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19地球最后的导演 剧照 NO.20

《地球最后的导演》长篇影评

 1 ) 神仙打架,狂飙演技,这国产新片光阵容就狂打五星!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流媒体对电影的冲击愈发严重,加之疫情的不断反复,不少电影开始跳过电影院直接在流媒体直接上映。

电影不再仅仅是电影院独享的产物,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坐在电影院中,欣赏电影艺术的“仪式感”了。

与此同时,大量新鲜技术涌入电影制作,VR电影、互动电影......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在对传统电影发起挑战。

这一切都不禁让人开始思考,“电影”会不会被更改的面目全非?

会不会有一天离我们而去?

最近就有电影人将他们的疑惑与担忧搬到了屏幕之上——

地球最后的导演 (2021)6.7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短片 / 徐磊 / 宁浩 贾樟柯

《地球最后的导演》是哔哩哔哩和坏猴子影业共同打造的短片系列《大世界扭蛋机》的首篇。

在第一部分“明日之后”中,四部电影短片主题不同,风格各异,《地球最后的导演》中在探讨电影消亡的未来世界;

《你好,再见》中探讨后现代社会的“社会失语症”,人们的沟通被压缩到十句内;

《杀死时间》中探讨物质基础极度充裕的未来,人类将如何填满空虚的精神世界;

以及《一一的假期》中建立了一家虚拟云端养老院,在效率至上的社会中,究竟什么才是人类所追求的。

从2016年起,宁浩创立的坏猴子影业就对外公布了扶持青年电影人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该项目陆续推出了《绣春刀》《刺杀小说家》《我不是药神》等多部佳作。

可以说宁浩此举,是整个中国电影行业中新人导演的福音。

然而这与他自己的出身也有着密切关系。

2007年,刘德华启动“亚洲新星导”计划,拿出2500万帮助7位新人导演,实现他们的电影梦。

宁浩一听,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去找刘德华,将剧本提交上去。

这部电影便是《疯狂的石头》,导演宁浩与主演黄渤,自此一举成名。

不忘初心,薪火相传,宁浩选择扶持新人,将良好的传统循环延续下去,也是在报答贵人相助。

当外界都在夸赞支持宁浩时,他却表示:“帮助优秀的青年导演拍电影,是我的荣幸”。

其实早在去年《地球最后的导演》平遥国际电影展首映时就已经上过好几次热搜。

影片中我们所熟知的名导贾樟柯与宁浩纷纷放下导筒,当起了主演,而且是自己演自己。

故事时间拨到了未来,2065年,电影已死。

真的如我们所焦虑的那样,成了几乎没人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贾樟柯和宁浩为争夺“电影非遗传承人”而较劲。

影片一开场,炫目的红色灯光下,不断回荡着《心雨》的歌声,KTV练歌房内,一对欲拒还迎的男女。

熟悉贾樟柯作品的观众一眼便知,这一场景是再现了贾导的处女作——《小武》。

随着贾樟柯“停”的一声,观众被带到了拍摄现场,贾导在片场紧张的忙碌着。

就在贾导在对自己的影片“精雕细琢”时,一个工作人员打断了拍摄。

原来这并不是真的电影拍摄,而是在电影博物馆“表演拍电影”。

工作人员以快下班的理由呵停了贾导的表演,比表演人员人数还少的观众们也悉数散场,就连同台的表演人员也劝他差不多得了。

人群散去,执着的贾导依旧念完了自己“表演”的结束语。

我们在这里穿过站台(《站台》),送走小武(《小武》),世界很大(《世界》),江湖再见(《江湖儿女》),让我们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结束语用他的作品穿了起来,每句话都夹带了贾导的“私货”。

来到另一边,宁浩导演也没闲着,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着田间想要偷瓜的小孩。

抓住偷瓜贼以后,宁浩惩罚他们一直吃刚刚他们偷走的瓜果蔬菜。

撑得不得了的几个小朋友守着一桌子的西瓜,议论着宁浩的职业。

此时的小朋友早就不知电影为何物,在他们的记忆里,电影早就是上一代人一种无聊的娱乐形式罢了。

晚上,贾樟柯与宁浩在喝酒叙旧,没想到一位美女走到了他们身旁。

为了吸引美女的注意力,二人不由得展开了一场“商业互吹”。

宁浩吹嘘着贾樟柯国际上获奖众多,贾导却“自谦”的说,都是些什么熊、什么豹、什么狮的动物奖。

(威尼斯金狮奖、柏林金熊奖、以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

贾樟柯赞誉着宁浩票房成就高,动辄几十亿,宁浩也“谦虚”的表示,有时也只有十几个亿“而已”。

果然两位年轻时的“丰功伟绩”吸引到了一旁美女的注意,在一番艰难的回忆后,美女终于回忆起来了昔日的两位名导。

并且吐槽贾樟柯被印在了娱乐史上,害得年轻人还要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苦不堪言。

贾导也苦笑到,他也不愿意让别人对他的电影有着过分的解读。

最后美女甩了一句“现在谁还看电影啊”,扬长而去。

正当二人准备回家时,贾导接到了来自电影艺术振兴协会的王会长的电话。

电影在申报今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邀请贾樟柯成为唯一的“电影非遗传承人”。

谁成想,原本还在一旁听得很不是滋味的宁浩,转头也收到王会长的邀约。

两人为争夺这一“电影非遗传承人”的资格相互竞争,煞费苦心,笑料百出。

就在两人为了展示谁的身体更好,狂炫羊肉汤之时,王会长收到消息,抱歉的通知两位导演,由于政策调整,今年的“非遗”名额给不了电影了。

为了让全世界都能吃上优质的猪肉,把名额给了母猪的人工授精技术。

听到这一消息,两位导演血压瞬间升高,直接被送进了医院。

两位百岁老人在病床上听闻隔壁有人去世,悲从中来,不禁感叹还有好多想看的电影都没来得及看看。

于是他们就在夕阳下骑上了心爱的三轮车,去到了海边的五元自选放映机。

到了挑选电影的时候,两人依旧是互不相让,文学系出身贾导钟爱于文艺片,挑选了诸如《小城之春》、《偷自行车的人》等印在教科书上的经典名篇。

相对比宁浩则更心仪商业片,挑选了《少林寺》、《南北少林》、《少林小子》等武侠动作片。

两人后面还挑选了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大师之作,还都不约而同的表示一看塔可夫斯基就想睡觉(谁年轻的时候没睡过几个电影大师呢)

最后两人停止争论,共同欣赏着电影《火车进站》。

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刻,我们回到了电影的开始。

汽笛声传来,火车缓缓地驶进站台,百年以前,座下的观众看见迎面而来的火车吓得四下逃窜,惊恐万分。

他们全然不知驶来的不仅是火车,而是一辆承载了无数可能性的穿梭百年光影的影像列车。

1896年1月25日《火车进站》在法国公映,它是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的代表作,也是初期公开放映下流传度最广的电影。

周围渐渐暗下,仿佛我们又回到了电影院,电影的火车可以继续前行,驶向远方,星火不灭。

《地球最后的导演》片长不过40分钟,无论是剧情还是结构,各个方面来说并不算是绝佳的作品。

但是却是当今短视频大行其道,互联网浪潮企图吞噬电影行业的境况下的一剂安抚。

影片中的致敬与迷影梗,多到数不过来。

除了直白的片名和海报,细节里还埋藏了许多惊喜。

例如,宁浩出场时,手中喝的酒,标签上写着“马龙白兰地”,是对《教父》中的主角的扮演者——马龙白兰度名字的解构。

抓偷瓜贼时的举枪的动作和构图也同样致敬了《教父》的一张知名剧照(但最终并未用到正片中)。

会长打太极的时候,墙上贴的是迈布里奇的连续照片《奔跑中的赛马》,是他在摄影史上最早对摄影瞬间性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海边自选放映的五元电影院的摊主老头是由导演徐磊的父亲徐朝英所饰演的,而他也曾是徐导知名作品《平原上的夏洛克》的主演之一。

如果你是一个资深影迷,那观看这部短片时,寻找细节处的彩蛋,也是乐趣满满。

导演徐磊坦言道“电影已经流行了一百年了,下一个百年,电影还会继续流行吗?

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也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这个软科幻的故事构想来源于导演疫情闲赋在家时,对整个电影行业目前的危机以及未来走向的脑洞。

其实电影自诞生以来始终在技术革命的不断威胁下找寻自己的一方天地。

1927年,从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开始,有声电影逐渐取代了默片。

片中有声的部分仅有主人公的歌声和一句不小心录进去的台词——“一切才刚刚开始”,没错电影的技术革命才刚刚开始。

1935年,《浮华世界》的到来敲开了彩色世界的大门;因而《绿野仙踪》中,朱迪·嘉兰可以从黑白的世界去到彩虹的另一边;《红色沙漠》可以赋予色彩更深层次的表意与内涵。

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电影大行其道,电影制作者们依旧交出了《阿凡达》、《星球大战》等视效盛宴。

电影不会离去,因为人类始终充满着无尽的浪漫与绚烂的想象,“人间不过是无形的梦,偶然留下的梦尘世梦,光影的银河里才是灵魂的徜徉地”

*本文作者:浅浅

 2 ) 明日之后,你我何去何从

没有想到小破站会上《明日之后》四部有些“文艺”的短片,还收费6元(大会员半价)。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承认我是冲着子枫妹妹和郭麒麟去的),果断付费观看。

观后爱上了《地球最后的导演》,当然另外三部也都是我的心头好,每一位导演都用其充满风格的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和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呈现了四部风格迥异的短片,有《爱,死亡和机器人》那味儿了。

我看到有人说这个短片是“给电影人的情书”,诚然它是的,但它更是“给当下年轻人的呐喊”。

曾经我们都说,电影拓宽了生命的长度和深度,让人类延长了近三倍的寿命。

而当下,网络社交和纷繁众多的娱乐方式下,沉下心来看电影绝对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各大平台都充斥着“电影速度”,十分钟看完****,上中下三个短视频讲完****,加上疫情已经让人小半年没进过电影院了。

所以看到这个短片的时候格外感动,导演放了好多暗藏的电影梗,看得人会心一笑。

而两位导演的飙戏,以及被cue腰不好的虎哥,都让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当年曾打动过我的那些影片。

当片尾《火车进站》的画面出现时,瞬间被治愈。

感谢小破站在当下上线的这部短片,“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电影亦是如此。

 3 ) 正因为热爱电影,所以不敢伤害电影。

作为一个影迷来说,情怀很够,贾和宁互相调侃,互相伤害,一个文艺一个商业,共同争取当电影“灭绝”后的申遗“真科长”。

俩导放下身段,很有娱乐精神,如果是他俩的忠实观众,简直像是看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

作为一个短片来说,确实硬伤不少,但是看到一同推出的其他几个参差不齐的短片,我觉得这部片至少在取悦部分观众下,做到了他该做的。

我看得很乐呵,难得有一部取悦影迷的短片,而且是取悦一帮嘴最挑的人,我很开心。

但正因为热爱,所以不能伤害,不能像流量明星的粉丝一样,对两位导演带粉丝滤镜,客观来说,这部片我觉得在七分左右。

故事的整体架构有一点普通,虽然争夺“科长”位是主线,但全片是靠自嘲串联,这就导致整体的深度其实不够。

最后主线的结局也很突兀,包袱的效果达到了,但作为主线突然结束,留下大段时间继续吐槽,搞情怀,虽然我看着很乐呵,但总觉得有点拧巴,尤其是在包袱很浅,卖情怀太明显的情况下。

所以我说如果放到脱口秀或者娱乐节目上看,这部片绝对满分,但是以一个电影短片来看,还是有点欠缺。

而影片主线中部的部分设计也比较普通,可以说是上一秒就能猜到两人会怎么做,对于一个“科幻”短片来说,有点浪费背景,而且喜剧最怕的就是被猜到包袱,这点有点伤。

但有很多梗又是我很喜欢的,那是一种影迷独有的难以被别人所get到的梗,比如贾科长变真科长,贾樟柯看《贾想》说真棒,看到这个短片,总感觉还有人能懂,能一起笑,真的很开心,对这短片真的是又爱又恨。

延伸一点,我感觉到悲观的一点是现在年轻观众几乎看不懂这个短片里的梗,这短片不过是圈内自嗨而已。

不学电影专业的年轻人知道费里尼,塔可夫斯基吗?

知道《火车进站》吗?

甚至有弹幕说看到《火车进站》为什么会感动。

可能未来真的会变成短片中预言的那样,小孩只会觉得电影无聊,让无数的优秀经典陨落在历史中。

我觉得适当的引导很必要,电影的美妙需要感受,而我觉得,更重要的不只是圈内自嗨,而是引导周围的人,至少尝试过让他们体验一次电影真正的美妙。

真正品尝了一个事物的美妙后,才会懂它应该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以为自己吃的洋芋已经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

即使它过程很痛苦,但结果很美妙。

如果仅仅关注剧情,不像再花精力看电影,感受电影,那电影真的会被营销号毁掉,电影没有拥护者可能真的会死。

 4 ) 中国有科幻电影吗?

1.地球最后的导演-贾导的普通话有点出戏,结尾挺好,升华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都跟不上时代的浪潮了。

2.杀死时间-就是无限月读,没必要去谈论意义,没必要,未来是什么,看看爱死机怎么拍的,当代文化认知未来就是爱、死亡、机器人,这三点是主线,老生常谈了,这方面的影像现在也越来越多,没必要去探讨什么意义,过时了,就跟着时代文化玩就行了,意义自然显现,留给观众不好吗,或者说当代文化认知的意义就是破碎的;导演做的那些影像实验也很反感,学别人学不到精髓;再说了拍“时间”主题很大,很难拍,也最深奥,最吸引人,片子可配不上这个名字。

3.一一的假期-道具组您可用点心吧;导演您还是去拍三流广告吧;还有,取这名?

一一?

导演是想说: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不会变亲情不会变,片子主题和杨导的《一一》还比较合拍。

一边去吧,蹭热度别这样毁经典。

4.你好,再见-………还是理解不了这个设定;演的挺好,下次别拍了。

总结:为什么中国导演拍科幻片总喜欢映射现在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逃离不了这些藩篱?

什么是大众审美?

是没有想象力,还是抓不住时代文化的浪潮。

也许还是地球最后的导演指出的:电影已死,不,是中国科幻片已死,但影像长存,视听在当代更展现出生机和活力。

老一代导演都在追忆黄金时代,新一代导演已成为市场的奴仆,或许没有“新一代”,那么,真正的新一代何时来呢?

 5 ) 贾樟柯和宁浩,哪一个才是好导演?

《地球最后的导演》被念了许久。

去年在平遥国际影展上,贾樟柯、宁浩主演的短片《地球最后的导演》进行了首映,此后再无消息。

如今,这个短片的庐山真面目终于得以看见。

贾樟柯和宁浩以未来电影被边缘化为基调,思考电影最初的样子是什么?

是卢米埃尔兄弟的探索,费里尼的创新,安东尼奥尼的文艺,塔可夫斯基的沉闷?

还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法国新浪潮,好莱坞的娱乐性与港片的港味?

艺术与商业该如何平衡?

在国际上得奖是好片,还是票房大卖是好片?

观众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

艺术性还是娱乐性?

这年头,真的没人看电影了吗?

大家都在忙着赚钱,电影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从《地球最后的导演》中可以看到,电影失去了观众,没有人关心电影还在不在,更不会有人在乎有没有迷影,唯二还在坚持搞电影的只剩下了宁浩和贾樟柯。

本来还有同为第六代的管虎。

可是他在《杀生》票房失利之后,彻底拥抱了商业片,放弃了当初的艺术追求,如今连屁股都歪了。

这就是《地球最后的导演》中透出的悲凉,电影是一门艺术,还是赚钱的工具?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看电影的诉求是什么?

宁浩的开始是《香火》。

在贾樟柯的帮助下有了《小武》的迷茫,《小山回家》的青涩,一切都朝着成为第二个贾樟柯前进。

可是,在《绿草地》鲜有人问津后,宁浩陷入了艺术和商业的两难之中。

搞艺术观众不太喜欢,追求商业又与初衷相悖,他也曾想做《偷自行车的人》,只是观众太喜欢《少林寺》。

权衡之后,宁浩选择了两个都要。

《疯狂的石头》是他的尝试,《疯狂的赛车》是他的成熟。

宁浩似乎走对了路,找到了观众想看什么,也坚守了自己的艺术。

他的电影不是简单的喜剧,涵盖了黑色幽默和现实主义。

不那么真实但足够写实,观众每每在《无人区》的夜巴黎为攒劲儿的节目捧腹大笑时,总会为电影小人物的心酸感同身受。

宁浩这个鬼手裁缝把七零八落的现实在他的电影中缝合起来,用笑声诠释荒诞的现实。

只是《心花路放》之后,宁浩试水自由市场,《疯狂的外星人》主打荒诞科幻和市井喜剧。

然而一对王炸打烂了,顶着疯狂三部曲的招牌拍了一出讽刺喜剧,有闹腾,有荒唐,唯独失去了艺术,那么现在的宁浩是一位好导演吗?

贾樟柯的开始是《小山回家》。

片中的异乡人,在即将过年的时候,寻找一同回老家的伴,这个角色的行为成了贾樟柯以后电影的内核——故乡。

贾樟柯的电影离不开故乡,离不开生养他的县城。

这里有他的故事,这里是他的电影世界,他总在用电影告诉人们,中国不只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还有小地方的挣扎落后。

《小武》中的贾樟柯在挣扎,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县城既不像乡村,又不像城市。

虚浮在四不像的边际海洋中,到不了海中央,又不想回到岸边,处于其间的人们同样如此,他们何去何从?

在《站台》中,贾樟柯给出了答案,在县城也可以搞艺术。

但是到了《任逍遥》中,贾樟柯又渴望走出去,偏安一隅太封闭,艺术搞来搞去搞不出什么新花样,于是就有了《世界》。

看过世界的贾樟柯转了一圈。

《三峡好人》中的失去让他怀念故乡的样子,他再次回到了故乡。

但那里早已变了样子,《二十四城记》的拆迁在到处上演,他记忆中的故事渐渐变了味。

趁着有些痕迹还在,他用《山河故人》和《江湖儿女》祭奠给他电影灵感的故乡,致敬给他快乐的武打片,他知道自己成不了黑泽明,但也要做费穆。

可是,他电影中的文学性和现实性并不适合大多观众。

他无法像宁浩那样取得高票房,很多时候还得在地下流传。

因为他的电影没有那么多娱乐性,看起来太累,太闷,让人反思不轻松,那么这样的贾樟柯是一位好导演吗?

观众是喜欢宁浩多一些,还是喜欢贾樟柯多一点?

在《地球最后的导演》里张婧仪给了选择。

观众在娱乐时喜欢宁浩,在学习时喜欢贾樟柯,只是审美的高低与不同,区分了贾樟柯和宁浩。

但又烦贾樟柯让他们烧坏了不少脑细胞,那么怎样才可以让观众在喜欢宁浩的同时接受贾樟柯的烦?

黑泽明教过办法,“最难的,是提高观众的电影欣赏水平,这需要花大力气,而降低它是容易的,现在正是如此。

因此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电影鉴赏能力,在这方面培养观众,这是项极困难但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可是,“这年头,人们都忙着赚钱,谁还看电影啊,有什么好看的。

”电影走到了十字路口,连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都没有,观众的观影习惯太容易被其他事物取代。

当电影失去了观众,当电影变成纯粹的工具,即使有再多的《少林寺》《小城之春》也无济于事。

那时候,贾樟柯和宁浩独自在海边孤独看《火车进站》的场景便会重演。

《南北少林》不看,《七武士》不看,李连杰不喜欢,黑泽明不爱看,电影成了夕阳产业。

“我们穿过站台,送走了小武,世界很大,我们江湖再见,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游到海水变蓝。

”只是朋友们,恐怕我们无法一起游到海水变蓝了,因为电影和我们总有一个会缺席,疫情反复,烂片不断,我们还会思念电影吗?

“我的思念,是不可触摸的网,我的思念,不再是决堤的海,为什么总在那些飘雨的日子深深地把你想起。

我的心是六月的情,沥沥下着心雨,想你想你想你,最后一次想你。

 6 ) 给电影人的情书,给观众的情书

虚构的故事背景下的冲突不能虚构,“母猪的产后护理”代替“电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很好笑,但也让前面的铺垫失去了落脚点,整个故事就像是空中楼阁可以说是个失败的故事,缺少内涵和创意(虽然我很喜欢结局沙滩上大荧幕看电影的场景)作为学生作品是不错的感谢导演让两个人贡献了精彩的演出,我觉得宁导的表演更胜一筹,当然贾导的汾阳话也好听,希望能尽快看到两位导演的新作品很多电影海报、台词……算是给电影人的情书了,也是给观众的情书

 7 ) 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地球最后的导演》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是一段关于时间的时间,是贾樟柯、宁浩对于电影现状的忧思,亦是他们写给电影的挽歌。

影片中涉及到多重时间,个人的与电影的相互交织,道出了贾樟柯、宁浩的电影往事,也写满了电影已休而我未死的虽生犹死。

影片以《小武》的一段场景开头,以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结尾,像是写了一段墓志铭,又像是点燃了新的希望。

贾樟柯顺口溜般的调侃着自己的作品,宁浩说自己“也有十几亿的”,他们诉说的是往事,是电影的辉煌,到了2065,成了孩子们口中的“盯着一块屏幕,傻看着”,电影成了过去时,说好的非遗,也被一只母/猪代替,望着银幕中贾樟柯、宁浩拼劲气力把电影器材搬上车,再结合片尾的《火车进站》,原来他们是想把电影送往远方,留存星火希望。

 8 ) 一些彩蛋和包袱

其实也不算是彩蛋,就是各种包袱和笑点吧,笑劈了。

1、宁浩登场时举着枪干酒,有个特写叫马龙白兰地(或许是致敬马龙白兰度?

2、贾樟柯读的书是《贾想1996—2008》,自己夸自己“写得真好”hhhhh

贾想1996—20088.6贾樟柯 / 2009 / 北京大学出版社3、宁浩的手机铃声是《疯狂的外星人》的主题曲,二手玫瑰梁龙唱的。

宁浩的房车里也有疯狂外星人的玩偶道具。

4、这两个海报背景有人可以能认全么?

我没太看过科长的电影。

5、勉强能看清《独自等待》《无间道》

6、李小龙

7、我和朋友吃自助快结束的时候be like:

8、死的是搞话剧的,我还以为是搞摇滚的呢hhhh

9、最后的五元电影自选,完全就是商业片和文艺片之争,笑死。

科:《小城之春》浩:《少林寺》科:浩子你这审美属实短板,《偷自行车的人》浩:你不要老是长镜头嘛,《南北少林》科:又是武打片,看看黑泽明的《七武士》浩:黑泽明看过了,听不懂外语,《少林小子》科:看不懂你不会看字幕,安东尼奥尼浩:拜托,这个才是安东尼奥尼8科:哦这是费里尼,那就这个吧,塔可夫斯基浩:不要,艺术电影一看就睡了。

那就《火车进站》吧除了他们点的,还有别的几部电影,外语片我不认字,看到了《我不是药神》《定军山》

 9 ) 做好自己那出戏

这部短片拍的真好。

因为老乡的缘故,我一直都在关注科长跟浩子。

科长片子的故事讲的细腻,但是节奏不是太喜欢,浩子的电影偏商业一些😂。

关于文艺跟商业的争论?

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是故事讲的好,就没问题。

电影,视觉艺术嘛,只要看的好舒服就行。

说到本片。

导演我不熟悉。

据听说是疫情的原因,一个人在家无聊写的本子。

这次疫情对电影业的影响显而易见的。

对科长跟浩子肯定也有影响。

记得前几天某网站聊武侠电影,科长还说他的在清朝肯定会有的,只是晚几年,虽然对科长拍武侠不报什么希望。

本片里科长的《在清朝》拍完了。

浩子还会有《太原往事》。

比起《在清朝》,我更期待《太原往事》。

由于短片的缘故,本片故事略简单。

故事设定在2065年,俩导演已经无业,电影行业已经消失,电影已快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片中各种插科打诨,有美艳的张婧怡,有天生搞笑的张子贤,最后选电影时最有趣,又一次回到文艺跟商业的对决。

最后选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选的真好。

这部片子没有导演,没有专业演员,只有一部摄影机。

难道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吗?

我们都是导演,导演自己的生活;我们也都是演员,每天演绎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电影不会消亡。

我们只需要做好属于自己那出戏!

 10 ) 明日之后

挺喜欢韩昊霖这个小演员,看到《明日之后》科幻电影短片系列,在bilibili 上6元付费看了4个影片,都不长,40min 左右,挺有感触1.《地球上最后的导演》关于时代与艺术一个时代的落幕,伴随着当代艺术文化的消亡与更迭2.《一一的假期》关于亲情任何时代,幸福的意义都是一家人团团圆圆,一桌饭菜热气腾腾3.《你好 再见》关于社会和人性社会的冷漠VS人对温暖的渴望想对每一个陌生人说“不要太难过”4.《杀死时间》关于精神和爱情爱和沟通抵挡虚无意义的秘密武器同样未来时代背景,风格各异,有笑点,有泪点,反讽中透露:爱和人性的美好,对艺术的热爱,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地球最后的导演》短评

挺无聊的,桥段甚至不如抖音有趣讽刺也好,戏谑也罢都显得又端着又矫情拍电影就好好拍,搞段子就好好笑整一个看起来很深沉但巨无聊的东西出来干啥呢?

8分钟前
  • 鬼X
  • 较差

想看的评论:要不是这个片名我还能想看。你咋不叫三峡好导演或者疯狂的导演呢。看过的评论:演技太差。

11分钟前
  • 装老阿姨的少年
  • 较差

贾樟柯演技没有宁浩好。另外贾樟柯叫家里面的机器人“小赵”感觉offended

14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挺搞笑的,用赵本山的方式拍两位大导,看两位如猴戏一样的油腻表演乐的不可开支但笑完了也挺伤感,不是电影的内容让我伤感,而是电影本身。整个段子水平的网大,毫无意义可言,看似好像在感怀电影艺术的消亡,其实都是在扯淡,可能在内地电影艺术是真的死了,如此想象力贫瘠的喜剧真不知道咋说了,如果抛开贾樟柯和宁浩这里面的段子啥的都是极其尴尬的,最后的《火车进站》也是一种自恋的自证,我没感受到电影消亡的伤感,只感受到一种廉价的油腻。我们拿着两个大导的身份拍出网大质感的小品喜剧,感怀着油腻、廉价的电影情怀,那电影还没到2065年是真的已经消亡了,甚至连致敬都致敬不好,这才是真正的悲凉和伤感。

19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较差

中国电影加油 这短片谁拍的 挺次

21分钟前
  • 深海鳕鱼宝
  • 还行

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好玩创意,然后电影人们就一起玩起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段子,两位导演揶揄自己、电影行业及其他导演,如看一场影像脱口秀。如果是影迷,特别是贾樟柯和宁浩粉丝的话,能收获成吨的快乐。“穿过站台,送走小武,我们江湖再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背景设置在2065年,片中有些特效、机器人角色,做得还不错。徐磊说,这个故事是他在疫情期间因焦虑而写的,他担心大家的生活不再需要电影了,就用这么一个玩笑式的短片实行“崩溃疗法”。很理解这种感受,好的喜剧底色都是悲剧,两位导演一起孤独地看电影、回溯电影史的段落,看哭了。科长和宁导白发苍苍的样子很扎心。科长那股潇洒中带着一丝小羞涩的样子非常可爱,自嘲功力更是一绝,还贡献了一段惊艳的才艺展示。宁浩导演气场强大,演技了得,求以后多自导自演吧!

2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疫情下的时代焦虑,两位导演调侃与攀比的占了大部分内容

29分钟前
  • 向日葵d兽
  • 还行

梗真多啊

31分钟前
  • 五角星糖
  • 推荐

当两个导演去竞争一个名额,呵呵……很东方的故事。然后只有结尾那段才算是有点儿意思。两星

32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较差

有些失望,徐磊慢吞吞的幽默感和贾导太过契合,还把宁导也带跑偏了,显得有些寡淡。以及最后选出的影片真是果不其然的传统呢~

36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较差

2021-11-29想看。爱吃面食的我好想拥有一台和面机器人。

38分钟前
  • 发呆中
  • 还行

搞笑短片,整体水平一般,靠两位大导演撑台面。张婧仪倒是长得挺甜的

39分钟前
  • cocojamboo
  • 还行

宁浩还算比较自然,科长的演技需提高🤣

43分钟前
  • 志大无胸
  • 较差

电影不死,我们也挂不了。

46分钟前
  • 海子
  • 较差

可以想象平遥观众的欢乐,在B站就减半了

49分钟前
  • 陆小鸟
  • 还行

影迷觉得尬,路人不明白。

51分钟前
  • 康报虹
  • 较差

整个片子都是很初级很学生的片段拼凑,过于刻意过于设计,和我大学舍友拍的学生作业没有本质区别;贾樟柯的词儿很明显没经过推敲,念词感太重;宁浩台词功底好一些;全片拍的最自然的一段就是宁浩指导小孩子哭的那场,直接五星,剩下的片段全部不及格;张婧仪出现那段达到了尴尬念词的巅峰。总体来说浪费了一个好题材。最高级的喜剧是,表面在讲一件事,实际在讲另一件事,但本片的剧作很明显没意识到这点。

56分钟前
  • 必烈
  • 还行

宁导在导演里真的算很有演技的了,最后说看塔可夫斯基就睡死太真实了哈哈哈,原来大导演也很难欣赏塔可夫斯基。

1小时前
  • Relata
  • 推荐

2.5;揶揄、戏谑为主,看两位导演调侃自我,其实仍有一丝自恋味道……反正即使地球完了,电影也不会终结。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平遥今年真的是过年了,大家太开心啦!

1小时前
  • Muzzl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