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是所有人的时代,个人只是洪流里的微小构成,这一刻,欧亚大陆的一边在腥风血雨,我在另一边吃穿住行悉如往常;可时代留在每个人身上的印记又太深刻了,没有疫情的日子像是一场回不去的梦,战争的延宕与埋在邻里的结盟危机也告诫着自己对出国与否的未来规划要未雨绸缪,毕竟,时代是所有人的时代,是我无法因为悲剧会产生就可以任性逃走的时代。
20世纪女人这是一部给过去的献礼。
整部电影都是在自述和叙述别人中进行,母亲描述儿子,儿子描述朱莉……大量对白建立起旁观者第三视野的感觉。
母亲母亲作为房东,是联系起整个故事的纽带。
母亲的角色也是二十世纪末期大多数中年人的缩影。
他们侥幸没经历二战,但从贫困废墟下成长,渴望开拓与前进,年轻时也曾追逐潮流,但面对自1960年代末开始盛行的反战、同性、摇滚朋克这一系列新势力力不从心,甚至大多数持抵制态度。
1979年,母亲55岁,年轻的她抽烟是为了追逐潮流,而当她面对儿子因为“dumb”/“stupid”不负责的把戏差点送命时,激烈的反对。
儿子的理由是“follow others”,母亲却说你应该有自己的意识,知道什么是明智的。
就像所有的家长一样,他们对着镜子只能看见成年的自己,却看不见年岁的轨迹,他们用经验教训孩子,却忘了年轻时候自己一样不负责。
这个开篇细小的矛盾其实已经写明了母亲这个角色所具有的矛盾性:自身限于岁月的经验历练,但内心深处保有对新潮的追逐。
就像母亲突然提议一起去酒吧玩,但杯盏过后,依然能冷静的对威廉说,你要对你的吻负责,你不认真爱一个人为何要和她上床?
母亲这个形象,比起生活中的大多数家长,是积极的。
她努力去了解儿子,在Talking Heads和Black Flag里机械的摇头晃脑,她知道对儿子擅自离家看演出最好的回应是说:下次再这样,要提前告诉我,这样我就不会多做晚饭了。
很智慧的理由,不轻不重的责备,暗暗告诫儿子你不仅是个个人,也要对家庭负责。
除了内在的矛盾,母亲的外在形象也是矛盾的,孤僻寂寞但对人有信任。
在时代背景(卡特发布信任危机讲话)下,母亲在片头就会邀请救火的消防队员来家吃饭,但在儿子的叙事中,母亲是孤独的,找不到爱的。
因为她不沟通,不主动寻求需要。
最终母亲没有活到千禧年,但母亲最终找到了伴侣陪她直至死去。
像是上一代的人,最后妥协,然而还是无法抑制时代的脚步。
Jamie,Abbie and Julie这三个角色互相影响,混合成时代的缩影。
Abbie是新一代的嬉皮士,穿阔腿裤与印着Lou Reed的衬衫,染着红头发,看起来潇洒,但内心脆弱敏感。
她相信女权,会在饭桌上公然讨论月经。
但她也相信婚姻与家庭,就算养的鸟也是一夫一妻。
她听摇滚,是男孩审美和性意识的启蒙,代表了时代的前锋,充满希望但又迷茫。
Julie是男孩的感情世界,虽然她不希望成为男孩的母亲,但她某种意义上是这样的存在。
她教男孩抽烟,带他真正意识到爱,性与青春。
除了时代缩影以外,Abbie与Julie的设定是很奇妙的存在。
她们既因为母亲的嘱托,富有引领Jamie成长的责任,这使她们或多或少有了家长式的代入。
另一方面,她们因为理解Jamie,也是他的一部分。
所以当母亲责问Abbie不应该教男孩女权,母亲发现Julie与男孩同眠的车内对话时,其实是母亲与作为男孩一部分的角色的对话。
Julie和Abbie的存在使两个时代理解与交融。
-看这部片子,尤其是三个女主的设定,总是让我想起《时时刻刻》。
虽然《时时刻刻》是更加意识流,精神层面的世代交替,是这部电影无法比的。
但是这部电影总有或多或少时时刻刻的影子,导演的构图野心也是很大,影片里涵盖了阿甘正传式的历史插入,也有各种经典曲调与名作截取。
影片有很多闪光的细节,比如母亲与男孩的关系,最喜欢一句台词,母亲对Abbie说“You get to see him out in the world as a person. I never will.” 一句话讲出了母亲这个身份的限制与爱。
但总体来讲,影片过于琐碎,还达不到时时刻刻这样成功的等级。
一些台词:Don't need a man to raise a man?You never tell me what you are going to do. You just do it.Sex is a commitment. Once you are there, you can't go back to holding hands. Of all the misconceptions about love, the most powerful and persuasive is the belief that falling in love is love.Women's sexuality, defined by men to benefit men, has been downgraded and perverted, repressed and channeled.Next time, a dude tells you a sex story. You just have to agree with everything he says and acts like it's right. Even if it's not, because they don't wanna be contradicted. They just wanna to live in their fantasy land.Whatever you think your life is going to be like, just know, it's not going to be anything like that.You get to see him out in the world as a person. I never will.So you think you know me better because you read that.Pretty music is used to cover up how unfair and corrupt society is.It's like they have got all these feelings. And they don't have any skills and they don't need any skills, because it's really interesting. What happens when your passion is bigger than the tools that you have to deal with it. It creates this energy. This rock. Is this great?
这部电影通过个人成长,呈现了大到时代的变迁,女权风潮的流行,小到个人命运、亲子关系。
中间穿插的充满时代感的画面和事物。
所以你不管是冲着年代感去的,还是贝宁姨的演技、艾丽·范宁的美貌,软糯的正太卢卡斯,甚至是性观念的启发、女权的启蒙,这部电影都能满足你。
这部电影通过个人成长,呈现了大到时代的变迁,女权风潮的流行,小到个人命运、亲子关系。
中间穿插的充满时代感的画面和事物。
所以你不管是冲着年代感去的,还是贝宁姨的演技、艾丽·范宁的美貌,软糯的正太卢卡斯,甚至是性观念的启发、女权的启蒙,这部电影都能满足你。
这部电影通过个人成长,呈现了大到时代的变迁,女权风潮的流行,小到个人命运、亲子关系。
中间穿插的充满时代感的画面和事物。
所以你不管是冲着年代感去的,还是贝宁姨的演技、艾丽·范宁的美貌,软糯的正太卢卡斯,甚至是性观念的启发、女权的启蒙,这部电影都能满足你。
#一部关于独立女性的电影# 3个年龄阶段,不同的爱情观和生活状态
青春期叛逆期Under age
每个家庭的父母总是千方百计的在孩子面前掩饰夫妻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的是,所有发生的一切孩子的感受是最深的,所以青春叛逆期常常会排斥婚姻。
所有关于爱情的误解里,最强大最有说服力的是,人们以为陷入爱情就是爱情,或者至少是爱情的一种表现。
爱情应该是你感受到的一种感觉,人们说她们陷入爱情,但她们并非真的陷入爱情,那只是你感受到的与别人的错误联系,婚姻永远不应该存在。
——少有人走的路
刚刚成年的朱莉还处于少女怀春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女性对于性充满迷恋和坦诚,她试图去证明性不是羞涩的产物,它有美好的一面。
甚至愿意把纯洁的爱情和性体验分开。
朱莉的爱情观和成长状态:我会去纽约大学念书,和杰米还有多萝西娅失去联系,我会不再和妈妈说话,我会和尼古拉斯相爱,我们会搬去巴黎,并且选择不要小孩。
成熟期maturity
口红、胸衣、避孕工具、鞋子、香烟、相机照片里的每一样私密物品几乎都是一个女性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女人到了24岁便已过了少女怀春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生已经过了追求性爱刺激的阶段,她有独立的思想,能为自己所做的所有决定负责,她们开始在生活中寻找精神上的共鸣。
艾比24岁,总是用相机给身边交集的事物拍照,喜欢摇滚音乐,留着一头红发,她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她可以毫无顾忌的在朋友的餐桌上讨论女性月经,这些行为是一个50岁的传统女人所不能接受和理解的,包括摇滚音乐、染发、讨论性生活。
24岁的艾比对音乐和性有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婚姻和未来生活有自己的憧憬和方向。
“她们感情充沛,但她们没有技巧,也不想要技巧,因为这样真的很无趣,就是当你的热情超越了你用来表达热情的工具时,会发生什么,于是就产生了这种能量,这是 摇滚音乐。
”
艾比的爱情观和成长状态:我会留在圣巴巴拉,两年之后我会嫁给戴夫,我结婚后的一个月,carlotta会死去,一个星期后,Max也会死去,我从车库里开始创作,然后在当地艺廊里展出,我会不顾医生的建议去怀孕,到我34岁的时候,我会有两个儿子。
中年 Middle-aged
吉米卡特1979年信任危机演讲正如你们说知的,现在人们越来越不尊重政府、学校、新闻媒体、以及各种机构,这不是让人快乐和安心的信号。
这是事实,也是警告,这是一场信任危机。
我们能在日益增长的对自己生活意义的怀疑中、在民族团结和目标缺失中看到这场危机。
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倾向于崇拜自我放纵,以及消费。
但我们也发现占有和消费并不能满足我们意义的渴望。
我们一直相信我们是伟大运动的一份子,是人类自身的一份子,以及对自由的追寻。
我们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这是一条走向分裂和自我利益的道路,这条路上有着关于自由的错误观念,这条路必定会走向失败。
看完这场电视演讲,50多岁的多萝西娅才明白她已经无法融入儿子的生活,无法到他生活中真实的样子。
这个独自抚养儿子杰米十几年的独身主义者,只有儿子面前难掩忧伤和哭泣。
甚至在儿子心里多萝西娅是个女权主义者,但她不是。
多萝西娅眼里的儿子我儿子出生于1964年,伴随她成长的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抗议、尼克松、豪车和洋房、计算机、毒品和无聊。
我对他的了解也与日俱减。
我告诉他世界上有动物、天空、城市、音乐、电影,他会坠入爱河,会有自己的孩子,会有自己的热爱,会找到人生的真谛。
儿子眼里的母亲我妈妈生于1924年,她像我这么大时,人们驾驶着悲伤的车,驶向悲伤的房子。
只有老式电影,没有钱或者食物,也没有电视,但人们活得真实。
当她16岁时,战争爆发了,她被迫辍学。
她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美国空军飞行员。
她真的上了飞行学校,可她还没毕业战争就结束了。
她成为罐头公司绘图室的第一位女性员工。
然后她遇到了我爸爸,然后我出生了,再然后她们离婚了。
但她们那个年代的人从不承认有什么地方出了错。
她每天会记下手机股票的股价,她抽沙龙烟因为比较健康。
穿勃肯鞋因为时下流行,她看《兔子共和国》,学习怎么雕刻木头兔子。
她从不和男人长期交往。
“ 我们开始抽烟的时候烟不是有害的,只是为了时髦,可以说是很前卫,所以对我来说不一样。
”多萝西娅的爱情观和生活状态:我害怕自己从来没爱过,要找到我喜欢的人很难,我曾有两次机会,但未如愿。
1993年3月,我会开始感到劳累和糊涂,医生告诉我,我肺部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我的胸部和大脑,我试着教杰米处理我的股票。
20th Century Women(2016)
无论多么独立和坚强的女性,爱情始终是她生命中最宝贵和不可或缺的。
尤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爱情充满着很多刻意,遇见浪漫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试着在留言区写下(某个具体地址和具体时间)Maybethis summer, you will be fall in love.
一个破房子,聚集了截然不同的一群人,朝夕相处的生活下,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棱角。
米尔斯从一开始就直接开始铺设整个群像的宏观状态和细致入微的个人形态。
人生阅历丰富的多萝西娅开明、善良,散发母性光辉的同时又无可阻挡地与年轻社会产生了鸿沟。
她听露易丝·阿姆斯特朗的爵士,杰米听朋克,两人就像这两种不容的音乐一样,旋律始终不能共鸣。
五个人截然不同的个性和经历势必产生各种摩擦,米尔斯将种种摩擦铺设到情节的延展线上,在保持这个群像饱满的同时对其内部又在不断进行剖析,挖开后看到的是各种色彩。
意识形态的传达通过矛盾进程搬上荧幕,每个人有不同的立场也有不同的成长阶段,年龄和背景营造的形象为各种不相容提供合理性,又因为彼此共同的渴求理解包容的心将其揉成一团浑圆的群体。
在这个棱角分明的群像里,女权意识和个人意识作为部分角色行动的内驱,搅动拉扯着色彩丰富的镜头下参差不齐的态度越聚越紧。
滑板和车的短暂相融又似是棱角之间的短暂温和,尽管如此,这个大的群像里,始终棱角鲜明,最后各奔东西。
杰米这个少年无疑是幸运的,尽管父母离异,但他的母亲多萝西娅一直在寻求帮助儿子成长的办法,虽然这种努力并不为杰米所理解。
多萝西娅,艾比,茱莉,三个出生和成长于不同时代的女性,都面临自己的问题,艰难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多萝西娅走进青少年的世界,试图去了解这个全新的年代,也试着向儿子倾诉自己的心声,安妮特贝宁真是优雅至极,每一条皱纹都散发着魅力。
艾比刚刚战胜病魔,遭受着可能无法生育的威胁,作为摄影师,她记录着周遭的一切,开始是因为多萝西娅的嘱托,后来真正和杰米成为朋友,可以说是个成长教育导师。
正如多萝西娅所说,茱莉虽然年少,却是一个复杂的女人,这个早熟的少女,热爱读书,对性和爱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抽烟、夜不归宿、爱冒险,去探索一切可能的边界。
男人和女人,各自保守着自己的秘密,我们会问彼此很多问题,然而却很难理解对方,仿佛来自两个星球。
如果大家可以坐下来,认真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会不会少了很多误解和一厢情愿呢?
看一部电影,得到一个书单,蛮好的
这一段太美了,波澜壮阔的大海 、宽广的城市、 一辆燃烧的车。
第一幕我还以为是什么犯罪片、抢劫系列,导演真的太幽默。
名言:成天想着自己是否快乐是通往抑郁的捷径。
那么危险的事, 大家都做了。
【反思:选择大家都做的事情让人获得安全感!
】
看不清自己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这话放在当下你要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嗯???
】「那就先从了解自己的喜恶开始做起吧 」
构图以及色彩极其考究
朋克 摇滚 「欢迎补充~」
构图 色彩
第一张图 太美好的少女感十足 道具 构图真的用心良苦名言:这是最艰难的时刻 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是 在艰难的时刻之后 一切都会好起来 然后又会变糟不过不用在意
走进树林的那张 以及坐在桥上那张,最喜欢啦~少女少年感十足~
妈妈跟大叔的爱情真的好甜 两个人都是一本正经的人、严谨、克己。
发现阿姨的可爱之处。
名言:无论你如何想象你未来的人生 你要明白现实总会完全不同
俯视的海的构图老是让我有想买航拍机的冲动【一个月工资 😢】
他了解我的想法能让我开怀大笑能看懂我还可以说到做到 --- 一个完美的伴侣【现实中找的到吗?
】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构图景别会选择在门口框住两人并且镜子能映射母亲的另一面【不知道导演有什么思考在里面,麻烦各位朋友们解惑】
最后一张太美了这妹子的每一帧总有一种在拍大片的感觉喜欢这种讲述方法,通过自述加上一些外来资料构成这个人。
【这种讲述方法,感觉是一个很亲近的人在耳边私语,告知他的人生故事】
花园那一场戏,灯光调色服化,我最喜欢。
一种童话的梦幻感在讲述一件死亡。
我喜欢我的主角们面对镜头,这让我觉得自己真正的有跟他们做朋友的感觉。
认识并且参与到他的人生当中,就像注视手中的相片一般。
在十字路口下停留,灯亮起。
人们向自己向往的方向前进。
实际上也是一个新型的社会流行的体现:人们渐渐认识女权主义,一个时代里的新潮。
我能理解妈妈,她智慧,但不想给儿子灌输女权思想,overthinking有时会毒害一个人享受生活的能力,女权主义也有属于它的虚伪。
而且她也代表来自“旧时代”面对“新思想”的碰撞与磨合,不管接受与否,时代一直在变化! 20世纪的人们纵情玩乐,是对空虚的抵抗,但在玩乐中只更显得孤独,过度依赖于外在刺激,用物质填满自己。
这也是消费主义时代下的影响,个人对心灵空虚的找寻。
感觉这个电影里值得探寻的还有很多,很棒的电影!!
(电影一半有感写下这段感悟,在电影临近结束时被剧中角色从口中说出,这种感觉好棒啊!
有种和作者有心灵相通的感觉!
)二十世纪的女性,更多机会,不确定性,也始终有些局限。
但我们一定会通往自由!
I think I’m still finding something! Maybe love, maybe myself! Maybe the finding will through my whole life never been ended, just like the mom did! No matter what, I’m alive!
人类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多。
钱只是其中占据非常小的一部分。
人要搞清楚自己。
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
自己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要面对的问题。
要跟自己和解。
跟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儿子。
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
滑板,做陶瓷碗,修车,听朋克或者摇滚。
不爱自己的母亲,生病,癌症。
不停地换女朋友,结婚,离婚,再结婚,生子。
总之人的一生更像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身体只是一个载体,灵魂附着在上面体验这生命的过程。
你喜欢的鞋,你的内衣,你看的书,你妈妈的照片,你的避孕药,那都构成了你。
你不停地寻找能爱的人,你希望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安全感,最后才发现,你需要带着你的不安和恐惧一起生活下去,这才是生命的意义啊。
窘迫,贫穷,爱,痛,都是体验。
像有个上帝视角,默默关注着你,只不过当下的感受如此强烈,让你沉浸其中,并没觉察到这只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
“二十世纪女人”,Dorothea留在了1999年,julie和abbie跌宕起伏地迈过2000年的大门。
这部电影不是我心目中的女性主义电影,它只是观照了那个动荡、疯狂,最为自由和叛逆时代的一个横截面。
真诚的创作无法掩饰,就跟老蹬电影即使有着再跌宕起伏的剧情设计、再合适合时的音乐铺垫、再精妙不过的镜头语言等特质,也无法遮盖它本身浓郁的蹬味儿。
笑在这部片子中可太稀缺了,当然排除Dorothea礼貌性的微笑。
Dorothea更多的时候呈现出的是焦虑与困惑,她对自己与儿子的相处感到极端的不安与忧虑,她无法理解以abbie为代表的年轻人为何喜欢不成曲调只是发泄情绪的歌曲,音乐应当是古典的、悠扬的,伴随着交际舞的;她带着想要理解儿子的心理走进了先锋地下club,身穿彩色长裙的她与那个充斥着暗黑色彩的幻境格格不入;William莫名的亲吻更让 Dorothe 困惑,亲吻的念头源自哪里,William说不知道;abbie受到 Dorothea的劝阻时,仍然在餐桌上坦荡地大声地说出“ menstruation”,并让人效仿她的口吻说出“ menstruation”,直到现在,我身边的女性朋友还是习惯用“姨妈”代替月经,而最后餐桌齐声说“ menstruation”的场景像极了说着“Amen”的餐前祷告,有意思,月经也是一种真理。
时光飞逝在Dorothea不可避免地留下印迹,她尝试理解这个时代但仍然格格不入。
abbie就跟 Dorothea说的一样她“就在其中”,她完全沉浸于反叛的punk精神,控诉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毫无疑问,她似乎坚定甚至给Jamie和julie人生建议,但她未必意识到她的当下在干什么,以至于在她向William发出性爱邀请后,中途她要求cosplay摄影师与客户,我不认为这是性癖,她似乎只是想要一个人跟她说“imsorry”,我想起铁梅对小叶说“总要有一个人跟你说对不起吧”,abbie是否在无数个激情疯狂退缺后的虚无中等待着一个拥抱和一个“imsorry”呢。
julie是个更为隐秘的反叛者,神态总是呈现出未定未知的紧张。
她不是提出离开的人,不管是在夜里冲动的出逃,还是长大后去纽约大学读书不再与母亲说一句话,结婚丁克,年少时的倨傲叛逆一直流淌在她的血液中。
William跟abbie有点儿像,两个人都表现出迷茫。
William不懂如何主动与人相处,他在以往的关系中都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开始也不懂拒绝,对未来的设想应该跟abbie一样空白,不同的是,abbie活在当下,她未曾认真地想过未来。
理所当然,这种状态的人如何笑得出来呢。
但最后,在William开车载着abbie和 Dorothea去找Jamie的夜晚,她们听着 Dorothea喜欢的音乐,在拥挤的房间中两两舞蹈,总算笑了,狭窄的空间中流动着快乐,julie脸上没有不知从何而来的紧张,Dorothea不再为代际差大的母子关系殚精竭虑,abbie不再用肢体倾倒内心的垃圾,而是用肢体表达柔和与快乐,Jamie看着明朗快乐的母亲,脸上流露出不确定与困惑,但他同样因为母亲的快乐笑了。
而影片的结尾,有个 Dorothea最兴奋的镜头,她在二战期间报名学习飞行技术,可战争结束乐她还没毕业,之后的工作与驾驭飞行器无关联。
当她再次控制着机械飞行于高空时,我好像透过她抑制不住激动的眼眸中追溯到了还没有成为母亲的 Dorothea,还未有烟瘾的 Dorothea,仍然对生活抱着巨大憧憬与热情的 Dorothea…我很喜欢。
我觉得这是少数我能接受的男性叙事者视角
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这部片子就觉得很难过,并不觉得自己看懂了,只是想起来就难过。
不只是关于20世纪女人,也是关于20世纪生活,各种文化符号扑面而来。人物都特别可爱,叙事带着一点纪录片的特质。但是剧情比较失望,故事很散,有一些细节比较可爱但也连不起来。又是一部披着“女性电影”的外衣的电影,其实本质还是一个男孩成长加母子关系修复的故事。感觉很多地方没看懂。
三代人的怀旧。其实不像宣传说的是部女权电影,而是彼此之间家人之间借由性别的矛盾和冲突对于成长和承受这种亘古命题的逐渐自知。这种自知痛苦,快乐,虚无,充实,就像妈妈在房里听着无法接受的摇滚音乐拼命起舞一样,接受自己和时代不可避免的变化。
最后落脚在母子关系,实在不喜欢
故事节奏有些零散,讲述了那个年代的几个女人的故事,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一般吧
喜欢所有滑板纵深感的追拍镜头
其实很搞笑,我一直记得是21世纪女人。直到看到末尾,还觉得21世纪女人这个名字很聪明滴表现了某种前瞻性。甚至有种轻微误导自己用先进的眼光去看待剧中女性和男孩的心理暗示。虽然打卡时已确定是20,但我依然觉得,她们还挺21的。
?写初中作文呢这
如果是安妮特奶奶和她孙子的事,或一家三代的事,我会认为更正常些。
我觉得好糟糕,导演选了一个很大的主题,然后用显而易见的类型化描述来表现二十世纪女人,没头没尾让人觉得可笑。
很久没有的浸入式观影体验,看似松散又格外清晰透彻,音乐很棒,可以一看再看的片子
3星半,拍的很有意思,群戏人物丰满,借着每一个人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朋克、爱情以及聚餐上大谈的性事,悄悄的推进母子关系这条主线,但是看着确实有点乏味,可能是我阅历太浅了吧。。。。
真的别太疯
当下媚俗的全方位体现。
doesn't it feel so liberating when you realize your life never turns out to be what you expect it to be?
很平淡的片子,但却让我全程没有停下思考。敞开心扉的对话是需要勇气的,看到这群人不停地在深入彼此,对话个不停。企图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归宿地,获得绝对正确的认同。一种巨大的孤独感突然袭来,在新千禧年到来后,互联网的诞生后,谁也想不到“活得真实”会成为奢望。和现实的隔膜又厚了一层。关于母亲,关于恋人,无关两性,无关女权。不止二十世纪女人。时代的感伤在安妮特·贝宁的角色身上渐渐浮现变得立体,当年的她竟没有奥斯卡提名。强文本的表达,却不失影像魅力。每个时代都有其普遍性和共同性,向前望,不要恐惧,它并不远。我们无法抓住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抓住了我们。
有人将影片解读为男孩的成长,想必本末倒置了,影片以男孩与三位女性的交集再现着她们人生遭遇态度与选择,她们内心坚韧,在充满变数的时代试图寻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男性在这里成了旁观者,当然男孩的成长需要自她们这里汲取养分。一部节奏散漫舒缓却渐成滋味的影片,三位女性形象生动,贝宁演技依旧好
反正 我是没有看懂 是"大家帮我一起养儿子"么?因为不知道大萧条年代所以不懂?
利用大时代背景去讲述一对母子之间的隔阂以及成长,再从中引申出当下各种女性的困境以及自我突破,各种元素在娓娓道来的语调当中得到很完美的融合,而在不经意中也阐述了影片主题;本片不仅仅是一部女权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个人自身以及时代变迁的细腻之作。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