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ID JILANI, ALTERNET 23 JAN 2015 AT 00:01 ET布莱德利•库珀在《美国狙击手》中饰演克里斯•凯尔。
影片《美国狙击手》,基于后期海豹突击队克里斯•凯尔的故事改编,其票房表现不俗,创造了1月份R级电影公映票房新纪录。
然而,电影、同名自传,和克里斯•凯尔的声誉都建立在半真半假的神话与彻头彻尾的谎言之上,好莱坞并没有进行恰当的处理。
下面是七个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告诉我们的关于克里斯•凯尔的谎言:1.电影表明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回应9/11:一种让观众完全支持凯尔在这部电影中的行动的方式是,使人们相信他的行动是对9/11恐怖袭击的报复。
影片中,正在伊拉克服役的凯尔看着那些袭击的画面,暗示这两者之间是有一些联系的。
2.电影虚构了一个为反对派卖命的恐怖狙击手:凯尔的主要对手在影片中是一个狙击手,名叫穆斯塔法。
穆斯塔法在凯尔书中的一个段落中被提到过,但电影将他吹嘘成叙利亚奥运会的奖牌得主,一个为费卢杰的逊尼派叛乱分子和什叶派马奇军队卖命的人。
3.电影描绘了克里斯•凯尔被他自己的行动折磨:影片中的多个场景描绘了凯尔被他自身的行动所困扰。
一个早期的评论这样称赞这部电影“展现了如此多的军人和妇女所遭受的情感折磨。
“但这些痛苦在这部电影基于的原书中是根本没有的。
在书中,凯尔将他的狙击目标描述成“野蛮,卑鄙的“恶魔。
他写道,“我只希望我可以杀更多的。
”他还写道,“我喜欢我所做的,现在也是。
如果情况不同——如果我的家人不需要我——我会马上回来。
我没有说谎或夸大说这很有趣。
我终生致力于作为一名海豹突击队成员。
”在柯南奥布莱恩的节目上,他笑称意外地就枪击了一名伊拉克叛乱分子。
他曾经告诉军事侦探,他不”射杀带有《古兰经》的人,我想,但我不会做。
”4.真实的克里斯•凯尔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卡特里娜飓风后的新奥尔良市杀过数十人:凯尔声称新奥尔良遭受了卡特里娜飓风后的混乱中,他杀了30个人。
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作家Jarvis DeBerry称之为“荒谬的。
“这表明凯尔战后的那种心态,但这一说法并未出现在电影中。
5.真实的克里斯•凯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杀了两个试图在德克萨斯州抢劫他的人:凯尔告诉很多人,在德克萨斯州他杀了两个劫车贼。
记者多次试图验证这一说法,但没有证据表明它的存在。
6.克里斯•凯尔成功依靠谎言起诉了前明尼苏达州州长:凯尔称,前明尼苏达州州长杰西•文图拉诽谤海豹突击队,然后在一个当地的酒吧和他打斗。
文图拉则成功起诉凯尔在他的书中描述,陪审团判给他184.5万美元。
7.克里斯•凯尔的家人声称他将自传的收入捐赠给了退伍军人的慈善事业。
但他把大部分利润留给了自己:《国家评论》揭露了这本书的所有收益都捐赠给了老兵慈善机构的谎言。
大约2%——52000美元——到了慈善机构,而凯尔侵吞了300万美元。
虽然这部电影最初的票房表现不俗,但越来越多的人强烈反对影片对战争的简单描述和对凯尔性格的误导性展现。
这种反对情绪据报道已经开始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成员间蔓延,这可能威胁到电影获得奥斯卡奖。
带图片长微博:http://weibo.com/p/1001603802908851312614 其实只有一张图片啦。。。
我想没有哪种战争场面能比狙击手之间的生死博弈更能激发观众的肾上腺激素了。
本片是根据克里斯凯尔的真人真事改编。
以这个美国史上最出色的狙击手“传奇”为第一人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狙击手的成长历程,和战争时徘徊于家庭与信仰之间的踌躇。
虽然男主帅的一塌糊涂,但某些心里戏的表现上我始终觉得稍显僵硬。
男主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又是家中的长子。
自小就有一种担当,这也为他日后的爱国情怀打下了基础,甚至因为爱国情怀过于强烈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回家后男主呆滞的看着黑屏的电视机,脑中响起的却是一阵又一阵战争枪声。
这段对于战后创伤的描写尤为精彩。
幸好家庭的关怀把他从战后深渊拉了回来。
狙击博弈中那种窒息感在影片中并没有被体现的很好,反而主角的心里抗争刻画的还是可以的。
最后的那场与叙利亚奥运冠军的对狙我以为是一个新的高潮,但很遗憾,我觉得导演为我们展现的很一般。
这世界上有三种人:羊,狼和牧羊犬。
羊过于天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狼欺凌弱者;牧羊犬为了对抗狼而生,有担当并且有能力去保护弱者。
幸运的是男主成为了稀有的后者,他选择了有担当的一生同时也是这么做的。
他最后被称作“传奇”。
坐在荧屏前的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ps:最后科普了一下“传奇”的真人真事,凯尔最后死于一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美国老兵枪下,实在令人惋惜。
而他的那部《美国第一狙击手》的自传,已经mark了。
网上对他的战后人品包括出版收入的去向褒贬不一。
我想重要的不是我们应如何去瓦解一个“传奇”,而是如何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奇。
2015年的奥斯卡,共有8部提名影片,在这8部电影的预告片中,最吸引我的就是这部《美国狙击手》了,看了3支预告片后,对于观看电影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第一支预告:透过狙击枪的瞄准镜看到了一个阿拉伯男孩,他的前方有着美国大兵的模糊身影。
地上的一支肩扛式火箭发射器吸引了他的目光,武器已经被装上了致命的导弹,面对这个比自己还高的大家伙,男孩尝试着想将它举起扛到肩上。
画面切到男主凯尔,看着男孩的举动,只听凯尔反反复复的念叨着"Don't pick up. Don't pick up.",声音中满是焦虑与期望。
伴随着鼓点般的背景音乐,心跳也跟着越来越快。
狙击镜中的男孩吃力地扛起了武器,正调整着发射器的目标,瞄向了美国大兵的位置,而凯尔的食指也离扳机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然后预告戛然而止。
第二支预告:同样是通过瞄准镜,同样有一位男孩,这次是一位年长的女性将类似炮弹的物体交到了男孩手中,而他们的正前方是一支美军小分队。
画面在男孩接过武器跑向美国大兵与凯尔的记忆间不断切换,幸福的新人、初生的婴儿、负伤的战友、远去的将士,凯尔的幸福与悲痛一一在眼前闪过。
同样在男孩跑步前进与凯尔越来越接近扳机的食指间,预告结束。
第三支预告:内容更加详实,特别是凯尔与妻子的两通电话,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在枪林弹雨的战场,凯尔躲藏在掩体后,大声的告诉妻子“I'm ready to go home”。
转眼到了第二通,一个宁静的酒吧,看着电视中的球赛,凯尔接到了妻子的来电,面对为何有家不回的疑问,他抱头流泪。
战争片的主旋律总是那么两个,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向外散发出浓浓的男性荷尔蒙,或者就是不断的在人性的挣扎中辗转反侧。
狙击手这个身份是孤单英雄的绝佳职业,凯尔服役四次,官方统计击敌166人,他无疑是美军的“传奇”和敌人眼中的“恶魔”。
在预告中凯尔的表现又是那么纠结,隐隐约约觉得在这位传奇英雄的传记电影中一定潜藏着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
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
原来所有的纠葛全被放进了预告片里,它们竟然就是自己原本所期待的全部了。
对于影片获得最佳剪辑提名毫不意外,能把这样一部温吞水的电影剪出那么精彩的预告,相当值得称赞。
至于另几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改编剧本,我只好呵呵一笑。
PS:电影的一个预告花絮中提到,在影片制作的过程中噩耗传来,凯尔被枪杀身亡。
英雄没有倒在最危险的战场,却在自己的家园惨遭不测。
看到这一消息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如果影片的结尾就是凯尔的葬礼纪录片,应该效果不错。
然后真的结局出现时,看着镜头中的人群和飘扬的国旗,还是湿了眼眶。
这片儿让我想起小时候语文卷子上的阅读题了。
第一场戏交代CHRIS的打猎天赋第二场戏交代CHRIS的家教让他成为牧羊犬第三场戏交代CHRIS的德州牛仔情节第四场戏CHRIS看到了新闻,于是他入伍了。。。
(第二次看到911新闻也如是)SEALS里的训练是英语骂人养成(不过还是很爷们儿啊 娘版的参照是军中乐园)然后就是突突突交女朋友突突突结婚突突突生孩子突突突 回家+轻微PTSD突突突战友和弟弟死了突突突+复仇成功回家好丈夫+好爸爸养成离家+离世除了对战争场面的节奏把握得很到位以外,片子其他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很无力。
完全按照顺序来跟每一场戏的功能性不能再明显让片子成了一部不能再传记的传记,但单靠四场戏(天赋、家教、文化背景、时事)就让CHRIS成为爱国主义英雄实在太单薄无力了。
我并没有因为他说“美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国家”而生气,而是作为他说出的这句话并没有说服我。
先不说几处关键情节都是杜撰出来的,就连完全尊重原著的写实部分都没能让人物丰满起来(全片还就他一主角)结尾是最想看的一场戏(也是觉得全片最发人深省值得探讨的一个点)居然用一行字幕带过了与结尾处理雷同的还有很多地方,比如与妻子的关系,与弟弟的关系(说弟弟自杀的时候我还在想MARK他妹的是谁。。。
后来想起来哦原来就是那个在机场拥抱了一下下的男子啊),包括貌似童年时给了CHRIS很大影响的父亲,这些可以深挖的人物关系都去哪了?
老爷子是太迷战争场面了么,还是觉得花钱置办了坦克大炮就别浪费时间拍儿女情长了?
说这片主旋律和宣政的倒没太看出来。
片子明明就跟架空了一样在描绘战争本身,战争中的兄弟情谊和战争带来的创伤女主角丑+演得好烂。
BRADLEY COOPER表演出色,宿醉里胖成那样都挡不住帅气,更何况练成壮汉,真想上了他。
原文载于今日看点http://www.todayfocus.cn/plus/view.php?aid=1204奥斯卡有个毛病,过于偏爱传记片,传记片容易突出“美国精神”,容易助明星夺得影帝,所以各大影视公司有些电影会专门针对评委们这些守旧的特点来拍片。
今年颁奖季这个毛病更突出了。
我觉得《美国狙击手》这电影,没有现实中原型的故事更传奇和深刻。
整部电影主要由克里斯·凯尔的自传改编,主要描述他在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还有家庭妻子与参战的矛盾。
现实中克里斯退伍后并不像电影中那样完全脱离了战争,只是去伤病俱乐部照顾一下战友。
而是成立了一家企业,专门提供军事及执法型狙击手的训练。
现实中最致命的神射手——克里斯·凯尔,是被他保护的同袍谋杀的,迪·劳思曾是美军士兵,参与过伊拉克战争,退伍后长期失业,患有创伤后压力综合症。
他是被疯掉的战友打死的,电影中省略了这段,只是语焉不详的在片尾打了一行字。
这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有意为之的,这个老硬汉,老牛仔一定是不愿意接受现实这个结局的,这样的结局一下将前面的英雄主义、美国精神颠覆的体无完肤,他更愿意他的英雄是简单直接的牛仔,他的行为只是简单直接的爱国。
但他又无法回避这个现实中已经发生过的结局,只好最弱化的处理。
导致整部电影成了英雄怎么成长,怎样对决搞掉奥运冠军的对手,怎样最后选择了家庭,使这个充满争议的题材变得非常安全,非常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
其实克里斯·凯尔还有一个绰号——拉马迪恶魔,拉马迪是伊拉克一个中部城市,克里斯在那里狙杀了255人,是美国历史上狙杀敌人最多的狙击手。
他第一次杀人是狙杀了一个从怀里掏出手榴弹的女人,电影没有回避这一点,反而将其更加强了,电影中第一个被杀死的是女人的孩子,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电影中还让旁边的战友替他辩白了一下,“如果不能确定是恐怖分子,不要轻易开枪,否则你会被送上军事法庭的”,以证明他们没有滥杀无辜。
事后再宿舍又让另一个战友为其做了心理工作——这是你的工作,你保护了战友。
电影是将战争于克里斯的家庭生活穿插叙述的,一方面对比出战争的残酷,一方面揭示出克里斯所面临的压力和选择。
但从非美国的观众,一个彻底的局外人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战争。
美国大兵们打一段儿仗以后,可以放假回家过一下家庭生活,精神上无法承受了可以回归和平幸福的家庭生活。
而对于被他击毙的妇孺和当地人来说,战争是无可回避的。
影片为了让这一切合理,是从911开始讲起的,911以后爱国的克里斯才去参加了海豹突击队,去剿灭基地组织。
不去评价这战争是否正义,但至少克里斯不该是被战争锤炼出的英雄,他更多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电影不是没有展现他悲剧性的一面,不管是他心理上出问题,还是他赢弱的弟弟表达对战场厌恶的看法,但这些表现都止于战场、杀人、对克里斯人性的考验,而且同时用战友们对他保护神身份的肯定,来给他心理安慰。
总之没有坚定的反战,只是反映了对战争的无奈。
在911之前好莱坞不是这样的,如果是在911之前,电影中不会让他们的荧幕英雄狙杀一个孩子,即使他手中拿着导弹,不会将克里斯的死弱化到一行字,至少会有一般篇幅来演那个创伤后压力综合症的退伍军人,怎么谋杀了他们的保护神。
十几年过去了,本拉登已经被击毙,基地组织已经清缴的差不多了。
但911已经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美国电影似乎再也回不去了。
但恐怖袭击远没有停止,法国最近也经历了自己的“911”,但愿不会引起更多的战争。
因为很明显,战争是无法消灭恐怖袭击的。
准备去看之前就使劲给自己铺垫,也许不好看也许不好看。
毕竟老爷子拍片本来就比较闷,这次可能闷大了直接不好看了也是很有可能的。
电影讲的是一个德克萨斯的小孩,他打死了鹿,他也帮兄弟打欺负他的人。
他长大了,Cooper为了演这个电影壮的像真人版的hulk,微微的地包天抿着嘴说德州腔。
然后他去了战场,真的就是为了保护美国。
他杀了人,也杀了小孩,也有兄弟被对方的狙击手杀死他面前。
他一次次的回去,娶了老婆,生了孩子,然后又一次次离开他们回到战场。
他终究是放不下,放不下那些战友和不曾上战场的人们。
他是个legend,他保护过他们,他也要继续保护下去。
镜头就这样一幕幕的淌过去,和那些模糊的时间一样,没一点起伏。
唯一炫一点的镜头是最后他射进对面狙击手的那颗子弹,旋转着破开空气,也只那么两秒。
故事是那样直白,只是间断的混杂着泪水,鲜血和死伤。
还有中东破败的房子,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和决战时铺天盖地的黄沙。
漫天的黄沙淹没了所有,隐约里他的身影踉踉跄跄,当他最终还是赶上那辆车时,我微微悬着的心也跟着放下了。
然后他回到了家,他还是放不下保护人的心愿,或者说本能,或者说是他证明自己活着和有价值的方式。
我以为英雄就会这样迟暮了,像熊一样强壮的身体现在只用来装怪兽逗自己的闺女玩。
我喜欢这样的结局,干嘛英雄都要死。
项羽死前还可以在敌军里杀进杀出然后喊一嗓子我输是老天不让我赢啊是很帅,可是他要是躺在船上看着密密麻麻的星星听着渐渐远逝在耳边的欢呼,回到江南也是个很好的结局啊。
娶个平淡的老婆过平淡的日子,生的孩子也高高壮壮,可是都不精神。
力能扛鼎的手用来种地一定也是双好手,何况还可以给孩子讲讲当年皇帝啊韩信啊被自己撵的到处跑的故事,他们的天下不过是你们老子让给他们的。
然后孩子和娘子一起哈哈大笑,说他不羞,吹牛皮。
他也跟着笑,再相拥着入眠。
就这么结束吧,好不好。
别再去杀人,世界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干嘛那么累要把那么多东西扛肩上。
你保护了世界那么久,换世界保护你把。
我就往嘴里填着爆米花,这么的胡思乱想着。
看他抱了女儿,亲了妻子,和儿子说你要像男子汉保护家里的女人,然后走出了门,去看今天需要他帮助的老兵。
妻子在后面缓缓关门,可是看着那个老兵的眼神犹疑又奇怪。
再然后,就是一行黑字出现。
英雄终究等不到慢慢老死的结局,而且还是死在他一直想帮助的人手里。
讽刺吗,可这都是真的。
所以啊这场电影不是讲一个伟大的狙击手是多么帅像电脑游戏一样一个个击倒眼前的敌人的。
伊斯特伍德那么老了已经,年轻的时候自己也演过驰骋沙漠的牛仔,低头喝酒,拔枪杀人。
但现在老去的他只想讲一个比他年轻好多的牛仔,想保护所有他能保护的人。
在这场战争里没有赢家,双方的战士都一个个倒下,甚至还有扛着炸弹的孩子,和那么多那么多失去了父亲的孩子们。
我们的心那么痛,可是能做的那么少。
想听故事吗,想听满脸皱纹眼神沧桑却坚毅个子高高身板笔直的老爷爷给你讲故事吗。
他坐在篝火旁,语气平淡,还会递给你银质的酒壶。
故事里没有那么多香艳和跌宕起伏,只有他这么多年白描般的故事,和一些他想通想不通想通了可还是放不下的事情。
我爱听他讲故事,从百万美元宝贝的时候就爱。
我也还想继续听下去,而且希望能在他故事里长成一样沉默而有担当的男人。
他,Chris Kyle,号称美国“最致命的神射手”,曾经四次前往伊拉克参加战争,射杀敌人约160人。
他就是电影《American Sniper》的原型。
影片由Bradly Cooper主演。
故事从Chris在911事件后决定参军展开,将他的军旅生涯和家庭生活交错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Chris经历了四次派遣,每一次几乎都是死里逃生。
他不断地击毙敌人,获得同伴们的尊敬,大家叫他“传奇”。
他最优秀的成绩是在最后一次派遣的时候在2100码外以狙击步枪用一发子弹击毙敌人。
但随着他的每一次派遣,他和他的妻子之间也存在了一些隔阂。
他从战场回来后却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正常人的生活,一度让妻子以为他患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但是后来我们清楚地看到,Chris克服了从战场上回来后的一切不适,和妻子孩子幸福的生活着。
看到这里,我几乎要以为电影就这样用一个美好的结局收尾了。
甚至在Chris说要和一个海豹突击队队员一起去射击场的时候我都没有意识到故事还有更残酷的结局。
然后屏幕上一句话就这样袭击了我:当天Chris Kyle被一名他试图帮助的老兵所杀害。
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明明都已经放下了自己心中对于战争的阴影,甚至都开始帮助别人摆脱这些阴影了,一切看起来都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对待一个战士,一个伟大的人。
“你闲暇度过的午后,是我殒身挣扎的鏖战;而我的每一次征程却是你魂牵梦绕的惊心动魄。
我在漫天黄沙中疾驰,从硝烟弥漫、同袍四散的远方归来,却不经意在耀眼的阳光下离开。
对不起,没能陪你们到最后。
”他从战场九死一生地回来,他放下了那些心理阴影,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却不能躲过一颗来自老兵的子弹。
影片最后放了一些真实的Chris葬礼的影像资料,人们自发的为他送行,看着那些星条旗,我心中充满遗憾,却哭不出声音。
最后画面呈现了Chris的棺材。
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打鹰,那是一种同生共死的情感吧,Chris已经长眠但是他的队员们与他同在。
这一刻我真的很讨厌人生的无常。
现实永远会在你已经放下心来的时候给你重重一击。
所以会有人说现实永远最狗血。
我们谁都赢不过现实。
而真正讽刺的地方大概就在于Chris本人致力于关爱退伍老兵的战后生存问题,包括PTSD的治疗等,自己却被PTSD患者所杀害。
我们无从追寻杀人凶手的动机,我们只能对这样的命运报以遗憾。
从某些方面来看电影的确存在叙事过于平直,只是四次派遣和中间家庭生活的简单铺陈,对于Chris本人的PTSD和如何治愈的过程展现得不够具体丰满等等问题,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平铺直叙中却别有一番味道,就好像事实都已放在你的眼前,怎样思考和看待都是你自己的事。
我想大多数人仔细思考之下都能够看出其中的痛苦之处吧。
“他没有被猛烈的黄沙吞没,一转身却消失在德州的日光里。
”注:部分语句引自豆瓣该电影相关短评。
终于开始看堆积在电脑里的一堆电影,字母A开头的《America sniper》一直在文件夹的最上端,可是由于电影的风格更偏向于纪录片,因此断断续续分了两次才看完。
影片的前1/3着重于描述男主在家乡作为牛仔的生活。
之后因为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而选择以高龄进入海豹突击队,成为一个传奇。
但是却因为多年的战争经历,导致个人和家庭受到极大的影响。
刚开始看电影的时候,以为会是枪战片或场景宏大的战争片,因此纪实型的叙述方式真的让人有些乏味。
这也是分两次才看完的原因。
习惯这种纪录片式的风格之后,才慢慢看的进去内容。
开始以为是一部宣扬英雄的美国主旋律电影。
慢慢的又觉的像是一部以英雄为切入点的反战片。
再后来发现没必要执着于这电影到底是什么类别,因为越看越觉得沉重和残酷。
一方面是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是妻子的担惊受怕、丈夫责任的空白、儿女成长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但是面对这一切,男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仍然非常坚定与认同。
对于妻子,他是愧疚的,可是这份愧疚并不会让他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对投身战争的态度。
GodCountryFamily信仰 爱情 亲情信仰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爱情需要呵护亲情需要陪伴也许有的人觉得作为妻子应该理解并支持丈夫的理想但是反而言之 女人选择婚姻 也是期待一个完整的家庭而不是日日夜夜的担心受怕和孤独二者皆有道理二者皆有苦衷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跳出来很多不分原因就叫人“体量”“支持”“识大体”的人可是抛开这些,非常非常清晰的认识到让所有人都幸福的方法是不存在的。
电影中的男主角原型在2013年被人枪杀他的女儿——电影中的小女孩——脸上还会有这样的笑容吗希望吧
《美国狙击手》被同伴咬死的牧羊犬!
讲述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一位传奇,以30岁高龄入伍的克里斯·凯尔,他简单、率真,他可以为了祖国为了兄弟不顾妻子和孩子前后四次前往伊拉克前线,没有太过深刻的思考,他只是希望自己的战友更安全就像从小保护自己的弟弟不被欺负一样。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摄该片的时候已经84岁了,已经看透人生的老爷子,就像一位冷静的观察者,用镜头将真实发生的一切呈现给大家,没有氛围渲染、没有刻意煽情。
可能也是因为这种过分的冷静,让影片的节奏显得有些拖沓、冗长,战场的残酷、与爱人的感情再加上战后的PTSD,都要表现出来,但最终三方面挖掘的都不够深。
7分!
ps:真心没觉得布莱德利·库珀在这部片子里的表演有多么突出!
关于这类题材的电影并不在少数,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拍摄的很棒。
慢慢的讲述,不必刻意渲染战争的惨烈,只是近距离跟随士兵的日常生活。
---以下观点不涉及任何政治立场来评述士兵和战争-他们的日常不是安安稳稳的居家过日子,像我们一样坐在家里看大片,而是每天面对杀戮和伤残死亡,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因为在你聊天的瞬间、在你开车的瞬间、在你都没有意识到的瞬间就可能被爆头。
回家的日子里他们也无法摆脱危机意识和恐惧感,任何一种异样的响动都会即刻触及到他们敏感脆弱的神经。
对于老兵来说,和家乡安稳如梦的日子相比异乡命悬一线的生活才更真实;和偶尔才能见到的妻儿相比朝夕相处的战友更加亲如手足。
未上过战场的人远不能理解士兵的荣耀感,即使是军葬上的鸣枪两者听来的涵义都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听来是惊吓、恐惧、后者听来是尊严和致敬。
最后一场战斗中在弥漫的硝烟和滚滚沙尘中几乎已完全不可视物,震震枪声和闪动的火花、影影绰绰晃动的人影让我感觉真实而震撼。
导演将这种模糊画面持续了三分钟,真是大胆而有创新,让观众用双眼用身心感受战斗。
峥嵘岁月远去、那满满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也随之消失殆尽。
归家的老兵无所适从,可耳边依然喧嚣着刺耳的枪炮声和孩子女人叫喊的声音。
克里斯没有死在奋斗的战场上,却死在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的枪下,英雄的悲哀莫过于此。
也只能让庄严肃穆的军葬向他的传奇人生致敬、给他的荣耀军旅生涯画上最后的句点。
PS:库珀演的很好,帅帅哒。
看到结尾张张照片甚是感动,特别是真人克里斯好帅好帅啊,再次感叹英雄的陨逝。
---今年奥斯卡提名的最佳影片及导演等奖项中包括万物理论、模拟游戏、狐狸捕手,美国狙击手已经是我看过的第四部传记了。
万物理论和美国狙击手都很棒,狐狸捕手其次,模拟游戏相形见拙。
主题表达力度不够五色令人目盲
总的来说,《疯狂马戏团》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印度电影。它用独特的视角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友情、信念与梦想的力量。如果你喜欢印度电影或者对马戏团题材感兴趣,那么这部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分不清谁是谁,看得我都晕了。夸张的搞笑
剧情非常弱于是塞了一堆非常刻意的笑点,演员演得过于夸张
以前小瞧印度电影水平了,就这么一部烂片都远比国内的烂片制作精良。
我只想说院长真该死啊,结尾身世曝光的时候,我是真的期待主角上去铲他俩耳屎。这人往大了说为了全人类,往小了说就是一己私欲,这种拿别人做实验的事,跟灭霸有啥区别,一点都不人道。整片看完,不知道咋的,就是气不顺。----而且这片哪来的迪皮卡???我怎么没看到??
腕儿真多,话真密,梗真单一,歌舞真好看
谁是谁没看懂
在飞机上看的,真的很有印度电影的特色
片名应该叫《电人》,整个跟马戏团没有太多关系,还是双胞胎互相认错人的老梗,所有笑点基本都来自这里。很多场景明显是布景,影片的色彩调到饱和、极致,赏心悦目,故事、动作都夸张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