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看了一下标签,不是喜剧,不是喜剧,不是喜剧,导演应该是要拍严肃电影。
题材不错,但是落实到演员情节设定和编剧功底就太羸弱了。
首先德国兵与英国兵第一次相见,并没有想象中的你死我活的场面。
仿佛是德国兵和轴心国其他同盟国兵相见,同志不同路,这种和谐气氛导致后面两者矛盾不突出。
(一种错觉仿佛是英国兵到领居家串门) 第二德国兵是有枪械在身的,即使英国兵在维护自我尊严也不能频繁挑衅德国兵,本来严寒地冻,物资短缺,一个寄人篱下的战俘有食物吃就不错了。
还叽叽歪歪,提什么《日内瓦公约》,当真腰里的枪是摆设吗,当真德国兵不会开枪。
这个时候绝对食物比人命更重要吗,这种敌我仇视氛围营造太差劲,德国军官一直忍让英国战俘各种要求,我都狗血的看不下去了,这是血性的第三帝国军队吗。
第三,德国和英国在最初相处的时候我觉得编剧你给的台词太多了,既然敌对势不两立,开始应该相互沉默,最后由各种事情,让德国军官慢慢开始对英国兵情感转变,开始把他们当朋友,放下仇恨放下枪,尊敬彼此。
第四,正是因为前面敌对仇恨营造的力度不够,导致后面英国和德国兵和解,共面生死,对战争嗤之以鼻的主题情感显得很鸡肋,因为他们本来相处就很和谐。
总之,矛盾不突出,对比不强烈,不能显示出,士兵是杀人机器,是政治牺牲品,战争泯灭人性,而放下武器,即使是敌人也能融洽相处,战争是可恶的主题就不明显了。
《白色严冬》 反战片,很好看。
英国兵史密斯是哈利波特里的罗恩!
他的长官也好看死了,睫毛好长好长哟。
这部电影讲的是1940年4月27(或者7月24?
记不清了),英德两军为掠夺原材料在挪威交战,互相击落对方一架战机,德军三人,英军两人,在茫茫的雪地里于一座小屋相遇。
对立双方彼此仇视,狭小的木屋里双方各怀心思。
然而或是身为受过教化的人类,在相遇最初德方小士兵虽然叫嚷要杀掉两人但始终没下手。
双方长官维持着两方五人之间微妙的平衡。
所谓患难见真情,老祖宗诚不我欺,除了一些真正的变态,没有人喜欢战争,没有人喜欢杀戮。
友谊的橄榄枝互相传递。
为了挣脱父亲的控制而参军,心里却藏着成为画家的梦;每次出任务都会导致自己手下死亡,妻子跟最好的兄弟私奔,为了活下去也为了证明自己,再一次接受军令上战场…了解敌方其实也是一些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之后,谁的心里又会想要战争呢,大家都想回去跟女孩约会,跟家人吃晚饭啊。
德军战俘坐在小船上越行越远,两人站在岸边目送他们离去,英长官深邃的双眼中,也映着那身子虽然矮小脸庞却一脸坚毅的男人,在想到这次任务自己最年轻的手下可能丧命于此,快要落下泪来的场景。
我们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题材的影片,故事荒诞离奇,但又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让人不寒而栗,简直就是《冒牌上尉》的反义词,影片逐步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放弃了民族种族的狭隘,从新以人的身份相处,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这是一个反传统的战争片,首先作为战争片本片没有直接表现战争场面,而是讲述了坠机后一个木屋之内对抗和和解。
其次,导演也没有站在批判纳粹的片面立场,而是站在了更高的位置去反思战争,导演通过片中英军上尉的口说出了,英国和德国同样都是侵略者,时间先后不一样罢了,其实都是争取生存空间,从更高的层次来看无可厚非,但是将视角降低到人类,就违背了伦理道德了,侵略是邪恶的,大家应该多出去走一走,彼此做朋友,找到更好的共存共荣的方式,这也许就是文明的进程吧,愿以后人类慢慢放下偏见,逐渐远离战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许也是二战时人们非常好奇的一件事:如果英国人和德国人共处一室怎么样?
或许影片给出的这个答案一点也不出人意料。
枪是一个象征性的物品,敌对与仇视。
一开始枪是武器,谁有枪谁掌握主动权的。
然后以放下枪为和解标志——后来枪只是玩乐时的助兴品。
一步一步,由敌人到朋友。
这有点类似于在推理里常用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所以人都被困在一间小小的房子里,没有外人,外人进来之时就是平衡被打破之时。
在这个完全隔绝的世界里,开始还保留着外界法则——战争、条例;小屋中划定的那条分界线,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但很有意思的是,只有他们其实必须合作,才能获得生存。
这让我想到《巨人的陨落》里的一个情节:一个英国军官和一个德国军官在晚上休战时站在分界线边聊天:他们其实是朋友。
很可笑,没有任何仇恨的人们,却举着枪对着对方,在他们成为朋友之后这种讽刺感更强烈。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史密斯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战争是不是政治精英的阴谋?
抛弃大环境,这几个男人相处得真的非常有趣,我几乎从头就开始笑,他们相互咒骂,拿对方调侃,要为胳膊举行追悼会,唱歌跳舞真心话大冒险没有高耸的政治壁垒和该死的战争,只是几个各有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喜欢喝酒、抽烟、大笑的男人——直到那个截点——外来人闯入:前一秒还在畅想未来,后一秒斯查克却已倒地。
最后斯查克的遗言“英国笨蛋”究竟是在痛恨背叛还是在原谅?
我们不得而知了。
为约瑟夫截胳膊时,大老爷们们的犹豫但是他们是真实地、发自内心的,成为朋友。
看到最后我们大概感慨会他们这一次的逃生却没有改变他们成为战争受害者的命运:被俘或战死,但我们会真真切切地为最后一句感动:
两位以前的敌人很快见面了。
作为朋友。
是在家里电视的电影库翻到这部电影的,在整个页面标示需要收费的电影中,它免费的一枝独秀,也许是这个别树一帜的名字,也许是同样的2023年的冬日天气,我点开了这部电影。
在小段文字的背景介绍后,映入眼中的是无穷无尽的白。
偶尔的,在冷硬的白中刺出一块铁黑的山体。
一切似乎都诉说着这里是个笼罩在大自然严酷之手下的无人之境。
一架坠毁的冒着白烟的飞机,三个小人从里面跳将出来,机尾的倒万字符和几句德语对话显示了他们的身份——德军轰炸机飞行员。
这个小群体在茫茫白雪中显得那么渺小,无论是如同凶兽残骸一样坠毁在雪地里的飞机亦或是驾驶这战争机器大开杀戒的人类。
暴风吹起粗粝的雪沙,他们不知所措地张望着冰天雪地,犹如一碗水里漂浮的蚂蚁。
然后他们找到了小木屋,和两个同样坠机的英国人呆在一起。
严酷自然环境对生存提出了迫切需求并迫使双方暂时把战争、民族仇恨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放在一边,首先考虑考虑物质基础类的问题。
令人感慨的是,尽管偶有擦枪走火,德国人和英国人始终遵循着《日内瓦公约》和基本的道德原则礼貌地对待着敌人。
他们分享为数不多的食物,照料得了坏疽的德国下士,两位长官尽力约束着下属。
比较好笑的是。
在电影前段,英国人和德国人都对彼此怀有戒心之时,双方的互相挤兑。
比如吃饭时德国人在寒冷的小木屋里脱下大衣穿上军装,而英国人也不甘落后,又如英国机枪手要上厕所,德国兵故意衣装单薄地跟出来展示自己不怕冷的实力。
英国上尉和德国上尉的唇枪舌剑也十分有趣。
英国人说你们德国人为什么要侵略波兰,德国人说你们英国人拿着枪和Bible就殖民全世界。
英国人说按照日内瓦公约你们要给俘虏提供食物和活动场地,德国人说你们我们吃一样,然后德国上尉猛地拉开小木屋,展示门外的狂风暴雪说欢迎来到美丽的挪威乡村。
在战争这巨大的鸿沟外,德国上尉和英国上尉还存在阶级身份之差。
当他们烹制英国机枪手猎来的兔子时,英国上尉说他是第一次做饭,德国上尉忍不住问你不帮妈妈做饭吗?
英国人说他妈妈也从不做饭。
在喜不喜欢每天准时做饭的老婆上两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很明显这是一个中产家庭出身的儿子和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的儿子。
不过似乎一切的裂隙都被茫茫风雪所暂时遮掩,几个人在相处中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影片的小高潮在他们帮德国兵截肢后决定喝木屋里找到的酒,酒精彻底融化了几人的隔阂,他们开始畅谈理想、亲人。
在英国机枪手不成腔调的over the rainbow歌声中,四个人站在黑暗中凝望着亮绿色魔幻的极光,本是敌人的四个人诡异而和谐的站在一处。
此刻,这个小木屋仿佛也是一个出超现实,跃然彩虹之上的应许之地,包裹着四个人小小的安宁。
第二天,在挪威兵射杀大个子德国兵的子弹中,战争又回来了。
围绕着众人的仍是狰狞的现实,几天前暴风雪里激发出的人性之光如此脆弱,若不是摆满木屋的新死者的素描画,几乎使人无法想象它曾经存在。
然而它毕竟产生了影响 ,电影的结尾,两位上尉在战后以朋友的身份再见。
也许在所有黑暗之下都沉睡着人性之光,只需要一些特殊的催化剂就能改变麻木、冰冷的心灵。
战争从来都不是每一个普通人的错,2023年,愿世界和平。
《战友》有另一个译名叫《白色严冬》,也许更能反映影片的基调。
影片告诉我们,在残酷的生存压力的挑战下,什么主义都是无用的,什么信仰都是虚无的,为了无用的主义和虚无的信仰发动的战争无疑是可笑的,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
一本《我的奋斗》成为可笑战争的代表,被撕来擦屁股,被用来烧火,从书被扔进火炉的那一刻起,什么国家,什么战争,都随之灰飞烟灭、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有人性,和为生存而奋斗的“我们的奋斗”。
影片甚至加入了悬疑的色彩,当一支军队从挂着希氏照片的营房出发,戴着貌似纳粹的帽子,搜寻被困于雪域荒原的士兵时,当瞄准器的准星在“哈利波特的战友“和“德国企业家”之间来回选择时,我们不禁为他们担心,但最终德国人还是为战争付出了代价,影片在令人揪心的氛围中走向了尾声,字幕中两人若干年后的重聚,也许有许多感伤需要倾诉,希望战争不要再来,
《Into the White》,第一部让我看了之后不愿去打分的电影。
甚至连平时写影评时惯用的背景音乐伎俩都不愿拿出来用。
如果像往常那样的评判标准,这部电影在我心里也就是7分上下,但是这部电影最后十分钟急转直下的剧情、极其压抑的对白,让我突然就发现它已经脱离了电影的范畴,笔调简单地拖出了我心里久久压抑的那些夹生和无奈。
荒原上这么亦敌亦友的几天,生存绝境下建立的信任和友情,回到现实世界后被战争的规则摧残得体无完肤。
有人说这是反战片,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有这么一切。
可我不仅仅这么觉着。
在《Into the White》里,战争造就了一个既定的规则,对敌对友都有一套操作熟练的章法可循。
可在生存边缘硬生生从敌人变成朋友的我们,在这些章法面前,所有情感都变得喑哑,我们想呼喊但喊不出声,甚至有时候都不知道该呼喊什么。
我们经历的人情温暖旁人未必能懂,他们眯起眼睛审视我们,对于我们作为个体的情感际遇置若罔闻。
在濒临生存绝境的时候,这些源自生命本质渴求的情感多么来之不易,但是你离开那个白色荒原,回到原本的地方时,原有的一切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你鲜活的经历统统抹杀,你只是觉着难过,但是又说不上什么来。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社会造就了一个既定的规则,对此对彼都红线分明桎梏难破,我们早已习惯甚至追寻这样的规则,各种书籍、电影大行其道大肆主流地渲染它、烘托它,但当我们在某些时刻拥有了从内心生长的藤蔓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世界之大,但这些植物除了在我们内心便再无生长的角落,它在我们内心的狭小空间里滋生蔓延渐渐长成我们自身痛苦的一部分,而这痛苦宛如瓜农邓正加的女儿面对倾尽所有热爱的土地和横尸这片土地的父亲时的不知所措、愤怒绝望。
纵观我们身边人的一生,二十岁以前在社会的边缘自满自大自娱自乐,二十岁后开始体会到所有关于梦想和现实的夹生与无奈,四十岁后要么站在社会的漩涡里创造和推动着这个漩涡、要么挤不进漩涡中心就在旁边晕眩着、适应着。
可这所有,我们都没觉着有什么不对。
我们觉着的不对,是他有爹可拼,我孤家寡人,可我们痛斥这些腐败、这些丑恶的背后,仅仅怀抱一个希望,他变得孤家寡人,我变得有爹可拼。
我们痛斥这个社会、这个规则的时候,却只是希望我们站在这条食物链的顶端,睥睨一切。
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供养给我们的最大毒品。
这世上,脱掉所有外衣的生命磨砺出来的美好人性才最美丽,可这人性早在这个世上站不稳脚跟,那些挤走它、占有它的冷硬规则早晚会成为我们头上悬着的那尺白绫。
只是,有时候它带走你身边的同胞,你无关痛痒;有时候它勒死你躯内的灵魂,你苟且偷生。
《白色严冬》一个木屋里的傲慢与偏见英国兵傲慢,德国兵偏见。
白茫茫的雪地,一切显得纯真而洁净,人性也显得更张扬了,就连飞在空气中的子弹都弥漫着战争恐怖的阴森。
在冰天雪地的上空驰骋穿梭,心境就好似打进了四野,可以自由自在的翱翔,不得不说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惬意的心境。
然而当战火忽然燃气,那种轻松惬意的气氛一下子就被撕裂了,洁白的大地上燃起熊熊的战火,显得是那么的热烈和显眼,滚滚的浓烟污浊了洁净的美好,那就是战争的残酷与现实。
当两夥敌对的士兵被困在冰天雪地里的同一个木屋里,我们的心境就随着人提到了嗓子眼处,担心着又期待发生一些事情,当然,那是必然的,只是发生的事情总在我们意料之外,有时温馨,有时又差点恼羞成怒。
英国兵显得很傲慢还带些小聪明,有时甚至让人牙痒痒,恨不得也跑到那寒天地冻里揍他一拳。
只不过呢,回味起来,人家英国人骨子里本来就好像流淌着一些高贵的气质,似乎能让人从影片中感受到他们漫长又有韵味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点不得不说导演鬼斧神工的雕刻才华。
德国人偏见,从片中你能体会到从德国兵的角度感觉,似乎世界理所当然是属于他们的,他们甚至也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艰辛,但他们又觉得那是他们本该受的苦或是他们的使命。
也许,这又或许是导演的偏见得多一点吧,整个剧中,德国兵的立场显得要怯懦一些,这或多或少是因为我们都曾厌恶侵略者的原因吧!
但他们严以律己的言行又似乎展现了德国兵的一种严谨的态度。
当那个德国兵在小屋里划出一条界限的时候,其实他很清楚,那条界限是可有可无的,只是他得让他有个存在的形式而已。
很快,大家都需要跨过界限,因为同一个困境里,他们是彼此需要的,到最后,我们甚至都忘了曾有那一条界限的存在。
同在一场战争中,当一个爆裂的伤口同时展示在两方士兵的眼前,他们的心也是同时被撼动了,似乎他们才看见战争的残忍一样。
等那一把寒光曝露的斧头在众人眼前砍在战友或敌人的手臂上时,痛却在众人的心上,毕竟被砍者已酒醉昏迷,即使挣扎着醒来,也被重拳打昏了,来自敌人的爱心之拳。
一截残臂,一个小型的残臂追悼会,几樽浊酒,道尽了几方的心思。
一时间,战争显得是那么的多余,那只是有权人的游戏罢了。
等那一颗子弹搅动雪痕擦烫枪管,挤开空气射入胸膛时,无论是敌是友,让我们都觉得有着不舍与不甘,他所说的许多愿望都还没实现呢,终究也不会再实现。
战争确实是一把火,只是我们不知道它烧的是别人还是自己。
终究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态度总不会一样,或许我傲慢多一点,你偏见多一点,但我们都同活在这个世上,也如同活在那小木屋里一样。
导演用了最恰到好处的方式来处理了这种矛盾,使得我们心甘情愿的陷入了当中。
回观整部影片,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取自白茫茫的雪地里,不用多说我们就能明白拍这部影片整个剧组的艰辛,不过呢,那也是一场战争,生活中何处不战争呢,关键是我们得警醒自己,时刻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战争,以至于不会让自己的战争残酷而惨烈。
因为导演和剧组的积极端正的战争的心态,他们才能在那样艰辛的条件下,战胜了劣势,给我们呈现了优品。
我们心中都曾有过一个冰雪王国,抛开战争的残酷,导演展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给我们,挪威的冬天,确实是那样的美丽,而且美得高贵,有朝一日,总要踏西而去,就算去不了,也得多梦几回吧。
ܩZ���
佩服这部影片的编剧,把五个汉子放进一个木屋就可以拍出一部如此精彩的电影。
脱去战争残酷的外衣,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三个德国纳粹士兵,两个英国飞行员。
在空战中被彼此击落。
他们在挪威白雪皑皑的大山里,先后到达一个无人的小屋里避难。
德国人的刻板严禁与英国人的高傲倔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小屋里,德国人持有武器,英国人手无寸铁。
德国人给英国人画了“三八线”。
面对自己长官允许开枪的命令,被希特勒洗脑的“小纳粹”却在犹豫后选择不开枪。
家境良好外表冷酷的德国大个子是个内心另有追求的温暖大男孩,如果不是战争他也许是个可爱的画家。
德国中尉看似威严,其实他是个做事总出岔子并被戴绿帽的丈夫。
在彼此防备中,德国人与英国人坐在一起吃饭。
在英国人抢过武器后,德国人变成了“俘虏”。
在双方彼此的盘旋中,五个人都丢下了武器。
他们为了生存,烧掉屋子里能够燃烧的木材;在狩猎后思考如何做饭;在发现小屋中隐藏的食物后,他们欢歌起舞;再发现“小纳粹”受伤的手臂坏疽后,他们一起救治他。
被困小屋数日后,他们不再提起彼此国家的政治目标。
他们谈论自己喜欢的妹子,谈论自己如果不打仗会有怎样的追求。
挪威狙击手射击德国大个子的时候,整个氛围瞬间凝固。
德国士兵中枪身亡,英国士兵抱着他流泪。
被挪威军队俘获后,德国中尉与英国中尉甚至不能好好地道别。
影片最后用安静的文字告诉我们他们之后的经历。
影片最初,英德两方的军人彼此斗智斗勇,想手握武器,让自己占领上风。
而全片,除了狩猎,枪支没有给他们太大帮助。
拯救他们自己的是放下政治立场后的彼此关怀。
影片中最讽刺的是1. 英军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来擦屁股,随后德军中尉将它扔进火炉。
2. 英军盘问德军为什么还要继续战争。
德国占领了近一个欧洲,为什么还不满足。
德军回答是因为“命令”。
德军反问英军为什么英国要有那么多殖民地。
英军也是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枪去屠杀他国人。
两个帝国不分彼此,都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英军讥讽德军太固执于规矩,德军嘲笑英军说“正因为如此,德国强大,英国没落”。
英军和德军中,都有士兵压根就不明白战争的目的。
他们都是政治的牺牲品。
好在战争并没有磨灭他们的人性。
一战二战中都有很多温情的瞬间。
梁文道在他的一个栏目里就说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到了圣诞节,有人呼吁在这个温暖的节日里休兵。
但是出于交战的双方却不愿退让,因此上级没有下达休兵的命令。
不过在圣诞节这一天,双方士兵却自己休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环境很恶劣,士兵都在肮脏血腥的战壕里。
在英德交战的一个战场,平安夜当晚,英军听到德军的战壕里有人唱平安夜的曲子。
英军听后也不由主的唱起来。
之后有士兵走出壕沟,他们放下武器,在平地上握手,交换香烟,举杯饮酒。
他们聊起彼此的家人,甚至有人踢起了足球。
一战中发生过不少类似的情况。
圣诞休兵的事情传出后,不少报纸谴责在战场上唱圣诞歌的士兵。
双方的最高将领也下令严惩他们。
但这不能消除我们对这些温暖瞬间的赞美。
不少影视都出现过类似的场景(例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战马》)。
战争中难得的温情瞬间,让我们后人不得不反思,战争是多么无聊和残忍。
《白色严冬》是五个男人一台戏,基本在一个小木屋里完成所有拍摄。
这部靠剧情和演技撑起来的电影,是部不可错过的佳作。
在挪威上空的德国和英国战机被同时击落,逃生的几个官兵在白雪皑皑的荒野相逢。
相杀还是相“爱”?
他们选择了相处,并做到了克制,也做到了尊重。
在最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他们人性中的善意温暖了彼此。
电影因为基于真实故事而更让人感怀。
五个在极端环境里存活下来的士兵被英国搜救队找到。
一个德国兵被当场击毙,刚刚和他一起向往了未来生活的英国小兵目瞪口呆,一时间无法掩饰交织在惊愕里的悲恸。
两个英国官兵回营地后被盘问,并被告知准备好接受进一步调查——完全符合逻辑的猜想与符合规范的流程,但让人为战争的冷酷叹息。
片尾字幕显示一个德兵与一个英兵活过了战争,并成为朋友,又让人对人性充满希望。
电影似乎更偏爱德国官兵,褒扬他们的正直严谨克制,却描绘英国人特别是那个小兵耍心机、欺负人。
很好奇这是故事的原版还是导演的心思。
但导演是挪威人,不是更应该站在同盟军的立场上吗?
还有好些细节让人感觉笨拙。
德国小兵得到一本签名版的《我的奋斗》,珍爱不已。
电影描绘他盲目又真挚的崇拜,手法过于简单直白,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像个无脑的笨蛋。
当英国兵质问德国人为什么要侵略他国,德国人反唇相讥英国的殖民地还不够多吗?
激辩就要引出,却戛然而止。
导演似乎对电影结构和重心举棋不定,让整部片子仅仅流于故事讲述。
好题材好视角,但未能创造出恢宏。
就像寻得了一篮山珍野味,却做出一盘小炒肉。
知道战争为什么开始再去反战吧 一群脑残
可能是被剧透的缘故前半很无聊 ,后半有趣之处則多在同学们一起笑各种基情吧=…=
嗯,看来英语真是很重要啊! 相信这个故事,但情绪的小细节处理太草率,总是匆匆剪过去了。
罗恩唱的歌不错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最受不了这类。以真实事件改编什么的,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
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震惊。。。这绝对是卖萌片。德国和英国开始相互吐槽最后成为好基友。不知不觉就脑补成眉毛子和多一字君,遗憾的是德国的官配还是意大利。
不错的片子,如果再增加一些他们在一起生活的内容就更好了...
神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成片看起来又如此脱离现实。
小制作电影,省钱,开场白连战机坠落都没拍。战争的代价,还是普通人在承受
过于政治正确
英国人随机应变能力强,都是外交官的好材料。德国人责任感重,使命必达。挪威人较真儿。很有意思的战争片角度,当然并不是编剧有多出色,而是事实有多精彩。
@zhengshuashua 的确很好看 :)
或许原型是个好故事,但电影着实是拍的呆板无聊乏味至极,8.4分严重不要符合质量
哦
感觉一般
人物和对白莫名其妙
像童话故事一样的反战片。
严肃文学小品,欧洲太多同类型片了,略无聊
喜欢这样触及人性的故事。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说: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白色风暴中的小木屋里,德军和英军飞行员卸下恐惧的过程本就精彩,更精彩的是友谊筑就后,他们试探着触及彼此的价值底线——战争的立场。原来战场上的勇者却是生活中的loser,至少是不满现状的人。
三星半。干净简单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