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one day之后就迷上了安妮·海瑟薇,她简直就像现实版的公主摸样。
服从这是人性的弱点,电影用了放大的手法表达了这个方面,ella从出生开始赋予的这个天赋,让她失去了很多自主的权力,但是在我们现实当中,还是一样有很多很多的服从,也应为很多很多的服从让我们后悔,让我们错过,即使最后没有解除这个服从的天赋,但是ella用自己强大的内心去克服了,最后赢得了真爱。
用童话的色彩描绘出爱情需要冲破服从的枷锁。
轻松的背景音乐,还有很多集体舞蹈的场景,看完之后很舒服。
这部无论故事、节奏、颜值,甚至寓意(是的,这个排在颜值后面)都比《公主日记》要好得多吧?
继承素未谋面的亲戚遗产,丑小鸭一夜变身白天鹅……我真的想不通……如果不是大脑停滞在小学阶段,谁还会喜欢这种东西……比灰姑娘最简版的故事还老套些。
对于心智正常的儿童而言,也是这个题材更讨喜吧。
我明白情分这回事,但给完那部高分还来嫌这部低幼的到底是秀智商还是秀智商啊……
Ella妈妈临终前对Ella说:“Remember,no matter what anyone says or tells you to do,look to your self!
What's inside you is stronger than any spell“——”记住,不论别人说什么或让你做什么,全都取决于你自己,那些在你内心的东西比任何咒语都要强大!
“
看完之后我觉得心情很轻松愉悦,也是在内心里我还是个孩子吧哈哈。
我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失眠了,想着看个视频也许容易睡着,就刚好腾讯推荐了魔法灰姑娘,看到是海瑟薇演的我就点进来了,我以为我看一会就该眼困睡觉了,可是没想到我居然看完了,而且觉得很不错,剧情与儿时看的动画片版的有一点相似,因为是灰姑娘,基本的构架还是有的,但是又有多创新和不同,开头是在主人公婴儿时被其中一个仙女送的“礼物”服从,从此别人让她做什么她就要做什么,长大以后,母亲去世了,父亲又再娶了二妻,继母有两个女儿,两个女儿总是利用主人公的服从诅咒,所以主人公决定外出去找到当年送她服从‘礼物’的教母,请求她撤回礼物,在寻找教母的路上遇到了王子,并相爱了,王子的叔叔一直想要得到王位,所以计划杀了王子,叔叔得知了主人公身上的诅咒,所以命令主人公去杀了王子。
结局当然是美好的,主人公虽然没能让教母撤回礼物,但是在镜子屋自己破除了诅咒,并且帮王子一起对付叔叔,之后甜腻的在一起了。
最大的感悟是,内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魔法灰姑娘》冲着安妮·海瑟薇的颜去的,满脸的胶原蛋白简直美哭我。
嫩!
白马王子,灰姑娘,巨人,和精灵,童话书里的人物都齐了,也确实是用“remember,no matter what anyone says or tells you to do,look to your self!
what 's inside you is stronger than any spell.”讲了一个道理。
移轴拍摄巨人和精灵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很是高大上啊,用戴项链这个动作从童年转换到成长那个瞬间剪的好紧凑,取景地不知在哪,加上王子和灰姑娘之后充满了梦幻感。
故事改编自灰姑娘,只是这里的灰姑娘还被下了个“服从”的诅咒,虽然我觉着这个王子长得挺乡土的,但是,当叔叔命令灰姑娘跳着走,灰姑娘由于咒语不得不服从,跳着离开的时候,王子居然也跟在她身后蹦着走,这种“既然不能解释你为何这样那我就跟着做咯”的举动简直不要太可爱,还有那句“你离她远点”让人少女心爆棚呀。
早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但不能不承认,它的确能轻易让人感受快乐。
我们一生会收到许多礼物,最特别的一份是什么?
对Ella来说,应该是她出生时得到的露欣达仙女那伴随终身的咒语——顺从。
这个要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任何人的任何要求,哪怕是极其苛刻与无理的要求都要马上照办的礼物,让Ella吃了不少苦,甚至险些杀害了自己心爱的王子。
印象最深的是Ella母亲临终的那句话:不论其他人说什么还是要求你做什么事,全部在于你的决定,那些在你内心的东西要强过任何咒语。
总觉得这句话,才是全片的中心和真正的礼物——如何在别人对你的影响里坚持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相比亮眼的安妮•海瑟薇,男主逊色了许多。
如同所有的童话故事一样,电影也有着一个美好的结局,食人族和护卫的舞蹈跳得超级可爱。
@水陆双栖田中同学有趣,真的很有趣。
各种融梗,调侃,戏谑传统公主电影的地方层出不穷,全程都很欢乐,休真的很适合王子的角色,在这部里完全就是一个不知人间疾苦的地主家傻儿子,而且我可以吐槽一下电影前半段的女主真的很像Abigail吗???
(啊是异世界父女~)拍摄是肉眼可见的贫穷,但由于剧本太出色连这种贫穷都好像是调侃的手段了。
整部电影的大家都憨憨的,尤其是反派王叔,一人一蛇脑子还不太好单挑主角团真的苦了你们了。
有些改编我很喜欢,比如什么后妈其实自己本身有钱嫁到灰姑娘家是下嫁,传统公主故事中女孩子们百依百顺的特性在这里被具象成了一个喝醉了的仙女教母的gift,然后就有很多如果不是这个gift灰姑娘根本理都懒得理你的情况但迫于gift又有必须理你的情节然后诡异的看起来好像是传统公主冒险但又不完全是,这种安排不错,真不错。
剧情bug有,比如为什么王叔非要加冕时杀掉王子,如果王室家族只有国王(他哥),和小王子,他完全可以更早一点偷偷杀,毕竟小王子无依无靠,以及国王到底不给他什么了他这么过激,不过之后王叔自己把王冠带上的情节反而把前面的bug神奇般的粘上了,大概只是单纯的脑子不好吧。
非常不错的喜剧片,笑点密集,不尬,没有粗糙的不值得一提的大道理,是我喜欢的类型。
虽然看这部片的初衷就是想看威尔与自己的女cp相处,不过真是收获宝藏了呢!
豆瓣不应该给这么低的分。
这是一个将人性的弱点通过夸张的手段用童话表现出来的故事,我觉得这很巧妙,也是很有创意的一个地方。
当然故事情节非常之老套,老套得有点儿异常,但编剧显然是有意为之,因为谁都知道这是灰姑娘加哈姆雷特,但这个故事就是在老瓶装新酒,在老套中表现人性的弱点(服从)和光辉(“你内心的东西比任何咒语都要强大”)!
当然,除了女主角,其他许多演员的表演和形象并不出众,也就一般吧。
本文长,内容包括一句话简介+啰哩巴嗦的电影详情介绍+我的激情吐槽(一堆为什么)。
一句话简介:霸道王子爱上女主之后,她为了不再服从他人命令,一路打怪+结识好友+增进感情,最终破除王叔阴谋,受人艳羡地和王子结婚。
电影详情:艾拉从小被坏仙女教母a下了服从的别人说的话的祝福。
随着母亲去世,父亲为了金钱再娶,艾拉生活不佳。
王子一堆迷妹,两人偶然相遇,王子喜欢上清纯不做作没有被他迷倒的艾拉。
因为被继母命令与好友绝交,艾拉决心离家寻找坏教母解除祝福。
根据好教母赠送的魔法书,艾拉知道她在巨人国。
于是穿过森林,救了一个精灵,来到森林居住地。
两人一起来到食人怪的地盘,被绑架,王子路过救了她们。
几人来到巨人国,得知a已经离开,艾拉被迫跳舞。
最终来到王国城堡,因为王子答应帮艾拉找a的所在。
艾拉寻找无果,又从魔法书中得知a去处。
正准备寻找时,却被坏王叔得知了秘密,命令她在午夜王子求婚时,杀了王子。
艾拉给王子写了拒绝信,让精灵把自己绑在大树上,再让他去寻求精灵和巨人的帮助。
午夜快到,a偶然出现,当艾拉求她解除祝福遭拒绝,告诉她内心信念,还把她送到王子身边。
艾拉被迫来到王子身边,王子向她求婚,艾拉拒绝。
时间到,艾拉举起匕首,难以下手,最终她念了几遍“你不再唯命是从了”,解开咒语。
同时被王子发现匕首,王叔出现,把艾拉关进监狱。
精灵带领伙伴到来,进城堡,救出艾拉,去救王子。
王子在行继位礼,王冠被下了毒,艾拉率众出现,开始混战。
两人解开误会,而王叔杀害上一任国王的事暴露,戴上王冠。
我的吐槽:为什么又是霸道王子爱上“我”?
为什么“我”如此清纯不做作没有折服在王子的牛仔裤下,于是王子对“我”另眼相看?
为什么除了“我”和好友之外的所有同龄女性都是王子的脑残粉?
为什么“我”的姐妹是传说中降智的恶毒女配?
为什么仙女教母的诅咒对“我”的影响带来了十几年还没有破除?
为什么一遇到王子之后“我”就开始想着破除了?
(ok遇到王子和因为好友想破除祝福无关,可是时间线怎么就这么巧涅?
)为什么最后破除魔咒只要重复念几句话就破除了,简单到仿佛前十几分钟的渲染和铺陈像个笑话?
难道“我”之前十几年人生中只是对服从不满而没有真正想着抗拒?
啊我懂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习得性无助?
为什么明明女主母亲告诉过她内心比咒语重要,却还是要历尽千辛后仙女教母告诉她同样的话,她才能克服咒语?
同理,为什么好仙女教母将自己的男朋友变成了魔法书好多年,但是关键时刻念两次咒语就变回来了?
你之前这么些年在干嘛?
“我”是怎么爱上王子的?
王子又是怎么爱上“我”的?
难道靠新奇+美貌吗?
为什么我和王子的相遇充满了巧合,如此不自然?
为什么王子如此单纯天真?
为什么破解阴谋如此简单?
为什么王叔突然就承认了自己杀了上任国王?
为什么王国如此之小?
为什么女主就三四套服装,男主更少?
是经费都花在场地租赁上了吗?
为什么这部电影明明如此无聊我却硬生生靠着安妮海瑟薇的美貌看完了全程?
我果然是颜狗吧?
最后,啊这部电影居然是2004年发行的,算了,原谅它。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艾拉凭着自己的意志松开匕首时被正抬头的王子在镜子中发现 ,起初王子听信查尔叔叔的话 但最后还是相信艾拉。
在我看来这段的拍摄衔接过于跳跃,可却正好反应了当下的事实:大多数人愿意去相信事情的表面,无论它是美好亦或丑陋。
放弃揭开甚至不愿窥探事情的真相。
不过想想也是,当今社会以私为前提,每个人似乎都在学习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
结论的真与假似乎也不再那么重要,表面的利与弊标准,才是人们衡量事物对错的标准。
前几天在微薄看到一幅插画,一只兔子羡慕另一支兔子的胡萝卜叶子茂盛可自己手握的胡萝卜虽枝叶稀少在土中却果实硕大。
你现在失去的,说不定是你即将拥有的。
就像王子如果相信镜中的“真实”显像,不给艾拉机会,带上皇冠。
那么失去一切的就会是他。
马来西亚的语言系统真是混乱。/HKIFF世界首映
很subtle 近乎纪实片的风格 两场情绪爆发的戏稍显尴尬
或将成为今年最喜欢电影。喜欢最后两个人在床上相拥的镜头,像里面作为故事seed的戴胜鸟一样,两位坚韧的女性相互搀扶,平和地接受苦难和新生,在水源和旷野间找到一条路。电影里几乎总是下雨。不管作为水向前流,还是跌进泥土往外爬,大雨向下,女人向上。
今年到底还要看多少部妈妈咪呀的华语片?高产如张吉安真是做到了一期一会,这次再度使用已近打上自己风格烙印的静寞神鬼视角打造母职伦理议题,他的电影里乩童和鬼魂是永不会少的元素,只是影片里恐怖的不是超自然力量,而是处处漫漶膨胀的男性阳具威权,它与种族和宗教结盟变成了压迫女性的三座大山。但,好像也仅止于此。影片到底多深入地探讨了弃婴仓的存在悖论呢?说到底,它只是在讲述一个受伤女人遇见其他受伤女人之后内心掀起波澜的普遍故事,而现实中更复杂的意识形态交战与困境则隐退到影片后方,在旅游节目一般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中成为弃婴仓里的一只鸟、网路上的攻击留言、电话里传来的坏消息。更令人费解的是迷影元素存在之必要。虽然影片偶有动人时刻,但在整体脉络下这些闪光变得无甚趣味。今年反复看到一些“仅止于此”的影片真是疲累
马来西亚巫裔、华裔、印度裔三大民族表面和谐共处实则从不通婚融合,而不同文化身份的马来女性却遭遇着同样的弃婴之苦,贫穷、被强暴、疫情封城导致的怀孕等困境的展现跳出了点将式一字排开的生硬方式。外壳如此,实际上是一个生育困境里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观影体验:民俗风貌实在美丽,电影叙事也实在煎熬。
好看的电影,剧情有意思,推荐给大家
【马来西亚】虽然还没有等到《五月雪》,但居然提前看到了这部。这片土壤仿佛向其输送了无数灵感,信仰、价值冲突、枷锁、议题、民俗…放送电影时的人工“手”,斋月下不同身份的人做出的配合与适应,始终保持着一种最灼热的关注,但偶尔陷入民俗纪录片的质感。尤其对比才看不久、同样聚焦生育的《四月》,它一次性想要装下太多,反而陷入削弱角色故事而必须塞下元素的飘忽不定。作为两岸三地连同海外资源狂砸不断的许恩怡,表现有些灾难;Ivana的片尾曲真的好好听。
温情叙事细腻,角色鲜活,平凡故事戳中泪腺。
只感到空洞
还可以。就是里头塞的东西有点多。
4.5 hkiff49
APR/2025HKIFF49 第二部fish的角色设定有点太理想化了,而另一个女孩(怀孕的小妹妹)的演技看起来也有点尴尬,关于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的部分也是看得一知半解,而多语言混搭的台词让我好出戏。
张吉安导演延续了从南巫开始的超现实镜头。“蜗牛”寓意着性,戴胜鸟寓意着新事物,大悲咒花车、夜空中在屋顶上行走的人……简简单单,荒唐不已,充满张力[强][强][强]摇篮凡世
他悬置了这样的价值判断,而让角色真实的困境与抉择浮现出来,影片没有站在保守的宗教或事现代进步价值的任何一方
張吉安這次想表達的,是大馬三大族裔傳統與現代化思潮(棄嬰收留艙)的碰撞,以及身處於其中,種族膚色各異,命運相似的女性困境。能看出導演在對風土民俗的展現始終帶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例如父權制對女性的壓迫在不同宗教觀念下如何表現。然而,不時出現的昆蟲鳥獸、攝影頭、神像等「非人」視角,似乎又想透過不動聲色的觀察,眾生平等式地呈現凡間的善行與惡意(包括張擅長的魔幻/超現實段落亦然),那這樣是不是間接削弱了大馬女性普遍遭受的性暴力現實、墮胎/棄嬰、生育權利等議題本身的探討力度,以及對宗教文化糟粕的批判呢?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不是那些多少帶點獵奇眼光的民俗風情及夢境,應該是這麼一個兼具女性避風港的棄嬰收留站,還是敵不過保守勢力取締的嚴峻現實;兩位女主的互助是在黑暗中讓人稍感溫暖的一縷微光。
在hkiff
牵扯到不同的群体(米南加保母系氏族、马来族、印度人、大马华人)、信仰(穆斯林、无神论者、佛教徒)、各类女性的困境,塞得满满当当,很像导演观察到很多案例,但是没有很完备地调查其中某一个的来龙去脉一样,停在表面,不过无一例外都对男性进行了调侃,除了涉嫌迷奸女性的神棍其他的男性角色均不在场,更像是虚空索敌了。监控的视角贯穿始终,摄影机的摆设位置也很刻意,要么极低要么极高,却始终和具体的人保持着距离,处理这种公共性极强的话题,放大媒介会显得冷冰冰。张吉安导演处理民俗与神秘仪式还是更驾轻就熟,吃碎盘子那个桥段像吃了菌子一样,但是过多的奇幻元素也会消解掉现实的沉重,让影片看起来向猎奇的方向偏移了一些。
马来的民族结构非常复杂,然而女性共享着相似的命运。但本片既想呈现这种议题,又非常迷恋于拍摄巫术等民俗的东西。看完不知道导演到底想拍什么。
节奏把控的不是很好/带着非常喜欢民俗和对导演高期待的前置条件,耐心去等故事节点,但看到的都是把议题放进作文中淡淡的疯狂,但是很喜欢结尾,这种把故事落点铺陈进形式性的展现,非常张吉安
弃婴舱为切入口,讲述被穆斯林父权制吞噬的马来社会。张吉安还是擅长用符号隐喻来渲染故事的底色——古兰经里的蜗牛,衔走脐带的戴胜鸟,仁慈之眼的菩提树。最后一幕三位不同种族处于不同文化序列的三位母亲相互对视,我是第四堵墙外的另一双眼。高赞评论之一所说的“猎奇风俗表演”指的是森美兰州歌颂母亲的碟子舞还是印度婚礼之舞?导演映后谈“这些不是符号,是马来人民拥有共识的日常”。当他真诚地在影片中展现着文化的内部视角,讨论在马来西亚独特情境下性别与生育的谜题,试图向观众打开一扇理解他者之门,却被解读为讨好的“猎奇”…我们在怎样高傲地俯视着南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