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与官方网络展映平台爱奇艺联合主办的春季在线影展正式公布展映影片,在2020年5月4日16:00在爱奇艺上线,国语配音版由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
译制名单:导演:吴迪翻译:夏恬录音:师帅帅混录:马骁配音演员 妮可·基德曼 饰 格雷琴 配音:狄菲菲查理兹·塞隆 饰 梅根 配音:周帅约翰·利特高 罗杰 配音:倪康玛格特·罗比 饰 凯拉 配音:张琦布里盖特·伦迪-佩恩 饰 Julia Clarke 配音:谢莹康妮·布里登 饰 贝丝·埃利斯 配音:吴迪凯特·迈克金农 饰 Jess Carr 配音:卢晓彤艾莉森·珍妮 饰 苏珊·艾斯瑞奇 配音:魏思芸丽芙·休森 饰 莉莉 配音:蒋静菊斯蒂芬·鲁特 饰 尼尔·穆伦 配音:程玉珠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饰 鲁伯特·默多克 配音:程玉珠马克·杜普拉斯 饰 道格·布伦特 配音:张欣Rob Delaney 饰 吉尔 配音:张啸霏罗宾·威格特 饰 南茜·史密斯 配音:武向彤特朗普 配音:程玉珠参与配音演员苏 鑫 刘北辰李元韬 许棕哲黄 莺 陈睿婕裴致莹 陈瑜瑾唯优练习声学员整体配音效果不错,狄菲菲、倪康、程玉珠、张欣等配音老师们的发挥极佳。
查理兹·塞隆饰梅根·凯利,查理兹塞隆凭借出演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影后提名,可惜没有获奖。
梅根·凯利是著名的女主播,查理兹塞隆这个造型还是跟梅根·凯利比较神似的。
约翰·利特高饰罗杰·埃利斯
左一是罗杰埃尔斯本人,右边是默多克本人约翰·利特高饰演的罗杰还原度还是很高的
片名出现在门上,寓意深刻呀
图中播新闻的是妮可基德曼饰演的格雷琴·卡尔森,格雷琴·卡尔森曾经是美国小姐(1989年当选),正是她引爆了罗杰埃尔斯性丑闻事件。
玛格特·罗比 饰 凯拉·波斯皮斯利(图右),凯拉是本片中的一个虚构角色,戏份很多,是一个助理制片人,玛格特·罗比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最佳女配角提名。
之前的镜头里有男同事说喜欢她的裙子,这裙子确实很好看
不得不说电视台果然女的多。。。
Julia Clarke和莉莉分别由布里盖特·伦迪-佩恩和丽芙·休森饰演,她俩是凯利的同组同事
安迪·巴克利 饰 Gerson Zweifach,也是凯利的同组同事
这俩人的对手戏不错
格雷琴·卡尔森回忆自己在福克斯新闻台的一些经历
Nancy Smith和Neil Mullen,这俩人是帮格雷琴·卡尔森打这场控告罗杰埃尔斯性骚扰官司的人,俩人提醒她,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而且要有更多福克斯新闻台的女性受害者能站出来这场官司才有更大把握获胜。
两个律师提到了Rudi Bakhtiar的案子,她拒绝了Brian Wilson的潜规则要求,结果立即被扫地出门。
凯拉得到了去比尔奥莱恩手下工作的机会
美国人看来确实喜欢打网球
阿什丽·格林尼 饰 Abby Huntsman,确实跟不少评论里说的一样,本片的女演员都很性感,不过美国的电视台主播确实是这样的。。。
罗杰让控制室用广角镜头,说一定要看到女主播的腿,要不然我干嘛要雇她。。。
凯文·多尔夫 饰 Bill O'Reilly
凯特·迈克金农 饰 Jess Carr
片子里的百合情节
查理兹塞隆果然是不老女神
图有点多,本片里这一段将罗杰埃尔斯的性骚扰展现了出来,摆明了告诉凯拉,想成为女主播,想上位,必须要对他忠诚,怎么个忠诚呢,潜规则。。。
片子里这人是凯利的丈夫
这一段就是本片的其中一张宣传海报的镜头出处的那段剧情
格雷琴·卡尔森被罗杰扫地出门,格雷琴·卡尔森随即决定正式开战
本洛森饰Lachlan Murdoch,乔什洛森饰James Murdoch,兄弟俩演兄弟俩,这种选角方式很赞,默多克兄弟早就和罗杰有矛盾,所以他俩巴不得这个事情能让罗杰下台
凯拉似乎天真的以为,潜规则真的就让自己上位了
康妮·布里登饰贝丝·埃利斯,贝丝是罗杰的老婆
这两位想保住工作我倒是理解,不过她俩想劝台里所有女性沉默,这有点。。。
艾莉森·珍妮饰苏珊·艾斯瑞奇,格雷琴·卡尔森正式起诉罗杰埃尔斯性骚扰,苏珊·艾斯瑞奇是这个案子罗杰的律师
罗杰的又一个死党
这六位受害者站出来,她们是罗杰在福克斯新闻网创立前,被罗杰以工作机会为诱饵进行过潜规则的受害者。
约翰·罗斯曼 饰 Martin Hyman(图左)
福克斯新闻台内部风声鹤唳了,不少女主播或者女工作人员都接到电话,被问到是不是被潜规则过。。。
詹妮弗·莫里森饰Juliet Huddy,Juliet向凯利爆出来一个猛料
翠西亚·希弗饰Alisyn Camerota,Alisyn承认自己被罗杰性骚扰过
阿娜·欧蕾利饰Julie Roginsky,又一个站出来的受害者
布鲁克·史密斯饰Irena Brigante,这个时候,连她也不会站在罗杰这一边了
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饰Rupert Murdoch,不得不说非常神似默多克本人呀
马克·摩斯饰Bill Shine,不得不说罗杰性丑闻事件之后,还是有渔翁得利的。
我不是很同意一些观点,说这片子拍出来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尊重女性也不一定就是女权主义者,尊重女性是没有错的,罗杰埃尔斯在本次事件中身败名裂,罗杰埃尔斯已经在2017年去世,然而事件的影响远没有结束,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沉默了,愿这个世界少一些罗杰埃尔斯这样的人渣吧,多一些好人吧!
聊聊罗杰埃尔斯性丑闻事件改编的电影《爆炸新闻》
2019年底在美国上映的《爆炸新闻》不仅将主题锁定在了性侵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还影射了新闻业与美国大选政治权力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我们一起通过这部影片,解构性骚扰和#MeToo运动的争议性,以及女权主义背后的权力编码。
2017年,由Harvey Weinstein性侵案引发的#MeToo运动迅速席卷全球。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爆炸新闻》用一种新闻报导式的手法,基于新闻大佬Roger Ailes性侵案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将主题锁定在了性侵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影片同时还展现了当事人与美国大选之间的微妙关联,并且在新一轮美国大选之前上映,这让我们又不得不对背后所指代的政治权力进行思考。
PART ONE:“性侵”的定义与争议首先有必要对“性侵”做一个定义,以了解它的争议性在哪里。
我们所谈的“性侵”或者“性骚扰”对应的是英文“sexual harassment”,区别于强奸“rape”,基本限定于在职场、校园、公共场所,以熟人关系为主,与性和性别有关的,实质发生或者未发生性行为的侵犯。
广义上可以扩展到非熟人之间,包含性暴力或性别暴力的行为。
虽然#MeToo运动的发展具有明确的女性被害者倾向,但我们先抛开性别回归到定义本身,因为在现实中确实也存在男性被女性或者同性性侵的情况。
根据电影中展现的和现实的一些案例,可以把性侵分为了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言语/视觉冒犯。
比如影片中讲到特朗普把女性比作肥猪、狗、邋遢鬼,称Megyn为Bimbo(大胸美女),以及Gretchen控告Roger对“口交”的话语暗示等等。
另外还包括对被骚扰对象身体的上下打量。
第二个级别:肢体触碰。
影片中Kayla在会议室里跟她的上级Bill Shine对话,Bill有意关上了窗帘,并且在对话结束时用手敲了Kayla的腿。
第三个级别:发生性行为。
电影中Kayla承认,在Roger的暗示下,她跟Roger发生了性行为,以此“为自己争取一席地位”。
性侵的争议:由此可以得出,侠义的性侵指的是当权者一方带有目的性的、主动发起的,通过权力诱惑或者胁迫对方接受不同级别的性骚扰行为。
整体来说这个过程往往是由第一个级别逐步试探、过渡到第三级别,它与强奸的区别就在于当对方在其中某个阶段明确拒绝,当权者往往不会强迫发生性行为,而是以权力相威胁(比如Megyn回忆她拒绝Roger后,Roger问她合同什么时候到期)。
我们为什么要下这个定义?
因为强奸案其实是有比较明确的法律边界的,而性侵之所以具有争议性,就在于定义的争议性,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就是当权者必须具备“主动”和“胁迫”的条件。
首先,“主动”是当权者面临性侵指控时最容易反击的点。
他们往往指出原告是有目的性的,故意接近、引诱他,以此换取利益。
在影片中面对Gretchen的指控,Roger的反应也是如此,他提出当他在选角时,这些候选者的眼神主动表示了对他感兴趣。
而这些控告他的女人,从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得到了“好处”,比如成为了主播。
这样的反击往往使控诉方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也造成了很多受害者不愿意公开的现实。
另一方面,现实中是否存在当权者是被动接受性邀请的呢?
当然有,比如权色交易,而当交易不成功或者交易完成后,当权者遭到控诉,这就成为#MeToo运动最受到诟病的地方,包括特朗普也公开表示这对有权势阶层的男性是不公平的。
其次,是否发生“胁迫”的争议,往往在于取证具有相当难度。
比如出于“腿控”Roger的个人喜好,Fox公司要求女性穿短裙这件事,绝对不会作为公司规章写出来,而是成为一种潜规则。
当有人拒绝当权者的性骚扰要求时,公司也绝对不会把这个作为理由开除他,而是用其他一万种理由,比如Roger提出Gretchen之所以离开是因为她的收视率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的女主播拒绝性骚扰后被开除,却控诉失败的原因。
因此,影片中Gretchen对Roger的指控可以说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
Gretchen被辞退后,她手上的证据仅是Roger对她言语骚扰的录音,单凭这些她肯定会因为“主动”和“胁迫”这两项证据不足被反驳,或者只得到极低的补偿。
但Gretchen不亏是个媒体人,她利用媒体的运作手法:首先指控Roger性骚扰,让Roger公开否认“主动”“胁迫”,同时造成他对Gretchen的名誉损害,这就为Gretchen之后获得更大赔偿提供了依据;然后她等待其他受害者证词,再加上录音,坐实Roger之前的否认是欺骗行为,以此获得舆论上的优势,既满足了“主动”的条件,同时完成她被辞退与性侵两件事之间的关联,即“胁迫”的取证。
最重要的是,她起诉的是Roger个人而非Fox公司,因而切割了利益团体,利用Roger跟默多克家族的矛盾击垮他,从而获得2000万巨额补偿。
然而,在这个成功案例的背后,Gretchen一度面临巨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其他被害者站出来,而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扭转了局面,就是Megyn一开始提到的8楼“power behind power”。
试想如果不是Megyn作为默多克家族的“卧底”,鼓动其他受害者作证,Gretchen很可能就不会成功。
所以正如影片所影射的另一个话题:对性侵争议的背后无非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PART TWO:平权和女权主义虽然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一直用“当权者”这个名字尽量规避有性别倾向性的描述,但仍然无可避免地将这个话题引向了两个性别间的对抗,原因很简单:当权者中大多数是男性,或者说,当下就是一个男权社会。
而当一个社会由某个群体专权时,势必会引发其他群体的反抗。
从本质上来说,当代女权主义者对男权的反抗,无异于奴隶社会反抗奴隶主、封建社会农民反抗地主,以及有色人种反抗种族主义者,性少数者反抗性歧视等等,这些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平权。
为什么会产生平权的要求?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指出了智人之所以能战胜身体更加强壮的尼安德特人,原因是产生了集体联想。
因此个体的人总是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被划分到不同的集体中,这构成了人类命名主体的基本思维方式。
个体在不同的环境压力下选择自己不同的标签、站不同的队,这就形成了环境内的政治团体。
比如在影片中,以Megyn为中心有一个小团队,他们是职场中的利益群体,而当Roger欺骗员工说他下台会连带其他人下岗时,这个利益群体中的男性选择划分到性别群体中,形成了男女之间、Roger和默多克之间不同的阵营。
同样的,今天我们讨论女权问题时,很多男性可能会站在对立面,但当现实中这些人以家庭为单位对抗外在压迫时,他们可能又反过来支持自己妻子、女儿的利益。
因此,平权的本质就是人类不同利益集体相互平衡的过程。
影片中反复提到一个词“忠诚”,就是要求个体坚定阵营,其实,平权的本质就是人类不同利益集体相互平衡的过程。
影片中提到了Fox公司的口号“Fair & Balanced公平和平衡”,其中Kayla的回答中,最关键的一句是“Roger给了那些没有话语权的人说话的权力,因此平衡了舆论”,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美国新闻行业扮演了一个平衡权力的角色,另一层是平权的过程是当权者主动施行的。
这可能是对平权的本质以及美国倡导的自由权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方面舆论可以发出多方面的声音,另一方面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当权者的手里。
整部影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权力再分配的过程。
影片的空间表达了两层权力转移。
第一层权力转移是:当权者Roger通过性交易对权力再分配,Gretchen对Roger的反抗,表面上是女权主义的一次胜利,实质上则是从Roger到默多克家族的权力转移,权力被移交给了更有力的拥有者,男权并没有被改变,甚至其他有过性侵行为的男上司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这是Kayla感到失望并且离开的原因,也是她的女同朋友再次收起照片的原因。
第二层权力转移是:媒体话语权所连接的美国大选的政治权力。
根据我对美国政治非常粗浅的了解,先做三点背景补充:第一,美国是一个整体右倾的国家,电影中Roger有句话“新闻就像一艘船,你一松舵它就会拼命向左偏”,说明了Roger就是右派,而影片中也对右派做了简单的解释,就是在说Roger的生平经历时提到“他可能是怀念曾经的美国”。
第二,希拉里所在的民主党是左派、自由派大多数,按说不会成为保守派的选择,但她的竞选演讲中有很多保守派的政治倾向,所以当年保守派在选择希拉里和特朗普上是有争议的。
第三,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代表的民主党,在政治势力上对右派造成打压,这可能成为影响2016年美国大选中保守派对党派选择上的重要考虑。
影片中给出的信息包括:首先,Roger是共和党的坚定拥趸,他在成立Fox之前就是尼克松、里根、布什三个共和党候选人背后的公关大脑,帮他们当上总统,2016年大选他依然支持共和党的特朗普;其次,这栋媒体大楼聚集了所有保守派的当权者,从Roger创立Fox这个背景来看,Fox的保守派倾向和对共和党的支持,其实是受到Roger的权力影响;最后,Roger指出默多克家族是支持民主党派希拉里的。
然而当特朗普上台,躲在背后的默多克家族登场,老默多克接通了特朗普的电话亲切的叫他“Donald”,当权者重新达成了权力的联合。
由此,Megyn在台前曾代表默多克抨击过特朗普不再重要,对于无权者他们不拥有名字,他们只是权力的武器和牺牲品。
这是影片最后Megyn感到失望的原因。
再深挖一层,这是影片中所没有展现的。
当年希拉里大选的言论表面上支持了女权,实际上仍然是为了争取选民而做出的政治权力让渡,跟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形成了同构的关系。
事实上,女权这个词在历史上一直跟政治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在1791年,法国的奥兰普·德古热就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女权宣言,以此对抗当时诸多立法中所谓“人权”把女性排除在外的现状,包括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拿破仑宪法》《人权宣言》,她要求废除男性特权,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之后《女权宣言》成为共产国际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背后正是世界两极权力的对抗。
由此,完成了对“Power behind power(权力背后的权力)”的解构。
那么,作为政治权力的武器,女权主义能否取得胜利?
我是比较悲观的。
我认为在男权主义下建立的国家机器,是不可能真正达成男女平权的,而女权运动无非只是当权者小部分权力的再分配而已。
然而,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女权运动是积极和必要的,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其实在最近的100年,女性才逐步拥有了政治权、劳动权、自由支配财富和参加社会活动的等等权力。
影片中Gretchen和Megyn都对“物化女性”表示出了很强的反感,但实际上女性在此前几千年一直都是作为男性的“物品”存在的:中国古代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男人或者大老婆是可以随时卖掉妾的,更是发明了“金莲”这种裹小脚的变态审美,从《金瓶梅》中就能看出女性地位之低;西方也不例外,到维多利亚时期依然流行束腰这种对女性身体极度摧残的装束,上演“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西方版;在英剧《新贵》中我们看到莎士比亚时期的女性是不能上台演出的,她们被认为是“没有思想的人”,排除在公民范畴之外。
琳达·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艺术史的角度解释了女性在职业中是如何被贬低的,波伏娃的《第二性》则对女性历史地位做出了更全面解读。
女权运动的进步意义在于,从20世纪开始至今,不仅为女性争取到了切实的权力,还改变了男权社会的文化观念。
从好莱坞影片中女性的地位变化就可以看出,比如《卡萨布兰卡》中的伊尔莎,她的选择和行动完全由命运和她的丈夫安排,同时期好莱坞影片中,女性往往是性感的,但又是缺乏主动性、依附于男性的,并且依靠男主人公拯救命运。
而今天,大女主形象崛起,从《星球大战》中的莱娅公主到神奇女侠,从《使女的故事》到《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这种大女主气质,不仅形成于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变,还来自于女性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在几千年男权驯化漫长历史下的转变,就像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安娜,以及影片中的Kayla,需要经历许多挫折才能成长为独立女性。
直到今天,社会上仍然存在相当大一部分女性自我奴化的意识,把自己附属于丈夫和家庭,放弃社会地位、独立的经济能力,甚至放弃自己的情感追求,按部就班、按照世俗规定去履行婚配。
她们就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巩俐扮演的颂莲,明明是个知识女性,却甘愿做四姨太,当今社会还有很多颂莲。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颂莲在女性群体中的比例一定会逐步降低,因为社会文明发展的红利迟早会从权力中心向下扩展,使女性开始对权力产生欲望,所以,女权运动是历史的必然。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权力平均化的过程就像是从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全员持股的公司,势必会激发一定生产动力带来经济效益。
而从个体来看,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男性对于伴侣的需求,逐渐从满足生育到精神追求,这样的需求也在要求更多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
所以,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为什么不去接受这样一种变化呢?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当然有人会质疑: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是否存在矫枉过正?
肯定有。
权力争斗的过程势必夹杂着暴力和牺牲,一定有很多Roger和Kayla成为牺牲品,这是无可避免的;打土豪分田地是否把一些品行还不错的地主也一起打了呢?
但斗争的结果是当权者的适度放权,在权力机构中增加女性的比例,在法律和舆论上做出调整,再分配权力以减少暴力和牺牲,形成某种“Fair & Balanced公平和平衡”。
什么是女权?
我并不认为强势、强权的女性形象就等同于女权,因为就像我们讲公平,不可能做到每个人平均化,强权的女权仍然是属于少数个体的权力,而非女性整体。
我认为强权、强势恰恰代表了男权的思维方式,比如80-90年代,西方女性有一种特定的power dressing:高垫肩的西装、短裙、高跟鞋,这正是男性游戏规则下的女性的模仿。
而我理解的女权,首先是去性别化的尊重,尊重对方的感受。
而在尊重的基础上,是性别和性自由,女性的外在形象是强硬还是软弱,她穿短裙还是裤子,甚至她是公司高管还是家庭主妇,甚至适当的示弱、展示女性特征的部分,这都属于个体自由,而不等同于女权。
PART THREE:新闻报道式的叙事风格最后,我们回到影片本身。
从影片的风格来看,它是一部新闻报道式的电影,为了表现这一点,导演用镜头语言刻意削平了角色内心情感的表达,甚至有些角色直接面向镜头对观众说话,制造“出戏”感。
对于主要角色之外的人物,几乎没有完整的勾勒,抽调了情感倾向性的参考。
这就使观众跟角色产生距离,你很难把自己带入到其中的某个角色中,也正因此,为观众保留了冷静思考的权力,比如:Megyn和Gretchen有没有跟Roger发生性关系?
Gretchen的目的是为了揭露Roger,还是一次有预谋的敲诈?
离开Fox以后的Kayla,能否摆脱、甚至改变性骚扰的职场环境?
在更大的政治权力下,性别平权是否会受到影响?
...就像新闻报道一样,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从它表达的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但却因此让观影缺少了情绪上的共鸣,对我来说少了对电影欣赏的快感。
这是我认为比较遗憾的地方。
6分 因为片尾曲拉低评分2分老美似乎近年来拍摄了许多此类“夹带虚构的纪实作品”,比如某美国机长,后来中国人有样学样之后在审核环境下动作变形成了古代戏说类电影。
这东西到底能给人什么爽感?
更宏大意义上的真善美以及其符号已死,技术和机构在有意和无意间信息茧房,所以要在人民群众所能触及和认知的符号中造神和毁神。
无论是呈现方还是观赏方,电影在此类事件上引发公众探讨、传递价值观上是非常没有效率的。
只能说很大程度上是各类财阀和文化渗透机构在完成他们的舆论引导KPI。
而拍摄所参与的演员显然都是在这个“权力圈”内的。
Dont look up同理。
从这个角度上,赞达亚很幸运也很聪明。
而“圈外人”如Michelle Yong,只能去接一些丑化Asian的烂活。
你说海外华人没有歧视吗?
有呀,只不过很隐性罢了。
还有一堆观众大喊着根本就没有歧视!
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你们都是层次太低的穷人才会觉得有歧视!
大部分人能接触到的文化产品,全是软性D
看了这么多评论,都没人提出一个这么明显的问题。
梅根. 凯丽最终究竟有没有拒绝罗杰?
当梅根说出自己拒绝了罗杰的要求时,还说罗杰最终包容了这份拒绝,我就觉得不大可信。
电影似乎也有暗示:梅根片尾跟朋友打招呼别人都不理她了。
应该是别人不完全相信她的证词。
我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大家一定会问她既然主动作证为何又要撒谎呢?
要知道她不是第一个作证的人,她是第23个人。
已经有22个受害者作证了,而且还会有更多,罗杰的倒台已成必然。
是个吃瓜群众都会想:Fox的那些二三流姿色的女性都被罗杰骚扰了,他难道会放过当红头牌,这可能吗?
所以,如果梅根不主动招供,在罗杰倒台时她必然会认为是一个出卖了身体博上位最后还要维护上位的无耻碧池?
但问题她还是当红的靓丽招人的明星主播啊,崇拜她的男性观众应该很多都是把她当女神看待的,甚至在电影中塞隆也确实创造出了一个女神形象。
如果她承认被老板征服性侵,那她的女神人设瞬间崩塌,她的主播事业就完蛋了。
所以,一方面指证性骚扰,让她成为了一个敢说真话维权的女英雄,一方面又否认性侵成功,保住了女神形象,维持甚至促就了自己的事业。
1、说真的,其实三个女主人公的交织和交替,会拍出很好看的电影,结果三人女主人公大部分成为了工具人,让我无语。
2、无关政治,但是社会、政党、员工、民众在听说到这个爆炸新闻后的反应是什么?
也没有描述,全篇都是较为乱糟糟的状态,也许会有人说这就是新闻台的日常,但是这么没有人物性格的日常却不是电影所需要的。
女性在这个社会中会有很多无形的压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来,女性意识的觉醒一直被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压制,即使现在讲男女平等,讲女权主义,不可否认的是 社会对女性来说还是会有很多不公平不公正。
女性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为了家庭,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与无奈,她们不是不想站出来,只是社会的现实让大部分社会的基层女性只能忍耐,因为她们要活下去。
正如影片中凯拉对梅根说的 “像你这么有权力的人物保持沉默对我们这种受害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虽然梅根说的没错,“保护你不是我的责任”但是其实社会就是这么的现实,以凯拉为主的很多女性不敢说,所以这种事情的曝光也是因为格雷琴有了足够的底气。
很开心近期看到越来越多关于女性意识崛起的作品,希望女性在社会中可以早日肆无忌惮的绽放自己的魅力,不管是青春之魅力,工作能力之魅力,用心生活之魅力,成熟之魅力,亦或是母性光辉之魅力。
在黑暗中都不再有那么多邪恶的眼睛在盯着我们。
没看完,节奏太慢了,而且一开头都是为了些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纲上线啊?
小作文真的是毫无代价的攻击手段啊,只要她们愿意,几乎就能让任何一个男性社死。
“做自己”真的是政治正确得很啊,中年主持人素颜上全国电视节目就是做自己,观众不想看了换台了就是外貌歧视?
领导受不了因为这个降低收视率批评她就是职场霸凌?
后面应该涉及职场pua的内容没看下去,过于低级,到了那个层次,为了得到一个fox上镜主播的机会,多的是美女疯狂扑上去,必然不是大人物主动去要求实习生漏个腿。
电影照进现实,特朗普能赢一点也不奇怪了。
你是个正常的美国人,打开电视,看到一个变性的老护士当上了四星上将,一个分不清男女的异装癖当上了核工业部副部长……他们履历比起其他人毫无优势,就凭打性别牌才做到今天。
希拉里出了是个女的可以打性别牌之外,有哪点适合做一个总统?
特朗普很烂,总比希拉里好得多,大家太需要一个反政治正确的总统了,他的当选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可能由于是美中社会差异,总觉得罗比饰演的新晋女主播的角色有些人格分裂,身在囹圄却似乎泰然自若!
这在中国是不可理解的,要么离开,要么改变自己。
从始到终感觉她似乎最在意的是老板罗杰的“不行”,而对方以权势对她的潜规则,她似乎不是不能接受。
而最后福斯被接管后,得知换汤不换药的行业真相时,居然只是潇洒的扔掉了工作牌就离开了。
就如同一个旁观者对局势的不屑,可她明明就在其中啊?
还是一名妥妥的受害者,居然没有一点反思和震撼!
简直让人不能理解。
是不是美国人都这么洒脱?
还是导演希望表达美国米兔事件的社会价值就是苍白无力,不值得当事人哪怕半点反思?
在美国,为了糊口就委曲求全到这种地步?
不是一点点言语羞辱,不是简单的拉高裙子,而是实实在在的潜规则!
这种程度的猥亵事件已经胜过政客的丑闻和女权社会价值等等一切内容,这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打击不是能轻易抚平,也许社会本就如此,也许大家都不愿接受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阴暗面,暴力,人权平等,歧视!
当自己正在经历时,还在怨怼社会对自己的不公!
甚至埋怨有能力反抗的人没给自己铺好路,让自己也受难!
却没意识到是自己给了对方机会,最起码这个新晋女主播没能向自己的老板说“no”,而塞隆饰演的凯利当年却做到了。
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这种同为受害女性的纵容和默许!
影片有呼吁当代女性面对社会阴暗面的时候,应该坚强面对的成分,而能坚强起来的人,却一如既往的永远只是那少数的几个人罢了…米兔题材的电影应该不断反思。
理想的文明社会忽然值得追求,但真正的文明藏在人心,社会由男人带领,应该有道德界限,女人不想附属于男人,需要坚守内心,如若不然,再公平公正的法官和陪审群众也只能是看客,没人说有尊严的活着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一部非常工整的优秀的电影。
关于me2事件过去了这么久了,选择这样一个题材用如此客观和克制的角度去讲,导演很沉的住气。
影片里很多欲言又止的东西,但是正是这些没有表达的空白让我们感受的人和世界关系的复杂性。
所以未知的不确定度反应才是最准确的。
最后说一下,本片的所有女演员真的太精彩了。
塞隆的表演真的高级登峰造极,她是梅尔斯特里普之后我看到的最后塑造人物的女神了。
妮可儿基德曼一直高水准。
最后要提一下玛格丽罗比,很多人对她的印象在小丑女和华尔街之狼。
其实,看过我是Tanya和爆炸新闻后你就会知道,她是现今美国正当年的最厉害的女演员了。
这个澳洲女孩真的演的太棒了。
如此敏感的话题,如此贴近生活的角色。
表演的时候你会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演戏。
而这些演员肯把心交出来,利用自己高超的技术毫无保留的完美呈现,这才是电影应该有的样子。
职场性骚扰,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的多,女人看了有同理心,男人看了也会沉默很久。
这种社会的潜规则,也许永远没有解决之道吧……
精致利己无往不利——《爆炸新闻》
今天聊聊电影《爆炸新闻》。
片名Bombshell / Fair and Balanced (2019),别名爆炸性丑闻(港) / 重磅腥闻(台) / 性感炸弹 / 重磅炸弹 / 公正与平衡。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美国福克斯新闻前CEO罗杰·艾尔斯(RogerAiles)因性骚扰案离职的一段故事。
故事以真实人物明星主持人梅根·凯利(Megyn Kelly)、格雷琴·卡尔森(Gretchen Carlson)为原型,加入一名其他被骚扰女性的集大成者凯拉·波皮西尔(Kayla Pospisil),通过三位女性视角,表现这段职场战斗。
真实的梅根·凯利vs演员查理兹·塞隆
真实的格雷琴·卡尔森vs演员妮可·基德曼
大家对传媒大亨默多克应该都比较熟悉,最熟悉的大概就是他和邓文迪的一段婚姻八卦。
默多克打造的传媒帝国影响深远,而罗杰·艾尔斯正是帮助默多克打造传媒帝国的一名大将。
罗杰·艾尔斯在1996年成为福克斯新闻的CEO,一路掌舵,大幅提升福克斯新闻收视率,帮助福克斯新闻成为全美新闻王者。
他还是美国多位共和党籍总统的顾问,选举帮助理查德·尼克松、罗纳德·里根和乔治·布什三个美国总统,政治关系很好,一手捧红梅根·凯利、格雷琴·卡尔森等当家花旦主持人。
在2016年帮助懂王竞选时,福克斯新闻发挥大本营作用,呼风唤雨好不风光。
不过好景不长,就在2016年的时候,被福克斯新闻解雇的格雷琴·卡尔森起诉罗杰·艾尔斯性骚扰。
没几天罗杰·艾尔斯就被解雇,第二年病故。
其实从罗杰·艾尔斯拉动收视率的手段,观众们就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态度。
物化女性还只是说得轻的,女性在他眼里根本就是个工具罢了。
罗杰·艾尔斯总是强调新闻台是视觉节目,将镜头聚焦在女性裸露的长腿上。
白花花的大腿这点倒是在国内不少综艺台能看到,真是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就会。
罗杰·艾尔斯用手中的权力迫使被害女性屈从。
他总是强调忠诚,愿意跪在他两腿之间的人就会被认为忠心耿耿,会得到提拔重用和更多的曝光机会,不愿意服从的人就会被打入冷宫,甚至解除劳动合同。
管理庞大集团的一个要点就是忠诚,有才华的人有的是,但只有忠诚的人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不过罗杰·艾尔斯把忠诚完全用错了地方,庞大媒体集团成了寻芳猎艳的狩猎场。
不对等的权力与地位,让他日复一日地更加肆无忌惮。
更何况潜规则也是规则,只要按规则办事,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打破头挤进来。
《爆炸新闻》快速切换的镜头就像繁忙的媒体工作一样,整部影片十分精致考究。
主演们查理兹·塞隆、妮可·基德曼、玛格特·罗比也都是女神级人物,各自奉献了精彩表演。
表演虽精彩,职场性骚扰实事件却并没有得到解决。
女工不能将矛头指向福克斯新闻,只能指向具体员工,罗杰·艾尔斯性骚扰事件后愈演愈烈,又爆出了哈维·韦恩斯坦的性侵事件,促成席卷全球的“MeToo”运动。
《爆炸新闻》完全聚焦罗杰·艾尔斯被起诉曝光的人生最后一段经历,对罗杰·艾尔斯拉升福克斯新闻收视率的过往辉煌毫不在乎。
在影片中,罗杰·艾尔斯也是被塑造成十恶不赦的淫魔恶棍,丝毫不会引人同情。
不过向反派发起进攻的人就一定是好人么。
并不。
打响反抗职场性骚扰第一枪的格雷琴·卡尔森暗地收集了一年多录音资料,在职场遭受排挤后才发起反抗,作为领头人,她的获利也是最高的。
梅根·凯利等一大票人更是采取观望态度,相互利益交换后,更加纵容了罗杰·艾尔斯。
凯拉·波皮西尔所代表的的一群无权无势的职场新人,更是毫无话语权,在场外观望了很久很久。
灯塔国的制度缺陷导致整个事件中并没有伟光正的人,而是给人狗咬狗一嘴毛的感觉,每个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型企业一把手长期潜规则女职工,被开除女职工拿出长年收集证据起诉好色领导,众多既得利益者纷纷加入其中痛打落水狗……资本家对自己的保护还真是全天候全方位的,更离奇的是,东窗事发后当事人也只是拿钱走人,连个刑事犯罪都构不成。
闹得全球人都知道的丑闻最后只需要用钱就能封口,丝毫不介意灯塔国的光辉更加耀眼,还真的是刑不上P9,礼不下P6。
看起来好像是一群自由独立女性高举正义大旗,向黑心资本家发起清算,其实只不是又一种政治正确,大家开开心心地完成资本再分配。
再遇到类似情况,资本家们的态度肯定是“我错了,下次还敢”。
有意思的是,《爆炸新闻》也只敢塑造一个特定的人物角色罗杰·艾尔斯作为全片反派,更大的人物默多克还是要保持着一点正面形象,毕竟大家还是要恰饭的。
纵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对《爆炸新闻》感到不爽。
《爆炸新闻》提名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两项大奖,最终获奖的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
精致利己无往不利,政治正确大赚一笔。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妙看影视
妮可和塞隆终于合作了,电影里却是少的可怜的互动~~
权力下游无自愿。凯拉在敦促下掀起自己的裙子,就像大部分的我们无法拒绝领导要求的加班和劝酒;女主播们一边穿着磨脚的高跟鞋和束身衣,一边说着罗杰从来没有逼迫她们穿着性感;凯拉质问梅根:“你知道你的沉默对我们还有其他受害者来讲意味着什么吗?我真不明白你明明有权力,还被那些老规矩玩弄?”但梅根并不是真正的掌权者。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领导。
下一位上任,心都寒透了
1.美国右派最大媒体内部的米兔事件本身就足够震撼,像《聚焦》那样客观呈现就很够说服力了,结果这里前半段各种左派的夹带私货、添油加醋,差点杀死整部电影。2.要知道Megyn Kelly这些人就算离开了Fox,她们的基本ZZ观点也还是保守的,很多对白根本不是她们在现实中会表达的,还有Margot的虚构角色强塞一个les的身份反而显得像是说教。3.表演比剧本好得多,Theron的眼神和说话方式都很Megyn Kelly,Kidman演出全片最有真实感的保守派女主播,Margot的表现也值得提名一个奥斯卡。
人物的光芒盖住了背后机制的思考,罗杰的妻子给了戏份,但什么都没有表达?!
Charlize Theron is too good for Megyn Kelly. Even Fox knows better than to glorify the whole thing. So fuck you Lionsgate.
当我们还在纠结是否向996、007、251妥协的时候,人家都在开始为职场潜规则,甚至是一个观念一个动作一句话,来为自己的权利发声了。这种差距可不是靠砸锅卖铁能赶上的,或者说国内的资本家压根也不想社畜获得意识觉醒。这片子取材和卡斯都可圈可点,然而叙事太平,反转过于牵强。如果放在川普刚上台或韦恩斯坦案那会儿上映,可能会多拿几个提名吧。
卡司阵容强大,居然看到house里面的小鸭子之一,好亲切。非常克制,完全没有煽情已经难能可贵。着重刻画出一个性剥削惯犯掌权给工作环境造成的微妙氛围。每一次有年轻女孩坐上二楼电梯,年长女性的眼神,微妙表情,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毒害每一个人。
两个真实人物硬搭了一个虚构角色,虽然能理解,但确实让难做的剧本又多了一层生硬。
emmm看完回去给《朱迪》加一星
自作孽不可活。仗着权势欺压霸凌以及压榨女性的渣滓们,迟早要领受自己种下的恶果。
just absolutely fascinating and powerful 今年最爱的电影预定了
寡淡如水,这么精彩的故事却不见女性群像,塞隆演的太好。
终于,让我分三段看完了这部电影。剧情太碎太平淡,除了了解了一下fox大楼外,一无是处。可惜了这几位好看的女演员们。😂
叙事比较混乱,有点可惜。妮可打针过度脸惨败了,塞隆真的天美人骨,没法比没法比。
不及剧版。塞隆气场强大。
恐怖片拍的不错,类型片差点。女人的为虎作伥和姜戈的萨姆杰克逊洗完了。没想明白的是塞隆这个特效妆有意义吗……
一句题外话,塞隆的短发形象实在太像董卿了
The opening of this movie disgusted me. Men should NOT disdain women at all, even Donald-f**king-Trump himself, I totally agree with that! But how the heck u ignore the fact that many women insult men with terms like pigs nowadays? u think u can insult the opposite gender as much as u like, and get away with it coz u r female? 凸
Charlize Theron deserves a nomination. Not as good as the Loudest 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