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个故事,11年能拍,23年能拍吗?
过时吗?
不过时,大部分人生活还是那样的差的。
但有意思的是,影视里的生活可越来越好了。
底层人在影视中是缺位的。
更有意思的是,底层人同样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读到这里的你,认为自己是底层人吗?
消费着和上层同样的文化产品,享受着同样的祖国强大的荣誉感,所以我怎么会是底层呢?
最多算普通吧,可还有人吃不起饭呢。
所以底层总在别处,没人是底层。
“那拍个屁的底层生活啊,不存在的东西,总不能生编吧。
”“谁掏钱买票我就拍谁的故事。
”
很久以前知道这部电影就产生了好奇,很想一睹究竟。
澄澈的蓝色天空下,一辆破旧公车,几个歪歪扭扭稚拙的字体。
那时候兀自以为,是一部描写乡愁和归途的影片。
时隔两年,有了另外一种认识。
对于宏大的或者遥远的主题,也许我们往往更能用庞大的篇幅、极尽华丽的辞藻描摹自己的观后感。
比如关乎战争,和平时期的我们可以极力描绘战场的血腥残酷,人性的崇高光辉。
然而,当眼前的故事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包含种种为我们所不齿的辛酸和污秽,也许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表现是沉默,是不语。
《阜阳》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好像贫穷的人总会遇上让他们更贫穷,更不幸的事情。
连饭都吃不起的家里,总有一个傻儿子或是残疾的孩子,又或者不知道哪天就突然被告知家里有人患了重病或者瘦了重伤;被感情欺骗玩弄的女人一定会生下个孤苦的孩子,好不容易想方设法终于谋一点生计,又一定会被欺诈等等。
不一而足。
说到底,这是一部描述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影片。
这里面有一些人熟悉的经历,有一些人不了解的故事。
其实故事里没有刻意放大任何一个人的苦难,每一个变故每一个冲突都是因果顺联自然发生的。
投机的小商贩。
外来的打工妹。
我们每天都会以各种形式接触这样一群人,并且大多数时候对于他们,我们并未给予尊重和理解。
我们忘记了他们的苦难。
好像在这个麻木而冷冰冰的时代,同情是一种可耻的情怀。
为了女儿做了一切能做的,却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然而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怒吼嚎哭,甚至没有一句话。
贫贱剥夺了说”不“的权利和勇气。
于我,那个场景是整部片子里悲哀的极致。
当曹俐走上逼仄的木楼梯,窝进狭窄阴暗的破旧阁楼,我想起小时候住过的破平房,想起租住过的有小强壁虎作伴的筒子楼。
但在故事的最后我明白,"家“这个满含温暖的名词,是区别我的安定和曹俐的漂泊的最终证明。
所以最终她在空落落的房间坐立难安,而我们可以依偎在亲人爱人身边甘之如饴。
”回家,算我一个。
“沧桑落尽,生无所盼,有个能回去的地方,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和最后的安慰。
关于《到阜阳六百里》短评说得很到位,有的电影真的不忍心说它的问题。
借由九子和狗组织了一趟回乡的黑车赚钱,展开了这群到上海打工的阜阳人的生活。
p1的这群人,以发传单的九子、在夜总会的狗子、中年妇女谢琴、小月,还有不想回家乡的曹俐为代表,都在上海艰难度日,成为了上海的新底层。
我喜欢这个故事,就是当时因为就有这么一群进城打工的人,想要赚钱,想要留下来。
而故乡和故乡的家人是他们拼命的支柱,也是他们的软肋,到春节的时候,他们想家了,他们感到委屈了,疲惫了,小月和谢琴都对这座看似充满金钱和机遇的大都市失望了,疲惫地回到了家乡,很多人放弃了理想和幻想。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上海不是充满了机遇的大都市吗?
怎么还是没有他们一处落脚?
怎么还是要生活的如此艰辛?
活不下去了,忍受不了了,没意思了。
他们曾经满怀希望,但最后却灰溜溜地离开。
电影最后的秦海璐一个人站在出租房里,她虽然赚了一千多块钱,可是好像却更灰心了。
缺点:最后的歌居然有字,还有最后的字幕,让本来的沉重瞬间变得幼稚,电影像拉低了一个档次。
此外,描写群像是需要很大能力的,怎样将“群像”融合起来,我觉得可能也是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我个人会觉得有点碎了。
13年我还在念大三,在豆瓣里找了个人,得到了种子看的《到阜阳六百里》。
21年我已经毕业7年,脑海里不断浮现起这部电影的面貌。
去年偶然在《囧妈》里看到了唐群老师的身影,就那么几个镜头,觉得异常熟悉。
年近30,觉得家已经回不去了,未来也看不到了。
管你毕业于哪儿,出身在哪个城镇,这一切都是一样的,漠然又熟悉的茫然,是人类精神的归宿。
再一次看《到阜阳六百里》,你能理解做这样一部电影的不易。
作为一个演员,依然想拍到这样一部电影。
不需要虚假的情感和表达,这一切都是真的。
是抱着一丝期待搜索这部片子的。
期待那个陈旧的/过去的/但又熟悉的地方,期待能听到乡音。
但没看到也没听到。
一句都没。
听到了一些南方的口音,芜湖的。
但没有一句纯粹的阜阳腔调,很可惜。
现在你可以在任何城市的任何角落,感受到阜阳的存在,甚至比在阜阳还真实,因为真实的阜阳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了的普通话。
有个玩笑说:安徽孩子的成人礼是一张去上海的打工的车票。
这玩笑大家听了哈哈一笑后,剩下的只有心酸。
这是个很特殊的小城市,皖籍中的北,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人似乎都不太想承认,亦或我从没听到过有人正常陈述:我来自阜阳。
对这里每个走出去的名人我们感到诧异,但走出去的人没有身份认同,只想摆脱这个让他自卑的标签。
同乡狗哥是千禧一代小时候经常见到的那个在村口爹味十足的“厉害大叔”。
大叔说话声音很大,人脉仿佛很广,牛逼吹的很大。
人也又坏又会演戏,时不时在饭桌上抽吧抽吧嘴角煽情两句。
现在阜阳之所以没像东北如此凋敝,或许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过辉煌的资本。
他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交通重要枢纽。
所以送出去一批又一批的同乡人,我们遍布天涯,有一天在街头,靠乡音互相辨认。
或许以后再见到有关阜阳的影片,是拍城乡回流
真正的好电影需要接地气。
我说的并不是一定要反映底层生活或者聚焦平凡,而是创作者尤其是编剧导演能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生活的枝丫和细节中,只有沉下去,才能捕捉到生活表象下面的暗涌,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真实的立体的具有说服力的角色和情节。
影片情节并不复杂,没有多线叙事没有峰回路转没有跌宕起伏,有的只是打工人的打工和生活,平淡平凡却又暗潮涌动,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回不回的矛盾,生活的失意,职场的失意,父女的心结,母女的代沟,职业歧视,打工人的狡黠等等,通过女主角的视角,通过女主人公自身以及经历的形形色色的阜阳老乡,像一副现实主义油画,慢慢摊开。
虽然已经过去了15年,你仍然能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当时社会环境下打工人的心理状态,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真实。
第五代导演或者之后成名的导演,大多很难再拍出这样的作品。
还好,还有贾樟柯,还有李睿珺……
故事架构还不错,可长可短,选择了一个最适中的节奏和人物主次关系,其实要具体展开可能会更有厚度,但是也许会是另一个面目。
虽然是出自台湾导演,不过要是在内地待了一段时间,面对最广大民众的社会问题,并不会陌生;而对这样一部影片的可能受众,其实我们也和导演一样缺乏真正植根于他们的内心冲突。
所以影片从一个广为接受的家国情结为基,台面上的当下故事并不深入,但已经比较受用。
昨天陪长根去取票,看到他是到阜阳的票,突然想起以前收藏的这部片子。
有幸,在《小时代》在中国银幕上狂风作浪鲸吞票房的时候,我在自己的电脑上看了这样一个同样发生在上海的故事。
片中的角色几乎都是安徽人。
秦海璐饰演了一个从深圳回上海打工的打工妹,她哥弄到一辆大客车,于是她联系在上海的安徽老乡一起买车票回家过年,这便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了。
导演从一个点出发,勾勒了这群在上海底层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人们,风格朴实,镜头语言也是十分严肃冷峻,十分配合故事发生在冬天的时间设置。
虽然有的地方显出导演的稚嫩,比如太过刻意的煽情和结尾配乐的失败,但是把这部电影放在当代中国电影环境来对比,是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佳作的。
尽管秦海璐算是中国文艺电影界的女王级演员,她自己的演技也十分优秀,可是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与她同租的母亲的上海演员唐群却实实在在地贡献了卓越的表演。
片中她饰演一位单身中老年母亲,与女儿在上海,为了女儿能有个好人家好将来操碎了心。
她自己做着保姆的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骑着自行车翻过大半个浦东去客人家里做饭,还惦记着给在洗发店里学洗发的女儿送小馄饨;回到家里还要和前夫家里的人大吵大闹,因为她到上海时曾经和一个上海人有过短暂的婚姻,后来才知道那人是为了她的一个住房补贴,离婚后上海人的家人在她楼下找到她,几个人一起逼她签字,一个中年妇女独自对抗着几个人的逼迫而不愿给女儿讲,怕女儿担心。
这样一个母亲的角色是电影里被塑造的最丰满最可信的一个角色,甚至比秦海璐这个女主角还打动观众。
但是最后,当这个母亲来到一个新的需要保姆的豪宅时,却看到开门的是穿着睡衣的女儿。
唐群不用一句台词,只是用面部表情表现了心里各种复杂的心情:震惊,诧异,失望,心疼,难过还有绝望。
表达情感极为准确,不愧是上海歌剧院的副教授级别的演员啊!
凭借这部电影,唐群击败了《让子弹飞》中的刘嘉玲,《倩女幽魂》中的惠英红和《最爱》里的蒋雯丽三位影后,一举夺得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同样是在上海,郭敬明把镜头对准了高层社会的奢华浮夸,而《到阜阳六百里》的导演邓勇星却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活不易。
但是观众显然更喜欢去影院享受两个小时的白日梦时间,而像是《钢的琴》《万箭穿心》以及今天的《六百里到阜阳》确是无人问津。
这真是中国电影的一种病态,社会缺乏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的引导,就算中国电影票房再高,只凭贾樟柯蔡明亮侯孝贤这些艺术片导演再努力,中国电影艺术还是差着欧洲甚至美国一个世纪。
影片里那些安徽老乡们回到了家,不知道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才能摒弃浮华回到上个世纪那种淳朴的创作环境。
曹俐追上了回阜阳的车,时间回到深圳,曹俐的生意在刚刚起步,竞争的同行掏钱找关系毁了她的生意;小九不是先天的哑巴,来上海之后与人打了一架,然后就不能说话了;谢琴回忆起过去老家的日子 ,丈夫还没死 ,女儿是个听话的孩子;狗哥之前失过一次恋 ,失恋之前他还不叫狗哥;车子到阜阳之前被执法人员拦住了,狗哥给了他500块钱 ;车子开进了阜阳地界,到了九子的村子,刹车失灵 ,撞死了一个人,是六子。
完
1.阜阳到上海是六百多公里,如果片名是按照距离的话应该少了一个“公”字。
2.看完全片最熟悉的是修车师傅的口音。
里面小月说的是合肥话。
3.我零几年过年坐长途汽车,车上绝对是严重超载。
春节时不论是回阜阳还是从阜阳走(因为有些在外务工的人回不去会让孩子去外地一起过年)。
现在回想那时真是混乱不堪。
有为避免检在从高速下去换乘小车,在下一个点再换回来的。
有到休息点必须全部下车吃饭的,东西巨贵,不忿打起来。
也有像电影中被人举报另外坐车离开的。
4.不知是否有人坐卧铺大巴的经验,那味叫一个正。
不过现在卧铺基本都淘汰了。
零几年坐大巴还会上摆渡船,后面就再也没有这种经历了。
5.阜阳人口过千万,是劳动资源大市。
每年有几百万劳动力在外务工。
所以每年阜阳的春运也是阜阳人不变的话题,同时春运工作也是重中之重。
这部电影我看的挺有感觉的,特别是最后秦海璐在房间里呆坐很感伤。
最后,说一声谢谢。
一年多后,再来补充几条观感。
6.毕业了,在魔都实习、工作......7.三塔镇上原来的大巴车老板去年因为工作碰到了。
现在车卖了改行当建筑拆除工人。
他跑大巴车也十几年了,在上一辈里很有知名度。
过年饭桌上说起,全都不相信。
聊过之后才知道,原来跑大巴车的都卖车改行了。
8.阜阳高铁也在去年正式开通了,高铁站很气派、很规范。
现在回去都是首选高铁了,连火车站都不知道春运是什么情况了。
阜阳机场也改名西关机场了,要扩建了。
阜师范也终于摘帽叫阜大了。
城南在疯狂扩建,还听说在规划地铁。
家乡变化太大了。
有时也在很认真的考虑逃离上海回阜阳。
中规中矩,剧情有点好玩。女主的人设前期不是很讨喜,后期还行。
好励志呀
啊啊啊女生可以做到一切想做到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gay or European太经典了
两姐妹挺好玩的
超好看!!!!歌也好听!!一开始还以为会比摩门之书难看一点,完全没有!!!里面的女生都好可爱!!助教也帅!!案子也很棒!(gay or eurupean简直笑死我了!)
虽然有点不合情理,但是看得超开心
喜欢看这种轻松的片 傻大姐
大学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看的,内容不记得了但是女主的独立还记得
好可爱啊,认真讲好了不复杂的剧情,这故事好美国梦233。终于get到CB的甜!
我终于发现歌舞剧才是押韵爱好者的归宿,嗯!
看完之后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在破除金发傻妞的刻板印象还是在加深这一印象。
我最喜欢的,还曾经立志要成为律师!
当年全班一起看的。
应该高中大学时期看的了,几乎是英文电影的入门几部之一,女主的台词还要被拿出来练习配音。比较经典的甜心剧。
第一部不错,第二部就啰嗦了点。
这是音乐剧的词条啊...打之前看看演员对不对啊...
如果没有最后的30分钟那就只是纯粹的脸谱化套路化无聊故事。话虽如此,只能靠最后的30分钟去拯救前面无聊的一个半小时的剧本也没好到哪里去。
對我來說是腦殘片~
还过得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