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将不在孤单搜了百度,才发现居然是一部恐怖片…完片的第一感觉是心里堵堵的,毕竟女主的老公死了,一个不介意她是女巫的深爱她的男人,就这样被她的女巫母亲杀死了…但是细想来,这部片子的出发点,不正是“我”这个单一视角吗…一场女性的生命轮回…起始是被母亲保护的压抑的爱…母亲为了不让女巫夺走女儿,将她藏匿在山洞,剥夺了她成为一个“正常人”成长的过程,但是最终母亲没有办法留住女儿,女巫带走了她…女巫企图教会女儿如何成为女巫的生存法则,可是这个女儿好像不太灵光,没有办法配合她的脚步,最终她抛弃了女儿…女儿一路跌跌撞撞,变成了媳妇、黑狗、男人、女孩,甚至长大成人遇到真爱…两个母亲企图守护、教会、引导、隔绝的东西,女儿最终通过自己的经历,体验、成长、丰满了…初出山洞时,她分不清天、地、山、树的关系,觉得天空吞没了一切。
她对生命充满好奇,触摸羊羔、爱抚兔子、放走小鱼,以此激恼了女巫母亲…误伤了一个女人,并成为她后,她努力学习着“做人”这件事,别扭的动作,奇怪的神态,不合时宜的笑容…她被教育说“女人是水,只能顺着男人生存…”她学会了同情,在看到同样遭受男人虐打的女人时,她会蹩脚安慰…生活平静的过着,女巫母亲出现了,告诫她生活不会如此下去,她终不会被接受的…直到被强奸,她爆发了,害怕且愤怒的杀死那个男人…这是她独立人格的建立期,从小到大,她都是依附品,即使自己的生母被女巫母亲杀死,她也只会跟着女巫母亲走,不知道仇恨、愤怒…愤怒让她觉知了“自我”,让她从一个生命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她变成了狗,观察人类的生活,并且利用自己的女性肉体,勾引男人,然后成为了他…如果说变成女人的时候,让她学到了人类的行为,激发了自我意识,那么成为男人后,她体会到了人性…跟之前一样,成为男人也经历了一段行为适应过程,因为一些不像男人的举动,他遭到了耻笑,被称为“娘娘腔”…所以在遇到同样被家人责骂的小男孩时,他会出手相助,收获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他体验到了性爱快感,身为女人时因为害怕而杀死别人的性爱,原来是美妙的…他学会了痛苦跟哭泣,所以他杀死了自己,救活了悬崖上掉下来的小女孩…她的灵魂在被慢慢装满,她越来越像个“人”了…变成小女孩后,她经历了自己不曾体验过的快乐童年,被溺爱、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她遇到了那个作为男人时,帮助过的男孩,并相爱结婚了…新婚初夜,她学着作为男人时做爱的体位,爬到丈夫的身上…她用不同人生段落中,学到的一切,体验着新的生活…她向丈夫展示了自己的尖爪,丈夫亲吻了它们…她得到了一个完完全全爱她接受她的男人,并且孕育了新的生命…可是女巫母亲的阴霾不会就此消失,女巫母亲变成了一只野猪,刺死了女儿的丈夫…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女儿拖着肚子,努力生活,并产下一个小女孩…她感到害怕,就像自己母亲把自己关在山洞一般,把孩子关在房子里,时刻守着…女巫母亲又出现了,划破了女儿孩子的胸口…女儿急奔着拿起斧头,砍死家中的牲口,喝下血,吐在自己孩子胸口…孩子也长出了爪子,变成了女巫,活了下来…女儿转身冲向女巫母亲,在她的质问下,杀死了她…女巫母亲因为被村民视作异类焚烧,一辈子都不相信人类…所以她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诫女儿做女巫的生存法则…当女儿获得幸福时,她又嫉妒不平衡,扼杀了一切…生母因为害怕女儿被女巫杀死,把她囚禁在山洞,也囚禁了她的声音,让她一辈子不能表达自己…女儿经历了一切,但是当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囚禁跟女巫化…所以,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否有对错呢…女儿的每一段人生经历中,都会有一个爱自己的人类母亲…不嫌弃她的愚笨怪异…抚摸她的脸…给她温暖…絮絮叨叨那么多,最终想来,这个片子给了我什么启迪呢…大概是,爱不是束缚,而是细润的温暖吧…
2013年,一部由好莱坞女星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实验电影以惊艳的视觉美学震撼影坛,却又以晦涩的剧情令人迷惑、敬而远之。
不过,这部影片倒是轻易俘获了影评人的欢心,在那年登上不少年度榜单。
如果说当年这部《皮囊之下》没能让普通观众真正领略到非人类对情感与人性的好奇与追寻的话,那么今年一部同样惊艳的作品算是实现了这个愿望,只不过将其主人公从外星异形替换成女巫。
女巫题材的影片近年来风靡影坛,因其奇幻诡异的情节成为惊悚恐怖类型的标配,也因其女性身份的内涵诞生出不少探讨女性主义的佳作。
澳大利亚导演戈兰·斯托列夫斯基的《你将不再孤单》出色地抓住了这个题材的类型属性与潜藏的女性意识,令人眼前一亮。
故事讲述在19世纪的马其顿地区,经常有“食狼女”(即女巫)出没,她靠吸食婴儿之血维持生命。
一个农妇的女婴被女巫看中,农妇将女婴藏在深山洞穴里直到其十几岁,结果被女巫发现带走。
女孩跟随女巫学习生存本能,在不同动物、女人,男人的皮囊之下满足其好奇心并体验到人类的情感与爱。
表面看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巫养成记。
尽管有不少茹毛饮血、挖取内脏的惊悚情节,但全程配上诗意的旁白、空镜头与优美的摄影光线,浮现出有别于常见类型片的温情脉脉的气氛。
电影大师泰伦斯·马力克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影响了一大批后辈,而斯托列夫斯基对马力克风格的模仿并非重点。
他借助这个女巫故事来揭示出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从懵懂与好奇,到学会爱与复杂的情感,有了孩子后逐渐获得母性,懂得宽容与摒弃嫉妒心理,最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和理性的人类。
相比于《皮囊之下》里的外星女主角,这个年轻女巫同样对人类保持着好奇的态度,不过她并不像外星人一直利用性感女人的外表去捕猎男人。
这个女巫先后换上动物、女人和男人的皮囊,在不同的生活体验中引发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性别、平权等话题的思考。
剑走偏峰的导演将故事背景设在19世纪的山村,看来是有道理的,这个愚昧落后的地区充斥着各种贬低和歧视女性的行为:比如女人在有男人在的场合不得说话,要在男人吃完饭才能上桌吃,被作为男人的附属品。
反观,男人被赋予了刻板的性格形象要求,要保持阳刚之气,导致有毒的男子气概盛行,家暴行为给女性身心留下了可怕的烙印。
女巫先后换上女人和男人的皮囊,体验性别差异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透过性别互换的视角去审视性别刻板印象与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父权制度根源,无疑给当下不少热点问题引出有趣的思考角度。
而关于母爱的探讨也呈现出立体复杂的一面:一个是呵护备至不让孩子接触外界的生母,一个是放归自然让孩子自力更生学会生存能力的养母,哪种母亲才能真正培养独立的孩子,相信看完影片观众自会有答案。
除了出色的美学风格与深邃迷人的主题,影片还汇聚了一批跨国演员阵容,瑞典女星劳米·拉佩斯(《龙纹身的女孩》)最为瞩目,连同葡萄牙男演员卡里托·科塔(《一千零一夜》)、大导演简·康平的女儿爱丽丝·恩格勒特、法国新晋男星费利克斯·马利陶德(《每分钟120击》),以及饰演老女巫的罗马尼亚演技派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四月三周两天》),各位演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一部女巫题材的恐怖片却在不断突破类型的限制,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力与意想不到的女性话题思考,难以相信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
贴着恐怖片的标签,却讲着女性成长的故事,婴儿内维娜被女巫选中,母亲将她藏到了所谓的“圣地”,自以为无法被女巫发现,并因对失去孩子的恐惧而严厉禁止她离开山洞,16岁的内维娜不知言,不知礼,不知德,圣地山洞就像是母亲的子宫,杀死她生母并带她走出山洞的女巫在那一刻反而更像是她的母亲,此时才是她的初生,作为女巫的出生,她像一个新生儿对一切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无太多的防备心。
她好奇女性的分娩,通过成为妇人,男人她才觉醒了自己的性别意识,正如学前的幼儿,而在此前,被关了16年的内维娜是没有性别概念的,她杀死农妇的丈夫,杀死尾随她的男人,都不是因为他们压迫,欺辱女性,只是她觉得他们在伤害她而产生的动物本能,而最后的碧丽娅则是她完整地经历了作为女孩—妻子—母亲的身份转变,这个过程中她从一个需要被“母亲”玛利亚引导和保护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反抗玛利亚的母亲。
“当与女人在一起时,你是一面镜子”,玛利亚是内维娜的镜子,她一开始都是在模仿玛利亚,后来内维娜变成了玛利亚的镜子,她拥有玛利亚作为女巫从未有过的幸福和顺遂,甚至内维娜的生母也是内维娜和玛利亚的镜子……。
片名《你将不再孤单》,不再孤单的不仅是内维娜,更是她的孩子,她将不必经历那16年孤独的囚禁,她将会有一个全心全意保护她,爱她的妈妈引导她成长。
但内维娜是否又会成为她孩子的镜子?
谁又知道呢?
不过说实话,我对这种冗长平缓的电影一直不太能沉浸,看得昏昏欲睡,不是电影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先从老妇玛丽亚的故事讲起,这是起源。
玛丽亚是个老处女,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要照顾,还要照顾家,中世纪,枯燥乏味的生活,她想有个丈夫,生个孩子,给生活增添乐趣。
这个愿望倒是挺不错的,一开始,她遇上一个女巫,说了一遍,女巫给了她一个礼物,她没有领会,后面才领会,只是很凄惨。
后来,天上掉了馅饼,隔壁村,有个少年缺媳妇儿,她居然就欣喜万分的去了,结果是个快病死的,给绑上来了一发,孩子没怀上不说,她还被传染上了致命的疾病,为了不死,只好去喝了牲畜的血,被当作女巫火烧,有了火,女巫的潜质才彻底复苏,她被烧得很惨,也再也不会死了。
以后,就得了想要孩子的毛病。
再说这个少女,这个少女被女巫看上要续香火,少女妈妈答应16岁送她给女巫,结果这16年过的生不如死,成为女巫,她才体验了不同的人生,少妇,男人,女孩,少女,爱情,每次,老女巫都不让她如意。
最后一次,她杀掉了老女巫,用牲畜的血,救了自己的孩子,决定结束这个轮回,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变女巫。
老女巫和少女女巫的故事,似乎是在说,她们的生命像一条河流,而那个哲学家说,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人生是会变化的。
老女巫和少女女巫,都是想要什么,而得不到什么。
其实,人最可怕的状态,就是始终处于不停的想得到一件东西,而又始终不去做的状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设想,不断的折磨自己,而结果,却什么都没有。
你想要苹果,生活给了你一个梨。
如果享受这个梨,不啻为幸福,如果翻来覆去还想要苹果,大概率抑郁。
如果得到了苹果,却说为啥不来个破壁料理机榨果汁,那就无穷无尽的烦恼。
少女女巫在电影结尾的时候,很知足,不再为失去挚爱的丈夫而惋惜,而是竭力保住自己的婴儿,生活,有一个苹果就足够了,真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不白被老女巫折腾几十年。
-——--—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根据洞里的两块天空和洞顶的人声开始猜测这些是什么。
出洞后见到的素材越来越多,开始模仿学习,通过五感,尝试着把自己归类到一个类似的合集里——女人and女人们,动物,男人and男人们,小孩and小孩们,,,,女巫身份给的buff让这个soul可以随时切换“我”的视角。
途中因为收集到的素材还不够多,所以“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人会哭为什么人会笑为什么人有的时候不允许有表情,只能根据自己当前已知的东西分析(eg. 认为男人打女人是为了得到眼泪这个物体)。
so可以说“我”的soul根据我的视角,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去了其他人或者物身上。
如果把女巫的buff归类成现在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视角切换速度被延长了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几千年,而女巫有magic所以一个“黑虎掏心”就可以切换惹。
那也就是说如果宏观来看,每个人身上的组成细胞都可能是来自“我”。
也就是maybe一直都是“我”在经历各种生命的不同形态,无限缩小范围来看的话也就是我一直在和各种形态的我相处。
视角在哪个主体身上就决定你在哪。
一部需要耐心欣赏的女性电影,女性需要自己拯救自己。
没人能把她们从窒息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只能靠她们自己在摸索中去感触这个世界,去感受这个世界给予她们的爱与痛。
这里再次向张桂梅校长致敬。
同时纪念我母亲的好友,我村最后一位跳井的妇女,05年后该村再无女性自杀。
(不算影评,纯属有感而发,电影里某些画面,让我想起了村里的一些人与事。
本人男,对女权什么的没关注过,只是为小时候见闻中那些女性唏嘘感叹而已。
)
你在人世画下一个问号,没有了心脏,还想要活下去,心上就得有个人,天雷勾地火,你和男人交媾,你将不再孤单。
如果说马利克是小清新,那么这就是重口味,如果马利克是白月光,那么这就是黑童话。
看完不孤单,我心里怀念的却是马利克。
女巫神话我不懂,放在中国这就是狐仙修炼成人,并且为人生子的故事呗。
“当你和女人们在房间时,你的嘴就合不拢了。
当你和女人们在一起时,你是一面镜子。
当她的眉梢抬起,你也会抬起你的眉梢。
当她的双眼睁大,你也会睁大你的双眼。
对于女人而言,你是玻璃。
”食狼女可以成为任何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
老玛丽亚(老狼女)在成为食狼女的时候,她看见她的上一任狼女趴在马厩吃动物,所以她习得的本事就是吃血肉。
她快要死了的时候她就去吃动物,直接导致被人当成巫女上火刑。
新一代食狼女从小在山洞里长大,造就了她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什么特别的坏心眼。
和老玛丽亚相处的日子里,她学到的不止是吃血肉挖心肝,还有一整个新鲜的大自然。
老玛丽亚的习得是不吃血肉可能会死,所以她不断地寻找血肉填补内心的空缺。
但是看新一代狼女,她缺乏的是爱和生活经验。
所以她不断地变成其他人,去体验生活。
她似乎不吃血肉也能活下去,她吃的是人类的食物。
女性的习得非常重要。
女性是经验主义者,采集者,家庭主义者。
老玛丽亚是新狼女心里的一个声音,一种自我审视。
这种内在的审视是丑陋的,焦灼的,悲观的,极度不自信的。
当幸福来临的时候,内心的声音说:“你等着吧,他们会把你撕成碎片。
”当你安于当一个家庭妇女的时候,内心的声音说:“你等着吧,你以为你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吗?
”当你找到真爱的时候,内心的声音说:“你等着吧,他会亲自送你上刑架。
”这个世界是很残忍的,这个世界很荒凉,一切都那么奇怪,不是么?
所以当新狼女把自己的女儿变成了食狼女,把老玛丽亚解决了的之后,她终于可以成为她自己了。
然后呢?
男人是天,天不怕地不怕,但会死在女人的指间。
女人是光是电,离开她们,世界如何运转。
化作羊化作犬,冷静地看这世界,没有爱,怎会恨,不相信人类到永远。
经历了生死别离,离合悲欢,终于了解爱是拯救自我的唯一源泉。
即使失去一切语言,但只有爱才会让人充满希望,这一次,你将不再孤单。
这次的你十分新鲜,没有心怎么把所有事物体验,看着过去慢慢走远,这一次,你再也不会孤单。
剧透。
剧情大概就是:主角从小被女巫盯上,女巫在主角长大后鲨了主角的母亲,带走了主角,把主角也变成了女巫。
主角和女巫有矛盾,最后离开了女巫,通过杀HAI别人夺取别人的外皮(也有的是意外死亡后被主角占据了身份的),伪装成别人,体验别人的人生活着。
直到最后女巫找了过来,杀害了主角现在这副人皮的家人们(其实完全算是主角的家人了,因为最后一个身份是小女孩,主角已经用小女孩的身份和村子里的人生活了很久,直到结婚生子)。
而女巫也被主角杀死,主角的孩子也被变成了一个小女巫,故事完。
故事的背景在很久以前,处处都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和压迫,电影没有大多数恐怖片的压迫感或是血腥,只是通过不断更换身份来讲述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从文艺片的角度来说电影还算不错,但也有许多文艺片的通病,节奏很慢,人物对话很漫长。。。
调整到1.25倍速看感觉刚刚好。
就连最开始把主角变成女巫的那个女反派,也遭受过压迫。
因为打仗,村子里的男性死完了,女反派渴望有个孩子,其他镇子的人来迎娶女反派,女反派也就跟着走了。
来到新家后,才发现丈夫是个将死之人(和植物人差不多),在丈夫的家人逼迫下,女反派被强行与一个活死人发生了关系。
最后又染病,快死的时候喝了动物的血恢复了过来,被村民们抓起来烧死,但只是被烧成了一副凄惨模样却没死。
压抑的电影,和恐怖片没多少关系。
摸索,体验,徘徊,有一种痛彻心扉的错觉。
这世界灼烧着,痛苦着,这世界让人刺痛,让人恶心,然而...然而...。我的年度十佳,安排上了。
恶心 有点看着不适
本来以为是在永恒中不断衰竭的一段相互陪伴,但都是关于孤单。从诅咒中被解放的洞穴身体,亦或者是走向诅咒的自然身体,都在与外界的交流与抗衡中对内反抗着自我迷思——关于身份与性别,关于生活与存在。将身体装扮成不同模样的人体实验就像是一首被不断吟唱的逃亡,疑问和低语不断从身体中迸涌而出,经过人类的皮肤、内脏和心跳的污染,再度被身体吸收,而不兼容的器官只能诉诸死亡得以触发共存与消化,爱与悲伤的力量由此而生。作为女巫的身体限制(即一种传统或传说)被摒弃,一种更为积极的继承正在发生,以万物之名。
3.5。被隐形的女性,被沉默的女性,被污名化工具化的女性,经由无数次重生而喃喃自语的女性之声,用以替代的是在历史与现实中被消失的女性形象。“女巫(也是哑女)”是对女性的污名与贬低,通过这样一种社会化意识(厌女、恐女、规训女性)以便更好的让女性成为父权社会的奴仆、附庸,乃至生育机器,在那样一个历史时代(甚至现代),你无法听见任何女性女心的真实声音。因此,在这里,导演用一种完全女性的视角,与大量的心灵独白,让我们听到了一个“女巫”的沉默与絮语,那是来自千百年的父权压抑与女性觉醒之声。
没有心脏,却活了九条命,每次都是不一样的人生,但爱才是破解诅咒的唯一途径,惊悚又温情的恐怖童话故事。失焦手持摄影,浅景深的大特写,还有诗化的台词,太像奢侈品广告片了,太费脑了。
在不断的追寻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郭敬明式巫女疼痛文学。
不收藏了,觉得太故弄玄虚
恐怖又成了噱头,这显然是部文艺片。起初昏昏沉沉,观感逐步上升,对烦人的台词和晃悠悠的镜头也适应了些。艺术表达上小有成效,例如一开始猫的视角就很有意思。主要就是借女巫传说,讲了一个女孩如何重新做人,学会“爱”的故事。之前没看过这类扒皮变身的电影,可给个好评,最后落点还是真爱无敌,俗套又感人。
什么都不知道的长大,后来变成一个女人,一条狗,一个男人,一个小女孩。真是游过了人生长河。
母亲节最佳的一首电影诗。从一无所知的女孩变成一无所知的女巫,变成女人,承受男人的暴力和对世界的不解 。变成男人,保护那个不会劈柴的男孩,为死去的女孩第一次流泪。最后重新变成女孩,重新体会一遍身而为女人的痛苦和幸福,还是重新爱上那个人群里羞涩,脆弱的男孩。这么多年过去,就像我们依然在讨论朱迪福斯特说的,最好的男演员身上的脆弱感到底是什么。那种脆弱感就像女巫每次变换成不同人类时,眼睛里流露出的迷茫和怜悯,关于这个身份,这个我到底是天生的,还是被塑造的,被驯服的?你,我,他,女人,男人,我们,你们,到底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世界是残酷的,燃烧的,充满历史的,难以改变的。所以老妇玛利亚最后不甘心地问: 为什么一切对你这么容易?
一点也不吓人,文艺的不得了。文艺长篇爱死机啊。导演大概很喜欢维米尔(?)
男导演拍的女性题材,女巫的设定类似“画皮”,只要把死去人的血肉塞进体内就会变身成那个人。老女巫玛丽亚作为女性悲惨的过去让她痛恨世人,可是她的继任者新女巫却没有听她的话,感受到了世界美好和不美好的两面,最后组建了家庭有了女儿,但是老女巫不满意这样不痛恨世人的继任者残忍的杀害了她的丈夫和婴儿,女巫把自己的女巫唾液给了女婴儿,杀死了老女巫。
【3】除了当然美丽的类自然主义的视觉,找不出太多可以肯定的,女性主义思考也只是入门级别。现在看来,这些“好审美”的恐怖片一多,也创造了出某种俗套。
要几遭人世薄凉,唯有爱予人坚强
女巫版《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拍得很美,也很恶心。台词像诗一样。
enmm... wtf?
《被遗忘的女巫的阴影》,十九世纪马其顿的农村风俗让人联想起果戈里笔下的小俄罗斯和托尔斯泰笔下的大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