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大片”这个概念后,人们的目光似乎都被吸引到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上,向往着科幻片里漂亮而夸张的空间飞行器,享受着恐怖片的刺激,感受着战争片带来的那原始的血色的快感,但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能象暖春这样洗涤我的心灵,或许我是感性的人容易被感动吧?
但这部影片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小城市走向大城市,再从大城市走上国际的,一个只有六个剧组人员的阵容,一个年轻的导演,刻画了一部人性的图画,山西省宣传部部长看后说了一句话:上一部让我流泪的电影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一部不可不看的电影!
上一次看这部剧时,我还在读小学。
那时候看剧只能指望着电视,播啥看啥,每天尽量守着点也看得缺胳膊少腿的。
那时候更是觉得,一旦错过了某个情节,这辈子便再也看不着了,那叫一个伤心懊恼。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断断续续追完了这部剧。
那时我还不清楚小花为什么会成为孤儿,也没心思管配角们的小心思和故事线,只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别人欺负小花、小花却始终心怀善意的剧情上。
一边看一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不知为小花流了多少泪。
看了大结局后,我甚至还找了个漂亮的本子,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日记——《暖春》观后感。
在后来的岁月里,我看了很多很多的剧,也写过很多很多的日记,却再也没有这样真情实感的观后感了。
最近心血来潮重温剧集,原以为这一遍我会哭得比小时候还惨,实际却出乎意料。
除了最后两集实在忍不住数度哽咽,前面都还能在眼睛酸涩之时控制住泪水。
或许是因为人长大了,更能控制情绪了,感受更深也更复杂了。
重温之前,我记得的几个情节都是小时候看得大哭的,比如说爷爷外出砍柳条,回家途中在暴雨中摔倒,小花披着雨布冒雨寻找;比如说小花上学针水盒文具盒被同学破坏、求老师别批改她的作业本以便重复利用、运动会跑步摔跤杵破裤子;又比如说小花默默帮婶娘抓蚂蚱做偏方……任何时候看这些情节都是大泪点。
但这一遍,我没能像小时候一样将所有的目光放在小花的苦难和善良上,而是看到了各家的家长里短,关注到了各人的利益出发点,发现了剧中的不少笑点,甚至数次赞叹背景中的实景大自然。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看起来很穷、很乡土的剧,可是它所体现出的真实感是现在的电视剧所缺少的,也是我格外喜爱且珍视的。
这真的是一部角色形象丰满、剧情又好哭又好笑的好剧,每看一遍都能让人流下泪水,并收获感动。
另附小学时写的观后感日记。
虽有病句,但情感真挚,于我而言,颇有记念意义。
2008年12月25日看《暖春》有感看完了《暖春》这部电视剧,使我感受很深。
一个七岁的女孩,一个没父母的孩子,一个经历了那么多坎坷的孩子,一个寻找家的孩子。
年老的爷爷收留了孤儿小花,小花人虽小,但非常懂事。
可是却被人们看不起,但她有一个疼爱她的爷爷。
爷爷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
可是实际爷爷的儿子也是一个孤儿,为了这两个孤儿,爷爷一生都没有娶媳妇。
小花没有辜负了爷爷的期望,爷爷好不容易把她送进了学校,她学习很优秀,成为了村里的唯一一位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做了一位乡村教师。
因为她知道知识是老师教的,如果没有当年那关心她的小学老师,就不会有这样一位大学生。
从7岁到21岁,14年,这中间凝聚了多少爷爷对小花的期望、心血和爱啊!
当在快完时,已是女教师的小花说,因为她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血和泪,这是她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她说,世界上还有比血还浓的那就是情,亲情。
虽然爷爷不是小花的亲爷爷,可是他们之间却有着比亲人更亲的亲情。
这一幕幕虽然是演出来的,虽然我没有完全看完,但我已不知道我流过多少次泪了,我被感动了,出自内心的。
于晚9:00
对它的评价只能用两个字“感动”。
这部片子太感人了。
我几乎从电影开头哭到结尾。
哭那位“爷爷”的善良无私,哭“小花”的懂事乖巧......这部戏也很美,美在那油绿的山野,美在那心地善良的朴实乡亲,更美在小花对生活的忠贞不谕的追求,使自己得到了重生,希望之火再一次点燃。
这个朴素淡雅的小姑娘,她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她的行为更感动了那个曾经“铁石心肠”的“婶娘”.......片中感人的地方太多了。
他们那一次次的震撼心灵的朴实,他们那一次次对别人献出无私的爱,他们用自己证明了人间真情在,人间充满了爱。
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在片子快结束时,村长说了这么一句话“人都吃五谷杂粮,怎么就那么不一样呢”。
是啊,世间千奇百态,有贫有富,有无私有自私......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爱”融化。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间真情无处不在,只是太细微,细微得我们感受不到那曾经的爱。
父母的一声叮嘱,老师的一次鼓励,朋友的一声问候。
那就是动人心弦的爱,那就是融雪汇集的情。
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受着别人的爱,那么,我们也应放飞自己的心灵,在世间献上那份纯真的情,对人多关怀,也学会体谅他人,宽容他人!
我想这部片子的成功也在于它的主题“暖春”——不管是多寒冷的冬天,只要心中有爱,只要人间温情尚在,世间也会变得像春天一样温暖,温暖着人的身体,更温暖着人的心灵。
我们应学会爱护他人,珍惜他人,珍惜每一份时曾相识的关爱。
片子我是完整的看完了,但片中所蕴涵的意味我会永记心中。
暑假的时候窝家里看的,也是偶尔看见!
不知道怎么的看的时候竟然是黑白的,一直以为这就是黑白的电视剧,只是最近才知道那是彩色的……但我已没了当初的感同身受,没了那时候看一遍哭一遍的心情。
我想,这部电视剧更适合用黑白的来演绎,那是最单纯的人性,就像一个人的说的,不遮掩的自私,不遮掩的柔弱,不遮掩的善良,不遮掩的人性,直接也婉转,伤感也温暖。
唯有爱,是暖春。
我相信一部作品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乌兰塔娜,这位当时的年轻女导演,用自己朴实的镜头,去描绘了人性最真的一面,编剧兼导演的她,为了一个“暖春”,先后出品电影和电视剧,如果没有真正的切身的感动,怎会耗费多年时间花在这个故事上。
其实本来不太愿意看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总感觉太过于煽情了。
无意中看了这部之后就再也放不下了,时常都会想起自己的外婆。
小花和爷爷之间的感情真的很感人,小花懂事得太让人心疼了。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是只靠血缘来维系的,还要靠彼此的付出和关怀,即使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血缘的关系,却依然能占住对方心尖上的位置,这就是小花和他爷爷之间那种深厚的感情。
小花也把自身所有的温暖传递给了其他的人,也包括看这部剧的人,剧名暖春其实也是暖了所有人的心。
看完《暖春》这部电影,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流下了许多辛酸、感动的泪……七岁的孤儿小花,唯一疼爱自己的奶奶去世了,小花不堪忍受寄住人家的殴打跑了出来,在村头上被“爷爷”收养,从此她又有了亲人,有了要守护的人。
最终她用爱温暖了自私自利并排挤她的婶娘,并有了一个属于她的家,还成了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当小花听到婶娘说吃一百只蚂蚱能生小弟弟时,竟没日没夜地上后山,以至将那里的蚂蚱捉光,就是为了让婶娘幸福。
此时,我哭了,哭小花的傻与善良,这不正是电影名称《暖春》的含义吗?
小花身上的精神温暖了婶娘,温暖了所有人,温暖了整个春天,这就叫做以德报怨吧。
有些人岁月静好,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平平淡淡,有笑有哭;有些人在追梦的路上轰轰烈烈浮浮沉沉,成功或失败;有些人赢在起跑线上,人生轨迹清晰笔直;可是有些人还在为了一口粮食整日哭泣……即使是现在,仍然有种着贫瘠的土地,收获着微薄的粮食,养活着一大家子人,病了或许只能听天由命……也听过外面的世界很好,出去打个工吧,去哪里,不会普通话,路不知道,没有老乡或熟人带着,出去能干什么,住哪里……终于找到一份工作,好累,可是工资觉得还不错……可是老板跑路了……可是老板说没钱发工资了……可是犯错了吗要扣这么多……今年好像回不了家了……这已经是第几年了?
……………………
最近看了我的前半生、春风十里、丁人间那个剧,我觉得自己三观都要崩了,不是三角恋就是三角恋。
婚内离婚打破我三观。
无意看到这个剧,两天追完了,从第一集开始就老是掉眼泪,触动我内心。
虽然也不太喜欢每天都哭的小花,觉得太悲了眼睛会受不了,但是里面每个人的演技都很好👍👍,我看的是故事剧情,不是明星阵营和脸蛋。
希望这样的电视剧多一点。
从第七集猛不丁进入了这出滥情剧,半小时内还以为它写出了点人间真情。
第二天再认真看下去的时候,始发觉上当!
作者一味以单一的线条叙述下去,似乎以为小花这个女孩的命运是博人同情的唯一看点。
殊不知一部电视剧如果不以多重主题、多种人格展示故事,就会变得老套、陈腐和庸俗。
小花的戏一味以眼泪、大提琴音乐烘托情绪,一次两次尚可,多了,要人不累才怪!
片中的人物,到第十集为止,除了爷爷以外,全部是单一色调的坏人——他们由于贫穷,纷纷想方设法将这个孩子赶出自己的生活。
我没看过电影或者这部电视剧的后面几集。
但就面前所塑造的人物来讲,他们即使转变了,被小花感动了(片头似乎有这种提示),那么情节和人物也不会有太大说服力,只能说明创作者太脸谱化,对这些人物的创造太随便,毫无诚意。
整个村子,似乎只有村长才理解爷爷,跟他有共同语言,但这个人物也是个矛盾体,因此无法立得住脚。
两个人一见面就村长就说他那句“你……苦自己,为得个啥……”也不知道这句不人不鬼的话是什么意思!
细节上面也十分粗糙牵强。
一个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的地方,有把鸡蛋往人脸上扔的可能吗?
(第十集)(拜托,中国人似乎还没有朝人扔鸡蛋的传统啊,这还是从外国学来的呢!
)看看香草炒鸡蛋的样子(也是这一集),把鸡蛋一磕,蛋皮就甩掉了,农村人总要把蛋壳里那点儿底儿用手指头划拉干净的!
即使她的性格再歹毒,她还是应该爱惜家里的一切的,主创人员当扪心自问,那个时代可能这样大大方方吃鸡蛋?
即使现在的城里人,也不能像她这么慷慨吧!
戏中人物的服装也脱离了实际。
看小花大伯穿的那件外套,领子的样式,明明是九十年代流行的嘛!
剧中的小花成了集百善为一身的圣人,虽然她还是一个小孩子。
最近看到她的一句著名台词:我做梦都想跟着叔叔麦筐……简直喷饭!
最近看到了电影版的,发现电视剧版不过是原样照搬、注水拖长版。
如果说电影版的前半部还算可以赚取观众眼泪的话,后半部和结尾就已经与现实感脱臼。
电影和电视剧《暖春》恰好验证了一个真理:或许主创发乎真情,但真情被商业目的催化后,必然变为滥情。
电视剧版暖春,提供源源不断的恶心。
暖春之前必然是彻骨的严冬,导演很是善于造势。
简单说如果要更好的感受春天的温暖,那么就必须先体验一把寒冬。
电影的表现社会环境时的路径遵循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真是一个新亮的特色。
电影试图用纯粹质朴的手法救赎日渐沦陷的亲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
故事感人唯美 尽管有些单一。
拍得比较烂
爸妈在看的~
实拍,现场录音,道具极其简朴,摄影好像用的手机一样,演员演技也一般,但拍范公,多给一星。看着看着倒觉得很质朴,哈哈。
没想到这小成本制作的群演剧看得我眼花缭乱,哈哈,冲着范仲淹去的,还不错,主要是摄像太拉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