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残疾、失去工作、亲友离世、爱人异地……一家人如何勇敢地追求来之不易的幸福吸引我看了夜间包场电影。
一家四口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和楼下茶馆小姐姐聊到这电影的时候,她说这电影会特别催泪吧,大概是前期足够的心理建设吧,没有哭……电影的跨度十余年,由无数个熟悉生活的场景组成:数次就医、车间工作、陪孩子上课写作业、在串店都不舍得吃、夫妻间的日常争吵……仿佛记录着普通家庭的风风雨雨,两个家庭的不同抉择让命运走向不同的方向……女主美丽而又抗造还有点大大咧咧,男主有点小脾气作为顶梁柱连过年和父母离世时都在卖命工作,在北京住五百块一个月的床铺……女儿的人生几乎是由钉子支持起的,却异常懂事和聪明让人心疼……遭遇了丧女之痛的发小却永远没能走出那暗夜……结局似乎有那么一丝微弱的光亮照进了这一家的生活,女主点燃了之前过年时都没能点燃的焰火(大概一家人在一起才是过年吧)、一家四口一起在路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完美却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吧……
当银幕上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巧巧手持烟花望向远方的那个瞬间,惘闻乐队的背景音乐响起,坐在影院的观众们满含热泪,为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起立鼓掌。
3月24日,这个早春的夜晚,我有幸现场参加了电影《追幸福的人》成都首映礼,这是一部讲述真实痛楚与温暖韧性的电影,仿佛是在都市的钢筋森林里种下了一株倔强的蒲公英——它告诉我们,幸福从来不是被命运馈赠的礼物,而是在破碎的生活里紧紧相拥的体温,要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
裂缝中生长的家电影以近乎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描摹着女主角巧巧一家在命运漩涡中所经历的人生沉浮。
巧巧从小就没见过自己的父母,由奶奶抚养大;成人后,表姐带着她离开农村进了大城市里打工,住着最简陋的出租房、干着流水线的临时工,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她一直都很乐观,憧憬着有一天可以住上大房子,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美容院。
二十出头,她遇见了自己的丈夫,他们都是这个城市里最底层的打工人,只有不停地找零工辛苦赚钱,来维系着最简单的生活。
女儿茯苓降生(小女孩真名叫玲珑,是一位残疾儿童),让他们欣喜而又绝望,孩子先天骨骼脆弱,可能永远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长高。
为了照顾女儿,巧巧放弃工作,不得不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告别,回到丈夫的乡村老家,与丈夫两地分离,每日背着孩子走山路上学读书,先后经历了公婆、亲友接连意外离世,无数的艰辛与波折之后,她依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与热情,始终坚信能够寻找到一道属于自己的光。
导演祝捷摒弃了廉价的悲情渲染,转而用大量生活流的细节堆砌真实:出租屋里永远晾不干的衣物、医院走廊磨破边的塑料椅、菜市场收摊后捡拾的菜叶......这些琐碎的日常如同散落的拼图,在观众眼前拼凑出中国数百万特殊家庭共同的生存图景。
从乡村老屋漏雨的屋檐,到城市地下室潮湿的霉斑,再到集装箱改装的临时居所,不断坍塌又重建的"家"形成强烈隐喻——原来四面墙围起来的不是庇护所,而是彼此紧握的手掌撑起的穹顶。
疼痛浇灌的绽放这次成都首映礼现场,祝捷导演和主演南吉、梁戟亲临,与观众一起分享了电影创作幕后的真人与真事。
南吉含泪讲述了原型人物巧巧的故事,在乡村生活的那段戏里,给女儿茯苓洗澡是自己主动申请去完成的,她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哭又一边笑;哭,是因为生活很难很苦、心疼孩子;笑,是因为孩子可爱、自己感到幸福。
这种在苦难中开出的诗意,恰是电影最动人的底色。
导演用大量特写镜头记录疾病带来的创痛:茯苓病发时扭曲的关节、忍受病痛加班不敢请假的表姐、深夜急诊室晃动的吊瓶......但当这些疼痛的切片与夜空的烟花画面交替闪现时,我们突然读懂了中国式亲情最深邃的密码——不是规避苦难,而是在伤口处培育花朵。
片中极具冲击力的蒙太奇片段令人难忘:公婆葬礼上纷飞的白幡与燃烧的火焰,与巧巧在纺织厂翻飞的布匹形成残酷对位;医院走廊里的寂静、急救车的鸣笛声,与大城市夜晚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形成强烈反差。
这些时空的错位,撕开了生活温情面纱下的真相,却也让我们看见巧巧们如何在记忆的灰烬里保存火种。
正如电影中的她,选择走进充满淤泥的荷塘里找寻那朵金莲花,用死亡浇灌的生命反而愈发坚韧。
只要一直追,就会有幸福每个角色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一段真实的人生故事,每个好的演员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演绎,这是电影存在的真实意义。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追"的意象,在散场后化为某种集体震颤:建筑工地上追逐落日余晖的轮椅,暴雨中追逐公交车的塑料雨披,暗夜里追逐萤火虫的玻璃罐......这些奔跑的姿态本身,就是对抗绝望的宣言。
有观众在现场向导演提问,“整部电影看完了,心里面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很同情主人公的遭遇,但看到他们那样子的生活又无可内何,为什么要给这部电影取名《追幸福的人》呢?
”祝捷导演回答说,“其实,关于幸福是很难定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想要的幸福,但都不是很轻易能够得到的;但只要我们一直去追,就会有幸福。
”幸福从来不是抵达某个终点,而是明知前路混沌,依然选择并肩行走的勇气。
就像埋葬在淤泥深处的那颗种子,盛夏时节定会绽放出绚丽的朵朵莲花,而千万个新的种子又会再次降生。
影片结尾,又是一年的春节,丈夫在高速上开着大货车,带着巧巧、孩子们去赶路送货,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过个年。
漫天的炮竹声声作响,巧巧站在货车上开心地笑着,手持烟花望向远方,一家人再次踏上追寻幸福的未知旅程。
或许这就是电影给予我们最温柔的启示:当命运企图将我们碾作尘埃时,唯有紧紧相拥,才能在彼此的呼吸中听见永恒的心跳。
只要一家人都在一起,日子即使再难,都会幸福地过着。
最后,也诚挚邀请大家去电影院里欣赏这部《追幸福的人》,真的是一部好电影,希望朋友们可以支持它的票房,更希望像这样纯粹有力量的好电影能够在当前充斥商业与浮躁的环境中好好活下去,开出更多的莲花,结出更多的种子。
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想,这日子也太苦了…后来才了解,电影源自纪录片,里面很多现实困境都是真实存在,这种困境又是结构性的、避之不及的,身在其中的普通人需要执拗的、偏执的坚持,幻想出的美好或许不是解药,却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记得张沛超老师在分析某个案例时说过,他生活那么苦,不偏执一些怎么走到今天?
就是说,偏执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心理防御,是活下去的手段。
影片中多次表现过“梦”,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偏执的不接受这个现实,倔强的不放弃“追”心底那份幸福。
《追幸福的人》,不贩卖苦难,而是以巧巧一家为棱镜,折射出乡土中国最真实的生存韧性——那些在生活褶皱里闪烁的微光,往往比太阳更灼人。
巧巧的追光之路始终在烟火气中延伸。
观众看的不是被生活击垮的弱者,而是用肉身丈量苦难宽度的力量。
那些通常被其他导演用来制造泪点的场景,在这里都成了淬炼生命的砧板,锤打出主人公骨子里的韧劲。
影片的主人公巧巧,懵懂地闯入社会,涉世未深的她很快便承受了生活的重压。
然而,她并没有被生活的不幸打倒,而是始终向阳而生,积极面对一切。
从不得不转学回老家,到安葬公婆,再到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正常教育,最后在丈夫回家小聚后再次出发,巧巧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
三次烟花也构成精妙的时间刻度。
每一次都预示着故事的转折。
第一次绚烂绽放在家庭变故的暗夜,第二次伴随同学遇难的闷响,第三次则在短暂团聚后为新的出发照明。
这次不再是团圆与分别的反差,而是积蓄力量后的再次走出山村,这时巧巧手中的烟花格外炫目,也映射她眼中经年累月沉淀出的从容松弛。
婶婶是除了巧巧之外的另一股温情力量。
她先是一路不言语地接回她们母子三人,接着用敲门揭开了春节期间的死亡,最后与侄子、侄媳妇一家难舍难分地告别。
这种乡土中国中最让人感怀的温情力量,多是沉默,但震耳欲聋。
除了婶婶,男教师也在坚守着什么。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讲台,亲历了几代人走出大山,见证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尽管如此,他始终坚信幸福会来,总有希望,并在影片中点出主题:“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虽然周边的人都不那么确信。
整个故事中,大家都渴望积极的变化,哪怕只有一点点。
导演这样讲述脆骨症的故事,既小心又直接。
但他没有让观众陷入单纯的同情,而是引导我们从坚硬可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各自的奔头。
幸福,就是要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就是用双手去创造,用脚步去追寻。
从巧巧(南吉饰)作为北漂母亲照顾罕见病女儿茯苓(吴玉玲珑饰),到因生计被迫返乡、扛起家庭重担的抉择,影片的每一处细节都浸透着生活的粗粝感。
例如,巧巧在农田劳作、深夜照料女儿的场景,既是对底层女性生存状态的精准捕捉,也是对“真实”这一电影本质的回归。
导演祝捷的创作理念——平视而非俯视人物——让影片避免了悲情化或英雄化的叙事陷阱。
通过细腻的生活碎片(如母女间的童言对话、返乡后的家庭琐事),观众得以在平凡中触摸到生命的重量与温度。
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多重困境。
她不仅是母亲、妻子、儿媳,更是一个在生存夹缝中追寻自我价值的独立个体。
面对女儿茯苓的第八次手术、丈夫天冬(梁戟饰)的异地打工,巧巧被迫成为家庭的唯一支柱,这种“被迫全能”的状态,映射了无数底层女性的真实境遇。
影片并未将女性塑造为单纯的牺牲者。
巧巧的坚韧中夹杂着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她尝试融入城市,甚至通过“考一百分就回北京”的承诺,试图为女儿编织希望。
这种复杂性打破了传统“苦情母亲”的刻板形象,展现了女性在逆境中的主体性觉醒。
《追幸福的人》以巧巧一家的遭遇,隐晦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
女儿茯苓的罕见病治疗费用、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打工家庭的分离困境,共同构成了影片的社会底色。
例如,巧巧被迫返乡后,既要应对农村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又要直面医疗与教育资源的匮乏,这种双重压力成为无数流动人口的生存缩影。
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未将社会问题简化为控诉,而是通过人性的微光化解矛盾。
邻居的善意、丈夫的默默付出,乃至巧巧与女儿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都成为对抗绝望的力量。
这种温和却坚定的叙事,让影片在揭示现实的同时保留了希望的余温演员南吉为角色付出的极致努力——增肥20公斤后又极速瘦身——不仅是对角色外形的还原,更是对“身体作为苦难载体”的隐喻。
镜头下她疲惫的双眼、粗糙的双手,与吴玉玲珑饰演的茯苓纯真却脆弱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无声诉说着母爱的沉重与坚韧。
在“内卷”与“躺平”交织的当下,影片提供了另一种生存哲学:真正的勇气,不是对抗命运,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前行。
这种精神,恰如巧巧在农田中逆光劳作的剪影,虽不耀眼,却自有穿透黑暗的力量。
微小之光,可以照亮整个房间,乃至整个世界。
这个房间可能是茯苓一家,也可能是类似家庭的心灵。
1、现场和导演、主演、副导演等交流了创作意图、艺术构思,其实很简单,由于导演先接触了这个脆骨病的真实家庭,所以很多情节、人物是拍摄的自然表达,没有过于缜密的安排、设计。
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想留在大城市安稳生活、治病、接受教育等,属于附属产品,并不是导演的最初立意。
2、茯苓这个演员是本色出演,但是如何与这个一碰就疼、就倒的小孩子,如何让她在镜头下自然轻松表演,这个特别考验南吉与导演创作团队。
南吉分享了她与这个家庭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是现代流水线作业的电影创作无法想象的。
点赞👍🏻。
3细节若干:①巧巧:我不要回老家,我要大城市买一套房,乡下买一套。
②茯苓:我和弟弟赖也要赖在北京……③弟弟:妈妈,姐姐又在说方言了!
④巧巧在理发店自己决然地剪下那撮一直伴随她的蓝色挑染头发。
象征着她与回北京、与大城市的诀别。
很多细节、对白设计,都在时不时地透露这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想留在北京,留在大城市,这种统一的价值观、愿望,或许又促成了最终一家四口,物流司机的漂泊异乡之路。
巧巧的笑容总让我想起老家工棚里那盏坏了的白炽灯,钨丝断了半截,偏偏还能在停电的雨夜发出昏黄的光。
她抱着茯苓奔向出租屋时,镜头掠过脚手架上锈蚀的钉子,我突然想起工友老张在工地上摔断腿时,老板指着保险单上"既往病史除外"条款时的冷笑。
巧巧在药房前徘徊的背影,何尝不是每个被医保目录拒之门外的罕见病家庭的缩影?
导演把生活拍成了筛子,漏下去的是月光下蜷缩在地下室的打工者,漏下来的还有巧巧给儿子买廉价奶粉时颤抖的手。
当子苓在天桥上教妹妹数星星,我分明听见无数个子苓在城中村的夜市里叫卖烤红薯,他们数着星星,数着工钱,数着被切割成碎片的未来。
最扎心的不是破碎,而是破碎后的缝补。
巧巧用发卡别住开线的毛衣时,那根断线分明是所有底层母亲的脐带——连着孩子的药费,连着房东的催租,连着医院保安驱赶时扬起的尘土。
当镜头最后定格在母女相拥的剪影,我突然明白,那些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人从未见过筛子上的光——它从不完整,却足够让跌落的人找到上升的气流。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反映了陕西汉中山沟里一家四口农村打工人追逐幸福的故事。
看了此片,你真为主人公巧巧一家的不幸而伤感,怎么什么霉事都摊上了呢?
大女儿茯苓是个瓷娃娃(脆骨病)、全家在北京打工自身失业、女儿多次在校骨折被退学、回老家过年父母不听劝烧炭一氧化碳中毒双双身亡,初中同学精神病为了给茯苓摘金莲淹死、老公也失业回老家了。
这一般人真扛不住啊,可生活总要继续,当新的希望出现,我们仍然需要踏上征途!
《追幸福的人》是一部让人看完心里五味杂陈的电影。
故事讲的是普通人如何在生活的泥潭里挣扎,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细腻的细节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生活的无奈与希望。
主角的表演特别打动人,你能从他的眼神、动作里感受到那种疲惫和坚持。
电影节奏不算快,但每一帧都充满了情感张力,仿佛在告诉你: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甜,关键是你怎么面对。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适合那些喜欢思考生活、感受人性复杂的人。
它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会让你在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反思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喜欢那种看完后还能回味很久的电影,这部值得一看。
瑕不掩瑜,一部好电影,推荐看。
平淡而醇香,稍显混乱但又优雅从容,不造作,但感人。
偶感:有评价说女主的农村生活,看上去有点生硬,没有那种在农村生活中磨练出来的熟练利落劲。
其实这一代农村孩子长大后,回老家真的就是那样。
她们也是 题山题海里过来的,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农村生活。
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命运和生活,只是随波逐流,被推动着走着....但内心是善良的,也是有期望的....
几次动容,两条时间线的穿插实在太好,对于生活气息的把握也十分贴近现实。什么是幸福,似乎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但我们都是追幸福的人。
达到这个水平再说什么“艺术电影”吧,简洁克制不是枯燥无聊,真诚悲悯不是自我感动
这么混乱的片子,三星全给南吉。
1.感觉导演在自娱自乐,自我陶醉,很久没看到这么听到台词就想发笑的电影了2.片尾的真实片段比片子本身好看多了,也真实多了
勉强及格,有点浪费惘闻的配乐,前面公交下车北京仿若好莱坞夜景跟青春工厂女工真人版会把期待拉高。但是作为现实题材,从护士校长开始到后面加入林树林角色都有点为剧情服务反倒过于俗套不真实。到结尾真人出来泪目更感觉到电影缺失的东西。#北外滩百丽宫导演映后场
乡下女性的悲歌
追你妈的幸福
把纪录片拍成了剧情片,很多表现手法处理上,依然有着很浓烈的纪录片的影子。虽然结尾让观众看到了生活的光亮,但过程,实在有点不堪回首的苦啊…
#4thHIIFF# 能够看到一定的调度意识,有几段长镜头还可以,但是时间跨度这么长,却没太拍出时间的流逝感。相比而言,更关心人物本身的纪录片(如果有的话),同时对小女孩真人出镜这件事持存疑态度。
我们也许是在地狱,但是也是在顽强的活着,也许那个树林是最自由最幸福的,他找到了梦里的金莲,幸福的死去了。
有些段落看着太难受了 日子实在苦 听惘闻的配乐实在没绷住
被诅咒的命运与不放弃追逐幸福的一家人。
-奇怪的调性,似乎在极力地拉拽着影片不让它沉于苦难叙事的滥觞,但难掩溢出银幕的匠气。
伪纪录片形式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片,两条叙事线衔接得恰到好处,到底什么是幸福?我想“clap your hands”已经告诉了我答案,以及永远会被真诚、用心的主创团队所打动
一个没有歌颂苦难,没有落入俗套的故事。
表达力的削弱所带来的优势是与现实主义题材的百搭,但本就基于真实故事的改编题材如果因为表达部分的削弱而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可能的结果就是辛苦努力了很久换来的两头不讨好。所以尽管类型的标签意识不宜拉得过满,但为了能避免因为主创内心的人文关怀而太想雨露均沾的刻画手法所带来的风险,咱们还是致力于把故事完整地保留下来吧
足够用力,但有些心酸。
前年审片看的
是真的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部好作品!是的,是一部应该拿奖的作品!在一个气温15度湿冷且沮丧的雨天,取完票走进空空的8号厅。一个人坐在电影院最后一排的中间独享了整部电影…直到惘闻的音乐作品片尾曲…直到字幕全部结束…
冬暖里比较惊喜的作品,是导演的长片剧情处女作,男性导演深刻描绘了底层女性的困顿和挣扎。一看片中残障的女儿就能感觉到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导演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制造戏剧冲突,生老病死就和生活常态一样平静的流淌出来,无论再难哪怕天塌下来了,每个人依然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应该为幸福而不放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