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孔秀

孔秀,Kong Xiu,A Woman

主演:沈诗雨,朱栋青,王学东,于清斌,张泓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孔秀》剧照

孔秀 剧照 NO.1孔秀 剧照 NO.2孔秀 剧照 NO.3孔秀 剧照 NO.4孔秀 剧照 NO.5孔秀 剧照 NO.6孔秀 剧照 NO.13孔秀 剧照 NO.14孔秀 剧照 NO.15孔秀 剧照 NO.16孔秀 剧照 NO.17孔秀 剧照 NO.18孔秀 剧照 NO.19孔秀 剧照 NO.20

《孔秀》剧情介绍

《孔秀》长篇影评

 1 ) (播客)〔速通001〕《孔秀》:女性困境还是刻板印象?

主播:小s(播客收听1600h+,老想说点什么)剪辑:西红是番茄收听链接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5faced867649570797dd532Shownotes:lava“这是一个全新的栏目,十分钟带大家速通一些没多少可聊的片子”“打分后有剧透”涉及片目:《安阳婴儿》《你好,李焕英》《坠落的审判》《芭比》《可怜的东西》

 2 ) 比较喜欢读舒婷的诗那个情节

其实女主角读到舒婷的诗时,我觉得刚刚好点到了那个年代女性牺牲、奉献,所谓“半边天”要求下对女性在家庭和职业上的双重剥削。

中国的性别或许就是女人,生产与再生产领域燃烧的都是女人的身躯。

“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取得我的自由、富饶、荣光”。

真的很像外婆那一代,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女性,强调牺牲、坚韧,有的时候努力抗争,有的时候也被父权制话语狠狠收编。

(我觉得真的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妇女解放过程中女性的复杂和不易)。

但是,导演太爹了,今天映后交流有一个男性观众起来说“我特别同意您的观点,这不是一个所谓女性主义的电影,而是一个讲人性的电影”。。。。。

女性主义是很贱的东西吗。。

反思与承认一下历史中的性别问题怎么了?

扣星 ,马上离场,听一堆导演自我阐释之后实在听不下去了不好意思。

这个电影的创作理念应该和作品本身的呈现分开讨论会相对比较有意义。

(观众最好自由去思考和解读文本)。

 3 ) 一部童话,婚姻是重重荆棘,工作是施魔法开路的小精灵。

周日(3月2日)下午去看了《孔秀》的广州首映,非常好,讲一个改革开放前的女工的生活,她的奋斗,她经历了两段婚姻,生了三个孩子,带大了其中两个,并且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努力成为了一个作家,平淡而近自然因此十分有力量。

孔秀生在1948年,小时候的她写作文很好,所以在铁路工作的爸爸从北京给她带回来一本《格林童话》,那是她三年级的时候,不过成年以后她没能立刻成为作家,而是成了一个纺织女工。

1967年的时候,她19岁,父亲似乎已经去世,所以母亲劝她嫁人,因为邻居家的同龄女孩儿都已经当了妈。

她虽然迟疑还是接受了,可以说是糊里糊涂就结婚了。

一结婚,冲突就出现了,她嫁的是一个农村男人,本来他已经考上大学,因为文革而只念了一年,只能回乡务农。

婆婆还是老观念,认为娶了媳妇就是要给家里干活,伺候家里人,结婚的第二天早上,丈夫能够在炕上一直睡着,孔秀就要下地准备饭菜,伺候一家老小上桌吃饭了。

孔秀日常要工作,周末休息一天就带着孩子回到农村,在家里干一整天活儿。

儿子女儿是她出钱养的,连老公的烟钱也是她给的,但是婆婆一家仍不满意,希望她辞掉工作,回到农村。

双方的矛盾已经很大了,又发生了两件火上浇油的事情。

一件是女儿在一次意外中耳膜穿孔需要带助听器,另一件是孔秀因为丈夫不做安全措施又怀孕了,又要堕胎。

所以这个星期回到家中,她对丈夫说不戴安全套就不能做,丈夫于是翻脸,认为对方不体谅自己,一周回来一次还不听自己的,又搬出许多他母亲的话来,而孔秀也为了攒钱给女儿买助听器,于是就没给丈夫烟钱,冲突爆发,丈夫要求离婚,孔秀也就答应了。

儿子归了丈夫。

这一次冲突核心是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城市的生活方式、观念的冲突,农村婆婆希望娶的媳妇能回家干农活是一贯的传统沿革,但她并不知道时代已经发生改变,国家正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儿子因为道德压力,母亲和姐姐的抚养和供自己上大学,而和婆家人更亲近,只是把孔秀当成工具。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孔秀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不但能养自己,还能养孩子。

和以往要依附于婆家的女性已经是完全不同,她才是更有能力,更应该有话语权的那个。

我不觉得这里有坏人,只是有不认清现实接受现实的人。

另外,孔秀的这次婚姻失败也不只是因为婆家不行,也有时代的因素,婆家其实也是时代的受害者,那个时候农村人不像现在能自由的进城务工,统购统销让他们贫穷。

丈夫本来能够通过考试改变一点命运,但是因为文革,他又只能回到农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那个时候有无数的这样的农村人。

我大伯当时学习很好,后来也是因为文革,没有机会上大学,最后一辈子只能待在农村做小买卖。

孔秀的第二任丈夫是工地上的厨师,她看他对自己女儿很好才和他结婚。

很快他们有了孩子,不过孔秀生产的当天,丈夫在外地打工,是工友们把她送到了医院,遇到危险情况,没人签字,主任只好说大人孩子都要保。

似是直到一年后,丈夫才回来,也只关心儿子,不问问孔秀,对于小女孩儿也很冷淡。

这就有了第二次冲突,这一任丈夫用现在的话说是个NPD,大男子主义,只关心自己,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主人,所以对孔秀经常贬低,说她菜不好吃啊等等。

而不幸的是,在一次工伤中,他又伤了双腿,拄起了拐,孔秀出于感情和道德感只能无奈照顾他,还学针灸帮他治疗。

本来他依附于人好好哄人开心挺好,结果他没有改变,仍然是言语暴力,甚至还用拐打孔秀,把两个人的屋里话(孔秀批评工厂改制不好)告诉了厂里领导。

另一方面,果然除了生产事故,但不是孔秀造成的,领导压住了消息(得了什么好处?

),让大家都误认为是孔秀做的,在担心丢工作的同时,最糟糕事又发生了,孔秀有一次晚上加班,要丈夫看一下女儿,结果女儿却被赶跑了,还得孔秀找了一夜,差点儿绝望跳河,幸好女儿是跑回了小姨家。

小姨一开始是组织安排嫁给了一个领导,她自己说两个人没怎么过过夫妻生活(相当于保姆?

),后来领导去世了,女孩儿本来已跟着小姨过了一段时间,这一天是小姨出差所以出了这事儿。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终于1978年,男人的病好了,能走路了。

也就是这一天,他提出了和孔秀分开。

他已经知道孔秀照顾他,就是为了能治好他好分开。

于是他们分开,孔秀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

78年前的灰暗画面和情感压抑到80年代一下子变为亮色和纾解,一看到后三分之一就知道我们是一伙儿的。

当老式收音机里播放着蓝色多瑙河,几个人愣在那里,当少男少女用耳机分享邓丽君,当你可以讨论格林童话,阅读复活,都在告诉你一个时代过去了。

也给目前这个有些压抑的时代一剂强心针。

就像有人在台上高声朗诵,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将成为一种回忆。

这一天孔秀,妹妹和女儿正在吃饭,讨论有同学考上了大学,厂里的工程师来了,他长得挺好,但是个磕巴,所以一直没有结婚,他中意孔秀,孔秀本来有意撮合他和妹妹,但是没成。

他在阳光中走进屋子,从包里捧出一个微波炉大小的收音机,说自己家平反了,(想是父母也从下放的地方回来了?

)他家里之前被没收的东西也换回来了,多出这台收音机没处放,送给她们。

她们一边说着太贵重了,他一边拧开了旋钮,扬声器里传出了蓝色多瑙河的音乐,四个人在阳光和音乐里定住了,呆呆地听着,我们作为观众呆呆地看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孔秀也从箱子里拿出了那本格林童话送给自己的女儿,告诉她自己在她这么大的时候,外公送了自己一本格林童话,说自己当时是班里写作文写得最好的。

工程师说他不打算考大学,但是已经有了新的计划。

他还劝孔秀继续写,做个小说家。

真是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孔秀一开始笑,后来却当真了,她开始自学,看书,写作,投稿,经历退稿但是又不断投稿,终于有一天她的小说发表了,请了儿子女儿吃饭,叫他们随便点。

工厂知道以后,也把她调取做广播员,市长也来表扬她,让她全市去做报告。

另一方面,她去看了家乡的儿子,儿子已经不像当初那么活泼,反而木然地看着她,和她拍了照。

她给儿子写信也得不到回复,似乎母子感情没法修复了。

而女儿也进入了青春期,有男孩子拿着随身听来分享邓丽君的歌儿给她听,她都写到了日记里,这事儿被孔秀发现了,她化身为严厉的父亲的角色,扇了女儿的耳光。

工程师向孔秀表白,她也拒绝了,而后她还烧掉了自己的手稿,这又是一次成长,开始对原来的作品不满意了。

最后,孔秀回去看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公公婆婆已经逝世,二婚的媳妇则卧病在床,儿子说是上了高中,成绩挺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孔秀在夕阳里,听着火车轰鸣,独自掉下眼泪。

整个的故事到此结束。

看下来的两点感受,一是八十年代真好,前面已经述及,而导演在映后提问环节也提到这一点,80年代后是他添加的部分,很多事情是他真实经历的,比如听蓝色多瑙河的环节,八十年代一开始,男人便把拐丢掉了,站起来了,这就是当时的时代氛围,整个压抑的东西都不见了,所以拍这部分的时候他很顺利,很痛快。

另一方面是有工作真好,这整个故事就像是一个童话,(影片中的格林童话似乎有这种隐喻)。

卡尔维诺说,童话讲的是一个年轻人离开家去荆棘密布的世界上冒险,得到小动物或者小精灵的帮助,成长并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孔秀》这个故事里,两次婚姻生活像是童话中变奏的危险,一次,一次,再来一次,而工作则是帮助她渡过难关的小精灵。

工作给了她自尊和自立的基础,让她有底气和不如意的丈夫离婚,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

而单位的同事也提供了家人似的帮助,陪产,帮家里忙,分享新的信息。

连她的梦想其实都是同事帮她重新点燃,给了她提示,同样又是工作让她有闲暇去读书、写作。

在现实中,工作也是女性自尊、自立的基础。

我抢到了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问导演如何看待工作这个问题。

他说,这是很关键的,他甚至想在海报上打上"我要工作"四个字,现在的女性工作环境也许还不如那时,但是希望女性能够去工作。

说起来,当时的国营工厂里的女工确实还是不错的工作,首先比在农村的劳动者要强,其次,8小时工作制,一天要工作,还能够带孩子,做家务,帮丈夫治病,这工作还真是挺挺理想的,现在这样的工作是不是不好找了。

我看电影的时候,就很想让学堂的学生们也能来看看,一是这孔秀不就是珍贵的普通人吗?

先是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和孩子,然后有了机会又努力追寻梦想,成为了作家,工作太重要了,是你安身立命之本。

二是,女生要看看这真实的婚姻,稀里糊涂的婚姻真是拖后腿,让人不幸,即便是明明白白的婚姻也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就像第三次工程师求爱,但是孔秀已经看淡了婚姻这事儿,不要恋爱脑,也不要受舆论或文化的裹挟。

我也很想让我妈,我大姨她们看看,她们也是那个时代的女工,我觉得这电影也部分的拍出了她们的故事,打心里很感谢导演。

最后,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好的故事片,好的剧本,平实的讲着故事,但是每个人物都鲜活一定有出处,拍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却拍出了史诗感。

这种文艺片,结构却做得这样好,像是严谨的中篇小说,搬到荧幕上真是太难得了,不是爆笑喜剧、不是动作大片,也不是好莱坞爆米花,是在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的故事。

人们穿过一个又一个时代,多么不容易啊,孔秀有不幸的婚姻,也有自尊自立,有梦想的实现,紧赶慢赶,赶上了时代,还算是个幸运儿。

那些被时代抛下的男人女人们呢?

他们只是影片里的一个配角或者是镜头里一晃而过的几只小狗,而我就在其中。

 4 ) 结构的、解构的、借构的

夜晚得空,围绕昨天下午观看的王超导演的电影新作《孔秀》,再多说几句:1.结构的。

影片的宣传语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史”,而事实上,这种心灵上的自我救赎与成长,是从她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反思、独立与觉醒开始的。

于是我们在影片里,会不断看到展现制约孔秀自我生长的各种结构性力量。

这其中,不只有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母女关系、工作关系等各种结构化的、不对等的社会关系,也有导演最为看重的三种结构化的空间呈现——“餐桌”“会议”“床笫”。

在这些结构当中,孔秀的一次次被侮辱、被伤害、被制约与被拖累,是理解她选择文学作为彼岸之依托的关键符码。

而她与上述各种结构的“脱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理想,也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救赎。

在选择跟前夫汉章会面之后,导演以孔秀独自一人的近景特写作为影片结尾,正是展现这种“脱嵌”之后的自立与自洽。

2.解构的。

映后交流时,导演一再强调跟宏大历史叙事相比,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才是其重点关注之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聚焦特定年代的电影当中,关于时代政治背景与国家大事的交待,基本上是付之阙如的。

这种时代语境的充分留白,给年轻一代观众理解这部电影的表达,带来了较高的门槛。

从影片的豆瓣短评来看,60后的导演跟如今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电影观众之间,是存在传播过程中的明显隔阂与落差的。

当然,如果你对当代中国史有比较多的了解、甚至生命体验的话,就会发现电影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跟其标明的发生年份之间的巨大关联。

正如文末附注的创作时间,是理解北岛、芒克那一代诗人作品的重要线索一般,影片中“1972年”“1975年”“1978”的年份标注,也同样是影片整体叙事最重要的组成符码之一。

有了这种之于历史和时代语境的在场感,就会对孔秀第二任丈夫的伤残与恢复健康、新华书店门口的朗诵交流会、以及孔秀通过广播深情朗诵舒婷致祖国的抒情诗等电影重要场景的叙事指向,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这种高度留白、以日常生活的隐忍叙事观照时代变迁的表达,既是之于宏大叙事的解构,也是电影艺术之于政治表达的一种写意式建构。

3.借构的。

充满时代文化符码的叙事,是这部电影的另一突出特点。

基于这种强烈的作者化表达,这部电影跟郑大圣导演总结的问世于2016—2019年的那几部回望改革开放史的电影(郑大圣的《村戏》、贾樟柯的《江湖儿女》、王小帅的《地久天长》……),构成显著意义上的互文关系。

于是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解冻”时刻收音机里传来的《蓝色的多瑙河》旋律,看到1980年代初期新华书店陈列的满是西方文学名著的书目宣传语,看到那些交织着诗歌、小说、朗诵会与读书会的“春天的日子”。

基于这样的影像呈现,导演的表达诉求,绝不仅仅只会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史”,而同样是一位今年迎来“耳顺之年”的60后导演回望自己青春、回望自己文艺创作初心、回望那个充满理想与希望的改革开放初期的“怀旧致敬”之作。

个人的青春记忆、一代文艺爱好者的时代怀旧,就这样借构于孔秀的女性心灵成长史的主体叙事之上,构成一种双重的意义表达。

因此尽管确实存在不少缺憾与不足,这部《孔秀》,在当下的院线电影作品中,仍然拥有足够的辨识度与可看性。

这样的作品,也不应该在票房至上的电影市场中,悄声湮没。

 5 ) 昨天我去看《孔秀》, 我摸到了自己的认知天花板

导演是一位男生,改编了一位女作家的书《梦》,把性别强调出来,是有原因的。

导演很客观,没有刻意放大女性的痛苦,也没有忽略男性的痛苦、孩子的痛苦、老人的痛苦。

也没有把人的悲喜归咎于一个时代。

这很值得赞美,至少,不给“糊涂、霸道、歧视、不公、自私”找一个推脱的借口,从而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都知道曾经有一场旷日持久的“霸凌”事件,算上人的心理阴影,伤害面积能绕地球好几圈了。

导演在电影里,没有刻意地弱化它的压抑、也没有强化它的癫狂,就是“客观呈现”,这反而让我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个小人物的命运。

同样,也没有给孔秀一个高不可攀的光环,没有演变成符号,她自始自终都是一个人:活生生,有瑕疵。

孔秀生活里出现的人,每个时代都有。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电影里没有一个角色是工具人,即使只有三言两语的配角,也让我感觉是活生生的人,即使没有大篇幅地呈现他们,我依然能联想到他们在我不看见的地方生活着。

孔秀也不是导演自我表达、寄托理想的工具人。

客观、克制,还体现在不煽情上。

它不煽情,但还让我看的津津有味。

我得研究一下这是怎么做到的。

表达手法大胆,其实啊,我后来想了想,这本来是电影的基本手法,就好比,猫抓老鼠本不该表扬,但是当猫抓老鼠成了稀缺事件,我们就觉得抓老鼠成了美德,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电影里的小冬,容貌的变化,导演是怎么做的呢。

小冬第一次出现,读托儿所的年纪,长得很水灵,一张很健康、普通的面孔;第二次出现,读中学,我滴个天呐,把我给震撼的,我的大脑在那一刻飞速地运转起来了。

插一句我的个人经历,我大学读的特殊教育,会接触到“智力障碍”人群。

所以,当我看到小冬,我以为小冬得了智力低下的疾病,但一想不对啊,智力低下对面容的改变,不可能翻天覆地到连五官、骨骼都改变啊,这得是先天造成的。

当小冬与孔秀的合影出来时,我误以为小冬病逝了。

我就一直等着影片告诉我‘小冬到底得了什么病’,一直等到电影结束:就连小冬已死猜想都是错的。

直到导演说:生活改变了一个人。

(我总结了一下导演的话)忽然,我就忍不住心疼了,我想起了我爸爸和我弟弟的容貌变化。

我的心疼还是实实在在的身体痛,为什么呢,这要感谢我曾经得过一场心脏病,自从那以后,我只要一有情绪,就心疼。

用朋友的话说,你没事就别看电影了。

同样震撼我的还有电影的倒数第二颗镜头,前面的镜头,孔秀站在地里正跟汉章聊天呢,切到这颗大全景的镜头时,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圈,忽然发现汉章去哪了?

这可是一个大全景啊,汉章应该站在女主身边的。

难道是穿帮了吗?

还是汉章从来都不存在吗?

或者,女主根本没有回来?

不管我想什么,那一刻我的情绪有点落寞、有点伤心。

后来导演说:那是一个手法,是他对孔秀的看法。

女演员的名字,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从此刻在我脑子里了。

不仅是她,每一个出现的演员,都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记忆犹新的是一名主持离婚的干部,他也刷新了我的认识,他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王超导演在电影里运用的表达手法给了我底气,以后我在工作中再遇到同事说逻辑该咋咋的,我就让他去看《孔秀》。

逻辑服务于情绪的表达,不是服务于电影技术。

 6 ) 当代女性恐怖寓言

本来看完电影我还想给个四星,结果主创分享完,我只能给个两星。

第一次看见成品效果与主创思路大相径庭的现象,但正是因为他们的错有错着,反而真实呈现了当代女性主义的困境。

首先,导演说这是关于一个女性的独立成长史,还说女性最重要是有工作,但是两次失败婚姻都是女主在养孩子加前夫们,离婚还都是前夫先提起女主接受,就连她的人生理想——写作也是她父亲埋下的种子,整部片子对女主造成人生重大影响的都是男性,被男性剥削得理所当然,她的工作并没有救她出泥沼,甚至她对于婚姻中困境是如何反思的全篇没有一处提到(除了最后拒绝武师傅的求爱),甚至最后的结局的落点是女主去找回前夫1是因为与跟了前夫1的儿子无法沟通断了联系这个心结(导演这么表述),但这跟女主的追梦故事有任何关系嘛?

女主偷看女儿日记发现她早恋扇了女儿巴掌还对她骂出前夫2说过的“就你嘴硬”这句话,被女儿控诉妈妈根本没爱过这个从小带到大的女儿不是更可怕吗?

所以导演想表达的励志意义在哪里?

追求梦想最后众叛亲离吗?

第二,女主角对于剧中人物关系的结论:孔秀并不想跟前夫1离婚;前夫2爱孔秀,这对于孔秀或者对于观众来说重要吗?

妈宝男前夫1好吃懒做,还要找老婆要烟钱;前夫2家暴孔秀和女儿,多次把女儿赶出家门,都这么恶劣的男的还谈爱不爱有意义吗?

导演还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前夫2不会表达爱导致离婚的结果,而且前夫2临死前良心发现也和解了。

家暴就是家暴,别拿什么不会沟通洗地和稀泥,明明女儿最后也不愿意认这个继父还是被迫叫到床前原谅爹,我只能劝导演这个终极大爹别再自我感动了。

最后,是我对于结局的个人解读:孔秀终究是受父亲和武师傅的影响,走上了写作的道路,这次她决定不再踏入婚姻专注搞事业。

在我们目睹这个女性在传统和现代挣扎了这么久终于要自我觉醒之际,她的小说被刊登在报纸上,还被安排去做当地的宣传委员,朗诵着别人写的颂歌,把自己的稿子烧掉,最终抹杀了自我,把自己纳入到更宏大的主流叙事中,屠龙勇士终变恶龙。

 7 ) 《孔秀》中惊鸿一瞥的女人,跨越十五年表演之路

王超导演的长片《孔秀》近期获得了圣赛巴斯蒂安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项,女主角孔秀扮演者沈诗雨也凭借该角色获得欧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沈诗雨这位演员可能影迷比较陌生,但她在处女长片《槟榔血》中就曾惊鸿一瞥。

作为一位演员,一位母亲,一位30+女性;在疫情后的当下,几经沉浮和积淀,沈诗雨仍对自己的表演之路十分笃定。

她是如何出演孔秀这一跨越十五年人生历程,心理层次极为丰富的女性形象?

走进抛开书本这篇专访,走入沈诗雨的内心宇宙。

采访:刘小黛编辑:恐龙憨憨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刘小黛:您2016年主演首部文艺电影《槟榔血》,聊聊和胡笳导演的合作如何?

沈诗雨:《槟榔血》是我的第一部长篇电影,胡笳导演为我建立了与电影之间的一座桥梁。

胡笳导演一直像一位朋友一样给我做心理疏导,但当时的拍摄没有给出我自己最佳的表演,这是我一直以来表演道路上的遗憾。

刘小黛:之后您主演了几部短片和电影,和这些导演的合作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沈诗雨:我15年去到北京是没有任何工作的,完全是处于一种迷茫与抑郁的状态。

直到我遇见了拍摄的第一部短片,把我从当时灰暗的状态中给拯救出来,让我重拾了自信以及明确了未来的路。

刘小黛:2022年您主演了由张秀珍长篇小说《梦》改编的《孔秀》。

该片获得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您也是凭借该片荣获欧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这次和王超导演的合作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沈诗雨:我以往拍摄的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题材,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对情感的理解来对角色进行诠释。

但《孔秀》是当代背景,是我没有经历过的年代。

导演在前期给了我很多指导意见,让我去工厂学习,去农村体验,我希望在我成为孔秀的过程中是很实的。

这一次的拍摄主要是长镜,会要求演员跟摄影机之间的配合相当精确。

导演始终在监视器后面,用他那一双近乎于显微镜的敏锐度去把握所有演员的表演。

每一次NG之后,他都会提醒演员要更敏感、更放松,提醒我们重启自己。

所以我们没有在很多次的NG之后感到疲劳,而是在每一次“重启”中,敏感地感受对方的回馈。

刘小黛:听说女主角原定角色是其他人,您觉得自己最贴近孔秀的表演是什么部分?

沈诗雨:我很素,还有坚韧,作为母亲的经历也帮助我去塑造这个角色。

王超导演在对演员的调教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在现场他是非常严肃的,就像我们上学时候的教导主任。

但他也非常直接与真诚,就像这部影片一样。

刘小黛:和两个男演员之间的互动在片场是怎样的状态?

沈诗雨:我们都在角色的内心世界里面,除了NG后动作的调整,我们不会有任何的谈论交流,我们必须得拿着对对方的那股劲,完全在戏中。

刘小黛:《孔秀》是个跨越年代久远的电影,对人物内心的成长和变化,您是怎样通过表演去刻画的?

沈诗雨:孔秀在影片里面呈现的年轻时少女的天真、对情感婚姻的期望到打碎自己的幻想,这一部分都是我生命中所经历过的。

孔秀个人的成长的过程,是女性从床上走下来,站起来与男性平等对话的过程。

转化到我的表演中,孔秀的精气神是越来越板正的。

刘小黛:和王超导演讨论角色的时候,有没有您自己发挥的部分?

沈诗雨:有一场戏是第二任丈夫临终了,女儿一直不认第二任丈夫。

我即兴地加了一句台词说“小雪叫爸爸”,这个是原剧本里面没有的。

很好的一点是小演员,看了我一眼之后,也很复杂的叫了一声“爸爸”。

我当时真的觉得很舒服,了却这个丈夫的一生心愿。

刘小黛:做母亲之前和之后,会不会让您在表演上面产生一些不同的理解?

沈诗雨:会。

母亲这个身份给我人生以及演戏的帮助都是非常大的。

我会跟导演提一些他没注意到的地方,比如孔秀经历了少女、孕期、哺乳期再到中年期,她的胸围是有变化的。

在拍摄的时候就力图去还原一位母亲在生活中真实的部分。

刘小黛:孔秀这个形象是一个转变和觉醒意识很强的角色,您对小说中的主角有什么自己的理解?

沈诗雨:小说变成剧本,又从剧本转换成表演确实经过了一些修改。

在原著里孔秀在受到委屈时会偷偷落泪,但我与导演沟通说眼泪得收起来。

如果这么容易哭,哪还有坚强的意志成为一个作家跟两任丈夫抗衡。

眼泪得留到丢失女儿的那个晚上,成为压垮她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小黛:作为女性电影人,您是否跟孔秀一样对未来有展望,以及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一个怎样的期许呢?

沈诗雨:首先我喜欢拍摄文艺电影,我对自己是有期许的。

那作为一位女性电影人,我也希望女性编剧或者导演不局限于去拍摄情感片,能看到更多对社会价值探讨的议题出现。

刘小黛:都说女性的年龄是个敏感话题,您对现在这个年纪的自己,最想合作和挑战的角色是什么?

沈诗雨:我非常喜欢民国,希望未来能有机会体验民国时代的生命,挑战更复杂的女性,让我体验以及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刘小黛:疫情当下,您平时会有什么爱好?

怎样度过生命中的一天?

沈诗雨:我被动地在家歇了一年。

以前我特别喜欢旅行,能接触到更多的人。

被动居家的这一年我爱上了做饭,表演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但做食物就像开盲盒。

我开始思考生命的珍贵,开始懂得珍惜,开始学会感恩这一切。

刘小黛:用几句话推荐一下《孔秀》吧。

沈诗雨:《孔秀》不是为市场而生的。

这是一部能够让我们认识父母、祖父母的绝对真诚而且绝不造作的电影。

通过孔秀这个人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只有自己去为自己的人生打地基,最后才能够获得尊严以及自由。

 8 ) 0309|南京路演场 拍的不是女性主义,也不是时代悲歌,是你的顾影自怜

“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去看《孔秀》之前,我以为孔秀也会是这样的女性。

其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孔秀的一系列行为是合理的,甚至已经是进步的(毕竟是真人真情改编)。

我所不能理解的是导演的拍摄手法,所谓的编年体纪录片式一点也不高级(女主sex之后用毛巾擦下体然后穿裤子,这也是什么值得说一嘴的精妙设计吗)。

孔秀就像是牵线木偶,命运折磨她,她就动一下,她没有思考,没有灵魂。

写作也不是她的精神支柱,感受不到任何的追求梦想的热烈,我甚至不知道她是怎么突然转变到想成为作家的。

我再重复一句,不是找个女人当主角就是女性主义的。

 9 ) 电影《孔秀》:奶奶辈的爱与苦不该被遗忘

1这个电影的故事得从一本《格林童话》开始说起。

电影的开头,这个叫孔秀的姑娘回忆中,被父亲驼在了自行车后座,在和父亲分别时,父亲送给了她一本《格林童话》。

我特意在映后找到了和电影中出现的那本《格林童话》一样版本的书,还找到了一篇有关《格林童话》在我国传播流行的相关论文,论文是这样说的——1951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丰华瞻翻译的《格林姆童话全集》,这套难得的优秀译本却受到1952年3月《翻译通报》的横加指摘。

作者称其收入的“那些故事充满了有害于我们下一代的毒素……那些毒素为反动的阶级所爱好……”不过这次事件很快就得到了纠正,1952年7月3日,《人民日报》刊载了文化生活简评《正确地发挥书评的作用》,文章认为“《<格林姆童话集>是有毒素的》一文的作者既没有认真研究格林姆童话,也没有认真考虑我国出版政策,就对古典著作采取了粗暴的态度,甚至错误地企图干涉其继续翻译和出版。

”编者接着指出“格林姆兄弟的童话集对于十九世纪的童话文学影响很大。

这些童话得到了读者首先是成年的、有教养的读者。

第一次对格林童话的批评就此告一段落。

到了1964年,又出现了对格林童话的第二次批判。

1964年第12期的《人民教育》刊载了张铁林的文章《<格林童话>到底宣扬了什么?》,文中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批判了格林童话的超阶级人性论和封建思想,认为不该把这样的作品推荐给我们的少年儿童。

批判格林童话的“超阶级人性论”论调,就此开始。

而我们的这本和电影片中一样的《格林童话》,恰好出自于两次批判之间,于1963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的初版,作者是丰子恺之子丰华瞻选注。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年代下的电影故事,这究竟是一个女人怎样的故事,从电影开头的一本书里,就定了调。

2女人的故事离不开床,这是电影第一个镜头给出的镜头语言。

一个抱着男孩的老母亲坐在床的一边,一个女孩坐在床的另一边,女孩说的是“一定要嫁吗”“我才十九岁”,而六目相对,回应她的是巨大的无言的沉默,全都包裹在这张床周围,回答是不响的,但也是肯定的。

无论女孩再有读书梦,再有远行梦,都跟那本《格林童话》一样,只能被压在箱底。

这一年是1972年,刚才坐在床上那个女孩叫孔秀,她很快结婚,成为女人,而倒推回去,孔秀是1953年出生的,现在还活着那已经是奶奶辈的人。

和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奶奶一样,这个奶奶也是年轻过得,她看过《格林童话》,她对未来的丈夫过有朦胧的好感,她结婚之后同样也跟丈夫在土炕床围上有过干柴烈火的生活。

但一切都在她作为新娘起床后的一餐饭中,消失殆尽。

对于同样新婚燕尔的小两口,婆婆对她这个新娘起迟了没起来做饭说的是“笨,还会做点什么,饭都烧不好”,而对于同样没起来的新郎,即婆婆自己的儿子,说的是“少叫他,让他多睡一会儿”。

一张床,一顿觉,便睡出了家庭地位的高下之分。

这样一床分高下的事,影片中还有不少。

比如转了几年后,这个叫孔秀的女孩从女人已经成为了母亲,而且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她没有继续在婆家住,而是带着两个孩子在印染厂宿舍住,其中有一个细节是本片一个亮点——孔秀的这个男人一周才回这个宿舍一次,当然夫妻生活在床上有所表示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耐人寻味的是,两人挤在一张上下铺的铁床上,每次都是孔秀加个板凳在床的另一侧,她睡在板凳加的这一边,而她的男人每次都占据了床的主要位置,并且在床上完事后,那点事后烟的烟钱,男人总会向女主人孔秀去讨要,而早上起来收板凳的活儿,从来都不会是这个男人去做的。

铁床加板凳,承载着夫妻大量生活的床,孔秀作为女人只能睡得如此将就,如此不舒服,如此膈应,那板凳不仅横亘在夫妻的床沿边,也是横亘在了孔秀生活与命运的时时处处。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婚姻生活中横着如此巨大的膈应,就像没有人愿意和爱人睡在床上,明明是同一张床,你却要被挤到硬邦邦的板凳上。

于是这段婚姻对电影中的女主孔秀来说只能走向终点。

3孔秀在她的第一段婚姻里受到的不仅仅是睡到板凳上膈应人,她一个柔柔弱弱的小姑娘早早经历生育,她那么瘦瘦小小的个头在印染厂却要干她根本干不动的活儿,她的丈夫本该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却说下农村就下农村,她的女儿在一场爆炸过后被查出耳聋……

这些看似是生活的麻绳专挑细处断,实际上是时代的悲剧擒着每个人往阴影中去,往墙角里去,每个人都想逃离,但每个人又都被无情地捉了回来,无一例外。

所以在那个年代,女人敢于顶着“不孝”“不洁”“抛弃儿子”的罪名离婚,离婚后还要带着一个女儿继续生活,是勇,也是后怕。

无可避免的,孔秀和那个年代所有的女人一样,只能从和男人的一张床走向另一个男人的一张床。

看映后的影评,包括看同样描写那个年代书籍的书评时,我能看到很多现在的女性主义觉醒观念,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她还要选择结婚”、“为什么她不能一个人和女儿好好过”……也许是吧,那个年代,如果现在不是主动去搜索边缘资料,已经很难了解那时候苦难的全貌了。

就像我们现在打开任何一个网文app或者短剧app,首页推荐的年代剧或者文都是类似重生之xxx七零八零的式样,即便少量描写苦难也仅仅停留在物质匮乏上。

而物质匮乏又仅仅是那个年代女性苦难的一角。

对苦难全貌缺乏了解,对真相全貌缺乏探索,就会有人问出“为什么孔秀还要继续结婚,电影为什么非要表现孔秀爱男人”,这种实在是啼笑皆非的话。

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欲望上被极度压抑的年代,女人从一张床,走向另一张床,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活着。

孔秀就是为了这样的活着,把自己嫁了第二次,也无可奈何把自己往火坑里推了第二次。

如果说孔秀的第一个男人,第一张床带给她的是权力等级的分明,那么这第二个男人,第二张床,带给孔秀的是暴力的压榨。

无论是他们这个重组家庭坐在大床边吃饭,第二任丈夫居高临下,还是丈夫数次在床围的夫妻生活中对孔秀的野蛮相向,都是家庭结构中暴力的缩影。

孔秀反抗过吗,反抗过,无论是在夜里推开丈夫,还是为了找女儿,那个不被第二任丈夫待见的前夫的女儿,甚至是在大桥上以寻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悲哀,都是孔秀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反抗过的证明。

成功了吗?

没有。

尤其是在第二任丈夫因工受伤之后,道德的压力,社会的规训,生活的物质性,都迫使孔秀最终没有扔下无法走路的丈夫,而是重新在床前伺候这个给她第二段婚姻生活注入无穷无尽暴力因素的男人。

男人躺着,她佝偻着,半蹲着,男人躺着发脾气打伤她,她还得顶着受伤第二天去上工养活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就这小小的一张床,承载的才是那个年代不少女人苦难的真相。

谈爱?

谈独立?

谈欲望?

谈思想?

这对生活里从来没有尊严的女人来说,得是多么奢侈甚至是多么残酷的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孔秀没有爱。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又一本实体书,这本书在今天21世纪会被各种冠以政治争议的符号,在当年却是推崇备至的一本书。

尤其是在那个浪潮还未褪去,革新即将拉开大幕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些爱情故事,在那个靡靡之音可能还是要遭到批判,跳个舞还要警惕会不会有巡逻队的时代,一本《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便足以让荷尔蒙处于巅峰的中青年心生向往。

爱情,不再完全是不可言说的,它终于撒下种子鼓荡在人们心里,但这依然不包括女主孔秀,尽管孔秀当时已经和第二任丈夫分开。

孔秀的爱情就始于那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是同厂一个有些结巴的武师傅的书。

武师傅对孔秀的好,孔秀都知道。

正是因为知道,所以在武师傅说自己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在说书里的爱情时,孔秀涨红了脸,露出了难得的娇羞;也正是因为知道,所以在第二次婚姻存续期间,武师傅帮受伤的孔秀推车时,孔秀严肃地拒绝了;同样是因为知道武师傅的好,在武师傅向孔秀表白时,孔秀推着车到最后默默不语了。

当时代解禁,冰封逢春,武师傅案头上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变成了孔秀案头上的《简爱》,这又何尝不是孔秀的自我觉醒,又何尝不是孔秀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欲望呢。

但这也是这部电影在我看来要被批评的部分,它是写了女性的欲望,写了女性觉醒的开始,写了女性为自己发声去阅读去写作,然而都写得那么流于表面。

孔秀在知道自己的情爱被打开开关后,她是喜的吧,正因为欢喜,正因为被认可,才会重新同意和武师傅跳舞;可她也是怕的吧,怕什么呢,怕社会的不理解,怕别人剜来的目光,怕女儿的不认同?

这部分并没有表达多少,没有呈现孔秀自身的转变过程,便以孔秀与自己那个早早守了寡的亲妹妹,在床边的两次谈话,以孔秀最终想把自己的亲妹妹介绍给武师傅,以孔秀主动去看那个曾经养在前夫家的亲儿子和终结亲女儿的爱情,作为了女性欲望探索和挣扎的终点。

就像郝蕾说的,我们的爱情电影里,太多惧怕触碰灵魂的东西,我们甚至惧怕勇敢直面,怕受伤害,怕错过,这样怎么能有爱情呢。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讲爱情,你也可以说,爱情并不是孔秀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如果导演讲述这个女人的故事,把爱情作为扣下孔秀自我认知和觉醒的扳机,那就更应该细致且勇敢的表现出孔秀在发掘自我过程中的爱与怕,细节与纠葛,而不是把过程都坍缩为年代化符号化的事件。

最典型的就是当孔秀得知她的第二任丈夫,跟她分别已久的男人重病复发面临死亡的时候,在生死如此重大冲击转变的人生大事前,导演也只是把这件事当做了过场符号。

电影并没有去探究这个曾经充满暴力的丈夫,伤害过孔秀的丈夫,在孔秀面前走向死亡后,对孔秀带来的影响和挣扎,甚至还给了曾经这对夫妻相对温和完整的面对死亡的尾音。

要这么看,在电影前半程用孔秀为第二任丈夫生育的难产,表现了孔秀在这第二场婚姻中为“生”所受的难,是非常恰如其分的;那么电影后半段在呈现孔秀面对第二场婚姻中为“死”经历过的伤痛和伤害,影响和震荡,就是不合格的。

正是这部分爱与欲望,希望与绝望对于女性的转变没写明朗,导致于后面,孔秀在面对女儿真正有她自己的爱情萌芽时,那一巴掌,打得极其错愕。

那本该是孔秀作为女性身份矛盾的一巴掌,本该是孔秀在自我认可和自我否定之间挣扎的一巴掌。

结果因为前面的剧作呈现不够完整,到这里反而成了孔秀仅仅作为一个传统保守的女性,在对待新鲜的新生的女性勇敢追爱时,在面对女儿那句振聋发聩的“妈,你从没爱过”时,她这个做母亲的巴掌,倒像是威权下的一巴掌,以至于最终把正从旧时代觉醒中的孔秀和新时代阳光下勇敢奋进的女儿放在了对立面。

那本本应该传承着母女两代人,爱的向往,自由的渴望,从压箱底到重见天日的《格林童话》,在母女这狠狠的一巴掌之间,又只成了符号化的产物,所有时代车轮碾过的痕迹,所有女性谋求自我转变的意义,也被这有些猛然的一巴掌打得稀碎。

5同样作为观众,尤其是作为女性观众,感到被这部电影后半程打脸的,还有那首从孔秀嘴里念出来的诗歌。

电影里出现了两处朗诵,一处是之前武师傅对孔秀表白的时候,在读书角朗诵了一段《忏悔录》书里的话,是对爱人的袒露。

还有一处就是孔秀默默努力写小说终于被看见,被认可后,成为了厂里的典型广播站一员时,在广播站朗诵著名女性诗人舒婷写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979年舒婷的这首诗歌在全国都广为流传,俨然是当年的出圈顶流。

的确卡在这个节点,这首诗歌的创作描述了过去这里的贫穷,和人民千百年来的苦难有哀痛,有悲伤,已经比同时代各种虚空的歌颂形象来的要真实得多,但最终这首诗歌依然是对整个家国的热爱和希望,激情和期盼。

我不知道这本原著小说是如何处理这一段的,但如果作为一个2024年上映的女性电影,在前面女主遭遇大量生活的婚姻的命运的磨难之后,只因为自己终于获得机会摆脱过去的困难,摆脱过去那些桎梏而琐碎的生活,她就能对未来充满巨大的希望,对未来新生如此讴歌,难免让人觉得是在符号化女性的苦难。

当然女性有没有可能对未来重获新生充满希望的可能,女性有没有权力在“出走”之后重新去歌颂生活,有的。

但女性,或者是人性,并不会真正忘记过去的伤痛和苦难。

更何况孔秀一直都是以一个普通传统的,文化程度不高的女性形象贯穿始终,母亲对于她来说是真实可触摸的,情感对她来说是贴切能感知的,但祖国、理想、千百年,对于一个刚刚重获新生走出困顿的女性来说,显然是更虚焦的,没有那么实感的东西,孔秀又怎能在广播站念诗的时候高度共情呢?

这里对于孔秀这个角色来说,与其念这首舒婷的《祖国啊》,不如让她念舒婷的《致橡树》让我觉得来得更真切,更可靠,更贴合孔秀这个女性人物角色。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男性主创团队在表达女性情感变化的时候某种缺失,即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压在女性过去现在未来的大山上,父权和家国实际上是一体的东西,当一个女性在寻求自我探索的时候她对于这个家国宏大叙事的概念,一定是会本能的逃离。

不是那句话说了么,“乡愁是独属于男人的奥德赛,逃离才是刻进女人身体的史诗”,女性的成长和反叛,对过去伤痕累累的控诉,对未来一腔热血的狂奔,从来都不会赞美和歌颂,如果很多男性主创团队意识不到或者意识不足这一点,对于整个女性视角成长,情感过程的变化描写叙述,终归不是女性本身应该呈现的视角。

那从这里延伸出来的,现在舆论争议非常广泛的一点就是,男性创作者到底能不能以女性视角来创作呢,是不是所有男性创作者在讨论女性话题的时候,我们女性都要一脚踢开,甚至把观看这部分男性创作的女性视角作品,当做是一种对女性的背叛呢?

大可不必。

男性和女性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物种这没错,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从创作角度上来说总会有差异,这也没错。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如此大千世界里,我们的创作和理解完全是排他性的。

任何事物,任何物种,只要全面排他,就一定会走向另一个层面的极化,这是无数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

所以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女性视角创作,更需要从不同维度的女性视角创作,只要这样的女性创作是真诚的坦诚的,是愿意接受交流愿意接纳不同的,它都应该被允许存在。

哪怕在真正的女性看来,有些男性视角创作下的女性,让人不愉快,让人觉得不够贴切不够真实,那也是男性和女性两个物种真正对话沟通的开始。

尾声最后的最后来说说导演王超和女主演沈诗雨。

王超最著名的电影就是他出道的《安阳婴儿》,也是这部电影把他划归到了第六代导演范畴内,真实粗粝边缘化角色纪录片风格,大概是第六代作者导演电影表达逃不开的母题。

不过对比贾樟柯现实主义镜头语言的起承转合,娄烨的剧本奇情化着眼,王超的《安阳婴儿》卡在了想表达社会边缘形态与影片叙述角度不匹配的困境中,导致于整个影片看下来让人觉得可留下深刻印象的点实在不多,是完完全全的平铺直叙。

就算是一个纪录片的呈现,也应该有高低起伏,如果一味地是平实记录,反而更难让人在长达九十分钟的电影中,有一些激荡的灵魂共振。

而这个遗憾也继续带到了王超导演这二十年后的电影《孔秀》中。

诚然《孔秀》就是在平静中讲述一部属于中国女性的成长史诗,但过于平铺直叙,以及像ppt那样把时间顺序以黑字19xx年做转场,在更长的108分钟电影里,像是在看一本奶奶的流水账。

流水账是素材基石没错,但作为电影,作为创作作品,或许还是应该有更多打动人心的点,比如之前说的那个对床的各种隐喻,对母女分别对抗时代的隐喻,作为名头是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人,还可以给到更多面。

演员沈诗雨自然是这部戏的重中之重,之前确实没有关注过,但这个片之后,完全可以把她作为非常有潜力在独立电影、文艺电影上走得更远的“新人演员”。

这样一部跨度长达二三十年的电影,女性角色在不同阶段,少女的娇羞和迷茫,青年女性在家庭工作中的困顿,中年女性重新踏上追求自我道路的坚定,沈诗雨各个时期都演得让人信服。

而且看映后采访,大概沈诗雨是真的当过妈妈的缘故,在面对子女的戏份时,不管是生育带娃的艰难,还是对青春期子女叛逆的反应,她都给得比较真实准确。

真实、准确、诚恳,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主创必须具备的,也许这部电影还很难称得上是优秀的,但我们感受到主创们所带来的真心实意,这在当下,一个大武汉一天只有一部《孔秀》排片的现在,已经是实属难得。

但要有人,用真,去对抗世界这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不是吗。

参考文献: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格林童话》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研究 朱红妮 2014

 10 ) 咱妈当年很勇敢

看完《孔秀》,我第一时间的观感就是一句话——咱妈当年很勇敢!

孔秀生于70年代,对当下主流观影人群来说,正是咱妈的年龄。

孔秀在80年代是一名印染厂女工,2000左右成为一名女作家。

伴随着身份的转变,孔秀也完成了精神上的破茧成蝶,从传统男权社会中破土而出,成为一个精神独立的现代女性。

孔秀经历了三个男人,三次失败。

第一任丈夫源自最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果是物质和精神上都没有断奶的妈宝男,果断离婚。

一个离婚带娃的女性生存是很难的,第二任丈夫也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得不”,结果是暴力控制男,果断离婚,并且在“杀人”的同时还完成了“诛心”。

第三个男性算是主动选择,又遇到一个身体残疾内心软弱的知识分子,果断拒绝。

王超导演在叙事的同时,也在电影中植入了很多有丰富解读空间的视听元素。

我说其中一个,火车的鸣笛。

每当孔秀跌入谷底,每当孔秀的生活即将迎来转折,远方便会响起火车的鸣笛。

火车并未真正出现,或许镜头之外真的有火车,或许那只是孔秀内心的声音。

响亮、悠长、坚定的火车汽笛声,像是冲锋的号角,赐予了孔秀力量,指引着孔秀的方向。

孔秀加油,勇敢的去远方。

“咱妈当年很勇敢”,但影片是现实主义的,不是大女主爽文,孔秀已经做的很棒了,但依然有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

电影的主要剧情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但很多女性的生存困境在当下依然存在,我们这一代人要继续勇敢。

从咱们的春节档到北美奥斯卡颁奖季,女性题材的电影都是大热门,《孔秀》也是锦上添花的一部。

电影中也还有更多值得解读的视听元素,就留给大家吧...

《孔秀》短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均斋观影,加个标

9分钟前
  • 风入松
  • 还行

【theatrical】非常浮于表面的拍法,就传达给观众的情绪而言,导演对女主的共情恐怕不及对于相关时代背景的愤慨。表演更是灾难,个人对结巴男那个角色相对而言比较有好感,因为全片只有他不像是在考普通话水平测试

14分钟前
  • UltharF
  • 还行

人的抗争、忍耐,和精神失落。

18分钟前
  • skyandstar
  • 还行

看了三遍,有很多动人的细节

20分钟前
  • 白木
  • 推荐

女人好苦 女人好不容易 妈妈好难 男导演男编剧还是无法理解女人的苦难 唉 很可怜很可悲 三星都送给沈诗雨

21分钟前
  • yuyu
  • 还行

和上一条一样,男导演拍出来的女性电影就像日本的女性电影一样,都是笑话

22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很难评,不能说不好看,但也绝对说不上好看。对于那个年代女性苦难实在是浮于表面,再加上类似“编年史”的叙述方式,且每个年份停顿时间不长,剪辑又极为稀碎,所以让我实在抓不住影片到底想讲什么,是一种飘忽的状态。质感是有了,但是呈现方式不敢苟同。女性的成长不是必须在建立牺牲男性的基础上,女性从来都不是男性的附庸。

25分钟前
  • ANTISOCIAL
  • 还行

只能说太……一……般……了……像是大学生写出来的故事大纲,然后另一个大学生按照大纲一场又一场给拍成了电影,毫无灵魂。不管是每个人物还是女主受到的苦难,只有面具化的典型性而无特殊性。给特写的几本书《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简爱》,乃至一首爱国诗朗诵,也如同硬插进去的镜头,完全看不出它们对女主对故事起到了什么推进作用。在一部号称和文学有关的电影里,看不出女主对文学的热爱是具体如何滋润了她,遑论展现她自己对文学什么理解、达到了如何成就。每个丈夫都搞霸王硬上弓这一套,叙事真的不高级。也就武师傅还稍微有点个性和记忆点。再为辛辛苦苦搭这么多景加颗星吧,虽然字体用得也很不严谨,比如“第一印染厂”几个字就很出戏。

29分钟前
  • 时间是离弦的箭
  • 还行

是那个时代下算是成功“存活”的女性简史,整体节奏还不错,但看不出任何正向表达。难道王超的立场就是作为记录者表达时代下不可挽回/拯救的苦难?败笔可能在于前半段一直在用大量的床戏去堆砌这个时代下女性的被动、束缚、压抑和悲伤。整片下来看不到女性的反抗、挣扎与内心强大的真正力量。

33分钟前
  • 茗政
  • 还行

男导演并没有过多的营造成女性电影,用大细节和对白塑造了女性心路历程,女主表演也到位,我想70后80前在影院看完估计会有很大共鸣

34分钟前
  • 蒸戲号司机夫
  • 推荐

几乎每一场戏都僵直到像把人物当作提线木偶,且充斥着男性视角下隔靴搔痒的女性苦难,但关于女性性压抑的刻画,又的确挖掘出了华语电影中难得一见的叙事视点。

37分钟前
  • 凹凸
  • 较差

陈旧得像80年代的电影,还比不上。

41分钟前
  • Tommm
  • 很差

前面三星,有点太平淡了,每个小段之间连接不紧密,太散了,后面四星吧,平淡变成了一种近似于倔强的坚忍。

43分钟前
  • BALA
  • 推荐

女主没有想象中懦弱,但也没有非常受苦

47分钟前
  • 妖瞳
  • 还行

我觉得其实很不错

52分钟前
  • MoonFebSky
  • 推荐

最好的地方是,没有用年代剧的方式来拍年代剧(我就是在对标地久天长)。

57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还行

夜戏好多曝光都不足,很多死黑的部分,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要这么搞,反正看着是好难受。

59分钟前
  • 晃生
  • 较差

#书本放映 寄希望于女性主义的题材在三八妇女节上映以为是吃到了议题红利结果是处处将女性苦难置于反婚育宣传之后的男性巨婴式怀旧,完完全全是一出充满刻板印象的旧时代流水账,并且带有非常奴性的回避历史的创作思路,拍得甚至都还不如《活着》有反思性,也算是在第六代导演里排得上咖位的导演,居然要靠着给这一时期的历史性错误唱赞歌换来的龙标去圣塞主竞赛为国出征,这跪舔的姿势真是脸都不要了,完了就这种央8连续剧质量的剧本还能捡到个最佳编剧奖,也就骗骗人评委老外对咱国情不熟悉了,映后导演和观众席上同辈的老文青磕着个古典乐拼命解读,整得自己私下品味多刁钻似的,你就可劲显摆吧。

1小时前
  • 凹凹凹噜
  • 较差

编年体流水账,无聊的印染厂日常生活,一边工作一边写作,结了又离离了又结。

1小时前
  • 张翔森
  • 较差

苦命的一生 围着男人打转 生而为男真幸福😊 过去我更会批判社会 批判旧思想 如今我觉得苦难有一部分也源于自身 离婚真的那么难吗?孔秀 婚姻:长期卖春合同 长期保姆 长期受气包

1小时前
  • 路人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