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评价绝对公正客观,个人观影体验:
⭐:电影里的背景画还是值得欣赏的,无论是风景还是物品,都很细致有色彩。
⭐:电影的配乐唱的还不错,给婆婆的角色和配音点个赞
建模太一言难尽了扣⭐点:人物建模和动作实在是有点丑和不流畅,给人看起来很尴尬又好笑的感觉,我们也知道导演创作的初心,可是七年这么长时间,连人物建模都不愿意改进一下做好一点点么?
下巴和脸部做的圆滑而不是扁平。
什么?
这就结束了??
扣⭐点:剧情有点点老套,不过能理解哈,毕竟七年前的故事,但你这结尾也太草率了,男主救了人鱼,后面的剧情戛然而止了,还有人鱼真的很抓马诶,都说了赶紧走还要为了男主留下来,最后还是出事了!
😓扣⭐点:男女主的配音是导演们本身,唱歌还不错,但是为什么配起来又生硬又尴尬呢?
台词也很莫名其妙,总的来说还是不太用心对待这部作品,男女主角色的设定不怎么好,女主恋爱脑但还算可以了,男主诶心肠好但是情商低,时不时耍个帅还跟女主说人鱼肉长生不老……很雷男主!
结尾:这部电影作为毕业作品还算可以了,但上映电影院就差太多了,做动画不能一味地闭关,拒绝去学习新的能把动画做得更好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无论花费多少年,多少精力,它都是这个水平
这部动画电影《美人鱼的夏天》以唯美清新的画面和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关于成长与爱的旅程。
影片通过美人鱼少女小艾的冒险,展现了青春期叛逆与家庭关系的碰撞,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闽南文化元素。
虽然技术水平和表演略显稚嫩,但主创团队七年如一日的坚持令人钦佩。
这是一部用心、用情、用工的诚意之作,值得一看
作画质量感觉强于很多动画了。
电影背景很好,人物三渲二搞出来的模型是越看越抽象,不过割裂感倒没有很强。
故事上感觉中规中矩,做了一些对经典故事的改编,最后美人鱼的夏天。
感觉更像是影中老人的那个夏天,也许在她暮年时分这样一场青春的历险能让她也感到快乐。
配音怎么说呢,也算是别有特色了,换一个配音可能会更合适,但没这么funny
看了一场很棒的电影,看到了电影最初的样子…《美人鱼的夏天》一部比《冈仁波齐》还纯净的片子,纯粹,干净。
可以在影片里看见动画人最无染的初心,用心,且没有功利!
晓阳,小月真可以称得上神仙眷侣。
正是因为没有功利,你会很愿意自发推荐这部电影:没有试图说教,就是一部纯粹干净的电影。
导演们只是很诚恳的邀请你们进入美人鱼的电影世界。
人鱼岛,海底时间,鼓浪屿,闽南泉州,都在这部动画电影里徐徐展开…
这几天因为自己吓自己才知道这个作品的,总体来说不错 真的很好哈,就是很新颖很吸引人,配乐也是一绝,完全能够营造出那种紧张刺激的气氛,仿佛身临其境。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无论是情节还是制作都堪称上乘之作,值得一看再看哦!
自己吓自己,哦呵好,真的好啊!
我一边对着宝贝鼓掌,一边称赞到
根据搜索结果,以下是关于电影《美人鱼的夏天》的网友影评:• 有网友对电影的画风表示期待,认为这是国漫作品,表现出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支持和期待。
• 有观众对电影中可能包含的厦门当地特色表示好奇,这表明观众对于地域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融入有一定的兴趣。
• 另一位网友对导演和团队的制作历程表示赞赏,认为这是“用爱发电”的创作,显示出对电影制作背后努力的认可。
• 有观众在观看电影后表示,画面清新,场景熟悉,尤其是厦门的地标如鼓浪屿等,给人一种亲切感。
• 另一位观众提到电影非常质朴、纯真,特别是主人公与婆婆之间的互动,让人感到特别温暖。
• 肖小月,电影的美术导演,对电影给出了75分的评价,认为影片的整体效果和质量超出了预期,并且电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真挚,值得加分。
• 网友们被电影制作团队的热爱和努力所打动,对电影的独立制作和坚持表示敬佩。
综上所述,网友对《美人鱼的夏天》的评价普遍正面,对电影的画风、情感表达、以及融入的地域文化元素表示赞赏和期待。
ai都在夸
这两天因为“自己吓自己,啊”的魔音入脑,想去影院观摩这部电影。
整个南京只有两场排片,距我最近的直线距离是五公里,说实话真有点懒得去,但眼看就要下线了。
于是全网搜索,也没找到半个真正评论电影本身的。
好评就是只讲两位作者的苦劳和梦想,“你们知道他们多努力吗”,给人一种回避谈论电影本身的感觉,反而约等于暗示观众电影肯定是烂片,夸不下嘴。
这种看似捧场的文章虽然成了爆款,宣发效果却是灾难级的。
而差评几乎都是只看了预告片段就加入了群嘲。
这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我的好奇只能通过自己肉身前往来得到满足。
于是在不情愿之下,我卡在五点二十分出发,前往那个从没去过、有点难找的陌生影院,经过了一系列生死时速,最后一段五百米冲刺,我超过了一个气喘吁吁的白衣女孩,她也一边奔跑还在一边念叨着什么,我听到“电影院”三个字,回头问她电影院在哪,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啊。
然后就找到了,那一段修路,周围都是围着蓝色隔板的工地,那个看起来远离一切商圈、孤零零的电影院仿佛是从几十年前的时光深处降临一般,出现在我们面前。
电影六点十分开场,现在已经六点十分了!
一边等电梯,那个白衣女孩一边在打电话,我听到手机那头有女孩在说,几个人看?
白衣女孩说,有五个人,那头情绪有点激动地表示,这个傻X电影还有这么多人看?
后来白衣女孩问我,你看的是同一场吧?
我说对,来研究一下(不知不觉带了惭愧的口吻),可见这部电影最大的票房阻力是,看了热闹的人们甚至不好意思真的买票来看。
等到了检票口,白衣女孩和她先到一步的同伴,另一个女孩汇合,听检票员说往里走五号厅,白衣女孩就开始往里冲,我以更高的速度狂奔,另一个女孩对那个白衣女孩喊道:不至于不至于。
白衣女孩则回答,我可不想错过(一分钟)。
等进了电影院,刚好屏幕上出现了片头“美人鱼的夏天”。
影院里的座位都是如今很少见的双人座,且可以移动,在场五个观众,除我之外是四个女孩,从散场后的谈话推测,实际上她们都是来看笑话的。
总之这个电影的票房已经没救了,所以希望不要有蠢材来质问我“收了多少钱”。
这是一部大大超出我预期的动画电影,国漫又崛起了(开玩笑的)。
来之前我内心的预期大概两星吧,怎么都不可能比一星的《大鱼海棠》更烂。
但因为那个预告片段太糟糕了,在一部名为美人鱼的电影里,看一个女孩变身成美人鱼,这有任何信息含量吗?
实际上这是电影的重要段落,但没有铺垫,而是截出来作为预告,有两方面的坏处,其一是恐怕百分之百的潜在观众,直接就会把这部电影定义为主创脱线的烂片吧。
其二就是对看电影的观众来说,提前破梗也是损害观影体验的。
如果这部电影的宣发能强调它是一部慢节奏的文艺电影,而不是硬要截出本就不多的冲突戏码,比如一点也不华丽的动作高潮。
我设想更好的预告片,比如那个人造瀑布,男女主角初见的情景,或者翻垃圾桶的猫(不要怀疑,有猫就讨喜),还有各种天色下的不同场景,如果是这些组成的预告片,都会比现在没头没脑、硬整大片模式的预告片要好得多吧。
再说两个普通观众会感到不满的点,其一是扁头女主,如果她是一幅标准二次元动画角色的长相,想必会乏味到令我哈欠连天吧,所以模样有点奇怪的扁头是优点。
通常我把这种称为“二次元变调”,也就是说我非常讨厌万人一面的二次元,好像不可降解的垃圾,但基于二次元的变调就多了一些新意,有种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感觉,可以说相当环保。
这是我个人的暴论,你可以不赞同。
其二是女主的配音,我觉得也不错,有种蠢蠢的、丧丧的感觉,很生活化,我最讨厌字正腔圆中气十足情绪充沛的录音棚老油子配音,所以可能和大家的感受恰好相反,女主的素人配音我觉得不错,而婆婆被认为更好的配音就有点工业化。
我更喜欢有趣一些的,而不是标准一些的东西,但这部电影在此之外,有更多优点。
比如一幕幕场景,当然是学习了吉卜力的描绘,相当赏心悦目,我认为截取这些部分,电影是能找到更多受众的,因为这些受众会籍此找到电影。
各式场景的光感和氛围,显然并非过场,而是这部电影的作者更重视的部分,这一点也得我心。
甚至电影真正围绕的,也不是戏剧冲突,而是岛上生活。
许多画面都相当考究,程度大小不同的风和雨,阳光,天色,水纹,建筑,植物,船只,很多保持了手绘的趣味性,以及蕴含着独到的秩序感,因此具有表现力。
这部电影其实适合大屏幕观看,虽然这个老旧影院的幕布上有块污迹令我分神。
那些有点糙的反而是我觉得有生命力的部分,可以想象未来线上观看,小屏不利于氛围沉浸,口碑恐怕更难翻转了。
它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想起了一些质朴的作者,和时髦绝缘,也不具备抢眼的素质,就是看起来有点老土,却不急不缓的有自己的一套。
如果和《大鱼海棠》相比,我会很遗憾虚假的才能受到追捧,空心人获得成功,而真实的才能被忽略,实心人获得群嘲。
这部电影明显地体现了作者式的敏感,对比起来,《大鱼海棠》就很迟钝,我此前写过影评批评这一点,不赘述了。
或许《美人鱼的夏天》被称为独立动画不完全恰当,从片尾字幕来推测,获得龙标恐怕少不了地方政府的支持,这部电影具有某种和陈腐一拍即合的无害面,作为政绩全无违和感,但投效和独立是违和的。
或许从风格上来说,称之为“作者动画”,对我这样一个喜欢“作者漫画”的受众而言,当然碾压那些好大喜功的山寨国产动画大片。
电影是有明显短板的,比如僵硬的人物,但如前所述,“拙劣的二次元”对我来说,反而有解腻的效果,所以我个人不介意。
电影的长项则是场景氛围,虽然配乐有点太吵了。
作者还喜欢藏一些思索,不直白表现出来,对喜欢速食的观众来说不太友好,他们看表面平平无奇,就真以为平平无奇了。
吃穿住行的描绘都很细腻,掉了一只鞋子在雨天走路,就只有穿鞋子那只脚的小腿上都是泥点,光脚的就没有。
碗和杯子的碎掉;缝纫机如何用来缝制衣服;婆婆家的花床;猫翻垃圾桶后舔舐打翻的饮料,人靠近时愉快的呼噜声;还有两个渔夫咀嚼甘蔗,能感觉到作者对描绘这一切多么着迷。
女主用勺子吃面,当然是因为她不可能会使用筷子,所以婆婆就给了她勺子,吐槽之前想一下不就明白了,而勺子吃面当然会吃得乱七八糟,这一点也有所表现。
电影对各种物件在使用上的经验和附着的情感,都表达出来了,这都需要体会,只有接受了这是一部慢节奏的文艺动画的观众,才愿意体会,就好像我那场的四个女孩观众,其中有两个散场后开始嘲笑这是什么结尾,这是什么傻X设定,她们没想过这部电影的重点不是设定吗。
小美人鱼如何认知人类世界,表现得相当细腻,因此那个怯生生傻乎乎的配音是恰当的, 如果配音透着机灵,就不太符合这个角色,从开始的畏惧(或许是基于人鱼的常识),到后来逐渐接受人类的善意,从开始想家,到逐渐不想回,有点喜欢上了作为人类,被人类需要的感觉。
因为她所认知的一切都是正面的,没有任何负面让她警觉(人鱼标本她也是不知道的),直到那个全网群嘲的“自己吓自己,啊”,其实真的是相当关键的转机,关于人类的恶意,但没看电影的观众无法领会。
人鱼已经想当人类了,人类让她变回人鱼。
电影对结尾的处理是我觉得非常巧妙的,美人鱼小艾就这么消失在人类世界,回到了人鱼部族,虽然那里也有原生家庭的问题,但显然,要好过这个恶意四伏的人类世界,这种戛然而止带来的惆怅和伤感,需要观众对电影藏起来的东西有更多知觉才能体会。
当小艾看到婆婆(曾经也是人鱼)的人类生活,逐渐产生了羡慕之情,作为过来人的婆婆是如何回应的,虽然她和曾经的恋人有看似美好的过去,但她从未对小艾说过一句挽留,相反,一直催促她回家,当小艾透露自己想永远留下来的时候,她的态度也没有半分变化,而是更加急切地催促她上路。
所以,从人鱼变成人类终其一生,婆婆后悔了吗?
这大概也是电影传达出的作者观念,尽管人类造物是那么让人着迷,但人类文明始终值得警惕,或许那个并不光明的海洋深处,与世隔绝的停滞之地,才是无可奈何的理想归处。
说实话,我是被“自己吓自己”吸引进电影院的,但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今天并不想讲内容,只想聊聊幕后。
依稀记得大学第一次接触动画课程,才知道一秒钟24帧,24张图片衔接形成一秒的动画,想要让观众看到更高清的画面,就需要附上更多的图片。
那时的我,不敢想象一部电影90分钟,得要多少张图片才能组成一部完美的影片。
同样的,我不知道以现在的技术,作出90分钟动画,5400秒需要画多少张画稿,但我知道这对夫妻一定经历了数个画稿反复推翻,内容反复推翻的日夜。
七年如一夜,只有敬佩。
相较于以往那些由上百人团队耗费一年甚至更多时间制作出来的动画电影,《美人鱼的夏天》在制作规模和资源上显然没有可比性。
这部电影的核心创作成员,从始至终只有沈晓阳和肖小月两个人。
他们没有强大的人脉和雄厚的资本支持,七年里,除了维持生计每年用三个月承接商业项目维持生计外,其余时间均投身于影片制作。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创作者追梦的勇气和坚持,尽管在商业前景上面临挑战,但两人仍坚持将作品呈现给观众。
这部电影的制作,是一次对独立动画电影可能性的探索,也是对中国动画行业的一种挑战。
虽然在技术和资源上无法与大型制作相媲美,但《美人鱼的夏天》所传达的内核和宣传传统文化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沈晓阳和肖小月夫妇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依然可以创造出有温度、有情感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尤其在热梗“自己吓自己”的画面中,不知道二次元爱好者有没有发现,女主角小艾的发丝动态处理得非常真实,这种细节上的精致无一不体现了主创对动画制作过程中所耗费的经历和耐心。
《美人鱼的夏天》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风景如画的厦门,融入了大量的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从闽南红砖古厝到南音,从簪花服饰到特色美食,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艺术再现,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动画作品,更是一次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虽然这部影片在商业上可能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但它所展现的独立动画人的初心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却是无可否认的。
这部作品,虽然并不完美,但“拙劣的二次元”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反而有解腻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即使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也要坚持创作和表达的精神。
相信更多努力有梦想的创作者能理解这种心情~
在电影里看到熟悉的双子塔 鼓浪屿 还有一些闽南建筑物 画风很美 适合家长带孩子去看影片讲述了一个人鱼少女小艾离家出走,误入人类世界的奇幻成长之旅。
小艾在海边小岛失去了方向感,遇到了同为人鱼的婆婆和男孩易谦。
在思念与留恋之间,小艾慢慢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但人间并不总是美好,她面临着困顿与自私的大网。
影片融入了大量闽南非遗文化元素,如闽南红砖古厝、南音、簪花服饰和特色美食等,美术导演肖小月在创作过程中采风和绘画了很多的闽南古厝,希望通过这部影片传达对这些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中文配音有很多优秀的人物,比如姜广涛、张杰、边江等都是后起之秀,甚至在之前的童自荣等老前辈的配音实力可谓是顶中顶。
但同时,作为没有产业支柱的职业,配音演员的实力良莠不齐,坑爹的占据大多数。
甚至有网友给予很多年轻配音演员、中年配音演员的能力来看,有了流量后都去赚钱了,而不是去提升实力了!
这就导致、对于粉丝来讲特别失望!
而反观日本的声优们,卷是卷了一点,但每个人的实力(老一辈)、大部分的实力(年轻一辈)都是特别强的。
随便拿出些名字都特别惊人,尤其是看动漫的阿宅,基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近缘叶就特别期待一部动画电影《美人鱼的夏天》,不过可惜的是:天天盯着电影的放映日期来看,却还是没有等到它上线!
因为银幕太少了,小地方根本就没有上映,所以失去了一部观看有趣得电影的无奈感。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本作是一部由2人制作的动画!
这种看点,确实让人觉得期待一下、票价高也无所谓呢。
但画面真的太差了,让人无比失望!
甚至在配音和剪辑等方面简直一塌糊涂!
让人不由得捏了一把汗!
当然,或许也是这个时代太好了吧,它得“我吓我自己”梗简直让人笑掉大牙,各种各样的梗直接把大家逗乐了。
UP:茶粒子kokoda
up:伊介书生
比如up茶粒子kokoda的改图;up伊介书生的人满为患等等,看得特别开心。
这些恶搞的同人图、同人视频,可谓是将《美人鱼的夏天》这部动画改得“满目疮痍”却又充满快乐!
这简直就是一部靠同人出圈的作品。
你们不觉得生在这个时代,真是太令人开心了吗?
那回到本作的核心:中文配音也是很有趣的,但毕竟少数。
而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日语配音,看得缘叶直呼过瘾,那日语配音给它带来了哪些改变?
UP绫人太太啊直接发出了一个日语版本(当然其他人也有发!
)直接爆了。
UP绫人太太啊
看网友们怎么评价的:有点想看原片(日语版)了;日语毫无违和感;up配得太好了;我知道了主要是配音的问题;怎么觉得换成日语了,是能看下去的程度了等等,可以说是把本作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看到这里就懂了吧?
对于阿宅来说,画面确实是特别重要的存在,但如果画面不好,声优特别专业的话看得人也是特别多的。
就拿现在的梗图和梗视频来说,作者(沈晓阳和肖小月)想必自己也没想到吧,《美人鱼的夏天》这部作品虽然质量确实是差,但网友们玩得梗图还是很有意思的。
想必对于他们来说(虽然没赚钱),这种梗图的流行也让他们看到了大家对于这部作品的认可。
缘叶觉得,对于国语配音也好,还是日语的配音也好,专业首先是第一的!
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变得更好。
这次UP绫人太太啊虽然只是配音了几分钟,但角色的饱满、情感的表达以及那句灵魂“我艹”,真是让人觉得喜出望外。
总之,《美人鱼的夏天》在并没有多少银幕的情况下,3100万的票房是很可惜的。
但这次的梗图出圈,配音专业的能力也是让人看到了希望:把中文配音,改成日语配音,画面再差也有人买账!
以为是历史片,但其实是童话。每一帧都是桌面
虽然能从一些元素中看到《小王子》的灵感来源,但全程没有提到本书,也很少体现片中传记故事和书内在的关联性,但又采用了奇幻冒险童话式的视觉和叙述基调,结果就是不够实也不够虚,不够大也不够小,只是中规中矩完成了讲述。
我这是看了个法国主旋律颂歌电影吗?
241130:香港法展53。景是美的,文森特卡索是帅的,不熟悉真实事件但看来应该是有意思的,结果怎么拍成这样。开头有点意思,但故事越讲越往下掉。主角动机没有信服力,在此基础上女性角色完全沦为推剧情工具人兼背景板。结尾生硬的主题升华和不时出现的回忆桥段像是某种因果倒置的产物。感觉导演沉浸在某种自我感动里,自以为聪明深刻且幽默。ps:没到公映日期专门用网页版写短评,打了两次都不更新,不知道同步广播有没有用。昨晚实在看得整个人没有脾气只觉得离谱又好笑,现在就想找个位置记录心情🚬pps:广播看过无效,还是记在想看模块里。241208:法展又看了一部想起来这个,终于能改看过了。
#AFFFF2025
願你精魂永生不滅,像安第斯的神鷹飛過雪山,飛向太陽
这种质感的影像…
被Vincent Cassel騙了,以爲是傳記歷史片,結果是一部不顧他人s活的私人讀書筆記塗鴉。
241215于亚维农Pathe。音乐不错,画面很美,但故事过于令人尴尬,法国人没事非要强行搞文艺范的装逼毛病又犯了。何况,法国人拍的关于法国航空人物的电影,居然最后一飞出现了T-28??我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他最后飞的是P-38啊!浪费12欧
实在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