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主演:伊德瑞斯·艾尔巴,丽贝卡·弗格森,加布里埃尔·巴索,杰瑞德·哈里斯,崔西·莱茨,安东尼·拉莫斯,摩西·英格拉姆,乔纳·豪尔-金,格蕾塔·李,杰森·克拉克,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简介:来源不明的一颗导弹朝着美国发射,谁该负责?又该如何应对?一场分秒必争的角力就此展开。详细 >
導演Kathryn Bigelow 新作,入圍第82屆威尼斯影展主競賽。故事是圍繞著在美國遭受一枚未明飛彈攻擊的緊迫時刻,各個政府部門、軍方高層與總統的決策權力在壓力下交錯衝突。 非常喜歡,導演將一個故事重複講了三次,卻不無聊,十足展現導演實力,電影節奏乾淨俐落,娛樂性十足。劇情上有些比較硬的設定是比較可惜的缺點。我真的好喜歡Rebecca Ferguson 在片中的表現,第一幕時我以為是以她為主的電影,但因為劇情的強硬設定下電影進行了一個非常效率的轉場。而前兩幕都沒有露面、只聽聲音的總統,最後才現身,登場後絕對是令人驚喜,畢竟只聽聲音,的確非常的川普。追記:本片可以與新哥吉拉(シン・ゴジラ 2016)對照著看。
@Dendy 很纯粹的政治惊悚电影。对现代的核体系来说,最重要的决定大概就是发生在十几分钟内,在几间屋子里。这个切口找的精准,乃至不仅没有一个大场面,就连被核打击的城市都没露面,最外化的悲痛也就是那纵身一跃。营造氛围无外乎靠配乐、剪辑、手持摄影,重心还是放在打磨这个三条线的重复叙事结构上了。联系多个时空的是小小的视频会议,视角随着人物决议权的攀升不断切换。第一段就交代了事件结局,而剧本的真正悬疑则藏在一直黑屏的 POTUS 背后的时空里。对于影片的表达,展现这些人会怎么做,比是谁发射的、有没有成功拦截,要重要得多,NOT IF, WHEN; DUNNO WHY, WHAT'S THEN? 缺点就是虽然讽刺和警示意味达到了,但这真的没有很好看。格蕾塔那段像为了展现分会场连线的外景主持人似的。
2025.9.29 nyff63 at lincoln center 镜头太晃太晃了…还在第一排,看得有点想吐而且也没什么特别好的storyline,总而言之有点一般 但半途逃课和亲友出来看电影节还是很爽的(?
dbq我一看美国官员对话就想睡觉,还是不爱这种
电影把白宫这个象征性建筑拆解成碎片,让各方势力在恐慌与责任之间博弈,镜头就像一根紧绷的弦,这些都成就了这部片子,成了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但总感觉在哪见过这样的“公式”呢?
#Venezia82
6.0
卡梅隆前妻导演。。。。。。。。。的
尽管停在结尾有太强烈的未结束感,但整体上还是很吸引人。一个事件讲三遍,这种紧张感总体上一直有保持住。在大的道德(或者说对公)和小的关系(对家人/朋友/同事)之间只能保证后者,但也能让人relate。但刺激感这么强可能也是因为这类题材看得少,觉得各个场景都很新奇。
2025 82 Venezia competition Palabiennale shit 10 備選
Whether it’s insanity or reality, it’s A House of Dynamite, explosive, on the edge. @Palace Moore Park
3条叙事线共同讲述同一时间内的事件,节奏极佳
合格的商业片,老生常谈但在技术节奏的加持下完成度很好,纪录片+大特写,本来前十分钟感觉是烂片预警最后还是看进去了,对组织机构的拉锯描绘非常真实。感觉更应该直接上院线而不是参加电影节,有点格格不入。“火药桶上的白宫”或者“白宫火烧屁股”更贴切一些。
就是冲着爆炸来看的,结果把导火线点燃的过程放三遍,戛然而止。导演融合宏大场面与微观叙事的尝试在我看来是失败的,结果是一边咋咋唬唬,一边莫名其妙。
如果喜欢刺杀据点或者敦刻尔克,一定不能错过。很好的收尾。#Venezia2025
Venezia2025
【82ndBiennale】🇮🇹线下观影。白宫罗生门
沙丹是你翻译的中文名吗?炸裂
拍成这样……
+#Venezia82-主竞赛诡异的预期违背电影。在一片繁杂的部门缩写、精致的工作场景、英雄般的面庞中用一种极为严肃的口吻嘲讽专业主义(或草台班子)。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導演Kathryn Bigelow 新作,入圍第82屆威尼斯影展主競賽。故事是圍繞著在美國遭受一枚未明飛彈攻擊的緊迫時刻,各個政府部門、軍方高層與總統的決策權力在壓力下交錯衝突。 非常喜歡,導演將一個故事重複講了三次,卻不無聊,十足展現導演實力,電影節奏乾淨俐落,娛樂性十足。劇情上有些比較硬的設定是比較可惜的缺點。我真的好喜歡Rebecca Ferguson 在片中的表現,第一幕時我以為是以她為主的電影,但因為劇情的強硬設定下電影進行了一個非常效率的轉場。而前兩幕都沒有露面、只聽聲音的總統,最後才現身,登場後絕對是令人驚喜,畢竟只聽聲音,的確非常的川普。追記:本片可以與新哥吉拉(シン・ゴジラ 2016)對照著看。
@Dendy 很纯粹的政治惊悚电影。对现代的核体系来说,最重要的决定大概就是发生在十几分钟内,在几间屋子里。这个切口找的精准,乃至不仅没有一个大场面,就连被核打击的城市都没露面,最外化的悲痛也就是那纵身一跃。营造氛围无外乎靠配乐、剪辑、手持摄影,重心还是放在打磨这个三条线的重复叙事结构上了。联系多个时空的是小小的视频会议,视角随着人物决议权的攀升不断切换。第一段就交代了事件结局,而剧本的真正悬疑则藏在一直黑屏的 POTUS 背后的时空里。对于影片的表达,展现这些人会怎么做,比是谁发射的、有没有成功拦截,要重要得多,NOT IF, WHEN; DUNNO WHY, WHAT'S THEN? 缺点就是虽然讽刺和警示意味达到了,但这真的没有很好看。格蕾塔那段像为了展现分会场连线的外景主持人似的。
2025.9.29 nyff63 at lincoln center 镜头太晃太晃了…还在第一排,看得有点想吐而且也没什么特别好的storyline,总而言之有点一般 但半途逃课和亲友出来看电影节还是很爽的(?
dbq我一看美国官员对话就想睡觉,还是不爱这种
电影把白宫这个象征性建筑拆解成碎片,让各方势力在恐慌与责任之间博弈,镜头就像一根紧绷的弦,这些都成就了这部片子,成了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但总感觉在哪见过这样的“公式”呢?
#Venezia82
6.0
卡梅隆前妻导演。。。。。。。。。的
尽管停在结尾有太强烈的未结束感,但整体上还是很吸引人。一个事件讲三遍,这种紧张感总体上一直有保持住。在大的道德(或者说对公)和小的关系(对家人/朋友/同事)之间只能保证后者,但也能让人relate。但刺激感这么强可能也是因为这类题材看得少,觉得各个场景都很新奇。
2025 82 Venezia competition Palabiennale shit 10 備選
Whether it’s insanity or reality, it’s A House of Dynamite, explosive, on the edge. @Palace Moore Park
3条叙事线共同讲述同一时间内的事件,节奏极佳
合格的商业片,老生常谈但在技术节奏的加持下完成度很好,纪录片+大特写,本来前十分钟感觉是烂片预警最后还是看进去了,对组织机构的拉锯描绘非常真实。感觉更应该直接上院线而不是参加电影节,有点格格不入。“火药桶上的白宫”或者“白宫火烧屁股”更贴切一些。
就是冲着爆炸来看的,结果把导火线点燃的过程放三遍,戛然而止。导演融合宏大场面与微观叙事的尝试在我看来是失败的,结果是一边咋咋唬唬,一边莫名其妙。
如果喜欢刺杀据点或者敦刻尔克,一定不能错过。很好的收尾。#Venezia2025
Venezia2025
【82ndBiennale】🇮🇹线下观影。白宫罗生门
沙丹是你翻译的中文名吗?炸裂
拍成这样……
+#Venezia82-主竞赛诡异的预期违背电影。在一片繁杂的部门缩写、精致的工作场景、英雄般的面庞中用一种极为严肃的口吻嘲讽专业主义(或草台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