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位武术名家,可以用什么角度?
本片给了自己的答案——用伪清新的LOMO镜头!
在看片过程中,一直恍惚得像看《如梦》——后者可是各种文艺青春悬念神经质大全,所以该卖萌就卖萌,该装傻就装傻。
但是一身肌肉的“李小龙”也又卖萌又装傻,就有点催吐了。
导演在看片会上强调了几点:这版李小龙是最正宗的李小龙;陈国坤那就是武乱;母们是用虔诚的心情来拍偶像……所谓最正宗的李小龙,是指得到李小龙兄姐的授权——其它影视作品,最多就得到了李小龙老婆琳达和女儿的首肯。
我就奇怪了,怎么人家老婆授权的就不够正宗了?
你要拍童年幼年的李小龙,说他的兄长姐姐更了解是没错,那干吗要一竿子打倒所有其它电影呢?
李小龙成年留洋后的生活,他老婆还不能作为知情者吗?!
陈国坤长得像李小龙,是他出演那部电视剧的主因。
就这一点来说,我还真赞成他来演——李廷治长得也太花美男了吧?
演李小龙真不合适。
之前看宣传的剧照,就觉得他扮像俊美得不像一个武术家,一直担心能不能撑起一部武术传记片,结果谶语一一应验。
所以不管他是不是练出了一臂腱子肉,反正没演出一身侠肝义胆。
比起来,陈国坤侧面的冷峻和狠命倒更符合李小龙的形象。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电影真是挂羊头卖狗肉,所有想看李小龙的人都要失望了,只能看到一个乖乖仔李正太。
而且陈国坤本身有舞蹈功底,转入行武也得心应手,拉起架势满像回事。
而李廷治则是硬赶工催出来的身手,哪怕外型像了,但是气质不像。
他就算演侠客,也应该是温柔富贵公子型,比如古龙笔下的花无缺、三少爷;拿手功夫也应该是一阳指、小李飞刀这些气度风华、转瞬即逝的,而不是近身肉博血肉模糊脏了吧唧那些。
所以说人陈国坤怎么差真有点冤枉,套句俗语——陈国坤真是躺着也中枪!
其实,整个看片过程挺让人着急的,无数张三李四过场没完,文戏满天文艺无边。
大量华美的镜头、逆光、斑驳,闪得我以为在看某小清新乐队的MV集锦。
看得须叔那颗死寂多时的青春之心都又萌动起来……我一直以为导演会把李小龙最后的觉醒放在最后,直到灯光亮起才彻底死心。
也许导演的确很虔诚(可你为神马要用谢TT和贡米?!
),致敬的确很温暖——但是求你了,真要有续集,给我们来点血肉模糊脏了吧唧吧!
说起中国功夫,真正让中国功夫扬眉吐气传遍全球的,恐怕也就李小龙一人吧。
唯有李小龙的电影,是完全以实战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功夫影片,可以说是开功夫电影之先河,非但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后来的成龙,李连杰,袁八爷等等,也都只是停留在好看上了。
他非但以电影的模式,本身更是一个杰出武术家,自创截拳道,将武术真正变成实战技击,让kongfu这个词出现在英文字典里。
这部电影《李小龙——我的兄弟》记录的,却不是李小龙最辉煌时期的故事,而是他的成长,他的成熟,他如何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又如何从街头打架王变成一个略具雏形的武术家。
影片中的李小龙这次不是孑然一身,他有了父亲、母亲和一干众兄妹朋友,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让李小龙这个人物更加丰满可信。
李小龙多了一些温情,也多了些谦谦君子的一面。
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展现了香港四五十年代的风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对香港早期电影史的描写,众多知名人物的穿插其中,让熟知香港史的观众大快朵颐,至少在冯宝宝一节,看过《岁月神偷》的我会心一笑。
影片的配乐、画面处理也经过了很多艺术修饰,更加像是一部温情的小品,没有曾经预想中的激情澎湃。
影片的画面中藏着多多少少的彩蛋,像是《猛龙过江》中的那只猫,像是片中类似《精武门》最后的那一跃,这些镜头是特别献给李小龙粉丝们的特殊镜头。
我绝对顶传奇李小龙,但是看了预告片,貌似情节有点狗血,主角有点奶油,剧本有点老套……不知道新人拍的李小龙如何?
超级期待中...
这是哥在武汉看过的最贵的一场电影 五折后¥40.00 所以觉得很亏 所以要来骂两句。
文戏拖沓沉闷 武戏一片混乱 这就是我的感受本片以李小龙的出生开头 传记式的讲述幼童到青年的人生历程 然而片中多数镜头不知所云 幼童期的好勇斗狠 为了几颗弹珠无情的毒打小伙伴是想塑造一个黑帮老大的演变来由吗?
一帮小孩子沿街踢老鼠箱的这一段长达5分钟的戏又是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少年时期对李小龙从艺的描绘 却把重点放在了香港武打电影及影星的发展史上 张达明饰演的冯导将其女儿冯宝宝带到李家拜年这个镜头既无前因又无后果 这个如此突兀的片段 或许只是想听到观众的一声:“哇!
冯宝宝!
”而已吧.. 结尾部分终于迎来了期待的武戏 然而冒昧的说一句 武指对于咏春的了解恐怕还不如哥多 全部的武戏镜头毫无动作的美感可言 只是三星连环冲锤的单曲重放 擂台打斗那一段的摄影师不知是否帕金森症发作 镜头一直拉近聚焦在选手的脸上 只见砂锅大的拳头晃来晃去 看的哥头晕 当张一山从一个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冲出来拉着大反派同归于尽的时候 哥终于忍不住愤而离场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位小学老师“推荐”的一篇学生作文 引用如下:另一位学生的作文让我不敢给分。
一篇四百字的作文居然每一句都没有丝毫联系。
比如说,第一句是写每天早晨有个大叔在街头卖豆浆,第二句却是公园里划船的人很多,第三句能写到月亮像个鸡蛋黄。
所以我怎么看都好像是几十个造句拼凑起来的,其思维跳跃幅度之大,今日中国恐怕无人能比。
我决不允许自己一不小心将一颗后现代派或者意识流大师的种子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我小心翼翼地给了个“良”。
该学生的名字会不会就是叶伟民呢?
抑或是文隽?
毕竟这种毫无主线 主旨的电影不是哪个导演就可以随随便便拍出来的 这样后现代意识流的作品在我的记忆中只有陈导的无极可与之媲美。
《李小龙》之最:最杯具:哥把导演的名字看成了 叶伟信最凌乱:全片既无贯穿首尾的主线 亦无凸显表达的主题 更无形象饱满的主角 坦白的说 甚至没有塑造出一个有性格的角色最失焦:武打镜头就是拳头的晃动 最无厘头:多处镜头没有前因后果 不知其意义何在最扯淡:从李小龙勇救刘连光这一段开始的剧情之弱智程度令人发指 编剧觉得要收尾了 已经没有心思去想一个至少要遵循基本逻辑的剧情了据说该片是唯一一部李小龙家族授权的李小龙相关影片 我只能说 小龙啊 你在家里肯定不受欢迎 否则兄弟姐妹们不会这么毁你P.S.:把片名倒过来就很好 叫 我的兄弟李小龙 作为我的兄弟叫顺溜的兄弟片来观赏吧
充满了美好的光与影,美好的老电影质感龙城四虎雀跃地在草地上跳,一帧帧都是最好的青春年少一个传奇身后的平凡和日常,在我看来,比那些著名的外在更让人印象深刻那些赌气打架、爬墙、欲语还休的片段真正地充实了一个我们目不所及的明星内心港式的特有记忆和港人气质抓得很好很到位,讲述一个明星,映衬一个时代,并且,非常自然回忆形式本身并不让我喜欢,但我喜欢那份肯把这个题材放慢了拍的用心
昨天去影院看了这部片子,说实话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之前完全没有想到可以将李小龙这个题材以这样的角度拍的这么有文化内涵和人文触动之前也都只看了宣传片和海报,当时是一点兴趣都没有,跟大家的感觉差不多,反正觉得一定不会看,如果不是好朋友买好了票恐怕就错过了这部好片子回 来之后赶紧搜了一些相关的东西,发现真的是受了好大的委屈,就评分来说也不该是这么低的,据说票房也很不理想,让我着实为这么一部诚意之作叫屈总结一下我的感觉,和今年早些时间看《岁月神偷》的触动有颇多相似,而且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其主角和切入视角的选取也都颇多契合,相信起码和我一样喜欢《岁月神偷》的人一定也会喜欢从演员的表演上来说,老戏骨们卖力风险,钟丽缇的妈妈收放自如,梁家辉就更不用赘言,老早就认同他是演什么就是什么的真神sama了,而主角李志廷也着实又让我大爱了一会,无论文戏还是武戏都让我觉得他的确就是这个片子主角的最佳人选,当然相比那些神仙级的演技派,年轻的演员们的表现的确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还是能够感觉导演选择的都是些很用心、很努力很契合这部片子的文化内在的演员。
从故事的结构和叙述上来说,我觉得视角让我最为触动,之前有很多关于李小龙的作品,讲述的也多是巨星为世界熟知后的故事,所以我对这个题材真的从心底里没有什么兴趣可言,但是这个片子其实讲述的是另外一个故事,一个让我终于明白了“李小龙到底是从哪个石头缝里蹦出来”以及“李小龙到底为什么会是李小龙”这些问题的故事,至此,片子不是为了李小龙这个人物的塑造服务,相反,李小龙反而成为了一条串联香港早期电影人和文艺界先辈的视角线索,为一段历史和一个家族故事服务,而群像的魅力对于我个人来说实在要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大明星。
作为一个观众,虽然也是一个掏了钱包的消费者,但还是想对为大家奉献了这部片子的创作团队表示感谢,因为这部片子又一次让我的心被一种平静、普通却堪比永恒的情感所深深触动,也被能表达出这种亲情力量和时代色彩的电影人的诚意和人文素养所打动,所以虽然从未写过影评、未推荐过电影,却第一次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像表达出来,当然也是希望导演和编导可以看到我们观众的诚意,再次感激p.s.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打败了网速登了上来,惹得我又幸起想说两句题外话。
因为是学校放映,同一天下午还看了一部《赵氏孤儿》,非常有幸的是陈导演还出现了。
因为从小就跟老爹看京剧,所以对于片子拍出来这么个东西我着实有一点接受不了,不过听了导演的深情讲解,倒是有了另一方面新的感受,不得不说陈凯歌绝对堪称中国导演界第一yy男,但无奈看过片子再听他忽悠就一个感觉——说得比唱的好听,下次拜托他还是不要拍电影,改写电影yy稿吧,真不愧是“大”导演,人家冯小刚是在大题材内选取小视角但表达出来更大的人文思考,我们陈大导演是选经典题材——自选另类大视角——表达出来引发人们对不伦不类的思考,拜托您yy就自己yy去,干嘛非糟蹋我们家《赵氏孤儿》啊,本来这一代人就有很多人都不了解很多历史故事,少了很多人文情结,再被你这么一搞简直是文化垃圾!
不能忍了!!!
自己赚的盆满钵满的就自己回家数钱去,你要么商业我们能忍,要么想表现些什么就拿出对文化负责任的态度做出点纯粹的东西,搞来搞去只知道利用经典的噱头不知道为经典的继承发扬尽一份力量,我只能评价是当婊子还想立牌坊!
幸亏晚上被拉去不情愿的又看了一场李小龙让我颇多惊喜,不然我这一天还不就彻底悲剧了!
在一种欢乐的开局下迎来了push李的出生,一段往事的回忆,一段清新的故事,一些属于李,亮,文,敏之间的爱恨情与汉奸的仇,一个光鲜亮丽的家庭,一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一个最不像李小龙电影的push李的电影,他是李家最珍贵的回忆。
说实话我是抱着看看到底又要怎么打的心态去看的,没有抱有什么期待,结果李小龙用一种文艺的形式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到意外。
原来李小龙也可以演岁月神偷。
很喜欢这种清新的感觉,他没有那么矫情的文艺,但是有着一种情怀,一种只有珍惜过,在乎才会有的情怀。
或许没有和美国人打得那段,根本就已经忘记了,这原来是李小龙啊,李小龙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那个哥哥,弟弟,顽皮的孩子,一个永远都不会普通的家庭成员,一个永远想要在一起的兄弟。
在一个香港电影黄金的年代,展现着细凤坚韧的亲情,青涩的爱情,真挚的友情。
可能打得部分完全没必要,可能张一山的死很狗血,可能出动了那么多香港大大小小的明星还是让人不满意,但是淡淡的旋律,伴随的那句I LOVE YOU可以让人平静的看待这普通的一家人。
这是一部普普通通的传记,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回忆,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李小龙,一个最让我意外,让我喜欢的李小龙,这就够了。
刚刚从戏院走出来,真的很想写写评语。
一开始就批,有点过分。
我就说,这是电影啊,唯美的电影,也十分伪美。
但是,绝对没有拍得太差,只是略显有点矫情。
那是最Overall的感觉。
电影一直很流畅,直到敏儿开始就一直不对劲儿。
就是有种脱离现实了。
电影本身其实应该是传记,但是说的东西太现实化,明显是拍给现代的人看的。
这会令我接受不到,有种李小龙活在现代的感觉。
斗胆说句,我的老爸就是那年代的人,爸爸对我说过的故事,我基本上都记得,爸爸描述的画面,和电影上看到的画面,基本上有很大出入。
听爸爸说当时的情形和照片,大概可以想象得到是怎么样,绝对不会如此现代化的感觉。
从电影里头你会看得出其实很用心拍出一部美丽的传记。
如果这是电影本身的目的,那么它是成功的,但为什么不抄将里面的桥段转拍成爱情片?
不是更好吗?
这电影令我觉得这李小龙,实在不英气,是很好看,但是也没有很吸引人。
我觉得可能电影本身,很多故事是真的,但是我就一直觉得投入不了,因为,很多这真的很美化,这很音乐录影带的感觉,令我觉得这是电影,而不是在看故事。
不是特意说要比较外国的,但是也真的漫漫的商业化。
就连家训,也要拍到父母是多么柔情。
旧时代的人才没有理你,说打就打了,哪有这么长编大伦的,都用丹田喊的。
坦言选角方面,我个人觉得李志延是演得很好了,尤其打架的画面,是看得出有下功夫,但是也不算是很有李小龙的影子,在我眼中看来只要当成是独立的角色,一切感觉就会好多了。
配角有把主要角色都要会做戏,这一点是令人开心的。
钟丽缇演起妈妈,是很吃力,但说起英文来,又自然得多。
刘浩龙演得真是讨人厌,这算是成功吧?
万梓良和杨恭如有意外到我,但叶璇的角色十分突然,不应该有那么多戏份,十分做作。
梁家辉,是做得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越看得多他的戏,就越觉得他在演戏,不像是父亲了,是梁家辉本色。
谢婷婷更不用说了,只要笑就好了,但坦言真的觉得很像人妖。
而电影里有人说最大的败笔是她,但是我个人觉得她戏份不重,没有影响电影本身,倒是吸毒那个光仔,我不明白为什么是他?
演得不自然,又不上镜,又没有投入感但戏份又重,这是怎么一回事?
故事到了四分三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出现拖拉和闷场的时候,如果没有哪一两场打戏,可能我会很想睡觉。
还好拳拳到肉,打得很好看,只是那一只猫也十分强镜,我一直都被猫弄得很想笑。
怎么说小时候的戏份拍得很好,精灵非常,那小孩真是个活泼好看的正太,当然不要忘记他的弟弟,真是好看,这会令人变恋童癖的。
我会想看续集的,因为李小龙本身是很有故事性的人。
而加上爆米花不像用脑的话,这电影绝对容易消化,美人美景。
很想知道小龙在美国的生活啊。
心里还是很想在续集里像刚才看的时候呐喊小龙你很帅啊好吧,最后很想说,电影有长得像张柏芝的,也有像谢霆锋的,觉得算是婚后第一次合演吧?
只不过谢霆锋是扮女人了。
@20101127022714、注:-钟丽缇是我第一个性幻想的女人,发现她竟然没怎么老,和晚娘差不多了,太神。
李小龙师傅叶问的故事已经接连拍了两部。
轮到李小龙传记片终于登场,观众当然会抱着更高的期望,等着胸中的热血被点燃。
而且这次的导演叶伟民,和《叶问》系列的导演叶伟信仅一字之差,也传达出一种延续的感觉。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就注定会对《李小龙我的兄弟》无比失望,因为这根本就不能算是一部功夫片。
片尾的那两场动作戏,和甄子丹的硬桥硬马一比,立刻变成了三脚猫功夫。
校际比赛和解救朋友,这样的动机比起叶问的国仇家恨也过于轻飘。
主演李治廷走的是偶像路线,本来就不是功夫明星,只能演出少年李小龙的青春风采,其他就做不得保证了。
不过既然摆明了要拍李小龙成名前的年少时光,这样勉强也说得过去。
李小龙年少时和很多男孩儿一样,不过就是交朋结友、打架泡妞,家中严父慈母、姊妹弟兄。
时代风云变幻像影子一样落在他身上,轻轻拍打着这个未来的巨星,他却只在乎自己那些青春期的小烦恼。
至于扬威国际的大理想,也只是像粒种子,刚刚萌出一点小芽而已。
与其把它当做《叶问》的姊妹篇,不如看成是《岁月神偷》的另一个版本。
《李小龙我的兄弟》根本就是一部怀旧文艺片。
如果你还看过不久前那部《岁月神偷》,就会发现这两部电影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都是新人李治廷主演,背景都在几十年前的香港,都有传记性质,怀旧感都很浓,讲的也都是一家人的相互扶持与关爱。
就连两部电影的视角,也都由主角的弟弟提供。
李治廷的表演在两部片中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混合着青春期男孩的阳光与青涩,简简单单,欠缺深度。
只不过在《岁月神偷》中他练的是长跑,在《李小龙》中则变成了打拳,捎带着还练了把恰恰舞。
在《岁月神偷》中,他和喜欢的女生因为贫富差距而分开;而在《李小龙》中,爱情的障碍则来自于他的朋友,以及他自己的不擅表达。
这样一来,《李小龙我的兄弟》就显得很怪异。
它不但自绝于功夫片,还偏离了传记片的轨道。
如果不看片名,你甚至根本不会觉得这是李小龙的故事。
那几部让李小龙红遍全世界的电影,在其中根本没有提到;那标志性的黄色紧身衣、标志性的吼叫和手势,也完全不见踪迹。
将李小龙拍成文艺片,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也许还很有创意;想避开他成名后众人皆知的事情,而专注于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也很好。
但问题是,影片的取材实在是过于平板和分散,完全没有抓住李小龙的特点。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日后光芒万丈的巨星,年轻时是如此的平凡,甚至平庸如路人。
对朋友讲义气,会跳恰恰舞,为爱情而忐忑苦恼,这不是大多数年轻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么?
抓不到传记对象的特点,这还能叫传记片吗?
如果将“李小龙”这三个字完全抛开,这部电影其实也还算不错。
特别是讲一家人如何相处的部分,常有气韵生动的篇章,时代的氛围慢慢晕染开来,充满市井间的人情味。
而李小龙初登银幕、出入片场的那几场戏,作为唯一一处将李小龙成名前后连接起来的地方,也可算作整部电影的亮点所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批老港片被重新呈现,石坚、曹达华等老港星被如今的演员饰演,在片中带来戏中戏,怀旧感瞬间达到浓稠的程度。
这些老电影人的风采,完全盖过了在一旁看热闹的李小龙,不知道这对于《李小龙我的兄弟》而言,是神来之笔,还是悲催一幕。
一听李小龙的名字,首先让人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便是功夫动作武打等词语。
大多数人的记忆里,李小龙身前所拍摄的电影多数是动作片。
而电影《李小龙:我的兄弟》以记叙的手法告知我们李小龙少年时就已经拍摄了很多文艺类影片。
影片以李小龙弟弟李振辉的回忆题材著作为故事依据,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李小龙传。
当然,相信很多人是冲着动作戏去看这部电影了,但影片却是文艺戏份占了重头,让人出乎意料。
正配了李小龙儿时的女儿名“四凤”一样,影片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文艺小青年般的李小龙形象。
但在影片人物演绎上却也不失那份阳刚之气。
李治廷饰演的李小龙虽说显得有几丝儒雅与书生娇气。
但相对于李小龙外貌与体格上的均衡,也倒有几分相似。
换个角度看,毕竟李小龙未成名年却是只是一介书生而以。
像李治廷在影片中的表演还是可以得到中肯了。
尤其在嬉闹惹祸的戏份中演绎的较为生动,人物内心流露出的感情色彩也通过不同的剧情诠释的较为自然。
只不过在有些剧情深入角色上显得稚嫩了些许,达不到有效地意境所要带出的效果,某些时候甚至脸部表演显得过于僵硬,比如同女孩子对话的戏份就显得过于做作,张力舒展的不够,表情绷得过于紧张,让人感觉极不适应。
而影片中其他演员方面,为了凸显大家庭带来的热闹,对不同人物角色特定设计不同的戏份必然是繁琐的制作。
于是,无法对每一位角色的戏份把握的张合有度。
比如,过年时,大家庭的热闹场面虽做足,但人物戏份却显得是在充数,虽然说贴切真实,可也少了艺术之感。
电影中拍电影的戏份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这部电影可圈可点的亮点所在。
片中,由不同演员饰演的老一批香港导演和演员让人怀旧于那些够味的老港片,同时,也用电影视角给观众呈现了50年代香港电影的拍摄场景。
可以说,这给我们带出了较为真实的艺术电影,便是一种影中景,景中影的艺术场面。
可以说,影片这一段讲述真实的片场拍戏的胶卷完全可以编入到香港电影史中,这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精髓所在。
新颖的真实拍片场景之设计也是对50年代香港电影发展做了较为深刻的怀念与敬意。
这部以文戏为主的电影动作场面稍显贫乏了,这让想看李小龙动作的观众大跌眼镜。
影片中两处擂台比武视为影片动作戏的珍宝。
而前面的拜师学武又给人带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叶问形象。
当然,此处的叶问完全只是一个跑龙套的。
于是不得不说,影片给师徒俩的戏份如此之少让人实乃无法接受。
一笔带过似的拜师学武完全与李小龙的真实风范温和不上,而吴越的几句台词与之后的自练咏春拳完全搭接不上,让人看着还以为咏春拳是李小龙自己一边练一边悟出来的一样,此处戏份的严重不足没有给必要的动作戏足够的铺垫,让人抱怨不已。
当然,影片更多戏份重在聚焦于家庭生活与李小龙的少年生活。
然而,近130分钟的戏份,我们大多数看到的尽是些充数般的剧情。
影片中,李小龙自己的私生活与家庭生活显得毫无关联,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人物上却少了真实感的铮铮男儿形象。
泡妞,兄弟盟,却没有多少感情戏份加以修饰。
亲情,父母爱,却全部是子不教,父之过般的家法伺候。
甚至可以说,通片看完之后,让人感觉脑子一片空白,回想影片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内涵又何解。
唯独那些感怀香港电影拍摄的场景让人看后记忆犹新。
可见,剧本实乃有够空洞。
虽然说,生活便是这般平淡,波澜不惊,最后的一惊便是李小龙奔赴美国,却就此结尾,让人揣摩不透是否这部影片还有续集。
影片看点鲜有,一是看到了一些很少在电影中露面的演员,比如钱嘉乐,万梓良等都悉数在影片中露脸客串。
二是影片较为灰色的背景呈现了50年代的香港让人怀念李小龙,不管是电影艺术所描绘的,还是书本中所编写的,抑或是民间口水所喊出的,李小龙虽有红花般的名,人却是真正的中国龙。
同时这部《李小龙:我的兄弟》也让人怀念那些浮沉已久的香港电影。
有了念,此情此景便足可以重新翻出那些港味十足的影片来重温了。
画面风格很喜欢……故事比较流畅……可能有点散……
如果能不用爱国情节来打架就好了,看着有点俗套了。其他的都还好。老戏骨就是老戏骨了~梁家辉前半部分出场都很吸引人。
武打场面还是不错的 动作场面有点儿烂 一群人乱爬乱跑的 哎呦我去 谢婷婷那个苦逼的齐刘海啊 还有刘星那一不小心就长挒的脸... 李治廷换个头型就变大长脸了 之前在《岁月神偷》里多美型啊 梁家辉不能再老了 不忍卒读了都
乐趣当然不在李小龙了。好多故人。
一个时代的缩影
整体零散 前后脱节 首尾不接 又是一部借着向香港电影致敬实则又在走香港电影套路的作品
不灵光,貌似是线性叙事,其实是散点的。除了对早期香港电影轶事的怀旧外,基本没啥好的。文隽试图拍得很诗意,但徒有形式而无意境。影片中最多的是小布尔乔亚的自怨自艾,格调不高。
长脸李小龙 虽然演得不错
今后再也不看神马李小龙/叶问/咏春/少林寺......了。
由李小龙弟弟讲述的二哥赴美之前在香港的友情爱情惹是生非,涉及的旧片场老人物,是有一些意思的,后来纠结于兄弟与爱情的抉择,便显得稀松平常,对传奇没有丝毫衬托作用,像是流水线上哪个人物都会经历的不痛不痒的事,砸了场跑路而已。
劇情太B了 完全沒有過度都是流水賬最後也不高潮 一星給梁家輝和鐘麗緹 一星給細鳳弟弟和一些可愛的小細節小臺詞 豆瓣放過我吧我寫不出毛毛影評
李治廷蛮靓仔。也是在飞机上看的。
童年文女(李昕童)好可愛。
李小龙也可以拍成文艺片耶!你影片肤浅,不能归罪于人生本平淡,你懒得提炼,我何必坐在影院里,不如出门晒晒太阳。就这样成长起来一个功夫之王,武之圣者?
一分梁家辉,一分贡米
明显是冲着“李小龙”三个字去的。看了之后觉得并不烂俗,小清新,实力派影星助阵,还有n多人客串,挺好的。
x
音乐很给力,画面感不错,故事稍显薄弱,但是整体比较流畅。张一山一直演戏很灵,但是与这部戏不太搭,谢婷婷是最大败笔,受不了。
文艺小清新呵呵~~~!!
小清新李小龙 布鲁斯李看到后人把自己整成这样必然大骂 哥是非主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