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深夜看《月满轩尼诗》,很意外,没想到电影这么好。
好像剪了一段生活,毫无痕迹,润物细无声。
细节的连缀,情节的铺排,都已臻化境。
人物和关系好似你常见,细细一想,之前没人写过。
岸西对人生和人情,看得透彻而豁达,所以电影里动心好正常,变心也正常。
聚散有常,没有阴差阳错,只有水到渠成。
《月满轩尼诗》里有一众香港老演员,鲍起静,朱咪咪,李修贤,戏份或多或少,都生动自然。
我很喜欢妈妈,姨妈和青叔三角恋这条线。
揪着青叔的狗来写,以狗开始,以狗嫌隙,跟狗吃醋,以狗殷勤,以狗败露,最后落点也在狗身上:青叔和妈妈终于结婚拍照,在一旁抱着狗的却是善良温柔的姨妈。
看《月满轩尼诗》,很亲切,去年春天香港《金瓶梅》首演,我们就住在湾仔,每日都逛轩尼诗道。
电器行,烧腊店,花档,茶餐厅,色情酒吧,杂然共处,生机勃勃。
色情吧门前供奉着小尊佛像和香火,烧腊店门前贴着红纸,写明有乳猪酬神。
我喜欢香港,因为是个很有生活的城市,就像我喜欢港片里的人间烟火。
看《月满轩尼诗》,汤唯真是明珠美玉,莹润有光,在镜头里真是清新脱俗。
就是和一堆老演员扎在一起,显得有点紧,有点硬,要是松弛点就更好了。
不过好在那个角色也是劲儿劲儿的,性格倔强寄人篱下的孤女,全靠自己,也还贴合。
汤唯的外表淡雅,内心却浓烈,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点。
1、本想捧汤唯的场的,可是没想到她在英国学了半天,就对张开大嘴比较有心得。
2、很美丽的片名,可没想到很上当。
没有美丽的画面,没有美丽的爱情。
3、最后就只能当做了解香港一般市民生活片段的新闻专题片来看了。
4、张学友好老,很造作。
比男人四十的林老师,差远去了。
5、同样是市井生活,天水围就舒服多了。
唉!
汤唯的演技当然是没得挑的~~~尤其是天桥上落泪那段,看的人心里也闷闷的~~~我很奇怪的是那个印度大叔出场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其实笑点是好笑的汤唯大笑的情节也是很可人的。
但这是部烂片:讲一个四十一岁的不求上进的失败男人的老妈是怎么再嫁的。
对,片子的主角,是张学友他妈。
一起去看的朋友,看到过半,忍不住问,这片到底讲什么。
而旁边一对情侣,男生跟女生说:实在受不了了,还有多久才完。
情节拖沓,感觉是为了凑够时间长度。
千万别浪费你的时间,有这时间,偷菜去吧!
本人完全是被汤姐姐诱惑去的,可是,烂片就是烂片。
汤姐姐在这片里面的表演也相当一般,完全不是色戒那个档次的演技。
果然电影还是导演和编剧最关键。
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决定每天写一篇东西,哪怕是胡乱写,其实就是胡乱写,也要保证每天一篇。
并且有请娘子监督,她都木有回我短信。
今天早上看了《月满轩尼诗》,就写写这个。
“记得2005年,《切·格瓦拉》的表演结束,汤唯跟在导演身边,还没有卸妆,身上还带着《切·格瓦拉》里的愤怒和昂扬,大眼睛很黑,看有人看她,就直直地看过来,不服输也不躲闪。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汤唯时,记者这样回忆往事。
随着《月满轩尼诗》上映在即,汤唯再一次回归大众视线,其实即使是在她远赴英国求学的两年间,有关她的争议和传闻并没有消失。
许多人都在为汤唯叫好,“不服输也不躲闪”,也许还是因为她太另类了,尤其是在水深火热的娱乐圈,而见不到她的日子,更增了许多神秘好感。
错过一部烂片《狼灾记》,《月满轩尼诗》演一个据说和她本人更接近的“马桶西施”,还有接下来的《晚秋》,汤唯还只是“小团圆”,回到娱乐圈的大环境里,还能不能保有“凭实力,凭低调”的一贯作风,就看她的把握了。
但其实《月满轩尼诗》不是汤唯的电影,而是属于张天王的电影,那个相貌普通嗓音出众——四大天王里唯一没有拿个影帝的,后来有人说这不对,张天王当年凭借一部《男人四十》拿下过印度影帝。
或者会计较吧,张天王自己都说了,感觉自己的演技没有那么差,只不过那几个人更帅一点而已。
汤唯签到了安乐,江志强习惯做文艺片,但去年的《苏乞儿》不也烂得一塌糊涂。
而导演也是编剧的岸西,也有拿得出手的《甜蜜蜜》这样的爱情故事。
但《月满轩尼诗》得首要看点还是汤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看下来,除了是张天王的电影,鲍起静也比较抢戏,汤唯的戏份太少并且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可能还是女导演拍女演员,一般不会拍的那么出众,所以汤唯的风情万种统统没有,只剩下一个本色表演,还有,倔强,有一颗蛀牙,喜欢看侦探小说,寄人篱下,爱上了不该爱的人,然后,小团圆。
《月满轩尼诗》很浓重的香港味,很纯朴的爱情小品,张天王的转变最明显,汤唯,这个角色换成别的女演员,大概也不会差。
这样的片子是舒服的,甚至是感人的,在当下的大片至上和山寨为王的背景下,其实很难得,很难得,很值得尊敬,千万别赔钱。
制作和拍摄都是很用了心的,不是瞅准了钞票,但是,如果换成陈可辛来拍,对不起,他一直在张罗大片了;换成许鞍华来拍,哦她也是女导演并且经常发挥不稳定,但其实,《月满轩尼诗》有不错的题材,有不错的演员,岸西的编剧功力本来一流,还有江志强这样的老板,所以,理论上应该可以拍得更好。
比如汤唯这条线,很显然就像她的身材一样不够丰满,她的取与舍,她的能干和倔强,她的寄人篱下的心情背景,都还很有发挥。
即使他和安志杰的感情,也不应该那么突兀,完全不来电的,应该有更多的细节铺陈,让汤唯“马桶西施”的角色更有戏剧性些。
月满轩尼诗么,总有个月圆月缺,而这个少女情怀,的自立,的自主,的自我超越,不仅仅是掉两滴泪那么简单。
如果汤唯的角色能够和张天王一样有并行,有交叉,命运的乖张,造化的捉弄,最后不得不在一起。
早在《秋天的童话》,张婉婷就说,船头尺和十三妹,最后即使走到一起也不会幸福的,为什么呢?
好像原因很复杂。
而张天王和汤小姐,就一定会幸福么,幸福又是个什么东西,月有阴晴圆缺,在香港这样的地方,在当代社会,人本身的戾气和浮夸,不是一个勤奋和倔强就可以搞定一切的。
汤唯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并没有折射到电影中,所以《月满轩尼诗》很简单。
而这样的简单,对重新开始的汤唯在公众面前是好事,时间长了,就得不仅仅是少女情怀,不仅仅是诗,还得是更多。
鲍起静:Ms鲍从外形到眼神到演技,都是同龄人的翘楚。
印象最深的是她出演的《纵横四海》里嚣张跋扈的利兆天的妈妈,贵气逼人;可在这片子里,Ms鲍普通漂亮,十个小茄子似的手指甲,身上不超过五种颜色不认为是漂亮,不化妆尖叫着不敢见人;有点贪心,向政府交税款好似割肉,催着青叔(李修贤)把税款打对折(--|||);十分任性,支使姐姐(朱咪咪)做这做那还同她怄气说她抢自己男人,清明给老公烧纸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抱怨他先走一步,要他在地下保佑自己;很有经商头脑, 据说曾在两周内卖出五百个电饭煲;是个非常好的妈妈,如果一个儿子可以活到四十一岁还可以拒绝长大,那绝对是因为他有个保护他的好妈妈。
最自然的美丽应该是到什么年纪像什么岁数,《月满轩尼诗》里的MS鲍一定称不上多么美丽,但活灵活现的真实,绝对可以算得上她所饰演的角色中样子最好的一次。
朱咪咪:虽然100分钟的影片里有九十五分钟素面朝天,但是依然掩盖不了二妹姐天生丽质的本质。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网上流传的那张MS朱二十岁时从东南亚到香港闯荡时的照片,顶美的容貌,顶美的姿色,丝毫不亚于青春时的武侠公主郑佩佩的清丽, 尤其她漂亮的没有一点攻击性,更是难能可贵。
谁都年轻过,谁没漂亮过,MS朱在年轻时绝对有脱俗的姣好容貌。
可惜港片在大陆开始流行的时候,二妹姐已是中年人,一出场就已经脱离了偶像的年岁。
数十年如一日亲切的容貌,出演小荧幕里各种电视剧里的古装时装妈,或者鸡婆八卦的配角甲(参见天地男儿的小X老师);大荧幕里依然是各种妈(---|||唐伯虎的老母朱茜女士)。
在这个片子里,她终于没有演妈,出演始终单身、几十岁了才有些遗憾当年没有和秃头相亲的阿姨,这回的MS朱终于不是妈,却疼爱外甥无以复加胜似妈。
这个姨妈不化妆,这个姨妈是剩女,这个姨妈会在霉雨天里把许多年不用的皮包拿出来轻轻的擦一擦。
姿色虽改,容颜依旧,她的样子一直都这么好,每一次都是最好的样子。
虽然汤唯是影片的最大噱头,但其实就应该是“阿来的故事”。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汤唯来演,我觉得会有更高的质地,至少不会因为戏外带来的关注而人为变成了双线叙事,影片的核心人物原本应该是阿来。
至于爱莲,本该像《甜蜜蜜》中的李翘,从李小军的距离看着有种倔强的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清汤寡水的端出来一个愚蠢的角色。
我不是说汤唯演得差,而是说这个角色孱弱,而她参演本身又喧宾夺主了。
“我连个普通人都做不好,我只想稀里糊涂的过一辈子,有那么难么?
”影片里记得住的台词,都来自于阿来。
印象最深的,又是上面这句。
当然记得有些走样了,但大意应该如此。
阿来之所以41岁依然做赖床宅男,恐怕因为他明白当老公,做老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善良如阿来根本不愿意面对责任,所以委屈自己,其实就是成全自己。
固然影片后半段阿来被阿旭热血教育的桥段异常突兀,阿来最后“我没哭,我长大了”的台词也很矫情很雷人,但岸西关于“宅男”婚姻家庭的价值观判断是正确的:我不是没有放下旧爱,只是旧爱这件事告诉我啊:要做个普通人,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做个普通人怎么不容易呢?
范本是李修贤扮演的阿青,紧手紧脚一辈子,去发廊都要收集纸巾报纸,才攒下足够的殷实家底。
再说结婚这件事,结婚的代价是什么呢,鲍起静在片中结婚时给李修贤订了三条规矩:不能包二奶,意思是身体上的忠贞,不能对狗更好,这是情感上的绝对专一,至于不能比老婆早死,这是一句很有笑点的台词,死都要我同意。
但想起来还满悲凉的:生不得已,死不由己。
娶老婆不容易啊。
阿来角色的台词里面,我还喜欢那句张可颐说那句“你有你可爱的地方”时,他回答的“我知道,你以前说过了”。
阿来这些年选择单身,并非全因放不下旧情。
想必当年张可颐嫌弃的也是阿来的不思进取,阿来未必是看不懂学不会,他知道他爹强在勤奋能干,他妈精于世故,而他顶多只有善良而已。
既然现世安好,那么搞得那么累干嘛呢?
一旦投入俗世洪流,一不小心就会丢掉了身上的善良,这是他仅有让己心安的长处,阿来会的只是哄人开心,拿这一点去对抗全世界,真的是很脆弱的筹码啊。
这样的阿来,不做宅男,该做什么好?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月满轩尼诗》的本子是有意思的。
就好比岸西当年写《男人四十》,那种港式中年已婚男人的困惑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月满轩尼诗》却刻画了一张生动的宅男脸。
你会怒其不争,可难免又会唏嘘同情:何必让彼此为难,除了阿来之外的角色,又有哪一种生活,是你期待的摹本?
要不就是一身烟火气,要不就是无法面对的自欺欺人。
不想长大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多想稀里糊涂过掉一生,这样的我们都害怕:一进入成人世界,就失去逗别人笑的能力,一去承担责任,就觉得自己不会再善良。
阿来的人物形象是有充分的空间的,电影的败笔全在汤唯演的爱莲上了,我不是说汤唯的演技差,而是这个角色本身很难成立。
按照岸西接受采访的说法,爱莲的形象是为了汤唯另起炉灶的,原来的角色比爱莲大,或许也没她这么好看独立,但那样一个人物原本是在阿来完整体系下的,而不像现在这么突兀地并行存在。
如今电影的情境设置下,汤唯的角色属于寄人篱下,从未有过安全感,缺乏保护和爱。
于是在巴士上有一个人为她出头,她便死心塌地“爱上了爱”。
少女般疯狂的为安志杰付出一切,而真正相处在一起,才发现个性爱好南辕北辙,这时候才念及呆头鹅阿来的好来,整个剧情粗糙得好似TVB的肥皂剧。
但请问一个喜欢读侦探小说的女生,怎么会喜欢在公交车上为自己挥拳头的暴力男呢?
那么多推理小说故事算是白看了,“爱上了爱”,这分明是读亦舒的女孩子才幻想的故事吧。
除此之外,《月满轩尼诗》把汤唯的故事讲得太透,于是变得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好的女主角都应该是像《甜蜜蜜》里面的张曼玉,像《新不了情》里面的袁咏仪,通过男主角的视角断断续续的看到她们的侧面,去揣测她们有怎样的经历和怎样的心情。
不是说不喜欢汤唯的表演,只是汤唯怎么看都是揣了一肚子心事,而且早慧,角色放在这里不当罢了。
我真是很期待最初的剧本是怎样,在汤唯介入之前,这个故事的女主角是怎样的性格。
其实爱莲分明是岸西自己,这部电影也比《亲密》更接近岸西的自传,比如那个“peter”啊,哈哈哈。
再比如,喜欢读侦探小说,这分明就是岸西自己的爱好。
喜欢写爱情小说的人,偏偏喜欢读侦探小说,去年东京电影节上问过岸西这个问题,她自己说她写爱情的乐趣在于,就好像在推理小说: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喜欢上另外一个人,经过怎样的事,有怎样的触发才动了心。
所以月满轩尼诗最有趣的点在“看看,我没有蛀牙”。
至于喜欢上之后呢?
岸西说:都没意思了,好像看侦探小说,在三分之二的时候你就知道了凶手,接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是不是觉得这句话很耳熟。
呵呵。
很多人说这部片如何如何的好,我只想说,好你X啊!
评论电影怎么能人云亦云呢!
节奏奇慢、剧情无聊、对白弱智、镜头呆板、人物扁平、配乐单调、剪辑的像一部加长版的加长电视剧,在我看来,烂片一部看片途中有不少人出去打电话,还有的人睡着了。
我能坚持着看完了是因为我想看看结尾有多烂,当然,还有汤唯
张学友跟张可颐在台阶上回忆初恋,电器行的小开,不玩到四十一岁哪里会想要收手,当然不是青春热恋的好托付。
然而对于张可颐那样的女孩子来说,青春热烈的时候,却没有安全感,拼命只是要找一枝可栖。
所以汤唯才显得惊人。
寄人篱下十数载,却敢爱一个有今朝没明日的小混混。
她不需要安全感。
安全感都是自己给自己的。
被子再温暖,被子本身不会发热,温暖你的只是自己的体温而已。
除非你找到一床电热毯。
可是电热毯也有断电的时候。
可是这个爱又那么不堪。
除了一身好肌肉,实在没有看点。
如何站在读书的她身边?
所以我们几乎一直在为他们的分手加油。
朱咪咪一出场,就全无神采。
但是她是老戏骨,没有神采也是神采暗藏。
直到菜场里那一句,哗啦一下就像灯亮了,我们熟悉的朱咪咪又回来了。
郑伊健和邵美琪,前后脚出来。
谁会想到,二十年前,这个女证婚官,也是汤唯这样青春少艾,风头无俩的美少女一枚。
她一笑,整个香港都会亮起来。
可他还是不要。
他远远没有玩够。
哪怕在新片里演一个发型奇怪的牙医师,他也要玩尽自己的人生。
我爱蒙嘉慧,希望蒙嘉慧的timing刚刚好,月满轩尼诗。
配角到处都是惊喜,这部戏,比72家租客还能肩负起TVB台庆戏的重任。
我没有看过岸西的其他作品,但如果我估计没错的话,岸西的作品就比如片中经常出现的茶餐厅中的一个蛋挞一般,说不上有多么大手笔也没有特别精致,可是午后三五不时就想来一个过过瘾。
月满轩尼诗延续了天水围的日与夜的风格,虽然手法没有后者纯粹,但是偶尔略显得粗糙反而使这些港式平民生活显得更为真实和不造作。
鲍起静朱咪咪等一班老戏骨和汤唯这些新鲜血液的碰撞也没有半点核突。
一切如行云流水般有条不紊地继续着。
的确,要在两个小时不到的电影压缩一段的感情的逝去,还要讲到另外一段感情的开始,不免让观众觉得跳TONE。
但仔细想一想,生活中爱情其实就是这样子。
爱上与分开其实没有一个时间界限。
有时候它闪电般就到了,有时候你等了几十年它却一直没来。
片中张可颐说:中意一个人有甘难咩(喜欢一个人有这么难吗)?
这般娓娓道来的语气并没有过于刻意。
的确,每一次当我们陷入一段爱之前,总是忍不住做很多挣扎给自己很多借口,可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随意自在让它自己走?
每一次结束一段感情时我们都觉得经历了很多痛楚,但是爱的来临和逝去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
它这样悄无声息地来,当然也可以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悄无声息地走。
爱情其实没有那么多哲学,也并没有那么难。
就像港式茶餐厅的菠萝包和蛋挞,没有那么多繁琐的西方礼式讲究,没有那么多花哨的包装和外表,只要一口咬下去,味道对了这就对了。
何必为难自己一再挣扎,何必非要找个海誓山盟?
是你的就是你的,当它悄无声息经过的时候,点上一杯12块的奶茶,静静享受它就好。
PS:很庆幸我看的是粤语版。
汤唯很美
我觉得是真好看。港式小甜点深得我心。——“你叫阿来,英文名系唔系叫阿Roy?”——“我叫阿Come,Come here个come。”还有看展览时爱莲笑“哈哈哈”,阿来马上说“好大个牙窿!”还有两个人在幻想那个印度小哥 有默契一句接一句 都让人很磕糖。后来各自找回自己喜欢的人了 爱莲不爱看功夫片 阿来的福尔摩斯念头得到一句“我都觉得你好多事喔”,我突然明白 自己当初执着的爱不用太勉强 还是需要自己放过自己 爱不是不甘心 让自己和会逗自己开心的人在一起 那才是幸福。汤唯好清纯 导演给了一个天桥上哭的她3分钟镜头 那种情绪递进演得好好!(PS腿长穿平底鞋的女生真好看 就像我看着电影的时候一直想着的她一样。)
汤唯好美啊,印度阿三是月老才对,哈哈~~~
看不懂,也不喜欢
没点意思,不知道拍它干嘛。星星给汤唯,美。
湖南大劇院with Lisa
平庸+失望
温馨人情小品。港版三丁目的夕阳
大陆新移民在香港人眼中实在太外星了。。。张学友的宅男算突破性演出么?
我跟你讲,两颗星都是给汤唯的,太美了
果然不能相信张学友
香港版《乡村爱情》
张学友不错啊。汤唯开头那个村姑妆太配她了。。。
还是多了,完全不知道你们要说什么,我好歹也一小时几十万脑细胞上下了……
汤唯在天桥上哭那段戏是有真情实感的
为朴素的电影观打四分。技术性稍微差了些,本来是想打三分的。汤唯有一种女性天然的坚强美,学友的演技舒服,鲍起静气场强大,张可颐依旧是这么惊艳。
不俗气啊,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两个人的开始时的状态让人怎么也难想到最终如何会在一起,这一点很有意思。一个是有青梅竹马的初恋女友,一个是不顾一切爱上古惑仔男友。挺好的片子。鲍起静还是很精彩,李修贤老了也挺可爱的。又看到郑伊健、邵美琪等熟脸客串,片子比较有趣。
這是屬於香港人的電影,這是屬於灣仔人的電影
需要一些感觉 可惜我没有
不知所云 有点支离破碎的感觉 既不想表达浪漫又不想表达偶遇的那刹那 剪辑的手法过快 一会跳这 没结束又跳到那 非常零散 哎 岸西的《亲密》还是不错,至少值得回味,轩尼诗真的有些不伦不类了 汤唯纯粹只是简简单单,毫无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