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韩式灾难片大家庭的最新成员,朴正祐的《潘多拉》算是合格的完成了任务,除了再次感慨韩国影片在创作的自由程度以及类型片打磨上的游刃有余外,有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随着韩国类型片市场的逐渐成熟,在灾难片中主角形象的塑造,催泪弹的适时发射,讽刺批判政府这三者几乎变得同等重要,这多少有点本末倒置。
正常来说,影片中的泪点本应随着故事的发展被逐步带出来,但在韩片中发展为在最初就有意识的埋设好催泪弹,好等待时机引爆。
同时韩国的灾难电影似乎越来越依赖“政府的不作为或无能”来渲染主角的悲情色彩,以及引发国民共鸣,来实现影片的野心。
然而这些真的是这类题材影片中必备的元素吗?
关于黑政府这个问题黑政府,这是如今韩片里几乎都会涉及的环节,也是韩式灾难片里的规定动作,大陆观众对于“黑政府”的看法,从最初对韩国电影产业的赞叹和钦佩,到如今渐渐流露出完全是“为了黑而黑”嘛的判断,说明任何一种套路都有被人厌倦的时候(韩国偶像剧微微一笑......)。
我一直觉得可以把“黑政府”姑且看做韩片的一种创作手法。
类型片里需要反面人物,这种反面人物可以有任何身份,比如坏医生、警察、工人、商人,所以当然也可以包括政府或事业单位人员,他们出于个人或团体利益,而做出有悖于大众期待或者道义之事,本质上还是为了推动影片故事的发展,大家习惯就好。
比如本片里反复突出无能的核电站管理层,便是为了和技术流所长形成对比,深化了这个为核电站呕心沥血的老所长的形象。
本片中为了展现这个国家级的灾难事件,自然搭上了总统和总理。
然而黑归黑,《潘多拉》却并没有像《恐怖直播》那样暴戾地向政府全面宣战,本片中年轻的总统至少在最后完成了形象的扭转,在被强势的总理压制了近1个小时后,终于迎来了反击,最后从无所作为和优柔寡断,变得力挽狂澜,总统的觉醒更加符合人性(观众)的需求,而片中总理的行为则是“流程化”的政治手段,从政治角度来看,总理的所作所为并无实质性的错误。
这种总统和总理在片中形象的设置和《流感》十分相似。
忽然“空降”的美女,关系户?
影片最后并没有对责任人进行惩戒,因为《潘多拉》其实是一次预言式的警戒,它设想了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这种设想中,政府当然必须得全面不合格,通过将问题和矛盾严重化,以及对政府“不信任”的臆想,来达到更加强烈的警示作用。
这是本片的意义所在,正是因为韩国有这样宽松的创作环境,才让电影的某些社会责任功能得以突出。
韩式灾难片:“不情愿”的英雄这是韩式灾难片的规定动作——煽情阶段。
亲情、爱情、友情均是燃爆点,最后敢死队坐着大巴进入事故现场,和影片最初他们懒散地坐在大巴上进入工作地点形成反差,这些小人物在最初的事故中夺命而逃,虽是求生的本能,但身上看不到半点闪光。
最后却集体觉醒,为了家人做出牺牲,宣告泪点来临。
随后导演快马加鞭,趁着观众情绪刚刚到位,让男主迅速出击,来了一次最后的独白,影片的情感爆发达到高潮。
这种韩式催泪弹既是他们的特色,而往往也是他们的软肋,因为越来越多的观众对这种套路感觉到疲惫。
这也是之前《釜山行》被诟病的点之一。
前后对比,灾难片向着主旋律方向进发
晃眼宋康昊一般来说,美式灾难片大多“走肾”,是对观众肾上腺素的折磨。
而韩式灾难片则注重对观众泪腺的折磨。
而虽然都会涉及到个人英雄主义,但韩式灾难片里的男主角往往更加“不情愿”或身不由己,这点在好莱坞这里却有所改变,他们更希望主角主动出击,这和美国人骨子里的英雄情结无不关系,所以编剧们会给主角们各种BUFF,比如以前是个特种兵,或者是某方面的专家,或许即使什么背景都没有,也足够耐操,有自带的天赋。
并且大多数因为自己的性格原因特别不合群(其实是别人不理解他),或者有离婚经历,关键孩子还不归他,最后通过在灾难中的壮举,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和英雄形象的塑造。
个人和英雄群体的塑造所以在本片中,我们的主角当时是属于“不情愿”型。
国家的过错却要普通人来承担,甚至献出生命。
而是对亲情的渴望代替对国家的责任,让男主角完成国民英雄的跃升。
从底层人物身上透视出的英雄主义最后被家庭情感包裹,让观众在深切的悲痛中更加强化了对影片警示性主题的铭记。
男主痛哭流涕地独白里,直白地流露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深爱,对国家的控诉等,强化完男主的普通人属性后,让他在痛苦中无力的摁下开关......但在好莱坞同类型片里,更注重对主角个人形象的拔高,并着力营造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在生死关头不忘凝聚紧张感,加速观众的心跳,让主角在千钧一发之际完成拯救,从而实现观众心理上的圆满感。
精彩的前20分钟虽然这部有着熟悉的配方与味道的韩式灾难片并没有太多新意,但影片的教科书般的前20分钟仍然足够精彩。
因为观众在观影前已经对本片“灾难片”的类型有了潜在的期待,因此在这20分钟里,大家的头上其实一直悬着一把“剑”,在等待着开启这份名叫潘多拉的“礼物”。
奉俊昊真是恐怖,给韩国灾难片和犯罪片两个类型提供标杆剧中人物的出场简洁但高效:随着母亲将门拉开,慵懒颓废的男主(韩片中最惯用的抠屁股的动作)和外面的世界正式建立联系,上到国家环境:总统密集出访,普通百姓对经济发展的渴望,下到男主的家庭,嫂子、母亲、侄儿、女友以及伙伴们,个个形象鲜明。
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能感受到上一次核事故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剧变,这也算是随后灾难发生的伏笔。
同时另一条故事线:强势的总理与年轻的总统间的博弈,核电站内所长与管理层间的对立等也进行了交待。
前20分钟主角渴望逃离家乡和核电站安全隐患这两条主要矛盾线同时进行,最后随着“礼物”的开启(地震爆发引发核电站爆炸),小人物的命运与政府部门的抉择纠缠在了一起,核电站这样宏大的国家工程和底层小人物们间建立起了联系,灾难片模式正式运转起来。
查福岛核泄漏事故的资料时,有人提到这部电影,然后看了看评分,居然还挺高。
三万多人评分能达到7.6。
看完后,却觉得真的只是一般,没法给更高的评价了。
(看来韩国电影评分的水分还是有点的。
)总的来说,本片展现了韩国电影典型的太过用力,每个人说话都是嚎叫,角色脸谱化严重,很多情节毫无道理可言。
1. 既然都安排好客车疏散居民了,又不疏散远,然后把居民关起来,还要派大量警察看管。。
就算是高层怀有私心,怕消息泄露,也不是这么个方法吧?
有这个精力和人力,不先用在救灾上?
2. 女主开着公交把对面道路占了,感觉是想体现女主的果敢,但是这操作更像是黑女主。
3. 地震就那么稍微震了几下,然后核电厂就出这么大问题(既然后面那么大的场面都拍出来了,就不能把前面的地震场景整得像样点,也让后来核电站发生问题显得更合情理一些)?
4. 场面是挺震撼,但是对于核电站的结构,出问题的细节,都非常不清晰,就草草几个镜头展示有地方漏水,然后反应核心无法冷却,然后去修补的工人操作失误,反而导致气压过高了,蒸汽管/水管直接爆了,但是具体是怎么的,给人一种很含糊的印象。
5. 受了强烈辐射的人,已经大口吐血的人,不断来回来去,还能进行抢险作业,这种英雄主义显得不真实,很难引起真的共鸣。
6. 总统这个角色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又好像很没实力,常常被隐瞒,又好像很正义,什么都要公开(真的不考虑民众恐慌?
),又有点圣母,不准排放含辐射蒸汽,最终导致大爆炸,然后又突然颓废了(颓废就颓废吧,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身后那么高大的书架都乱七八糟了,,),然后女秘书一顿激励,突然又雄心复发,王者归来,掌控全局。
然后最后的电视发言,直接说国家如何如何不行(就算国家处理得不好,在这时候这么说话真的合适吗?
要道歉也是事情处理完后,而不是灾难中来这么一出),这样的角色,我感觉太虚了,还不如反面角色“总理”,至少他做什么事有他自己的道理,更像个真实的人。
有些同学把本片和《切尔诺贝利》比较,指出后者多么优秀。
这确实没法比,一个是娱乐产业链输出的虚构的流水线产品(可能参考了一下福岛核电站事件),不能说多糟糕,离优秀也挺遥远的;,一个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高度还原事件经过,人物塑造丰满的精良剧集(当然,立场的问题,我就不多说了,有人觉得《切》黑了苏联,有人则认为很客观,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吐槽了挺多,估计也没人看到,但是如果有喜爱本片的同学看到了,请不要不高兴,毕竟这也就是我的一家之言。
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同,我觉得这电影一般,也不能否认别人对它喜欢,看到它的闪光点。
这几天连续看了《隧道》《海云台》《潘多拉》,但要属最震撼的,还得是《潘多拉》。
看过很多网友对《潘多拉》的看法与角度,都很有见解,但在本篇文章我想提及一个可能没有被提及的角度——“在舍生赴死前,人到底是恐惧还是无畏?
” 相信在我们传统的动画,电视剧,电影内容当中,在我们漫长的成长路线当中,伴随着我们的始终是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怀揣着赴死的决心,必胜的信念,坚定的眼神,勇敢的心灵......可能是去炸敌人的碉堡,可能是去炸敌人的坦克,也有可能是去刺杀敌军首领。
但是这一切好像总有一种......太过随意,太过轻松,太过简单。
一个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真的有如此的坚定吗?
当然,我们当然承认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会有一些舍生取义的英雄之士,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生死于脑后。
但是,历史,英雄事迹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个个最平凡的躯体所造就的。
是人,总归就会有恐惧,有担忧,他们有自己妻子孩子要去牵挂,有自己的父母要去赡养,甚至自己去充当“敢死队”也是犹豫犹豫再犹豫才决定下来的。
《潘多拉》在最后,男主人公哭着对家人说:为什么我得这么死去呢?
我不想就这么死去。
我真的,我真的非常害怕......我好害怕。
对啊,当他一个人看着自己的队友一个个离去,只能对着头盔自说自话,看不到,听不到自己地母亲,妻子,家人的面庞与声音,面对着犹如人间地狱般的房间,即将到来地“坍塌”“辐射”“冷却水”......他怎么会如此坚定地去赴死啊,他怎么会无所牵挂啊,他怎么会......不害怕啊?
我认为我们许多的历史,始终忽略了每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同时每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的感情随机也被忽略。
我们有选择性的去放大我们希望放大的,所谓的“坚定”“勇敢”,这当然有一部分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我们看不到在这些人所呈现出来的“无畏”“坚定”背后的情感,或许我们会变成一个未加思考便劝人“无畏”的冷血动物。
这些平凡的人当然会害怕,这是人的本性,这不可抹杀。
但是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在历经恐惧之后仍然做出了“逆人性”的选择——这便是闪耀在人性的光辉之处。
我们可以笑着赴死,我们也可以哭着牺牲,无论是哪种姿态,都值得被人民铭记,被历史歌颂。
想以此篇感想,致敬每一个平凡的英雄。
《潘多拉》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火种送给人类令最高统治神宙斯十分恼火为了抵消火带来的好处,他决定要让灾难降临人间他让火神用黏土制造出大地上的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再令众神赐予潘多拉美丽、聪明、好奇心等天赋最后,宙斯给了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祸害、灾难和瘟疫让她送给娶她的男人普罗米修斯深信宙斯对人类不怀好意告诫他的弟弟埃庇米修斯不要接受宙斯的赠礼可他不听劝告,娶了美丽的潘多拉潘多拉最终被好奇心驱使,打开了那只盒子立刻里面所有的灾难、瘟疫和祸害都飞了出来人类从此饱受灾难、瘟疫和祸害的折磨……
不得不说,这个片名取得非常贴切这整部电影仿佛就是那个脍炙人口的希腊神话故事的现实版本与火种伴随而来的灾难盒子和与取之不竭的能源伴随而来的辐射威胁正如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代价人类所享受到的所有更富裕与更便利都伴随着更可怕与更危险而核能,就是其中最极致而典型的范例“如果好好利用,它当然是最好的礼物”
如果不呢那么它便“不再是礼物,而会成为祭品”
因为触及到太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痛处这部电影的拍摄、上映过程都十分艰辛长达4年的过程中经历了金主突然撤资的事件换了三次投资方准备上映时,又因庆州发生了5.8级地震(韩国1978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大规模地震)情况与影片中某些内容暗合在多方压力之下,只能一再推迟上映时间2016年12月7日当这部有6280名演员、504名工作人员参与拍摄集结了电影《老手》的摄影指导《釜山行》的视觉特效指导《辩护人》的音乐指导等一流制作班底总投资达120亿韩币总制作经费达155亿韩元的罕见超大型投资电影终于公映时距离它摄影完成,已有1年6个月之久
曾经执导《铁线虫入侵》的朴正宇导演在2016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又向观众交出了一份韩式灾难片的标准答卷虽然在票房上,450万人次的成绩只是勉强过了那条超高的损益线故事前面大半主线基本套用福岛事件在人物塑造等方面上也存在着各种不甚完美的症结但这些丝毫不妨碍它成为2016年韩国最好的灾难片甚至比起《釜山行》里上蹿下跳的僵尸《潘多拉》里那个也许一样也在你我身边存在着的核电站那些和辐射一样随时可能悄无声息杀死你的对核灾害的无知、麻木与贪婪要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警醒作用
正如你们所知最开头的那个神话故事有一个遗憾而悲伤的结尾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了挽救人类命运悄悄放在盒子底层的美好东西——“希望”它还没来得及飞出盒子惊慌万分的潘多拉,就把盒子关上了
而这一次,被我们捧在手心的潘多拉魔盒当它再次因为贪婪与欲望被打开的时候那存在于最深处的“希望”它和灾难,究竟哪一个会先降临「你猜」
From小玩剧字幕组翻译君:大半年来翻译得最辛苦的一部片两小时十多分钟通篇不是釜山方言就是专业术语台词量也几乎是其他片子的两倍翻烂核电站相关资料已经尽全力做到了准确、通顺、易懂如果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多多包涵吧XD-----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小玩剧字幕组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MDE1OTYwNA==&mid=2652019908&idx=1&sn=1e22b4db40bbb0b6a6591a26f8ca4202&chksm=f18bdddfc6fc54c9fbbb22b6a631ac610997cf81b51c790dd54d98ac22772454f68653e8e379#rd转载请告知
“现在出事了,一开始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还瞒着大家。
现在有人死了,才让国民来收尾,这像话吗?为什么要我们为这个狗屁国家而死?"看了几部之后也熟悉了韩国灾难片的思路--政府高层某些人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导致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解决,最终酿成大祸。
灾难来临,生命一下变得不堪一击,然而在这样的灾难片中,我们看到拯救世界的并不是那些有着超凡能力和不死之身的超级英雄,而是那些原本平凡,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他们真真切切的牺牲才换来最后的力挽狂澜。
“总统阁下,他不是那个人,他叫姜在赫。
”我很喜欢这个细节。
虽然我们常说聚沙成塔,大灾大难之后的胜利也常常会以集体的名义被铭记。
但是那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那些为了他人舍弃自己的逆行者们,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不该成为被人遗忘的沙粒,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记住。
这片的开头就是母亲,女友,大嫂,侄子都反对男主,母亲是权利和威望镇压儿子,对比总理对年轻总统的控制,女友大嫂侄子对比总统处境就是各种掣肘,下属。
男主看到危险就想离开,但是周围全是阻碍,甚至拖后腿,危险一步步加重,从一开始远离这个地方,这是最好的脱离危险的机会,但是被阻止镇压了,第二次机会男主已经脱衣服准备逃跑了,但是为了朋友还是返回。
第三次机会,男主没有受伤,不管朋友,就能脱离危险,但是他留下了,第四次机会,已经是最后几个月的生命,第五次,最后的几个月生命时间都没有了。
本片,只看到了聪明的人,有远见的人,被身边人拖累致死。
至于说核辐射这些,说实话,这已经存在了,潘多拉早就在了,从开始有核武器,这个潘多拉标题就没什么意思,显而易见的万一泄露就是这类后果。
所以本片拍的不怎么样,唯一令人有点解气的是,母亲最后痛哭流涕,应该很后悔对男主的镇压了吧,所以愚笨者众,都是随大流者泛滥,当大家的看法和认知都是一致的时候,往往都是资本想灌输的思想。
如果没有核爆炸,或者在赫最终会迫于亲人和心上人的压力,屈服于现实,在家乡结婚生子,留守在核电站日复一日地重复一样的工作,虽然免不了对工作与生活的抱怨,但至少还能安度余生,颐养天年。
但是,生活从来就不按常理出牌,在赫也从未想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而在这最后的时间里,他被迫不断地接受重重的考验,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责任……6.1级地震发生后,预感到核电站将会出事的在赫本可撇下坚守岗位的同事朋友,独自逃离,从而避免后续的一系列灾难,但他没有!
他只是怒同事之“争气”,继而同样投入到工程修复中去。
核爆炸发生后,苏醒后并无大碍的在赫本可迅速逃离,但他没有!
他积极开展伤亡救援,即便消防队和救援队因核辐射厉害无法进行救援他仍义无反顾扑入核辐射核心地带,最终甚至被冷却水浇灌一身,扑倒在地。
贮水槽裂缝修复工程宣告失败后,在赫本可不吱一声,跟随大部队出离,但他没有!
他还是坚持说出心中所想的补救方法,最终还身负独留房间引爆炸药的重任,亲自将自己送入必死之局。
有时你不得不感叹,亲情既是自己的盔甲,也同样是自己的软肋。
亲情的羁绊促使满身伤痛的在赫即便知道危险重重,仍选择再次进入核电站开展贮水槽裂缝修复工程,一切只是为了身后的亲人能够活下去!
在即将引爆炸药前,在赫透过屏幕在亲人面前展示了自己软弱的一面,坦诚自己不愿如此死去,毫无一点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但是这样的他有错吗?
在此之前,他是如此的痛恨核电站,无时无刻都想逃离这个“鬼东西”!
作为一个小人物,他只想尽量赚多点钱,出人头地,为亲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做心上人坚强的后盾。
这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心愿啊,这难道也有错吗?
然而,命运偏偏开了个玩笑。
青瓦台政府为了经济发展与政府声誉,置民众安全于不顾,为了核电站多番博弈衡量,在排放氢气、浇灌海水等本因当机立断的事情上犹豫不决,政府的无能偏偏要在赫这些普通人埋单,这样的结果,不让人觉得悲凉吗?
总体上来看,《潘多拉》在塑造人物矛盾关系、推进剧情、引导高潮上做得很到位,朴正宇也是花了很大心思导演了这样一场场面恢弘的灾难片,值得一看。
— end —
一个刚开始较为优柔寡断略显无能却心系民众最终崛起夺回权利挽救糟糕的事态的总统和一个强硬的枉顾民生只顾经济等国家硬件配置的二把手,似乎在韩国电影中经常看到,虽然我也没怎么看过韩国电影。
我是一个极度反对崇尚自我牺牲大无畏英雄主义的人,但是看这部电影时还是流泪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开始把所谓的“精神”“情怀”变得局限,曾经的我也是个会用纸笔指点江山的愤青,自认为是一个有付出精神和团结精神的人,而如今却只想着顾好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曾经宏大的梦想如今竟变成了一日有三餐。
所以看到男主献身,我的第一想法不是敬佩和认同,而是我如何避免我自己和我爱的人远离这种非要献身不可的情况。
虽然没有切身经历,但是还是狠狠地共情了剧里的母亲和女朋友。
让我最动容的其实是剧中嫂子的人物形象,丈夫早逝,独自抚养儿子照顾婆婆,勇敢坚韧,让人心疼。
虽说天灾人祸无法预料,但还是警醒,一定要规避这种风险。
挺好看的,虽然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所长离核辐射最近,却撑得最久;比如即将爆炸的时候,操控室里的大部分演员,都用力过猛,“演”得痕迹太明显。
但,仍然很好。
首先是把人们想象中的最坏的一面演了出来,这其实很难得。
用画面的形式告诉你如果真的发生灾难,人会怎么样,街道会怎么样,经济会怎么样,国家会怎么样,人性会怎么样。
很直观,很残忍。
其次,很感慨,对每一类穿上制服的英雄的感概。
消防,救援,医生,工程队。
一身衣服就代表着一身责任。
我想到了15年天津港的年轻消防队员们,前赴后继,也是肉身之躯,也是责任。
再次,好在结尾,人性的呼唤。
都是爹生娘养,都是血肉之躯,会有选择,自然也有恐惧。
姜在赫在哭着喊“妈妈我好害怕”的时候,我也哭了,很难不动容。
这才是鲜活的人。
最后,电影呈现了“选择”。
总理不见得就是恶党,只是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他的选择就是牺牲小部分人来保全更多的人。
慈不带兵,不见得总理的选择就全然错误。
但这时人性的考验又在质问,“如果被留下的那个人是我呢?
”我想到了2020年初的武汉,想到了今天在徒步回家路上的富士康员工。
谁也不知道,一个简单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及引发何种蝴蝶效应。
有一个感悟,要锻炼身体,提高反应速度,培养危机意识。
2020年的武汉,2022年的梨泰院,以及更多不确定的明天,都需要这些求生技能。
“里厄大夫决定撰写这部到此结束的纪事,旨在扼要谈一谈在这场灾难中学到什么,即人身上值得赞美的长处多于可鄙视的弱点。
”——加缪《鼠疫》
登场人物众多,展现角度复杂,能在短短两小时内把框架巨大的核灾难片理清楚、讲明白,导演(兼编剧)基本功可以。
遗憾的是,除了乏味的批判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余韵了,本质上没有触动人的地方,没有打败同年上映的《釜山行》简直是情理之中。
根据namuwiki的说法,本片150亿韩元的韩影大投资,没有过损益点,差100万人次左右,男女主的方言也被部分评论家诟病。
金南佶穿运动服本色出演邋里邋遢的普通人,以小人物的牺牲画上句号,结尾与亲人告别的戏最好;演母亲那位很好,愚且真;金明民也是,有奇妙的魅力。
整体上所有演员都好但是不亮眼,比起人,导演更关注的是大框架(这一点上他做得很对)。
以奖项来说,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演员演技不仅跟本人的水准有关,也跟剧本情节、人物设定关系很大,不然怎么有“抬轿”的说法。
本片在奖项上几乎颗粒无收,想来也很好理解,现实向的灾难片就不是用来抬人的。
比《铁线虫入侵》有进步!
7.3分究竟是谁打出来的?剧情一点不紧张,看的我一直想关掉,最终确实也还是没看完就关了
K208
这种题材的灾难片,本身就值高分,悲剧的是,如同电影中拍的一样,在极端时刻,大部分政客和资本家,最关心的往往不是国民的性命,而是保住自己的位置。由腐败官僚造下的孽,最终却只能靠底层的小人物豁出性命去补救,切尔诺贝利是这样,本片也是这样,后面感动得稀里哗啦。为福岛核废水事件洗地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
跟切尔诺贝利差了几百条街,调色,镜头,化妆都根本不尊重这个题材,瞎糊弄就完事了,整个一儿童片,都2020年了还搁着煽情呢,韩国人废话真多
明明是他们的错,为什么让我们承担后果!
第二次看了,高清版,韩国导演用电影的形式再现了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件”,感觉比日本的同题材影片拍的都好,题材一星,演员一星,剧情两星,特效一星,值得一看!
最近心情像狗屎一样,就想看个不动脑子的灾难片哭一场,最起码看了它算是哭出来了。和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纪录片的大概反正都是一个套路,朝鲜族的标新立异之处就是人人都是大嗓门,而且群众演员虽然浮夸,但是确实演这种末日煽情场景非常合适,只是看多了就审美疲劳了。医生都跑掉那里,不知道怎么想到新冠时候去武汉的医生,眼泪哗哗淌。
虽然这部电影先于《切尔诺贝利》完成,但看过《切》后再看此片,就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因为有一定重合度,但是又不够《切》严谨精细。不过片中有一段处理地挺真实的,就是男主最后对着镜头哭着说“为什么我要这样死?”的确每个人都不想死,就算成为英雄又怎么样,在死亡面前没有人是不害怕的。但毁也毁在这段上,篇幅太长,煽情无限制,这也是所有韩国导演的通病,有句话叫“此时无声胜有声”,韩国人看来是不懂。
无脑的政府,双子座的男主,给你二星是因为我喜欢的题材!
3.5吧。一样的世界一样的套路。出事第一反应,民众是不知情、恐慌,官僚则以压住消息扩散保证自己利益为第一要务,最后被送去当炮灰的永远是百姓。
我,就出去2年.第一年,去南美捕捞章鱼;第二年,去阿拉斯加捕捞秋刀鱼.就这样转一圈回来,起码赚2亿.
可能因为是讲的日本地震真事,所以也没有觉得感动啥的,霓虹政府太渣了
韩国人真的是把自己自私自利的本性展示无疑啊,大灾大难面前,普通群众就不要给政府填乱了,如果像片中那样大多数人都没担当,都丢下自己的职责不管,连卖票的都没有,你跑都没地方跑。所以这些事情不会在国内发生,因为我们有一群党领导下的最可爱的人,会在最危险的时候,逆向而行,留下最美的背影。而不会像片子妹子一样,为了逃命不管规则在高速上逆行。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头,后面跟风的依然会把路堵死,反而耽误救援团队前行。脑子正常的人一定不要学坏哦
全部是套路作祟,没有半点惊喜,太多韩式灾难片固有的模式,煽情过猛,主角全程靠吼,真是烦透了棒子这种扯破嗓子鬼叫的方式,节奏慢拍,结尾拖戏,唯一值得称道的优点就是将核爆炸和泄露的场面调度工作完成的不错,直指政府的内核主题也够直白,用伪命题控诉现实问题够新式,撒狗血的部分均千篇一律
开篇有些拖沓,后面为了煽情,节奏又拖慢了,如果不是金南吉主演,可能这片子我不会看得这么投入。
演员一摸车上因核爆攒的灰我就出戏到北京的雾霾里去了
又是灾难中包含着韩国的政治斗争,而且太刻意制造矛盾了,不疏散、反锁群众、消防队去都去了还不救人……最后的直播,有这么播的吗,这总统当的……又是强行煽情了……
比我期望值低,属于看到一半不想看的那种。不能说它拍得不好,就是太平庸了,每个部分的角色还有点儿泛泛的做作。
在模仿廉价的美式类型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加上韩式呐喊和哭泣。。情况都那么紧急了还对着摄像头一个劲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