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惩罚

El Castigo,The Punishment

主演:安东尼娅·塞赫尔斯,内斯托尔·坎蒂利亚纳,雅伊尔·尤里,卡塔利娜·萨韦德拉,圣地亚哥·乌尔维纳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智利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22

《惩罚》剧照

《惩罚》长篇影评

 1 ) 迷恋做父亲的男人,和害怕失去爱的女人

北影节看得最后一部电影,是这次的最佳影片《惩罚》,全片手持+一镜到底,一个关于家庭惩罚的故事。

一家三口开车去外婆家吃饭,途径一片森林,七岁的儿子要下车拍风景被父母制止,于是开始哭闹,并猛踢驾驶位置的母亲的后座,导致母亲不得不急刹车,并将儿子带下车,让他“想拍自己去拍”,自己和丈夫佯装开车离开(实际上离开了一分多钟)以示惩罚,回来后儿子不见了。

之后就是两人找儿子,丈夫报警,夫妻矛盾两度升级…在这个过程里,母亲表现出了对儿子更为充分地了解,而父亲则从普遍角度去分析儿子失踪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麻烦,并两度刺激妻子焦虑升级,最终导致她发疯冲进森林寻找儿子。

整部影片85分钟却有很多亮点,最喜欢其中的两段戏:一段是女人和女警对峙,她问警察有没有孩子,会不会在孩子淘气的时候做出和自己类似的行为,对方说不会(这个情节其实是全片我最难过的一场戏)还有将近结尾,女人对丈夫的告白,她问丈夫如果自己压根不会给他生孩子,他是不是还会选择做自己的丈夫,男人回答不会。

同样令人难过的一幕是,儿子最终被警察找到(相信实情就是如前面母亲推测的那样,他为了惩罚不满足自己心愿的父母,躲了起来),他的父亲充满关爱地冲上去又亲又抱,儿子有一瞬间转头看向母亲,眼睛里都是戏谑。

在电影还没结束的时候,我生出一个想法:上帝保佑所有想要做父亲却不想做丈夫的男人,都拥有自我生育的能力吧。

丧偶式教育的婚姻并不少见,《惩罚》展现了这种家庭普遍存在的原因,为了成为父亲的男人,将自己的每一分付出都视为对家庭和孩子尽职尽责,即便这个付出是“顺便的”;没有做好准备做母亲的女人,为了不失去爱人的爱而不断妥协,又无法在这样的妥协中自洽。

而对我来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恐惧是,我的母亲在多大程度上为了我失去了她的自我,对此我能做些什么?

我不知道,没有答案。

 2 ) 女性的价值是成为自己。

很短但又很有爆发力的影片。

虽然只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场景人物故事都简单到极致,甚至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但是影片从很多片段里都能一点点透露出这个小家庭长久以来的矛盾和故事。

一个争吵的爆发,从父母亲讲的话做的事也能够看出平时双方对待孩子的态度。

影片没有营造很强烈的悬疑或者紧张感,目的只是想让观众从简单的情节里去发现家庭矛盾的源头。

最后母亲的崩溃和爆发也揭开了整部影片想表达的,女性在家庭里所处环境的糟糕。

一个女性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居然不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成为想成为的人,而只是成为一个家庭的附庸者和付出者。

生孩子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做家庭琐事也只是迫不得已,在无奈之下成为一个为了家庭而丢弃掉了自己本身的孩子的妈妈,丈夫的妻子。

这是多么痛苦啊。

丈夫只需要在闲暇之后陪陪孩子,就能成为孩子眼里的英雄,而母亲无时无刻的关照,却成为了家庭里的理所应当,这太不公平了。

虽然是一个对孩子的惩罚而展开的故事,但是也是妈妈爆发的契机。

正如妈妈所说,她多么希望有一刻孩子真的消失了,她的丈夫的爱全都属于自己,而自己也能成为真正的、不是任何人附庸的真正的自己。

 3 ) 我爱他,但我不想做他的妈妈

先说点题外话。

因为现在就住在森林旁边,几乎每天都要去森林遛狗,对森林越来越熟悉。

电影里的森林虽然还是绿色的,但里面的样子和我们每天都要去的森林也很相似。

平时森林很美,但如果你离开步道迷路了的话,它也可能变成一头能吞噬你的怪兽。

森林里没有路灯,没有人家,天黑的很快,一旦天黑,气温也会急剧下降,白天完全不见踪影的野兽也会出没。

对这些我的感受还是很切近的。

在森林里找人的感觉一定是很崩溃的。

不过警察提到要带警犬还是让我松了口气,这种时候狗比人靠谱多了,虽然最后警犬也没出现(看来警察的效率也和我们这差不多……)。

前面妈妈的表现过于平静,让人难以接受,正和后面的自白互相接应。

我看到评论有人说,不管怎样还是不能接受对孩子说这么自私的话,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女人既要又要的结果,如果不喜欢孩子,就离婚,把孩子丢给丈夫,不就完了吗?

不就是无法承受离婚后的生活吗?

我想这些话,也是同样面对这些困境的,我们身边的女性们常常听见的吧!

但事实不是非黑即白,就像女主人公在电影里的那句台词:“我爱他,但我不想做他的妈妈。

”她并不是对自己的孩子没有感情,她也并不是没有被做母亲的道德身份裹挟,正是这些阻止了她轻而易举的做出另一种选择,只能一直在旋涡中下沉,甚至不能呼救。

如果完全没有对孩子的爱,那根本不需要费心去处理孩子在学校的问题,带孩子去医院,那自然也就不会觉得不堪重负了。

但爱也并不代表失去自我,甘愿付出一切。

如果非要从极端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那当然是无解的。

那对于孩子的父亲来说,又能保有自我,又能保有对孩子的爱,多么轻松,“多么方便”,为什么他就不会面临这样极端选择的问题呢?

他甚至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一份爱,一份责任过于沉重,难道就不能说出来吗?

难道说出来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吗?

有多少母亲在这样的死循环里耗尽了自己?

如果一份爱,一份责任过于沉重,而它又具有普遍性,那这时候应该指责的是没有做好觉悟的母亲们吗?

这时候应该指责的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分工,不合理的道德绑架,以及不合理的两性关系。

无论任何时候,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按自己的真实自我去生活和追寻,都是最正确的事。

在这里,不是一个母亲失去了对孩子的爱,而是社会和家庭摧折了她对孩子的爱。

 4 ) 真的乐意成为父母还是仅仅因为世俗的绑架

一镜到底,85分钟的比较短的电影。

对卢卡斯来说是惩罚,对两位父母来说也是,也让女主意识到了很多内心的想法。

男女主的家庭模式,女主是强势严厉的妈妈,男主是唱红脸做老好人的爸爸。

但是虽然一直说着疼爱孩子要给孩子更多关注,事实上却并没有做出很多实际的行动。

比如即使认为需要说出真相但是实际上还是过了很久才选择坦白。

女主的的妈妈对待她和她对待自己的小孩感觉存在一定的类似,她的妈妈忽视她的声音和需求,比如她不能吃披萨对麦麸过敏,但是她的妈妈却坚持,“是的妈妈你是对的,你比医生更懂”。

世俗里面去认定你是否是一个好妈妈的评判标准,是你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但这只是一种道德绑架。

男主虽然一直在强调他爱孩子,他没有逼迫女主辞去工作,但是实际上其实女主看似有选择实际没有选择,她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方方面面。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就像是选择了一份无法再更改的工作跳槽,即使这个工作再烂,原来的工作再好,她都无法把这个孩子塞回肚子里面去,她只能继续去做妈妈这个选择。

有些女性可能跳槽后发现,孩子带给她的成就感更深,她更喜欢这个,那是很好的决定;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女性来说,生育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

男主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带着孩子去做他原本就喜欢的事情,孩子只是顺便带着。

这种往往就是现实生活里面的一部分会说着自己也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很多的人。

男女主的情绪控制也能窥见平时里面他们对孩子会是什么状态。

男主看似温和但是实际上在疯狂按喇叭,女主的崩溃需要一定程度的稻草。

而且其实本质上双方的焦急,感觉更多来源于外界会对他们的评价,认为他们不再是好父母,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你是否真的想做父母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的别无选择,同时因为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以不得已而的呢。

一个比较小的短片,还是可以看看的。

高潮在于最后两个人的争吵吧。

 5 ) 看不见的绝望

有幸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压抑、绝望。

妻子向丈夫求救,被毫无同理心的指责丢孩子是妈妈的错,妻子向母亲求救,被指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忽视妻子过敏事实,妻子向警官求救,被指责不是个好母亲(这里的求救是指人在崩溃前发出的各种信号暗示)。

而事实呢,在家庭中长久的被无视的付出,在面对adhd儿子背后无数的牺牲,都在被配偶、家人、社会是为理所当然后由这个事件引起绝望的爆发,妻子向丈夫长达十几分钟的控诉,是千千万万女性内心的剖白。

影片卡在孩子找到了为终点,但实际上,整个故事并没有结束,丈夫依旧并没有多理解妻子,后续的压力和指责依然压向这个母亲。

 6 ) 《惩罚》

整部电影86分钟,却只有一个镜头,演员导演真的都太牛了。

电影名叫《惩罚》,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更是孩子消失对父亲迫切找到孩子的绝望无助以及知晓母亲内心秘密沉重悲痛的惩罚,对母亲被迫说出自己秘密,可能面临与丈夫离婚,家庭破碎,内心煎熬的惩罚。

观众对母亲的情感变化由疑惑到讨厌,再由震惊到理解。

父亲全然为儿子着想,却同时也忽略了母亲的感受。

电影中母亲两次提到了“这是惩罚,他对我们做得出来的”,毫无疑问,母亲对她的孩子失望透了,但不仅仅于此,她所失望的是制度,是夫妻结了婚就要用孩子来维持感情的无理要求。

最后的对白更是将整部电影推向了最高潮,这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诉说,所有家庭的难处。

“你是说你不爱你的儿子吗?

”“不,我爱他,我只是讨厌做他的母亲。

”“你难道不愿意做我的妻子吗?

”“我已经没做你妻子很久了,我做的只是你孩子的母亲。

”这简单的两句对白是多么深沉无力,也许到电影最后观众也不知道当母亲看见孩子回来了内心是高兴还是悲哀,丧子之痛还是丧子之乐。

诚心建议天底下所有新婚且准备要孩子的夫妻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7 ) 孩子,不应该成为婚姻的压舱石

这部电影和《坠落的审判》一样,都是因为婚姻的无效沟通被孩子放大了。

大部分评论觉得这部电影是从女性的角度来控诉生育对女性的剥削,但几个细节让这种立论有商酌的余地。

Ana知道自己不想要孩子,但又怕失去Mateo,所以从怀孕的一刻起,就觉得委屈了自己。

之后的7年,她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带着怨气来扮演一个好母亲。

从和她母亲的两次对话,可以看出她更倾向掩饰问题,而不是直面。

最后一幕,她说也许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感知了自己对他的真实想法。

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为了博取关注的途径。

她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有机会重来,她会选择生孩子之前就和Mateo分开。

生育,对Ana来说,是错误的。

但她也说其他母亲都认为值得。

所以,于其说这部电影是女权主义的伸张,其实更像是在探讨婚姻的本质,即两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否有足够的共同点而生活在一起。

假如这个基础不稳,孩子的到来,短期也许会转移注意力,但一旦有机会,爆发起来只会更严重。

这样的婚姻,孩子不是压舱石,而更像堵在火山口的石头。

 8 ) 惩罚 El Castigo (2022)

惩罚 El Castigo (2022)#13thBJIFF 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影院)。

9/10 北影节最佳影片,也是本次影节的闭幕影片。

电影聚焦特定空间特殊境遇下人物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变化,以一镜到底的电影语言营造出了高度沉浸的观影氛围,使得影像中的时间流速与现实世界完全同步,进一步缩短了角色和观者的距离,对电影创作者们来说也是一次巨大考验。

而长镜头的原生属性赋予影像的纯粹真实让电影极具现实意义,镜头焦点的转换推移聚焦人物的行为动线,引导观者被动跟随人物视角,增进对角色的理解和共情,在此过程中逐步走进人物内心,经历困境、挣扎、压抑和绝望,发出对“女性与母亲”身份的物化规训及不公遭遇的控诉、质问和讨伐,以及对父权制下“男性”愚昧暴戾的愤怒憎恶,和同为男性的羞赧抱歉,太难过了...

 9 ) 《惩罚》:爱,可以狰狞

尽管获得了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和最佳女主角两大奖项,《惩罚》得到的关注依然微弱。

这是一部四两拨千斤的杰作,两名主角,三名配角,85分钟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把女性在婚姻和生育中不被人察觉或不以为然的被压抑与被损害,轻轻掀开一角。

爱也可以狰狞。

虽然全片是一个完整的长镜头,但剧情其实是工整的三幕剧。

电影的前三十分钟是第一幕,安娜不顾丈夫马特奥反对,把儿子卢卡斯单独留在森林道路中两分钟,回来后却发现卢卡斯不见了。

他们开始自行寻找,安娜感觉儿子就是在恶作剧,丈夫显然更焦虑。

妻子觉得儿子需要教育,要明事理,懂分寸,守规矩,丈夫认为孩子才七岁,不应该对孩子太苛刻。

两个人的教育观完全不同,安娜直接指出,面对孩子的时候,她总是扮演“坏人”,丈夫总是扮演“好人”,孩子和丈夫的关系显然更为亲密,安娜坚持不把事情搞大,母亲打来电话询问路程时选择隐瞒。

寻找无果,20分钟时,马特奥选择报警。

当马特奥再次表达对安娜教育方式不满时,安娜则显得冷静又坚定:“儿子不出来就是要给我们一个惩罚,那是他能干得出来的事。

”一个严母,一个慈父,对孩子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也许永远没有最佳答案。

30分钟警察到来,进入第二幕。

在安娜坚持下,他们起初隐瞒了真相,根据目前线索,一名警察继续在林中搜索,另一名女警留下与后方沟通,同时继续搜集信息。

从警察处得知附近可能有美洲狮出没,丈夫更加紧张。

一本书让安娜破防,她送儿子一本书,但儿子不喜欢,这次出门他也带上了,原以为是默默认可,没想到书里已经被涂抹撕扯地一团糟。

安娜说,他就是在惩罚我。

她再次提起显然他们已经争论多次的话题,儿子在言行上有很多不正常,他们早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马特奥依然认为他没问题,他只是需要一个“不那么严厉,不总是批评他”的妈妈。

警察发现两条刹车印,马特奥不得已开始解释事情经过。

当他们开车行驶到此处,卢卡斯想拍森林照片,但父母着急赶路不能停车,卢卡斯开始吵闹,踢座椅,甚至遮挡母亲的视线,他们只好急刹车。

警察开始考虑更多可能性,他也有可能上了另一辆车,安娜回忆起确实有一辆红色车子超车。

警察一来就不让他们继续搜索,待在原地,配合询问,等待消息。

此时的等待已经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夫妻二人站在路边,沉默片刻。

安娜说,急刹车时,她感到恐惧,他们可能会出事,意外可能再次发生。

马特奥并没有接话,他的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儿子独自徘徊在一个陌生的有狮子出没的森林里。

眼泪从安娜脸颊流下来,马特奥回车上鸣笛宣泄,警察及时劝阻,担心鸣笛会让孩子觉得是一种威胁。

安娜和马特奥在儿子失踪后的情绪和状态已经逐渐区分开来。

安娜对儿子有许多不满,儿子已经在她心里造成一些伤害,而且儿子可能带来更多的威胁。

他希望丈夫能懂得她的紧张,焦虑,忧惧。

马特奥唯一关心的就是儿子能不能平安回来,他可能觉得儿子的走失就是因为妻子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他也无心与妻子谈论这些,这不是合适的时机。

他们大概是第一次正式面对儿子的出现给夫妻和这个家庭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妻子已经开始觉醒,丈夫依然不明所以。

第60分钟,奶奶打来第二次电话,安娜继续隐瞒,电影进入第三幕。

两人在车里抽了烟,安娜再次道歉,马特奥也安慰着妻子。

短暂的温情因为奶奶的电话再次破裂。

安娜还是企图控制事件影响,马特奥非常不满,他觉得很快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件事,甚至警方也会介入调查给他们扣上虐待的罪名。

马特奥的“想象”有现实合理性,但也许这就是压倒安娜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70分钟到80分钟,是安娜和马特奥长达十分钟对话,是电影的高潮段落,将电影铺垫已久的情绪和思考和盘端出。

安娜承认:“我内心有一部分不想找到他,永远都不想。

”儿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需要把全部经历投入到对儿子的照顾和教育中,衣食住行,学习社交,为此她甚至辞了职,告别了她最喜欢的工作。

马特奥扛起工作养家的责任,也会利用周末最“方便”的时候陪儿子玩乐,他们家也雇佣了阿姨,但这一切都取代不了母亲的使命,为了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家长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安娜做了这些,而且她也可以骄傲地说出她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做到了母亲该做的。

安娜听到很多母亲都会说,虽然付出了牺牲了,但是看到孩子成长,她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但安娜从没有这种感觉,儿子让她感到空虚,儿子让她看到她放弃的一切:“我说的不只是工作,我说的是我自己,他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

我甚至不再有欲望,对任何事情,永远。

当你不再有欲望时,就好像你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一个新生命的成长是以另一个生命的萎靡为代价,还可以堂皇地称之为“爱的奉献”吗?

安娜和马特奥的交流几乎一直是错位的,安娜一直在倾诉她内心的感受,马特奥或者无动于衷,或者觉得这些都是“胡说八道”。

安娜做这些主要的原因就是马特奥期待她成为一个好的母亲,而马特奥就代表着社会对女性在婚姻中职责的期待和要求。

安娜的“牺牲”都是理所应当,没有讨论必要;马特奥的不满也是顺理成章,心安理得。

我不觉得这仅仅是女性主义的视角,背后更深切的关注是个体的价值、存在的意义,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应得的权利和自由,传统和道德则会无视权利,绑架自由,并上升为不言自明的社会规则。

但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承受这些牺牲的绝大部分依然是女性。

“你是说你不爱你儿子了吗?

”“不,我爱他,我讨厌的只是做他的妈妈。

”“你讨厌做我的妻子吗?

”“我很久没做你妻子了,马特奥,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她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妈妈,但唯独不是她自己。

电影中的儿子只是最后露面,打断了父母的争执,好容易开始的深层交流又戛然而止。

儿子找到了,父亲喜极而泣,母亲面无表情。

从父母的口中我们其实无法客观认识卢卡斯,他的淘气,他的可怕,难判定有几分真假。

但换个角度说,正常的乖巧的老实的孩子也需要父母付出同样的代价。

无论价值判断如何,新陈代谢是最大的“正义”。

看完电影会觉得《惩罚》的片名非常准确且包罗了电影想表达的不同方向。

父母用冷落惩罚儿子,儿子用“失踪”惩罚父母,男权社会用生育惩罚女性,因果循环用破碎惩罚家庭。

一旦天平失衡,覆巢之下无完卵。

 10 ) 一位母亲的告白

一上来就被这位母亲的焦虑所吞噬,虽然她表面上看上去冷静,但有些反常。

她在否认现实,否认儿子可能遇到的危险,最终是否认自己会对儿子带来的伤害,以避免感到内疚和罪恶感,这样,就不用感觉自己是个坏妈妈了。

直到后来,我们才听到她对儿子的恨,她并不想做母亲,她怕失去丈夫。

有一个细节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她和母亲的对话,让人感觉她被母亲忽略了,母女关系可能紧张。

这让人猜测她可能没有一个好母亲的榜样,这让她不认可自己,没有信心做一个好母亲,也可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有同样的经历。

这些她可能意识到了,也可能没有。

所以,她对自己是否好、是否好母亲非常敏感。

她觉得别人都在批评她,眼光里都是审判。

也因此她无法忍受儿子不喜欢她买的书,把这当成儿子不爱她的证明。

越是不相信自己是个好妈妈,越努力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然后她为儿子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自己有些安慰,少些内疚。

但是,也因此她做得越多,就越恨儿子。

孩子和母亲一样敏感,他是能感觉到母亲的这种情感的,虽然他未必能表达出来。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母子之间充满了潜意识的相爱相杀:母亲没有说出的不想要这个儿子,儿子蒙住开车的母亲的眼睛,母亲没有说出的抛弃儿子的愿望。。。

实际上,她做了那么多,说自己感到空虚,感到被儿子占据,是因为她无法感觉到满足。

这和很多母亲累并快乐着是完全不同的。

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母亲的辛苦,而是她不相信自己会是个好母亲,这让她无法从爱的关系里得到回报。

因为在她心里,有一个忽视她的,批评她的母亲,她会把这个批评的母亲投射到丈夫、儿子、女警身上。

她觉得委屈,害怕被抛弃,生儿子只是怕失去丈夫。

她觉得自己是被迫的,丈夫成了加害者。

实际上这都是她的内心戏,一些潜意识的内心冲突。

这惩罚着她自己,也投射出来,惩罚儿子、丈夫。。。

很多父母都在养育孩子时遇到很多困难,做了很多努力,学习很多知识,却还是无能为力。

他们可能都像这位母亲一样,无力的根源就在自己内心深处,就在他们自己曾经的经历。

他们非常害怕自己不是好父母,害怕不被认可,所以特别渴望被认可,尤其需要孩子来证明自己是个好父母。

越是这样,现实越像不容质疑的证据,狠狠地打在脸上。

转折在于她终于可以承认自己内心对儿子的敌意,这让她放下了端着的好母亲形象。

从这个时候开始,她开始整合心中爱与恨的两部分,她慢慢变得真实,脸上有了光泽,让人感觉不再那么焦虑。

这种变化,丈夫和儿子都能感觉得到,这个家庭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最后儿子的回归,夫妻的和好,像一个隐喻,真正充满爱的家,需要父母能爱自己,当她爱自己,接纳自己,丈夫和儿子就真正地回归了。

结尾,她看着拥抱在一起的丈夫和儿子,她会迎上去和他们拥抱在一起吗?

还是会被动地等待儿子来拥抱她?

我相信她会更主动的。

《惩罚》短评

触目惊心的母职困境——“我内心有一部分不想找到他,永远都不想”“他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9分钟前
  • Amina
  • 还行

能共情母亲讲的每句话

12分钟前
  • 多肉岩岩
  • 力荐

生他干嘛使

16分钟前
  • 大洁
  • 还行

胤祥 :2022塔林影后+2023北影节最佳影片/并列影后。相当不错,一镜到底完成度还可以,其实更有意思的是数字高清不仅使得影片得以在近黄昏的森林中拍摄,而且极好地捕捉到了演员面部的各种真实生理反应(如哭泣或愤怒带来的鼻翼与眼周的变化),实话说这种片子才应该上高帧率!剧作也算不错,悬念与反转埋得扎实,也因此能把家庭剧上升到社会剧的层级,并且以金句“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母亲”深入讨论了母职惩罚问题,很容易引发社会共鸣。当然这类片子难免有凑时长的尴尬过场戏,本片做的算是相当好了。结尾太弱了……

21分钟前
  • 低度开发的
  • 推荐

树林里探讨育儿?

23分钟前
  • Xu
  • 还行

剧情的走向让观众情绪产生了大转折,面对孩子走丢事件,开始是通情达理的父亲与严厉冷漠的母亲的对比,让观众与父亲共情;后半段则是通过即将崩溃的母亲的心灵剖析而与母亲共情。母亲承认希望孩子找不到、可能永远不希望有过孩子、因为生养而放弃工作、泯灭欲望、丧失自我的自述太痛了!家庭角色的定位和分工、不同付出,绞杀了这位母亲对家庭的热情和爱。艰辛、不平、失望的母亲和叛逆成长的孩子互为惩罚者。

27分钟前
  • 漩涡之外
  • 推荐

孩子走丢作为一个引子出现,婚姻拉扯和家庭剖析才是硬菜,一场荒唐的闹剧之后,他们会不会反思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实里面大多数家庭还意识不到,或许真的有那么一天,将会是一个悲剧降临。

32分钟前
  • 杜夫特
  • 推荐

对话电影,十分揪心,但结尾部分太倚重台词和表演去铺,确实有些弱

34分钟前
  • C341
  • 还行

意义胜于内容吧(母爱神话育儿分工etc.老调重弹)

38分钟前
  • Dua
  • 还行

这个电影不适合单身女性看,只会让更多女性害怕生儿育女。

39分钟前
  • 金渐来
  • 很差

致郁 说起来 父母亲都不是不讲理的人 情绪也挺稳定的 怎么就能教出那么一个不知轻重的儿子 不仅是他妈 我也不想让他被找到 真的很烦人 挺好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不是做了母亲就一定要有母爱 并不是有母爱就一定要舍弃全部的自己 道理很简单 只有做了的人才知道有多难 七年带孩子去过两次医院的父亲 每个周末陪孩子玩一玩的父亲 自然是好做的 但是一周五天时时刻刻都得顾着孩子的母亲 是真的不好做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孩子之前能考虑清楚 到底有没有那个耐心和足够的牺牲精神 去为人父母 不行的话就快算了 毕竟人类这个物种 也并没有什么必须要延续下去的理由 拍摄是一镜到底 挺流畅的 很考验演技 男女主很OK

41分钟前
  • Silence_Gun
  • 还行

难看死

46分钟前
  • 澳门经典小吃
  • 很差

无限放大场面调度的难度和无限降低剪辑的作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在惊艳之余还是有一些影片节奏把控方面的问题。最后时刻夫妻对话中对母职的讨论一针见血,婚姻的困境即是女性的困境。以及,女主演得是真好。

47分钟前
  • 砂糖橘。
  • 推荐

婚姻是埋葬女性的坟墓 但你完全可以选择不结婚 不生孩子 而不是生出一个孩子又这样对待他

51分钟前
  • Au Revoir
  • 还行

「13’北影节最佳影片天坛奖!」失踪的孩子逼迫母亲讲出了真相,然后,日子还要这样年复一年的煎熬着度过。安娜的生活折射了无数被枷锁禁锢的已婚女性+全职主妇+称职妈妈的人生轨迹(东亚尤如是),面对困境的压抑、挣扎与绝望之情随着演员的表达溢出屏幕,非常出彩。电影人物寥寥场景不多,但情感积淀与情绪爆发相当深刻,一镜到底对演技考量更是大有加成,天坛奖演技奖都值得!

56分钟前
  • 周宇勋
  • 还行

有时庆幸自己不是一个母亲。

1小时前
  • 🌨
  • 较差

难得的真实且深刻

1小时前
  • Apotos Joy
  • 力荐

不婚不育保平安+1。一镜到底好厉害👍🏻。

1小时前
  • 颜落寒
  • 推荐

13thBJIFF CBD万达映后。前面情绪铺垫,后面情感爆发,不太好的是全部问题的解释都用台词直给了,欠缺影像的表达。另外结尾处理的太单薄了,缺少力度。制片人和导演都是男性,能如此关注婚育女性困境,还能够这么犀利,确实难得。制片人说是100%的一镜到底,着实厉害。

1小时前
  • 二头肌
  • 还行

反转的不错,但是我最近对于女性话题太过关注了吗,感觉这片对于女性的书写有点限于形式化……本来以为是想讨论这个女人的性格形成历史,没想到……也不是说不能探讨吧,就是太程式了

1小时前
  • 豆瓣在逃江湖骗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