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内容简介的话,这个翻译大约会骗到一票人,“决战”二字纯粹是翻出来的,所以还是叫“以拉谷”靠谱一些。
说到保罗·哈吉斯通常用的一个词是“金牌编剧”,06年“力克”《断背山》拿下最佳影片,并获最佳原创剧本奖,保罗·哈吉斯才算真正浮出水面——要知道《Crash》是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此前他只拍过一些电视剧,而且现在也主要操作的是电视剧。
而我对他产生极好印象的一部戏则是《父辈的旗帜》,东木头大叔老而弥坚的最重要的支持,恐怕正是保罗·哈吉斯的编剧——他们合作了包括《百万宝贝》在内的几部戏。
007最新的两部同样是保罗·哈吉斯名下的编剧作品。
当然就事论事的话,《以拉谷》仍然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稍稍扯远一点的话,《以拉谷》和近一点的《华氏911》,稍远的《阿甘正传》,以及更远一点的《Coming Home(1978, Hal Ashby)》、《猎鹿人》、《Taxi Driver》等越战片是一个脉络。
它处理的是士兵的“心理创伤”——在这部片子里叫做PTS,创伤后压力综合症。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已经被反复讲述到滥套的程度。
在美国电影里,通常对战争有三种表述:1、各种对正义、牺牲之类的“人类价值”的正面表述,参看《拯救大兵瑞恩》;2、战场对人的异化,参看《现代启示录》;3、各种形式的战争创伤疗愈;以及上面这些的杂糅。
当然对战争的评判也有关系——通常对二战是正面的,对越战以及伊拉克战争都是负面评价,这些简直都成为某种意识形态式的表达了。
保罗·哈吉斯的强悍之处在于他对故事的处理,以至于把滥套讲出了些许难得的新意。
就故事结构而言,《以拉谷》是一个《肖申克》式的故事,当最后翻盘的时候,前面所有铺排的细节顿时发生了意义的反转,再举一个例子便是《不能说的秘密》——这部片子笨一点,把“重新讲述”这一层做实了;《以拉谷》则要精明许多。
从这个角度来讲,《以拉谷》是一部很优秀的推理电影,大致属于新本格和社会派的一个杂糅,里面有四拨侦探——军方、警方、女警官以及死者的父亲,后两个强悍一些,并且父亲最强。
这种叙事方式是保罗·哈吉斯的招牌动作——《撞车》或者《父辈的旗帜》都是如此。
然而要指出的是,保罗·哈吉斯不能免俗的也采用了美国式的双线结构——一个恶俗到无聊的技巧,比如《达芬奇密码》、《巴别塔之犬》之类的畅销文本的技术,把悬念放在逐步揭示的副线上。
如果主角得到一本日记,那么可以确定的是,在小说结束之前,这本日记他一定不会读完,在这部片子里,手机里的视频也是如此,虽然最重要的一段视频很早就放出来了,但是它不产生意义,直到所有的视频都被修复并被观众看到,意义才逐渐揭示。
当然,虽然恶俗,但是这个技巧无疑相当有效。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哈吉斯的叙事策略,显然是来自推理小说的一种技巧,不停地提供信息并组织意义,然后不停地推翻和重构,在翻盘的时候给出所谓“真相”。
这种方式的一个变体是“多线交织”式的文本,典型如《低俗小说》、《上帝之城》、《巴别塔》、《Crash》、《石头》和《赛车》等等——当然细分的话还是有区别的,我需要指出的只是这种叙事方式的意义正是一种突破经典叙事的尝试。
另一方面,哈吉斯的策略是采取一个相对较左的姿态,带有一定的批判性,比如《Crash》中讨论的种族问题(当然也被批评最后的和解太过理想化》;《父辈的旗帜》中讨论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问题,把原著中无疑的“自恋”转化为一种甚至不那么温和的批判);以及《以拉谷》这里,虽然不及《华氏911》那么激进,然而批判性的思考仍然存在,包括对战争,以及从女警官一边带出了些许对性别秩序的讨论。
大约这是影片在07年连原创编剧提名都未曾获得的原因——参看当年的最佳编剧《朱诺》,是多么保守主义的一个表述,大概我们知道这部片子确实踩到了线。
然而还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哈吉斯仍然掉进了意识形态式的滥套,大约这两处是他意识不到的东西,其一是精神分析式的语言,当美国甚至西方社会已经把精神分析作为一个日常的表述时,大约它本身的悖反之处不再被提及,因为我们看到片子里所有的人都轻松地将他们的行为指认为受到某种精神创伤之后的反应,无论是凶手还是被害者;其二则是——孩子,这个西方的“发明”。
如果大卫是因为杀害了一个“孩子”而导致精神崩溃,虐待俘虏,吸毒、嫖妓,以至于他父亲一步步地发现自己的“好孩子”崩坏成一个十足的坏小子,那么是否能推导出一个结论:一个孩子的生命价值远远大于成人——那些在美军的侵略中丧生的士兵和平民——的生命价值?
这无疑是相当滑稽和可笑的。
所以哈吉斯在最后把主题归附到大卫王和歌利亚的传说上,所表达的无非就是:1、那些去伊拉克的美军士兵都是些孩子;2、他们要战胜的是恐惧——虽然这个词也很可疑。
于是我们看到精神分析的有效之处正是在于提供了一种逃脱路径,哈吉斯能做的大约只是给出了“认罪”而并没有给出“救赎”或者“疗愈”,或许这正是这部片子的冒犯之处。
正如片尾倒挂的国旗所指称的东西那样。
这大约是从《父辈的旗帜》延续下来的观点。
或许这些批判的表达由“外国人”——意大利人东木头大叔,以及加拿大人哈吉斯——来做比较合适。
这部片子其他没有什么可说的,其一是因为剧作太出色,尤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其二是因为视听和表演都比较规矩,同时因为故事本身的原因,剪辑不如《Crash》和《父辈的旗帜》那么出彩。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手机视频,尤其是异常模糊的手机视频在影片中的使用,这倒是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视觉因素,尤其在最后翻盘的一刻——手机视频画框之外的“真实”场景的再现的时刻,显得格外的有力。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比起当年奥斯卡大赢家《老无所依》好得多。
所以结论是,奥斯卡不过就是奥斯卡而已,如果你不是美国人就不要太在乎,没得到奥斯卡的好片儿多了去了——比如远一点的《公民凯恩》;对于Imdb来说,汤米·李·琼斯的戛纳影帝也不如一个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值钱。
01美国的反战片是那样的沉闷,从音乐到画面再到整部影片所表现的主题,总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
此后,似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安放在自由和平时代飘荡已久的心了,我们尝试去查阅历史资料,尝试用眼泪感受战争环境下的那些心酸,但,那些被海水没过眼睛时的恐惧、子弹掠过头颅时对生的贪恋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
斯人已逝,很多东西无从说起,遗憾这件事情却永远留在人的心头,夜夜回响。
我看保罗.哈吉斯导演的《决战以拉谷》,这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冠以犯罪/悬疑标签的影片。
以前艺考时期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拯救大兵瑞恩》、《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觉得算是喜欢,但还称不上爱,《决战以拉谷》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成为我心里的第一名。
我也未曾想到,看到片名以为画面会是血肉横溅、子弹横飞的电影,121分钟里,我看到更多的却是一种残忍的沉闷。
我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揪着。
退伍父亲汉克接到儿子失踪的电话,抱着希望寻找儿子迈克的下落。
我以为,这会是一个体现美国英雄主义的电影,父亲无所不能,最后找回自己的儿子。
但是,却在电影开始没多久,我们就被告知这位老父亲的儿子死亡,并且死得惨烈,凶手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迈克的尸体被肢解。
02这或许是整部影片从头到尾一直让人很压抑的原因了,死亡在一开始就笼罩在观影者的心头,更藏在老父亲欲言又止的神情里,这个时候的他,是无比落寞的。
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最后一个儿子,同时,也是再也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儿子。
汉克的妻子声嘶力竭,眼睛红肿。
“汉克,我们生了两个儿子,你原本是可以给我留一个的。
”“迈克是自己想当兵的,这件事上我没有鼓动他。
”“在这个家里,他如果不走出去,他永远感受不到自己是一个男人。
”汉克的人物角色很鲜明,在导演的安排下,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都在像我们表现他的刻板、严谨、一丝不苟、规律、警惕。
部队生活多年,条例的灌输已经深入了他的骨髓,同时,汉克带进了自己的生活里,也涉及到了他的家人。
我们从而得知,其实,迈克的一些行为是可以从原生家庭里找到原因的。
他去参军是一种证明,也是尊严的体现,只是,他远不了解的是,部队既可以有光荣、有尊严、有权利,还有的是他不曾真正触及过的黑暗面。
当然,部队只是一个载体,最终的原因是战争,这是一个反战片本身所想告诉我们的——战争摧毁人性、人比任何时候都贪恋安宁、更渴望权利和金钱,再者,世界是需要和平的。
死亡比任何时候都多,死亡也比任何时候都令人恐惧。
03父亲汉克在寻找迈克的过程里,一直在儿子生前拍摄的视频里寻找线索,那些晃动的镜头,模糊不清的影像,影像里变形的人,其实都是当时那个环境下人们内心的映射。
在伊拉克的时候,迈克是混乱的,是充满恐惧的。
那个时期的他昏暗迷茫,他不想打仗,抗拒待在伊拉克这个地方。
战争的残酷和该死的规定都导致他看到更多此前不曾了解过的人性,战争面前,不分善恶,也没有对错的比较;有人要生存,有人就必须死亡。
恐惧、贪婪、命运在蹂躏和考验着每一个人。
在那个大环境下,没有人能逃过这样的考验。
迈克在生前和战友一起去酒吧、去挑逗舞女、嘴巴里说着污秽的词语,抓到伊斯兰教教徒后,更是肆无忌惮的折磨他们的伤口,把快乐建立在放纵自己上,只为求得内心的一点愉悦;但是,他们都知道,在当时,那种体制里,快乐太昂贵了。
他们更是永远无法得到。
这一切都充满了表面的恣意,迈克不知道怎么在那样压抑的环境里向上生长,于是堕入深渊。
04整部影片最残忍的设定:迈克是被曾同生共死的战友杀死的,并肢解焚尸。
“我们以为有人在烧烤。
”也真是一句极为讽刺的话语。
真相常常让人无法接受,潘宁平静的讲述着一行人如何杀死迈克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一丝怯懦,一种麻木的勇敢让人觉得害怕。
“我们本来想把他埋了,但是太晚了,我们都饿了。
”“我们在炸鸡店买了吃的。
”“我们都喜欢迈克,但是,我相信,有一天迈克总会拿刀捅向我。
”后知后觉,残忍的不是战争,而是在战争下日益麻木的人心。
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格外的冰冷;生亦生,死亦死,我们似乎都在被迫勇敢着,在人生这座修罗场里,每一个人留下更多的终将是遗憾。
战争终究只是人类系统性释放杀戮天性的机制,总会有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理由允许、蛊惑一些人合法的使用暴力,而暴力一旦被毫无约束地实施,它只能不断升级。
几乎所有战争中都会有令人发指的战争规则外的杀戮行为,尤其是在交战双方实力悬殊的时候,这基本上无关民族、信仰、道德、教育等等约束人性的机制,天性一旦被释放,能控制它的只有老天爷。
既然人类大概率永远也摆脱不了战争阴霾,那唯一让我们还能以高等动物自居的行为就是对战争的反思与有限的约束,反战片就是这些行为中的一个,尽管它们一定收效甚微。
但有,总比没有强。
当施害方或者说胜利者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失控时,短暂的和平也许就离我们进了一步,而当受害方或者自觉失意者总认为”此仇必报“而美化战争或宣扬仇恨时,战争只是迟早的事。
『以拉谷』并没有大张旗鼓地高举反战招牌,故事架构也没有因为源于真实而显得平铺直叙。
影片如推理剧一般利用几个已知的前提,来推导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而隐藏其中的反战情节,也在探寻真相的脉络中,慢慢地拨云见日。
当直白说教式的反战语调越来越令人反胃的时候,『以拉谷』独具匠心的构架,更能诱发出一股绵绵不绝的伤感。
影片最精妙的设计,莫过于遇害儿子手机中残损的视频。
它们被逐个修复呈现在父亲眼前,了无痕迹地穿插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之中。
这看似只是父亲饱受丧子之痛的煽情桥段,实则却是一把打开谜面的钥匙。
将这些视频串联,父亲看到了一个曾经饱满的灵魂,是如何在战争中被掏空。
而身为老兵的父亲,其心中多年来奉行不悖的信仰,最后也如同那个被“悍马”撞翻在地的伊拉克孩子一样,支离破碎。
HAGGIS拍了以种族歧视为题材的《撞车》,大受好评,这次又以人文热点“反战”为题材开拍《In The Valley of Elah》却不料倾尽全力的一拳只击在棉花上。
以反战为题材的电影太多了,HAGGIS另辟蹊径,以士兵在战争中,被扭曲的病态心理为突破口,意想突出反想思想,但士兵只是战争受害者中一个很小群体,受害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
这样的叙事重点,自然显得过于片面,力度不足。
整理了一下片中的细节。
1、整部片中的电台、电视大部分都在播放主张战争的信息,开头二分多钟JONES在修车时,电台传出来的就是主张战争的讯息,还有五分钟左右,JONE开车夜行那段2、开头用了个小小的叙事技巧。
那段黑幕独白是MIKE被战争改变心理的源由,下一镜头,已跳转到JONES失去儿子的消息。
3、有段战争的视频,人被烧死了,但衣服却完好无损,这是用了化学武器的原因。
战争,多残酷!
4、有个因为爱狗被退伍军人丈夫淹死来报警的女子,报案时,大家都嗤之以鼻,当作笑谈,最后女子也被心理已变态的丈夫淹死。
看一下报案时的对白和后面现场的报置,就知道女子的丈夫就是一个退伍军人。
这是一种加强主题的隐喻情节。
5、很多人问蜘蛛侠的好友James Franco在哪里?
其实就是一开始在军中,接待JONES那个。
在片中七分钟左右的时候。
6、HAGGIS编剧的确很强。
一开始有些对白,重温第二遍才看出味道。
Franco接待JONES说了一句话:“他们派去的地方,如果呆上几天,能不逃走就是一个奇迹。
”他们最后的确没逃走,成了奇迹,但他们的心灵也被扭曲,虐俘、毒品、光顾色情酒吧,捅死曾经共经生死的战友等等。
7、以拉谷说的是一个勇气的故事,这片说是一个士兵心理的故事,看来是风牛马不相及,其实DAVID指的就是那些被迫上战场的士兵,他们一直都很害怕战争,但却又如此无奈和可怜。
最后,只能在勇气的鼓舞下站出来应征。
才才Lee老头(BTW,Lee老头真是老)一出来那个调调,我就悬着颗心。
再来个老无所依我可不依。
总算老头开车出去的时候音乐响起。
吓得我Susan Saridan拿着个洗衣篮子站在房门口说“is there anything you wanna tell me?”的那个样子真有韵味。
总之,这3个人的戏都演得很足。
这个剧是接着《recount》后看的。
看完觉得有点不关己事的悲哀。
大概所有的民众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信任交给日后毁灭我们的人。
他们说,你有权利。
他们还说,这叫责任。
在国家的名义下。
(芷宁写于2008年2月20日)不论《In the Valley of Elah》被直译为《决战以拉谷》,还是演绎为《进退维谷》、《震撼效应》,都有那么点怪,如果就发现儿子迈克的死因真相及其因伊战而形成的人格改变,所带给父亲汉克·蒂尔菲尔德(汤米·李·琼斯饰演)的震撼而言,《震撼效应》这个译名还算靠谱。
影片英文名出自《圣经·撒母耳记上》的第17章,3000多年前,以色列人和腓利士人交战于以拉谷,以色列牧羊少年大卫凭借勇气机智和沉着,用五粒石子打败了巨人歌利亚,当汉克将这个故事当作睡前读物讲给警探艾米丽·桑德斯(查理兹·塞隆饰演)的儿子戴维听时,小孩反问道:“为什么国王会让一个孩子去决斗?
”这个问题让汉克无法回答,就如他无法回答儿子迈克的质变和战争之间的关联一般。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片名还是有点意思的。
本片是自《撞车》后,保罗·哈吉斯执导的第二部作品,他也是本片编剧,自去年编剧创作《硫磺岛来信》与《父辈的旗帜》后,哈吉斯再一次将自己对战争的认知和思考,结合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以光影手法呈现出来。
总感觉哈吉斯是个有点“贼气”才华的影人,善于把握严肃题材,巧妙地通过个体的遭遇、命运和情感来反应一个大的命题,从而激发众人做广泛的思考,并能很好的权衡片中各个理性与感性的层面,让说教气息不明显,也没让情绪飙得收不住,且其中每个细节的设置也都是意味深长的。
在这部《决战以拉谷》中,哈吉斯的创作态度依旧严肃,还启用了对的演员担任对的角色,采用层层剖析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呈现得颇有冲击力,准确而舒缓地把思考和反问传递到观众那里,不矫情刻意也不强势逼人,却极具说服力。
该片情节的取舍设置也做的颇有技巧:虽没直接狠挖军方内幕,却让观众了解到它问题连连;也没任何直接的反战言论,几乎所有有关战场真实情况的叙述以及对战争不满的台词都出自士兵的口中,显得客观而可信;更没有正面表现战争场面,所有有关伊战的模糊画面都是通过迈克手机里的视频来表现的;影片甚至没有直接挑明战争与改变人性之间的关系,貌似只是触及了周边,但其用意不言而喻,反而令其所营造的批判氛围更浓了。
哈吉斯慧眼独具的选中了曾刊登在《花花公子》杂志上名为《死亡与耻辱》的文章作为影片的雏形,《死亡与耻辱》讲述了一名伊战大兵刚刚回国就惨遭杀害的真实事件,其父随即展开调查,最终查明凶手竟是儿子的三个战友。
并非特意营造迷局,在将这个真实事件用电影手法再现时,哈吉斯耍起了排查“不同嫌疑对象”,这种多角度多层面的解析方式,从而步步惊心地反映出美军中存在的诸多尖锐而现实的问题——心理超负荷的大兵们表现的十分变态,不论毒品依赖还是军纪败坏,不论在伊拉克时的虐俘,还是归国后的肆意找乐子,一旦出了问题,上面还利用职权扯谎包庇。
当一个年轻人的内心由单纯转为惊惧继而沦为暴虐后,所造成的残酷真相令人触目惊心。
影片多次运用了比较手法来再现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格转变,从战场上返回的儿子却在美国国内驻军基地附近变成了支离破碎的“烤肉”,汉克寻求儿子死因的过程,实际上是认识儿子到底变成了怎样一个人的心痛过程,战争对那个居家大男孩进行了可怕的“改造”,在调查过程中,他的丑陋逐渐浮现,通过修复的手机视频,汉克看到了儿子对受伤伊拉克人的欺凌,借他人之口,他得知儿子变得十分冲动,爱说脏话,还总出入色情场所。
当女警探艾米丽怀疑起迈克的战友时,曾当过军警的汉克予以了强烈的反驳,在他看来,一同经历过生死的战友是不可能杀掉彼此的,然而事实证明他太纯洁了,当罪魁祸首最终认罪时,其中那个曾帮汉克修过车并和他一起抽烟聊天怀念迈克的士兵潘尼显得十分坦然,他表示他不讨厌迈克,但事情就是这样失控的发生了,他是第一个拿刀捅向迈克的,如果这事儿不发生,没准哪天迈克也会杀了他,因为他们常常“在上一秒欢笑,下一秒就恼怒”。
那夜,这些大兵们在一场因口角而起的打架中捅了战友迈克42刀,并在野外把他肢解了、烧焦了,一任之后野兽撕啃,而后,他们居然能堂而皇之地拿着迈克的信用卡去买霄夜吃,就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影片后段,当汉克回到家中,打开早先儿子从伊拉克寄来的邮包时,看到了儿子寄给他的照片,照片上的迈克和后来杀他的战友们一起坐在军车上灿烂的笑着,这张摆拍的作秀照片,和汉克在儿子手机中看到的照片风格完全不同,正如那些大兵所言“不想让父母看到我们这样”,变化了的儿子依然希望老爸心目中的他还是美好的。
片中的汉克是个相信勇气的人,因为相信,他讲少年英雄大卫的故事给小孩听,他也是个以从军报国奉献国家为荣的退伍军人,并以儿子继承父职为傲,在他的军人长子大卫10年前因军用飞机失事而亡后,他没有如妻子琼安(苏珊·萨兰登饰演)要求的那样“至少把迈克留给我”,继续毫不犹豫地支持小儿子从军。
然而,事实真相颠覆了他以往的价值观,他不得不苦涩地接受儿子被改变的事实,也不得不重新评估他的信念和价值观。
影片有个比较匠气的对比反衬,开始不久便设置了汉克纠正某人升星条旗时将旗拖在地上的不敬做法,并告知其绝不能挂倒国旗,因为倒挂国旗表示已陷入危机需要国际援救,片尾,汉克将一面破旧的国旗倒着挂上去,其用意昭然若揭。
这部流露着反战情绪的影片整体基调显得十分低调朴素,从而留给了演员们很大的表演空间,而该片的演员也都十分出色,不论影帝影后们还是无表演经验的参演大兵们。
《时代周刊》曾这样评点“专注的演员和出众的剧本让本片远远超越了《撞车》。
”特别是汤米·李·琼斯那水过无痕的表演功力十分了得,他将这位外表坚强遭受丧子之痛的老人塑造得丝丝入扣,将那逐渐递进的情绪拿捏的举重若轻,有媒体如此评价——“汤米·李·琼斯足以问鼎最佳男演员。
”只是这次最佳男主角的竞争似乎较激烈,汤米最强的竞争对手应该就是《血色降至》的丹尼尔·戴-刘易斯。
由主张反战女演员的苏珊·萨兰登来演士兵的母亲似乎再合适不过,她出场的戏份不多,却十分抢眼,不论初闻噩耗时的撕心裂肺,还是认尸时的悲愕过度——当看儿子那没留下什么的尸身时,母亲伸出手,触摸着隔离玻璃,呐呐地问:“只剩下这些了?
”查理兹·塞隆的表演自然内敛,给予了属于女警探这个角色所需的戏份,当她向汉克表示,在汉克给她的儿子讲了大卫的故事后,小孩想要一个弹弓,“这样下去,我是不是还得给他买个玩具手枪?
”这句看似不经意的对白却暗含着教育方面的隐忧。
汉克一直以勇敢正义爱国这样的信念来教育儿子们,然而在伊拉克,迈克遭遇了噩梦,因惧怕遭遇恐怖袭击,美军士兵手册上规定,巡逻时遇到有人挡在前面,哪怕是小孩,也要快速开过去。
就这样,迈克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小孩被撞死,他的信仰坍塌了,他打电话给汉克,痛哭流涕地说:“爸爸,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
”然而,电话那头于睡梦中惊醒的汉克却没能听出儿子那岌岌可危即将失控的情绪,没找到情绪出口的迈克很快挂了电话,接着,这个单纯而脆弱的美国大兵在信仰崩盘后,开始如其他人一样沉迷于毒品和变态行为,所有这些容纳在影片里的丰富信息,令人难免想起小孩的那句提问:“为什么国王会让一个孩子去决斗?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101623_d.html)
“金牌编剧”保罗哈吉斯在这第二部作品中延续的“道德焦虑”,其隐晦不足,必定依然遭到那一部分人的诟病。
不过这部较前作形式收敛却分量更重的作品,似乎在“各大奖项”意外遇冷。
[Crash]的口碑带来一次金狮角逐的机会,颗粒无收倒也并不难理解。
(可是Tommy Lee Jones,他的演出难道不如某神枪手吗?
)所以,支持双眉一贯紧锁面容永远忧郁的琼斯大爷荣膺奥斯卡影帝宝座,这令我有些难以理解的来自本土的唯一提名。
我更愿意看到的结局是,Mike拍下那张照片,黑屏后画面之外响起那句“Dad, you gotta get me out of here.”。
一度认为之后长达六分钟的收尾是个累赘。
不过,最后的画面显然是要给美国人自己看的。
至于有没有搔到反战之痒的种种,没有资格多说。
不再有[Crash]里那样的和解与妥协,一个衰老的背影独自承担了一切。
曾经在两个小时内塑造多个人物,各自却不单薄。
这次的Tommy Lee Jones无须再说,Charlize Theron素面红颜甘当绿叶,面对来自男同事的冷嘲热讽挺身对峙,(这里有些对白很精彩,哈吉斯是否有意在“性别歧视”问题上来个擦边球?
)也是肃然起敬。
观看始终是全神贯注的,在于谜底之前所面临的一切阻力,在于持续跌落的情节走向。
以至于,Susan Sarandon认尸时已经噙着热泪。
作为标题的the Valley of Elah,还能说是个隐喻吗?
两次点题却稍嫌生硬。
以拉谷,神话中勇敢小孩和魔鬼的决战之谷。
在老人的叙述之下,显出为了查明真相由谷底而上的艰难。
面对主题,联系女警察Emily最终所说“He would have been really scared.”内心的恐惧敌不过战争对于人性的吞噬?
我在这里似乎有套题之苦。
延伸于基本情节之外的,Emily在家中和儿子的几场戏,以及她与上司一番对谈中的一些情况(这个上司竟然是07几部重要美片中屡次露面的Josh Brolin),为这个人物的处境作了铺垫,也有助于其形象的加深。
为狗报案的女人之死显然也是为了刻画女警察的内心,倒显得没有必要了。
(后注:这里看片时有疏忽,因而产生理解错误)不过此处运用的镜头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流畅,而整部电影正是陷在这种冷静而扣人的气氛之中。
下附个人认为言之有理的影评一篇。
http://msn.mtime.com/my/hongxiutianfan/blog/599760/#Comments
关于反战什么的就不多说了,大家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只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感受,对剧中几个人物的感觉。
1、女警: 不知道大家对片中的这个女警角色感觉如何,一个正义的,帮助老人把案子查到水落石出的好警察?
非也,她只是一个很平庸,没有什么本事,靠着与队长的关系而当上刑警的女人,因为如此,她渴望能有所建树,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歧视眼光,所以,她才会在遇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如此地拼命。
仔细回想几个细节就能清楚这点,和老人第一次到现场的时候,老人很快看出了杀人的地点以及拖尸的路径,还有绿色车实际上是蓝色车,还有后边他追墨西哥人时候的笨拙,整个查案过程可以说都是老人在带着她走的。
和我们常见的那些正义女警不同吧,这正看出了导演、编剧的水平,他们想要表现的就是真实,或者说现实的生活。
2、老人:从最初看到儿子尸体的悲伤,到认为找到真凶时凶狠地棍击其头部,到最后听到真凶非常平静地述说杀人过程的无语,以及最后把国旗倒挂。
整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清晰而自然,李.琼斯的演技没得说。
3、杀人凶手panning:看看战争把人变成什么了,杀人机器?
变态?
他对于自己杀人完全没反应,特别是他有几次大笑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怎么也不能把他和杀人凶手联系起来,这就是战争,无比肮脏的战争。
我想,我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能看到更多更多。。。。
[决战以拉谷]已经不知道是第几部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电影了,对“战争摧毁人性”的控诉也已是老生常谈。
[节选修订]就曾透过摄像机的视角,见证了美国大兵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人性沦丧。
而[决战以拉谷]则是从归国大兵的言说和带回的视频中,回溯了那段往事,把焚毁人性的烈火从伊拉克蔓延到了美国本土,足可视为[节选修订]的后传。
只不过不同于德·帕尔玛身临其境的记录,保罗·哈吉斯胜在抽丝剥茧的探寻和绵绵不绝的悲伤。
汤米·李·琼斯饰演的父亲汉克,是曾参与过越战的老兵,在他的影响下,儿子迈克走上了了伊拉克硝烟弥漫的战场。
一日汉克接到美国军方通知,刚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迈克失踪,汉克随即驾车前往美军基地调查情况。
而儿子终于被找到的时候,已然成了一具被肢解、焚烧后丢弃于荒野的尸体。
强忍悲痛的汉克与莎莉兹·塞隆饰演的女警艾米莉,携手调查儿子的死因。
调查中逐渐清晰的儿子身影,把汉克记忆中的孩子形象一点点击成支离破碎。
伊拉克的战火已经把迈克的良知烤得面目全非,那个曾经的好孩子,成了视人命如草芥的野兽,在毒品、暴力、妓女的世界里沉沦,而正是那炙烤中的人性,最终把他自己的生命也烧成了灰烬。
保罗·哈吉斯的故事从来不会是平铺直叙,即使不如[撞车]般千头万绪,也至少如[皇家赌场]般此起彼伏。
而[决战以拉谷]看似波澜不惊,其实骨子里也华丽得如同孔雀开屏。
导演把一个美国大兵遇害的故事,编织成了一片云山雾罩,然后再慢慢地拨云见日。
而设置的迷局亦没有沦为故弄玄虚,而是在探寻真相的脉络上,挖出军队和战争的种种不堪,愈走前一步,所见就愈发触目惊心。
导演在叙述的过程中,还用逐渐修复的手机录像、“Doc”的绰号、反复出现的照片、首尾相扣的视频等桥段,处处彰显编排的精巧。
影片中段,汉克对艾米莉的儿子大卫讲述他名字的由来,引出了片名“以拉谷”的圣经典故,那是年幼的大卫挑战巨人歌利亚的地方。
影片结尾,艾米莉再次对儿子讲起这个故事,不想儿子接连发问“为什么要派他去与巨人搏斗?
他只是个孩子”、“他害怕吗?
”,大卫稚气的提问,其实是对汉克论调的质疑。
他撕开了大卫王被强加于身的勇敢外衣,袒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恐惧,这与迈克打电话给父亲、哭着求他把自己带离伊拉克互为注脚。
而如果你仔细留意了之前汉克与友人在咖啡馆的一次谈话,就会发现他十年前死于军事演习的大儿子也叫大卫。
保罗·哈吉斯在神话与战争的交叠映衬中,让主题逐渐浮出水面,最终通过颠覆神话颠覆了战争。
然而他对精巧结构的痴迷,还是让格局流露出些许的匠气,比如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两次升旗,反战论调“旗帜”鲜明,但呼应过于直白,显得画蛇添足。
但就算抛却精心编织的构架,影片也有足够强大的情感垫底。
从来精忠爱国的汉克,让两个儿子均穿上了军装,大儿子在军事演习中离世,他对被送往伊拉克战场的小儿子说:“好好活着。
”儿子是活着回来了,却空留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好孩子变成了坏孩子,最终留下父母孑然于世。
汉克这才看清了战争的无谓,和信仰的荒唐。
汉克一家经历的内心信仰崩塌和家庭分崩离析,正是美国千千万万家庭悲剧的代表。
相比那些空洞的反战言论,如此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内心反省,无疑更切中美国民众的要害,引发共鸣。
影片的演员阵容可谓豪华,三位主演家中皆放有一尊奥斯卡小金人。
饰演母亲的苏珊·萨兰登出场短短几分钟,表现出的悲恸却着实令人动容。
但同为奥斯卡影后的莎莉兹·塞隆虽贵为女主角,演出也够卖力,可给予的戏份却实在有凑戏的嫌疑,枝桠众多,却都游离在主题之外,没能支撑起一个立体的形象。
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决战以拉谷]可以说是汤米·李·琼斯一个人的电影。
影片中的汤米始终沉默寡言、愁眉不展,没有大悲大恸,只有隐约的脆弱,强忍的悲切,和安静的执着。
你无法用“演技”二字来形容他,因为他已了无痕迹地化身为那个丧子的父亲。
他流泻出的丧子的哀伤、和面对真相的绝望,亦让影片弥漫上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悲怆,正是这股悲怆,弥合了影片的道道硬伤。
原文刊于《看电影》
气到我老婆了
这个名字,真侮辱我心目中的西部片经典
都说男人能顶半边天 所以 我打算娶两个老公
完全降智商啊喂,绝绝对对的失败范例好吗,主角完全没有智商好吗……或许唯一可看的是服装?
起个名好难?
累成🐶的一个戏
刚刚才看了一点点。。抢红旗那里,好瓜哦。一点军人气魄都没有,就像一群追名逐利的人。
挺好的
一部展现护国战争、张勋复辟、曹锟贿选、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变、北伐战争的全景史诗,一部北洋军阀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赵博生(雷震子原型)的感人革命成长经历,也是我本人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
就不能自己起个名吗
冯远征是被骗来的吗?
于震现在真是抗日神剧代名词啊
很好看
随便看了中间几集,惊天无脑烂
哎……抗日神剧哦
不正经
忒磨叽
算不上抗日神剧,想给个五分吧。在我家的电视文化就是我爸看神剧全家人跟着。这剧里每一个角色都有点蠢,最常见的戏码是葫芦娃救爷爷。我不禁一次说,算了,为了这剧能拍下去,他只能这么演啊…
随便看了几眼。女二(是叫百合吗?)的台词和演技真的太尴尬了。完全不像一个大夫。
喜欢。好看。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