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观众大概会有这么一个共识,在微博上看春晚吐槽拯救了原本已成鸡肋的春晚。
春晚的一部分收视率是靠槽民保证的。
而《村晚》虽然跟春晚一样鸡肋,可惜它命不好,愿意为吐槽花60块钱进影院的观众委实不多,何况它还碰上了来势汹汹的星爷。
《越来越好•村晚》是一部缺少诚意的作品。
按理说,电影人为全国观众献上的年夜饭,这个概念真不错。
但创意好并不等于成品好,虽然不知道项目是何时策划筹备的,但从12月初开拍、2月10号上映来看,这也有点太不拿电影当艺术了吧。
仓促上马的结果很可能是粗制滥造,果不其然,影片最后一段中为了套用2012年中国流行的“舌尖”文化,纯属展示切菜技巧的画面就在影片中用了不下四遍,注意,这不包括带主角面部特写的哦!
不禁怀疑,这素材是不是什么地方扒过来的,连拍摄都省了。
明星云集算是这部电影吸引观众进影院的不二法宝。
拜托,既然是来演村里人,大家能不能稍微带一点诚意,不论是化妆、口音还是表演,如果能相对土一点不就接地气一点吗?
这下倒好,个个出来跟比时髦似的,徐静蕾演的保姆比明星还像明星,完全舍不得放下哪怕一丁点的架子,说这是村姑,拿人家春晚上扮村姑的当摆设是吧。
佟大为刚开始表现还行,鸡窝头挺像那么回事,但后来还是没HOLD住,又给人整成都市精英了。
因为明星的“跳戏”,使得观众压根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哎哎哎,这谁谁谁出来了”,敢问一句,这样有劲吗?
如果说《村晚》从开始的定位就是抢钱的,那也要敢于花点本钱,拿着现成的场景直接架上机器开始拍,就算不尊重电影艺术,也要稍微考虑一下电影的衣食父母——观众的心理感受吧。
想学《建国大业》,人家还有宏大历史和3000万投资打底呢,《村晚》有啥资本?
主打怀旧牌的电影版《将爱》把张一白推到了两亿元俱乐部,或许成功来得太过猛烈,这次完全被冲昏头脑,开始盲目乐观,不识南北了。
这是我在电影院看过的最差的一部影片,在此之前荣膺这一称号的是《苏乞儿》,后者故事没有结尾,过分注重武打元素,3D效果粗制滥造,加上造型雷死人不偿命。
但是这一切在《村晚》面前都不值得一提,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用什么更加恶毒的语言去评价这部电影和张一白了。
但是我还是决定要写点东西下来,不好好骂他一顿不足以平复我花了76元钱的愤怒与怨念。
片子的主要情节很好概括,就是一个乡村里的人合力办一台春节晚会的故事。
当然,这样说明显是抬举这部影片了,确切的说,《村晚》其实完全就没有一个故事。
对于一个观众来说,在电视上看一场电影是一件美事;但是在电影院里看一场电视节目,还是稀烂的电视节目就绝对算不上什么良好的体验了。
而《村晚》则正是如此,戏里戏外都是一套稀烂的班子。
明星消费算不上什么新鲜的恶心手法,毕竟有脑残粉的巨大市场捞一笔钱也算不上是罪大恶极。
但像《村晚》这样赤裸裸与登峰造极却是绝无仅有的。
《大武生》和《孤岛惊魂》至少还有一个主要的故事情节,每一个明星至少还有一个剧中的名字和固定造型。
但是这部片子,每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旁边标注的竟然是演员名字而不是剧中的人物名,当时我就惊倒了。
《建国大业》和《72家租客》是以明星取胜的代表作品,也没有出现过这么稀烂的做法,卖明星脸也是披上一张剧中人物的皮。
《村晚》这样的做法无疑于就是告诉观众,反正我们这个影片也没有什么故事情节,所以里面的演员叫什么也是无关紧要,干脆就连明星名字一起看吧。
同样能体现这一点的还有剧中过分出现的演员面部特写独白,极具压迫感的特写宣告了导演在故事叙述上的苍白无力,只有依靠演员的大脸才能串起几个段落。
问题是,导演你要拍成写真片也找高圆圆、杨颖、陈妍希那种演员啊,你放着佟大为和张译还打扮的充斥着乡土气息,大过年的这不是成心恶心人嘛。
剧中主要有三个段落(是段落而不是小故事,因为那实在称不上故事)。
而在每两个段落之间的串联,张一白竟然用上了提示之后情节的小标题。
你以为这是在做小学语文练习啊,你以为这是给学龄前儿童看的呀,喜洋洋与灰太狼都不至于用上如此拙劣的过渡手段好吗?
会一点剪辑的人都还知道淡入淡出的,就你这样的剪辑水平还好意思出来当导演?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这些标题里同样赤裸裸的出现的是演员名,直接就提示的是王宝强与王珞丹的恋爱,张一白你是收了多少钱才能这样无视剧情;你丫是有多么强烈的渴求与转行做媒人?
拜托你要转行请趁早,点个痣去造福单身男女也挺好的,不要在这里继续祸害电影观众了!
说到底,张一白在这部影片里连电影要干什么这个问题都没有理解清楚。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上任何一部微电影都要胜过他。
因为微电影即使在内容上无法做到饱满,但至少是在思考电影的形态,而张一白实在称不上是一个导演,就是一个跟向城一样上蹿下跳的晚会策划而已。
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各种元素在前,演员其次,最后由导演出面想一个由头将这一锅七荤八素的素材整合到一起,这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的大杂烩就算是端上桌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片中各种牵强的逻辑与情节,无非是牵强附会的想把时下流行的元素串联起来。
比如吴君如扮演的村姑名字叫元芳,无缘无故手里出现一个平底锅,摔了一跤就穿越到了甄嬛传,郭富城突然就有了骑兵经历,无非就是想跳一段骑马舞……你甚至都不知道吴莫愁的出现在这部影片中有什么意义。
估计答案也是没有意义,仅仅是因为她是流行元素吴莫愁,所以导演用拙劣的手法给他安排的一次亮相。
按照之前的经验来看,紧跟时下热点元素的影片一般都是烂片,因为在追逐这些新事物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导演难以静下心来讲一个故事。
网友总结的好,这部影片就是把一年里大家吃剩来了的泔水端上来,妄图充作一桌年夜饭。
同时,张一白各种手法是拙劣也是一大特色,除开元素的植入生硬以外,植入广告也是恶心的登峰造极,华少那一通天天电视上见到的58同城宣传词也就忍了,你买个衣服居然都要上58同城,你让淘宝情何以堪!!
中国的电影观众已经忍受了无数不会讲故事的导演,现在竟然出现了这种堂而皇之摆明了直接不想讲故事的人。
这不仅是对电影观众的侮辱,更是对这个行业的侮辱。
对于这种完全没有情节没有概念甚至没有智商的影片完全可以闭着眼睛一通乱剪。
当然了有一句话还是需要留下的,那是徐静蕾的一句台词(不记得剧中叫什么了,看导演的目的达到了),充分的对于影片进行了概括——以前我不知道什么叫俗不可耐。
是的,以前我也不知道,不过看了张一白这个傻逼的作品以后,我算是明白了。
剧情简直稀碎,是末日级别的烂,一种过期且有害的蠢。
然而有些片段也动人。
作为一个粉丝,郭富城的part还是有点萌的。
提着斧头指哪砍哪,一款《农村精神病人》。
躺在自顾自按照前妻的喜好装修了一半的毛坯房里,窝在小小的帐篷里,在心形石头上写某某我爱你。
在昏暗房间里起舞,随音乐推开门,身影沐浴在光里的那一刹,特别漂亮。
所以前妻回心转意的原因是看见他跳舞,我觉得这点非常合理。
就像三流作家儿时的作文也会有人珍藏。
可能无论何时,人最本质的追求都相似,比如对大家喊“我爱你们”并听到“我们也爱你“,再比如看郭富城跳舞。
在“导演也是人”这样的基础上,台词竟偶尔也能蠢出一种浪漫感。
“不挨紧一点能化在一块石头上吗?
”“那咱俩拉手吧。
”在末日般夹杂许多偏见和低俗玩笑的剧情中,这些片段也还足够“抵挡末日的残酷”。
(果然烂片出神曲。
以及看了这部才意识到原来“抵挡末日的残酷”不仅是一句形容,而真的是在指末日……)
2013在学校的头一遭失眠,开始还有些累,可现在精神的很。
既然睡不着,且不要白白浪费这时光,写完这我早想写一些吧。
耳边单曲循环着Eason的稳稳的幸福,这首似乎百听不厌的曲子。
细细想来是因为这首歌里已经揉进我的不少回忆,同时歌词也如此的让我喜欢。
没有多么华丽的砌词,没有硬生生找歌词的韵律。
完完全全为了写意的歌词,也恰到好处的写出了我内心的那些想法。
想要稳稳的幸福,在不安的深夜有个归宿。
现在我正不安的深夜,可是我知道了我归宿的方向,知道稳稳幸福的方向。
记得开始学这首的歌时候,把歌词抄在纸上,一边把玩着旋律。
倒也感谢学过琴,识得谱,才明白词曲的交汇算的上佳品。
涓涓细流般的叙述,调的跨度也尽量吻合着词,加上Eason独特的中低音。
甚至超过之前对人来人往和好久不见的喜爱。
因为这也是一首乐观憧憬美好的赞歌,看不到丝毫的消极因素,也不似浮夸和禄卡那叛逆的呐喊,只是简简单单说着原本简简单单的生活里简简单单的幸福。
幸福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幸福也不仅仅是物质的。
浪漫是形而上的,不是物质的。
稳稳是什么,我更说不好。
我倒觉得Stable这个词可以很好解释稳稳。
Stable Hap-piness。
稳稳的幸福是电影越来越好之村晚的主题曲,几个小时前以一种我未曾想到的方式看完。
表示这个电影最大的亮点到是这首曲子。
但是不否认他成为我心中值得铭记的一部电影,这也是2013我看的第一部电影。
他带给了我独特的回忆,也给了我欢笑,虽然不是什么高深的笑料。
可是中间郭天王和徐静蕾的那条感情线有让我懂得了些东西。
当然那是你提醒的咯。
有时候男人给的不是女人真正想要的。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想要个橘子,结果你给了我一堆苹果。
你说你被你感动了。
"无疾而终的爱情太多都是如此地无疾而终。
这电影确实比不上歌曲的精彩。
但是我向来不喜欢把电影局限于电影。
这好似浪漫这种东西,浪漫其实不在乎多少物质上的付出,也不在乎以什么样的方式。
这种精神上的愉悦,自然来自形而上的源泉。
电影的好坏,撇开本身,观影者的心情,目的,,载体,方式•••这些都可以影响观影者的体验。
看过一部电影叫飞跃老人院,自认为比泰囧,西游,十二生肖最近这三部吸金大片们人情味道更浓厚。
和summer的500天也丝毫不比其中一部差。
与其众人皆呼好,倒不如培养国人自主的观影取向。
有时候一部票房超高不见的是好事情,观影者的从众可能导致的是电影行业的从众,商业电影大行于市。
我期望看到是票房不是单单集中在喜剧,我希望看到我们的文艺片,纪录片,动画电影也不至于太过惨淡。
市场化导致的文化趋向很多是畸形的。
不是市场本身存在弊端,而是社会的问题。
喜剧的火爆也反映国人幸福感和欢笑的不足或缺失。
说这些不是本意,原本只是想说,我的失眠是兴奋所致。
今晚有你陪伴的那2个半小时,我开始触碰到那我成天挂在嘴边的稳稳的幸福。
那时的时间过的是如此的快,你说的剩下的七分我会稳稳地慢慢地补足。
见过你的美,我还能爱谁?
失眠是无奈,不睡就有点可耻。
话说明天第一讲还有课,睡了。
什么叫贺岁片?
我理解的是让人开心乐一下,且有团团圆圆的感觉就行了啊看见吴君如演的那个农村大妈虽然不见到到位,可是有笑点啊看到郭富城很用心的大跳骑马舞,并且模仿迈天王的舞步时,你能多给一颗星吗?
看到宝强和家辉、洛丹两父女的强烈反差演出,可以少骂几句吗?
这个片比百鸣兄近几年拍的搞笑贺岁片好一些啦!
比小刚的也差不了多少了!
给自家导演的鼓励吧!
别老愤青了,大伙儿!
想看这本电影的起因是因为过年上班的时候同事一脸开怀幸福的表情对我说:昨天去看电影的,村晚,笑死了。
而我也期待过年能看一部贺岁气息的电影,联想到小时候有一部电影叫《豪门夜宴》,那是个崇拜港星的年代,里面香港明星真是不少,成为同学间争相观看的电影,电影内容忘记了,估计也很烂,但是那种期待的感觉一直没忘,所以虽然一早知道了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还是看了,毕竟有不少我喜欢的演员。
不同的是我是从网上下载的高清看的,避免了成本损失,因为我知道明星多不一定就代表片子好。
看完之后发现我的选择完全正确,损失的只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的那种感觉原来只属于我的年幼无知,类似《村晚》这种明星露个脸的贺岁电影已经糊弄不了我了。
我一直认为好的电影的构成主次依次是剧本导演演员,而此类影片的主次关系确是演员导演剧本,所以还是比较让人失望的。
青春里的佟大为小太爷张译奋斗里的王珞丹将爱的徐静蕾还有人在囧途王宝强还有不少演员我都很喜欢,舍不得骂,只好骂骂导演张一白,就算是当年的《将爱》也就是钻了国内缺少这种类型剧的空子,加上李亚鹏徐静蕾等人的青春无敌,还有好听的歌曲,而且我的观看时间正值高三暑假迈向大学这段空档,如果换个导演也许会拍得更好,这一点是当年看《将爱》的时候就感觉到的,所以说留个络腮胡和吸吸毒并不能和能成为一个好导演画上等号,还是继续多拍点MTV吧。
这电影不矫情,带人情味,喜庆,说的是好好的故事,好好的小人物。
有的地方过分美满主义,可是过年了,图一个越来越来团团圆圆的气氛,日子有酸甜苦辣,人总要像电影里这样,乐乐呵呵地过。
电影它源于现实,也超越现实。
非要找出点深刻内涵写写解析,那肯定满足不了。
影评这么差,骂的这么凶,觉得可笑。
讲人事儿的电影,小成本,不做大宣传,这是电影人想做就做了的电影。
吃饭需要鲍鱼海参也需要小米粥,电影发人深省是好,博人一乐也好,哪怕博的不是高知不是你,是举家到电影院图热闹的亲戚长辈,是轻松一把的劳工和农民。
挺好的,虽然不值五星,但它称得上一句好看,有创意,有温情,有正能量,不白瞎票房。
文艺党们轻黑吧,黑这么一电影高端不到哪去,哪那么多商业分析,累不累。
出场演员各个都大牌,剪辑烂到让人莫名其妙,好多梗已经用烂了放在这里咯吱人还笑不出来。
比如吴君如和吴刚的那些秒秒钟穿越各种剧,看出来导演是真的很想让观众笑,我也笑了,呵呵一笑,分分钟尴尬症要发作,特别是郭天王和钟丽缇放在一起简直是巅峰,佩服二位演员的敬业精神,往事放一边……宝强依然傻根,珞丹仍旧小样,静蕾照旧文艺,富城还是跳舞……唯一安慰的还是几个戏精的演技。
梁家辉演技没得说,一个眼神,嘴角挑一下满满都是戏。
还有几场戏简直让人觉得这不是走错片场了吧?
那个骑马舞和民族风的混搭,看不出搞笑,看不出好看,看不出热闹,只有闹心。
这些年大片没挨骂不少,没有那个大导演能幸免,贺岁片也是。
有些国人其实犯了病,动不动就骂这骂那,这是社会舆论环境进步宽松后犯了浮躁病,自以为是,自以为清醒,而且病得不轻。
贺岁图的是团圆和开心,讲究的是年味儿,这么多明星凑到一起,不能说图的是票房,因为这部电影我们几乎都没见怎么宣传,其实就是两家身负重任的主旋律见长的电影厂把这些人聚齐了,为国人造点乐。
整部电影诉说了人性里向善、追求团圆和美满的一面,这怎么就不是一部好电影?
那些给一星两星的,看个大片,特爱文艺范、技术流的,还有些装十三的动不动就能解读出点基情来的,歇歇吧。
本片,我喜欢,我给五星。
看过之后第一个反应是这不是抄袭TVB或者港版的贺岁片吗?
N+1的明星阵容讲述一个不能仔细推敲的故事。
但是接着想到的是,不能抄袭吗?
这只是部电影而已啊。
电影在我这里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就是电影,看过了,该哭哭该笑笑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还有一种是哭笑过后还能品出点儿出电影之外的某些东西的来。
当然我完全没有觉得二者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因为她们首先都是电影,至于能看到什么,这完全是见仁见智的事儿,和电影本身无关,是观影者自己想多了,或者多想了的结果。
如此说来,《越来越好之村晚》应该算是一部合格的贺岁电影。
一个稍微有些经济基础的山村想要通过举办一场村里的春节晚会——简称村晚来实现对上层精神建筑的追求,于是首先慕名而来的是村里首富张译,而首席粉丝头子黄觉也被母上大人给召集了回来,于是一场关于谁办村晚的竞争自此来开大幕,各路人物分别登场。
村里面热火朝天,各显神通,村外边的城里面各色人物也被这台村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
这样的两条线互相的回应,又有交错。
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要线索。
其实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新意可讲,所有的笑梗都很多次的出现在不同的电影里面,很多的场景我甚至都猜出下一个镜头的结果,譬如说黄觉带领的粉丝团去给扔花盆的杂技演员喝彩,再比如吴君如要吴刚站好了方便自己作画结果后者掉下了山坡,再比如张译给佟大为送村晚创作费用的桥段,真的是看到就猜到。
可是即使这样我仍旧会在这些笑点笑出声来。
因为它虽然古老,但是确实在那个瞬间触到了我的笑神经。
这倒是真应了那句话,办法不怕旧管用就行。
如果过分认真,就没有必要了。
当然这部《越来越好之村晚》另外的亮点就在于她无下限的恶搞——当然你也可以说这算什么亮点,N多的电影已经用烂了。
确实是,这部电影的恶搞在于不分领域,你熟悉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都可以看到被导演用自己的方式或直白或含蓄或者故意曲解的表达了出来。
甄嬛元芳哈士奇还有什么是你没想到的?!
甚至我都怀疑王宝强和王珞丹是影射了《后厨》而郭富城和徐静蕾说的是《将爱》,当然要是不多想,这些就仅仅只是为了凑数而已。
但是当你所熟悉的网络语言恶搞桥段真实的被演绎在了大屏幕上的时候,那种无法言说的幽默感还是会触及你的笑点,给你愉悦的。
更何况从电影本身来讲,这一次这样的笑点分布的确实很密集,都快赶上相声了。
真正的贺岁片本身其实有很多不能绕过的弊端,这些必然会使她的情节看上去薄弱,但是贺岁片本来也不是靠情节来出彩的,所以如果看贺岁片是为了看一个靠谱的故事,我觉得不如看记录片更合适些。
贺岁片,尤其是从港产贺岁片一脉相承下来的这类贺岁片,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用密集的笑点信息轰炸观众,然后让你在应接不暇中完成一次身心的愉悦。
按照这个标准《越来越好之村晚》合格了。
更何况她还贡献了另外的福利,就是堪比《建国伟业》的明星阵容。
内地港台老中青各色人物一个不少。
看着这些人或者扮屌丝或者演大款或者耍时尚,或者卖萌或者装傻或者充愣。
也是一种花钱难买几次的享受。
对于国产电影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期许,这个很自然,但是这同样也是一个持续和坚持的过程。
中国的电影人在努力就好,如果这样的努力因为故事因为剪辑因为什么什么而没有很好的表现,也不用非得把被愚弄的心情表现的那样强烈,在该笑的地方笑该哭得地方哭也累不死不是?
贺岁片,不用那样的沉重,说到底,也不过是电影而已啊。
(7/10)#HKIFF49 導演對伊斯蘭教的內容很了解 他本人好像是佛教徒 影片中用了很多宗教元素 比如蝸牛 通過他的講解可以了解很多這種宗教中的故事 以及母系宗族 完全重女輕男的部落 影片故事圍繞一個能夠幫助因為意外無法扶養小孩的母親的放置嬰兒的窗口 超過三十秒便無法反悔 來這裡的有被親戚強姦生下孩子的十四五歲女孩也有一聽說女孩懷孕就消失不見不負責任 導演說這種窗口是真實存在的社會情況 爭議很大 但有些不解女主在這裡做義工只為尋找自己曾經放在這裡的孩子 這種行為按道理來說不被允許 但院長反而會幫她尋找
Pavane for an infant借用拉威尔的*for a dead princess熟悉的张吉安语法符号,华人女性在异质文化中的主观经验,落点在非自愿生育上给女性带来的伤痛,正邪对立被摆在两性之间,显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但是张吉安对于那个不一样吉隆坡的描绘,仍然令人深陷其中,大都市景观几乎完全被隐去在背景中,取而代之的是朴素的看不出时代背景的生活场景,无时不刻被大自然的神秘气氛所侵入,观影体验上有一种跟着女主的那句台词深呼吸的放松感,母系氏族的奇观性舞蹈,好像在告诉女孩们可以有逃离的出口,然而结尾印度婚礼的孔雀舞又好像在宣告一种背叛。每部必出现的拿督公,这一次被狠狠黑了一把,也算是一种自反的趣味,还有拿文艺男青年开涮,引起全场哄笑。比五月雪观影体感友好一些,但是没有了五月雪最后的震撼
好久沒看過這麼爛的電影了😒開頭幾個場景還拍得挺有feel,本來還有有點期待怎知接下來的劇情就猶如其他馬來西亞電影一樣毫不合理(光我散場跟朋友聊就可以挑出十幾個點出來了🌚)拍攝手法糟糕,然後很多情節設計是為了劇情推進而硬塞,本來還想為兩個很喜歡的女主(她們演出得很好)而禮貌三星,見過看到(又出現在馬來西亞電影)的qj橋段我真的不行了🌚故事出現這種情節本身不是問題,但他這樣呈現純粹就是想毫無意義且片面地噁心人🌚(想噁心人你學學熔爐好不)不行了,越打越氣,我給了很多次機會了(這次還拉了我朋友去看),馬來西亞電影掰掰最後再吐槽一點:説男人全部是壞這個主題沒問題,但你把所有男人角色除了片面的壞以外毫無屬性這樣咋說服人(生理女性都看不下去了)建議解決方法:改成GL
很subtle 近乎纪实片的风格 两场情绪爆发的戏稍显尴尬
#HKIFF49 电影院洗手间的那场哭戏简直是灾难……
有人觉得反派选角失败,但我认为这种用力过猛的表演反而符合角色设定
#27thSIFF UME影城(新天地)映后场电影本身不是很出彩,听完映后其实是构思很好的,想利用弃婴舱的话题来引发社会对性侵性暴力的关注
其实看张吉安的电影,最大的乐子是看拿督公什么时候出来。这次跳大神的对象换成了天师,还蛮契合要表达的主题:在欠发达地区,女性困境的一大重要来源就是解释权被男性控制的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TGHFF61@松仁威秀)
马来西亚巫裔、华裔、印度裔三大民族表面和谐共处实则从不通婚融合,而不同文化身份的马来女性却遭遇着同样的弃婴之苦,贫穷、被强暴、疫情封城导致的怀孕等困境的展现跳出了点将式一字排开的生硬方式。外壳如此,实际上是一个生育困境里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观影体验:民俗风貌实在美丽,电影叙事也实在煎熬。
能看到映后谈真是太好了。想说有些人真的不懂马来西亚也不懂马来西亚复杂的种族之美,好了今天不要再生气了,已经被败坏的穆斯林秩序气过一遍了:)
稍显单薄,但还挺好啦,认认真真拍电影值得鼓励。影片里的女性互助拍的比好东西不知道好多少倍
张吉安导演延续了从南巫开始的超现实镜头。“蜗牛”寓意着性,戴胜鸟寓意着新事物,大悲咒花车、夜空中在屋顶上行走的人……简简单单,荒唐不已,充满张力[强][强][强]摇篮凡世
我觉得女一呆若木鸡😂但这并不妨碍两个女主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诡异的好磕。
非常張吉安式的敘事,但其實已將「靈異」降到最低,且不斷用詩化的片段去橋接整個故事以及大馬多族中女性不同卻相似的困境。從多個角度去窺探大馬社會以及這個無解的話題,當搖籃中的嬰兒搖起他的小手,人心就被牽絆,而好的壞的回憶跟著形塑,但同樣的自私,保護,孤立也在侵蝕著人心。業的造就,便是如此形成,男性也好,族群也罷,甚至只是「網民」,作為暴力施加者,話語強加者以及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的謊話編造者,完全不自覺,反而不斷地強化對立,才是社會最大的悲哀。
这部电影正是对“伪善的道德批判”的无声反抗。导演通过纪实风格,让观众直面问题,而非消费苦难:当社会拒绝帮助这些女性,她们只能依靠彼此
历经宗教、种族与男性三重压迫与剥削之下的马华女性,神灵受渎、祖先失语,唯有苏莱曼的戴胜从土中衔出脐带,为夜不能寐的鬼魅指路。张吉安带着blow up和卡帕的使命,近距离撕裂走向极端化之大马社会的猩红色伤口,girls help girls的微弱勇气也按不住充满愤懑与沉痛的控诉,真是刺刀见红的社会问题剧。片尾三位马族以外女性的无出路结局,就像片中廖子妤淹没在餐馆一群面目模糊的男性中之冰冷,不由得裹紧衣领。
【于HKIFF49】张吉安对于母亲角色一贯的敏感有表达欲,叠加他最擅长处理的种族宗教冲突问题,对伊斯兰社会女性处境从第一帧开始即行批判。不过电影叙事的话题庞大就不好找重心,难免有些段落的节奏拖拉,两位女主的表演煽动力也比较一般 ,3.5…意外导演亲自到场,完成一场高质量的映后QA,补充了很多电影的创作背景,蜗牛戴胜鸟雌雄同体等等意象的解读,更加感受到他作为男性导演罕见的对女性的友善和反思,+0.5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
#NYAFF2025# 还是张吉安的风格,敏感的社会议题➕宗教元素。QA导演透露前期采访了18位受侵害的女性。这种认真做功课的导演值得尊敬。
片长也好、马国拍片有余裕拍出漂亮的画面也好,只要执行不佳,这所谓的凡世看着就让人煎熬。邻座日本阿姨先连连扶额,又问出「何これ」,是通过最直接的感受画出聚焦重要议题与剥削亲历者之间那暧昧的分界线,而这是有想法和好心的男导演可以再多揣摩的部分。好奇最应该看本片的马来男性会有什么想法,以及电影本身的命运是否就像片中被人手挡画面的《广岛之恋》,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