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吉导演是一位擅用戏剧性动作来构建悬念的作者,这种主角历经冲突混乱、首尾章节呼应、最后一幕终于「拨开云雾」建立秩序的跌宕故事,亦在他的前作『我是杀人犯』中有所展露。
不过相较于后者揭示疮伤与鞭挞忧患的宏大主旨,『恶女』的复仇故事在硬兵器堆叠之下添了许多属于个体的软情绪,影片格局固然是难以相提并论。
在这样狭窄的框架之下,剧本似乎也被缚住了拳脚。
影片共十章叙述回忆的段落,将现实荒凉与过往苦难平行交替,大量闪回却令最后的反转流于了庸常。
正反两面皆为悲剧,今昔过眼都是虚妄,卸下重重颇具刺激性的动作场面,只剩下那位被罪恶都市剔骨割肉、重生而亡的恶女。
导演为长年生活在清冷寡言之中的女主角设计了一场戏中戏,依然是颇有些类似『我是杀人犯』中的角色扮演的意味。
然而不同于创作社会题材的普适性,以这类特殊人物作为主角着笔的重点便是要取得共鸣感,影片利用相当的篇幅对角色进行了深切关照,而文本的粗化却弱化了观众对恶女的同理之心。
影片令人满意的地方尚可以圈点出来一些:比如摄影的主观镜头和长镜头,在开头段落即气势恢宏地呈现出一场暴力美学盛宴,短枪、长斧、双刀、单刃,一栋建筑五幕场景之间,机位运动灵活又利落,节奏把控起伏且有余。
镜头推向恶女满面血色的近景,她邪魅一笑犹如北野武手下的大逃杀少女。
临近结尾的呼应段落,快节奏的破裂式剪接正是她被分解的人生,再度使出当年为他浴血的刀刃,再次破镜跌下冰冷的高楼。
逐恨复仇,痴狂一生。
又如梦幻场面的光色布景,主角在国情院训练营逃脱的段落中,摄影机以跟拍的方式依次穿过暖黄色调的舞蹈教室、银光寒恪的厨房空间、暗紫罗兰的剧场舞台、黑幕白灯的化妆后台,反差极大的光效与色差恍若犹在梦中;另有被视作影片标志性场景的新娘持枪一景,圣洁白纱与喋血步枪、金缕方砖和镂空花窗、香薰暖灯与暗色装潢,既是冲突亦为呼应,正如是她,纯情恶女。
她拥有过两段感情,却永远也无法真实地拥有那两个爱人。
那第一个允诺要给她平凡的生活,第二个发誓要结束她血腥的生涯;她为了第一个男人跳下高楼,第二个男人为她坠落地面;多年以后她再见到第一个爱人,狠狠咬紧的唇齿只能暂且守住她华美的盛装,当他起身拂袖,那左眸中锁住的泪终于如珠滑落。
她曾为他手刃数人而罪恶深重,此刻为他沉静容颜又功德尽散。
「哪怕只有一个瞬间,你有没有爱过我」,任你这许多年悉心栽培,可惜我始终还是个普通人。
多年以后她回忆起第二个爱人,还有他们之间最后的拥抱。
那时他说「我爱你」,她真应该将他推开,因为互相环绕住肩头的人始终无法迎上对方那双真情的眼。
原来她已经拥有过,幸福又平凡的生活。
电影的开头使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切入,给观影者一种超强的带入感,在打斗过程中一直是用连贯的长镜头。
恶女,讲的恶,是又具体的原因的,影片按照案例,运用大量的暴力美学,枪,刀,血在混杂中交融,杀人如踩蚂蚁般,导演用这样的方式带观影者进入电影。
这部电影丝毫不保留的给我们展示了友情,爱情,亲情,还有在感情爆发状态下的力量的迸发,却发现自己再次被愚弄的时候,自己的潜能一次次的被激发,内心的悲愤交织着复杂的感情,这个可以从主角的的画妆和面部的特写看出,是电影的美学的一部分体现。
电影的主角带给观众的怜悯,剧本体现的主角为圆形人物,有杀人时候的恶,更在得知自己有孩子后表现出来的母爱。
最后的结尾照应了开头的画面,一个满身是血的恶人,但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结尾处的她才是变成恶人的开始,制作后期时阴险的笑声可以体现!
完美的结尾留给了观众无尽的遐想!
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暗黑船长推荐观影!
之前看了《恶女》觉得剧情非常好,给了四颗星,可没有想到与2010年上映的国产古装电影《剑雨》剧情竟十分相似,有些失望……韩国电影有韩国电影的优势,画面质感很好,剧情用特工身份为背景展开,更加符合商业片的吸睛点。
而《剑雨》以古装武侠为背景展开剧情,还是比较适合拥有武侠情节的国内观众的。
推荐大家可以两部电影都看看,对比来看。
4.5/10动作元素过度满足,剧情负分人设苍白,摄影配乐和剪辑勉强维持。
--剧透线--一,动作元素过度满足目前看来,关于此片的评论中的正面内容主要集中赞赏它的动作场面设计。
对全片动作场面进行回顾之后,我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
先解释“动作元素过度满足”是什么意思。
全片出现的大段落的动作戏主要是开头整容前的女主开启无双模式单挑黑帮巢穴,和结尾的“杀死比尔”桥段的戏。
其余的动作戏主要包括:女主在特工学校醒过来之后的段落、特工学校跟婊气女的打斗、毕业后执行任务摩托飙车和酒馆死掉炮灰女两场,另外还有中间穿插的被阿加西救的回忆,也包含一些动作戏。
以上就是动作戏在全片出现的环节。
如果能稍加分辨,可以发现有些情节的插入是纯粹为了丰富动作元素而做的,也就是动作元素是过度满足了。
下面我依时间顺序,通过分析动作戏对剧情推动的作用,解释为什么动作元素是过度满足的。
开场的无双戏,台词极少,所以基本上没法从戏里看出剧情,只能通过整个大段落的动作看出:女主打架很厉害、这些喽啰应该多多少少知道她要来、最后她杀通关了应该说明这一个团伙已经被她端掉了。
(后面也有应该是国情局的人台词交代:“一个月前准备收拾的朴泰春和其组织被那个女的灭了”)学校起床气段落,布景设计非常抓眼,恍惚间有种重看《雪国列车》的感觉。
尤其是在那么长的一段又是憋气又是整容的无聊文戏之后,那段女主闹起床气的戏虽然动作不算多但还是应该归入动作戏段落的。
这一段对剧情其实没有实质性的推动,实际上是“新生游校园”的剧情。
暴打婊气女的戏,不推动剧情,主要目的可以理解为塑造人物。
表现一下女主的火药桶性格,同时也像是要埋一个跟婊气女结怨的暗线。
这条暗线后来也没有产生实际用途。
因为婊气女后来再跟女主有互动并且推动了剧情的情节实际上即使没有埋这条暗线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执行任务的两场戏,前一场对主线剧情没有影响,是为了带出女主的故事前情。
包括父亲被杀和父亲在朋友面前炫耀宝石的情节。
后一场似乎是有推动的,可以解释为她和炮灰女的任务出了问题才会把婊气女调回首尔,实际上嘛这个理由是讲不圆的,你愿意让婊气女来,炮灰女死不死都能来啊。
当然这一场戏造成了女主的心理脆弱状态,对女主和男主的感情戏推动是有作用的。
在炮灰女死后,大段的谍战剧情不停地反转直到女主发现自己被阿加西骗了,发现男主才是真爱可是已经挂掉。
这时候去复仇又同时发现阿加西的助手正在把玩导致自己父亲死亡的那个宝石——哇人心是真的险恶。
这之后就是一路biang-biang-biang乱射,找到阿加西之后又丢掉枪搞械斗,打到掉下楼还不过瘾,安排一句“警察杀到”的台词,开始大巴挂人和车厢乱斗,最后以充满仪式感的一斧头凿死这个杀父仇人结束。
说实话,动作元素过度满足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挑剔的大毛病。
作为动作类型片,打打杀杀的情节多一点,完全没有关系的嘛。
但是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这部片子里被单独提出来,就是因为除了开头结尾的大段落打斗,中间所有动作戏都没有承载剧情推动的作用。
为了说明动作场面如何推动情节,我举一个例子:谍影重重(2002) 就是动作场面推动剧情发展的典范。
伯恩在苏黎世美国领事馆里的打斗和追逃戏就是强调他是以逃亡为目的,强调了这一点之后可以看出来他的打斗都是迅速利落,以自身逃脱不受阻为前提。
因此观众也会跟着他一起探索逃亡的路线,同时对这途中的打斗感到赏心悦目又胆战心惊。
这场戏结果就是,伯恩迫切地需要逃离苏黎世。
这就推动了接下来的剧情,随后伯恩和玛丽到了巴黎的公寓,杀手追来了,他们又在公寓里展开一番搏斗。
这场打斗就展示了追杀的步步紧逼,不容得丝毫喘息。
又推动了伯恩的继续逃离。
还有一个情节是伯恩让玛丽去报警跟自己撇清关系,也是由巴黎公寓打斗展示出来的危险性推动的。
当动作戏中呈现的内容能真正地推动剧情发展,甚至还补全了人物关系变化的细节,这种动作戏就是与整个电影严丝合缝融为一体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了问题真正的成因:本片其实根本是一部谍战爱情片,动作元素根本就是为了出彩强行加进去的啊!
//有评论甚至认为导演根本就是为了拍那四分之一的动作戏,生搬硬凑了四分之三的剧情。
=。
=行吧,这么解释倒也通好的,动作戏的分析告一段落,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二,剧情负分人设苍白说到剧情,可能不少人都会认为与血腥暴力的动作场面极不融洽的拍拖剧情是其败笔。
我却觉得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实际上此片的剧情问题远不止于这点韩剧气质浓重的感情戏。
同样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人物设计的苍白和单薄。
这一部分可能会略混乱,对剧情的吐槽和人设的吐槽互相穿插。
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应该是【方括号里是我的推测】:幼年女主在河岸边看到父亲拿出宝石跟老友炫耀【此时老友应该已经起了歹心】->幼年女主躲在床下目睹父亲被人打死,死前还给了凶手一样什么东西红布包住的【动手的是被老友请来帮忙的阿加西,红布包的是那颗宝石】,随后老友出现且找到女主->女主被绑手,老友在野外跟某女聊天【老友把女主卖给这个老鸨做雏妓,手上捏钱和台词可推断,还在讨价还价想卖个好价钱】->女主正坐在床上,一个嫖客过来,立下了“谁在那儿”之Flag,然后就被阿加西打死,女主同时打死了阿加西身后偷袭的喽啰->幼年女主跟一个龙套比赛装枪,装好了老半天愣神不射,龙套终于装好枪准备射叫阿加西打死了【可以看出此时已经是阿加西把女主从老鸨手里救出来好一段日子了,她已经学会装枪了】->女主已经是青年了,阿加西给女主胸口纹身,女主提到自己的父亲和复仇的事【阿加西此时还完全不知道自己就是女主的杀父仇人】->女主与阿加西的帮众一起玩潜水逃脱,特别长气的女主假装溺水骗阿加西救,嗳反正就打情骂俏那一套【此情节时间存疑,应该最迟也是在找老友复仇之前,因为阿加西脸上还没有枪伤】->女主孤身追杀老友,被埋伏并绑在椅子上,这段台词里老友透露杀死女主父亲的另有其人,即自己只是买凶者,然后阿加西出现打死老友等人,在打老友之前还对望一秒互相愣神【当然,老友并没有死,而且这个互望的细节证明了他们之间见过面,应该就是之前被请去杀人的时候】->结束与老友混战后,阿加西缝好脸上伤口。
某一天他从老友找自己寻仇的噩梦中醒来,听到女主关于俩人在一起和放弃复仇之类的话,才惊觉女主知道了杀父仇人另有其人这一件事。
【阿加西会做这种噩梦说明他与老友的关系应该也不一般,但是具体关系如何不好判断;阿加西此时已经对女主动了杀心】->女主在给阿加西系领带,马上就要结婚了。
阿加西的助手打招呼说去首尔准备准备【事实上就是准备杀女主】。
阿加西和女主结婚然后马上到首尔,接了个电话就把女主撇下。
回头就是助手回来跟女主说阿加西被打死了,还给她带到一个门口【就是影片开头的地方】她报仇心切就冲进去了。
此时助手还一瘸一拐的,女主进门后,助手还装了几步,然后就站直了,显然是根本没受伤。
这之后的剧情就是影片的主线内容了。
女主杀光窝点的人->被捉->被整容->进学校生娃,训练,学演戏->被分配任务,杀一个日裔“会长”->从学校毕业,住到某公寓房,男主同时住到隔壁,两人大段感情戏->又一个任务,炮灰女死了,感情升温->两人结婚,当天女主接到任务狙杀一个目标,发现是阿加西,任务失败->阿加西找到女主,知道了她的真实身份->女主在国情局押解下被劫下,去接孩子正好目睹男主抱着娃从爆炸现场飞落(同一时间,男主去了一趟延边找老友了解情况/还是复仇?
不好说->回来之后被阿加西的助手埋伏)->女主崩溃,回学校找到主任,从视频了解到真相->找阿加西复仇->结束剧情流程大致如上所述,接下来根据这些内容分析它剧情和人设的优缺点。
优点:从“阿加西假死后”这个时间点开始,线性叙事一边展示女主的后续生活一边揭晓她开头7分钟打斗的故事前情,同时给各种闪回交待人物前史,对阿加西为什么要假死这个问题选择性忽略最后再拿出来做一场大翻盘戏。
这个设计感我是认同的,虽然非常粗糙但至少敢这么设计了。
人设来说,比较认同阿加西的这个人物设计。
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藏在黑暗中的阴谋家,表面上行侠仗义,实际上就是抱着很多秘密隐匿在乡野或都市里的人。
而且这个人物的气质就与整个电影非常抽离,女主火急火燎去报仇被绑,阿加西开启冷面杀手模式;老友气急败坏找不到宝石的时候,阿加西已经藏着宝石开溜了;女主毕业后暗杀失败,阿加西前来刺探,也是桌底下握着枪,脸上一副老朋友叙旧的神情……可以说当其他角色都是喜怒浮于颜表时,这个角色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没有太大变化,这就是一个城府极深的大佬。
横向比较男主,除了年轻+还算帅,没有任何一点角色深度可言,做监视的时候莫名其妙就爱上了女主,搞间谍工作的时候又一点不严肃地就在厕所里讲国家机密,唉。
缺点:线性叙事部分拖沓冗长,很多剧情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是可以处理得更简洁却没有。
闪回的剧情错综复杂,令观众理解剧情的难度指数型增长。
部分剧情完全没有交待前因,譬如阿加西的助手最后是怎么找到宝石藏匿的地点的?
这段戏我翻来覆去拉了十几分钟没找到前因,而且跟之前阿加西疑似从女主父亲那里拿走了宝石的剧情完全冲突。
有可能是我理解力低下实在无法把这一段接上,如果有看懂了的欢迎评论/豆邮告诉我=。
=人设除了阿加西全是缺点。
男主已经吐槽过了,女主的问题在于,这么一个《杀死比尔》乌玛瑟曼的起始人设,在经过了《老男孩》式的长期监禁教育之后,出来了一个韩剧女主你敢信?
我开头看到女主被捉进那个学校里的时候是非常期待后面这个人物的弧光变化的,但是只能说也许是我期望太高。
父亲老友完全是功能角色,一个脸谱化的反骨仔;学校女主任也是功能角色,最后那段泪目对女主的自白看得我莫名其妙的,早干嘛去了啊?
搞特务工作你连招进来的学员背景都不弄清楚,损失惨重不是他妈你活该吗?
有的我都懒得多说了,父亲角色除了交待宝石线索和杀父之仇这个前情,对人物塑造有任何实际意义吗?
阿加西的助手除了干脏活,有一点个人色彩吗?
三,摄影配乐和剪辑勉强维持如果没有这水准的摄影配乐和剪辑,这片就真的一文不值了。
摄影和剪辑:首先就是对打斗场景的展示,包括第一场戏仿《硬核亨利》的第一人称动作段落。
很聪明的一点是,导演非常明白这种动作戏的尝试不能一条路走到黑,否则就成了copy cat了,并且脱离的方式非常令人惊喜——女主被抓着头撞向墙上的镜子(这是整容前女主的脸首次出场)然后镜头回拉,发现已经从第一人称转为旁观视角了,这个衔接非常流畅自然,还跟动作本身形成了互动。
这里唯一的缺点就是,当第一人称视角无法体现的动作正在进行的时候会产生短暂的错愕感。
最明显的就是女主被人从身后抱着往后拖的时候,镜头持续了1,2秒观众才反应过来可能是怎么回事。
这个缺点其实是这种拍摄方式无法避免的,因为电影始终是视听艺术,没有肢体接触,也就是说主角能感觉到被人拽着走,我们却只能靠看到的内容来猜。
另外有一个值得留意和吐槽的地方:开场这段戏女主换弹夹的动作,是非常明显的为了展示给观众看才那么做的动作,而且对比最后一场枪战戏女主同一个换弹夹的动作就跟前面这里完全不一样。
这其实是动作设计上的一个明显的纰漏。
然后是剧情中段多次的闪回——这里使用了非常多的相似转场,比如女主落水之后从水里出来那一刻就突然闪回到小时候父亲在河边拿着宝石的时刻。
这种转场是使得这部戏所有的闪回不显得突兀的重要原因——主线剧情已经进入了一个休眠期,然后通过相似转场回到女主记忆里的某个相似的时刻展示对应的人物前史。
如果剧情人设不是那么糟糕,这种处理还真是非常高级了。
而且剧情前后接续的很多地方都非常尊重电影语言,譬如中段衔接到开场打戏之前的那场戏——展示了阿加西助手从装瘸到站直的过程,暗示这是阿加西的阴谋,以及随后的平移式跳接,只用了几秒钟的镜头跨越至少7分钟的现实时间,跳到女主从窗口跳出来的场景。
还有最终大战之后,女主把阿加西砍死,雨声突然开始起来,镜头迅速接近女主的头顶,随后向上拉升展示巴士全貌,这也是一个跳接,因为显然警察来的时候已经是阿加西被砍死过了好一会儿了。
这样最后非常流畅地给一个被警察包围了的女主的正面特写,又对前面第一场戏女主杀穿黑帮巢穴之后那个状态形成互文,显得非常工整。
配乐:这项加分主要是在动作戏和音乐节奏上的协调。
以及承担戏剧冲突的重要动作发生的时候配乐恰如其分地出现。
随便提几个时间点,体会一下,00:02:45开始的打斗与背景音中的打击乐器声;00:12:32冲进芭蕾舞房同时背景音乐从紧张刺激的鼓点变成了悠扬的舞曲,突显了戏剧张力;00:29:30从女主回忆中一个紧张的场景搭配紧张的配乐,突然转到现实场景一个相似转场女主从小孩变成了大人,同样是握着一支枪并且踩在音乐骤停的时刻上开了一枪,同时升格镜头给到婊气女跌落的过程。
还有我个人最喜欢的阿加西临死前吹口哨开始,直到剧终的那一段。
没看懂,费那么大劲假死的理由是什么呢?
只为了让女主勇闯黑帮然后被警察抓走吗?
或者是让女主死掉?
养这么大不知道是自己杀了女主父亲?
就因为梦见同伙了睡不着觉了要干掉女主了?
然后看前面前夫对女主其实是有感情的啊!
还结婚了!
就这样说断就断了?
而且两人后面相遇后也是有感情在的啊!
这里逻辑顺不下去啊??
还有就是现任和女儿又是谁炸的啊?
如果是前夫干的,真是好狠的心呐!
如果是情报局干的,只为了让她再也没有感情成为一个杀人机器,也好恶心!
利用女儿让她杀人再杀死女儿,好恶心啊真的!
女主的一生未免也太过悲痛,只想平凡生活却被不断利用被当成工具去杀人,好难过。
当成一部武打片去看打斗场面是蛮精彩的,但也确实很血腥。
女主是有主角光环在身上的,战斗力很猛。
动作戏不错,噱头远远大过内容,也就开头那场戏比较炫,不过主观视角近两年也基本被玩烂了,没什么新意,倒是中间大段文戏和感情戏整个都塌了。
导演大概也就是想讲一个女特工的故事,动作戏各种手持跟拍,奔着女版伯恩去的?
以及,女主这么能打结果还是像个棋子被各种势力摆来摆去。
打戏粗暴利落,但是整体结构混乱,用那么多的闪回还不如一次性讲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简单点可能效果更好。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很好的动作犯罪片.影片从女主的杀人第一视角转到第三视角,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但对于剧情来说,还是有点水分,剧情不够完整流畅,且死板.女主从小到大一直被仇恨蒙蔽,再回正常人的生活时,却因大叔的三言两语而对真正爱自己的男人失望.在得知真相后也导致了女主最后对大叔的恨.最终热血的动作片还是逃不过爱情定律.让结尾变得潦草.整部影片用现实和回忆穿插,是一个创意点.音乐的配合也让其充满气氛,不看剧情的话,影片还是一部比较好的片.
看完《恶女》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全片三次在女儿的面前杀害父亲。
童年淑熙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在面前被活活用斧子砍死,这改变了淑熙的一生。
大叔的到来让她走出阴霾,长大的淑熙爱上了大叔,但大叔的利用让她走入了一条更黑暗的道路。
淑熙第一个任务,在女孩的面前去杀她的父亲,这让淑熙想起来她自己,也为后文淑熙女儿与贤秀的经历作了铺垫打下伏笔。
不太懂他的安排,要么直接培养出来,要么就在一起,搞这一出真是不太明白。
不过打斗场面还是很给力的,喜欢爆米花电影的观众不可错过哟。
影评要写那么多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多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多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多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干啥
电影开局以非常游戏化的视角,以一敌百展开了一场混乱又血腥的虐杀,动作也许够刺激,但镜头是真的很眼晕。
对于这种拍摄和呈现方式,或许很风格化,但欣赏的人势必是两种极端。
包括之后很多动作场景的镜头,打得很好,就是看起来很吃力。
动作戏加分,文戏就相对一般了,前半程还算紧凑连贯,后面有点垮掉。
可以把它看成是升级版的美玉,有一些相似之处。
先来说说悲惨一生的女主,父亲惨死她没有能力报仇,结识的前夫开启萝莉养成计划巧以利用,甚至还依靠假死想让她因报仇而死于敌手。
结果女主光环一开,怀着孕不受伤还把对方团灭了,要多神奇有多神奇。
女主本是必死之人,却被整容换了身份,强制为国情院服役10年才会获得自由。
为了腹中的孩子,再完成了既定任务之后,她开启了新的人生。
这个国情院福利还不错,新的职业随自己挑,还管租房和分配另一半,一条龙包到底,比赤裸特工稍微强点。
但国情院也是无情的,只求结果不管生死,所以像女主一般的特工只能听命接受任务,行动中死了也就死了。
在女主新的婚礼上,还要拿着狙击枪去厕所射杀目标,国情院将利用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新目标就是她的前夫,已经成为了帮派大人物,实力不容忽视。
前夫也是高智商罪犯,不仅先下手为强抓了女主的院友,顺利杀了她新丈夫和女儿,要不是国情院有监控,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女主要复仇前夫,还意外发现前夫就是杀自己父亲的凶手,故事虽然形成了闭环,但是总感觉有点硬坳。
国情院这么特殊的部门,前夫都能出手偷袭成功,说明国情院的安保秘密程度真不怎么样。
院友之间毫无秘密可言,这一点更是可怕,一旦被俘利用得当,能团灭整个国情院。
为了塑造女主的经历,除了国情院的女领导是负伤,影片里的角色不是因其而死就是被其所杀。
如此设计其实和片名略有冲突,到底是女主本就无恶不作,还是全世界都在逼其向恶,恶女之名该如何理解?
真的不觉女主何恶之有,反而挺可怜挺悲惨的,到结尾时大仇得报,却也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个人比较倾向于要么死,要么有希望的活,这种生不如死简直是折磨,实在揪心。
What the shit am I watching?
我好奇中國延邊怎可以和南韓扯上關係?難道暗指南韓罪惡之源都是來自中朝?
开场很硬核亨利,结尾很杀人回忆。要是剧情不那么弱智就完美了,不过这类型电影剧情都弱智比如突袭哈哈。还有女主角真的不是邓紫棋么
开场游戏一样长镜头还是加分的。但看这片子,总有种导演为了炫酷而炫酷的塑料感。这让我想起来同类型的金子,其中也有很多,类似拖着狗的特效场景,但并不觉得突兀,还是功力吧。6/10
动作好评,看看动作吧,情节搞不清楚。
一部让我哇着看完的电影
因爱相容,为爱相杀!——因为我恨你,所以我要杀死你;因为我爱你,所以我牺牲自己…PS.真正的高手都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因为这样情绪较少干预理智,他们意识的快感大多源于做事和目标,很少来自情绪…
这算是女性主义觉醒什么的么
評分居然沒有魔女要高?豆瓣觀眾大部分都什麼審美?呵呵了。
感情戏没打戏来的好看
開頭第一人稱視角的打鬥戲想到了"硬核亨利"/金瑞亨好A/金玉彬怎麼還是那麼好看/被心愛的男人欺騙感情和殺父之仇哪個更痛?
运镜花里胡哨 但动作其实挺慢的 杀手不能因为对方是女生就回合制吧 为了复仇动作戏给女主的各种新仇旧恨叠满了 但没一条线写好了 看得我挺无动于衷的
还有更烂的……
为啥又是从中国去的狠角色?韩国对中国朝鲜族黑帮有阴影?如果不是开头那段7分钟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比较酷,这个片子只能给5-6分,根子里只能算是部痴情女子渴望爱而不得的悲剧。
看到了各种拼凑元素的影子,花样年华的领带、史密斯夫妇,可中间忽然跳韩剧是什么鬼?和前夫相爱相杀是为了啥终究没搞懂呀!最败笔在于主角个性不统一,既然是暗黑狠心系就别跳玛丽苏,太破坏人物。不过很多处转场设计和暗黑风格都挺有趣的,影院里的声效和音乐氛围也挺棒~
韩国电影好勇斗狠,不过好勇斗狠也有适合的类型,比如本片这种,一步杀一人,杀人如斩麻,刀刀都见血,剑剑都穿心。动作戏帅到炸裂,感情戏完全可忽略。
走廊毒厂健身房双层过道百人斩,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爆头切换没问题!怪奇杀手学校,摩托武士刀,性感汉服肉搏,俏新娘狙击;公路斧头车前盖晒月光,直奔巴士无死角全景斩杀硬核断臂飞车!头尾燃爆,就是中间情感戏唧唧歪歪无聊了点,差一口气。韩国动作片新高度
看完这个片,我一直在思考:我为什么要看完这个片?
韩式纯爱是韩国人的招牌,但放在这部电影纯属多余,复仇戏全在闪回,在讲女主角经历了什么,是如何变成现在的样子,却对现在时的部分没什么挖掘,以致于复仇戏也很无趣。类型的完成度不错,工业含金量也很高,但片子就是这样的差,除了POV视角的动作戏值得一提之外,剩下的都不行,你只看前7分钟就行。
喜欢酷酷的女主,故事情节有点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