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用电视剧的眼光去省视它,难道这部电视剧还不足以作为一部提醒自己中国人国耻的教育片吗。
你们看到的是配音的烂,看到的是演员阵容如何如何。
难道就没有看到前几集里面中国人被日本人屠杀,满地都是国人的鲜血,没有一丝的痛苦和愤恨吗。
如果非要用电视剧眼光,那这部电视在今天所谓的抗日神剧里面,就是经典的。
描绘了在生离死别之间人们的情感,描绘了在苟延喘中人们的希望,,描绘了在日军占领我们南京时候国人的无奈,描绘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丢掉的尊严这耻辱。
这TM 一群人还以为自己是电视评论家说什么配音的问题,你不感觉到耻辱吗就算这部电视很垃圾,看看演员们卖力的表演,不是为了赚取片酬,只为了一部良心的电视剧,为了告诉国人勿忘国耻的电视剧,你TM 还好意思给那么低的评分。
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当时的背景和环境下,就是自暴自弃,看看里面的人怀揣着希望在活下去;看着对日本人烧杀抢掠行径的愤恨,中国人难道不应该坚持看完吗?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能那么好看,告诉人们的就是一个希望。
那么同样的,这部电视剧告诉人们也是一个希望,一个在逆境中的希望,一个人压迫中的希望,一个在即将灭国中的希望。
中国还不缺好电视剧,琅琊榜等电视剧出来却是不错的收视率。
但是中国缺少能够勾起国人自省,勾起国人反思,勾起中国人不要忘记过去的电视剧。
从这一点上出发,这就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电视剧。
看不懂这部电视剧,说明你不是中国人
之前没注意到,以为是电影,后来才发现这电视剧早出了电视剧很压抑很难受,不是抗日神剧,每个角色都很有感染力,关于里面女学生我心情复杂,整体看下来要准备好纸巾,尤其是戴涛死的时候哭得我喘不上气......这段感情戏真的满分....张黎导演,演员阵容都给这部戏的表现有了基本的保障,但还是略有瑕疵, 但个人感觉除了节奏略有拖沓,口型配音问题有些出戏,其他的表现还是很好的。
尤其是演员,妆容和场景道具的布置都非常有感染力 这段历史背景是最为厚重的,也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因素,抗战和文革这两个大背景都太令人难过.....总而言之,整体看下来,我个人没有很高的期待和设想,所以观感效果还是挺不错的,这段历史实在是太残酷了,战争太可怕,但是相关的作品却也一直在看,不忘历史,才是正视将来基本..
开头这句话就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内心很有触动。
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无法体验战争年代的炮火连天,无法体验那种奋力求生,无法体验那种生离死别。
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巨大,而且十分惨烈,我们不该忘记,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必须牢记。
这部片子画面感很强,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候的惨烈情景,演员也演绎的很动人。
恰逢建军节,本想翻看老片,却被人推荐,又重温了四十九日祭。
真的看不下去!
不是拍得不好,是拍得太好,心痛地看不下去!
昏暗的如同纪录片的色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不一样的是,鲜血,尸体,破坏的城池,血淋淋地出现在眼前。
是的,血淋淋。
四处逃命的百姓,在机枪扫射中倒下。
不同于其他片子,一摞摞的尸体,破旧的衣服,流淌的鲜血,狰狞的日兵,惊恐的百姓,压得人喘不上气。
想要放纵自己找女人的士兵,为国效力,却连一身暖和的衣裳都没有。
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那样消失了。
法比,一个市井小人物,对天长叹,谁能救他们?
不是神父,不是美国军旗,什么也不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
戴涛,不敢远离,仅仅是因为还想证明自己活着。
打仗把人的心都打近了。
那个本该是养尊处优的人,一家人都为国家献出了生命。
还有玉墨,风情万种,剧终时的控诉,是每个人的心声。
还有无数无数人,在影片中留下了鲜活的一笔。
不敢再看,不愿再看,那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四十九日。
祭》这部剧从南京大屠杀前的七天,历经屠城六周,四十九日的灵魂超度,最后一直延伸到战后的法庭审判,很少有作品能做到像它这般详尽重现民族罹难史。
其中有生命的践踏、人性的扭曲,还有对于罪恶的深刻反思。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一句话,有些罪孽是不允许消融的。
可以宽恕,但真的不能忘记。
排除剧中出现的失误,不得不说,这部剧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那段历史,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在上学的时候,才知道到南京大屠杀,并没有去认真地去查大量的史料了解这段历史。
历史重现荧屏,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震撼。
剧中日本兵对中国人生命的践踏,对老弱妇孺的残忍,那血淋淋的影子,深深扎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南京沦陷之前,每个人都不曾担心是否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藏玉楼里照样欢歌笑语:沦陷之后,每个人都渴望活着的权利,哪怕身份地位的妓女,更何况其他人。
剧中戴教官(胡歌)的执着感动了无数的人,可是所遇到的粤军溃兵,尽管他们充满了血性,但单薄的装备却让人不忍直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劫后余生的感觉,大概只有李全有最能够体会。
那满地投降士兵的尸体和夜幕下运尸车里有个姑娘头部和腿部的特写,让我感触很深,也许我们没法经历那场灾难,无法深刻的体会那种惨绝人寰的悲痛。
可是我们依然要记住这些的画面,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就在经历着。
历史不能忘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的强大,弱小就会挨打,甚至是屠杀。
在那个生与死的年代,高低贵贱之分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没有尊卑,只有尊严。
玉墨(宋佳)一个妓女,却显示出生命的主题。
这么一段沉痛的我们自己民族曾经一段伤痛中的1937年的女性,一个中国女人的形象。
抛开她的身份,我觉得她非常了不起,非常坚韧。
神父(张嘉译)看似不务正业,可是却是小人物中的大人物。
看到这里(14集),再次打开电视,看到那血腥的画面,这段貌似已经尘封的历史,我不知道怎么说,可能这里饱含了一种民族精神,在我们面对危难时刻,自我激发的一种能力,人性的一种反抗和对活着的一种奢望,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努力去传承下去的,忘记历史,就是忘记屠杀。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制作精良,演绎精彩的电视剧,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它所展现出的过于精细的图景,也就像是把一座人间地狱活生生的铺在了大家的眼前。
战争的罪恶,人性的扭曲,屠杀,虐待,饥饿,无法想象的酷刑,让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零零散散,半掩着耳朵坚持到三十多集,实在不敢再看下去,不敢回想剧中的那些恐怖的场景。
战争,是这所有罪恶的根源,是勾起人性丑恶的药引。
战争,使多少人流离失所,处于饥饿、寒冷、恐慌之中。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好多人一说起战争,竟是一种从心而发的激动、向往,说起国际纠纷,便热血沸腾的脱口而出,哪位哪位领导人特别强硬,敢于发起一场战争。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处于这样一场战争之中,会是怎样的情景,难道能安然处之?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国上下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把民众对战争期间死难者的纪念升级成国家层面的哀思。
而在这深深的哀悼中,它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对死难者的深切纪念,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它带给我们的更应该是全人类对于战争的抵制,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愿家园美好,愿和平永存......
近期重看四十九日.祭,上次看的时候,实在太沉重,看到第四集就看不下去了。
现在重看真的感受很深,这部剧拍的很好,比现在很多抗日剧真实,完全忠于历史,整个画面都使用黑白灰的色调,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使人看着揪心的痛,另人深思,另人难忘。
而该剧的成功,离不开导演和演员的共同的努力,印象最深的是胡歌所扮演的教官戴涛。
戴涛一出场,身穿德军装备,腰杆挺直,声音有力,头戴钢盔,眼神坚毅,步伐坚定,体现了军人那种钢铁般的意志,表现出抗日战士的铮铮铁骨,不畏牺牲,即使兵临城下,仍视死如归,人在城在,立志保家卫国的铁血军魂。
影片最动人的是知道时日不多,仍不忘给女主来一段浪漫的水中之舞,即使脸上布满战火的销烟,仍不忘对美的追求,表现了革命军人铁汉柔情。
在狱中,法比问戴涛,为什么不离远点,戴涛说我不想离开你们,我想靠你们近点,因为你们是亲人。
看到这不禁热泪盈眶。
在狱中看到戴涛被变态的日本兵折磨时,心里在滴血,为他心痛,即使受尽酷刑,而戴涛只还给敌人一个轻蔑的眼神。
在拍戴涛自杀那场戏,胡歌躺在又脏又潮的牢房里,用脚慢慢挪到电灯下,用木箱撑起自己的身体,用尽最后的力量打碎灯泡,用灯泡的玻璃自杀。
这场拍得太好,他没有顾及自己的形象,为了角色的要求,尽力做到最好,另人振撼。
胡歌表演这个角色真的非常成功,他把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虽然在该剧里他不是主角,但演出了革命军人真正的军魂,中华儿女的浩然之气。
一直对精良国产抗战电视剧情有独钟,到现在,我能记得下来的经典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悬崖》……悲惨中有些传奇,传奇又特别悲惨,最近的片子,精良的不多(倡议于妈滚远点)《北平无战事》太烧脑,刘烨的冰块脸拉低了我的沸点,激动了十集《红高粱》的家长里短太多,英雄主义不是精神主线,基本可以忽略它是个抗日大剧。
南京是中国人的痛,它的伤疤其实已经烙印在中国人的心里,这么赤裸裸,这么深刻的揭开这段历史,电视剧是都头一次。
可以想象拍摄的很不容易,剧本也准备的很充分,张嘉译大叔的笑点,真是让泪点宣泄的更真实,小宋佳一直都有文清的气质,及时进了窑子,也是清心寡欲,独树一帜,她的这种超脱,像个菩萨。
胡歌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无聊的时候还是看了《风中奇缘》的,里面的九爷比以往角色沉默了些,成熟了些,难受了些,但还是活在古代里,不现实,他演的姐弟恋,听闻尺度不小,为了不破坏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屏蔽了,总之,我的脑海里的他,一直是个剑仙似的美男子,演技从来不是重点,有颜就任性咯但是在四十九日祭中,一个军官,悲怆,英雄气概吓傻了我,这还是胡歌??
虽然多少还有点偶像包袱,不过看得出来,他很用心在演绎国民党军官,一个有血有肉的战神。
早晨微信圈被朋友轰炸,骂于妈傻逼的,恨不得万刮了他,于妈这么没情操的人,就编些没水准的意淫故事给你看,帅哥啊美女啊,齐刷刷闪瞎你的眼,我很奇怪,没下线的不仅是这个没节操的导演,连演员也跟着发疯,非常投入到和网友的争辩中,很义正言辞的说,我们就没打算创造经典,我们本来就这样啊……(有一种我就是贱,你打我啊即视感)这样的理直气壮,无理取闹,就像他们很高兴吃了一坨狗屎,还张开嘴让你闻,你嫌臭,他们还说,我就是要吃给你看!
湖南卫视真是好不容易不在婆婆妈了,不在豪门争斗了,不在出轨腹黑了电视剧多些良心,离不开的是口碑,像于妈这么刷新道德底线的,有一个就足够了当然,还是要消灭之
这剧我给了四星,感到有点对不起,因为出于这部剧的题材,我是真的想给五星的。
刚看这剧的时候难免与原电影做对比,总觉得选角节奏都不如前作。
但不能否认电视剧也是有其优势的,因为篇幅,很多配角的形象也更丰满了。
后半段的节奏就很棒,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能虐得人狠狠哭一场。
两位主角,张嘉译和宋佳,都有些超出我的预料。
这就是演技派吧,因为特意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版的,印象也过于深刻,所以开始张嘉译和宋佳真都不是我心里的那两个人物,尤其是赵玉墨。
但越往后越觉得,法比和赵玉墨就应该是这样的。
胡歌也是让我刮目相看啊,以前看他演偶像剧挺多的,虽然我没看几部。
但他以后能不能多演几部这种题材,真的演得很棒啊!
戴教官死得好惨,我当时看哭了。
黄志忠也不错,终于摆脱了新亮剑时候的模式化,本剧的这位父亲的塑造得还是很到位的。
另外,剧里几个小孩儿的演技都不错,书娟角色虽作但演的真好。
感觉小妹子要红!
可是妹妹的名字又让我啊啊啊啊糊涂了,为什么大家的名字都差不多!
最后一说吧,因为前面有点拖沓我给了四星,但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看看这部电视剧。
跟几个朋友聊过,很多人觉得南京题材实在是太虐了,内心受不住看不了,也是能理解,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推荐!
剧情混乱 拖沓 胡编乱造 后面看的莫名其妙 从进教堂起就弃剧吧。
但是日寇残害百姓这点没跑。
编剧不可能是张黎 感觉连个故事都讲不通剧情混乱 拖沓 胡编乱造 后面看的莫名其妙 从进教堂起就弃剧吧。
但是日寇残害百姓这点没跑。
剧情混乱 拖沓 胡编乱造 后面看的莫名其妙 从进教堂起就弃剧吧。
但是日寇残害百姓这点没跑。
纯靠小仙女和大仙女推动剧情发展,战争面前的人难道都是这样嘛?编剧说不过去了
电影好看
看的太难受了。
小宋佳真好看
任性女儿坑爹记
自私男人为活命跟妇孺抢位置,枪林弹雨还不忘内斗打架,喜欢宋佳&胡歌的这条朦胧的感情线。(14、16、17、18、24、25)
以女二的作法真心早死早让别人保命(加一星给小宋佳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张嘉译大哥的电视完全入不了戏,永远停留在宋思明的身上,大哥的演技是无需置疑的了,怪在宋思明的印象太深刻。
劇情拖沓,看不下去
铭记历史
剧情太拖了
最后高潮结局草率烂尾掉了,两星差评
一言难尽,处处bug不合理,里面无理取闹降智强行制造冲突矛盾的地方太多了,要不是这个题材,我都想给2星不及格
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太沉重太压抑了,战争可怕,毫无人性的军人更可怕,不,那不能称之为人。那四十九天地狱般的日子 ,有惨不忍睹,也有苦中作乐,也有患难真情,最终的结果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多少也算是安慰。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还行吧
看不进去
感觉剧情太平
怎么一个拖字了得
对一群妓女恨的牙痒痒,从始至终从未喜欢过,篇幅过长,生活碎屑都恨不得一一示人,冗长无聊的脑残避难生活消解了严肃而沉重的悲剧性。脱离日常生活的角色和视角,观赏时毫无代入感,难以沉浸其中,也就失去了本可以引发民族共鸣的砝码。怎么看都不成功。
太压抑了,然而真实的历史只会比影视剧更压抑,永远不忘记南京大屠杀,不忘日军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