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女儿取来神秘快递,想和母亲一起打开来看,因为里面很可能会有失踪多日父亲的讯息。
母亲拒绝了,因为父亲之前透露给了他会去干点私活,她知道里面很可能是寄来的黑钱,要瞒着女儿去独自分享。
2、一家人看狮子王,女儿说狮子小的时候可爱,长大了就变味了。
3、年轻的警官对自己婚姻的看法非常消极,因为他知道自己满足不了未婚妻想要的生活(经常有钻石的生活)。
在这段关系中,他处于弱势的一方,女友直接挑明了他们智商和地位不对等。
4、年轻的警官很俗套的求婚,女友因为工作忙没有接电话。
当看到求婚钻石回电时,年轻的警官处于枪战之中挂了电话。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回拨电话给女友,女友却因为赌气拒接电话。
梅尔吉布森将手机砸个稀巴烂,年轻的警官很难咽下这口气。
5、梅尔吉布森最后在车里和黑人小伙子对峙出于二点:一是他不相信黑人,女儿经常被黑人骚扰,他对黑人有成见。
二是他憎恨手机,上一次因为他被人拍了手机视频被停职一直耿耿于怀。
梅尔吉布森最后被黑人打死是因为他不知道黑人也同样偷偷摸摸藏了一支枪。
6、黑人小伙子最后没有四六分账,只是拿出来几根金条打发了梅尔吉布森的妻女。
因为他的疑心也比较重,根本不相信梅尔吉布森真的家庭困难。
7、几个罪犯之间,他们也相互猜忌互不信任,在导演心目中,没有一段关系是牢固可靠的。
8、警察局内部官僚主义严重,埋头苦干有业绩的警察上不去,懂政治会做人的前搭档却升了官,坐在办公室指手画脚。
他们被停职去干私活有逼上梁山的意味。
9、银行女职员被小白脸逼去上班,导演没有一丝同情的意思。
当她临死时温情脉脉的拿出小孩的袜子准备搞点感情戏的时候,被劫匪一散弹枪爆了头,真是黑。
10、电影开头,黑人小伙子刚出狱,母亲和弟弟连信息都不知道,可见他们的家庭感情也只有一般。
兄弟很够意思,让他去嫖小学的女神。
可惜,终不似,少年游。
11、电影结尾,黑人小伙子要玩之前的杀大象的游戏。
因为他们坚信这个世界的丛林法则,他喜欢躲在后面射阴枪,笑到了最后。
梅叔的百分比估量贯穿影片,不由联想到屏幕的调节器。
黑白电影尚不是非黑即白,何况彩片,更无论生活。
但社会,如任何的人为系统般,规范即要划线,线两边,不同标签。
一棒打死本就有失妥当,快时代徒添草率。
生活似混凝土搅拌车,我们大多被迫翻滚,心中善恶两掺,线内外飘忽不定,直到各色混合的现在凝结成为过去,想改也已身不由己。
我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一名警察的职责,直到为了妻女越线拿钱...我越了线,但我仍是一名警察,容不得有人滥杀无辜...我不会枪指无辜,直到他崩我同伴... 我虽屡次实力演绎“真香定律”,但我永远爱我的家庭,绝不玩献媚逢迎那一套,绝不与变了味的时代俱进。
我和那位老警察一样,时而法外狂徒,时而化身正义,但我永远是个暖男(。・ω・。)我是明白公仆不易的外勤,直到我在办公室坐着说话不腰疼。
但我永远惦记着我的老搭档。
我是无辜的人质,直到我的亲人危在旦夕。
但我永远是个炮灰😇我是忍不了生活的职员,直到我成为一个母亲。
我永远爱我的孩子,直到我再也见不到他。
I am until I'm notI am until I'm changedI am until I'm dead有些会变,有些永远不变电影气氛拿捏得当,零碎的调侃深得我心,几位戏骨实力告知,论演技,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诚谢观 玈火 己亥春
导演扎勒显然是看着昆汀·塔伦蒂诺的影片长大的,他影片中的对话充满了黑色幽默,而暴力场面则非常野蛮,有时甚至令人十分震惊。
《逃出水泥地》,越看越精彩?差点火候!
警匪黑吃黑,结局出人意料,不能剧透,有暴力血腥镜头(相比导演另外一部算小儿科)《战斧骨》 西部片,跟印第安野蛮人有关,开场就高能预警的电影,暴力血腥的镜头每个都足够让人感到震撼,不看画面,光听着那肉酱声和碎骨声就毛骨悚然!
两部片的共同点都是,前期为剧情铺垫长到你处处有尿点,但不会觉得无聊,后一小时渐渐爆发!
砍骨掏肠找钥匙🔑 ,看的真是爽瘾极!
电影我看了一千多部,小说看的比较多,对电影制作本身视听觉啥的我是无知的,所以请容许我套用鉴别小说的思路来摸索一下电影。
道具服装背景及声光影等电影因素不在我论述范围,以下几点是我考察一部电影优劣的基本标准:A 主题B 结构C 时间度的把握D 演员的阐释能力E 脚本和主题的嵌合度以及脚本自身的艺术性以我个人排行第一名,德国片《自由意志》为例:主题是人是否自由;故事的结构我相信相当经得起锤炼,属于忘不掉追看类;时间度即故事情节或对话情节在时间中运行的节奏是否符合人类心理的需要,要知道有些东西又臭又长,徒增厌烦;D E 点该片在我心中都是满分。
主题有必要单说一下。
依据我的人生经验,电影主题好像和小说和人生一样,是有高下之分的。
具体鉴定标准如下:头等:人本身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纯灵魂部分,或人对自身理智及超于理智的信仰的认识。
…………末等:成人肉搏电影,即纯肉体叙事中间省略号不好排序,主要逻辑应该是越和人类的意识理智接近的越上等,越和肉体接近的越低贱。
顺便我想插一句,基耶洛夫斯基的电影还有早期的欧洲片和近日我看的《绝望号列车》都是头一等的主题。
荣誉、诺言、爱情、家庭、背叛、凶杀、屠戮、虐杀 这些主题中我比较钟意“诺言”——约定的达成总是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
另外,我得说说为什么关于“暴力”主题的电影那么使我缠绵悱恻。
取他人性命能让人获得超道德体验,而其过程中的虐杀正如体验爆浆前肌肤间触动带来的喜感。
我有把握梅尔吉布森是重口爱好者。
关于一些特殊因素,《六尺之下》《绝命毒师》大卫林奇和科恩兄弟以及新近的《逃出水泥地》里面老有种暴力类型:六尺之下里公路上被恶人追杀,毒师里实验室抓苍蝇的濒死体验,《低俗小说》里大佬被缸等等。
该流派貌似欧洲人是开创者。
它在严肃时刻,用看似庄重,实则戏谑的对话或情节让观众留下记忆。
像是喜剧演员留下的关门声,它是一个终结,又因为喜剧成份,让人回味无穷把玩不已。
还有关于一些以结构和时间度取胜的犯罪型动作片,如 《亡命天涯》《龙胆雄威》《谍影重重》系列 《窗台上的男人》等等,除了好看,其实了无它物,单挑救世界谁能呢?
再让我以《逃出水泥地》为例做个评价,结构上来讲,我怀疑该片如《六尺之下》,当编剧了开头后,结尾是啥,编剧也不知道,依势走着看。
所以该片没有一以贯之的气魄,它们是许多情节的混搭。
而且这种情节的混搭不是依据故事本身的发展逻辑,往往的动机却是要让观众耳目一新和出乎意料。
单看目前豆瓣评分只有6.5分,对我来说节奏和情节都符合我的胃口,我毫不犹豫的给了五颗星。
梅吉饰演的老警探因为执法时过分使用武力并被录了像,遭到投诉又上了头版新闻后被上级暂停了职务和薪水,同伴也一并遭了殃。
回家又闻说女儿在路上遭到了附近邻居黑人小孩的无端骚扰,看着因为僵化症的老婆日益行动不便,想起当年年轻时和自己是搭档的上级说的话,回头看看自己临近60岁而要面对的一切,我不晓得他后背会不会嗖嗖发凉亦或是心里茫然失落。
像他和同伴在早餐时的对话中说的那样,他只懂忠诚原则而不懂政治圆滑所以职位一直原地打转,且不懂得与时代同步,从他拿出的那部翻盖手机就能看的出来端倪,直到连餐馆的服务员都对他牢骚满腹,不注重外表的他一直让老婆给他买的新衣服吃灰。
明显是一个内心足够强大不在乎外界品评的老男人在残酷岁月后期的无奈与悲凉。
镜头转向另一个黑人亨利刚从监狱出来回到家中后发现母亲(他娘真年轻估计十几岁就生孩子了)为吸毒而卖淫(他娘绝不是什么顾家的贤妻良母),愤怒之余看着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兄弟伊森,没别的念头只有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正巧这个时候接他回家的一个好兄弟告诉说有庄好买卖等着需要人来开车。
这桩生意是个叫沃格曼的贩毒头目精心策划的,目标是家银行。
此时心灰意冷的老警探找关系探听到了这个计划,但并不知晓其具体目标和内容,他只是简单的想当然趁火打劫狠捞一笔来补偿下自己多年在工作上的辛苦付出却没有相对应的回报。
三伙人各怀鬼胎不期而遇碰在了一起。
很快抢银行的行动以沃格曼血洗银行职员而顺利收场(被爆头的银行女职员死的狠惨,本来不想去上班的,无奈她是家中经济顶梁柱还有嗷嗷待哺的婴儿),随后黑人亨利的兄弟在撤离银行现场的开车途中牢骚了两句说不应该杀人后,沃的说话语气顿时诡异了很多,黑人亨利在沉着应对后也嗅到了不友善的火药味。
当老警探发现这是一场银行劫案时,完全忘了自己身为警察的身份,胁迫同伴和自己一条道走到黑,钱和现实的生活已经把正义荣誉踩在了脚下。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黑人亨利已经发觉了他们的跟踪,却没有告知沃格曼。
果真像亨利想到的,沃格曼并没有打算留活口,经过一轮枪战,他的黑人同伴被打死了。
沃格曼几个人也被困在了车中。
老警探和同伴随后赶到也加入了枪战,你来我往几回合后,老警探的同伴中枪身亡(死的很窝囊,被沃格曼从银行裹挟来的一个女职员开枪打死,本来他的同伴已经打算向女友求婚了)。
老警探怀着对同伴的愧疚感开车将沃的车子撞翻然后一举干掉了沃及其同党。
最后黑人亨利出现了,威胁老警探说录了像,而后两人最后达成协议四六分赃,但心怀对录像一事的怨念,临了拔枪反威胁亨利要求删除视频,年轻手快的亨利顺势一推手掏出藏好的手枪结果了老警探。
结尾过了些日子黑人亨利靠着几大包的黄金如愿搬进了豪华的别墅,而老警探不知情的妻子和女儿收到了一小盒的黄金聊以慰藉。
如果真有此事,老警探和其同伴的坟头草已有半人多高了吧。
一切无非都是为了钱,沃格曼作为职业罪犯除了毒资收入还野心膨胀想去银行捞油水。
黑人亨利身为底层贱民没文化没背景还蹲过监狱加上卖淫吸毒的老妈和残废的弟弟以及早已不知所踪的父亲,除了犯罪走捷径似乎没有别的选择。
老警探虽老骥伏枥但也实在扛不住现实的打击,老婆的重病以及社区治安的恶化,想到自己的女儿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自己身为警察却无能为力,很讽刺却也痛心不已。
钱这个时候像一块磁石把周围的一切吸引了过来,威力无比光芒四射。
结局也可能是老警探一枪毙了黑人亨利,把一半的黄金分给了同伴的家属,亨利的老妈继续吸毒卖淫还有自己的弟弟蜗居在昏暗的小房间里幻想着自己能够当一名职业游戏设计师,这个想法最后被身为导演和编剧的那位枪毙了,完。
生活型电影,各种细节太tm生活了。
前30分钟的铺垫有些冗长,后面有意思起来,但仍然像我奶奶给我讲故事一样慢条斯理,我可以想象到坐在电影院里抱着一桶爆米花慢悠悠地看这个电影的样子。
善与恶,信与疑,优柔与果断……那些存活下来的,既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这是我写得最长的一篇影评了,居然说不够字数
今天介绍美国电影《逃出水泥地》。
片名Dragged Across Concrete (2018),别名高压制裁(台) / 黑吃黑。
本片由狮门出品,狮门以B级片著称,在影片一开始就奉献了一幕惊爆的肉搏戏,瞬间调动起了观众们的热情。
但随着影片发展,整部《逃出水泥地》带动的情绪呈现从高到低的平滑曲线。
影片最开始的激情随着时间流逝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废话和拖沓的情节。
老硬汉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在本片中担任男主角Brett Ridgeman,他是一名年仅60的老警察,一把年纪了还奋战在抗击罪犯最前线。
一次他和搭档Anthony Lurasetti抓捕罪犯时,采取了过度暴力的方式,遭到“热心”市民拍下向媒体投诉。
在圣母情结泛滥、政治正确第一的情况下,警长选择息事宁人,Brett和Anthony被停薪停职6周。
这让脾气火爆的Brett十分不爽,心想自己拼死拼活一直兢兢业业抓捕罪犯,却落得一个出力不讨好的结果。
而自己几十年前的搭档则早已升官发财,坐在办公桌后训斥自己。
同时,他的老婆身患疾病行动不便,只能依靠拐杖艰难生活;女儿上下学路上总是被路边小流氓骚扰欺负。
一桩桩烦心事积压在一起,Brett决定弄点钱,改善生活条件。
同样被停薪停职的Anthony一样也有很多生活的烦恼,没了生活来源,他甚至连准备好求婚的钻戒都负担不起,结婚大事也遇到了大麻烦。
Brett找上Anthony,想要做一些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去赚钱,Anthony原本内心是拒绝的,但架不住金钱攻势。
有道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当活下去都成了问题时,什么公正道义都先免谈吧。
Brett想到的办法是黑吃黑。
他依靠以前的线索推断出有一伙歹徒会做坏事,于是想要监视他们,打劫这群歹徒,赚一笔钱走人。
随后剧情就在黑吃黑的过程中进行。
要么是黑警吃了黑帮,要么是黑帮灭了黑警,具体结局大家可以在影片中寻找。
俗话说的好,黑吃黑,越吃越肥。
而在这里却变成了黑吃黑,越吃越废。
影片十分详细的描写两方势力争夺最终战利品的过程。
黑警的优势是专业战斗素养和技能,黑帮的优势是人数优势和先发制人,鹿死谁手成了影片最大的悬念。
唯一可以预见的是,不论哪方获胜,最终结局都是极其惨烈的,想着一网打尽赢家通吃几乎是不可能。
想逃出水泥地的人,最终都深陷泥潭。
下面的人幻想着野鸡变凤凰,可是按照《刑法》里的方法绝不是出路。
当水泥凝结变硬,水泥地里的人只能永远陷在其中。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影片立意是在这个基础上,兢兢业业干活的永远赶不上投机取巧的,懂得经营的人早早地爬到安全高位,闷头苦干的人则只能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为了强化戏剧冲突,再给他们安排上一场黑吃黑的枪战,于是让老实人吃亏似乎就成了唯一出路。
缺点也同样明显,电影实在是太拖沓了。
159分钟时长的电影,有一大半时间在说废话,拍完这个人说话再拍下一个人说话,好像导演在练习他的正打反打。
《逃出水泥地》编导把时间全用在描写无关紧要人物的日常生活中。
或许导演看《冰与火之歌》看多了,觉得POV的方式特别酷,一定要事无巨细地表现小人物,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感情,然后再把这个角色用很普通残酷的方式写死,让观众们觉得很震撼。
可是就影片的时长来看,观众完全来不及对这些角色产生认同。
出场人物太多太密,详细描写地又缺乏重点,结果只能让人昏昏欲睡。
屌丝互斗黑吃黑,叙事拖沓没重点。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很简单的故事,节奏极其缓慢,凑时间,把每个人物的人生都拍了一遍,支线多的可怕。
有不懂人情世故一辈子小警察的,有没文化只能跟着悍匪瞎混的,有专业抢匪杀人狂的,还有可怜兮兮心理障碍坚持上班的,总之一堆生活不如意的人凑到了一起就是一场灾难。
但影片拍得质感不错,能看。
聚焦低收入人群的暴力问题。
越穷越贪,素质越低,非得火拼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时,把钱全吞了才算完事。
最近连续追克雷克扎勒的犯罪电影,觉得他太牛逼了!
从《困斗99号囚室》,到《战斧骨》再到这部《逃出水泥地》,实在忍不住,必须影评,必须五星!
首先要说明的是,如果你不是一个有十足耐心的人,并且是长期观影的资深影迷,这部片子实在对不住你的胃口。
对不起,不是这部片子不好。
影片从两个警探普通一天窗口抓罪犯开始,唠叨半天,通过欺骗犯罪女同获得同伙藏脏地点,到老警员梅尔一脚踩墨西哥裔罪犯脑袋那一刻,你就知道这两个人是有本事的混蛋jc。
更糟糕的是,这两个混球被停职了,而且两人都面临缺钱生活的囧境。
老混球梅尔带上痴呆小混球文思,(话说文思在99号囚室演的硬汉真牛逼)一起盯上一伙劫匪,企图黑吃黑。
导演克雷克在中途多线索不断穿插,把刚出狱的黑帮小黑,和老混球私生活,小混球文思求婚无钱的困境,银行美女小职员上班养小白脸孩子绑架被迫做内鬼又惨死,以及恶匪杀人不眨眼这些多重线索,穿插编织的井井有条,在2个多小时的片长中故事讲的津津有味,尤其最后四十分钟,导演并没有把场景戏放银行里,只是一笔带过,通过玻璃门看到的一幕交代内容。
下面就是二混球追踪,以及最后荒郊对峙枪战,杀到最后就剩小黑和老混球。
尤其要说明的是,绑匪的智商是很在线的,强迫女人质去伪装麻痹警察用自己的命去换家人的命。
当女人质赤身趴地上过来时,我一度以为她是绑匪把假发戴头上过来的,原来是故意车上放枪,然后让女人质来刺杀jc。
结果小混文思惨死。
老梅尔砸手机泄愤!
老梅尔人老演技是妖,带枪过去拔枪放烟雾弹匪探头假话诱惑探头射爆,一气呵成。
最后的结果是人算不如天算,老妖死在小黑手上,你拿枪,小黑也有准备。
不过小黑有良心最后金条按时邮寄。
最后的结局小黑和儿子玩狩猎狮子游戏结束。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牛逼的影片!!
太精彩了!!
2024年7月25-26号于宁波
逃出水泥地 (2018)6.82018 / 加拿大 美国 / 剧情 动作 惊悚 犯罪 / S·克雷格·扎勒 / 梅尔·吉布森 詹妮弗·卡朋特这是一部犯罪动作片,故事简单老套,让我最为佩服的是导演如何能将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拍成2小时38分钟的如此之长!
害得我途中睡着8次,吃了2袋瓜子,3盒零食,最后说好的戒烟也没戒成,还抽了2颗烟才勉强看完,这花费快赶上电影票钱了吧!
大伙儿也别劳神费力的去看吧,我给大伙儿说说得了!
故事说的是三伙人,警察2人,劫匪3人,黑人2人。
警察2人因为暴力执法被路人拍到导致停职,而两人却是真正努力负责的正直警察,因为不愿意溜须拍马走政治路线,所以一直难以升职。
特别是老警察,就快退休了,过的依然穷困潦倒,住在危险的低档社区,女儿经常受人骚扰,老婆也是退役的警察,身患残疾。
所以老警察决定在临退休黑吃黑干一票给自己留个保障。
年轻的警察虽然非常正直,但是过的也很拮据,连给女朋友买订婚戒指都要分期付款,最终同意加入老警察。
于是他俩开始盯梢一批罪犯,希望在他们交易的时候黑吃黑。
警察以为这批罪犯是毒品交易啥的,谁知道他们是抢劫银行,他们还雇佣了2个黑人帮他们开车。
经过了警察数天的跟踪,发现他们是在抢银行,自此三批人交织到了一起,也从此走向了不归路!
电影拍到这里大概已经拍了了一个半小时,说是动作片,基本没有动作场面,也就是最后一个场景才有一些动作枪战场面,也绝对不是那种看起来惊险刺激的场面,不过挺真实!
三方追到一个野外空旷的仓库前开始了混战,先是劫匪和黑人混战,导致一名黑人被杀,然后是警察和劫匪混战,勉强的警察和女人质已经三个劫匪全部被杀,最终仅剩老警察和黑人司机了!
本来俩人说好四六分了抢来的黄金,把现场处理好就结束了,结果俩人各怀鬼胎,最终老警察被杀,黑人从此带着老妈和老弟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当然他也很守信用,给老警察的妻女寄了一盒金子,故事结束!
就这么一个我说起来不用2分钟的电影,导演硬是拍了俩个多小时,我也是醉了,怕是剧组成员都是按片长结算工资的吧!
其实,要是把本片压缩紧凑一点,也是一部佳片,通过一桩黑吃黑的犯罪故事,隐射了很多社会问题!
譬如警局里的不公;社会阶层的不公;种族歧视;以及治安问题等等。
我觉得一部好的电影就是看过能一直记忆犹新,而且能通过电影能深思些什么,本片除了节奏太慢,别的倒也是做到了!
说说演员,特别是男主梅尔吉普森,他曾经自编自导自演的《勇敢的心》一直是我眼中的神作,看过5遍,他在本片里的把握也是张弛有度,大有老戏骨的风范!
别的几波人,特别是最后的大赢家黑人司机,他的表演谈不上出神,但是很真实!
就是没搞明白,本来就是犯罪动作片,硬加进去一个女银行职员是几个意思?
说了这么多,总体不推荐,你们看看我的影评也就大致把电影看了一遍了,推荐指数⭐️⭐️⭐️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