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SP原载于《24格》71期穿过我家门口200米长的商店街向北,就是玉川上水了。
江户时代,这条河是东京主要的上水通道,现在当然是废弃了的。
河岸边茂盛地长满姿态粗野的杂草和灌木,以至于从水道边不足一米宽的泥土小径上,就几乎看不到河面。
相比起东京的其他许多条清澈幽静的河流,玉川上水显得太过荒僻和粗疏。
在夏日猛烈的阳光和让人无法不察觉到的鸟兽行迹下,这条河甚至带来恐怖的气氛。
然而这恐怖对我却是合适的。
沿泥土小径骑车向西北半个小时,树木就高大了起来,树下积年的落叶散发出特殊的森林的气味,蝉鸣的音量也变得刺耳。
然后,如果你有森林动物的敏锐视觉的话,就可以透过树影看到巨神兵黑褐色的后脑勺。
那正是适合怀揣稍稍忐忑的心情到达的地方,龙猫的城堡,三鹰之森,吉卜力的美术馆。
到现在为止,我都认为吉卜力美术馆是宫崎吾朗最好的作品。
热爱自然,高中时代沉迷于登山,大学选择了森林工学为专业,毕业后进入绿地设计事务所,作品有很多是湖畔的公园。
直到30岁,铃木敏夫给他看了父亲的美术馆构想图,那之后7年一直在为建设这个美术馆工作。
宫崎骏当然是伟大的,他是在二维世界中无所不能的大神,但是让吉卜力美术馆从三鹰之森褐色的土地中成长起来的,并不是龙猫的魔法,而是儿子吾朗7年的心血。
可是怎么想起来去拍动画了呢?
宫崎家是还有另外一个儿子的。
名叫宫崎敬介的次男,毕业于日本四大艺术名校之一的武藏野美大,现在是小有名气的版画家。
如果铃木敏夫非要根据血统选择一个继承人的话,更具备艺术训练的次子不是更好?
《来自虞美人之坡》是吉卜力少有的类型。
60年代海边小港少年少女的青春故事,不怎么幻想,不怎么大自然,也相当的不童真。
可这其实是适合吉卜力的类型。
如果幻想,大自然和童真都出现在这个故事里,我相信一定会比现在好看得多。
有一个瞬间,我似乎看到了一点意思。
场景转到了一座摇摇欲坠的学生会馆,那里是女学生的禁地,传说装满了各种宅气冲天的奇怪男性社团。
可是当女主人公带着娜乌西卡式的勇敢表情闯入后,我们却并没有太多收获。
什么嘛!
很普通啊!
历史,哲学,文学部,一群平凡的臭男生而已,简直是浪费了我们的好奇心。
是想象力的界限,还是用功不够?
如果吾朗能像建设吉卜力美术馆一样用心建设这座会馆该有多好!
要成为吉卜力的继承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热爱自然,热爱儿童,竭尽所能完成一项艰巨工作的恒心,对每一个细节精雕细琢的偏执狂精神。
这些吾朗都不缺乏。
或许是因为这个,铃木敏夫才选择了他,而不是看起来更有艺术天赋的弟弟。
吾朗可以把父亲的构想图,魔法一样变成耸立在森林边缘的城堡。
他并不缺少才能,他只是缺少学习和训练,他还没有掌握那个能够把思维幻化成色彩的咒语。
《虞美人》并不成功,但是许多人开始相信他终究会学会这个咒语的。
他的父亲说道:小子,我不会让你随便就赶上的。
这至少说明,父亲已经把他当作对手看待了。
让大神当作对手看待吗!
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我再次到访吉卜力美术馆,是为了帮助跟我一起去看了《虞美人》的那个女孩重拾对于吉卜力的敬意。
而我自己收获的,好像是对于吾朗的敬意。
一个能够建造起这样奇妙建筑的男人,他的终点不应该是《虞美人》。
依然是各种吉卜力的经典元素,绿意葱茏的山坡,大海,喧闹温暖的夜晚和人群、电车……当然还有独立坚强的少女。
那陈旧、拥挤逼仄、充满各种奇怪东西的拉丁楼,让我想起移动城堡和千与千寻,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元素。
六十年代的日本,学生们为了各种念头辩论抗争,学潮频频暴发,在本片中学生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象征拉丁楼而抗争,乃至哲学、化学、天文学各部的活跃,无不因应了那个时候那一股虽然混乱但无比蓬勃向上的时代热潮——“我们观察太阳黑子10年了,觉得宇宙很大,人很渺小,目前还什么都没有发现。
”虽然身为天朝子民不太理解,但这必定是日本人怀念之所在。
不同于宫崎骏的宏大奇妙的幻想世界,就这样扎根于现实性的感念和平淡,也不失为一个好方向,而且不过是一个壳子而已,人的际遇,人的性情,那样一种质朴的乐观坚定勇敢,才是我们想要从吉卜力中看到的。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大体没有偏离这个方向,但也没有表现的多到位,抓住了一些符号,但主题到底不够鲜明和集中。
男主人公骑车带女主人公到集市去那一段,分镜很流畅,BGM也很好听,黄昏喧嚣的市场,欲言又止的感情,真的很动人。
知道是兄妹但摊开来说,清平明朗,没有什么纠结和尴尬,这是韩剧再花十万年也学不来的。
情不自禁伸出去的手、雨天默默走过的路,分手前说的喜欢……这些都够各种清新党默默打上五颗星了。
但仅此一些片段和符号很难掩盖整体叙述节奏的缺点,后面十几分钟展开显然仓促。
至于兄妹恋情节,有人诟病狗血,有人说这是一种纯朴和简单,或者表现了战争时代人事的仓惶流变,要怀念过去,要忘记伤痛,要面对未来……这么多堂皇的名目,我自己想着都觉得牵强,感觉导演在拍片时并没有一个明确想要表现的主题,仅仅凭着一点对那个时代的想象一气拍下来,结构上缺乏构思,这在某些情况下或许会成就一部很好的文艺电影,但大多是情况下只会把片子拖向平庸而已。
花钱花时间赶去看了首映,说实话,有些失望。
色彩仍然是吉卜力鲜明得无可挑剔的色彩,我觉得这是保留下来的唯一看点了。
在拍摄结构安排上,可以说是没有重心,前段铺垫部分太过冗长,以至于我看到前半部分的时候有种无聊到想从电影院走出去的感觉,高潮部分不够精彩和动人。
配乐方面,之前宫崎骏的动画里的插曲一般是单纯用曲子,很少有歌声出现,这部吉卜力的片子里出现了少有的歌手伴唱。
只是,当最后电影插曲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打动我的是手島葵的声音,而不是片中的女主人公和影片本身。
甚至当女主角开始说话的时候,反而有一种影响了观众听优美歌曲的感觉,这一点也很是失败,建议在电影中还是采用纯粹的曲子较好。
总体来讲,没有以前宫崎骏动画片的灵气了,也没有了那种能把人感动到骨子里的感觉和精彩得能让人陷进去的紧张气氛。
一个人的才华希望能够一代代得以传承下去是很难做到的。
若是经商还好说,让下一代人努力学习管理经验,下一代人够努力的话或许能够实现平稳过渡。
但是如果是艺术这样的需要灵感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
艺术这东西很私人,每个人对艺术的感知程度都不一样,不管宫﨑吾朗在绘画和动漫的技术上有多过硬,但是对动画的制作和灵感上或许跟宫崎骏的想法不一样,若是父母把自己的套路强加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最后取得的成果有多少有些扭曲感,观赏艺术的人们也感知不到其中的灵气,这就着相了。
若是各自尊重,能任其发展自己的艺术思路,经历磨练,即使出来的不是像宫崎骏那样阳光灿烂的作品,至少有灵气,就是好作品。
コクリコ坂から这几个镜头最能诠释这个名字了吧。
1 从这条山坡上看到的海与船 情愫开始2 在这条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上故事进一步发展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条山坡 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男主骑自行车带着女主溜下去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日本动漫电影 大于哈尔的移动城堡 大于岁月的童话 大于龙猫 大于千与千寻。
看《紅花坂上的海》之前,我沒看過宮崎吾郎監督的作品。
《紅花坂上的海》算是很不錯,雖然大量宮崎駿元素和場面在這套戲翻炒,但至少係令人看得投入和感動,那份少年人的情懷不太造作,值得一看。
當然,因為宮崎駿有份編劇(及改編原著)和班底還是吉卜力工作室,所以有大量宮崎駿元素是可以理解的。
整體來說,這是「學運 x 夢幻街少女 x 崖上的波兒」,不過有趣之處是今次不再像之前一樣,完全抽空了日本的社會政治議題。
以前宮崎駿頂多是玩暗喻,今次是明刀明槍地講了。
注意:下有劇透。
故事發生在1963年,東京奧運前一年,那是日本在戰後重建經濟和民族自信方面進入起跑線的時候。
女主角當船長的父親在韓戰中被水雷炸死,韓戰對於二次大戰後的日本的意義,是他們因著歷史的巧合,成了美國的後勤基地,大量美國訂單湧至,令日本加速了經濟重建。
本來日本作為戰敗國是不能擁有軍隊的,但因為韓戰的緣故,在韓戰結束後自衛隊成立,這是日本在二戰失敗後重建自尊的第一步。
女主角的父親因為參與韓戰的後勤補給而殉職(男主角的父親身份在這裡不談了),訴說的不再是反戰精神,而是日本人如何在二戰後取回他們的自尊感的故事。
故事講述男女主角發動了一場「佔領」學會大樓的小型學生運動,在男主角的學會房間內,牆上貼著以畫架展示的有關《美日安保條約》的報紙。
《美日安保條約》觸發的「安保鬥爭」發生在1950年代沒,在這場大型學生運動中,甚至有大學生被警察打死。
故事中的中學校園,也洋溢著一股學生運動的氣氛,那牆上的《美日安保條約》報紙,似乎是要說明這種火紅氣氛的時代背景的由來。
男女主角一行三人去東京找校董會主席的畫面,到處都是東京奧運的標語,那時已經是6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發展起來,而東京奧運就是一次重新向全世界展示日本國家形象的機會,所以整個東京都是工程,那也標誌著日本走上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前奏。
在那個燥動的年代,國家的經濟、外交、政治發展方向帶來了很多矛盾,也為1960年代末的學生運動埋下伏線。
當然,故事中的學運是一個「那些年」版的學運,沒有衝擊、沒有流血,喜劇收場。
1963年唸高二的男女主角,1968年發生全國性學生運動的時候,正正是大學生,也可能有參與全共鬥(全體鬥爭委員會)的抗爭行動。
可以這樣解讀吧--故事中的學會大樓抗爭,其實是全共鬥佔領東大安田講堂事件的「那些年」投射,前者的成功其實是對於後者被鎮壓的心理補償。
那個經濟起飛和左翼學生運動交雜的年代,不時會在日本的流行文化作品中出現,也許因為那是很多創作人的集體回憶。
《課長島耕作》裡面的商界神人島耕作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在學生時代也參與過學運,不過畢業後便入了電器大企業,變成典型的78-80年代日本經濟最繁榮時代的代表。
我不肯定會否過度解讀宮崎父子的意念,不過肯定的是,這次是一次風格的大改變,由抽空時代背景,只玩暗喻,變成直接使用直實歷史背景去說故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次也是宮崎駿參與的作品裡面少見使用了真實的城市景觀(東京和橫濱)的作品。
原文連結(牆外):http://kursk.xanga.com/758555301/%e7%b4%85%e8%8a%b1%e5%9d%82%e4%b8%8a%e7%9a%84%e6%b5%b7---%e5%ad%b8%e9%81%8b%e7%9a%84%e9%82%a3%e4%ba%9b%e5%b9%b4/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
其实不懂为啥要叫这个名字!
看完了也不懂!
看到有人说这个导演的作品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好姑凉冒险的故事,一种是好姑凉的故事,这部是属于后者!
这里面的海确实是个好姑凉,16岁就照顾着整个家庭。
在校也是帮助了俊,在那栋旧楼的维护中确实出了大力!
她还是个孝顺的孩子,即使爸爸不在了,也一直遵守着他们之间的约定!
不过设定确实狗血,几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就说服了理事也太过简单!
还有海和俊的关系,看似曲折其实都是套路,你们终究不能做兄妹!
“我喜欢你,不管你喜不喜欢我”
是宫崎骏的电影我都会去看,因为在一个寒假的夜晚,一个人坐在床上静静地看完了《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也许是剧情、画面和音乐的共同作用,让我喜欢上了他的电影。
今天吃完午饭,同样安静地看完了2011年上映的《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感觉故事还是挺美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间爱情(喜欢)的清纯、懵懂和萌动。
没时间了,还要做幻灯,我就直奔主题吧。
做人要积极,但是看事情却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看。
积极的方面我就不说了,这个大家完全可以各自想到。
但是消极的方面应该不少,我只先说两个吧,有时间和机会再补充。
一个就是关于阿俊的身世,我就纳闷了,这个俊又不是你宫崎骏,搞那么玄乎干嘛?
好像没人要的孩子一样,搞那么玄,你不觉得孩子很可怜吗?
好吧,如果说你的目的就是让观众觉得孩子很可怜,以此来凸显那个特殊的时代……那我又得说,第二个就是你们眼中的“朝鲜战争”,不知道宫崎骏其本人是怎么想的,如果不去考虑历史事实怎样,如果你问我看完之后觉得“朝鲜战争”怎么样,我会说在朝鲜战争中阵亡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如果你继续问我,既然你这么认为,那你是不是应该去祭拜一下呢?
那我会说,是应该去祭拜一下。
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知道所谓的“朝鲜战争”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的“阵亡的烈士”又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朝鲜战争就是我们所说的抗美援朝,先不管叫法一不一样,但历史就是那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电影里所说的“补给船”很可能就是但是美国“雇佣”(应该不是直接给钱的)的扫雷船,电影中的电车上写的“元山下”中的“元山”正是当时参加任务时的一个港口名,扫雷工程中死1伤8,难道就那么巧,死的刚好是阿海的爸爸?
作为二战中的战犯之国,在“朝鲜战争”中是否有权参战,又在这场战争中大发战争横财(为美军(联合国军)补给)并对其战后经济复苏起重要作用的日本,是不是有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嫌疑?
我印象中的日本,是个言谈举止很有礼貌,但是骨子里却是流氓强盗;嘴上喜欢说抱歉,但是心理却在骂你SB,我为什么要道歉,不过既然道歉能让你对我好点,那我就道歉,SB,道个歉都能把你乐成那样,SB!
德国和日本在对待二战的态度上的对比,不知道有多少人做过了,我就不再多说;但就这部电影中所影射的日本大部分(脑袋不清)的人来说,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那些和自己一样、同样是受害者的但是结局更惨,死了的人,都是英雄,在无形之中,都被描述成了为了自己(活着的人)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不幸牺牲的英雄!
我想说,尼玛,没听说过不做死就不会死吗?!
还有,都是特么汉唐文化圈的,汉字写的那么好,就不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吗?!
自己发动的战争,没让你灭族就已经很对得起你了!
人有忧患意识是好的,把它用在对的地方,能让你活得更好、更有保障,但是也别太过了,弄得自己有被害妄想症就不好了,自己不好,别人也觉得你不好,这反而会加重你的病情。
还有,宫崎骏,小孩是最天真无邪的,所以如果你“喜欢”用小孩来表达思想也就罢了,但是如果你觉得“利用”小孩最能骗取感情和眼泪的话,那我想说,作为一个XXXX(此处略去,各人评判),你特么真是太成功了!
作为第一专业是航海技术的毕业生,一直就是这份情结。
这里给了5分,全部是给美术和理想主义的。
至于剧情,确实不怎么样!
最不满的是关于历史,此片还是故意模糊了的,总的来说是还是无害化处理了的。
男主人翁父亲立花洋在撤回侨民的船上死了,而其他亲属也死于原子弹,女主人翁父亲是朝鲜战争期间触水雷身亡的。
如果较真的话,朝鲜战争那段纵容法西斯战败国参战一点都不光彩。
(相关可搜”朝鲜战争中日海军扫雷舰“)。
lz和大多数新一代军校毕业生差不多,关于观通专业确实没学好,而且也没有人怎么着重要求,重点全部在电子雷通设备上了。
因为我的祖父在抗战期间在缅甸曾做过报务员,因此从小就喜欢莫尔斯码,因此每次雷康信号在雷达屏上显示的时候,我都不必像周围同学那样翻书,于是对这些传统的航海通讯方式着迷了。
至于信号旗,在毕业实习的时候都一窍不通,有次随实习舰艇编队退出一狭窄水道的时候,升起了一面旗帜,我非常不好意思地询问了信号兵才知道是 “S”旗,因为e (莫尔斯码“.” ),i (..) ,s (...),也叫“一右二左三后退”,当时才傻乎乎地想通原来信号旗和灯光、汽笛信号是一样的。
后来经常看见使用信号旗的船只,也经常遇到非常礼貌的中外船只,1个星期下来终于记住了这几面国际通用信号旗。
以致于在当时的实习中,“磁罗经消自差” ”测惯性“ “测速” ”测转弯半径“ 等科目中都自如地正确使用信号旗。
偶尔遇到友军和中外方礼貌的船只,也互相使用信号旗祝福问候。
毕业后非常不幸不能从事热爱的专业,工作和舰船一点关系都没有,当时觉得某天,”祖国“就又想起我们来了,时常复习也时常看着远处海的方向。
毕业后的第三年有次同学接新船经过我单位所在市的港区,当时我那离海的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但到港口需要转车一次,纯理想条件下3个小时能到达码头。
我对自己迷信地说如果今天碰不到他们就等于永远不可能再被调回,结果那天等车转车用了6个小时,买了些给同学和战士的零食水果,结果到了码头是空空的。
当时用手电不断对着远处闪灯光信号GB_ _. _... 最后发了个AR ._._. 。
PS:AR一发出通常也可以关机了,在战争年代很可能真就是永别了。
之后再也碰过这些,直到半年前协助仍在船上的同学做了一次校正磁罗经自差计划航线,突然想起需挂OQ旗。
虽然此时已改行学了口腔,每天都还顶着俄语和专业的巨大学习压力,但还是浪费了好几天时间来找关于海的一切相关信息,突然就搜到了这部动画电影,主题和漂亮的画面吸引了我,于是作为2014年的新年礼物藏了6个月。
女主人翁每天升起两面旗帜,一开始我只认得第二面是W,前面却怎么都想不起来,猜测也大概是wish的意思。
百度一查UW。
情结的确有点韩式肥皂剧特色,不如他爹宫崎骏的思考深入。
但客观上还是描写了一种理想主义,比如关于学生们反对官方拆除拉丁社区,还有天文社连续多年监测太阳黑子,确实人类存在的时间和太阳比起来只是短暂一瞬间,即便没有任何成果但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是今天浮躁社会所严重缺乏的。
另外多年来所接触的国人朋友都拿民族主义这面腐臭的大旗代替爱国主义,对于日本的一切都采取抵制和否定的态度。
其实很多人只不过是双向障碍罢了,所以军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是没有实质的区别,也不以民族区分。
中学时期,有幸和日本交换生一起上课,当时日本学生就奇怪,为什么垃圾桶可以放教室里?
而且还往里面倒汤水、吐痰。
为什么进入教学楼连鞋子都不换?
为什么老师发火了都没有人怕?
为什么音乐美术课从来不上却要还发教材?
为什么体育课都是好学生坐在教室吃零食做作业?
为什么你们可以把自家收拾那么干净而往窗户外扔垃圾?
为什么家里内部装修地光亮而外墙被毁坏乱七八糟?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日本是不是和她后来邮件告诉我的那样,也堕落了。
总之我看到的这个世界是好不起来的样子!
看完电影总想起在这个自我毁灭的世界里认识的人,我现在的邻居大叔,年轻的时候曾在苏联海军服役后来在国际邮轮当海员,周游过全世界,退休后的第五年,突然一天患上了海默综合症,这无疑是对家属的折磨,但他有个伟大的家庭!
最大的安慰莫过于他的精神还在当世界年轻的时候。
每次去他家的时候,他都问我们是否第一次来他家?
然后就要给我们去泡茶,一遍遍地向我展示他虎口上的霍尔锚,他说海军锚好看一些,但是霍尔锚图案简洁且实用。
他墙上挂着天文钟,屋里摆满了各种船模。
老头有时候连孙女都不认识,但却还把穿苏伊士运河,过巴拿马海峡,东北亚的巨大潮差一切都记得清清楚楚。
一直等着这部片,昨天看完了。
总觉得这部片涵盖了很多内容,社会的,民族的,青春的那部分更像是一个包装,一个躯壳。
或许因为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很多感觉是浅浅地掠过。
一开场,女孩就让我想起《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苏菲,习惯照顾人,有着超过年龄的成熟懂事。
画面一如既往的美丽,每次看有挂着宫崎牌的动画,都有这份细腻清新温馨的美好。
主角的相遇似乎有点搞笑,我毫无难度地将前前后后联系起来,勾勒出大概情况了。
不过,这也不影响我继续看下去。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故事,应该是剧作者的某一部分青春。
这部片有很强的时代背景,东京奥运会的即将举办,社会面临的改革,新老更迁,人们在这样情况下的状态和反应,描绘得相当真实。
回来说说我最想说的那部分吧。
小海身上有种我喜欢的独立和大方,看到她站在风间和水拓间的轻轻一颔首,女子的美好不言而喻。
她和小俊的相遇,戏剧似。
再次相遇,落落大方,友好善良。
最喜欢他骑着单车载她一路飞奔的那一段,海滨小城的背景,飞驰的是青春的心。
小海后来一个人走回家,有一抹轻轻上扬的笑容。
年少的感觉,直白又含蓄。
看到小海升旗,小俊说出旗子的含义,眼神透着狡黠,轻轻地呼应着开头的诗,某个姐姐(不记得名字了)画的画。
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曾经惊艳了谁的青春,也不知道曾经被一个人默默地注视了那么久,被他写进他的青春里。
或许那时候我们也正忙于注视某个人,也在把某个人写进自己的青春里。
每次想到这点,我总会有百般温暖的感觉。
故事的转折,我又不小心猜到,但觉得故事不应这么狗血吧,太不符合风格了。
故事让我落泪的地方是小海梦里见到她日日思念的父母,看着她的兴奋,然后醒来的黯然神伤,孩子,我心疼你。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吧,因为特别渴望,所以才会梦里都想着。
亲爱的,当我看到你清晨起来上学,大方微笑地走近他,我真想抱抱你。
我真心热爱这样的女孩子,我经常遇到让我有很多感悟的女孩,她们美好,聪慧,善良。
会为她们心疼,但更多的是对她们深深的爱,是一个人的独特品质让你由心出发的爱。
我最爱小海的轻轻一颔首,最美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过我还看到一种倔强。
也许她身上带着她敢违背家庭意愿去当海员的父亲和敢于私奔的母亲的那种倔强。
提到父辈,似乎是片中较为沉重的部分,还有战争的背景。
细心珍藏的照片,每天升旗时若有所思的表情,时时想起的回忆,是小海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青春的故事,总有很多让你共鸣的点和面。
大打扫时男生的手忙脚乱,女生的呵斥。
吵到不可开交,老师一进来全场秩序井然地唱歌。
还是董事长那句话来得直接,“逃课啊,青春啊”。
有些时光,怎么过都似虚度,那叫青春。
小俊伸出手接住跳过去的小海,年轻的帅气啊。
影片的配乐似乎和以前的作品感觉不一样,但又说不出什么不一样。
影片定格在那幅油画上,片尾曲响起,歌曲的悠扬,中文字幕翻译得这么美,我只知道我就那样呆到影片终了。
我最喜欢小俊骑车载小海那段,本来小海想问那首诗是他写的吗,结果山路一阵陡峭,等小俊问她想说什么,小海却只轻轻说了句没什么。
真的,有些事,美好得你不想问为什么。
文/梦里诗书 一部如此温馨的电影,只可能属于吉卜力,少年与少女的唯美爱情,天空、海洋,美丽的自然还有那充满着点小怀旧的点点滴滴,对了还有电影的重心,文青的最爱,学校的“拉丁区”,电影形与神的完满结合,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虞美人盛开的山坡。
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一直以其精湛的美术化工,带有深度的故事情节,无与伦比的音乐,享誉世界,其背后的世界动漫巨匠宫崎骏,更是近乎所有文青的菜,但他的儿子宫崎吾朗却一直不是很好,甚至很多人认为《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是宫崎骏的作品而非宫崎吾朗,在吉卜力几乎人人都知到这对父与子感情上的不合,《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也曾一度被爆是为修复父子关系的维和之作,但宫崎骏在宫崎吾朗的《地海战记》试映会上提前离开,愤然而走,而宫崎吾朗却一直认为活在了父亲的阴影中,父子间的矛盾其实还是很难调和的,是啊,有时候会想有这样一位父亲对于一个漫画家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其实宫崎吾朗的作品个人认为虽然沿袭了父亲的创作手法,但细细品来宫崎吾朗是有着自已的风格的,当年的《地海战记》差品如潮,甚至在豆瓣上事首部吉卜力工作室的不及格作品,但就是这部作品让我眼前一亮,他在叙事手法上其实打破了宫崎骏的叙事风格,电影中王子性格明与暗的强烈冲击,磅礴的故事情节,都让当时的我异常喜爱,其实豆瓣总是这样,人云亦云,甚至还有人喷《地海战记》没有看到经常的打斗场面,怎么能叫战记呢?
对不起,对于这种人,我只想说,你呀走错房了。
出门左转,鸟山明宫崎吾朗的作品与宫崎骏作品给我带来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悟与感。
宫崎骏的作品他想表达的一些思想他会在作品在点出来,让你感受到,而宫崎吾朗的作品我认为是需要悟的《地海战记》为什么很多人说不好,迷恋宫崎骏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是带着去看宫崎骏的作品心态去看这部电影的,与朋友讨论的时候,十人中有八人还会认为这是宫崎骏的作品,而不知道宫崎吾朗是何许人也如此,当电影的风格基调变了,我们就没有沉下去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了,所以在宫崎骏指导下的《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我们看到宫崎吾朗的元素相比《地海战记》少了很多,《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整部电影其实是围绕着“拉丁区”的命运而展开的,它的存与拆,就是电影中两种力量的碰撞,创新与守旧,以这个点为中心铺开了整个故事的主线,《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故事定义在了日本上世纪60年代,虽然导演是宫崎吾朗,但我更倾向与这部作品是以宫崎骏为主导的,这部作品我感觉有带着点宫崎骏的中期作品《侧耳倾听》的影子。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相较吉卜力的其他作品,时代感很强,不管是电影中学校的“拉丁区”,男女主角所附带着的身份,都在于要与日本上世纪60的时代的精神所符合,更多的希望如今的日本人能看到属于那个年代的激情与活力,这也使得是吉卜力这部作品过于局限,剧情上过于的牵强,使整部作品的格调相较于吉卜力的其他作品是有所下降的,但电影在音乐上的把握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这个我也不想多少,你去看的时候自然能感悟到这一点。
或许是这部电影回归了宫崎骏的主导,但电影风格上我却认为宫崎吾朗还是坚持了自已的一些理念,所以风格上感觉有那么一丝的杂乱,但这不影响它是一部高水准的吉卜力电影,《起风了》即将上映,作为一部纯宫崎骏的作品,估计又要惹得一群宫粉的疯狂。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多槽一吐一句综合版→→【又被爹坑了】←←
画面和音乐真心喜欢,但这种亲兄妹不亲兄妹的故事即使在特殊历史的衬托下也无法绽放光彩,遗憾之作。
宮崎吾郎真愛追星啊。。。又是長澤雅美又是岡田準一又是石田百合子。。。拍得很瑣碎,不夠大氣啊,手嶌葵也只能算是一般 看完無感 說裝純我有同感
和他的父亲比起来总是少了那么一些韵味和点睛之笔:可能还要加以时日吧
说破之后没意思
其实相爱的两人居然是亲兄妹 这种设定真的很俗 虽然被推翻了
坑爹还是被爹坑
冲着配乐跟画面还是蛮赏心悦目的
吉卜力温情点没关系,但这么狗血不好吧。
编剧们,你们知道剧本有多烂吗?
讓這樣的少年給熟男岡田准一配音,很想吐槽聲音過於熟。這少年應該是給三浦春馬那種年齡來配比較適合吧,麻醬是配的還行,故事很平淡沒有高潮,本想看到能不能有宮崎駿招牌的奇幻,可是沒有,有點失望。宮崎吾朗還要再加油。
吉卜力动画版的“永远的三丁目夕阳”,少女,即将到来的1964年,日本抚平过去创伤、迎接大国命运,升起的旗帜、坡上的云,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太美妙了. 画风, 配乐还有故事本身都太美妙了. 宫崎吾朗说60年代是日本最重要的时期, 因为日本是从60年代开始真正成为一个国家, 所以他将那个时代的情怀投射到每个人物中. 影片中那些对过去的留念未来的憧憬, 人与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那份懵懂的爱都令我动容. 这是我近几年来看过的最动人的日本动画.
北京剧院的座位舒适度和观影角度是去过的展映影院里最差的,没有之一
影片有个很重要的时间点,即东京奥运会之前。可以把维修保护旧楼对比成战后百废待兴的日本,非常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不过情节比较狗血,也恰恰是这种狗血,成为影院的笑点,汗。音乐很好听。
GHIBLI
韩剧的情节嘛根本
大太阳的午后看心情分外舒畅
宫崎吾朗这次进步不小,比起《地海战记》,拍这样的片子对于擅长温暖故事的“吉卜力”来说要容易多了,而且更容易感染观众。
这CV表……+好青春好羡慕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