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背景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策划了一次劫机事件。
而且为主的两个居然是德国人,这一男一女,纯粹是带着切•格瓦拉的革命精神做的这事。
他们因为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困难,所以自觉自发地为巴解工作。
劫机后,他们带着飞机上的几百名乘客到达了恩德培,在那里好以色列政府谈判,要求对方释放巴解的俘虏还有其他的。
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是“和平斗士”;对于以色列而言,他们是“恐怖分子”。
当然,恐怖分子,无论如何政府都不愿意采取谈判的方式,因为一旦谈判了,就将有越来越多的“劫持”事件。
以色列军方决定要武力解决,最终通过了,并且成功解放了一百多名以色列乘客。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包括当初俄罗斯解决车臣恐怖分子劫持学校师生的事件(印象深刻,当时电视居然还直播现场)。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似乎只有那个假装怀孕两个月顺利获得离开的姑娘,真正为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当然,更智慧的是,她看到劫机者同意小孩子上厕所,所以才这样做)。
其他的人,真心没有什么大概率存活。
毕竟政府一般都不会真心谈判。
以色列总理,对得意洋洋的国防部长说了一段话:如果我们永远不和其他国家谈判,那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息。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艰难的博弈。
2018/6/29 �6>�,j�???T}
《火狐1号出击》电影更多的是反思,精神崩溃的人质、迷茫的左派恐怖分子、压力巨大的以色列决策者们。
冗长有余,紧张不足,电影中提到“惊奇和速度是关键”,并没有体现出来。
应该最紧张最精彩的突击行动那一段,却被那出看不懂的舞蹈打乱了。
1976年7月4日,以色列特种兵长途奔袭4000km,突击乌干达恩德培,解救人质。
有决心才有行动,行动总比坐等强。
1星,拍的不好。
很多年前有过一个故事版的《火狐一号出击》,这部新作品名字一样,但剧情完整度还不如几十年前的那部作品,作为一场国际很知名的大营救行动。
政府的方案,军方的执行,国际各关系的态度,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丝毫的体现。
导演反而想用文艺的方式来诉说这场危机营救,先是给反派人物赋予了一大堆的崇高理想,然后再给主角这边弄出了不少浪漫情调,考虑过现实人物的感受吗?
交火时则用剧场舞蹈来生搬硬套表现这场营救的激烈程度,几个场景来回切换到烂,蒙太奇成了蒙头转向。
这是一部文艺片,而非历史剧情片。
1976年6月27日,一群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了从以色列飞往巴黎的法航客机,飞到以色列仇敌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
恐怖分子要求500万美元赎金并释放40多名被关押的恐怖分子。
艰巨的谈判破裂后,以色列开展了迄今人类反恐历史上最为空前绝后的“雷电行动”,亦称“恩德培行动”。
四架以色列C-130大力神军用运输机在两架波音707的支援下,载运100名突击队员,低空飞行近4000公里,突然出现在恩德培机场,除打死全部劫机分子及机场的乌干达军人,炸毁乌干达空军1/4的战斗机外,106名人质中的102人被救,于1976年7月4日顺利返回以色列。
这一天是美国独立200周年,也意外地见证了人类反恐史的巅峰之作。
以色列突击队唯一的牺牲是当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亲哥哥。
18年3月16日,根据这个事件拍摄的英国电影《恩德培7日》将在美国上映
确实要给低分。
这个行动最大亮点是军事难度极大,压力极大,此外情报搜集极为成功,外交克服各种困难,各方面只要有一点疏忽都得失败。
结果拍成了随随便便杀进去,轻轻松松的感觉,恐怖分子很动摇,运气好得很的剧情。
实在垃圾。
连跟阿明的军队交火一点都没表现……后面阿明很生气,都不得不夸以军极为优秀,也没讲。
而且解救成功那天刚好美国200周年国庆,风头都被这次行动完全盖过,多么有价值的角度,也完全没体现。
制片方是英美,估计是群白左,故意的吧。
只能说糟蹋这么好这么戏剧性的真实题材,导演编剧屁股是歪的。
电影#火狐一号出击##恩德培七日#推荐指数:0。
这电影成功的把一次成功的营救行动演绎成一部垃圾片。
垃圾特征1、明明是敌我矛盾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时候,非得扯上一个猪队友的无耻无知的善良;2、这电影里摧残人性还衔接头尾的舞蹈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3、打了胜战成功营救了全部人质的军人居然有如丧考妣的表情,导演,你是心瞎了啊。
本片以著名历史事件“恩德培行动 ”为背景拍摄,基本复盘1976年6月27日~7月4日发生的法航客机被劫机,100多名以色列人被扣为人质,后被以色列特种部队奇袭拯救的故事。
但是本片被导演导得剧情稀碎,尤其最后人质解救的高潮阶段,生硬插入一段不知所谓的舞蹈桥段反复蒙太奇,除了给观众莫名其妙的剥离感以及剧情因被打断而产生的抱怨情绪外,什么也不剩。
不得不说本片从编到导都像是败家子挥霍后爹财产一样,浪费这么好的题材背景和投资人的钱,可谓烂片中的奇葩。
看过此片,我不禁感叹,烂片从来没有下限,只有更加的烂,尤其能把好题材拍得稀烂,那是要多么智商离线的大脑才能办到的事儿?
此片如果在院线上映,请不要去观看,如果要去请自备晕车药,自备医疗保险!
结论:导演拍摄此片,效果犹如壮汉欺负敬老院的老人和打劫乞丐一样,无能且下作!
大多数反恐电影以军人为视角,本片比较特别,主线在两个德国劫匪和以色列高层,男劫匪是个理想主义者,很天真,又胆小,这种人都能成功劫持飞机,可能劫持飞机并不像本狼想象中那么困难,也可能那个年代的安检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一直很好奇他们是怎么把枪带上飞机的,都不用组装,直接从包里掏出来就能用,女劫匪倒是有死亡的觉悟的,就是想表达出自身理念,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呐喊,平时的电影里看惯了劫匪们对待人质残忍粗暴,没想到这片子里的劫匪还挺人性化的,除了痛打了一个人质之外,绝大多数人有吃有喝有马桶,水管堵了还可以自己跑去屋顶修,以色列高层的压力很大,对于如何应对内部分为鹰派和鸽派,以总理为首的鸽派犹豫不决,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前怕狼后怕虎,鹰派就一个字,打,到了最后关头,还是统一了意见,搏一把,算是很成功的一次营救行动,只死了一个士兵,四个人质,毕竟以色列的特种部队在世界上也很顶尖的,标题看还以为会从特种部队的视角来演绎,其实只给了十几分钟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舞者舞蹈节奏,密集的鼓点与密集的枪声互相呼应,音乐得到升华,跳的居然是脱依舞,汗。
胖机长的角色塑造得很好。
总评三星7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恩怨情仇本狼不大了解,从小到大新闻联播就没少提到他们之间的战争,当然了很多年也不看新闻联播了,了解得更少了,也没兴趣去了解
最后十五分钟的营救段落,导演把一段舞蹈和营救行动剪辑在了一起,观影体验支离破碎,整个段落我都是快进过去的。
实际上本片前半段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恐怖分子内部,人质,以色列内阁,甚至独裁者阿明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丰富饱满。
国防部长极端相信武力,总理作为政客思前想后,飞机上的机械师胆大心细,每个角色都很丰满。
唯独女舞蹈演员与男特种队员的感情在前期铺垫得非常不充分,最后这一段就显得极其突兀,这一段导演明显是想给电影来个升华,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本来很好的一个题材,愣被学院派装逼犯拍成了一部手法老套但深受广大白左和傻白甜喜爱的混搭了政治、军事、情感、心理及艺术的伪文艺片。
真实历史中以色列军方及政府对事件的判断、各种不同方案的权衡、解救行动的筹划特别是各个具体技术困难的解决方案包括与肯尼亚协调飞机来回的加油问题、飞机夜间降落恩德培机场的跑道照明问题等等都被一带而过,攻击解救过程拍得也极为敷衍。
而那一再打断影片进度的舞蹈画面,就像导演一面强奸着观众的独立思考一面大汗淋漓地狂叫:“我艺术不?
我牛逼不?
”
❓
真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现代主义的烂电影,大概这就是类似于中国的某二代拍出来的吧,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让你头大的电影,看到一半就吐了
小成本恶趣味,胜在疯狂玩梗打脸段子够密集,玛丽苏的人生开挂果然有原因,德蒙特莫罗尼贡献出了生涯最佳喜剧演出?
7.9 mary fucking sue
喜欢无厘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