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乌克兰自古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但是,“列宁和他的同志对俄罗斯采取了一种非常粗鲁的统治方式——分离、撕毁了它自己历史领土的一部分。
”幽默吗?
至少乌克兰人笑不出来:
1930年代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土地之肥沃,全球罕见,号称“欧洲的粮仓”,然而…… 乌克兰有个专有词 乌克兰大饥荒(олодомор,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意为“以饥饿灭绝”) “在禁止农民占有收获的粮食后,1932年12月6日,苏联颁布了另外一项秘密命令,将全乌克兰的所有生产资料(农具、牲畜、种子)收归公有,禁止将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并在全乌克兰禁止商品和农产品的异地买卖。
此外还向乌克兰农村派出了搜粮队,没收农民的余粮、口粮和种子粮。
”约有240万至750万乌克兰人死于大饥荒,街道上随处可见饿殍:
死人太多,苏联从1939年就不敢搞人口普查,直到1959年才重新开始组织人口普查。
2013年乌克兰民众纪念大饥荒80周年:
饥荒之外,苏联还将大批乌克兰知识精英冠以子虚乌有的“波兰地主和德国法西斯组织在乌克兰的军事组织成员”的罪名进行大清洗……
种种惨剧,导致乌克兰至今都在死磕俄罗斯,失去了重新组成罗斯民族的可能性。
2017年10月,《古拉格:一部历史》的作者安妮·阿普尔鲍姆,出版《红色饥荒:斯大林对乌克兰的战争》,详细描述1933年达到顶峰的乌克兰大饥荒:
阿普尔鲍姆挖掘了大量资料,威尔士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的经历尤其引人瞩目:1933年,琼斯在乌克兰遭受饥荒的地区徒步走了40英里,为这场浩劫写下了一份对于西方媒体来说非常罕见的亲历实录。
2019年,波兰、英国、乌克兰合拍的传记片《琼斯先生》,再现不堪回首、刻骨铭心的历史:
《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沃尔特·杜兰蒂,凭借13篇鼓吹苏联的文章,获得1932年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所谓的苏联问题专家,在莫斯科过着帝王般的生活。
在充斥着美女、美酒、毒品的奢华派对上,穿着丁字裤的杜兰蒂,厚颜无耻地告诉初来乍到的琼斯:在这里,你可以随心所欲。
你不喜欢漂亮妞,又不喝酒,岂不是很无聊?
琼斯软中带硬:
扭腰屎报的女记者在当时的西方精英中颇具代表性,他们未必喜欢莫斯科,但非常厌恶希特勒,他们愿意支持包括苏联在内的一切潜在的反纳粹力量:
万一你错了呢?
她非常雄辩:
琼斯忍无可忍:
杜兰蒂曾精准预测托洛茨基必败于斯大林:“这位格鲁吉亚皮匠的儿子在他看似简单、粗暴的外表背后,隐藏着冷血的精明。
”一举奠定了自己作为王牌记者的国际声望。
嗅觉如此敏锐,怎么可能不知道眼皮底下发生的饥荒?
只能说,利益左右了杜兰蒂的报道,让他信口雌黄、粉饰太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扭腰屎报90年前就是这副德性;尽管呼声汹涌,普利策迄今仍未收回杜兰蒂的奖项。
自由派……唉,烂透了。
琼斯私下采访了一些外交官和记者,得知饥荒的消息,冒着危险悄悄潜入乌克兰,进行实地采访。
琼斯母亲在乌克兰做过英语老师,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乌克兰无边无际的麦浪:
琼斯摸出照片比对:谷仓依旧在,只是一片雪皑皑……
在一户农家,琼斯发现自己吃的是人肉,当即吐了个不亦乐乎。
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在《血色之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中写道,父母抛弃自己的孩子并吃掉他们,结果自己也死于饥饿,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琼斯在乌克兰的笔记:我走过12个集体农庄,哭声无处不在... ... “没有面包,我们没有面包超过两个月了。
”农民正在吃牛饲料,只剩下一个月的供应。
他们告诉我,很多人已经死于饥饿,很多人都快死了!
有好心的农民提醒我,晚上千万不要出门,因为已经有太多被饿到绝望的人了... ...他们很容易干出绝望的事... ...1939年3月29日,琼斯回到柏林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饥荒统治下的俄罗斯》,被《伦敦标准晚报》、《纽约晚报》、《芝加哥每日新闻》《伦敦早报》等十多家西方主流媒体刊登,震动欧美:
克里姆林宫的宠儿杜兰蒂,立刻在扭腰屎报发表《俄国人虽然饥饿,但并不挨饿!
》进行反击:“我对这种所谓的饥荒进行过详尽调查......虽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粮食短缺... ...但并没有出现因饥饿而造成的死亡,一些死者只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疾病而死亡的......“声名狼藉的琼斯在夸大其词,并未如实记录真实的现代化俄罗斯。
”
杜兰蒂指责琼斯故意造假、耸人听闻。
一个是初生牛犊,一个是金光闪耀的普利策得主,公众应该相信谁呢?
琼斯惨遭新闻界驱逐,杜兰蒂只手遮天:1933年11月17日,罗斯福政府正式承认苏联,杜兰蒂被誉为“莫斯科的英雄”。
琼斯欲哭无泪,连小孩都奚落他是个疯子。
1934年琼斯前往远东,开始世界真相发现之旅(World Fact Finding tour);1935年8月琼斯深入蒙古采访、报道,被土匪绑架,不幸遇难。
当时,琼斯并不知道他的向导与苏联秘密警察有联系。
摘要: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最早由在西方的乌克兰流亡者提出,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在西方国家进行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这个问题在乌克兰被公开提出。
苏联解体至今,乌克兰和俄罗斯学界以及政界就因饥荒死亡人数、饥荒发生的原因、斯大林对饥荒应负的责任等问题展开争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这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Holodomor, 拉丁文里的意思是Extinction cuz of starvation,能冠以这样的名号指代乌克兰大饥荒,更多是源于本为世界知名的黑土地粮食产区却发生了饥荒的落差感乌克兰大饥荒的时代背景非常尴尬,纳粹德国扩军备战,斯大林政府求助无门只能自保,十年内战和长期的外国干涉让苏联只能选择先军、先重工政策应付近未来的挑战。
苏联自诞生之日起,结合斯拉夫民族的受虐史传统,整个政权一直处于paranoid的状态中,无害但是异常紧张,不透明和世界的敌对没有给苏联留下多少选择,反过来则进一步伤害了国内的人民,伤害了对苏联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西方进步知识分子们,但替苏联掩盖的西方记者、for the greater good的知识分子们和法西斯客观上对自由世界的不断蚕食,确实让美国的资本和援助进入了苏联琼斯作为劳合 乔治的外交政策顾问、国际政治出身的记者,又采访过希特勒,撰写乌克兰大饥荒的通讯稿时肯定知道这种走势。
只不过受他启发的乔治 奥威尔写《动物庄园》时提醒人注意的是对于“有意识的极权”的警惕,两者不矛盾,但也没有太深的联系饥荒、战争、世界级传染病、革命的不间断发生,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常态化的表现形式,人的思维活窄了,就会把一切【非常态】当做理所应当,把经济繁荣自由贸易房价泡沫租售比超高当做常态,把自由旅行我想到处看看当做常态,把【B站炒作的五四宣传《后浪》中大部分是一线城市中产、资产阶级年轻人的生活当做常态】,自然而然会觉得一切都好开心佛系就好
同样是真实历史事件背景和人物传记类型,看完《奥本海默》之后再看《琼斯先生》会有很明显而有趣的对比。
诺兰力求让《奥本海默》里每个人物的对话和台词都掷地有声。
金句频出让观众一定要意识到角色们在塑造历史。
甚至电影里大量对奥本海默近景镜头都显得沉重,他一眨眼,彷佛瞬间千万命运都改变。
然而,《琼斯先生》里有很多相比“无意义”的瞬间,以至于开场很久,几个场景过去,琼斯为什么执着于去苏联采访斯大林的动机仍然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琼斯先生》是讲述被历史改变的人,包括他面对重重阻碍的无力感,和握有丰厚资源的奥本海默团队科学家,以及正确目标(对付纳粹德国)的士气截然不同。
琼斯连自己女伴都哭着让他不要去,几乎没有支持者的他就这样走入一个始料不及的局面。
包括进入乌克兰,也是在非常巧合没有预先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电影里展现的历史的无情车轮,一时都分不清是针对大饥荒中的乌克兰还是琼斯本人。
电影最震撼的镜头,还是当琼斯在乌克兰流落街头奄奄一息,被三个孤儿收留家中吃饭的场景,琼斯问你们的哥哥呢,他怎么也没想到这盘子里的肉就是,推开门,大雪皑皑的地上,肉的主人,孤儿们的哥哥的尸体就在不远眼前,琼斯再也抑制不住的吐了,还有什么能比善良而平静的孤儿更震撼的呢?
1935年,琼斯在伪满洲国调查途中被强盗绑架后撕票。
有人怀疑他是被苏联NKVD谋杀的。
同一时间,苏联左手伸进乌克兰的内衣摸最后一点粮食,右手给纳粹德国一口一口喂炖牛肉,撅起屁股使劲往伪满拱,还涨红了脸在新疆搞得盛世才大呼爸爸再用力一点。
如今却有无数精神伪满奸皇民和亡苏遗老私生子对琼斯冷嘲热讽,不过他们吹嘘伪满和亡苏的方式十分儒家,天皇和斯大林大抵看不上,只会把他们做成肥料。
真可谓“满遗不知亡国恨,隔江(松花江)犹唱‘后庭’花”。
挺好的题材拍歪了,新闻记者纪实乌克兰大饥荒事件, 但严重跑题,开头想抵制纳粹希特勒,所以要联合斯大林。
后面又成了服务舆论导向,取悦大众心里而报导。
实际给乌克兰大饥荒的时段很少, 最后话风一转又把打赢二战利用完了的斯大林贬的一无是处。
其实这就是媒体的悲剧,媒体也是服务于政治的,在同仇敌忾,面对战争强敌时,一个饥荒又算得了什么,孰轻孰重一看便知。
只有可怜的主角,被两边同时嫌弃,死的不明不白。
只是因为要以人的意志改变自然,就夺去几百万无辜百姓的生命。
没有粮食吃,只能吞食树皮充饥,一对老人还是饿死在床上。
母亲死了,满载瘦骨嶙峋的尸体收尸人不但把母亲尸体收走了,还顺便把孩子抛在堆满尸体的车上,为活人收尸。
甚至被饥饿逼疯了的孩子们吃掉自己的哥哥。
真的希望有地狱,让这些散尽天良的禽兽和败类们在人间做的孽,在地狱里加倍偿还,永不超生。
对不起,标题很冲动。
但是我真的没办法对你们这些岁月静好派有任何的尊敬,因为你们就像是那个英国驻苏联大使糜烂party上的沉沦女,就像那个豪华宴会上站起来鼓掌的麻木客。
2020年所发生的一切,都让人没办法平静。
而2020年所有的悲剧本来都可以避免,只要你了解曾经的历史,每一个大危机的苗头都可以被掐灭在萌芽状态。
但是一切还是发生了,一样的情况,一样的剧本,只不过人们不再用电话电报,而是用上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
没有任何一个悲剧得以侥幸避免。
现在只是7月底,但是可以预见,庚子年的腥风血雨将来的更猛烈。
也许国家这样的概念不适合豆瓣,也许历史这样的话题不适合豆瓣,也许那些婆婆妈妈欧巴露肉的韩剧更能够拿到一个肤浅的好评。
也许每一个沉重的话题,都不是正能量。
但是请记住,不敢直视真相的,必将死于真相。
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电影中表现几个极度饥饿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1.琼斯随手扔在车厢里的橙子皮被几个人一拥而上哄抢,琼斯用一条面包换了一件皮大衣;2.千里无人烟,琼斯推开一间房门,里面有老夫妻并排躺着,他们已经饿死了。
3.琼斯又饿又冷,几天没吃东西,只好在白雪茫茫中啃一块树皮。
4.母亲已饿死在路旁,婴儿坐在她身旁哇哇大哭,一辆拉着尸体的车经过,车上下来个人,把女人的尸体扔到车上,然后把那个婴儿也抱起放在车上,她也哭不了多久了……5.几个孩子坐着,一个大些的女孩在一个锅里煮着几块肉,分别把煮好的小块肉放到几个孩子桌前的盘子里,他们眼神空洞,面无表情地吃着,也给了琼斯一块,琼斯边吃边问:这是什么肉……女孩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直到琼斯推开门看到倒在雪地里的一个人的腿,他开始呕吐起来。
6.在雪野中,琼斯看到一只狐狸,狐狸也看到他了,彼此都很饿,但谁也没有力气去使对方成为食物……于是只好各自走开
害,我打三星是因为我个人喜欢三这个数字,别介意哈,不叨叨了,哈哈。
在现实生活中,琼斯是第一个在西方媒体报道苏联 1932-1933 年大饥荒的记者。
但由于很多知识分子对苏维埃政权持同情态度,他的报道并不受欢迎。
当时隐瞒了大饥荒事实的杜兰蒂也在此后招致批评,他因对苏联的持续报道而获得的普利策奖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是“我们为之感到惭愧但可以做出解释”的一个奖项。
救了命了
#Venezia82-主竞赛底层蠢,上层坏,相信这套的又蠢又坏。花点功夫都放在这些东西上了,最后再来个自以为戳同温层情绪的结局,无聊又算计,这倒是一如既往啊。
#2025 No.182
最疯癫的剧本,最悲伤的内核。当“拯救地球”成为一个疯子的呓语,其所照见的现实反而无比真切。一场笑到流泪的悲剧,震撼人心。
#BIFF2025 釜山最期待的一部,Cinematheque厅满人,我在二楼最后一排,声音效果不错,这是我的第一印象,Jerskin Fendrix配乐惊艳,几次起了鸡皮疙瘩,这是Yorgos Lanthimos和Emma Stone的又一次合作(第五次?),后者在片中剃光头出演,Lanthimos延续他的黑色幽默和古怪的表达,但对于熟悉的观众来说这次显得过于保守,结局轻易预测,可能很大原因是这部电影是改编剧本,Emma Stone在最后有一段类似Al Pacino在《魔鬼代言人》中的独白,应该是点睛之笔,却被表演地毫无能量,这俩人的组合是不是该歇逼了,另外由于没有英文字幕,只能靠听力,后面还有几分钟的外星语言内容我不得知,我的观后感并不是电影真实的水平,等发行后我会再看一遍
完美契合最近我和我小学同学聊天的主题:人类没救了,只能重开。浓浓的地摊文学加古早科幻味以及配乐全部拍到了我的心坎上。求求外星人快来吧!
现在如果要在兰斯莫斯的电影里谈论深刻,或者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估计他本人都要发笑。一个毫无创新的照搬,实在看不出翻拍的必要。恭喜他又解锁了一个前所未见但仍然怪异的石头姐版本,可以抱着一起送走了
35mm Chineses Theater A Perfect film for Halloween!
脑子都是看完编号17浪费一晚上生命的记忆 于是又这样浪费一晚上生命 连愚蠢的点都一模一样 马勒风bgm硬凹那些尴尬的极左阴谋论情节我真是笑哭了
我觉得比poorthings好看;emma姐你真走火入魔了
也许是我没看懂英文版吧 蒽 迷迷糊糊不知道在说个啥 我的错
#Venezia-3 跟《可怜的东西》之间差十个《善良的种类》吧。说不上是最坏的兰斯莫斯,但是只能空怀念《龙虾》时期的趣味和生猛。设定还行:用性别对立做戏,结尾还行:有反转。兰斯莫斯是不是陷入了某种跟石头姐能拍就拍的高产出瓶颈期?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就是大卫·O·拉塞尔和詹妮弗·劳伦斯的合作。放个假吧别硬拍。
石头姐继Poor Thing后,又到了next level!演技大爆发不说,为电影直接剃光头也牺牲太大。电影荒诞之余不会让人觉得无聊,最后的大反转直接让一步绑匪类型片上升为科幻伦理片!
对话太多了。如果不是在电影院,我真的一刻也看不下去。到最后,她竟然真的是外星人。👽
@LV 4星半好喜欢,在影院看cult 片确实很爽;很欣赏这个结尾和配乐,在“一惊一乍”和“颇有新意”中找到一个不错的平衡。石头姐太强了不愧是外星人!!
蘭斯莫斯的視聽選擇依然怪異且無趣,相比片中艾瑪斯通到底是不是外星人,他為何能被捧到今天這個高度才算是一個謎團。
#Venezia82#没看过原版,但这部翻拍给人的感觉还挺浑然天成的兰斯莫斯风格的。两位主演的演技十分突出,和强烈的艺术风格共同撑起了本片。石头的角色情绪比较单一,不觉得三封有戏,但这是一个相当有趣和精彩、演了就很值的角色; 杰西的角色更有层次一点,胜在既有脱离现实的偏执和喜感但也有落到实处流露出人性的一面,是第一主角。看两人的对手戏真是过瘾。成片质量也足够好,看好有奖。
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拍这么长,无法理解为什么石头姐沉迷于各种B级意味的半疯不疯的角色演绎,无法理解为什么能把现代话题变得如此cliche。不过片尾很好,然后挺喜欢Don的设置的,对话里的迷你掉书袋很到位。grammar is an Andromedan construct真是笑死我了,上个月真的说过grammar is a social construct hhhhh
这个无可救药的世界
从各种角度看都是一部“太兰斯莫斯”的电影了,所以理所应当拍得游刃有余。听说改编自韩国原著,不过看的时候我更想到弗莱德金2006年的《千疮百孔》,同样的阴谋论腌入味,同样的锡纸糊墙,同样的惨烈结局。特别喜欢兰斯莫斯这套字体和视觉设计,赶紧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