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像一部分观众评价的那样,它给我的观感是极小部分的诙谐和恰如其分的煽情。
是清醒,和狂热,是硝烟和战火,是谋杀,还是谁口中的真相不论谁是受益者,我看到了太多受难者,太多不合时宜的东西。
太多无能为力的,太多为之献身的。
太多战争本可以被遏制的理由,也看到了这部电影应该被拍摄的理由,和我们理应深深思索的和自我检讨的对这电影的第一印象就是另一本绿皮书,另一面镜子。
一面镜子,除了眼前看得见的,就只是身后,视线不可及的,光线下的,空间极有限处的。
依旧是狭隘,依旧穿不透尘世迷障。
更遑论深处,另一番景象自以为是,一目了然,道貌岸然,果不其然,深以为然,兴味索然,不期而然,戛然而止镜面倒映着光和影,动和静,身躯和肢体唱和,是行为的声和响。
纷乱地喧嚣,刺眼地聒噪,穿透瞳孔深处的声线,荧幕静待着双眼的光亮,于无声处,惊雷炸响心悸割裂了心迹。
这一刀掺了太多好似声讨的和嘲弄的,看似嘈杂的和混沌的,十分穿透地和十分锋利地起因看似狗血的真实事件,也可以叫荒诞,历程意料外,似是情理中,起承转折,每一次颠覆,在窒息中坠落,平静中挣扎。
内心深处寻求慰藉,在真相中救赎信仰。
不同国籍,不同样肤色,不同种职业,不同份工作,每一双别人的眼睛,是过往某些容不得不反复捉摸的深邃,源自道德感知与社会关系夹缝中难以捉摸的,沉甸甸的重量在重压下沉降,在难以呼吸中溺亡。
在余烬中往生,为未亡者指明方向这一幕道德感的敌人是本不该现身此处的爱和国家,象牙塔崩塌,信念倾轧。
多可笑的立场。
经历短暂且复杂,每一刻事件主角的接触中摩擦出的不同化学因子,正是它的难以捉摸。
正如生命之脆弱。
更可笑的是你给了观众和每位亲历者一次在记忆体验中重归故地的选项,却也只是一次看似答案开放的单选题。
最可笑之处,看起来呈现者就只是你而已“世事无常”绿皮书的愚昧来自与生俱来的盲目高傲,这片重在揭示对强迫我们分担道德谴责的祸首——政治及其安身立命的斑驳杠杆。
好在我为此买单的代价不过是被五次悲痛裹挟的无声泪目。
哎,好在?
这是我该庆幸的我生命在承受的轻吗,那我另一面的,其他生命本不该背负的重呢难过,如何做到避开那不自觉萌生又难压制住的冲动,对生而为人感到抱歉的强烈自责。
这一切的根源究竟从何而来?
是文明,阶层,还是人这个物种本身?
或者,是这一刻你脑子里突然蹦出来的另一样东西?
海面上突如其来的风和浪山间初升的太阳一朝和一夕他和你余生——默先生
如果说导演彼得·法雷里以一部《绿皮书》将严肃的种族问题揉进公路喜剧的躯壳之中,并顺势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那么这部《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似乎想借风使力,复制《绿皮书》的成功模板,把那些原本繁复的社会议题变为易于理解的思想教育片。
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大众而言,这种方式仍旧奏效。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不失为一部取悦观众的电影,它改编自纪实书《The Greatest Beer Run Ever: A True Story of Friendship Stronger Than War》,编剧为彼得·法雷里本人以及《绿皮书》的联合编剧布莱恩·库瑞和皮特·琼斯,男主角约翰·唐纳修由《歌舞青春》出道的扎克·埃夫隆饰演,另外还有罗素·克劳、比尔·默瑞等黄金卡司助阵。
本片是对《阿甘正传》美国精神的一次翻新,主人公奇基一方面具备“阿甘”式的盲目和天真,一方面又以“反英雄”的弱鸡形象达成一种国家自省。
美国对越战争时期,26岁的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奇基(约翰·唐纳修)突发奇想,他从纽约出发,远赴越南寻找正在参战的儿时好友,并给他们送去啤酒。
故事将我们拉回至1967年纽约市英伍德(北曼哈顿的街区之一)的酒吧,男主角奇基迅快登场,他拿着两杯啤酒,穿过拥挤的人群,和他的朋友展开了一番“啤酒”争论,奇基在话隙间渐渐露出他酗酒成性的真容。
作为一名商船船员,奇基在家庭中的处境十分尴尬,他的父亲嫌弃他游手好闲,懒惰无为,当他们在饭桌就餐为此争吵不休的时候,一个死亡的消息突然降落于这个家庭——妹妹克莉丝汀告诉他们,强尼·科诺普死了。
强尼死于正在进行的越战,奇基父亲表示:强尼死得光荣,他为祖国而牺牲,他的家人会为他感到自豪。
但克莉丝汀却说: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里打仗?
于是一个家庭间的对垒关系凸显出来,这实际上引出了本片的主题——关于美国对越战争的正义性问题,每个人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和立场。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所探讨的议题具有潜在的当下性,就俄对乌发起的战争是否具有正当性,大众的观点呈现出巨大的分裂状态。
而在影片中,当时的美国总统LBJ(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呼吁团结一心支持越战,但英伍德街区已经有八个年轻人死于战争了。
在费德勒医生酒吧,比尔·默瑞饰演的上校作为美国老一辈国家主义者的代表,试图以国家至上的激烈言辞说服奇基等在内的几个美国青年,使其认识到“爱国”业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崇高精神。
就在这时,又传来奇基的好朋友汤姆·米诺格在战争中失踪的消息,而奇基和朋友在街上偶遇了一群正在和平游行的反战人士,他们高举标牌,用蜡烛为死去的士兵哀悼。
奇基的妹妹克莉丝汀也是其中之一,兄妹二人为此展开激烈辩论,奇基甚至还和其他人大打出手。
战争还是和平?
这已然是一个尖锐的问题。
上校告知众人,他要去越南找到雷诺兹、柯林斯、帕帕斯、杜根、米诺格这些为国而战的街区兄弟,然后送给他们每人一罐啤酒以表示感谢。
尽管所有人都觉得这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已,但奇基信以为真,他带着众人的“啤酒任务”远赴越南,踏上了这场险象横生的旅程。
然而不同于原著,本片将原本四个月的旅程缩短为四天,这意味着故事将在短时期内出现更多的巧合,节奏也随之加快。
这场意外旅程成为像奇基这样的“粉红”的思想改造之旅,对奇基来说,他送啤酒的行为是关乎友谊和忠诚的,他并不清楚战争真正意味着什么,他甚至还一直自我洗脑,称他的朋友们正在为国家而战。
毫无疑问,整部影片充斥着美国“老白男”的俯视态度,对于当时越南国家的描摹仍旧局限于固有的想象之中,戏剧桥段过于简单化和刻板化,比如奇基在越南街头和本地交警孝的一场英文对话,他们“默契”地提及西部歌舞片《奥克拉荷马》以及主演高登·麦克瑞,两个陌生人的互动宛如一场伪饰的社交礼,其间刻意的轻松幽默冲淡了美国对越南的殖民阴霾。
到达越南西贡之后,奇基被误以为是中情局的工作人员,他得知这里的真实状况与美国新闻报道的内容严重不符。
当奇基去往卡拉威尔酒店,这里聚集了一众媒体人员,罗素·克劳饰演的亚瑟·寇特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看杂志》的战地记者。
但相比于这些新闻喉舌,奇基更像是一位战争公关专家,他极力维护美国总统,甚至还要求媒体多发布正面新闻,支持美国军队。
奇基为身处战区的柯林斯送去罐装啤酒,然后又找到了杜根,杜根大发雷霆,告诉男主关于雷诺兹死亡的消息,他之后偶遇了麦克卢恩,被遣送回到了西贡。
在返回途中,奇基目睹了中情局把越南平民扔下直升机,也正是因为他“好心办坏事”,造成了一个无辜之人的死亡。
回到卡拉威尔酒店后,奇基仍坚持认为媒体只会报道这种负面新闻,而寇特告诉奇基,他曾经目睹了100多个村民被美国大兵杀害,他的记者朋友也在战乱中丧生,而真相不会伤害美国,真正伤害美国的是那些政客以及战争的谎言。
但在送啤酒的过程中,奇基经历了一系列的危险,他在路上不断回想曾经和朋友在一起的温馨时刻,送啤酒的阻力不断加大,他的粉红思想也随之松动,行动力变得犹疑。
就在此时,战火蔓延而来,西贡遭袭击,半个堤岸市都被越军占领,奇基和寇特也被越军抓获,但他们因为亮明了媒体身份最终被释放了。
几次偶遇的交警孝在枪火中阵亡,奇基亲眼见证了美军溃败的悲惨模样,他奉为圭臬的国家信仰正一点一点瓦解。
离开战场要比进入战场难得多,一场不道德的战争还能持续多久?
寇特叫醒奇基,对他说: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今天的世界就是战后的世界,也是一片狼藉的世界。
奇基这才明白过来:这不是战争,这是大屠杀。
而在寇特看来,战争原本就是一个大型犯罪现场。
奇基从上战场前得知汤姆失踪,从战场回来时被好友帕帕斯告知汤姆已经战死。
奇基想到他曾鼓励汤姆上战场,而他自己却没去,这是否也映射出: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本质上都处于一种口嗨的阶段。
回到纽约之后,奇基重新面对众人,他告诉上校,战争是混乱而失控的,“可是我不确定这一次我们是否在拯救世界”,言外之意是“我对美国发起越南战争的正义性保持怀疑”。
从电影《薄荷糖》“人生是美丽的”的命运主题,到《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人生是荒谬的”的反战意味,这是普通人的战争体验心得,而战争的真实面目并非粉红们的叫嚣、辩护和唱词,而是满目疮痍,是惨绝人寰,是一片呜咽。
似乎导演彼得·法雷里也意识到本片娱乐属性过重的先天缺陷,于是在影片的结尾,导演还是亮出了他所谓的“杀手锏”——几个真实原型人物登场,但这暴露出本片不自信的真实处境,当然这是彼得·法雷里的“老毛病”了,《绿皮书》也有相似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同样由AppleTV+推出,不知道它会不会有《健听女孩》“奥提全中”的好运气,让我们拭目以待。
离谱到如果不是知道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一定会觉得编剧是在瞎扯淡的程度,可...现实往往就是这么魔幻,远远超出人的头脑所能想象的极限。
看完的时候我就感叹,这也就是二十多岁的时候能干出来的事,年纪再大一点都没这股冲动了。
虽然男主开始这趟“旅程”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只要平安归来就够吹一辈子🐂🍺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美国是真的很会拍电影啊。
哪怕是个好故事,要想把它拍出深度和感觉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可这部电影的导演不仅将本片拍得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还在幽默中让人感同身受了主人公过山车般的心情。
这次经历对男主改变最大的当然是他对此次战争的看法。
强权国家总是这样,为自己参与乃至发动战争披上正义的美名,把青年人对国家的热爱当作自己发起战争的资本和筹码。
年轻的士兵何其无辜,被侵略的国家的平民又何其无辜?
战争早已变成政客们玩弄掌中权力的工具了,可惜男主直到身处战场才意识到这一点。
给在战争前线的好友们送上一听祖国的啤酒!
听起来多么有人情味!
多么暖心!
多么酷!
可他到底是低估了战争的残忍与无情,他的到来除了让朋友们担心以外根本起不到多少慰藉的作用。
我特别能理解他的朋友们在见到他时那种又爱又恨、又气又急的心情,男主最后能活着回来也算是傻人有傻福吧——“奇基,你的心肠很好,我比较担心的是你的脑子。
”他的朋友们是真的很逗,一天天竟说大实话😂。
将战争和喜剧融合到一起去的想法确实挺别出心裁的,令人惊讶的是它还处理得特别自然。
中情局的人将俘虏从飞机上扔下去的时候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背景偏偏又是美丽的自然风光配的还是相当轻快的音乐,这种反差感极强的处理方式给人留下的印象就非常之深刻了。
很多镜头的选取都给人一种复杂又难言的感觉,比如男主回程时所坐的飞机是运送牺牲士兵们的遗体的,这时身为观众的我们到底是该为男主长舒一口气还是为这些为没有意义的事丢掉性命的孩子们感到痛心与悲哀呢?
影片中还有一个比较触动我的地方是指挥交通的越南人孝在和男主结下不算太深厚的跨国友情之后却在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袭击中死去了,我想那是男主第一次,哪怕之前在他好友的牺牲中都未曾如此直观、如此明确感受到的生命,尤其在战争面前的,脆弱吧。
这是一个简单,甚至可以说有点俗套的设计,在这部电影中却迸发出了巨大的情感力量,还是那句话,我真心觉得这部电影拍得不错。
我前面有提到但没有强调此处一定要特意强调一下的一点是这部电影是真的好好笑啊哈哈哈哈。
“我满脑子则是‘希望他们瞄准的是穿格子衫的混蛋’”、“我要怎么追上它?
”“你游泳速度多快?
”等等爆笑金句层出不穷,最关键的是因为一开始男主决定来战场送啤酒这事实在是太癫了,所以无论后面他做出啥事我都不觉得奇怪,甚至觉得嗯...还挺自然的。
尽管如此,和战争相关的电影的底色到底是悲伤的。
虽然影片着墨不多,但可以看出男主和汤姆•米诺格的感情相当之深厚,联系到后面他在战争中亲历的那些所见所闻所感,能感觉得到他对于当初因为自己被蒙住双眼的爱国情怀和一腔热血而劝自己的好友奔赴那虚无的战场以致好友年纪轻轻就丢了性命有多么的内疚和自责。
我觉得影片在这块儿的处理是恰到好处的,一切在男主的眼泪中再不能释怀的也都得释怀了,我们无力改变战争的任何方面,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只有正视它,正视战争。
男主在“冷嘲热讽中”光荣地去了,在被真诚赞美时又“倍感”惭愧地回来了,也许这就是现实的荒诞性吧。
可战争不也是世界的一场荒诞剧目吗?
看到最后我就只想喝一听蓝带啤酒——不愧奇基冒那么大危险也要给朋友们送去,蓝带它看起来...是真的很好喝呀。
电影刚开头就给我一种不适,因为男主此时还是站在保卫国家的立场发言,然而他的啤酒之旅开始之后,转眼间剧情进入轨道,男主的旅途正式开始。
战场不是电影,不论是乐天还是傻乎乎终归是要亲眼见证死亡甚至接近死亡。
正如第二个兄弟场景中说出的,“这是几个月一来见他们第一次笑”“回去之后我发现我适应不了,于是我回来了,战场才是我的家”“离开战场比进入战场更难”,男主态度也在开始改变。
由于飞机上来自于“同行”的误会,男主只得自身前往,而与自于小女孩的对视更是加深了男主对于战争的理解。
春节反攻,军方的托词,记者的选择,这接下来的情景与台词相印衬,“战争就是大屠杀”,“战场就是大型犯罪现场”。
男主回家,电影走向结尾,“我应该少喝一点,多思考一点。
”整观全剧,我在怀疑喜剧的走向和安排是否会弱化战争的思考!
我觉得真的,让战争和政治犯都去死吧!
最后为战地记者致敬,前辈的荣耀不要成为后辈的托词。
Kind of surprised this is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and is funny and some scenes like it’s not a rocky or sitting on his elephant shit and also confess that he’s actually civilian in warzone but everybody believes he’s one of the CIA and also like finally I don’t see an action between drinking and PTSD likeafter he came back from warzone real he should do a little less drinking and a little more thinking and all the boys who came back later on to the neighbourhood. It just quit quit it
难以想象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纽约周边的Inwood小镇,一事无成的酒鬼Chickie,出于某种无厘头的勇气,以及狐朋狗友的怂恿,只身前往越战前线,给几位生死未卜的邻居们送去家乡的啤酒。
你没看错,单纯只是为了送啤酒。
在去越南前Chickie是个战争狂热分子。
体现在他相信战争是拯救世界的壮举,认为民众应该无条件地支持战争,觉得国家发动战争一定有其合理性。
而当他怀揣小镇的希望,冒着生命危险给兄弟们送去啤酒和祝福时,主人公的光环不禁耀眼起来。
毕竟,他是个信仰友谊和荣耀的人。
对于这样一个心怀善意的“蠢蛋”,我们又怎么忍心苛责。
电影最大的新意还是在送啤酒这件事上,没想到这件事本身的荒诞竟引发了一连串耐人寻味的事:面对这位千里迢迢漂洋过海的“游客”,军方竟然在各个环节配合及给予帮助,他们认定他是CIA特工。
哪怕他一次次坦言自己就是来送啤酒的,人们依然相信“送啤酒”是某种暗语或代号。
所有人甚至他朋友都觉得这事太蠢了,愤怒地质问他:“Are you nuts?
”有时候因为实话太过离谱,所以没人相信这是实话。
回到家乡,当朋友们在酒吧将他围住,期待他讲一些前线刺激或可怕的故事,大概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不仅完成了运送啤酒的任务,还平安回来了。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表达了他也不知道这次战争是否是正义的。
他开始懊悔自己劝Tommy参战,这个错误的决定害得自己最好的朋友丧生;他开始后悔自己去前线送啤酒,因为一罐该死的啤酒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开始觉得Christine的抗议是有意义的,国家不应该把自己的民众推入深渊。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故事缺乏新意,但画面拍摄精美,配乐也恰到好处。
独特视角产生的代入感确是很强的,当Chickie面对战场的枪林弹雨,吓得不敢动弹;当他在树林里躲避追捕,身上爬过巨大的蜈蚣;当他亲眼目睹大使馆被炸,见到身负重伤的朋友。
这一切都让我们反思,既然明知残酷,为什么我们还要一次次发动战争呢?
越南战争,1961至1975年,美国对越南发动的侵略战争。
越南战争是印度支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期间,美国耗资2000多亿美元,阵亡46266人,非战斗减员10326人,伤153311人,失踪和被俘5486人。
战争的失败,使美国在美、苏争霸态势中陷于被动,被迫收缩全球战略。
越南人民在中、苏等国支援下,与老、柬人民并肩战斗,以伤亡200多万人的代价,实现了国家统一。
看预告的时候就感觉挺有意思,奇奇怪怪的标题总有些不错的内容。
本片也不例外,由酒话引发的一次旅途(其实也有身边的人的刺激,不断去世的伙伴和游行的妹妹),带来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虽没看过原著,但就改编后的结果来看还是比较完整的。
观影感受嘛,就有点复杂了,就谈谈对主人公成长的一些浅显见解吧。
整个旅途对主人公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他未来的走向。
在他不断寻找朋友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接近战争,不断接近真相。
而越接近真相,离过去的自己也就越远。
离得越近先说说主人公的朋友们,分别在越战的不同地方。
这里只聊聊那三个他想找的朋友,临时出现的篮球队队友不做讨论。
第一个朋友第一个朋友离前线较远,找也好找。
甚至用看起来十分戏剧化的顺风车都能找到,简直离谱。
相遇后也十分开心,大家深夜畅饮,谈天说地,好不快哉。
此时主人公还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与真相,因为这一切太顺利了,顺利到让人不敢相信。
从编故事拿到三天假,再到顺风车,再到找人一气呵成,没有一点困难。
即使长官出现,也没有让男主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知道了CIA这个特殊角色,为后续的旅程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其实这里男主还没意识到什么,仿佛越南战场跟他在麻省当兵一样,其实只是他离得不够近。
第二个朋友第二个朋友已经在前线了,不过不是战争的中心地带,有遇到敌人也有生命危险,但好在范围不大,能勉强接受,男主的内心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本以为见面是个惊喜,第二个朋友会和第一个朋友一样开心。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深处前线的朋友没有开心只有愤怒。
愤怒的不仅是自己被召回时的风险,还有对男主的担心。
虽说男主是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但毕竟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战争,孤身一人来到这多少会有危险。
后面的情节也是十分奇妙,朋友竟带着男主去了战壕,体验了一宿真实的战争。
虽然子弹满天飞,但无人伤亡,男主也是怂怂的待着。
最后大家还是一起喝了早餐啤酒,朋友的愤怒虽说消退了不少,但并没有让男主继续走下去,而是给他安排了回去的飞机。
虽说男主此时有点动摇,但依旧坚持着目标。
下一个朋友,才让他真正发生了改变。
第三个朋友第三个朋友,也是唯一受伤的朋友,给男主带来的震撼最大。
情况发生的也比较特殊,本来都要溜了,可谁成想突然的新年战役突然爆发,打得男主措手不及。
朋友所在的弹药库又炸了,作为哥们儿自然是要去一趟的。
万幸朋友只是受伤,没什么大碍。
只是这个朋友对男主的态度一言难尽。
并没有表示出高兴,更多的是不耐烦。
为什么不耐烦?
难道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穿过千山万水来找自己的时候不应该开心么?
笔者推测是因为最后一个朋友刚经历过生死大劫,失去了不少战友。
现在男主来了,更多的是希望他早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要有性命之忧。
还有一方面是这个人竟然因为送啤酒这个莫名其妙的原因来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方,为他的愚蠢而生气。
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第三个朋友处境比第二个朋友的处境也不遑多让,毕竟身边就是弹药库,这也让他的危机感更重。
此时的男主刚在城里见识了战争的残酷,甚至失去了自己刚交的朋友孝。
军营里又是一片战火后的破败,内心对于战争的真相和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已经不再是当初纽约城里只能通过媒体来了解的普通群众了,有些事情还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明白。
相信男主在回去的飞机上一直在思考这些事情,和已经逝去的士兵们一起。
离得越远男主回去后,镜头语言直白的告诉我们男主已经不是曾经的自己了。
想想影片一开始大家讨论越战时的镜头:
镜头分别是对着男主和他的朋友,还有酒保一人。
因为此时只有酒保参战过,对于没有经历战争的Boys显然是对立的,对立的双方讨论问题,很容易引发一些冲突,比方说酒保的突然炸毛。
男主回来后的镜头是这样的:
一个镜头给酒保和朋友们,一个镜头给男主。
镜头的变化暗示着双方认知及思想层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趟旅途让他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后续大家也知道了,男主从一个无所事事一直啃老的油工,慢慢上完了高中,去了哈佛大学,最后成为了纽约立法和政治主任。
现实就是这样,你离某些东西越近,就会离某些东西越远。
其中好坏尚不可定论。
毕竟生活嘛,哪里说得准呢?
PS:真的不该早上看这部电影的,看到一半发现该去上班了,不得已只得请了天假┑( ̄Д  ̄)┍。
参考文献:1.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虽然场下爆料让人无法苟同彼得·法雷里的片场作风,但不可否认,经他之手的《绿皮书》的确有一套,否则也不会在当年的颁奖季出尽风头。
和苹果合作的新片《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是他另一部结合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它的故事乍听起来相当离谱:越战后期,纽约州一个名叫John的青年为了鼓励海外征战的士兵,决定亲自将家乡啤酒带过去慰问。
也许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故事梗概你会和我一样感到诧异,但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个故事不但不是虚构,而且片中人物也确有其人。
John是纽约州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微薄的薪资并不足以支撑他远渡重洋去往太平洋的另一边。
但在海港的工作给他提供了便利,让他有机会周游世界。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陷入越战泥沼不得抽身,随着电视上不断出现的负面报道,让美国民众逐渐开始怀疑这场跨度10余年的战争和其背后的意义。
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John并不为电视上的负面新闻所动,就和他身边那群相信政府的小伙伴一样,他坚信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初衷是正义的,更重要的是,战争背后所捍卫的价值观。
为此,他和家中有明显反战倾向的妹妹有过分歧,甚至还和国内支持和平的人士有过肢体冲突。
直到真正踏上开往越南的船只以前,他都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故事讽刺的部分恰恰在于John进入越南的部分。
来到越南战场后,John想象中的激情和众志成城在这块土地上并不存在,他所见到的来自战场的每一幅面孔,无不充斥着疲惫和强烈的厌恶情绪。
大家感到厌恶的原因一方面来自John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来自双方所处的截然不同的立场。
正如John到访前线期间一个战士所言,大家拼命想要抽身的战场,有人却以送啤酒这样无厘头的名义赶着过来,这多少有些儿戏和莫名其妙。
在前线拼命的人会把John的行为视为冒犯,人们不理解John费劲千辛万苦跑这一趟的意义。
对John而言,他的目的虽然单纯,但结合这个行为源自酒吧里一场即兴的豪赌,送啤酒这件事本身也就有了一丝黑色幽默。
尔后John利用美国公民身份在战区浑水摸鱼的状况不但加剧了黑色幽默的部分,还将战场上的无序和混乱赤裸裸呈现于观众面前。
很遗憾,越战前线并不像有服役经历的酒吧老版所预料的那般,具备某种“可控意义上的混乱”。
事实上,亲历过越战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这场混乱。
以至于像John这样的平民,才会从中利用巧合混到一个中情局成员的身份,并肆无忌惮地利用这个伪造身份穿梭于战场各部,一睹前线的真实状况。
John某种意义上有些类似于《野战排》或《西线无战事》中的主角,他们和John一样,在正式踏入战场前,都对战争抱有某种理想化的天真想象。
但随着目睹战场上越来越多的阴暗面,他们原本的信仰开始产生动摇,而动摇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反思战争的意义和支撑他们信仰背后的合理性。
虽然法雷里的新片对战场的表现,无论从篇幅和深度而言都不及后面两部经典,但通过零星的描写,影片依然将越战的本质给表现了出来。
比如在深入前线的当晚,John通过和一名士兵的交谈,不经意间走进了一个已经有战后创伤经历士兵的内心世界。
通过他的叙述,观众了解到这是一个从战区回到城市却无法适应和平环境,尔后不得不重返战区的悲剧故事。
经历一系列战火洗礼,原本的家乡之于战士已然变得陌生,反倒是残酷的战场成为他的“家乡”。
如此颠倒而具讽刺意味的错乱,一方面揭露了美国发动越战的非正当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战争反人性的本质。
诚如和John有过一面之缘的西方记者所言,战争本质就是大型犯罪现场。
既然是一个频繁发生犯罪行为的地方,你又怎么可能寄希望于身处其中的人和事变得正常呢?
而如果战争中的一切都是反常的,又何来正义一说?
如果说John起初的“快递”之旅来源于一种被宏大概念洗脑的狂热,那后期的逃离,则象征着理性的复苏和人性的回归。
美国大使馆遇袭当夜的前后遭遇令他意识到,政府传递给民众的信号未必准确,比起前方人员目睹到的真相,后方对真相的篡改或许只是服务于舆论公关的政治游戏。
一场原本宣称是拿来拯救愚昧世界的布道,最后变成掌握话语霸权一方的自说自话,所谓“正义”、“道德”、“自由”等西方世界强推给第三世界的概念,在炮火干预别国内政时就跑偏了方向。
那么,那些为此而战的士兵到底算什么?
这是影片最核心叩问的问题,也是主角John通过实地走访后最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随着前线战事的恶化,John发现情况正如后方反战派认为的那般,整个陷入一种巨大的虚无和失控。
不明就里的百姓在政客的忽悠下,一批又一批将孩子送入战火,那些他们以为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观,在经历长达数年仍未明了的战局后,逐渐变得模糊和自欺欺人。
给大家带去啤酒的John只是当时美国的缩影。
全国上下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催眠,陷入一种麻木的乐观主义氛围。
但现实却是:前方的人在莫名其妙送命,后方的人却心安理得以胜者自居,丝毫看不到越南局势的悄然转变。
最终,被John赋予胜利和美国精神的啤酒并未给士兵带来真正的慰藉,反而在返回美国后完成了它最恰当的任务——一罐啤酒下肚,持不同政见的家人最终达成和解。
从大洋彼岸颠簸而来又铩羽而归的啤酒,在此刻终于不再具备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符号含义,回归到最基本的、建立人和人之间情感的社交工具。
John兜兜转转一圈才想明白如何正确使用它,作为见证过主人公思想转变的物证,影片亦通过一罐看似不重要的酒精饮料,完成了最高明,也最隐晦的反战声明。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这部影片的神奇之处在于,电影中很多看似夸张虚构的情节,居然都是真事,或者说,是Chickie(全名John "Chickie" Donohue,下简称唐纳修)老爷子记忆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John "Chickie" Donohue,今年81岁故事始于1967年11月的一个晚上,唐纳修和朋友们正在纽约曼哈顿上城区一家名为Doc Fiddler’s的酒吧聚会聊天。
这里的酒保名叫乔治·林奇,由于曾经在二战中服役的缘故,当地人都喜欢称他为“上校”。
这位老兵一向对战场上归来的孩子们爱护有加,所以当他看到电视上那些关于反越战游行的报道时,非常不开心。
抗议者们骂够了LBJ(时任美国总统)和William Westmoreland(越战争期间美军最高指挥官)之后,将目标转向了普通士兵。
那些应征入伍的年轻人,以及已经退役的老兵们看到的不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张张写着诸如“杀人凶手”、“婴儿杀手”等等字眼的标语牌。
“你知道这会让他们在前线时士气多么低落吗?
” 他咆哮着。
“我们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
”“是的!
”唐纳修和其他在酒吧里聚集的人一样高声附和着。
那时唐纳修生活的Inwood(英伍德)社区中前往越战前线并牺牲的年轻人已经有26位之多,这些人都是唐纳修的好友或是邻居,他们的母亲走在大街上,每天都在提醒着你她们的孩子已经死去的事实。
因此对唐纳修来说,这无关政治观点,也无关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他只是觉得,这些男孩都是因为响应自己国家的召唤而死,不应被自己的同胞这样对待。
因此,当“上校”接着说,应该有人去给社区的这些英雄们带去一听啤酒,让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被遗忘时,唐纳修也跟着欢呼起来。
但是,当“上校”一脸严肃地问自己借海员证时,唐纳修吓了一跳。
他没想到,“上校”居然是认真的。
这个想法太疯狂了,没有军事命令,平民不可能在战争期间驶往越南。
况且,自己是一头红发,比上校年轻十多岁,这个计划根本行不通。
“这样吧,下次我去越南的时候会请小伙子们喝一杯的,你就别担心了。
”唐纳修这么说并不完全是在信口雌黄,此前他作为商船海员曾经去过越南两次,两次都风平浪静地回来了,既没有跟敌军交火,也没有挨过飞机轰炸之类,所以他认为,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你把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和所在部队列张清单给我,我来试试看。
”唐纳修记得自己当时说的是,“我会试试看”。
但是第二天,消息却已经传遍了整个社区,等当他再来到Doc Fiddler's酒吧的时候,汤米·柯林斯的妈妈带着她儿子的地址,以及一百元美金正等在那里。
唐纳修知道自己已经是骑虎难下,没有退路了。
于是,他从“上校”那里拿上了一个装满啤酒的行李袋——大多是蓝带啤酒(也因此蓝带还曾经出品过一部与电影同名的纪录短片),然后在前往越南运送弹药的Drake Victory号商船上找到了一份油工的工作,开始了这场所谓“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之旅”。
为了有时间找到清单上的所有名字(共6人),唐纳修不得不在船上帮其他船员顶班以争取假期。
他最初预计只需要2-3天的时间即可完成任务,于是胡编乱造了一个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告丧的悲伤故事来换取船长的同情,没想到这招居然奏效了,原本驶向西贡的货船中途停靠在了归仁(Qui Nhon)港让唐纳修下船。
此时奇迹出现了,唐纳修看到登船检查的宪兵头盔上印着MP127的字样,而这正是汤米·柯林斯的连队番号。
多年后,汤米还记得自己见到唐纳修时,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见鬼,你到这儿来干吗?
” 柯林斯回忆说,“他身处战区,却到处走来走去,就像是要去打高尔夫球或者什么一样。
”“我给你带了几罐啤酒。
” 唐纳修说,“你妈妈让我告诉你,在这里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弥撒(编者注:爱尔兰裔社区风俗),就像她在家乡为你每天六点钟做的那样。
她就跟我说了这么多。
”“你在逗我吗?!
”唐纳修的任务听起来太疯狂了,不光是他的朋友们,甚至他在越南遇到的所有士兵中都很少有人相信他。
很多士兵认为穿着灯芯绒裤子、格子衬衫,满嘴部队“黑话“的唐纳修一定是某种美国政府派来的特工。
一开始唐纳修还试图分辩,但后来却发现如果顺水推舟的话反而对自己有好处。
一些低军阶士兵因此而兴奋地跟着唐纳修一起行动乐在其中,而在与高阶军官交谈时,唐纳修只是简单又含糊地告诉他们:“如果我告诉你真相,你是不会相信我的。
”没想到这种把戏居然起了效果,唐纳修最终在自己这种“秘密身份”的掩护下,得以搭乘军方车队、军用飞机,军用直升机等等交通工具前往他的朋友们所在的战斗区域。
唐纳修找到杜根的时候,这名大兵的驻地正处在北越军队的包围中。
当稀里糊涂地从伏击点被召唤回指挥所的时候,杜根花了很大力气才相信眼前唐纳修所说的真实性。
“等一下”,在得知唐纳修在做的事情后,杜根的一名战友喊道,“你是在告诉我,你其实根本不需要在这里,但你还是来了?
”杜根不得不扔给唐纳修一支榴弹发射器,让他和自己一起在工事中待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们在周围发现了四名美国大兵的尸体。
这一刻,唐纳修才终于开始怀疑自己的这趟旅程是否明智。
在为唐纳修找了一罐军用罐头填饱肚子之后,杜根催促唐纳修赶紧离开这里。
对于唐纳修来说,情况确实变得很危险。
因为当他回到西贡时,带他来到这里的货船提前离开了,没有等他,唐纳修被困在了越南。
而此时北越军队发起了著名的“春节攻势”,西贡也一同陷入火海。
他一度在街头的交火中被抓住,压在美国大使馆的墙上,看着他周围的美国士兵死去。
但是最终,唐纳修幸存了下来,历经8周,他找到了名单上6名男孩中的4人,最后成功活着回到了纽约。
“‘上校’在上班时从不喝酒,但那天他给自己和其他人都倒了一轮啤酒,然后举杯”唐纳修回忆道。
“‘致Chickie’,他说,‘他为我们的孩子们带去了啤酒、尊重、自豪——还有爱,该死的!
”在这趟旅程之前,唐纳修对反战抗议者感到不满。
然而,当这个疯狂的“啤酒运送行动”结束时,他却开始改变了想法——不是他对客死他乡的年轻人的尊重,而是他对这场战争的感受。
他依然并不完全同意反战抗议者的行事方法,但他已经能够理解他们想要阻止一场“不值得”的战争的意图。
唐纳修多年后在回忆录中提起,越南战争是一场“政治争端”。
“他们试图用美国年轻人的鲜血来解决他们的政治争端——这给所有人都留下了巨大的伤害。
”但这场战争也带来了一些好处,唐纳修和四名当年喝到啤酒的士兵们至今仍然是好朋友。
五十多年后,他们仍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聚在一起,当然,还会讨论当年唐纳修的那次盛大的啤酒探险之旅。
“他们还活着,我们现在能够坐在一起回忆当年的事情,这已经很好了”,他说。
“上帝待我们不薄。
”参考资料1. Memoir tells tale of one man's 'Greatest Beer Run Ever' to friends serving in Vietnam https://www.wbur.org/hereandnow/2020/11/11/beer-run-vietnam2. Meet the New Yorker who brought beers to his buddies in the Vietnam War https://nypost.com/2020/11/07/meet-the-man-who-brought-his-buddies-beer-in-the-vietnam-war3. When an Irish American ex-Marine risked his life to bring beers to his buddies in Vietnam https://www.irishcentral.com/culture/entertainment/john-donohue-beer-run
每一个头脑简单又时常热血沸腾的愤青一定要引以为戒,在几杯啤酒下肚以后,最好不要信口开河,许下自己很难实现的承诺。
要不然酒醒以后,你一定会追悔莫及,要是你心理素质不够好、脸皮还不够厚,还不能冒着冷嘲热讽的炮火宣布承诺无效,那好吧,恭喜你和本片这位可怜的主人公奇基一样,被迫踏上明知危险却又结局未知的征途……体会一:主流舆论总会与权力机关保持高度一致,向老百姓传递希望他们看到并相信的东西,这与国体政体无关;体会二:有时适当装装B,显得有些神秘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比如奇基,多次凭借被误认为CIA,从而狐假虎威处处受到军方的优待。
体会三:虽然这很可能是一部反讽意味的反战片,但不得不说,奇基这种信守诺言、说走就走的做法,很漂亮国。
同样的,奇基认为自己不远万里来鼓舞朋友士气,却险些送了朋友性命,这种近乎于盲目的自以为是,以及“我是在帮助你,你应该感谢我”的优越感,也很漂亮国。
当然,在经历了整晚的弹雨与冷雨洗礼,见识了正牌CIA的空中审讯,听到了那位在战争和故乡之间来回折腾两次却无奈发出“我无法融入那里”的喟叹,看到了一心想战后去美国的南越交警横尸街头,以及萍水相逢虽已深知“战争是一个大型犯罪现场”但仍坚守岗位的战地记者亚瑟之后,奇基还会是那个热血青年吗?
PS:LBJ是时任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摄影很美...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