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 then she tells me that actually this is the narrative of everyone's life. That, you know, behind the phenomenal difference, there is but one story, and that's the story of moving from the "no" to the "yes." All of life is like, "No thank you. No thank you. No thank you." then ultimately it's, "Yes, I give in. Yes, I accept. Yes, I embrace." I mean, that's the journey. I mean, everyone gets to the "yes" in the end, right?感触太深。
这部电影的台词本值得一读,我就是来分享个链接的:http://wakinglifemovie.net/
看了8遍 什么样的电影和什么样的书需要这样细细去品味 当然是很有深度的才值得付出这么多宝贵的时间 周国平说过 一本浅薄的书,往往只要翻几页就可以察知它的浅薄。
一本深刻的书,却多半要在仔细读完了以后才能领会它的深刻。
我同意一部平庸的电影,往往只要几秒画面就可以断定它的平庸。
一个伟大的电影,却多半要在仔细观看了以后才能确信他的伟大。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有心的想法和体验 这部电影成了硬盘里面为数不多的重点收藏对象 我没有把这部电影当作一个完整来看 一开始就知道导演想借这种迷幻的手法 来讲述哲学政治人性社会法律等抽象的内容 故事只是串联破碎情节的导线而已 用一种诙谐的手法表现出来 看似很简短的内容对白 其实体现了导演思想境界非常宏大 当中出现的内容无无一不是和生命生活有关的 当第一次出现在电影表现枯燥的哲学时候 很难表达的文字 被视觉奇妙的表现出来融合在人们半真实的状态中 其实人本身除开在睡梦中 就算在白天也经常也会精神恍惚 分不清自身的状态 你能分得清什么是现实吗 作为一部小众电影 导演根本没有指望更多人能看懂 也没有想表现什么故事而是在表达他对世界的一种观点 对人生哲学的一种研究 文学哲学不感冒的人基本很难理解导演表达的观点 没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看没有故事没有情节的电影 我在想 这是一种强烈的文化差异中国电影包括中国人都又极大区别的电影 中国电影表达更多的是社会底层或者高层文化社会现象 或者是某一时段的政治历史回忆 都是都讲叙一种群体生活的状态色彩 而西方电影在独立思想和个人内在的一种意识审视 常常可以看到大段大段的心理分析独白是很以自我世界为中心的一中人生哲学态度 偶尔鲜见的东方电影是用景风景色彩人物造型来映射暗喻一种哲学观点 这种模糊的东方哲学就如东方人的性格一样内向诡异 而西方哲学更像是生活层面的分析推理 强劲的逻辑思维引导着社会和个人的独立意识来审视这个世界 怎样纯抽象的东西在电影中表现出来 这部电影做到了人生看似可以从来 其实是不可以的 只是我们看到故事太多 期待的太多于是 我们就选择了电影
本片由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采用DV真人拍摄,并用软件将其“动画化”。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亦在片中出现。
青年学生维利•维金斯童年时曾从小伙伴那里得到这样一个预言:“梦即命运”。
长大后,他在恍恍惚惚间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
维利走街串巷,经历各种各样的神奇体验,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梦中。
电影运用了革命性的方法制造动画效果,试用了新颖的电影制作技术,真人拍摄转制成动画,并配以用大段独白或对白来表达哲理命题,如同一席抚慰性的话语,睿智、启迪、充满悬念又富于想象。
影片色彩被简化,线条和色块像波浪一样蠕动,视觉明亮,形象鲜活。
If you see a light switch nearby,see if it works.You can't do that in a lucid dream.影片的始终,都没有出现实拍的场景,彻头彻尾的梦境。
看这部影片的观众,就像是附在主人公灵魂上的跳蚤,跟着他旅行。
不知道这段旅行的起点是哪,也不知道何时会结束。
一切都随着他的潜意识,有时候顺延,时而跳跃。
梦境,就该是这样的吧。
像是串联一些无厘头的故事,自己捏造一些人物,看上去活生生的面容清晰,但当仔细想认出他们脸庞的时候却觉得他们的五官会变化流动无法捕捉,越来越模糊。
导演高明地将实拍的场景动画处理化,于是人物和周遭的事物都在晃动游离,失去重心的世界也许是这样的。
手持DV拍摄出的抖动效果恰到好处地安在了这里。
会不会我们做梦的时候我们其实都在月球上呢?
摆脱了肉体的重量,21克的物质很轻易地加速到超越光速,于是往返于各个星球,各个时代....而造成梦境的一片混乱。
才知道Julie Delpy在除了《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那两部影片中还在这里出现了,尽管动画人物的身份,辨别出她还是比较容易的,影片中的类似废话的哲理独白很多,她的一段话挺有趣也挺引人深思,这似乎从日出之前那部就是开始困扰这个导演的问题:About reincarnation,and where all the new souls come from over time.Everybody always says they're the reincarnation of Cleopatra or Alexander the Great.You know they were a dumb fuck like everyone else.I mean,it's impossible.The world population has doubled in the past 40 years.So if you believe in that ego thing of one eternal soul you have 50% chance of your soul being over 40.For it to be over 150 years old,it's only one out of six......I believe reincanation is a poetic expression of what collective memory is....I read an article by a biochemist not long ago.He said when a member of a species is born it has a billion years of memory to draw on.This is where we inherit our instincts.影片结束时,一段旅行也结束,一场共鸣也结束,我下意识地按了两下台灯的开关,确定了自己的处境。
学点哲学再看吧,对哲学一无所知的就晕乎吧。
以下对片段的小结有剧透嫌疑,但任何剧透都不影响任何人看这部电影,如片头对语言的诠释,每个人对“爱”都有不同的理解,观众永远无法明白导演真正在说什么,想说什么,而每个观众看到的想到的也都不同。
这部电影的目的,也许只是提醒你,多做些思考。
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进化政治与个体轮回与遗传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可能性突破束缚才能得到自由人类的目的在于寻找交流世界的历史和进化不是进步的经历,而是无休止的无用功没有故事的小说武装自己梦电影...梦境时间。。。
分两次看完,不是很懂为啥要把这一堆杂碎串在一起。
为什么说是“内时间意识”呢?
其实这个词放在这里是很不妥当的,深究起来,我就变成现象学的罪人和玩弄者了。
但是在《waking life》中确实不存在——即使存在,也被巧妙地掩盖住了——正常的时间。
主角一直在徘徊、画面也一直在徘徊,观众被诱进语言织体的陷阱:只有语言,庞大的且看似杂乱无章的大段独白才是观众有可能把握的——纵然杂乱,却未脱离语法,而在情节和画面中,我们甚至可以说,整部影片都是支离破碎的臆想。
这是导演的恶意抑或目的?
或许导演同时希望观众放弃情节,把全部精力投入庄之蝶的禅机。
他根本没这个必要,愿意花时间两遍三遍看片子的人根本不会在意什么狗屁情节,这种人都是偏执狂,否则他们宁愿找一张tango唱片听一下算了(顺便说一句,背景音乐恰如其分地选择了能够凸现疲惫、紧张、忧虑和努力把握一丝理性的情绪的tango,太棒了)。
《半梦半醒的人生》的29段谈话与自白 by idletalk《半梦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这是一部2001年拍摄的动画片。
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用DV在奥斯汀拍摄了这部影片,然后使用“interpolated翻拍”程序将图像转换,使得实景增加了程序化的外观看上去象是动画片。
就是这样一部看起来不像是动画片的动画片,在当年也没引起什么反响;我却反复看5遍,因为在我看来这可能是21世纪前期最为伟大的影片。
影片的故事非常的简单,主人公一个大学生,他来到了一个超现实的幻境中。
他身处的这座城市好象是奥斯汀,但日常生活的规律和秩序似乎完全被打破了。
他从一个地方游荡到另一个地方,不断遇到稀奇古怪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他遇见的这些人都在谈论一些宏大高深的话题:从量子论到语言的起源,从存在主义到人的转世再生,从自由意志的荒谬到电影作为一种叙事工具,他陷入一场接着一场的对话中。
他极力想知道自己究竟处在梦境中,还是处于清醒中。
但最终他只是发现自己不断苏醒,又不断重新坠入梦境中。
他无法摆脱这接二连三地涌现的梦,开始逐渐理解梦的含义,并试着控制梦和周围的环境,分辨苏醒的人生与梦中人生的区别……大量对话也正是林克莱特作品的一个标志性元素。
不同于伍迪艾伦纽约知识分子神经质式的喋喋不休,也不同于埃里克侯麦法国中产阶级长篇大论的交谈,林克莱特呈现的是美国年轻人鲜活而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
而且他的不少影片还不是几个人的谈话,而是规模庞大。
不过相对于过去的作品,此片中的对话要显得“知识分子气”浓重得多,那些晦涩抽象的哲学命题对观众可绝对是个考验。
在这些繁杂的谈话中我把它切割成了29个片段,并努力以自己的理解诠释其内容。
虽然它的丰富我只看到了一角。
但时间会证明它的伟大值得我去这样做。
1、船型车司机———任何的事物你都可以不赞同,但重要的是他存在的事实。
随大流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可最终你会发现你必须去找到自己的非共性所在。
2、大学教授————排除集体共性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能找到自我的个性,问题的重点乃在于思考的过程。
3、金发女子————语言所具有的不可沟通性,言语在每个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深层含义,也即联系物和凭借物的不同导致人类即使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也存在永远无法沟通的盲点。
4、黑白发男子————望远镜似的人类进化过程(物质——精神)。
不同智慧间质与量的转化(毁灭——重生)5、自焚的男子————人类自毁性与人类社会自毁性存在着共通点。
(个人的自杀、病痛和人类社会的战争、自然灾害)。
媒体对社会丑恶面的频繁揭露,并无法消灭它,只能迫使人们对其麻木并接受。
6、交欢中的男女————人类记忆与经验在一代一代的遗传着。
途径并非来自言语和书籍,而是DNA中的深层存在。
7、监狱中的男子————用复仇的幻想来填补时间。
(许许多多的人都在用欲望实践的梦想来填补日常生活的时间)8、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人类的自由很大程度建立在物理规则上。
但同时又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元素来动摇原始的物理规则。
可恰恰在某种意义上,不规则的元素也可能是物理规则中的一环。
(上帝的决定——人类的自由意志——其中的界限)问题在于外延与内延的边界在哪?
9、宣传车上的男子————突破即定的规则,世界便是即定规则的框架,政治则是即定规则的核心动力。
革命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毁灭,而在于毁灭之后建立什么?
10、戴眼镜的老者————如若中心为“无”,既是空。
对任何一个存在说是,既是对所有的存在说是。
11、黑人男子————现有的分类是对知识最大的束缚。
我们必须将其解脱重整,使之聚合。
在知识的共同领域寻求新知。
12、咖啡厅里的两位女子————人体的细胞在七年的过程里会全部更新。
新我的产生,迫使我们肯定不同于旧我,但在认知上我们还是保持着自己与旧我的认同。
问题在于延续性。
人不可能缺乏延续性的不断的与自我重新认同。
13、播电影的猴子————人在困苦中可以获得的唯一有益知识是: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有困苦也必有欢乐。
14、白发老者————人类的痛苦有两种,或物质过于缺乏,或物质过于丰富。
但在精神层面,人类却一直没有进步,问题在于人类的特性:恐惧和懒惰。
15、写作的男子————伟大的小说不在于其的故事,或者表现形式,而在于人、思想、时间。
16、留大胡子的胖子————梦境与现实,虚幻或真实之间的转化,有时非常简单。
特别是当表现物为暴力时,17、长发男子————梦是自我认同的一种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它与现实没有根本区别。
18、弹琴的男子————梦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的存在形式。
你可以是任何的一种存在形式,不一定是人类,甚至不一定是物体。
19、穿皮衣的长发男子————有些人醒着也在做梦,因为他们没有梦的意识,他们并不想在梦中得到思想的解放,他们的梦是现实的延续,也就是说是对物质渴望的梦想。
20、卷发男子————沉默……沉默……在这出看来喋喋不休的电影中此时出现了一个沉默看着你的男子。
这种手法让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
人生是需要静默的,那时便是反观自身的时刻。
21、留着“雷鬼”头的四人帮————行动在很多时候只是理念自然而然的放映,但并不能因此就界定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2、背着背包的男子————梦在于自我感性的存在,寻找一切新的可能性。
像旅行一般,向往所有的未知。
23、白衣男子————太阳底下无新事?
不。
梦具有发掘“新事”的可能性。
24、红发女子————交谈在很多时候只是人类远离孤独与表达礼貌的手段。
而交流思想往往却居于其次。
25、爆炸头男子————记忆比忘却需要更大的力量,所以梦中的事情我们便经常遗忘。
这与现实何其的相似。
26、光头男子————梦中的自己始终还是无法摆脱现实的投射,所以更多的时候梦中的本体也只不过是现实占优势的复制品。
当然,个体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
27、售货员————人类的死亡与植物的枯死一样,都需要进行包裹。
死亡是需要进行隐蔽的,因为大多数的人们不想看到这些。
但这并不妨害到它们的存在。
28、束发的女子————人与人最终还是需要以某种联系作为纽带。
但这种联系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方式。
现代人的联系的弱化是否可以用娱乐取代?
29打弹珠的男子————时间想让我们忘记上帝的存在。
而永恒也因为时间的存在而变得可惧。
但永恒之后还存在时间吗?
电影很有趣关于社会的人类的人性的哲学思考的语言流尽管内容平庸,和男主身处其中的梦一样有水的流动质感。
我想这个电影并不是想借以梦的形式传达严肃的哲学思考,反而是脱出理性思辨的限制后,语言的无意识特性,片中大段大段对话语法正确,风格流畅,但是细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话架空于事实和逻辑上,语言的内容与正在发生的事情之间产生互文,互为所指,就像两滴颜料融合在水中。
关于这一点,最明显的是男主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一段。
电影的内容是两个人在讨论电影,电影的神圣性瞬间,有点像两个说相声的人,一个逗哏一个捧哏,逗哏的人不断将对话引向电影的叙事性,瞬间的神圣,而在他的语言之下,两个人所构成的电影画面正好成为非常恰当的说明,最后两个人在镜头前表演了这一神圣瞬间,语言与画面融合为一。
通篇男主遇到的所有人,听到和说出的所有语言,发生的所有事件都具有梦的这一不受理性控制的现实结构之下的超现实性,在每一个微妙不引起注意的地方形成断裂和超越的逻辑结构。
由此产生的梦境内容虚假与现实性的交互其实也可以类推到电影剧本写作中,即情节超越于故事框架而与写作行为或者拍摄的创作行为本身发生关系。
专门下载了看,开头就很吸引人,可爱的小朋友,天上划过的彗星,也许那时候起就是梦境。
之后被各色人的言论轮番轰炸,傻眼,好吧,只需继续跟着看,不同的毫无关联的人物登场,讲述他们对生活对生命对哲理对万物之理的论述,导演都上场了好嘛,一度看观影时间,想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或许如果这是我的梦,那真是也会期待早点醒来。
梦境不都总是多线性交错发展的吗,时间概念模糊,却又一刻不停的叙事演进,突然就掉入另个场景、不同人物交织进来,云云诺诺,由不得你弄明白缘由,即又进入下一个梦谜里。
对应之前看的《Lucy》,世间真理都在片中了,只需自己看完慢慢理解。
奇怪,昨晚睡觉,会想到这个电影,也记不清是在睡前还是入梦中时,那些人物的只字片语会作回想。
这感受未免既奇异又深刻,无可名状的附着感,想逃避又身同感受。
我会再看一次的。
H2 2015.1.2 晚
摇晃的城市,虚浮的建筑,或明或暗的灯光,漂浮的桌子,抽象化的人物,带着魔幻色彩与不真实感,构成了半梦半醒的人生。
想要传达的主题大概是人生如一梦,人生便是由迷离的梦与清醒构成的,人行于世,相逢即是有缘,我们的主角没有姓名,姓名又有何用,的确,在浮生一梦的状态下,姓名只是一个代号,而真正有意义的是人本身,我们跟着主角走过一个又一个真实或虚幻的场景,不断的做梦,清醒,做梦复又清醒,陷入奇妙的循环。
形式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动画化的人物,粗犷的线条,不加细修,大块粗糙的色彩,不甚精细的细节,与日常稳固相反的摇晃,不完美的效果反而是这部电影的完美,也是魅力所在。
跟着主角踏上梦的旅程,遇到奇怪的人和事,然后由梦中的危险情景一下子醒来,采取的是典型的由梦中清醒的模式。
清醒片刻,不知何时就又进入一个又一个的梦境,梦境中出现最多的场景是与人交谈,交谈对象是哲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而这些人讲述的道理能够听懂却理解不了,让人云里雾里的。
或者是非主角的两个人在谈话,设计的大多是人生、生命之类的大问题。
一度以为是现实的时候,主角又从梦中清醒。
电影的后半部分与心理学家关于梦的解析有异曲同工之妙:梦与死亡的密切关系,梦境中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尤其相似,梦境的联结等都让人思考。
让我冷汗涔涔的是关于解释如何从梦中清醒的那一部分,主角与人会面,谈到梦境中的开关是不起作用的,主角临走前,随手动了一下门边的开关,明亮的灯光不变,证实这是一个梦境。
梦中有梦,无穷无尽,让我想到盗梦空间。
梦境曲折离奇,或关于自己,或关于他人,梦的频繁出现让人难以区分梦境与现实,如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在蝶的梦中,还是蝶在庄周的梦中。
人生如梦,太过匆匆,你我皆过客,若庄周,若蝶。
可恶了,画面风格及其牛逼,内容却完全是由一段段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的形而上说教组成...看了半个小时就败掉了,两次才看完...其实感觉这种文学性的东西完全就不该拍成电影,竟然还配上这么噱头的画面,完全叫人没法把注意力集中到作为主体的台词上啊!!!
搞笑,竟然看到了before sunrise里两位说着很无聊的东西
林克莱特你真会玩儿,这你都能拍。基本上可以当成初级哲学的动画解说,人存在吗,现实存在吗,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身处梦中。跟上片中人物的思考速度应该不是难事,那样就会发现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其实都很难站得住脚。
我是理查德的忠粉,完全被爱在XX时吸引、征服。这部动画太深奥、话题晦涩令我瞌睡很多次,不过这种唠唠叨叨的对话都是我深爱的表现形式。人的思想和头脑真是神秘,可以思考这么多各式各样的命题、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等。动画风格奇特、拍摄手法新颖、命题严肃深奥耐人寻味。
看不下去了..这哪是动画啊 这文字量和专业性.又是外语的只能靠眼睛理解,完全跟不上节奏,太累人了...
正巧在读摇摇晃晃的人间,起初总把二者的名字混淆。仿佛一本林克莱特的学术灵感集,却没有被holy moments包裹的感觉。之于闲谈深,之于严肃讨论浅,从符号系统外的感受力到个体的独立与知觉,从生物的自我重复到无穷的飞跃与超验的轮回,最终指向源头性的uncanniness。故事嵌套,启迪层进,营营役役的言语者遵照共时性似地预见着当下的真实或者说梦游本质,至少灵魂上的面对面达到了。
4- Floating.. floating... 太多说教... spectrum of awareness.. inmates of endless dreams 倒是非常适合学生时代信息爆炸态 潜意识中幻化分身重塑自我认同 关于暴力/时空爆炸的小品式段子串得灵气 作为滤镜片技术效果出众
感觉这是林克莱特的精神呓语,生活中总是会有各种困惑、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难得的是林克莱特将它具象出来了。信息量好大,每次低头咬一口西瓜都错过很多内容---足见话唠程度---
庄周梦蝶。人生如梦。Linklater一贯的说教,整部电影的印象派画风凸显出世界的梦幻色彩。科幻世界主办的《惊奇档案》有过专题文章。此片的技术是先用真人拍摄,然后转成动画。
#Venezia01# #Film-Philosophy# 大谈ontology,但自身却毫无对ontology的思索。
3.5星,全片精华都聚焦于对白上,探讨了哲学,人生感悟,政治,所有领域都能涉及一点,大道理也都是一套一套的,有用无用的,废话还是真理,都是侃侃而谈,喷涌而出,只能说导演的表达欲有点强。
2024年4月24日第一次观看。综合评价4分。剧情2分,演技6分,台词0分,画面1分,拍摄手法2分,音乐0分,点睛之笔0分。
这种话唠片必须是美国制造。我太佩服自己的眼力了,主角就是年少轻狂里内个做作的长发小子。
现实里我高喊:Life is not a dream, be aware, be aware, and be aware! 在梦里我翻了个身,继续睡下去。
看得晕晕乎乎的 干嘛要把真人电影搞成动画? 真搞不懂
竟能听懂全部人所说的,并且还有机会嘲笑其中至少三分之一.这些并非极深的哲理,使用了演讲的方式来料理,虽然有时也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但其中深意却已为我们所理解:就是观念而已.关于自由意志、灵魂转生、量子理论、社会结构和进化论等的观点无触动,倒是自焚的人、开船车的人和监狱诅咒最得我心
前两天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死后灵魂挣扎,于是上帝安排今天给我看这片。林克莱特真的是个非常喜欢观察别人交流的导演。
说的很有哲理,可画面实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应该是为了让看的人体验这种半梦半醒的感觉,所以画面上所有色块都在诡异的浮动。看得好吃力,真是有种晕船的感觉。或许有些人会很爱这种。
动画,哲学,镜头一直瞎比晃,你不晃就不能表达你的观点了?你明明用DV拍的真人,非得动画化,不动画化就不能表达你的观点了?哲学本来就很难懂,这样一处理我只能认为你表达的是装逼哲学。
TEDs on acid...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