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边缘的虚构博弈——《慕尼黑:战争边缘》
今天聊聊英国电影《慕尼黑:战争边缘》。
片名Munich: The Edge of War / Munich / München – Im Angesicht des krieges (2021),别名慕尼黑交锋:如箭在弦(港) / 慕尼黑交锋(台)。
本片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是一部历史题材惊悚电影,聚焦于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紧张局势。
故事设定在欧洲濒临战争的关键时刻,希特勒准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英国首相张伯伦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避免冲突。
张伯伦出卖别国利益做出让步,以便争取时间,他为自己行为辩护的理由是为可能的战争做准备。
电影通过虚构的英国首相秘书休·莱加特和德国外交官保罗·冯·哈特曼的视角,展示了他们努力揭示希特勒真实意图的过程。
影片融合了真实历史与虚构故事,通过虚构角色休·莱格特和保罗·冯·哈特曼的视角,展现他们揭示希特勒真实意图、阻止战争爆发的紧张剧情。
莱格特和哈特曼,曾是牛津的老友,一个在英国政府中默默奉献,一个在德国外交界拼搏,他们的故事在个人道德与历史潮流的冲突中交织。
虽然年轻,却背负着沉重的责任。
在他们的眼中,观众可以看到恐惧与迷茫,还有更重要的坚定与勇气。
虽然电影中的休·莱格特和保罗·冯·哈特曼是虚构角色,但他们的灵感确实源自真实人物。
哈里斯透露,这些角色部分受到外交官亚当·冯·特罗特·祖·索尔茨和学者阿尔·罗斯的影响。
罗斯在牛津大学对特罗特表现出了强烈的柏拉图式依恋,尽管特罗特比电影中的哈特曼显得更为高冷。
他同样参与了1944年克劳斯·冯·施陶芬贝克暗杀希特勒的计划,最终失败,特罗特也被处决了。
影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没有大规模的战斗场面或震撼的战争画面。
它以紧张的外交谈判和隐秘行动来创造悬念和紧张气氛。
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乔用手持摄像机和迅速剪辑的方式,把观众直接带进主角们的紧张世界,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无力和危机四伏的时代气息。
这部电影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融入了虚构角色的视角,增加了悬念和紧张感。
剧情对历史迷来说可能不算全新,但导演的编排和演员的演绎,让故事具有一定吸引力。
《慕尼黑:战争的边缘》将历史事实与虚构叙事结合,揭示战争边缘的政治博弈,为当代地缘政治提供了有趣视角。
说得更直白一点,这部电影就像是“丧事喜办”,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在战胜后若干年美化自己当年的失败决定。
尽管电影标明了改编自小说,但对历史细节不太熟悉的观众可能会对其中某些情节产生误解。
影片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慕尼黑协定,广泛认为这是英国和法国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的象征。
我们在历史课上学到,战前的绥靖政策显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但电影显然有自己的看法,存在修正主义倾向,试图为这段历史辩护。
电影中的内维尔·张伯伦和阿道夫·希特勒被描绘得颇具复杂性。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被重新解读,而希特勒则通过精心设计的对话和紧张场景被刻画得更具深度。
张伯伦表示,他知道希特勒善变,但他的策略是为了争取一年的和平,以便为未来的冲突做准备。
交织历史与虚构,修正史观引深思。
螺蛳壳里,说到底是做不了什么道场的。
这类历史电影,历史本身就是最大的掣肘。
而编导们能努力的,就是试着讲个更像样一点的“功亏一篑”的故事。
以HBO曾经制作的《罗马》剧集为代表,打捞那些差点就改变了历史的无名小卒们的故事,是最好的选择。
《慕尼黑》也是这样做的,它在历史的进程里,插入了哈特曼与莱格特的交道,并通过这种交道牵入了大佬——希特勒与张伯伦,电影还尽量把节奏弄得更扣人心弦,在结局上也给足了解释:一边是拿住了枪、站在元首面前却没动手的哈特曼,他理由是“我没权这样做”,另一边是面对首相的乐观提问给出了“我想有可能”回答的莱格特。
通过这样,两个貌似有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甚至也许可能“预先”解决掉极端小胡子的年轻人,就成功地从改写历史的现场退了出来。
历史还是大腿,我们拧不过。
话虽如此,《慕尼黑》却对这种“拧不过”给予了进一步解释,通过在故事中设置一件道具——关于希特勒真实野心的一份绝密的会议纪要,小伙子们对这份白纸黑纸的“证明”给予厚望,他们拼死传递、保护的东西正是它,但这份材料,被张伯伦忽视了。
想必在看惯了抗日神剧之类的观众那里,这可真是令人扼腕之事,在他们来看,“绝密的、真实的”情报,应该都能引动不怕牺牲的革命旋风,并且这股旋风终将导致更大的胜利。
但这非但不是历史,更不是好故事应该有的样子。
历史、故事的迷人之处以及令人灰心的根源其实都是同一件:人说到底是无法确认别人已经确定之事的。
在《慕尼黑》中:张伯伦是不可能真正确认哈特曼赌上性命要告之的他自己已经确定的事的,就算张伯伦连夜详阅了手中的机密纪要;莱格特也不可能理解哈特曼为什么非要如此(激进),就算他最终跟自己的妻子断言了战争的到来;甚至,就连对希特勒所引领的未来深恶痛绝的哈特曼,当他面对希特勒本尊,他也并不能真正确定希特勒到底为何种“恶魔”。
于是,张伯伦主要的感觉是“此人无理”,而莱格特最后也只能对哈特曼说“我会想念你的”,至于,有机会刺杀元首的莱格特本人,他迟疑了,这不是因为他对纳粹真理的厌恶减少了——事实上是增加了,而是因为他的某种确信状态被元首本人扰动了。
“本人”意味着历史中的每个个体都处在ta自己的生命之流中并有所确定,当这些人交互在一起,他们固然有所行动,但理由却不来自对于另一人的确定——历史无法从内心动机方面得到足够的解释的,即便是在故事中。
那为何不讲一种人们可以彼此确定对方的故事呢?
可以,但这恰恰不是历史的真实。
至于非要这样讲述的故事,都是某种“主旋律”,爱情主旋律或者其它任何一种,这种故事里只有脸谱与脸谱的相遇。
因此,进一步来说,就算在《慕尼黑》中的哈特曼的言辞足够有感染力、说服力,时机也更好,就算他拿到的文件记录简直就是希特勒的灵魂写真,张伯伦依然不会采信他,那是因为张伯伦的整个背景与他不同,而对于任何信息的理解,都要被放到更大的信息背景中去进行;同样,哈特曼自己也无法告知张伯伦所有令他行动的理由,他的凿凿之言也不过是自己整个生命的一页——就算这一页是关键页。
电影中,哈特曼的努力的回音,在张伯伦那里,是他与元首私会告别时虽无关痛痒却也有所暗示的那一句,而这种努力的更遥远的回响,也许在张伯伦的梦里——当张伯伦突然说出自己并不计较名声的时候,他的潜意识觉察到了历史也远不是他所以为的那样。
“political reality”是张伯伦与哈特曼争论的核心,但如果将“历史”在此处抽去,那么,reality便是所有人与所有人争论的核心,而这个争论永远不会有结论——但也永远不会徒劳。
历史,或曰生活,就在这种混合着绝望与希冀的感受中,不断地进行着。
哈特曼是哈特曼,张伯伦是张伯伦,莱格特是莱格特,但在“人的历史上”,他们三人的确有过一场交会。
关于历史的秘密,特别是可能改变历史的瞬间,总让人想要探究。
毫无疑问,影片主题选得好,但也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优点了。
两个年轻人谋划阻止希特勒。
可以渲染他们的热血和家国情怀,但稍有逻辑的编剧导演都该好好琢磨一下故事的合理性。
反希特勒组织有多少人、能调动多大军事能力?
影片初期出现三个成员,包括那个资历最浅的主角,在小酒馆里举杯盟约,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后期完全只有资历最浅的主角单打独斗,没有后援,那两个共举杯的资深同伴不知去了哪里。
资历最浅的男主角临时被委派去为重要元首会晤翻译,并引起希特勒青睐——党卫军层级不森严吗?
希特勒不多疑吗?
在英国外交部的二号男主角,年轻资历浅,容易紧张,并因紧张而抖脚,但也同样轻易地被委派跟随首相张伯伦去德国。
这样没有城府也能进入外交部并被委以重任?
首相没有固定随身翻译,以至于临时安插那么容易?
同样的,首相也轻易地对这个年轻人产生好感,以至于他在紧要关头敢于冲进首相的卧室越级报告。
这两个只是主线的逻辑漏洞,还有更多细节经不起推敲。
希特勒最高领导层机密会议纪要很容易被获得;这份可以判人绞刑的文件被藏在水池背后、夹在报纸中间、放在酒店房间抽屉、甚至拿在手里招摇过市;最高元首会晤现场,二位男主角神色慌张,作为主要工作人员竟随意离开,没引起任何怀疑;德国男主角从希特勒的拥趸突然变成反希特勒,只因为前犹太女友遭受残害;英国男主角的妻子对丈夫不满,但与故事似乎没什么相关;德国男主角与同事互生情愫,但也与故事无关。
无关的说了很多,该说的又没有交代。
演员的选择更是压垮电影的最后一捆稻草,除了英国首相张伯伦。
有意思的主题,没逻辑的故事,没意思的演员。
甚至片尾的字幕更加深了败笔。
张伯伦的绥靖拖延了战争的爆发,令同盟国有时间作准备,是取得胜利的基础——这个观点明显错误,或者再次说明编剧和导演的不合逻辑。
回顾历史,张伯伦的策略一定是适应当时英国利益的。
刚经历过一战,经济尚在复苏,人民不愿意再打仗,国家领导人必然要顺应民意,尽力避免开战。
与德国的和平协议,把捷克斯洛伐克割让给德国,只要优先保证本国利益就行。
所谓道德和人性,都得在站好了位置确认了视角之后,再谈。
当历史阶段改变,外部威胁程度改变,国家政策和外交策略自然也须应势而变,甚至需要不同的领导人来改变政府脸面,给民众带来新希望。
不管是张伯伦还是丘吉尔,都只是英国政府的代言人,在代言职责上,都表现出最高素养的专业。
Netflix出品,片子本身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尽管剧情内核有点扯,据说原著不如电影好看。
明线虽然是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但暗流涌动的慕尼黑会议才是更重要的暗线,张伯伦和希特勒是隐藏的两个主角。
小时候总是嘲笑张伯伦的Naive,后来读多了几本书,才体会到:这不过是一个帝国裱糊匠试图挽回昨日的旧秩序和传统的最后努力挣扎。
奈何时代变了,大人,老派欧洲政客的那一套在1938年的世界已经玩不通了,新的玩家和新的游戏规则已经进场,大变局开始了。
其实这部片子也谈不上给张伯伦洗白,本来他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无论是傻白甜的张伯伦,还是嘴炮败家的丘胖子,本质上都是根据时代需求塑造的形象。
顺便吐槽一下这片子里希特勒的选角和造型,太出戏了,给人感觉太像戈培尔了
2022.02.26
这部电影里的希特勒是最不像的一个,连希特勒的标志性特征的没有显现出来,难不成英国就找不到一个和希特勒长相稍微接近一点的人吗?
黑一个长得不像的希特勒功效减半。
保罗·冯哈特曼从狂热崇拜纳粹到成为反希特勒的秘密团体成员的转变过程和她的女友莉娜因犹太人身份遭到纳粹迫害和摧残有很大关系。
在当时的德国反犹属于政治正确,已经达成全民共识,个人及亲友受此牵连只能自认倒霉,德国人的骨子里缺乏对国家暴政的反叛精神和勇气,“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我们能选择的就是回应”,像保罗这样能够参加反希特勒的秘密组织已经难能可贵了,“希望就是等着别人去行动,我们不抱希望反而更好“,但是软弱的表现还是让他们最终一事无成。
世界处在二次大战的边缘,勒加特和保罗·冯哈特曼这类小人物的努力杯水车薪,英国首相张伯伦等大人物的争取也只是迟缓和延误,决定战争进程的还是纳粹希特勒的决心和实力,即使张伯伦采纳了保罗的建议,不和希特勒签署苏台德地区协议,以当时德国全民一边倒的拥护希特勒,希特勒的威望如日中天,德国向外扩张的决心已定,德国国防军的将军们有几个敢逆势而动值得怀疑,所以英德和平联合声明仅维持一年,最终张伯伦功亏一篑,遭到严厉谴责,引咎辞职,凄然下台。
强硬派丘吉尔的上台成为必然,而欢呼丘吉尔上台的民众里大部分应该是一年前为张伯伦鼓掌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张伯伦所说的民众。
不过张伯伦至少说对了一点,希特勒的背信弃义是把美国拖进二战泥沼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的美国是决定同盟国胜负的重要砝码,也是唯一筹码。
此片来得正是时候。
俄罗斯和乌克兰还在打,趁机再补补历史,只是看完失眠。
算是为张伯伦洗白还是为绥靖政策重新定义?如此大的历史事件岂由我们评说得了的? 说张伯伦太高冷无法预测希特勒的野心和腹黑,开玩笑吧,坐到这个高度,谁又会比谁更小白兔。
只是实力说话而已,英法没落德国崛起,除了拖延还有更好的决策吗? 张伯伦虽然背负了骂名,可是也为丘吉尔做了不少铺垫吧。
其实历史都轮不到我们评说,纯看电影情节设计和人物刻画,牛津三友特别是双男主都太迷人。
🇬🇧人从刻板遵守规则寄希望于会谈协商到最后看清现实准备投身空军。
德国人从激情满满支持希特勒到最后差点刺杀元首。
他们各司其职又互相影响各种反转并都在环境中成长了。
历史的巨轮下,个人如蝼蚁,国与国的对抗,利益集团的牵扯,为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间而扩张,又岂是归罪于一个战争恶魔能解释得了的。
历史永远需要英雄,也需要罪人。
可英雄有时候也是罪人,罪人在某个角度也可能是英雄,一切都由立场决定。
孩童才说好坏,成人只看利弊。
年轻的时候一直被普世价值所左右,现在更懂得独立思考。
普世价值是真正有价值的还是用来割韭菜的,这是个问题。
当今俄乌之战的走向让我觉得,一切都需要一个平衡,当所有声音都一边倒的时候就是该引起警惕的时候了。
人类进化出了最强大的大脑,要好好用它。
最喜欢他俩重逢时又共抽一根烟,同时吐烟圈交织在一起的那一幕。
那是人类共同利益的交织,就是好好活着,不要有战争。
只是和平这个议题对地球本球来说,终究是暂时的,非常的暂时和局部,谁让它最后进化选择了让人类来主宰。。。
(略有部分剧透,谨慎阅读)寥寥数笔,友情爱情刻画的入木三本分。
寥寥几个镜头,描写出主角挣扎的内心。
虽然是小人物,却反映了大历史。
明知道历史结果,却没猜出人物命运。
故事的意外, 疫情期间和孩子一起看的历史电影《慕尼黑-战争的边缘》成为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三个人都是牛津大学学德语的同学。
其中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但只有其中一个娶了她。
这两个男人又恰好是好哥们。
毕业后两个男人分开。
在历史的漩涡中,两位很久未曾谋面的好友又一次在慕尼黑相逢。
这一次他们肩负着阻止战争的历史重任。
片中两首主题曲,温婉动人,如同悲歌,唱战争的伤痛,唱佳人的逝去。
英国已经开始战争准备,希特勒的魔爪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准备伸向整个欧洲。
为了争取所谓的生存空间,他准备牺牲数百万人的生命来获取。
这一点和原来所谓的大日本帝国实现大东亚共荣圈何其相似。
片中主角之一作为希特勒身边的小秘书,抱着必死决心,却最终没有下手。
不得不说是希特勒面对他说的话,动摇了他的意志。
历史上希特勒是一个强人,他努力恢复德国的荣光,争取失去的利益和领土,用强有力的经济手段,使德国重新站上了历史舞台,摆脱了一战的屈辱。
当希特勒把他的志向“我要让德国重获尊严,这是德国的使命”,跟小秘书表达后,这位荆轲般的死士动摇了。
影片中的张伯伦宁可做历史的小丑,却拯救了整个英国,整个欧洲。
而历史书里的张伯伦,唯唯诺诺,是个投降主义者。
丘吉尔取而代之,成了历史的英雄。
只看结果和答案,往往对历史会有错误的判断。
不知道原因,不知道来龙去脉,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
正如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如果不讲原因只讲结果,看上去俄罗斯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但如果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国步步紧逼俄罗斯的安全放在里面,难免产生同情之意。
我去过慕尼黑,还到过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的啤酒馆。
在德国时,我这样思考,对希特勒的评价,为什么在他战败自杀前是众人膜拜的偶像,在他失败后却成为了众人唾弃十恶不赦的坏蛋?
是因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假如希特勒胜利,是否如同彼得大帝或叶卡捷琳娜那样伟大?
故事里没有提到的是,假如当年一战后英国和法国对德国留有善意,《巴黎合约》不是把战败德国往死里整,就没有德国领土被割让的屈辱,就很可能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我可以说二战英国法国被德国入侵,也是某种因果轮回吗?
如果用一个英语单词描述第2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就是Backfire(回火)。
与人为善,对人平和。
人际关系如此,国际关系也应是如此。
祈祷世界永远没有战争。
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不仅是英法奉行绥靖主义政策导致纳粹肆无忌惮进行侵略扩张,继而引发二战的导火索;也暴露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唯利是图,避免引火上身而放任小国被霸凌的资本主义本质。
英法德意就苏台德地区归属问题在屋内签署秘密协定,当事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却被拒之门外,这和当前俄乌冲突、中东冲突、红海商船遇袭何其相似:美国、欧盟、俄罗斯、以色列、伊朗的政治博弈背后,隐藏着多少受难小国无辜平民的血泪。
从这一点看,本片导演在立意上有意抬高张伯伦,把绥靖政策描绘为拖住德国为英国争取战备时间的论调,以及英国人民经历一战创伤渴望和平的愿景,似乎是个败笔。
毕竟历史已经证明,协定签署后的英法只是一昧享受短暂的和平,而真正获得战备时间空间的正是德国。
另一处败笔是电影的两个主角。
影片聚焦慕尼黑协定签署前后的背景,通过英德双方两位彼此相识的年轻外交官的视角,构建起这部半虚构历史题材电影。
英国外交官在牛津接受过良好教育,有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作为首相贴身翻译的他陪同张伯伦来到慕尼黑,仅仅因为得到了昔日同窗不知从哪里搞来的一份元首私密声明稿,便开启了打鸡血模式,一路劝阻首相签订协议,甚至违规把自己的中二好友带入首相卧室强行组织会晤,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英伦绅士风度外交官应有的素质。
而他的好友,德国外交官就更过火了:在牛津求学时一言一行中都充满了对元首的狂热崇敬,甚至因为政见不和与同窗好友分道扬镳,而仅仅因为自己的前女友丽娜被送进劳动营遭遇虐待变成植物人,就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疯狂反对纳粹,这很不符合二战前吃着500万马克一个面包的德国人民对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元首的普遍崇敬情绪,即便元首的一些政策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当然,这还不是重点,最令人无语的是当他和元首近距离接触获得唯一的刺杀机会时,却显得摇摆不定,之前对好友、对张伯伦的慷慨陈词全部化为乌有,事后还如哲学家一般思考自己是不是有权利去刺杀元首,这老兄的思维模式着实有些清奇。
当然,可圈可点之处兹认为也有三:一是电影里那句经典台词“我们无法选择自己身处的时代,却可以对时代作出回应”,励志鸡汤;二是两位男主在夜幕下共吸一支烟讨论未来,联想到之前两人因意见相左分开,此时又因为共同的目标站在了同一战线,遥相呼应,应情应景;三是结局英国外交官选择加入英国军队,德国外交官选择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抵抗纳粹,昭示了大时代下小人物无力改变全局的无奈和明知势单力薄依然放手一搏的抗争精神,令人动容感叹。
关于“绥靖政策”记得高中的世界近现代史教科书上只有短短的一小段话,大意就是在希特勒侵略野心急剧膨胀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元首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况下,在慕尼黑达成秘密协议,将苏台德区“和平”移交纳粹德国,史称“慕尼黑协定”。
我们的历史评价里,对其评论基本是负面的。
但从当时英法的国际国内环境看,也不能简单的一棍子打死。
与专制国家的内政服务于外交的模式不同,近代西欧逐渐民主化以后,外交逐步的成为内政的延申,国内的民意和支持率才是政客们的关注点。
经历惨烈的一战后,英法等西欧国家普遍厌战情绪高涨,在德国没有明显的越过“红线”的情况下就刺激德国或者对德宣战都很难得到广大民意的支持,很可能被定义为战争狂,出现战争还没打起来就被自己民众选下去的尴尬。
所以,外交上的绥靖政策恰恰是国内反战情绪的一种表现,后来某些史学的观点把二战爆发的根源部分归因绥靖政策,而且忽略英法当时的国内主流民意单纯解释为软弱外交行为,有点不太客观。
关于纳粹德国的排犹运动世界近现代史课程里,会提及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系统性的种族灭绝,手段残忍毫无人性,这也是战后纳粹被定义为反人类的非法组织的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被教科书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纳粹和希特勒早期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以绝对的优势击败其它党派和政治团体而登上德国权力的核心位置的。
甚至直到二战中期,希特勒和他所领导的纳粹党都拥有着很高的国内支持率。
反犹排犹并非始于二战,早在纳粹党兴起之前,整个欧洲甚至包括英法荷比等国,对犹太人大多持较负面的态度,其中原因就不赘述了。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让普通德国人对擅长玩金融的犹太人的反感达到了爆发的边缘,希特勒和纳粹党也敏锐的捕捉到了德国民众的厌犹情绪,为了获取更大的支持率,不但顺应这种民粹情绪,还适时的火上浇油推波助澜。
在纳粹党牢牢掌握了德国军政大权以后,继续推行更加严格更加系统化的反犹政策,这个时候已经很难辨别反犹究竟是手段还是是目的了。
关于希特勒的“战略模糊”其实早期刚刚登上德国政治舞台的希特勒,其国家战略还是相对保守一些的,一段时间里他甚至一直把打败法国当作类似于我们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超英赶美那样的宏伟的目标。
但小胡子不希望纳粹党和德国人看出他的胆小,从而影响其政治号召力,所以在国内公开场合里依然要不断为德国军政体系树立天下第一武力值的信念。
对外,则实行战略模糊的外交政策,简单说就是不告诉周边强国我到底想干什么,你们就猜吧。
合并奥地利之前,他非常担心英法干预,甚至都不敢公开直接鼓动奥地利国内的纳粹亲德势力。
结果后来几乎一点阻力都没有遇到就吞并了奥地利,打这时候起,希特勒就觉得英法可能就是个纸老虎了。
想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同时又深深担心英法等国阻挠,生怕吃不下去卡在喉咙里时候还被英法联合揍一顿,同时再被东边虎视眈眈的苏联挖去一块肉就更得不偿失了。
没想到英法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英法政府就先怂了,慕尼黑协定让希特勒不但没什么损失还获利颇丰,国内国际声望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后来全面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其它地区,说是纳粹德国强占,其实也是当地老百姓半推半就的加入了,跟着隔壁强国混,怎么也不会太差吧。
这时候希特勒和整个德国都认为英法实打实的纸老虎了,和苏联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后,完全就不把英法放在眼里了,直接出兵踩了英法的“红线”波兰。
再后来纳粹德国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北欧西欧,两周半占领比利时,5天占领荷兰,一天占领卢森堡,4个小时占领丹麦, 占领号称拥有当时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就用了不到六周。
虽然主要功劳归功于德军的先进战术,但希特勒的战略模糊政策也为其奠定了较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直到进攻苏联起,才让美英苏不得不开始联合。
二战后,美欧等主要强国基本上都采取了较为清晰的国家战略,甚至冷战时期与美国西欧对抗的苏联,也没有采取模糊战略的意图,这也是冷战始终没有变成热战的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美欧诸国国民对于采取战略模糊的新兴强国,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天然的警惕和畏惧甚至敌视情绪,既有其自身的社会原因,也有部分是因为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给他们留下的政策阴影面积太大了。
题外话从整体上看,德意志民族的某些优点显而易见,整个民族特性就是务实高效专注,诞生了大量的音乐家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
看过德剧《Dark》的观众最深的感受就是这个民族深入骨髓的那种逻辑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理性且睿智的民族,在狂热的民族民粹主义支配下,也做出了试图统治全世界和种族灭绝的疯狂举动,可见民族民粹主义的危害有多大。
超预期的观影体验。
故事切入点是三个意气风发的Oxford毕业生,两个日耳曼人一个英格兰人,在那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几个年轻人幸或不幸地,甚至是命中注定般地被卷入那场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大事记里去,都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事,改变了他们能改变的东西,然后能做的就是等待。
对那段历史不那么熟悉的观众,理解整体故事,每个人所能做的事情上限在哪里,还是需要一些补充信息,影片里或多或少夸大了一些张伯伦在决定希特勒席卷欧洲步伐上的影响力,以及张伯伦到底能做什么来组织希特勒?
在那个1938年,英国国内是辉格保守党当道,这不仅仅是政局结构决定的,也是英伦三岛的民心所向,大家不希望打仗,大家不希望还在跌跌撞撞从1929大萧条危机泥潭中步履蹒跚地走出后,又很快跌入另一个深渊中,扩军备战,把国家推向准战争模式,会极大伤害国家经济并降低人民生活水平,想要过正常生活的人民是不愿意这样子的,除非事实已经清晰地摆在人民面前——战争不可避免,和平已无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会在同盟国被第三帝国的钢铁洪流摧枯拉朽式逐个击破甚至亡国后,仍决定明哲保身,奉行“孤立主义”——与轴心国开展没有基本的民意基础。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大日不落帝国当时仍握有称霸天下的皇家海军,但是她的陆军仍未做好准备,训练、数量、战备均远无法在欧洲大陆与希特勒强大的装甲师一决雌雄,就算张伯伦认清了希特勒的本质,他手里没有与希特勒all in的筹码,他哪怕愤而退出慕尼黑条约,又能如何?
真正拥有强悍陆军可与德国一较高下的高卢雄鸡早已决定不插手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没有法军相助,英军是独木难支的,且国内也没有做好准备,退出只会使得希特勒不是在一年后撕毁条约侵占捷克,而不是在那个1938。
所以,张伯伦所做的选择是用一纸条约将希特勒置于一个毁约的战争犯或是守约的大国领袖的困局里,当然张伯伦赌输了,他低估了希特勒,也低估了日耳曼民族在凡尔赛条约所受屈辱会迸发出的强大民族斗志。
可以说,最后大势的发展都是时代的必然,个人真正能左右的实在太少太少,张伯伦拿到希特勒与他的高层的侵略计划,他做的决定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他没的选,他能做的是pray and hope。
但是,那几个年轻人为了阻止战争所做的努力与牺牲,还是能深感人性的熠熠生辉,政治家要通盘考虑,隐忍、退让、甚至委曲求全,小人物选择对的事,奋不顾身,人类的希望就在于此,人类的光辉就在此。
难以接受
如果不把这部电影当成讲历史的来看,基本合格,但是你就是个反映历史的片子。电影结束时字幕上的一句话:通过慕尼黑协定争取到的额外时间,让英国及其盟国充分备战,最终导致德国战败。别恶心人行不行,慕尼黑协定纯粹就是英法出卖捷克妄图跟纳粹媾和。而且纳粹是前苏联打败的。丘吉尔有两句话评价慕尼黑协定:一、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二、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 讲历史的片子屁股坐歪了,捏造事实洗地误导观众,两星不能再多
重新为张伯伦翻案,或者说还原出更务实复杂的政治人物,此片相当成功,也得益于之前研究和小说的基础,Irons的表演入木三分。造成戏剧冲突的小人物视角和动作其实并无关大局,更为可信。
绥靖洗白片,搞南宋投降派那套是吧,当然要备战,当然认清实力,当然要韬光养晦,🉑这不是退让的理由,再搞下去,汪精卫是不是都要和平建国了
Is this schwul???
爾等不學無術懂得什麼洋務外交
刚看完小说,趁热打铁把电影看了。这个编剧好干,连台词都不用改,直接照搬原著,仅有的两处修改,一是用家庭关系紧张洗白帕梅拉的出轨,二是把可怜的塞耶斯变成了黑人。莱格特的形象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应该更沉稳一些,不是这样毛毛躁躁的,哈克曼又太英俊了些
很会调动观众情绪,但仔细一想,把绥靖政策叙述成为备战争取时间,把巨幅的让步一笔带过,把主张投降的张伯伦拍得为了和平大义凛然,搞笑。再一看,是英国人的电影,那么把脏事拍得光明,也就不奇怪了。总之,只要叙事角度恰当,总能是赢的,呵呵
年轻人们的表演很好。张伯伦的选择宿命,也有年轻人在时代里的选择宿命。“我只能拿自己手里的牌去玩。”“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如何回应。”可当《至暗时刻》的前篇看。
其实学界最近几年就是要给张伯伦翻案,张伯伦因为与希特勒签订了条约牺牲捷克利益,成为绥靖政策的代名词,从而仿佛遗臭万年,但是只要稍微看看他之前做过什么事,就知道他确实是背黑锅了,值得翻案。一个不是从牛剑毕业的人,在短暂的首相任期,通过了限定工作时长、带薪休假、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规定,确实不值得成为右翼反共保守主义的丘吉尔的对立面。历史就是这样,找了张伯伦做替罪羊。乔治麦凯有些面瘫,建议加重面部表情的训练。演保罗的演员戴眼镜的时候太像詹姆斯迪恩了,可以安排一下呢!八月君这次第N次演了一个纳粹,但他却能演出不一样的层次,可见德国男演员没什么可演的了,以及一千个纳粹里他们互相都不一样呢。电影还是差点意思呢。人类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吸取过教训,灾难战争一次次重演!
看这部电影,忽然想到李鸿章当年去日本签《马关条约》,莫名觉得有些情状似乎相似。两个曾是同学的外交官,卷进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中,想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某种历史进程,这无疑是编导自以为是的一种穿越改命之举。那段面对希特勒欲刺未刺的情节太假了,出现在想象中还差不多。有点遗憾的是希特勒的扮演者太不像了,看着有点出戏。
3.5/George和Jannis演牛津同学、和Jessica在这片二次合作演夫妻 都很有CP感 满足了 然后就没有可点的地方了
2024年,这个世界还有战争。
演员挺不错,前半部很好,德国的背景交待很好,但是后半部突然就松了,从一定要legat去慕尼黑开始,情节就有点莫名其妙,感觉当年他们这么干风险极大,那是当纳粹情报人员都是笨蛋的节奏,在元首办公室掏枪更是不可思议,给张伯伦洗白的理由也很奇怪,感觉英国人当时就是不愿意战争,张伯伦也是这样,绥靖的结果使希特勒更强大,给英国争取的那一点时间并无软用。可惜了,竟然还是畅销书改变。
重新审视张伯伦。两位小哥确实好嗑(
啊啊啊啊啊!!!!这对cp真的是可以的!!!!!!但是在慕尼黑酒馆里用德语讨论颠覆希特勒政权真的不科学吧。。。
我觉得还行。可以对那段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看过很多这种类型的,国外拍这种电影真的是很有一套。
爬梯开了百年了,还真是一点没变。竟然有点感动着。
小说比电影好看
剧情无聊,纯属浪费时间,看完都不知道两个男主是哪国人,英国的电影真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