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0这两年不断消磨,情绪太down了。
好像很久没有看电影,写影评了,现在的电影好像大部分都是happy ending,对于阴暗的我不太合适。
7.4情绪上头从家到厦门,申请了厦门的一张床。
到了今天7.10已经在酒店待快一星期了,中间做作品集改简历,今天基本完成了。
在昨天傍晚以及今天傍晚分别收到了一张床审核通过和配房的消息,这是最近为数不多开心的时刻,甚至喊叫了出来。
我也不知道在开心什么?
可能有了落脚的地方?
不用在花钱住酒店?
跨出了在厦门漂流的第一步?
我不知道如上所述,我最近不太看电影的,但是经常刷到女主演悲惨的打工生活,误以为是一部较为悲伤的都市打工电影,还在纳闷这个电影名字,总之被骗着看完的。
甚至分了3天才看完,每次看到过于阳光的片段直接右上角打叉,最后还是在今天看完了。
总结:一部过于甜腻的甜品电影,童话。
不过,拍电影要是不相信自己的直觉,还能相信什么?
是啊,有时候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还是要学会相信自己的直觉呐。
要求观众集中两个小时以上的注意力作为现代的娱乐方式太糟糕了。
电影制作者需要大胆取舍,尽量简洁易懂地表达想要传递的信息。
满身脂肪的电影一点都不唯美。
但是我想多看一会儿电影,就算三小时四小时也可以。
想来这位导演对电影研究得也是很深刻的。
关于第一段,在写作上也应该如此,如果你长篇大论,确实会有人不愿意看,觉得啰嗦,这就要求你要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顺带提一句,我也不是太喜欢读长篇小说,有时候会觉得读不下去。
关于第二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就喜欢各种长篇小说,也能够耐着性子读下去,挺佩服这种人的。
有些好书确实值得静下心来认真读,以后还是要努力多读一些名篇大作啊。
为某个演员专门写一部剧本,真的会有这种情况吗?
这很罕见,在看到某人的瞬间,脑海中就构思出了完美的故事。
这种灵感肯定带来一部相当棒的作品。
这和为某个人写一部作品相似吧。
很多作家的灵感就是突然来自于某个人,正如我当初遇到的那个走街串巷的磨刀工一样。
(当然我只是个无名小卒)。
我当时就想为他写一篇文章。
后来有事耽搁了,待到想起之时,却再也找不到当时那个感觉了。
好气,以后要长个教训,希望再过几日,挑一个时间重温一下当时的录音与视频,找找感觉吧。
但如果强行迎合大众的喜好,那就会变成讨好观众,而主旨模糊的烂片,与其如此,不如为了某个人去拍一部你最想给那个人看的电影就好。
与其迎合大众倒不如只为一人。
我想写的那篇文章,也只是想让那个大爷看到啊。
2022.1.18
这不是完美满分的电影,但是却也实实在在的打动了我,里面的故事非常理想化,美好得不真实,但是传递出来的感情和道理却非常真挚动人。
其他的年轻人都有双讴歌闪亮青春的眼睛,但是这种满足的人,对事物的干事会很浅显。
幸福是创造的敌人,他们没有成为制作者的资格。
从现实里逃开的人,会在心中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和社会分开的精神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就是一名创造者潜力的大小你是因为什么喜欢上了电影的呢?
你是不是在电影中找到了自我呢?
通过故事,看到了共情、梦想、憧憬与现实,那么吉恩,你的电影里,有你的影子吗?
如果找到了,就把你属于自己的咏叹调融入电影里吧。
那么,你是要通过电影,传递给谁,又要传递怎样的感情呢所谓活着,就是不断的选择,选择了一方,就意味着舍去其他,所以要舍去对话,要舍去友情,要舍去家庭,要舍去生活,为了不放弃,舍去!
这就是,我的,咏叹调重复看了很多遍的镜头,重新编排后仍能够强烈地冲击到我,这部电影告诉我,这就是剪辑的力量
品质、选题、演出都拥有超越的审美和水准,虽然是变相的轻闲版《好莱坞往事》、亦如《白箱》那样讴歌着职人梦,影片自始至终都聚焦在电影人和作品本身,超宅超职人的切入点,回顾近年同题材作品、也只有日本制作方且用动画载体才能充分驾驭了。
GENE的内心世界和成果提炼的过程被近乎无限放大,GENE那双电影镜头般的瞳孔、捕捉到的美丽瞬间是2.35:1的、关键的镜头会让人浑身过电、哪怕本应很无聊的剪辑都有近乎“癫狂”的快乐。
GENE内心的‘放映厅’,象征着所有孤独时如无人陪伴的孩童一般点滴铸造起小世界的我们...
电影上映后的《極上音響上映》活动,重映了剧中重要彩蛋 《爆裂鼓手》和《出租车司机》影片更为大胆的是将《爆裂鼓手》作为剧中剧《MEISTER》的致敬样本,最终呼应指挥家的导演的心声同步、画面串场,更是仿佛和追梦的自己重合,燃到飙泪。
中盘‘半泽直树’阿兰的登场也很有现实的呼应意味。
“幸福感会剥夺创造力”、“不相信直觉的人还能相信什么”、“电影应该在90分钟内完成!
”,波彭小姐的“电影哲学”看似满嘴‘歪理邪说’,却是字字句句直抒胸臆,简直是献给电影宅的情书。
我就喜欢看这种追求梦想,有点儿梦幻,有点儿中二的电影。
人生这么漫长,怎能不给自己留个梦呢?
说一下技巧性方面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电影制作的呈现手法,开头的胶卷拉取也好,男主人公剪辑时候,身处胶卷海之中手拿剪刀的场景。
还有男主人公看着的电影,但屏幕上显现心中想到的过去谈话以及,翻开的剧本书,我们电子屏幕上呈现翻页方式反映时间。
剧情上,既有前辈对后辈耐心指引,传授相关知识但也保留后辈本身的个性,鼓励其发现自己的风格,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电影。
而且最后一个问题!
(😠脸)你的咏叹调是什么呢?
你是已经忘记它了?
还是让它成为你努力的一切呢?
(*∩_∩*)才发现原来导演说今敏的徒弟,我说怎么这么丝滑,明明一个小时过去了却总感觉只过去了几分钟。
而且专转场太丝滑了,明明在炫技,却一点儿不让人讨厌。
90分钟的电影,虽不说是波澜壮阔,叙事宏伟,但,不正如普通人的平凡而又不短不长的人生一样吗?
确实,电影中的情节也许只有在理想和美好的梦境中才能实现。
在现实中,人人所要面对的是无尽的坎坷与大大小小的风风雨雨,以及那遥不可及的“机会” 。
但是,在生活中,倘若连心中最后一片充满希望和爱的世外桃源都不去坚守而放弃的话,那生活确实就陷入了真真切切的灰暗。
梦想,可能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奢望。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没有希望像电影中的吉恩和娜塔莉一样能遇到庞波小姐这样的伯乐,也更不会像他们在融资受挫后的绝境反击。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我们就因此而沉沦吗?
可以说,最打动我的不是结尾的煽情部分,或是亚兰打开直播的拼尽全力。
恰恰相反,正如我被某个视频判断所吸引而来的那样。
当娜塔莉试镜失败30多次,受困于高昂的物价,奔波于一周七天的工作中,当仍然不忘苦中作乐,微笑着面对明天和生活。
这或许就是电影所要给如她所代表的无数默默无闻的奋斗者的思想吧。
尽管前路未知,生活不易,但仍然在每次哭泣后抹干眼泪,重新踏上旅途。
如亚兰高中时对吉恩所说的“不要只看向地面,要多抬起头来向前看”。
孤独而又坚定的人不同于阴郁而又懦弱的人。
可能,我们在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朋友,是别人眼中的“异类”。
但,心怀信念,终能度过千山万水,即使竭尽全力依旧粉身碎骨,但,当我们回首这一路是,总能发现那一路上不同的风景。
(个人拙见 ,不喜勿喷)
1.说来也是搞笑,我本来就是想看个时常短一点的电影,一个半小时最好,然后就在b站找短电影推荐,然后在评论区找到了这部电影,正好发现b站有,刚好是一个半小时。
2.庞波小姐选吉恩,是因为他眼里眼里没有光,说明他并不热爱眼前这个真实的世界,反而他有着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换个说法就是他有感知世界的能力。
3.长大之后,我看东西总是很消极,我并不觉得他们是因为能力才出众的,就像弹幕里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最好的演员,最有力的支撑,这样的资源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有的。
4.喜欢看电影就是图他在较短的时间里面能够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现在电影动不动就是两个半小时,这么长时间为啥不去拍电视剧,还有事没事就出续集,不喜欢。
一个半小时就刚刚好,全是精华,不拖沓。
5.这部电影的各种丝滑转场,还有超燃的剪辑场面,一些独到的视角,比如摄影眼,真的很有意思,总是能观察到这个世界美的一面。
我看完真的感觉很激动,很想跟全世界分享,打开豆瓣评论犹如从我头顶浇了一盆冷水。
仔细想想后,还是想留下我的想法。
剧情确实很俗套、很理想,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
但我哭了,因为对白中表达出了一些不是意淫出来而是真真正正体验过生活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话。
人生如果想做好一件事,必须放下剩下的99件事,没有哪一个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是来自于既要又要。
就仅仅这个片段和吉尼的对白,让我在人生的这个节点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
感谢这部电影鼓舞到了我,我想这也是这本电影的初衷。
不是为了完美,仅仅是为了唤醒一部分观众的感情与回忆!
电影本身运用的拍摄手法以及人物设计都是很不错,剧情上面也颇具新意,各种画风切换我认为不是经费不足,而是为了突出角色。
总之就是将一部动画排成一部真正的电影了,唯一美中不足就是后半段男主赛博朋克风的歌舞有点尬,但是不讨厌,不影响这是一部佳作可以的话我想给9.8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动创研放映会少见的连贯叙事跳跃剪辑转场,感觉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跳跃或连贯叙事连贯剪辑,然后今敏的是跳跃叙事跳跃剪辑。
很多人说这里面用了很多电影手法,我感受不是很强烈,或者说什么才叫电影手法,视听语言不是任何影像创作都能用的吗,以及它给我们带来不同观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那些转场剪辑和电影元素吗,那为什么别的动画作品不用?
既然大家觉得这样是好的。
剧情理想化这一点我不想细说,大致的电影制作流程问题不大。
和白箱做比较的话两者优劣在哪呢。
这个我还在想。
还有就是讲拍电影为什么一定要把背景设置成好莱坞工业,你既然选了neta好莱坞工业化制作流程,主角也都是外国人,为什么还要画亚洲脸,真的很违和,是为了表达什么而有意为之吗。
说到好莱坞就会想到同样背景下的短篇golden hour,那这两者做比较又有哪些不同,这么想还挺有意思的。
以及我不是很认同傻瓜电影感动人更伟大,这种话说出来是挺酷的,实际上,假如说这里的傻瓜电影代指的是类型片,那类型片往往更容易调动人的情绪,那些带有私人化表达但又能引起人共鸣的片子才是真的不容易。
虽然少之又少。
还有很多说有新意的地方,比如剧中剧啊,省略时间的转场手法,或许前几年还算有新意但最近真的越来越多了。
动画作品确实少一些,但电影用的挺多的了。
所谓那种“拍一个拍电影的故事”这样的套路。
说白了,就是从生活中找素材啊。
那一个导演拍一个拍电影的故事就是最没新意的创意了,这反而被说是新颖,还挺有意思。
转场吧,都不用往电影去找,今敏动画里就挺多的。
还有台词和画面效果匹配这个创意,相比之下确实更新颖一些,但我记得齐木里面就出现过,然后十冷还是哪个漫画里也出现过,当然这两个应用里他们都是作为一种自嘲性解构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庞波小姐确实创新一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那组补拍镜头里面,讲音乐家和妻子对峙的镜头,给到音乐家时音乐家背后有一架钢琴。
感觉这种符号构图应用反而才是更具代表性的视听语言,所谓最重要的往往在画面远处。
那些你察觉不到的,甚至觉得没有解读空间的解读空间才是真的难得。
就像越好的剪辑越是会让你觉得没有剪辑。
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特别是在实拍和动画的结合上给了我很大启发,以前我所想的仅仅是技术和画面层面,庞波小姐却是文本层面的结合,所以同样道理也可以用实拍方式讲一个做动画的故事。
完全降智商啊喂,绝绝对对的失败范例好吗,主角完全没有智商好吗……或许唯一可看的是服装?
随便看了中间几集,惊天无脑烂
不正经
起个名好难?
挺好的
累成🐶的一个戏
刚刚才看了一点点。。抢红旗那里,好瓜哦。一点军人气魄都没有,就像一群追名逐利的人。
很好看
算不上抗日神剧,想给个五分吧。在我家的电视文化就是我爸看神剧全家人跟着。这剧里每一个角色都有点蠢,最常见的戏码是葫芦娃救爷爷。我不禁一次说,算了,为了这剧能拍下去,他只能这么演啊…
一部展现护国战争、张勋复辟、曹锟贿选、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变、北伐战争的全景史诗,一部北洋军阀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赵博生(雷震子原型)的感人革命成长经历,也是我本人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
冯远征是被骗来的吗?
就不能自己起个名吗
于震现在真是抗日神剧代名词啊
这个名字,真侮辱我心目中的西部片经典
气到我老婆了
都说男人能顶半边天 所以 我打算娶两个老公
忒磨叽
哎……抗日神剧哦
随便看了几眼。女二(是叫百合吗?)的台词和演技真的太尴尬了。完全不像一个大夫。
喜欢。好看。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