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老舍先生,前些日子看了数遍《茶馆》,最近又将《四世同堂》两版电视剧各看了几遍,同时对照着读原著。
小羊圈胡同,即大中国的缩影,胡同里的各色居民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代表:瑞宣,是国破家亡时苦闷的知识分子典型,小崔等则是有着朴素家国情怀的劳苦大众。
老舍先生所以将胡同命名为“小羊圈”,大约是觉得胡同里的居民(顺服的中国人)比较象绵羊吧。
先生是基督徒,耶稣常常将他的人民比作羊群。
老舍先生是民族主义者,发生故事的时代背景使之,但先生的思想绝不狭隘。
电视剧《四世同堂》的著力点是宣扬”民族主义“,如今的中国大环境如是,编导们有必不得以的苦衷。
尽管如此,两版电视剧都算拍得用心,不至于对不起老舍先生。
从细节上看,新老版各有千秋。
在豆瓣的评分也相差不多。
老版风格质朴写实,新版相对比较华丽夸张,两版都各有选得好的演员。
如老版的祁老人,瘦、硬、古板、守旧,是独立成家的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样,祁家即齐家,四世同堂是儒家文化理想的家庭模版。
而钱先生是“前先生”——象征日渐消逝的古雅和文明。
钱先生也是”前“先生,走在众人之前,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是小羊圈的精神灯塔。
因而原著中这个人物有点抽象,在我心目中有些模糊,不如其他的人物那样鲜活——俗人在生活中总是不乏范例。
及至新版电视剧的钱先生一露面,这个形象顿时清晰了起来:一个闹市中的隐者,原应该是这个样子:安详自若,超逸泰然。
饰钱默吟的黄小立先生不如儿子黄磊有名气,但演技绝对不俗,大约是个淡泊的人,所以饰钱先生很合适。
老舍先生笔下的钱诗人,有古风有骨气。
清心寡欲才可能有高风亮节,无欲则刚是高尚者的性格逻辑。
但新版电视剧却有一大败笔也是在钱先生:钱家一度只剩下翁媳二人,自然该避嫌疑。
钱老人安排儿媳回娘家,顺理成章,钱少奶奶若真贤孝, 就不可能那么哭天抢地地闹, 对“公爹”的归来或离去哭天叫地, 一口一声地喊“爸”,自己的亲生父亲在侧却视之若无,实在有悖常情。
凡此种种使钱家翁媳看起来关系暖昧,钱老人似有“爬灰“的嫌疑。
我猜编导皆是有了点年纪的男士,喜欢看到老男人被年轻女人爱,这样安排可能是为了释放他们心底里的某种情结,又或者是自作聪明地以为钱少奶奶怀孕是老舍先生的春秋笔法?
又或者是编导们在暗讽什么?
中国人向来“大英雄沙文主义”情结严重,而且常常以为领导们都该是道德楷模。
编导这么一安排倒是歪打正着,可以对治这类“左派幼稚病”。
不过却绝对不可能是老舍先生原意。
我依稀记得患晚期肺结核的病人性欲亢进,钱少奶奶怀了遗腹子并不有违常识。
—开始我本不打算看新版《四世同堂》,我从不看所谓“偶像剧”,因为新版的演员太漂亮了些——除了冠小荷——原著中本就是个漂亮人物。
85版电视剧中的冠小荷不够漂亮,新版里的够漂亮,演得又极传神,话风透着那么一股子的虚头八脑。
赵宝刚先生是导演,自然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和内涵,非一般演员可比。
况且又与《四世同堂》有特别的缘份——85版中他演祁瑞丰,所以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有深度,他把冠小荷演铎得是如此精彩,以致于都令我喜爱——我特别喜欢看有他出现的场景。
两版的大赤包也都好,老版的更写实,新版的有些卡通化。
恰似各自版本电视剧的整体风格。
新版里的胖菊子十分漂亮狠辣,狼辣得有些过了份——王澜本色的气质大概与这个人物有距离。
老版里的胖菊子形象则更贴近原著:胖、蠢、庸俗。
李文玲也是与老舍作品有缘分的演员,她在《茶馆》里演王利发的大舅妈,倒比二十几年前还好看些。
两版的蓝东阳都还不错,新版的看着更奸诈又颇有些滑稽,85版的则够阻险,且看着的确很脏。
新版的李空山更贴近原著中的描写。
85版的李空山则与原著有距离,并不象军人,且形象十分恶心,很难想象招弟会主动跟他——即便她有荒淫放荡的心理基础,大约也不会对那样的男人投怀送抱。
新版对招弟失身于李的情节处理比较可信。
两版的招弟都还基本符合原著里的形象:漂亮、虚荣、肤浅,郭美美式的人物。
只是新版的招弟在初期表现少女情怀时有些做作。
而祁家老三瑞全,形象气质都对路,是个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该有的样子,而且越看越帅。
至于高第,单从形容上看,85版高第的面容更符合原著中的描写,新版的高第太漂亮了些,依我看比招弟更漂亮,当然现代人的眼光与过去人的审美观有所不同。
原著中的招弟是小巧玲珑的美女,高第身材好,高挑,但容貌不及妹妹美丽。
两版中的桐芳却都不大讨人喜欢。
老舍先生一定很喜欢听京韵大鼓,还曾经特意为鼓书艺人立传,写过一部小说《鼓书艺人》。
在《四世同堂》里,先生对大鼓妞出身的桐芳给予了很多同情。
桐芳时而表现泼辣,盖因环境逼迫,为了自卫而不得已。
然而,不管她再怎么聪明勇敢,终归是个姨太太,是以色伺人的小老婆,新版电视剧对这个人物的处理极不恰当,把她拔高成了个女英雄——完全脱离了她的环境和处境——在冠家,桐芳唯一可以倚靠的是丈夫对她的宠爱——这是她的立足之本。
《新四世同堂》里却看不出她与冠小荷有什么夫妻情份,却总是横眉冷对,恶言相向。
表现得颇象个独立的现代女性。
除她以外,新版电视剧对其他的所谓“正面人物”也都有所拔高,有些情节被改动得很不可信:钱先生的狱友男青年,原著中是签了字被放出去了,我们大可以想象他出狱后会象祁家老三瑞全那样出城去投军。
新版电视剧中他却是因失去爱人而得了失心疯,对日本军医发动了自杀式袭击。
懂得隐忍,伺机而动,难道不是有智慧和性格坚韧的表现?
失去心爱的人就发了疯难道就不是精神脆弱?
类似的情节还有小顺儿打倒日本孩子:小男孩经父亲点拔几下,马上就有了勇气和技能,打倒了两个比他大的男孩子。
凡此种种超现实荒谬场景,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在我看来,新版的最重大缺陷是删除了陈野求这个人物,这么一来,敌我阵营就泾渭分明了,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
也就不必对杀敌(日本人或汉奸)有任何心理纠结。
这么一来,或者迎合了思想浅薄的人,却严重浅化了原著的思想。
在这些方面,85版电视剧更忠于原著,也就更贴近真实。
只是不能让喜欢快意恩仇的观众觉得畅意。
头脑简单,思维两极化的民众,是产生革命的土壤。
当然了,新版《四世同堂》对有些细节的处理更细腻,对原著的处理改动也非一无是处,例如老三瑞全踢碎老二瑞丰夫妇屋门玻璃一节,表现情绪更痛快淋漓,随之发生的口角,不同人物的个性表现鲜明,这一段非常精彩好看,算是新《四世同堂》的神来之笔。
看懂了战争中人性,把人性却表演得淋漓尽致。
瑞宣 文雅略带忧郁,包含正义之气瑞全 血气方刚钱默吟 满腹经纶,投身革命白巡长 狡猾却正直瑞丰 实打实的汉奸等等。。。。。。。。
槽点实在太多,其中离谱的有:最初,瑞宣的学生竟然全是洋人,并且他跟学生说我们亡国……仲石杀死一车鬼子被实名公告出来,还用得着冠晓荷去举报?
瑞全和王排长一起以送殡之名逃出北平城,竟然各自背着个大包袱,难道不怕搜出来惹嫌疑?
瑞全就算了,王排长是败兵,竟然也有行李??
瑞宣教一群洋人学生读英语单词……很多时间线混乱……如果没看过原著可能觉得很紧凑。
钱默吟的角色定位是本剧最差的,无论从行为表现还是语言,都看不出有鲜明的反日热情和仇恨。
严重削弱了小顺儿、妞子、李四奶奶和白巡长等人的影响。
刘棚匠离开北平前,把妻子托付给瑞宣,结果刘太太沦落到当了日妓两年,这改编……是陷瑞宣于不义。
日本老太太起初出场时说普通话,结果最后宣布日本投降却说起英语,目的是通过瑞宣的口公告这个信息,这里存在严重的逻辑弊病。
随着日本投降的消息到来,钱默吟及其小孙子,还有富善先生获得释放,被戴上黑头套弃置在野外,然后鬼子离开了。
目的是为了不让他们认出监禁的地方,这真的有必要吗?
都战败了,还做这些多余的功夫。
剧终,北平放烟花庆祝,小羊圈里大排筵席,嗯??
不是都穷得叮当响,正闹饥荒吗?
一些感情戏处理得比旧版要好,如:胖菊子和蓝东阳如何勾搭一起;长顺和寡妇如何暗生情愫(原著长顺并不情愿);桐芳如何准备炸药密谋诛杀鬼子;瑞全和高弟同志反日的情感升温等,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进一步丰满了原著省略的部分。
总体评价:7分!
第一次看这剧的时候应该正好是09年,10年之后的今天把评论补上。
第一次读四世同堂的原著是在初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侵略下的黑暗与压迫,很难以想象在那种环境下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当年正值抗日神剧流行的时候,那种剧里面一个地下党每次行动不杀一个班的鬼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在抗日,因此四世同堂给人展现的那种面对亡国时的真实黑暗让人更加感触和恐惧。
回到电视剧本身,本版的电视剧可以说基本还原了原著的故事,人设以及精神面貌,把原著中一些模糊的情节做了合理的充实,让剧情更加通顺合理。
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85年的老版,本剧更贴近原著,情节逻辑更加合理,也更符合“影视”这个概念。
老板的作品更贴近所谓“话剧”,很多的情节缺少前因后果,比如冠家失势,冠招弟前脚还在找蓝东阳,后面直接到了特务营,中间漏了一大段剧情;而且在演绎方式上,台词情感过于强烈,和日常生活的交谈方式并不贴近,当然这些都是话剧的特色。
因为我在原著中最感触的角色就是冠招弟,所以对于本版将这个悲惨角色通过剧情完美还原是非常的感谢,也因此喜欢上了当时饰演招弟的年轻演员路晨。
当然,本剧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演员舒砚扮演的冠高弟,原著特意强调高第和招弟相比的“不美丽”,但是不得不说,本版的高第的容貌过于美丽了,和招弟完全不相上下甚至可能还略胜一筹。
坦白讲,其实也非常惋惜,这么有深度的一部原著,还原度这么高的一部作品,并没有吸引太多的人来欣赏,算是一点遗憾。
本科时在图书馆看到《四世同堂》这本书,光是这个名字就特别吸引我,但没时间读。
后来偶然听到骆玉笙先生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又知道这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再次勾起我读《四世同堂》的兴趣。
寒假在家把书读完,又找了几集电视剧看,演员选的不错,太爷爷有范。
但没有把剧全刷下来,所以也不作过多点评。
当你知道你正在读的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你又去搜了剧中人物造型时,便很容易带入书中角色,这会特别影响你对书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比如,我就觉得瑞宣就应该是黄磊那个书生样子,留着分头,一身长袍。
但同时这也能说明演员选的合适,比如我觉得钱默吟应该再瘦一些,这便是有我自己的理解了。
书中每个人物形象鲜明,各有特色。
喜欢北平,呆了三年的地方,我很快就要离开了。
ps:刚才打着字,地震了,跑到外面避了一下。
老舍先生在自沉于北京太平湖时,是否想过自己在新社会中尽了力,从未欺负、侮辱过别人,竟被一帮毛孩子侮辱,究竟是为什么?
不知道什么原因,老舍先生走了一条和祁天佑一样的路,历经风雨的他,是否也意识到,在无奈和必然中,他心目中的那个老北京已经被摧毁,那些曾经“懂礼”的老北京人已经一个个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群高喊造反有理的狂热分子?
或许老舍先生的死,并非因为受辱的愤懑,而是因为无奈的绝望吧?
沦陷时的北京和大跃进后的北京又是何其相似?
购物凭票,没有粮食,人们甚至要用树叶树皮充饥。
电视剧最后一集,小羊圈胡同幸存的街坊们齐聚一堂,庆祝胜利,我倒是在想,这些人里,能有几个活过1949?
活过反右?
活过大跃进?
活过1966?
真是佩服老舍老师通过描述一个小小的胡同,洞察社会洞悉人性我没看过老版的常常感动于真实的感情
昨天看《四世同堂》时,桐芳炸死了日本军官,小文夫妇也被打死,随后日本人去搜小文的家,贴封条,封条上写着民国(多少年没看清),但民国是绝对没错的,怎么会这样?
我看的几天的努力之后,《四世同堂》终于进入了30大观,这部剧让我看的一发不可收拾,昨夜又是一个不眠夜,可能这就是所谓“经典”的力量。
看这部剧的时候还穿插看了《南京!
南京!
》同样是表现国恨家仇的,侧面描写对我的冲击力似乎更大一些!
这几天的国恨家仇被升华到一个境界,心中充满了愤怒,对日本人的感情也不知道如何安置。
相比《南京!
南京!
》一个个悲壮的大场面,老舍先生这部剧的细水流长倒把我的心刮的更痛!
日本人,疯狂的侵略者让我觉得已经谈不上人,更可恨的是那些欺负同胞的中国人。
在这部剧中有太多这样无耻的人。
大赤包是一个,这个女人凶狠毒辣到一定境界,看他发飙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人是疯了。
为了到达目的不择手段,看她的眼神只能说是凶残。
但无论如何如,在某些时刻,她还能说的上是个女人,到家里男人是个窝囊废,还是个要脸的窝囊废,她的家里人怎能不累?
冠晓荷,就是那个要脸的窝囊废。
越看到最后越是来气,赵宝刚演的也是进入一个境界,让我看到冠晓荷这个人的时候都想直接跳过,倒是看到他被活埋的时候心里才解恨了一些,这样的人活着只能祸害别人,死了到更干净!
他为了做官,宁愿自己的女人去做军妓;为了活着,她让自己的女儿去卖;为了巴结,他出卖了自己的邻居,甚至自己所谓的兄弟。
在他那里,真理永远掌握在权位之人手中,日本人是他的一切,他的忠日指数达到98,连日本人都不感相信,这样一个人能干出点邪恶的事情,干出点狠点的事情也还能说的过去。
但是他偏偏什么都不是,他的能耐就是百个七八桌,来点情调,吹吹牛,仗着自己的亲人当处吹嘘。
真到老婆有危险的时候,他倒像个大屁虫,什么都不冒一下!
越说越来气,像大赤包那样的人是恶,但起码还是有自己,在某些时刻是不低头的,最可恶的就是这样的墙头草!
完全没有自己的立场!
不说这个人了,真的超级生气!
祁瑞丰,你能在窝囊点吗?
死了干净!
又是一个可怜可恨的人!
胖菊子,……………………
两周前看完,已经错过了表达读后感的最佳时期,但还是要记一下。
小时候学语文课的时候有一个灰常伟大的梦想,就是把老舍巴金这些人的小说都看一遍,而不是只能局限在书本上的选段。
可是等到有权限有自由有时间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正眼瞄过。
这不是一部我一直想当然的恶俗的宅斗剧,而是抗战背景下一群平民百姓的生活写照,却依然让我久久回味,挥之不去。
这里没有慷慨激昂的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潜伏战无间道,更没有大快人心的反恶锄奸,有的只是一群小人物为了生活所表现出的迥异的行为举止。
虽然有的令人厌恶不堪,有的令人为之动容,但其实存在即合理。
只是看着看着,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世同堂之首的老太爷活了一辈子都有好多事情没有想明白,所以我现在想不明白也是正常的,不要想太多啊不要想太多。
2012.3
黄磊还是适合这种戏路的,年轻的时候也是相貌堂堂啊
赵宝刚的冠晓荷真是绝了
看困了
nice!
先看到新版,很好看
一般。
演员选的都不错,挺怀旧的片子,可以细细品。
看过小说,有几个选角不好,比如蒋勤勤等
小文就是霸王别姬的小豆子!
剧情节奏有点问题
激发爱国情怀~
不错 演员上就不错
重整河山待后生
还是老版的四世同堂好看,经典之作
演的都不错
那些人那些事,很喜欢主演们
正在看,细细品!中国人本性的中庸和忍耐,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们谦虚低调,但更需要坚强勇敢。国难当头,一群爷们儿谄媚逢迎,小妾和戏子倒成就了英雄传奇。可怜可悲!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巾帼在国破家亡之际表现出比九尺男儿更忠贞不屈的气概,果真真羞煞我等凡夫俗子。可敬可叹!
不知道为什么,老版片子一翻拍就不如以前好看,感觉这部剧的京味儿少了不少,黄磊和蒋勤勤演的不错。
老舍先生的作品,很经典的一部电视剧!
不是我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