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开心速递,爱·回家第四季,Come Home Love: Happy Courier,(Come Home Love: Lo and Behold

主演:刘丹,单立文,汤盈盈,吕慧仪,罗乐林,马贯东,苏韵姿,周嘉洛,陈浚霆,吴伟豪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7

《爱·回家之开心速递》剧照

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1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2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3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4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5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6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13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14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15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16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17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18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19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剧照 NO.20

《爱·回家之开心速递》剧情介绍

《爱·回家之开心速递》长篇影评

 1 ) 比较喜欢读舒婷的诗那个情节

其实女主角读到舒婷的诗时,我觉得刚刚好点到了那个年代女性牺牲、奉献,所谓“半边天”要求下对女性在家庭和职业上的双重剥削。

中国的性别或许就是女人,生产与再生产领域燃烧的都是女人的身躯。

“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取得我的自由、富饶、荣光”。

真的很像外婆那一代,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女性,强调牺牲、坚韧,有的时候努力抗争,有的时候也被父权制话语狠狠收编。

(我觉得真的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妇女解放过程中女性的复杂和不易)。

但是,导演太爹了,今天映后交流有一个男性观众起来说“我特别同意您的观点,这不是一个所谓女性主义的电影,而是一个讲人性的电影”。。。。。

女性主义是很贱的东西吗。。

反思与承认一下历史中的性别问题怎么了?

扣星 ,马上离场,听一堆导演自我阐释之后实在听不下去了不好意思。

这个电影的创作理念应该和作品本身的呈现分开讨论会相对比较有意义。

(观众最好自由去思考和解读文本)。

 2 ) 0309|南京路演场 拍的不是女性主义,也不是时代悲歌,是你的顾影自怜

“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去看《孔秀》之前,我以为孔秀也会是这样的女性。

其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孔秀的一系列行为是合理的,甚至已经是进步的(毕竟是真人真情改编)。

我所不能理解的是导演的拍摄手法,所谓的编年体纪录片式一点也不高级(女主sex之后用毛巾擦下体然后穿裤子,这也是什么值得说一嘴的精妙设计吗)。

孔秀就像是牵线木偶,命运折磨她,她就动一下,她没有思考,没有灵魂。

写作也不是她的精神支柱,感受不到任何的追求梦想的热烈,我甚至不知道她是怎么突然转变到想成为作家的。

我再重复一句,不是找个女人当主角就是女性主义的。

 3 ) 一位平凡女性的奋斗心路

"翻身不忘共产党, 幸福全靠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今年9月22日在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中看到了我们中国入围Official Selection的电影KONG XIU(又名A WOMAN)。

影片发生的年代是1967—1982年, 讲述的是祖上三代都是贫下中农的农村姑娘孔秀一生经历的3个男人和自己努力奋斗的故事。

孔秀在不到19岁的年纪被组织安排嫁给了一名农村青年大学生汉章。

汉章在城里的大学读的是农业专业, 因政治下放在大学读了一年就回家继续种地了, 因为读过一些书所以在种植方面比当地农民要有建树许多, 这一点很吸引孔秀。

但当孔秀嫁入夫家的第一天也是她被剥削的开始, 婚后第一天婆婆便冲着婚房大喊:"都几点了还不起床!" 孔秀做好全家人的饭叫丈夫起来时, 婆婆却说"别叫他了, 让他多睡会儿!" 孔秀只能默不作声一一给公公、婆婆、大姑子和大姑子家的4个孩子盛饭。

孔秀的第一任丈夫妥妥的是个吃软饭的妈宝男, 自己不出去努力工作, 甘愿种自己家的那一亩三分地, 任何事情都是"我妈说"开头, 外国观众看到这里都噗之以鼻, 就连离婚也是他妈说的。

孔秀嫁给第一任丈夫没有花过夫家的一分钱, 自己在工厂挣得钱都用在养孩子和丈夫的烟钱上。

总觉得孔秀的命不好, 第二任丈夫是个不折不扣的暴躁男, 孔秀怀孕和分娩时都没回过家, 宝宝出生后才回家只为了看新出生的宝宝。

第二任丈夫动不动就打孔秀, 还总是把孔秀和第一任丈夫生的女儿往外赶。

第二任丈夫在厂子因公腿受伤走不了路, 厂子管不了只能把人送回家让孔秀照看。

孔秀为了治好丈夫的腿每天坚持不断为丈夫熬药, 还专门学了针灸天天为丈夫治疗。

3年后第二任丈夫的腿终于好了可以自己走路了, 孔秀觉得自己终于解脱了正要开口说什么的时候丈夫提出离婚, 因为第二任丈夫知道孔秀恨自己, 等的就是这一天。

妈宝男和暴躁男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让人😖😖😖 和孔秀一个厂子的武师傅从小饱读诗书, 经常接触外国书籍, 思想先进, 不拘泥于常规, 也是孔秀的蓝颜知己。

武师傅鼓励孔秀努力写作完成自己儿时成为一名作家的理想。

孔秀不断读书, 坚持投稿, 稿子不断被返回却愈挫愈勇, 终于有一天孔秀的文章被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

一天当武师傅与孔秀推着自行车一起回家时, 武师傅向孔秀提出"我们一起搭伴走吧"时被孔秀拒绝了, 孔秀觉得武师傅应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而自己也有许多事要去完成。

影片的结尾孔秀回到第一任丈夫家去看望与自己分离多年的大儿子小东, 在农地里碰到了正在锄地第一任丈夫汉章。

一个读过大学却最终选择回家种地, 一个初中文化却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为了一名作家。

人生不在于拿到一手好牌而在于就算拿到一手烂牌同样可以打出一手好牌。

最后孔秀看向远处传来的火车声, 与孔秀嫁人的第一天听到火车声看向远方遥相呼应。

这部电影是张秀珍的小说《梦》改编的, 对,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

这是个大女主的电影, 影片中孔秀的年龄跨度是19—34岁, 角色每个年龄段的性格和经历都准确的表现出来。

影片中其他演员包括三个男主和所有孩子不同年龄段的演员都表演的活灵活现, 符合角色的设定。

 4 ) 我看见的不是孔秀,是我的姥姥

1967年故事的开始是我妈妈出生的年份。

所以当故事从婚姻开始讲述,小冬小雪的出生时,我意识到故事里的女人可能我的姥姥,故事里的时代离我有些遥远,但故事就是属于我的母亲和她的兄弟姐妹以及她的父母的。

所以我除了生理上听到那些关于压迫女性的言论的不适外,还有很多心疼。

我脑子里出现的是我的姥姥是不是也经历了这一切,被诟病被羞辱呢?

我的母亲是否也见证了大家不以为意的重男轻女的言论,也在时代里的浪潮里看着母亲受苦,然后又成长为一名能承受的女性呢。

我想她们是拥有一种比当代女性更强韧性的,但我甚至不知道这种韧性好还是不好。

好的是她们正是靠着这种韧性抵抗住了生活里的不公平和苦楚,但坏的是这种韧性也让她们学会了遗忘和美化,于是对下一代进行着苦难的教育。

到我这一代,我妈受了教育,并不再说一定要我吃苦才好,但我也知道她依然在无意识的美化婚姻美化生育美化男性。

我过了愤怒的年纪,我不再跟她争执不休,我也理解了尊重的内核,真正的倾听她们的故事。

也正因如此我理解了她无意识的美化,我也告诉她时代的变化已经把问题暴露出来了,新时代的女性可以为自己做更好的选择,放心吧。

但回望她们的经历,我明白我们之间在思维和看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并不是我们可以用语言沟通能够达成共识的,但我们可以互相讲述和理解。

我的姥姥也在那个年代离婚了,不仅被社会诟病,也被自己的兄长唾骂,这是我观影后和我妈聊天才知道的。

我在这一刻我心疼她,佩服她,也理解她自己离婚却总劝孩子别离婚的原因。

她从来没见过她的苦,但她拦着的事一定是因为她觉得她的孩子不该经历这些。

她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了,我跟她说现在离婚很容易也没人说啥了,说了也不在乎了,她只会点点头说,时代变了,你们好就行。

但我也没忘记她说话前不自觉地叹气。

故事的结尾和书里不一样。

我想说的是故事里的孔秀那年大概40岁吧,刚被文学激发了能力,正在觉醒的初期。

即使她善良隐忍,但她会和解吗?

我想是不会的。

也许和书里的结局一样再次拥抱爱情并且带着点怨恨生活是一个40岁的女性会做的事。

但导演拍摄的时候快60了。

60岁的孔秀会和解吗?

说真的我觉得会的,因为我永远记得听说我那没见过几面的姥爷去世时,我没哭但我姥哭了。

我觉得那不是原谅,是一种放下,她俩离婚后再没见过,但我姥从没拦着她的孩子们去见他。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她能做到以德报怨或者报一切,也许是刚说的韧性,也许是别的那个时代的苦痛铸就出的某种品质,她就是宽容的面对了一切。

我做不到,但我看到她做到了的时候,我心里是佩服的。

我的姥姥在我看来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她嘴里没有坏人,世上没有坏事。

她年轻时非常漂亮,我虽然只能从照片里看到,但我妈和我的舅姨们身上有她的影子。

我看到的孔秀和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因此我虽然讨厌那个时代的规训和压迫,但我知道那也许很真实。

其实拍摄上摄影很好,很多画面都非常美。

质感也很好,能看出导演很娴熟,演员偶尔生硬,但整体很好,比我预期的要好。

也或许是因为我看到了我的姥姥,所以我没有太多诟病它的想法。

但女性的苦我想书里可能会写得更生动吧

 5 ) 孔秀是她的名字,也是她们的。

孔秀与A women沈诗雨:当一个女人独立了,她就不需要男人了。

影片的叙事是线性的。

简爱的出现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向。

简爱的结局写到简爱获得了遗产,而卡斯特罗落魄,经济上的平等使得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期待简爱独自走出沼泽,独自与生活对抗。

而孔秀恰好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两段不幸的婚姻被孔秀亲手结束,并用成为作家的方式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这是孔秀走出“沼泽”的方式。

孔秀的写作是一个女人成为孔秀的开始。

从这里我们想起,影片的中文名叫做孔秀,而英文名不叫KongXiu而叫做A women。

孔秀是那个年代所有女性的名字,也是所有女性的处境。

 6 ) 是女性电影,也是关于人的电影

从反思时代的角度,《孔秀》是温和的。

从女性苦难的角度,《孔秀》是锋利的。

这当然是一部女性电影。

在观影过程中,我反复在想,孔秀的生命为什么要这么长。

长到几乎要承受所有苦难。

生活琐碎的苦,工作的苦,生育的苦,还有,无处不在的审视和审判之苦。

孔秀问母亲,现在就要我嫁人吗?

母亲说,同龄人已经都生娃了。

孔秀说,我才十九岁。

母亲说,十八岁就到法定结婚年龄了。

婚姻就像既定路程,必须踏上,必须走完。

孔秀是过去式的,她的身上逃脱不了时代的烙印。

因为是工人身份,所以有一份工作的依仗,敢于和丈夫家抗衡,敢于提出离婚。

因为三代贫下中农,所以侥幸逃脱了那个时代可以无所根据,仅凭“成分”的批斗。

因为第一任丈夫是特殊时代不受待见的“大学生”,所以离婚也成了可实现的事。

孔秀也是现在式的,她所遭遇的压迫,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

导演用干净、克制到极致的镜头语言,讲述了女性的苦难是如何发生的,即使脱离时代背景,孔秀的前半生,依然每时每刻发生着。

她被视为理所当然操持一日三餐,抚养子女,被婆婆置喙,被丈夫使唤打骂......导演说,这是一部反思电影。

它反思的不只是时代。

正如导演所说,时代的叙事,固然宏大,固然有冲击里,但再宏大,再有冲击力,关于人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但也因为这个故事身处的时代,所以你不得不在每一次波折的情节里,感受到一种无力和被掌控。

每个人的命运是被时代牵引着的,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因此也没有思想上寻找自由,寻找自我的发生,导演用镜头语言,赤裸展现了这种无声的恐怖。

也许,这部电影反思的是,关于文化的土壤,关于人们思想的根,到底出了什么错,以至于女性在不断遭遇理所当然的苦难。

于是,当邓丽君的歌,伴着秋风落叶和两小无猜,呈现在画面中时,我潸然泪下。

这一刻深切体会到,为什么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成为那代人难以忘怀的珍贵。

因为那些歌曲,不仅代表着耳目一新的旋律,它伴随着的,是人们的思想在逐步走向“解放”,整个世界,有了新的颜色,是一种真正的生机,也是个体真正开始有了主宰自己生命和人生意识的开端。

与影片前半段孔秀的积苦,还有时代的压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也是《孔秀》的另一层反思。

映后,在与导演交流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导演对女性处境的深切关怀。

这种关怀既是基于夫妻相处中的观察,以及自身的人文素养,更是基于导演站在个体人的视角,在审视和观察着人性、文化、社会、政治、教育最终交织出来的产物。

不讳言,这是目前中国男导演拍得最好的女性电影,当然亦无愧为一部严肃艺术电影,奖项已经给了答案。

这部影片,有历史使命感,是一部女性困境综述,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导演在严肃艺术电影方面的造诣。

它也许不足够让所有人都能够静下心来观赏,但它却是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需要看一看的电影,它能够很好回答,或者说启发你去思考:究竟在我们的文化里,缺失了什么,才会让“被压迫的女性”,在历史与现在,都时刻存在;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什么让我们总是感觉“不自由”;是什么,让家庭这个最小单位,总是充满着荒唐、闹剧、暴力与被压迫。

这部电影,足够回味悠长。

作者:蚁泽从

 7 ) 结构的、解构的、借构的

夜晚得空,围绕昨天下午观看的王超导演的电影新作《孔秀》,再多说几句:1.结构的。

影片的宣传语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史”,而事实上,这种心灵上的自我救赎与成长,是从她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反思、独立与觉醒开始的。

于是我们在影片里,会不断看到展现制约孔秀自我生长的各种结构性力量。

这其中,不只有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母女关系、工作关系等各种结构化的、不对等的社会关系,也有导演最为看重的三种结构化的空间呈现——“餐桌”“会议”“床笫”。

在这些结构当中,孔秀的一次次被侮辱、被伤害、被制约与被拖累,是理解她选择文学作为彼岸之依托的关键符码。

而她与上述各种结构的“脱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理想,也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救赎。

在选择跟前夫汉章会面之后,导演以孔秀独自一人的近景特写作为影片结尾,正是展现这种“脱嵌”之后的自立与自洽。

2.解构的。

映后交流时,导演一再强调跟宏大历史叙事相比,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才是其重点关注之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聚焦特定年代的电影当中,关于时代政治背景与国家大事的交待,基本上是付之阙如的。

这种时代语境的充分留白,给年轻一代观众理解这部电影的表达,带来了较高的门槛。

从影片的豆瓣短评来看,60后的导演跟如今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电影观众之间,是存在传播过程中的明显隔阂与落差的。

当然,如果你对当代中国史有比较多的了解、甚至生命体验的话,就会发现电影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跟其标明的发生年份之间的巨大关联。

正如文末附注的创作时间,是理解北岛、芒克那一代诗人作品的重要线索一般,影片中“1972年”“1975年”“1978”的年份标注,也同样是影片整体叙事最重要的组成符码之一。

有了这种之于历史和时代语境的在场感,就会对孔秀第二任丈夫的伤残与恢复健康、新华书店门口的朗诵交流会、以及孔秀通过广播深情朗诵舒婷致祖国的抒情诗等电影重要场景的叙事指向,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这种高度留白、以日常生活的隐忍叙事观照时代变迁的表达,既是之于宏大叙事的解构,也是电影艺术之于政治表达的一种写意式建构。

3.借构的。

充满时代文化符码的叙事,是这部电影的另一突出特点。

基于这种强烈的作者化表达,这部电影跟郑大圣导演总结的问世于2016—2019年的那几部回望改革开放史的电影(郑大圣的《村戏》、贾樟柯的《江湖儿女》、王小帅的《地久天长》……),构成显著意义上的互文关系。

于是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解冻”时刻收音机里传来的《蓝色的多瑙河》旋律,看到1980年代初期新华书店陈列的满是西方文学名著的书目宣传语,看到那些交织着诗歌、小说、朗诵会与读书会的“春天的日子”。

基于这样的影像呈现,导演的表达诉求,绝不仅仅只会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史”,而同样是一位今年迎来“耳顺之年”的60后导演回望自己青春、回望自己文艺创作初心、回望那个充满理想与希望的改革开放初期的“怀旧致敬”之作。

个人的青春记忆、一代文艺爱好者的时代怀旧,就这样借构于孔秀的女性心灵成长史的主体叙事之上,构成一种双重的意义表达。

因此尽管确实存在不少缺憾与不足,这部《孔秀》,在当下的院线电影作品中,仍然拥有足够的辨识度与可看性。

这样的作品,也不应该在票房至上的电影市场中,悄声湮没。

 8 ) 女性主义不是新型诈骗手段

大烂片,不仅烂,并且很气人,导演把观众当傻*,气得我激情输出了一路,至今记忆犹新。

小西天电影资料馆有映后鼓掌的惯例,这部映后鸦雀无声。

总体观感像中国人自造的傅满洲,凑了一堆外国人对六十年代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好冲奖。

听到开场第一句台词就觉得大事不妙,好假的播音腔。

导演称使用普通话是为了间离效果。

哈哈,完全没有任何间离效果,只有浓浓的假人感。

从口音到布景到角色都像公益广告,蓝布工作服崭新笔直,台词情感丰富,字正腔圆。

导演说自己没有想拍一个女性主义的电影,那他确实没有,他不仅没有拍女性,也没有在拍人,大概是在拍贴着标签的木偶戏,毫无体验、共情。

如果这是导演的时代与生活,很好奇导演生活在哪里,一直站在演讲台上吗?

堆砌出一堆符号,爱情、诗歌、音乐、舞蹈,把象征“自由”的符号放到她面前,按照这些符号的形状在她身上挖出空洞,对,只有空洞,孔秀没有感受,没有思想,没有动机。

然后导演说我诚实表现了、深入挖掘了这个人物形象。

总之,乳腺非常不友好电影。

5.9且有水分,有一批写套话给高分的。

#新型诈骗 #男导演拍的女性电影#电影黑榜#

 9 ) 主角是女性的女性题材电影

没看过原著小说,但据导演说原著里面孔秀两次离婚之后跟两任前夫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而电影里面,孔秀最后跟两任丈夫都达成了和解,所以,电影里面导演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

导演没有给出答案,还有,原著小说里面并没有第三个默默付出守候的北辰这个男性角色,但电影里面导演安排了一个,这个男性角色在整部电影里面的作用可有可无,导演也没有在交谈会上说清楚安排这个角色的作用,如果非要给他加个作用,那我看到的就是,他是一个好男人,一个知识分子,默默守在孔秀身边不求回报,除了有点口吃没有别的什么瑕疵。

座谈交流会上,导演说了一句,其实孔秀的命运并没有很悲催,她都扛过来了,虽然电影确实没有拍得让我共情到孔秀的悲惨命运,但是孔秀的悲剧生活并不是说她扛过来了就不代表她不悲惨了,她扛过来了只能说明她拥有顽强的意志和直面苦难的勇气。

电影里面,孔秀的觉醒被处理得那么的平淡无奇,这是一部讲女性觉醒的电影,但是电影的绝大部分笔墨都在孔秀的前两段婚姻生活上,第一任丈夫刘汉章是一个妈宝男,在与孔秀的婚姻生活中,对这个有妻子有儿女的家庭没有丝毫的付出,养儿育女是孔秀的责任跟义务,甚至每月的烟钱都需要孔秀贴补。

孔秀的第二段婚姻遇到了一个家暴男,之后因为事故成了残废,孔秀自学针灸治好了家暴男,于是家暴男给孔秀做了一顿丰富的晚餐并且主动提出了离婚。

导演在座谈会上说了一句他放了她一马,所以才成就了她,匪夷所思的言论难道拍出的电影这么没有内容,电影完全没有把女性的觉醒的抗争以及在走向成就这条路上的幸苦的力量表达出来。

而关于电影里面孔秀跟两任丈夫的不间断的性生活,着实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10 ) 如此朴素,如此节制——评《孔秀》

原载于2024年4月30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孔秀》是导演王超的第九部电影,也是王超第一次改编他人的作品。

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张秀珍的半自传小说《梦》,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一位名叫孔秀的印染厂女工,生命中的三次感情经历,并抚养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的故事。

在面临工作与家庭带来的困境的时候,孔秀找到了文学,并通过业余写作成为了一名作家。

这部电影不仅在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佳编剧奖,而主演沈诗雨也凭借此片荣获欧亚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

《孔秀》的英译名为“A Woman”(一个女人),这样的翻译命名在某种程度上将作为个体的孔秀进行了一种“泛化”式的处理,使得孔秀这个角色不仅包含着个体经验,同时也携带着集体的记忆。

通常来讲,有关回忆的影片很容易陷入一种过于“传奇化”的逻辑,而《孔秀》则反其道而行之,用一种极为节制、朴素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名在工厂工作的女性成长为一名作家的经历。

作为一部关于女性觉醒的影片,孔秀的觉醒首先源于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份工作使得孔秀能够在经济上完成独立。

正是因为孔秀在经济上能够独立,所以使得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婚姻。

如果把孔秀的文学创作看成是她精神觉醒的一种表现,那么这种精神觉醒也是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

在那个年代,男女平等主要体现在工作上,很多女性之所以活得没有尊严,是因为她们为了所谓的“家庭”,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成为男性的依附品。

而孔秀则始终紧紧地抓住自己在厂里的工作,而正是这份工作使得孔秀在面对来自家庭的种种矛盾的时候,拥有了自己选择权,可以随时抽身而去,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幸福。

导演王超的父母都是工人出身,王超本人也在八十年代做过工人,所以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追忆自己青春年华的过程。

在八十年代,王超在工厂工作之余,成了一名文学青年。

所以,对于孔秀这样一个角色,王超的认同不仅来自观念,也来自个人切实的经历。

正是这种个人经历的支撑,所以这部影片呈现出了一种近似于纪录片式的“实感”,尽管很多片段或许会让今天的观众感到略微有点尴尬。

中国的八十年代,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启蒙的年代,带有很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对某种“乌托邦”的想象。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阶段,也就是孔秀成为作家之后的阶段,孔秀精神世界的建构已经由之前的自我建构转化为与时代同构。

当孔秀的职业由工厂女工转向工厂广播站播音员的时候,这也意味着孔秀的精神世界已经从个体的觉醒转向了为集体的“代言”。

尤其是当孔秀在电台里朗诵舒婷的名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时候,舒婷的诗句以一种“代言人”的方式加入进了孔秀的精神建构之中,使得孔秀的声音由细微而变得高亢。

这样一种声音的转变,也意味着身份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使得孔秀与工厂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孔秀在影片的结尾处,坐车返回乡下与第一任丈夫刘汉章再次相逢的时候,刘汉章对孔秀的态度已经由之前的俯视和平视变成了仰视。

这种仰视既意味着孔秀的精神主体性的真正建立,同时也意味着孔秀与过去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与其说《孔秀》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启蒙主义的电影。

王超曾在访谈中解释道,当他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过什么女性主义,而是想把一个女人的故事扎扎实实地拍好。

因此,在《孔秀》这部影片中,并没有许多电影里常见的正面人物或者反面人物,而更多的是揭示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个体之间的不同困境,以及困境之间的矛盾。

严格来讲,孔秀的这三段感情经历,都不是孔秀主动选择的结果。

第一任丈夫是家人介绍的;第二任是因为孔秀作为离异妇女,看对方对自己孩子还不错而“将就”的;第三任则是对方主动追求她的。

孔秀的前两任丈夫,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很容易被贴上“妈宝男”和“家暴男”的标签。

然而,王超并没有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方式去处理这两任丈夫,而是通过揭示出他们自身困境的方式,来解释他们对于女性的态度。

这两任丈夫虽然各有差异,但是对待女性的态度却相当一致,也就是在他们眼里,女性都是附属品。

第一任丈夫受困于自己的家庭和土地,而第二任丈夫则受制于自己的身体和职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妈宝男”的第一任丈夫,他的女性观完全来源于他强势的母亲,而他母亲的强势很大程度上则来源于对“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这一强势话语的高度认同。

所以,孔秀与她第一任丈夫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可以看成是两种不同的女性之间的矛盾。

在对待孔秀的态度上,这两任丈夫虽然各自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暴力,但是这种暴力又是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发生的。

这种挣扎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恶”本身的缓解,也为影片中的人物带来了一种被救赎的可能性。

当然,生活在暴力中的孔秀,也没有完全逃脱暴力对她的反噬,比如在孔秀知道她的女儿谈恋爱的时候,她本能地抽了女儿一耳光,由此可以看出暴力对她而言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孔秀的第三段感情中,孔秀拒绝了武北辰的求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意味着孔秀身上精神主体的真正觉醒,也就是说,孔秀已经可以不通过婚姻的方式来得到爱了,她的精神已经可以自足了。

在这里,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孔秀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困境中找到了文学这一载体,才使得孔秀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丰富的同时也对原有的婚姻观念进行了反思。

显然,这种反思也和八十年代所特有的启蒙主义精神有着直接的关联。

《爱·回家之开心速递》短评

节奏很流畅,但是完全可以删掉几个年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好。她好苦啊,男人都是sb,这种苦看到一半就觉得是卖惨了。对写作还是表现太少了,不如说是时代中的一个女人。

6分钟前
  • 玙鱼
  • 较差

虽然进入八十年代剧情走马观花,符号化严重,前面埋下的一些线索写丢,但有很多让我感动的情节,也喜欢女主气质。她总是能听到火车轰鸣,我想起余秀华的诗,“我身体里有一列火车”,月亮引起的笛鸣被我捂着,它从不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当女性开始写作,她会读简爱,而她最开始的写作,是给家人的信件、是日记。大的结构上,格林童话是写作启蒙,也是某种幸福家庭生活的隐喻,喜欢电影的一点是,它一个又一个戳穿了这种假象,即使一个男性他读鲁迅,爱读书,但在家庭中,他要么是暴君,要么很软弱,所以孔秀收到告白,没有再一次选择进入家庭生活。小雪说妈妈从没有爱过,这不对,因为孔秀一生都在付出爱,她站在第二任丈夫的床边,像笼罩圣光。最后,可能因为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改编,并没有戏剧性地把人物逼入死角,宛如生活。

10分钟前
  • 工凡
  • 推荐

【上海电影节+资料馆二刷】改编自半自传体小说。从1960年代到80年代,跨越20年的题材相当难得,成片仍然达不到差强人意。时代、体制与婚姻的压抑蹂躏着孔秀,也禁锢着她的身体,唯有灵魂能有些许自由。保持内心的善良与默默、有限但坚定的反抗(离婚,反对一厂变三厂式大干、烧掉手稿)。每当孔秀的人生遭遇重要的时刻或低谷,总有鸣笛的火车轰隆隆地开过,犹如历史的车轮碾过。孔秀自己也险些成为家暴丈夫那样的人。也许正是这些际遇,让孔秀没有选择嫁给知识分子,而是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孔秀的隐忍也体现在诗雨不过不失的表演。美术布景和服装还是过于干净。叙事也过于零碎、跳跃,在原著里加入导演对改革开放知识分子渴望文学热潮的个人回忆。只能保有隐晦的讽刺。

11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陈旧得像80年代的电影,还比不上。

16分钟前
  • Tommm
  • 很差

#2024BJIFF#期待已久,实际比较一般,孔秀姐姐很萌。另,男人果然都是下贱胚子。

21分钟前
  • Crazin_
  • 还行

#均斋映后 叙事失效,人物失灵,情感失控,从始至终充斥着庸常的失落,是一个时代的失落,也是一名作者的失落。孔秀的精神拐点,搭建在虚构的北辰,却又飘散在高扬的喇叭和理想的烬灭里。少谈谈“现象”,对中国电影更好。

24分钟前
  • 银版回收员J
  • 还行

安阳婴儿的惊艳感没了!

26分钟前
  • 呀呀呀呀鸿
  • 推荐

3.2广州首映礼 石家庄景色拍的很漂亮,很有时代风味,女主也很有感觉。最后一幕火车声和大全景通过导演的解读后更有体味。但在女性主义方面,通过懦弱、暴力的男人对于女性的压迫,导致女性的觉醒等等,已经看得过于多了。认同导演在映后说的“工作给女性带来的尊严和底气”,在七八十年代下,更为难得。中规中矩的片子吧,更多电影没有描述出来的通过导演能够更加清楚。拥有“爱”的能力很重要

30分钟前
  • Y
  • 还行

【D+】

33分钟前
  • 邶风
  • 较差

女人好苦 女人好不容易 妈妈好难 男导演男编剧还是无法理解女人的苦难 唉 很可怜很可悲 三星都送给沈诗雨

36分钟前
  • yuyu
  • 还行

已经是很工整的完整度了,导演表面表现的和内心想藏住空间的就得自己脑补了。

38分钟前
  • 无敌超人
  • 还行

推棉纱车的镜头好。桥上单人戏与再婚丈夫康复后床上双人戏里,诗雨演技巅峰。在任何维度都毫无突破的一部片子,挫折全部来自外界,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悲剧性。从分镜和布景都可以看出中国对这类片子的习惯

40分钟前
  • 允汐
  • 还行

男导演还是不适合拍女性电影,这部电影里女性的苦难是男导的想象,隔靴搔痒。希望映后导演不要太装逼 不然影响评分👻

45分钟前
  • Estella
  • 还行

王超你真的别出来拍片了,倒退的老古董

50分钟前
  • 唐老鸭鸭子
  • 很差

原著作者张秀珍的生命经历与导演王超的情感共鸣,优缺点都明显,演员表现真的好

55分钟前
  • 有吗炒面
  • 力荐

影像很干净,欠缺的是强烈的情感。

59分钟前
  • 蜜獾
  • 还行

2.5🌟|王超在独属于他的七八十年代并没有聚焦时代激荡下的人物,反而以一个女性角色的成长来暗示时代的变迁,在当下创作主流环境下,以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态势去表述作者性的创作这是需要勇气的。但也正是这份勇气让剧作走向了一个如流水线般的极端,闪黑的转场抽离影像时空与观众的联系,主线不明的情节如流水般平淡,人物的台词欠缺打磨,人物的表演欠缺调教,抽离的观众反而在妆造上发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干净”,具体到某一点却也能体现创作者不矫揉造作,种种一切在如此巨大的时空压缩下变得失调,本就属于边缘人物的故事也在如此流水的剧作中承受时代的重力,即使是成熟的影像空间也带有迂腐的陈旧,但这正是所需要的生活日常,关于爱情、性欲、家庭懵懂的时代篇章。映后的交流虽观点不同但请不要点名他人家庭,欠缺教育,很不礼貌

1小时前
  • 路泽.
  • 还行

编年体流水账,无聊的印染厂日常生活,一边工作一边写作,结了又离离了又结。

1小时前
  • 张翔森
  • 较差

【theatrical】非常浮于表面的拍法,就传达给观众的情绪而言,导演对女主的共情恐怕不及对于相关时代背景的愤慨。表演更是灾难,个人对结巴男那个角色相对而言比较有好感,因为全片只有他不像是在考普通话水平测试

1小时前
  • UltharF
  • 还行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均斋观影,加个标

1小时前
  • 风入松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