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着迷于影片中体现出的艺术和叙事风格着迷,抑或因航海方面的内容感到影片充满专业性,但从严肃的军事角度看来,这部战争片却颇有一点魔幻现实主义,1.单单是影片的背景,英军派出只有28门18磅炮197名载员的惊奇号去截击“弹药和人员两倍于己更快更强”的冥河号就很令人费解,说实话,这听上去更像是杰克上校得罪了某个将军,后者希望他死在战场上。
此时已是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后,法国的海军压制已不复存在,法兰西的舰队还没有重建,英军在西半球的海军力量不可能比法国还捉襟见肘,不能连一支承担巡洋截击任务的巡航舰队都抽不出来。
2.伪装成捕鲸船是不切实际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军舰和民船的舰形区别已经很大,而且惊奇号作为28炮巡航舰,其主甲板必然是至少9门炮的连续载炮甲板,就算惊奇号想办法遮蔽了主甲板的连续炮门,尾楼露天甲板上的18磅炮和回旋加农炮也必须拆除。
在当时高甲板理论的情况下,有四十多门炮的新锐战舰冥河号必然有双层连续火炮甲板,其露天甲板一定高于惊奇号,如此近的距离能把惊奇号甲板上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
3.就算惊奇号真的骗过了冥河号,靠其一侧主甲板上的10门左右18磅炮很难迅速打断冥河号的桅杆,而且这么近的距离射击冥河号的桅杆是极其不明智的,冥河号不是没有武装的商船,是强大的巡航舰,会直接葡萄弹就往惊奇号甲板上呼过来,等于惊奇号打冥河号的腿,冥河号打惊奇号的头,惊奇号很可能直接丧失战斗力。
4.就算冥河号因为没有备战来不及操作火炮,就算惊奇号真的打断了冥河号的桅杆,也不可能去和冥河号接舷,冥河号的水手更不需要装死等到英军上船,在接舷的过程中,惊奇号的甲板会直接遭到有着更高甲板的冥河号上回旋加农炮,燧发枪和露天甲板18磅炮的扫射。
人数优势,居高领下的法军巴不得英军来接舷,以短兵相接的混战为形式的接舷战的结果只会是法军一哄而上占领惊奇号。
总之作为战争片而言,这部电影实在充斥着英雄主义的幻想,而不是某些人说的冷静的谋略,在力量绝对劣势下,谋略是没有作用的。
胜者先求胜而后求战,拿破仑能在奥斯特利茨以少击多而大胜,是因为刚完成了军事改革而且连战连胜的法军的组织性战斗力和士气都远超俄奥联军,而且仔细选择了战场,因此拿破仑是以寡胜众而不是以弱胜强。
英雄主义总是歌颂弱势一方在战斗中靠技术逆袭,但在现实中如何在战争前使自己处于强势才是真正的技术。
仅从战争片的角度而言,《怒海争锋》本质上还是一部在令人费解的前提下,脱离军事现实,逆天改命的牛仔式英雄主义电影,和某些日本动漫颇有一点类似。
——题记:因为有了海洋文明,才有了真正探索发现的时代;因为有了远征,这个时代才得以实现。
这个时代人们的任何成功,都最终归因于信念并得益于勇气。
在影片《怒海争锋:极地远征》中,讲述了杰克船长率领的英国军舰惊奇号征战法国巡洋舰地狱号的史诗战争。
尽管有敌舰地狱号存在,但是我们用一个单独的视角,从始至终都死死盯在惊奇号这一条船上、伴随着远征遵从着一条单独的航线,这让我们承担了一种孤独中勇往直前的命运,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使命的意味。
地狱号起初偷袭惊奇号的神出鬼没,让我感到了一种未知的压迫感。
征战的目标(地狱号)既凶险又神秘,好在这个目标是确定的、毫无疑问的,这在杰克船长坚定不移的神情上可以看得出。
杰克船长根据经验、应变的机智乃至远洋的见识摆脱了敌舰的偷袭,易守为攻,凭借信念与勇气开始了新的征程。
海洋是自足者的地狱,因而他是人类梦想的载体。
没有未知,那梦想就如同陆地的尘埃缥缈轻佻、死无生气,只有海洋的波涛连贯、厚重、富有生机,才能够时而舒缓时而汹涌,如同人类探索的目标充满了祝福与诅咒,象征收益与风险并存。
有所准备的人会避开风险另辟蹊径追逐目标,毫无斗志、心性乖戾的人坐以待毙,被目标反戈一击。
影片中对拿破仑时代大远洋战舰成功地进行了真实再现,使我深刻感受到航海事业的博大精深。
发生在这艘深海战舰上的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从船本身的修缮维持、改造更新,到生活物资的补充,从人事管理到心理干预,从战事部署到临场指挥,一切都在这个汪洋上的木块中操控维系,不能有半点的遗漏与怠慢,否则,逃往的可能性只能为零,剩下的结果只有两个:葬身大海或沦为阶下囚。
一艘大船在众人调配合理、团结协作中按照所需屡屡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整艘船的稳固结构与稳妥前行的海上步伐。
海上发生的任何事不曾有半点差错。
船上两个人印象最深,船长杰克(拉塞尔克罗 主演)与医生斯蒂芬(保罗贝特尼 主演)。
杰克的任务,医生的科研,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梦想追逐对未知探索的两个方面:对主观世界的征服和对客观世界的追求。
但是在一个携带自然学家兼职医生的巡洋舰上,科研能如诺言般神圣,值得尊重与满足,但却不可能像征伐和炮击来的实至名归、立竿见影。
所以,那依旧是一个争夺海上霸权的时代,依旧是一个用火炮和佩剑叩开世界、拉动文明的时代。
但是,战场之外人们对自然的兴致盎然与新鲜技术的迫切追求,更多能折射出人们对科学的崇高敬意,这是一种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既发端于人类的天性,又关乎于人类的所需。
而医生对自然的孜孜不倦、杰克船长对任务的忠于职守,也意味着人类自觉进步的坚定步伐,这需要伟大的信念与强大的勇气,来承担人类在实现自我、创造未来过程中面对的巨大挑战。
因而,尽管历史屡有偏颇在所难免,但时代终究是进步的。
当年是先惊鸿一瞥的看到了这个片子的preview,毫无特色。
里面有一个Aubrey船长挺在桅杆上作英雄状的弱智特写镜头。
我想,这么多年了,怎么会有人看拿破仑时代的海战片。
制作人大概脑袋绣抖了。
等到真正看过这片子后,才知道这是多么有才华的一群人合作出的产品。
老天保佑有福的观众,好莱坞教育我们:历史不是大航海时代那个游戏,而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
所谓厚积,自然是原著作者Patrick O'Brian那二十部围绕拿破仑时代海战题材的系列作品。
薄发么,是导演Peter Weir胆敢-是的,他就有这个胆量把二十部作品截取一段,照样创造出了有血有肉的一组群像。
其中船长Aubrey和医生Maturin的形象,并不辱没原作者的心血。
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除了一些艺术先锋电影外,现在很少有人敢于采用了。
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在一段短暂的时间里,如何讲述几个行遍五大洲,经历过几十年风雨的人的故事,对于任何剧作和导演,都是一个诱人而危险的挑战。
Peter Weir就毫不客气的限定了空间:55米长,35米宽。
他根本没有计划拍摄上船前的故事。
他也毫不客气的限定了人物:没有女性,只有一群摩肩接踵,但等级分明的海员。
于是两个主人公各自历经十几年的传奇经历,都被惊涛骇浪淹没了。
医生只是漫不经心的提及:嘿,我也知道间谍的勾当。
于是,就这么一艘船,就这么一群人,就是这么一场海上狩猎的故事。
如果观众只是被刀光剑影吸引住了,那么制作班底的心血全都打水漂儿了。
所谓讲故事的高手,是会描述“人“的高手。
更何况在封闭的时间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自然而然的成了主题。
船长Jack Aubrey是个典型的英雄,天生的领袖。
但没人会对一个高大全的英雄感兴趣。
Aubrey的吸引人之处是他倔强的守旧风格。
在所有的船员都与时俱进,甚至医生都留着时兴的拿破仑风格的短发的时候,他依旧扎着一个传统的马尾巴。
和大副相比,他戴帽子的方式都是老气横秋的。
当火炮和长枪被用于海战时,他大概是全船唯一一个受过古典剑术训练的人。
只有他见过纳尔逊,也只有他有责任向新一代水手转述不列颠的传奇。
但他绝对不是贵族。
在这条船上真正的贵族另有其人。
他崇拜并坚守大不列颠海军等级森严的教条,相信尽管船长也会犯错,但他必须要果断。
他不了解那个倒霉的见习军官的苦处,因为他一直自诩为强者:从脖子上扎的木茬子到喝醉酒的水手,他自有一套规矩处理。
一言概之,这是一个旧时代的英雄。
降服这个强者的,是那个真正的贵族,懒散而现代风格十足的医生。
医生用高超的手段救治船员的同时,也把船长从压力和孤独中解救出来。
毫不客气的说,医生是这条船上的救星。
不要以为这是夸张。
作者O'Brian自诩他自己的个性和医生很相像。
一个作者爱上自己笔下的形象,大多因为那个形象就是他自己。
纳西索斯果然无处不在。
医生是沉默和内敛的。
主演P.Bettany对他的理解是,你可以把他送进禁闭室一个月。
他出来的时候照样神清气爽,因为他脑袋里的东西太多,并且懂得自娱自乐。
巧合的是,神通广大的汉尼拔教授(沉默的羔羊)也是这么一种人,而且早就付诸行动了。
不知道是谁的慧眼挑中了P. Bettany来演医生。
Bettany有英国演员那种特有的拈重若轻,悠闲而敏感的气质。
他的“反权威”态度和医生不谋而合。
甚至在拍片前,所有的演员都被拉去军训的时候,Bettany很自然的以医生的形象为借口,逃之夭夭。
医生并不是来旅游的。
他喜欢观察东西,从动植物到人。
剧作的设定之一,就是船长这个服从戒律但不滥用权威的人,引起了这个达尔文爱好者的兴趣。
于是两个男人的互动导出了典型的柏拉图画面:医生低沉浑厚的大提琴声和船长锋芒毕露的小提琴完美搭配,浑若天成。
其他船员中,出彩的人物也很多。
相信很多人看了13岁的Max Pirkis的表演,都会断定这小孩将来会红。
后来他果然出演了罗马里的早熟到可怖的渥大维。
英国演员很少会抢镜头。
但他们在屏幕上的每一刻都可以品味研究。
那个倒霉的预备军官Hollom,他已经到了成年,却无法担待军官的责任。
在物资贫乏的船上,他一直穿着件老式的,裤腿短小的旧军服,因为他不能晋升,没有钱。
几个镜头,这个孤僻,惊恐和绝望的形象,就烙印在观众的脑海里。
魔鬼就在细节中,果然不假。
PS:那个大副Tom Pullings真是养眼啊!
硬净,大气,海洋, 人性,战争。
拿破仑时代海战,血脉贲张的纯男人群戏,空间只局限在一艘船里。
有原著小说的基础,剧本饱满,细节精致,人物个性鲜活。
没有女人,没有爱情,没有错乱纠缠,纯以智慧,谋略,义气,情怀解剖战争和人性。
刚刚电视上重播,忽然想起2003年我看过这部片子。
2003年,有《加勒比海盗》《指环王》《神秘河》《21克》《冷山》《迷失东京》相对来说,怒海争锋,好得太中庸。
电影有一种中规中矩的古典怀旧的氛围,选材,人物群像的刻画,节奏感,戏剧布局都传承了经典笔法,十几个人物面孔鲜明,有强烈的符号性。
Russell Crowe饰演的船长有一种冷兵器时代的旧式英雄情怀,老气横秋,有些过时,有些顽固。
他和医生之间的一文一武,一冷一热,惺惺相惜的互动体现着传统的骑士精神和友谊。
这种男人之间的感情比近期上映的《星际迷航》要深邃浓烈许多。
当时非常喜欢饰演医生的Paul Bettany。
苍白、神经质、懒散不羁、旧式贵族劲儿劲儿的,有点娘,非常可爱。
可是当他用小镜子照着,自己给自己手术从腹部取子弹的时候,是那么从容。
该演员后来演了《达芬奇密码》里的塞拉斯,唉,我心碎矣。
就是容易被一种简单的魂魄和情怀所撼动。
其实这部电影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淡化,只是最近突然想起2003年一起看电影的那个人。
好!
完美电影!
欧美文化才有的电影!
优秀的海战电影。
本片围绕着一艘战舰。
纯男性组成的专业分工明确等级分明的战斗集体。
船长、船员、长官、水手、医生、厨师、博物学家、老人、中年、青年、少年、人、动物。
工业、分工、集体主义、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知识、智慧、谋略、音乐、民族主义、宗教、全球化等所有的这些在过去两个世纪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东西,在一艘战舰上朴素而有力的存在着。
在其中你可以看到过去几个世纪欧美文化领先的必然。
罗素克劳的气质、眼神、魅力、形象。
是足够信服的领袖。
以前关于领袖二字的片子推荐《兄弟连》的连长,现在,有了新的素材。
唯一有女性的场景,罗素克劳望着船下的姑娘,渴望又克制。
演技十分。
怒海争锋,这个名字翻译的真好。
很多职业缺乏荣誉感和意义感。
军队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海军由于造价高昂、技术先进性,稀缺,战略意义等诸多因素,在这方面更有象征和现实意义。
海军文化及其象征系统、意义系统,是全球化中民族-国家体系中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系统中重要一部分。
现代海军在战略意义、稀缺、技术先进性、造价高昂等特点方面进一步加强。
拥有舰载航空兵和集合战略核反击力量的航母舰队,集中体现了现代海军在全球政治中的核心作战地位。
国家对中国国家安全、能源安全、对资源和市场发展空间的诉求,高速发展的中国内部对社会认同、社会团结、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诉求,执政党和军队对自身合法性地位的诉求,等都形成海军的硬性需求。
海军和海军文化的高速发展,将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历程,相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巨大的改变中国政经文化的面貌。
民族觉醒或者沉沦。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亮剑精神,是怒海争锋精神。
先来剧透一下:1:一部没有女性角色的片子,当然也就没有逢影必有的感情戏。
2:一部海战片,一群大老爷们,居然让我这个文青跟随着能细腻了一把。
3:热血和抱负,理智和生存,激烈碰撞而又终于和解。
4:战争必然惨烈,却因主角光环对结局胜利满怀期待,但结束部分神转折,让人不禁期待下一部。
(虽然导演没拍)开始啰嗦部分了。
假期闲来无事,跟先生翻起老电影看,跟他看电影是一种洗礼和享受,就是每每我看不懂的地方他都能解释出来,每每平淡无奇的片子,在他诠释后就觉得业界良心、艺术魁宝之类,所以我经常怂恿他去写点东西出来,要不然很浪费才情(无数次被拒绝,让我哭一下)。
这部电影也加了一部分他给我的解说。
电影一开篇写了一下战争的历史背景,我属于历史盲,记住了拿破仑。
后来出现船上场景,比如船舱里的挂着的沙袋,一是为了增加船重量,增加吃水深度,二是当有水有血的时候可以防滑(后面有镜头)。
船上有阶层,贵族和水手,其中贵族阶层从小就需要累积经验类似实习,所以才有那么小的孩子们有模有样的指挥战斗。
当时制海权很重要,因为需要控制殖民地,所以需要有通路,控制航线就能控制殖民和贸易之路,所以才有了不断的海战。
故事讲述的是克劳饰演的很有海战经验的船长,需要完成一次基于对法国敌方的一次截击。
然而对方也基于了解同样的信息来先发制人,所以一开头是克劳船长驾驶的战舰被偷袭,而通过对海上地理和气候形势和硬件实力各方判断,他们侥幸逃脱。
因为军人的使命驱动,船长坚持必须要完成这个看起来无法完成的冒险任务,通过智慧、信仰、运气最终完成了任务的故事。
其中比较印象深刻的是两个主人翁相互成全的情节,这也是让文青被感动到的地方。
第二男主是一个自然学家兼医生、好友,他的海上之行应该是兼职医生加体验生活再加自然考察,所以当他们经过一个简直就是自然天堂的岛屿时,因克劳船长需要追敌方,关键时刻强硬了一把,放弃了自然学家的天堂岛屿。
就在他们快追上敌方时,不幸男二因忘情追盘旋在船上的鸟儿中弹,但取子弹这么精密的活儿在摇晃的船上是没法完成的,必须着陆。
一边是眼见着的胜利,一边是挚友的生命,最终男主选择了后者。
在这个自然天堂男二自己给自己手术也是惊了我一把,两男主的演技真的在线(对比流量剧可以明显感受到什么是演技)。
后来克劳打算修整后打道回府,男二在自然岛屿里徜徉,各种勘测和抓样本,结果不经意间发现了敌舰,他最后眼睁睁的丢下那一堆样本,一边走一边不舍回头,这里有个细节是他走之前把动物都放生了,很符合人设。
最后克劳终于追上并完成目标。
最后留了一个悬念,敌方船长算是棋逢对手,也是极其聪明装死然后逃脱了。
所以,导演还可以拍个第二部哦~人生第一篇影评,不喜勿喷,哈哈哈哈
怒海争锋 (2003)7.9200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战争 冒险 / 彼得·威尔 / 罗素·克劳 保罗·贝坦尼
帆船时代的海战不是加勒比海盗那样的。
这种片子让你知道,好莱坞不是一群就知道八卦的sb组成的,里面真的有一些很牛,非常牛,超级牛的人,能拍出这样堪称教科书一样的帆船海战电影。
该片讲述19世纪初,海权争霸,英国海军“惊奇号”战舰在新任舰长杰克的带领下出海远征,为了光荣与荣誉,在海上与法国和西班牙海军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
影片中不仅主角棱角分明,配角们也是栩栩如生。
像优柔寡断的见习官霍伦,杰克的冒失仆人齐里克,感性的诗人莫维,憨直的水手长霍拉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年仅13岁的童星麦克斯·本尼斯饰演的见习官,和一众成年演员相比,其清新可爱的表演很贴近原著中的角色。
一部彻头彻尾的男人戏,虽然没有感情线但是影片却将人性展现的淋漓极致。
影片中汹涌不止的除了太平洋的浪涛,更是男子汉们为了荣誉战斗不息的激情。
影片中的主人公杰克和斯蒂芬经常在船舱中合奏。
小提琴的激越昂扬和大提琴的深沉委婉,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抹柔情,也寓意着大海的平和宽广和波涛汹涌,更为影片中战争中交织的人性、感情、信念奏响了最强的音符。
名字似曾相识,看到中间才发觉原来真的看过了。
好书值得看两遍,好电影应该也是。
体会一,比较让人感到,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海洋争霸时期的海战,对那段历史多了很多感性的体验(清政府不败也难……)。
体会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军队支持,何以为继(清政府不败也难……)。
体会三,其实当一位合格的船长不易,一位优秀的船长更是不易。
执行命令、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战友的感情与承诺三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你是船长,你如何选择?
体会四,终于明白了“一条船上”的定义,当你与船上集体的利益背离的时候,你只有被牺牲,被淘汰。
体会五,领导者,只有拥有才能,才能拥有力量;只有拥有力量,才能拥有追随者的尊敬,只有拥有尊敬,才能使集体拥有纪律,才能使整个集体拥有力量……体会六,这个电影里没有爱情,估计令不少红男绿女失望——但是,如果真有战争,中国没有那样的军队,估计会令全中国人民失望!
体会七,还是自己看一看吧,值得一看。
海战的部分还不坏
还以为是科幻片呢。。。好像从头到尾几乎没有敌方的描述啊?
不喜欢这题材
烂片
保罗·贝坦尼用心地仔细测量着龟头,他还要用罗胖子给乌龟命名,这大概就是所谓专注的男人最性感,嗯
以前肯定看过啊,不记得了。除了两艘船对轰的几个镜头能看以外,实在没什么意思
学船舶驾驶的哥们和女友看完这个,该女友死活不让哥们上船了
音乐课,对那个残忍的军医印象比较深刻
豆瓣越来越垃圾了
我怕是生错了年代,没有赶上燧发枪与滑膛炮
记得一枚断臂的小正太。。附中居然还带我们看过电影,在大众。
没啥个性
对这类航海冒险片无爱
难看的很纯粹,纯粹的很难看
看进去了的话是个不错的电影,角色剧情都挺好的,而且还有那么火花四射的船长和医生哈哈哈,两个人很有意思。最喜欢俩人拉琴还有医生无奈被船长失约那里,十分棒。话说james darcy没多少戏份呢,lee ingleby又演了一个不讨喜的角色呢,可怜╮(╯_╰)╭最后船长好懂逗医生哦~ 续集在哪里= =
原来是很多本书改在一起的,怪不得每个人物的出现都像一个章节。虽然是很写实、复原度很高的海战片,彼得威尔把船长和医生设定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整个片子的氛围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不少嘛。另外这两个人的关系值得深究。。。
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超现实之后,好看的也不好看了
无聊,情节拖沓,打斗场面混乱。片尾的曲子不错。
为友情,为战斗,为音乐!为了没有女人的电影
2003年底,《加勒比海盗1》国内上映时,昆明新建设电影院的映前预告片就是这部,以为不会好看,其实还不错,二十年了。巴赫的音乐用得好啊,《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I. Pré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