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情人节》击败《同学麦娜丝》获得金马2020金马奖是可以被接受的。
《同学麦娜丝》中黄信尧刻意致敬了前两部作品,构建了黄氏世界观,勾勒出一个可以用“甘霖粮”来描述的社会轮廓。
三部曲中,尽管陈委员可能偶尔客串驾校教练阿文,但瓦勒里始终保持了极具风韵的形象,一如影片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气质:消亡突然且悄然发生,在这之前是回光返照,而之后是压抑与平静。
与之鲜明对比,《消失的情人节》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成年童话。
在我看来它能胜出,也许是因为阿尧三部曲中的“甘霖粮”竟轻松地通过嬉笑之中的母女唇语说出来了——比起丧事丧办,丧事喜办且办得有模有样自然更加高明;当然了演员滤镜也是很重要滴。
没人能看到会说话的壁虎,也没人能从这个时空偷走一天,除非他在做梦。
在梦中杨晓琪从壁虎的lost&found铺子里找回了进入另一个梦境的钥匙,她骑着电瓶车外出,丢失了行李箱但找到了旅行的意义。
拧动钥匙打开邮箱,她终于发现吴桂泰的梦境。
吴守护了一片神秘的海滩,杨晓琪抵达这个秘境时化身耶和华,亚当由刘冠廷扮演(如果此时吴桂泰导演的是《伊甸园的禁果》而非《创造亚当》,再来打拳也不迟呀)。
鼻青脸肿的刘冠廷长得还真挺像米开朗琪罗画中的亚当......
消失的情节尾声时,消失的人出现了。
第一反应是:这个人不就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么?
好家伙又离家出走又打工又画画的,没跑了。
最后他坐着和尚的电瓶车走了。
同样是佛教,大佛里藏着叶女士;而此处和尚骑着电驴载着消失的人,消失在消失的情节当中。
这样的殊途同归是巧合,还是说现实宗教的peace&love确实总是那么阴间?
女会计和弟弟在公交车上怼文森这段印象深刻,“你怎么会那么傻啦?
” 你怎么会那么傻啦?
可能这就是爱情吧,变傻也甘之如饴。
2020年行将过去。
不久之前,豆瓣推出了年度电影榜单,《阳光普照》凭借庞大的观影人数和优良的口碑,一举摘得“2020评分最高华语电影”——但其实,它已经是2019年的电影了。
阳光普照 在去年第56届金马奖上,《阳光普照》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大奖,堪称最大赢家。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上个月刚刚落幕的新一届金马奖上,同样赢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五项大奖、由陈玉勋执导的《消失的情人节》上线一周后,几乎没有引发任何波澜,口碑也是差强人意。
该片成为继2012年《神探亨特张》以来,评分最低的金马奖最佳电影。
这一尴尬的境遇与横扫11项提名的壮举相比,让影片多少显得“名不副实”。
而且,《消失的情人节》是部不折不扣的爱情轻喜剧——以这样的商业题材荣膺“最佳”,在近几年的金马奖中极为罕见。
大家可以想想《大象席地而坐》和《刺客聂隐娘》。
大象席地而坐
刺客聂隐娘 那么问题来了:一贯标榜艺术至上的金马奖今年为什么会将最佳影片授予这样一部不乏套路的商业类型片?
它铺陈的各种情节都有迹可循,实在难称新鲜:“因信结缘”的桥段让人想起《情书》、《假如爱有天意》甚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只不过影片讲的是“陌生男人的来信”)。
假如爱有天意 “青梅竹马”、“感恩有你”的设定又让人想到《两小无猜》、《怦然心动》等一众经典。
怦然心动 尤其是男主角的撞车情节几乎与阿牛、李心洁的《初恋红豆冰》一模一样——只不过一个是买豆花,一个是买豆冰,同样的虚惊一场,“致敬”简直不要太明显。
初恋红豆冰 可就是这样一部似曾相识、四处“借鉴”的商业片,居然拿了金马最佳剧情长片,让不少影迷大跌眼镜。
不过请先暂时按捺住内心的愤愤不平,让我们理性地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要知道,它的票房成绩也不怎么样。
我想,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创意较为新颖:它靠一个时间高概念贯穿全片,在“快一步”与“慢半拍”上大做文章,让男女主角的爱情从缘起到交汇的一路本身不落俗套。
而导演在执行这一创意的具体过程中,很多编排技巧都可圈可点,独具匠心的视觉化呈现也让人眼前一亮——而这些,都算陈玉勋在商业领域坚持的作者表达。
商业片中的作者性 所谓“商业片中的作者性”,体现在对常规的电影手法融入个性化、风格化的处理。
比如“平行叙事”虽然司空见惯,但整部影片都是平行叙事直到结尾才最终交汇的就不太多见。
影片以隔开男女主角各自故事的小片头分别展开两段叙事:
恰如这一前后呼应的片头:两个章节内的很多内容跟细节,也都对仗工整到了严丝合缝的程度。
比如二人分别在操场、拍照片、看钟表、打蚊子......等场景,导演全都有的放矢的“刻意做反”。
这是为了对比“一快一慢”的二人:他们的性格、生活和命运截然相反。
就像两条平行线,按说永远不会相交。
而这种工整的对仗还体现在开场的画外音对后来“暂停的世界”的互文:
除了编排上一一对应的技巧,影片还有很多不乏创意的镜头令人拍案:比如从地上被放倒的自行车骑手拉开——展示“暂停世界”全貌的航拍镜头,相信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阿泰载着晓淇一路驶向海边的秘密基地,这一组远景镜头+航怕镜头美轮美奂,充满梦幻色彩,瞬间穿越到《千与千寻》的童话世界。
千与千寻 当然还有对晓淇幻想中的电台DJ和“壁虎爷爷”的极具创意的视觉化呈现:
影片细节:依然跟蚊子过不去...... 总之,充满奇幻色彩的现代爱情片本就极难处理,稍有不慎就会落于流俗乃至让人觉得荒诞,而陈玉勋在《消失的情人节》中展现出的高超纯熟的技巧,让一部旨在抚慰人心的都市童话变得鲜活可信。
对此,我是认的。
因为在2020年的今天,居然还有人要“以信为媒”地打造一部早就“过时”的纯爱复古片,怀念“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简单美好的悠悠岁月,无论如何都不该对这样的情怀嗤之以鼻、全盘否定。
何况它的完成度确实在,你能感受到陈玉勋对人的感情和对这个世界的善意。
但是,除了对导演初衷和影片技术上的肯定,相信很多看过《消失的情人节》的朋友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在承认本片趣味十足、叙事流畅的基础上,又隐隐觉得这个故事到最后有点“不对劲”或是“没说清楚”。
这是因为:《消失的情人节》中有关“时间快慢”的核心设定其实是有漏洞的,虽然乍看之下并不明显,但的确对观感产生了一定影响。
而作为一部主打高概念的奇幻片,核心设定非常重要,它必须形成一个可以自洽的逻辑闭环,不能出任何纰漏。
高概念的纰漏 当影片行进到四分之三的时候,通过失踪多年的杨爸之口,终于揭开了先前一系列情节的谜底,让“时间快慢”的秘密大白于天下。
我们了解到:“快一步”与“慢半拍”不只是两位主人公的性格设定跟命运轨迹,还是整个奇情故事得以成立的基础。
原来,时间的速度因人而异,每个人经历的时间是不同的。
这个世界上有三钟人:正常人、像杨晓淇一样的急性子和像吴桂泰一样慢热型的人。
只有正常人的时间才会完全一致。
急性子的人会提前“透支”属于未来的时间,哪怕每天只比常人多那么几秒,经年累月之后,当被用掉的时间刚好“凑够一天”,他们就会以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偿还过去。
当这样的时刻到来:正常人的一天还在继续行进,晓淇的一天就会被直接“跳过”——而消失掉的这天恰好就是情人节。
所以上一秒还在情人节公交车上的她,下一秒一睁眼竟躺在自家床上。
而慢性子的人恰恰相反,相较于常人,他们每天的时间都要短一些,这样一点点的积少成多,在同样的时间节点,就会多出一整天的时间或说创造出对其他人而言不存在的“一天”出来。
在独属于慢热型的人的“一天”之内,其他人的时间是相对“暂停”的。
这一支撑全片情节合理性的“快慢有别”的时间概念乍看下似能自圆其说,但经不起细细推敲。
问题主要出在杨晓淇身上:就像先前说的,上一秒还在车里的晓淇下一秒之所以能在自家苏醒,是因为吴桂泰的介入,但假如没有吴桂泰的话,大伙想想:“跳过一天”的晓淇又该身处何处呢?
问题的关键是:让“快人一天”的晓淇陪正常人一起“暂停”直等到吴桂泰的到来是说不太通的。
不管吴桂泰介入与否,公交车上的晓淇都应该是“凭空消失”的——而她消失的瞬间,按理说每个正常人都能看到。
因为按照影片设定,她接下来的时间“已被用完”,应该直接跳到情人节的下一天才对,而不是和正常人一起“暂停”。
最合理的情形是:假如没有吴桂泰的介入,晓淇下一刻(等于其他人过一天、吴桂泰过两天)应该于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公交班次、同样的座位上出现。
可问题又来了:要如何保证第二天那趟公交车上的座位本没人坐呢?
“凭空消失”后又“凭空出现”,不真成鬼片了?
因此全片的时间高概念在急性子的人身上出了纰漏:慢性子的人只要在“多出的一天”内不改变正常人的所处环境、让一切“保持原样”就好;而正常人的一天其实并没有“暂停”,只是在慢性子的人眼中“停”了——这都可以自圆其说。
但让急性子的人陪正常人“暂停一天”后继续“跳过一天”,等于先是使用了吴桂泰的视角、后又转用了正常人的视角观察晓淇的时间流逝,这一跳跃的“双重视角”造成了剧情梳理上的混乱。
因为陈玉勋并未对这一“快慢有别”的时间概念做出深入阐述,概念的不严谨导致他一手打造的奇幻世界观是不明朗的:就像他不会解释“丢掉一天”与“赚得一天”在时间点上为什么是合拍的,难道说晓淇先前多用的时间与阿泰少用的时间在累积进度上是完全一致的吗?
所有急性子的人与慢性子的人都是如此吗?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而这种设定与阐释之间的不清不楚,还体现在影片的主旨跟表达方面。
主旨与表达的错位 电影表面的主题,是关于时间与遗失。
最终指向的,是爱人与爱己的关系。
与片头“你要好好爱自己,因为没有人爱你”相呼应,影片结尾的这句话,是《消失的情人节》真正的主旨所在。
“好好爱自己”是说人首先要接纳自己、认识自己,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将改变的希望寄托于外人外物,就像先前涉世未深的晓淇轻而易举就相信了情感骗子的花言巧语,自幼被父亲抛弃和大龄单身的不如意生活导致她自卑封闭、一叶障目。
也像杨爸因承受不了家庭的压力(导演在具体原因上语焉不详)毅然出走,原本打算就此离世的他因为遭遇了生平第一次的“时间暂停”,于是四处打工旅行,想要“寻找自己”,直到十余年后才顿悟:火车出轨还是火车,变不成飞机。
这句话的意思是:接纳脚踏实地的平凡自己,不要期待一个崭新到可以起飞的人生。
因为真正的自己发源于内心而非外界赋予,想通过离奇境遇改变自身境况终究是徒劳——不管是晓淇还是杨爸,不管是在时间里寻寻觅觅还是当时间暂停。
只有当人重新审视现有的生活,好好的爱自己,才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始终有人爱着你,艳羡他人与形单影只不过是自设的屏障。
恰如晓淇从未想到:那碗未曾送达的绿豆豆花,被父亲心心念念了十几年;而分别许久的母亲,一直都在关注自己的脸书。
当然晓淇更加不知道,自己口中的“怪咖”和“猪头”,会十几年如一日地将自己放在心上。
只要一个人不够爱自己,就会遗忘跟错过。
“学会爱自己,珍惜眼前人”的作者表达虽然“老土”,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出在当这个主题具体化到男女主角的爱情上时,它的诉求与表达之间就形成了某种错位跟矛盾——这就是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太舒服的原因。
典型如以下这场饱受诟病的“提线木偶戏”:
不客气地说这场旨在突出浪漫的戏甚至有些惊悚:想象一个你还“不认识”的人在你毫无意识跟知觉的情况下,对你的身躯随意地摆布和操弄......即使不考虑对女权主义“时代精神”的冒犯(我相信是陈玉勋的无心之失),这一桥段本身也谈不上是多聪明的设计,它引发的观感令人极为不适。
对二人互动的这一笨拙处理追根溯源的话,我们会发现还是拜影片赖以成功的时间高概念所赐:因为时间速度的差异、因为平行叙事的关系,阿泰与晓淇的感情发展始终是没有交流、没有交集的——除了那把早被遗忘到墙角旮旯的钥匙。
所谓的“爱情”源自童年、停滞在阿泰单方面的付出之上,说的更狠一点:单相思。
可就算“所有的爱情都是自我催眠”,也应该是两个人的互相催眠,而不是一个人趁另一个人被“催眠”后才斗胆表露心迹,这不是爱情,是怯懦。
感情和感恩毕竟不同,爱情是双方的:不要遗忘跟错失青梅竹马的友情没有问题,但要注意“不遗忘”与“不错过”与爱情的生发没有必然直接的因果关系。
所以影片在剧情上缺乏对爱情合理化的解释(还不如晓淇与骗子的“感情”合乎逻辑):难道只要一个男孩儿从小对女孩儿念念不忘,女孩儿最后就必定要心甘情愿地爱上他吗?
不管是《情书》还是《假如爱有天意》可没给出这样的答案,“纯爱”也不该如此简单粗暴。
陈玉勋是倚靠理想化的爱情承载“爱人与爱己”的更为宏大的主题,这就势必将“真情”与“爱情”划等号、“勿忘过去”与“携手未来”划等号——但等号其实是不能这么划的,晓淇毕竟不是有恩必报的白娘子,这让最后邮局相认的一场戏变得颇为尴尬:破涕为笑的潸然泪下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跟莫名其妙。
说好的一别两宽,各自欢喜呢?
怎么又写信又寄信?
而且特别无厘头的一个情节是:阿泰居然直接将那一碗豆花双手奉上?
他是怎么知道晓淇在这里的?
影片明明标注了“363天后”:阿泰是将这碗豆花端了一整年从不离身吗?
影片的仓促收尾与对两个人关系的强行升华已到了漠视剧情逻辑的地步,其实不如不要一年之后的戏份,毕竟: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本质上,《消失的情人节》依然是个误入歧途的公主等待白马王子来拯救的童话故事。
它之所以呈现出两极化的口碑,实在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优缺点都很明显——恐怕是“成也高概念、败也高概念”:时间高概念既带来了影片编排、技巧、视觉上的一切优点也造成了剧情、逻辑、主题方面的诸多问题。
重要的是:如果你喜欢“纯爱片”,依然愿意相信这样单纯美好的童话,就会觉得它还不错;可如果你不相信,就会觉得它乏善可陈。
(有剧透) 优秀的爱情小品,很温馨。
适合一个人看(当然感觉也适合两个人看,不过我是一个人看的。。。
) 内容丰富,情节简单,逻辑自洽,细节满满,小伏笔很多,配乐好听,光影很有层次,设置的笑点很有新意。
随便说下光影吧:电影带了些奇幻要素,在一些奇幻场景里光影肯定是不同于其他时间的。
首先是女主幻想与渣男跳舞,与电台主播通话,还有遇见“壁虎”时,光是温馨中带一些生动的黄色,犹如刚升起的太阳,也像落下的夕阳,展现出女主角活泼开朗的一面,这种“暧昧的”颜色也增添了奇幻感,暗示了女主角被渣男骗,甚至暗示了女主角比别人少一天,男主角比别人多一天(太阳升起是新的一天,太阳落下是一天的结束嘛。
不过这样好像有点过度解读了) 然后是男主角那时间停止的一天,这时的光亮度微高的同时还很柔和,增添了浪漫的梦幻感,体现了男主角内心的单纯纯洁(以前都是看一些小清新恋爱电影才会在女主身上打这种光) 如果有一天时间静止了,只有你能动,你会做什么呢?
我应该会满足自己的私欲吧, 男主可能也是这样想的。
于是他找到暗恋多年的女主,在静止的时间里表达自己的感情,还拉她去自己的“秘密基地”(海边),和她一起拍照。
这一段很特殊,我想好好说一下。
在拍照之前,男主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这一段是有很柔和的bgm的,让人舒心。
但在拍照时,男主“控制”女主身体,帮她摆各种pose,和她一起合影,这一段没有bgm,只有风声、潮汐声以及定时相机咔嚓的声音。
最后男主坐在女主身边,陷入了沉默。
爱情永远都是双向奔赴的,虽然男主和心心念念的女主能一起拍照,可能这是作为业余摄影师的男主非常大的梦想,他在此刻终于做到了。
他开心吗?
无疑是开心的,从他的笑容他的行为就能看出。
但是开心之后呢?
在静止的世界里,听着这风声,剩下的可能只有深深的寂寞了吧。
这也是为什么男主决定,在今天之后,去别的地方生活,不再给女主寄信。
没有人能坚持住没有回应的爱情。
电影可以分为两段,前半部分节奏稍快,后半部分节奏稍慢(甚至像旅游宣传片hhh),导致前后稍微有些不协调。
不过可能这也是为了配合女主比别人稍快,男主比别人稍慢的设定吧。
说到这个设定,电影最后一段真的蛮好笑的:女主遇见男主当时就哭了出来,女主哭完后男主才后知后觉哭出来。
在最后相遇这个老套的情节里搞这种笑点真的很好玩。
说到结尾,我一度以为结尾要搞胃疼情节,幸好。
怎么会这么催泪。。。。。
很喜欢影片的分隔拍摄。。。
湾湾真的吧光影氛围把握得很到位。
情感方面可以把一个人的暗恋通过多出来的一天变得这么声势浩大。。。
很佩服编剧的想象。
主要是最后还从设定上圆回来了是真的很了不起。。。。
有人会多一天也有人会少一天,分秒时差都是循环和有缘由的。
不过我也是真的佩服男主的性格,暗恋到这程度了最后也只是吻了一下额头。。。。
除了结局忽然被chuangsi真的吓到我了……这部片真的满分,情感把握的十分到位。
两个人的互动也很特别,细水长流的关注还有永远巧合的公车其实都是另一个人想要靠近你的原因,原来你的快速度是基于慢速度的人总结出了经验想要靠近的每一份实践。。。。。
海边真的特别唯美特别可爱,女主演技绝佳。。。。
暖暖效果很搞笑。
当然就是男主为了玩一天把女主晒得乌漆嘛黑很难原谅了!
其他都很好。
真爱是什么呢?
是一种绝佳默契的心灵相通?
还是两个人噼里啪啦电来电去?
茫茫人海当中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吗?
记得是在今年上半年,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这部《消失的情人节》。
然后在实验室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我看完了这部电影,第一感让我想到了《天使爱美丽》,有一种淡淡的温暖,但似乎很难用言语表达。
女主晓淇是一个邮局的普通职员,也是一个“奇人”。
因为她凡事都快人一步,除了自己的感情问题。
晚上下班后她经常会收听“马赛克”的广播,那些天广播的主要内容都是七夕情人节的内容。
某天晚上下班后,她被一个在公园教阿姨们跳舞的男生搭讪,并约好之后一起过情人节。
而她在情人节过后的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发现自己的前一天(也就是情人节那天)消失了,最后的真相却出人意料...... 爱情是这部电影所探讨的主题。
在电影中,晓淇和广播主持人“马赛克”的对话,和“壁虎”老爷爷的对话,和妈妈的对话,似乎让晓淇越来越清楚爱情的本质。
当她发现自己的情人节那天“消失”了以后,她开始积极的寻找答案,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男主阿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交车司机,但他同样是一个“奇葩”,只是和女主正好相反,他是另一个极端:他凡事都慢人一步。
所以按女主的理论,他投胎应该也慢人一步,那他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呢?
更让女主觉得奇怪的是,他每天都去自己所在的柜台寄一封信,却不一次性多买一些邮票,通过投邮筒的方式寄信。
这部电影的设定很奇幻,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设定。
之前我有想过把自己带入到这部电影中:如果我是快人一拍的晓淇;我在情人节过后的第二天早上醒来时,我会去做什么;如果我是慢人一拍的阿泰,我会在比其他人多出来的这一天做什么?
去捉弄别人?
还是去做一些平时在别人面前不好意思做的事?
利用这一天体验一下自己以前从未体验过的生活?
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电影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但最后的结局还是让人感觉温馨,可能被一个人默默守护的感觉真的很好吧,或许两个人一起过情人节也很不错。
虽然晓淇很期待的情人节“消失”了,自己也被晒伤,但情人节能和对的人一起度过,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愿你有一个香甜的梦,愿你依旧努力生活,愿有人会永远爱着你。
音乐推荐:《无眠》(专辑:《夏/狂热》 歌手:苏打绿) 微信公众号:不想去远方的鱼仔
爱情的出现可以如期吗?
告白有恰好的时机吗?
幸福真的会顺利到来吗?
我不知道诶。
女主角杨晓淇从来没过过情人节,她甚至觉得没有人爱,却在30岁那年遇到了热情阳光的“真命天子”,并约好明天的情人节去参加默契比赛。
可是,醒来的她发现自己被晒伤了,特别的是,她意识到自己掉了一天,她的“情人”也消失了… 你不觉得吗?
尽管我们幻想能在浪漫、有气氛的场景遇到爱情,但,没准你就在楼下公园遇到了。
尽管我们满怀期待爱情的期限,但,有时候像是自我催眠,一觉醒来,粉色泡泡就被一一戳破。
这样看来,爱情啊,真是比电影还魔幻。
生活节奏,我们反复说,并且尝试形容自己的节奏。
比如我讨厌堵车,恨不得一路开到底;我总是“一心二用”,觉得这样更高效。
我应该是个快节奏的人。
于是,都市生活中,拥挤的人潮,拥堵的车辆,密集的空间,我都习惯了。
习惯匆忙,习惯忽视,习惯导致的焦虑。
而女主杨晓淇是比大多数人还要“快”的人,像是高铁之于火车。
她的行为举止、表情情绪都比别人快。
可能也因为这快一拍,她忽视了最珍贵的东西,而那些不被重视的东西就走丢了。
那么,消失的情节呢?
是那个每天来寄一封信的怪咖男阿泰与心爱的女孩度过多出来的一天。
男主角阿泰总是慢一拍,出拳慢,躲地震也慢一拍。
这个看到时间以秒流淌的人很开心自己有比他人更多的时间。
他以自己的节奏爱着杨晓淇:取好多个号只为被叫到她面前;开公交车送她下班;带她到海边拍照(这里凹姿势太可爱了)。
还有还有,想要吻她,却犹犹豫豫一晚,只敢轻轻地亲一下她的额头。
阿泰慢慢地爱着她,可是他也明白彼此都有自己的人生,爱情之外,是做自己。
无论如何,风吹拂下,他度过了一个在心中永远不会消失的情人节。
快一拍的杨晓淇和慢一拍的阿泰,他们无法以“正常”节奏相爱,可是结合一起却刚刚好,遗失的得到填补,平淡的有了起伏。
所以,爱情真的注重节奏吗?
363天后,又是情人节,阿泰给杨晓淇带了绿豆豆花… 最后,不管有没有人爱你,都好好爱自己,好好爱自己❤️
消失的情人节 (2020)7.32020 / 中国台湾 / 喜剧 爱情 奇幻 / 陈玉勋 / 刘冠廷 李霈瑜
条目下看到一篇评论,作者一通掏心,讲了《消失的情人节》哪里不好,以及这部电影注定无法获得观众缘。
文章不无诚实地说,现实生活中,女性就是会被阳光热情、形象健康的马路骗子忽悠,对于不苟言谈的暗恋观察者,她只能感觉到,自己遇见了一个变态。
更何况,电影里的女主角也被设置为相貌平平无奇,不无古怪。
至于男主角,行为就更诡奇了。
如此肺腑之言,我都相信了,许多人就是这么想的。
而陈医生所唱的,“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其实,也只能是歌词而已。
但反过来,人家导演陈玉勋一直就是拍这类台味浓,怪腔怪调的趣味电影,讲的都是形色小人物。
较近的《健忘村》、《总铺师》,以前的《热带鱼》、《爱情来了》。
有时候讲很大的洗脑话题,有时候只是贪恋人间烟火。
如果你时间有限,那么,找《10+10》里的一则《海马洗头》就够了。
《消失的情人节》也不例外,它讲普通人中的失败者,女主人公不起眼,男主人公几乎是消失的隐形人。
经过带有幻想的曝光与电影手法的发酵,为一段稍嫌车祸太多的纯情恋正名。
这些年批量出产的道德警察观众,他们油生的刻板印象中,失败笨拙的纯情,已然等同于万劫不复的猥亵,但时间暂停这种设定不专属于日系厂牌SOD,只需看15年前,风靡过豆瓣网站的《超市夜未眠》长片+短片版,就知道导演的偷天换日,哪怕有一些用情色打反差的内心纯情概念,早不是独此一家。
况且,陈玉勋过于积极主动地在爱情喜剧中,放置了咸猪手、杀猪盘之类的桥段,姿态已经足够亲民低调。
他似乎意料到许多观众会思维逆行,不惜加上一堆喜剧佐料,放得太多,反而稀释了主题。
对于两个渴望爱情而不可得的年轻人,邮局平信所代表的慢节奏、公交车所代表的脱离按部就班生活轨道,那些快门定格住的爱情照片,都是失败者可望而不可得的心灵风景。
它当然不是什么高妙的料理大餐,就是一碗加绿豆的豆花。
开头说的那位作者,也讲到这个豆花啦加什么绿豆啦,又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看着就不稀奇。
显然,原因出在《消失的情人节》完全只注重台湾市场,脱离了大陆语境,就好比拿了七夕,当本土情人节。
至于绿豆豆花,只要在台湾夜市出没,有过一段时间的生活,那么,就能知道这种小吃只是简简单单的日常味道。
再不然,哪怕是《新不了情》那么共情诉求明确的电影,支开男女主人公的,也不过是红豆糕,一个意思。
《消失的情人节》大致脱胎于摄影的一个概念,即1/100秒的曝光时间下(也可以更少的快门速度),世间景象、周围人物都在那一瞬间死去了,但又随着显影在上面活了过来。
这个死去又活来的过程,只在那1/100秒的快门速度,反复擦写,重复,如同永恒了一般。
观看过黑泽清的《暗房秘密》便可以得知,早期摄影的银板摄影术,把被摄者强制锁定在了一块钢板上,生与死都被模糊了。
至于永远比别人快和比别人慢的机巧设定,多出来的永恒一天,依然只能通过事后证物照片来呈现。
快与慢,无非是在说,现实中的有些人,他们始终无法与周围社会协调同步,导致了过敏反应。
出走的父亲,人间蒸发,若在道德剧里,他是等待口诛笔伐的不负责任形象。
或者变成泰国电影《时光机》中,那台废弃在家的钢琴。
但成年人世界的真相,是有可得的给予,也就有不可得的缺憾。
《消失的情人节》似乎在讲接受、理解和原谅,当周围都忽视了一个人的情感需求,那么,他就处于原地消失,看不见的状态。
余下的差别,只是真的失踪与选择性无视失明。
电影采用聚沙成塔的方式,让永远比别人慢一点的角色,积攒到了老天赏饭我最大的一天。
说到底,女主父亲,或者男主角,他们也不过是想在属于别人的365天之外,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天。
你或许看到过这类故事,一辆不按照既定路线行驶的公交车,它径直按照司机想走的目的地去了。
正如有些人可能还记得西雅图机场,那个29岁地勤工作人员理查德·罗素的故事。
有一天,他开动一架客机,飞上了天空。
他想去大海上,寻找那只逆戟鲸母亲——她背着死去的幼崽在海里游了1600多公里17天后才放开。
最后时刻,他跟塔台道歉说:我希望这不会毁了你的一天……因为我的缘故,把大家的日子都搞砸了。
他被全世界知道的那一天,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说说这部金马最佳
公车司机阿泰(刘冠廷/饰),是一个动作慢吞吞、连手表的时间、地震的感应都比别人慢的奇葩。
他每天都会去邮局,找柜员杨晓淇(李霈瑜/饰)寄一封不知道给谁的平信。
柜员杨晓淇和阿泰完全相反,是个凡事抢拍的超级急性子,唯独感情生活毫无进展,年近三十还是母胎单身。
情人节前夕,杨晓淇被天菜阳光男刘老师(周群达Duncan/饰)搭讪,终于情窦初开的晓淇和刘老师天雷勾动地火;想不到一觉醒来,刘老师再无音讯、而且情人节居然已经过了?!
每天来寄信的阿泰也再也没出现过...毫无记忆的杨晓淇,开始了一趟寻找真相的奇幻旅程...
好久没看这么轻松、这么明快、这么浅显的爱情电影了。
要不是它拿了金马奖,我八成不会选择它。
看完之后,没什么压力,也没有情绪上的释放。
情感是别人的,故事是编造的。
我只从中攫取愉悦感。
元旦没有意义。
灾祸不懂躲避节日。
有人为抄袭道歉,有人财富帝国崩溃,有人面向全民讲话。
他们的故事,会在以后被拍进电影里,供人们娱乐。
�;�����b��o�
观影前没有读过影片的任何资料,只是从好友主页看到他标注了“想看”,于是便提议可以一起远程观看,但最终因为登不上Zoom而作罢,想着各自看完了再讨论也成。
也不知道这是一部2020年的片子,电影色调和邮局繁忙的寄信业务让我以为背景是上个世纪,所以看到女主脸书动态时错愕了一下,听到“区块链”时才反应过来这描述的就是我们当下的时代,只不过是在TW。
我不了解TW,只在2019年去过一次,那时还能自由行。
在台北的几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处都是“机车”,红灯一过,它们呼啸着从我身边开过。
影片前面30分钟中规中矩,女主从小比人“快”半拍,性格大大咧咧,职业是邮局的柜员,30岁了,从未过过情人节。
但就在情人节前几天,她的生命中突然出现了一位男人,他身材健硕、说起话来眉飞色舞,是位业余的健身教练,据他本人称,他的正式工作是从事区块链相关。
女主很快被这位男生迷得魂不守舍。
看到这里,我不免担心这位有点“恋爱脑”的女主会不会遭遇“杀猪盘”?
影片会不会落于俗套?
就在我有点后悔在大晚上打开了这部电影时,影片恰到好处的转场吸引到了我。
男一号原来不是这位区块链“从业者”。
而是另一位毫不起眼,但每天都到女主所在的柜台寄一封信的“怪咖”。
他很少说话,有时会对女主微笑,但更多时候,他默默寄信,寄完就走。
和“区块链”比起来,男主的工作再普通不过,他是一名公车司机。
看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这是TW导演很擅长的题材:描写普通人的小确幸。
公交司机和邮局柜员,能擦出什么样的爱情火花呢?
有影评批评,男主的行为更像是跟踪狂、变态狂,甚至是“犯罪分子”,可导演却把他塑造成了单相思的痴心大男生;有人无意挑起男女对立,但却缓缓打出“这也能打拳?
”他们说得都对。
但是影视作品不是教育宣传片,不必片段里加上“危险思想,请勿模仿”的提示。
我之所以愿意花两个小时去观影,就是因为真实世界中很多事情不可能发生啊:——我不可能不顾工作,丢下全车人就走——不可能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破旧不堪的小屋时不焦虑——不可能不计成本地暗恋一个人那么久,那么久,却从不敢上去表白……所以我喜欢看电影,看电视剧,去感受还有人选择不顾一切的纯粹。
那这也不代表我就要学他们,学他们跟踪甚至“绑架”喜欢的人,哪怕他们初心是好的。
作为一名成年人,我们有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
也希望大家能像成年人一样,各抒已见,礼貌交流。
看完剧12点了,打开wx发现一个多小时前好友提议既然Zoom打不开,那就一起语音观影吧。
而我因为专注观影,错过了。
挺浪费时间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好细腻的电影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草莓酒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假期结束之后你还会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