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部好片儿,《夜行者》。
看名字像无聊英雄拯救世界吧?
他真的是拯救世界,但他从头到尾都是个歇斯底里的普通年轻人,从做小偷到变成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离奇上升过程,没有任何super power,是一种在如今很有借鉴性的“成功法则”。
好莱坞对当下社会的观察之仔细又一次让我惊叹。
准确的说主人公钻进了看似很高的社会等级,但没有像《飞行者》或《华尔街之狼》那样迷失,也许只是还没到那一步。
这位主人公好像仍然在失控的边缘清醒的保持着自己的目标,这目标不是正确、正义的,而是现实的、物质的、自私的,但这也传递着一个信息:这个社会越来越没有纯粹的正义和邪恶了。
🎬电影梗概:在洛杉矶的霓虹夜幕下,《独家新闻》的主角卢.布鲁姆,一名小偷,靠深夜盗卖铁丝网、窨井盖为生。
他不想继续做小偷,而想成为一名有正经工作的人。
在不断寻找正当职业且不停地失败的过程中,因偶尔的机会,发现了新闻视频拍摄这个不需要被雇佣的“正式”工作,靠着敏锐的新闻嗅觉、新闻镜头感的天赋,卢成为了自由新闻视频拍摄者。
卢充满着对成功的渴望,像头饥饿的郊狼般穿梭于罪案现场,扑向最血腥最独家的一线新闻视频。
❗️熟悉的创业气息❗️作为一名因疫情失业被迫走上创业之路的创业人,我深深被卢身上那种充满野心和冒险的创业气息迷倒。
✨商业嗅觉:他发现电视台喜欢用“Bloody”的画面兑换收视率,那双永远亢奋的眼睛就紧紧地盯住了这个经过算法优化的暴力消费品。
✨雇佣员工:在一无所有的创业早期,敢于投入资金雇佣员工。
对这段面试对谈印象深刻。
✨拼尽全力:每一个夜晚都在等待着“血腥”警讯的拼命三郎模式之上采用监控警用频道获取实时数据,用改装车提升机动性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到达现场,用资金提升拍摄设备型号,堪称"一人初创公司"的运作模式的商业教科书。
卢像头狼不停得向自己的创业目标逼近…❌资本异化的创业狂欢❌卢的创业里的另一面也让我开始警醒:一个创业老板开始雇佣他人的时候,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员工/合伙人?
电影也许没有告诉我对的那条路是什么,但是让我看见了绝对不能走的那条路。
卢面试Rick时说:我是在给你一个探索这个职业的机会Rick工作一段时间要求加薪时,卢说:"你的职业前景就是你的奖励"。
Rick和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的牺牲品一样,本质上是在被老板不断PUA…
而在Rick死后,卢组建车队成立"视频新闻制作公司"的场景,是片中最辛辣的讽刺,卢说:我永远不会要求你们做我自己都不会做的事情。
真的吗?
那些将劳动者异化为"合作伙伴"的外卖平台,用算法榨取最后一滴剩余价值的网约车系统,与路易斯把实习生推向死亡现场的商业决策,本质上共享着同套资本逻辑。
当创业者们高喊"改变世界"时,《獨家腥聞》提醒我们警惕:改变世界的工具究竟是理想还是嗜血的资本利刃?
当创业精神完全臣服于资本增值,道德便成为可以剥离的企业成本,人性沦为财务报表上的待摊销费用。
❓没有镣铐的新闻盛宴❓没有什么比没有道德边界的创业更可怕的。
以背债为职业,造就了无数打工人、消费者害怕的法律黑洞---职业背债人,而片中卢卸下了道德的镣铐,走上了没有边界和约束的新闻拍摄之路:故意延迟报警以获取更血腥的画面,人为制造车祸现场,甚至通过调整摄像机角度操控新闻叙事。
卢创业的背后是用所谓的“专业”在劣币驱逐良币,逼走职业素养里的新闻媒体人,也是在用“Bloody”为发动机,给电视收视率增添动力。
本来想看电影减压,结果这两天看的都是什么鬼!
Jake Gyllenhaal再也不是断背山里的小鲜肉,为角色减重了20磅的他就像风干了的牛肉,透露着永远饥饿永远不满足的变态属性,眼神也是空洞却犀利有内容地矛盾着。
Lous可以和Gone girl里的鹅眉zing Amy组个黑白双煞,一个可以自导自演煽动群众制造舆论轰轰烈烈死一场又复活还带杀人都那么合情合理,另一个简直丧心病狂到你千万别跟他提什么人性,这个配置太低级他早就卸掉了。
这俩故事告诉我们,高智商就是任性的通行证,当然人生如戏,如果你演技恰好也还不错的话,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你的了。
ps:这两部都把媒体工作者讽刺坏了,究竟是什么愁什么怨呐。
建议和Gone girl一起看,完了胃病什么的就都回来了[再见]推荐给年底需要减压的你,呵呵[再见]
5星,吉克无烂片啊,小偷小摸小人物,让他演出了大内涵。
媒体这个行业展示给人们是光鲜靓丽的一面,表面华丽无比。
但实际上藏污纳垢,之所以这样,也是人们大众总是希望自己想看到的一面。
而对最真实的一面,并不感兴趣。
一个小贼能满足大众,那么对于媒体来说,他就是优秀的,这是媒体这个行业大环境造成的。
人物分析。
主角:1. 做事直接果断,不拖泥带水,也不允许有折扣。
2. 目的感明确,所有行动以达到目的为最高标准。
没有先入为主的接受传统教育,比如博爱啊,遵纪守法啊,平等自由啊。
他始终保持一元价值观,从不胡思乱想,从不自我怀疑。
这是中国传统文人酸腐气的反面最高代表。
他像一只生活在城市里的野兽。
3. 彻底的功利主义者。
他肯定没有坐在教室里学过功利主义哲学,影片里提到过他没怎么读过书,但他对功利主义的利用却肯定比教这门课的教授高得多。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最好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别掉无用的书袋子。
他的助手就是一个比较酸腐的人,得了一点便宜后,就开始飘飘然起来,对吉伦哈尔说,你需要了解别人的想法,要把别人当人类一样来交流。
吉伦哈尔回答,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只是不喜欢人类。
4. 大心脏。
没钱的时候,谁和他说话最后都要加一句fuck。
他也只是笑笑离开。
胁迫女编导的时候,他面不改色的说出那番令人腭舌的话,惊地那个女人觉得他是个神经病。
前期抢拍新闻,警察骂他,同行无情的嘲笑他,就连采访一个路人老太太的时候,他请那个老太太不说粗话重复一遍刚才的话,老太太都不鸟他,说我从不说第二遍。
近距离拍摄杀人犯时,他一脸镇定,拿摄像机的手没有一丝颤抖。
5. 强大的说服力。
在他默默无名的时候,他能死缠难打地说服别人。
当他拥有权力的时候,他能善用手中的筹码来说服别人。
他的眼神能突破那些不够自信的人脆弱的心理防线,他也可以看穿那些装出来的自信。
影片分别对应的是他的助手和电视台的女编导。
他的说服力让我想到了乔布斯和希特勒。
6. 饥渴感。
无论是影片开始时他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是影片最后他已经有一份事业的时候,他的眼睛里都充满了一种饥渴感。
7. 强大的行动力和意志力。
他说他学东西很快,这点不假。
影片里基本看不见他的业余爱好,他松懈下来的娱乐消遣,他像一根始终绷紧的弦。
学习,行动,再学习,再行动,这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全部。
唯一有个情节,他胁迫睡了女编导。
这可能都不全是一种兴趣,攻陷女编导,更多的占有她,拿走她手中的资源,这是他计划的一部分。
他为了抢时间赶到现场,可以不顾车祸的危险在路上飙车。
很多次蹲守新闻的时候,助手已经睡着了,他还像一只警敏的猎豹始终盯着猎物。
8. 专断独行。
对他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只有在利用这场游戏里的上风与下风。
他不会真正的加入什么机构,也许会暂时性的,但他的脑中一直在构建他的帝国。
这或许就是他眼神永远充满饥渴的原因。
这是典型的成功型人格吧。
助手:1. 不自信。
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把钱和尊严放在天枰的两端。
2. 没有明确目标。
他找工作的时候估计还有一点目标,但有每天30美元后,他就又得过且过了。
3. 懦弱。
一直很不爽吉伦哈尔,但从来不敢吭声。
典型的被老板吃死的小员工。
4. 懒散。
看他们的工作情况就看得出来了。
5. 缺乏观察力。
吉伦哈尔提议给他加薪那场戏,他觉得吉伦哈尔被他击退了,就开始飘飘然起来,还开始鼓噪地评论起为人处事的方式了。
他看不清吉伦哈尔,也看不清自己。
他的死为他的失败划下了完美的句号。
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助手这样的,或者说大部分人的起步都是这样的。
女编导:1. 能力平庸。
刚开始像一个成功人士,但在和吉伦哈尔的角力里败下阵来后才发现,这种人其实能力平庸,也许多年的行业经验帮她到了某个位置,但那就是她的极限了。
2. 职业道德泯灭。
既然能力平庸,那获取高报酬的代价就是牺牲职业道德了。
助手升职后,大概就到了女编导的位置了吧。
平庸大众职业升级树。
女编导的助手:1. 正义感。
影片中唯一一个正义感爆棚的角色,在全片浓浓的黑暗风里像一丝阳光般明亮。
可惜,正义感不能换成金钱。
正义感也不能帮他升职。
《倒扣的王牌》:比利·怀德自编自导自监的标杆作之一。
身无分文的记者丘克流落一座新墨西哥州的小城,利用有人被困山洞这一事件进行炒作,进而衍生成一次社会层面的荒诞狂欢。
1951年上映。
《夜行者》:丹·吉尔罗伊自编自导的处女作。
洛杉矶无业者路易斯机缘巧合下,成为一名新闻素材提供者,并发现自己无比适合这一职业。
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自身野心的不断膨胀和人性逐步的湮灭(本来基本就没有)。
2014年上映。
1951年到2014年,63年的切割下,褪去的只是外面那层腐烂的皮肤,肌肉,不变且永存的仍是那颗黑暗之心。
按照工作流程或者生存流程而言,新闻作为一种信息它的行程是线人--记者--电台 电视台 报社--受众。
受众处于流水线的末端,一个“理应”话语权最小的地位,但是新闻作为一种商品而言,它的经济价值的行程却是恰恰相反的:受众--媒体--一线报道人员。
这也意味着,在绝对的市场环境下,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是受众,而不是端坐于演播厅,办公室的媒体人。
后者或许可以在某个新闻个体上做修改与抉择,但是在整体上仍然要遵循受众的支配,窥私,暴力,色情,贪欲,种种人性的阴暗面以群体的面目慢慢的改变了现代媒体的走向,娱乐至死,八卦至死,残酷至死逐渐成为主旋律,至于真相,自然也必须服从于利益。
如果“哗众取宠”就能赚的盆满钵满,谁还在乎真相?
谁还在乎有没有人因此受伤,因此死亡。
也正因如此,丘克和路易斯,这些新闻食腐者才会出现,壮大,繁衍。
在我们看不见或看见但忽视的角落窥视着这座城市,这个社会。
在《倒扣的王牌》中,丘克实际上从一开始已经是一名成熟且成功的食腐者。
他流转在各大媒体之间。
即使被发配到一座鸟不拉屎的小城,都能凭借对新闻的灵敏嗅觉发现山洞困人一事,还在第一时间将一件本来稀松平常的事,炒作成新闻焦点事件,最终引导为一场全社会的荒诞剧。
片中丘克发现新闻,然后通知各方前来“发掘”新闻的过程像极了非洲草原上为狮子引导猎物的秃鹫,而一旦猎物可以食用,他又立即化身为鬣狗,联合能联合的同类,打击能打击的对手,将自己的那份肉做到最大。
而在《夜行者》开头路易斯还只是个刚入行的菜鸟,随着影片的推进和事件的发展,他从受害人身上,从对手身上,从交易者身上,从拍档身上,乃至从自己身上,撕下每一片可以吞下的肉。
疯狂的壮大着自己。
前者创作于美国1940S后期,1950S前期,正是经济爆炸式发展的时期。
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市场经济和商品价值的美酒中。
这也是为何,丘克能“一呼百应”,这一地方性的,日常性的事件,一个本来非常严肃甚至悲伤的事件最终会异化为一次社会层面的狂欢的原因。
后者产生于自媒体,全媒体,新媒体的当下,对隐私,暴力色情犯罪等负面信息的追求已经达到一种变态的地步。
就像路易斯为自己视频起的文件名,简单粗暴直白,却是最抓眼球的。
当然它的内容同样也是如此。
就像路易斯第一次见到编导时不断嘟囔的“blood”“blood”,我们一边厌恶恐惧,一边渴求寻找,矛盾又自然。
《倒扣的王牌》叙述的主体还是这一新闻事件本身,丘克和社会的异化以及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闹剧也都是依托于这一事件。
而《夜行者》叙述的主体则是新闻的食腐者路易斯,整体形式类似于一部剧情化夸张化的虚拟人物纪录片。
前者着眼于社会的异化,后者立足于人性的扭曲,同时两者又相互融合贯通。
个体与整体,冷漠的时代,无良的媒体,嗜血的人群。
“我不会撒谎”“我不会强迫你们做我自己不做的事‘
杰克原来不止是帅,饰演的卢真是惟妙惟肖。
一开始就感觉卢这个人诡异,后来越看越让人感觉彻骨的寒冷。
他的确是个quick learner、巧舌如簧、胆子超大、心思缜密且实施力超强,用流行语形容:“他也是蛮拼的”。
但是现实当中控制欲超强的抖S让人感觉很糟。
他利用自己也利用别人,他是个坏老板,坏合作人,冷血无情。
他故意雇佣一个难以找到工作的有色人种员工,方便控制利用,他对雇员百般刻薄和刁难;他利用女编辑得不到好新闻会失业来威胁女编辑人做性交易;他面对同行的灾祸现场无动于衷并拍摄下来企图换取利益;他利用入室抢劫(后来证明不是入室抢劫)且有三名受害人的现场视频要挟他人做金钱交易、权力交易;观看自己拍摄的杀人惨案现场视频在电视上播出面露微笑;如果说到这里卢只是触摸人性底线的边缘,那么更进一步,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泯灭了人性。
他开始安排“新闻”的发生,他隐瞒自己知道凶手的实情,他故意等待持枪凶徒到人多的餐厅才报警,造成大量平民和警察的伤亡。
最后他故意利用凶徒杀掉雇员,却是因为他和雇员之前那场利益之争。
仔细想想他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不管对同行车祸面部特写的拍摄或安排雇员被枪杀都是出于报复和挡我者死的动机。
结尾设计的很有深意:一是卢和雇员的对话:卢面对濒死的雇员说:你以后还会威胁我。
(卢这样说是因为自己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威胁女编辑)雇员想了想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其实应该是知道的)卢说:我知道。
(卢了解人性的暗影)二是卢和女编辑的对话:女编辑说:那是你的同伴。
(女编辑猜的了雇员死和卢有必然的关系或者至少卢对雇员死亡前无情的拍摄)卢说:是的。
女编辑说:太疯狂了,我的意思是,太棒了。
(女编辑的人性也走向黑化。
后来对同事汇报的真实情况不够引人眼球而不予理睬再次证明这点)结尾,警察并未能成功抓到卢犯罪的证据,卢雇用了一批新人继续他的无德无法行当,他将导致更多人受害或是培养更多人性泯灭的无良记者。
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比如记者难道真是这样的职业?
比如新闻难道真是这样产生和歪曲的?
黑化的结局或者就是我们生存的社会;黑化的人格或者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甚至是自己身上。
故事讲述后现代拟像社会的新闻导演及其PUA上位术,试图告诉我们,追求真相仅是口号,它潜在下面,被保护,所以很贵,往往要依赖犯罪的手段去获得。
这应当是杰克吉伦哈尔从影以来的巅峰之作。
此片让我再次领教美国新闻业的内卷,这回不是政界黑幕、顶层博弈、跨国阴谋那种,而是将视角下潜,发生在最底层——犯罪现场采访。
我早说过,后现代拟像社会就是一个沙盘,上面堆满了新闻,而那个真实的世界被埋在沙子下面。
所谓的新闻自由,从上到下,比的不过是谁的剧本更高明,没错,新闻也拼剧本,更为惨烈。
一个近乎流浪汉的小偷雇佣了一个境遇与之相似的流浪汉,与专业新闻记者抢饭吃,为了几百美元豁出命去。
他们一点点积累,越做越大,效率不仅高过同行,甚至连警方都要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吃屁。
他们一鱼多吃,还能导演事态,左右公众情绪……
全片最引人入胜的是人与人之间紧绷的关系,露骨地展示人性,毫无回旋余地,雇佣关系、合作关系、男女关系、捕手与对象的关系,让人窒息。
新闻猎手与新闻部女主任的对手戏中藏着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你很难想象一个朝不保夕的流浪汉在获得一份微薄薪饷的差活之初就敢于在他的PUA对象面前展露出自己的野心,然后得寸进尺,PUA一个手捏他饭碗的人,只在于他能对“价值”做最精准的估量。
他每一次碰钉子,都能在下一次相似的对决中变本加厉地找回来。
这种人很可怕。
这就是内卷过程中人最真实的状态。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杰克吉伦哈尔现年三十五岁,有一个长相猫样的姐姐,断背山与基佬一战成名。
如今正抛弃了各种发式一股脑的向阿尔帕西诺的方向不断奋进。
夜幕下不仅仅存在的只有平静,罪恶和暴力渐渐在这个时候在阴影处露出自己血迹斑斑的爪牙。
工整严肃的推销辞藻,一本正经的态度,空洞的眼神,这些基本就是夜行者的全部了。
人类是一种群居型的动物,没有社交生活会让一个人变得慢慢不像人,就像失眠症给《搏击俱乐部》里面的男主人公造成的影响一样,而且这种困境极难走出。
他们会往往专注于一种特别的技术,比如《夜行者》中按照工作需要所学习的知识,又比如《搏击俱乐部》中制造肥皂的泰勒。
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只有自我。
任何事情甚至人命,都是他们可以牺牲的对象。
于是,吉伦哈尔烦着红边的眼眶就离着瞳孔的距离越来越远,他的身上,人性逐渐消失了。
剩下的只是一只孤身在夜间捕猎的野兽。
失眠和孤独,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危害健康的疾病和生活状态。
这部电影让我笑的方式,使我想到了American Psycho / 美国精神病人 (2000),关于我对那部电影的评价,请看我拍的短片:A站:http://www.acfun.tv/v/ac2335131B站: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21523/《夜行者》的故事发生在经济萧条的当代都市洛杉矶。
电影的主角Lou Bloom (Jake Gyllenhaal) 在寻找一条职业道路,他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职业,但他却对“有职业”这个目标非常痴心。
巧合中他看到了一项不怎么知名的职业——在夜间抢先奔赴各种事故现场拍摄影像,卖给电视台——“如果有血,就上头条”。
他起步尝试这份工就做得还不错,接着我们发现,他貌似“太过于擅长”这份职业了……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疯狂、痴迷、甚至精神有问题、却非常擅长“展现”自己的人,如何获得成功的故事。
你一看到他就会觉得他是那种晚上不睡觉在网上学 “手把手教你如何在潜在老板前推销自己”的人。
他的口才特别的出众,他为了给自己的职业铺路而进行人际联络、为自己推销的方式非常工整,也很格式化、八股化——虽然像背书,但却在他熟练的掌握之下显得自然,用在对的场合会非常加分。
只不过,我们慢慢的就认识到,他给别人“展现”的并不是真的自己,真实的他跟自己展现的“那个他”是游离开来的,他不理解那些“格式”的意义,没有能力真正的跟人交流,以至于经常把那“格式”用错场合——其效果,要么就是引人哈哈大笑的黑色幽默,要么就是逼人瑟瑟发抖的寂静恐怖,要么甚至两种效果同时兼有。
从头到尾,这个角色的精神问题都让人有一丝不安,但剧本牛逼的一点就在于,虽然我知道Lou的做法很过分,但我发现自己竟一直在为他鼓劲儿,从来没有一刻在想“快让他跌倒吧”。
而“快跌倒吧”是我在看《华尔街之狼》的时候的情绪。
《华》的时长略长,角色到结尾已经不吸引人,两者相比之下,《夜》显得可人得多。
这种感觉是剧本在节奏和语气较好配合下的产物。
我对Gyllenhaal姐弟的演艺事业一直很感兴趣,有的人觉得Maggie不漂亮,我却觉得她超级性感 (可能是因为我看懂并喜欢《秘书》)。
Jake Gyllenhaal这几年选的片子都特别带劲儿,End of Watch / 警戒结束,Prisoners / 囚犯,Enemy / 敌人(强推),一部比一部让我喜欢。
但他对于《夜行者》里Lou的诠释,才算是他职业生涯最好的表演。
无论是从外形、到肢体动作、再到谈吐、情态,Gyllenhaal完全的消失在了Lou这个角色当中。
电影的一大优点就是很多段非常引人入胜的对话,而对话的一方都是Lou,从头到脚的让人起鸡皮疙瘩,有些地方让我噗噗的笑,很赞。
Rene Russo演电视台的新闻制片,给了Lou机会、也给了他突破底线的燃料(他有底线么?
)。
对于Rene Russo,我只想点出一个事儿,她今年60了。
另外很出彩的是演被Lou摆布、操控的跟班Rick的Riz Ahmed,这个小子非常的传神,维基百科了他一下:“also known as Riz MC, is a British actor and rapper from Wembley, London, of Pakistani heritage.” 本来对他的评价在“非常传神”那里就可以停了,看了这背景,英国背景,再回想他在电影里的谈吐,真服了。
32岁,前途啊。
电影成本不高,电子摄影(经人指正,发现白天用的是35mm,夜里用的电子),但是做得很精致,影片不乏刺激场面,某些地方甚至有一丝大片感。
镜头对于洛杉矶本身也捕捉的非常好,使得城市夜景也成为角色之一,让人想到Collateral / 借刀杀人。
至于电影的主题嘛,我看到"包子岛"引来的影评“想赢彩票的话,请你先赚够买彩票的钱”(希望是原作者或得到许可了),那篇下面已经有朋友在议论,到底电影对Lou的行为是什么态度的,观众应该有怎样的态度,然后论着论着就跑到山区去了,嘿嘿呵,我把自己给写乐了。
我并不觉得那篇文章——或电影本身——"宣扬"了什么成功之路。
我只想插一句嘴,别因为反对就点“没用”,因为”没用“不是反对票的意思。
如果能促进对电影的思考和讨论,甚至引发大家观影的兴趣,怎么会“没用”呢?
你点“没用”的效果就一个,压到页面底下,没人读了,这是封嘴。
大家都看得到然后聊聊,而且根本没必要达成一致,不挺好么?
我个人的意见,电影将当今社会中的某些“日常”拿出来,放到一个夸张的情境中,让我想到了以下:1. 比较明显的,点出了美国社会中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的病态。
其一就是电视台新闻节目为了吸引收视率而不断降低职业操守,抛弃真正教育选民的职责,而纯粹为了吸引屁民注意力而去“吸引”。
选民=屁民,但民众如何思考和意识是受到被资本操控的媒体所引导的。
地方电视台对于收视率的热衷可以引发一个“摄像师”做出电影中那么荒唐的事情,而且很可信很现实,很实在的反映了美国的媒体现已病入膏肓。
其二就是令人绝望的就业市场,那种调教人们对自己进行包装、伪装的市场,将networking (“人际沟通”) 的重要性夸大化的市场,削弱每个人本身的质量、价值和能力的重要性的市场,逼人出卖自己的市场。
虽然电影中的角色都不是正常人,但影片里几个“谈判”戏依旧让人感到不陌生,将现实描绘的非常典型。
2. 还是痴迷。
继Gone Girl里的Amy,Whiplash里的Andrew,Birdman里的……所有演员?之后,Lou也昂首迈入了今年这个痴迷者的队列里。
此片中,他的痴迷在于对完美取景构图的贪婪中,在于对被自己不断重新定义的professionalism (“职业操守”) 的“坚持”中,在对于对名声和权力的追逐中。
因为剧本和演员的水平不错,我们在坚定质疑Lou的三观的同时,非常理解Lou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
我猜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写出来影评貌似是在肯定主人公,而有的人马上就指出这在思想上是不正确的!
“理解Lou这个虚拟人物、为他辩护”,和“拥护Lou、提倡Lou的行为”是不同的,就像理解《权力的游戏》里的Cersei和“Cersei是我的偶像!” 是不同的一样。
它让人享受的地方,正是人物的复杂,仅仅享受电影就足够了。
这部电影评的是R级,不是给孩子看的。
做人的大道理上,观众席里没有谁真的欠教育,若有,挽救、争论已经略迟。
说到享受电影,点到本文标题。
电影风格虽然很黑暗,但请大家在被情节、对话吸引的同时,不要忽视本片的毛骨悚然与荒诞幽默完美的结合。
比如,在Lou一开始入行,还没有什么头绪的时候,他随着警方的电讯开车到处瞎跑,连到底是什么案子都不管。
他听到有一个事故,马上高速开车过去,到达现场后急刹车,停好后车头跟坐在地上的案件当事人就差不到一米。
我当时的反应就是背脊发凉的暗叫"我凑!" 配合着发出来的笑声。
他还拿着个小数码凑到被捕人的脸前拍特写。
我觉得同《美国精神病人》一样,一旦你把它当特别黑暗的喜剧看,电影的含义不仅不会流失,你可能还会有更奇妙的体验。
不妨试试。
垃圾片
请问 好看在哪里
没拿男主角奖可惜了,但这故事意思不大,导演真是不拿两个小时当回事啊。
太可怕了,把这样一个冷血变态毫无人性的犹如黑夜里的豺狼一般的人活生生的表现出来了,Jack这么棒的表演居然还没拿到奥斯卡提名,实在想不通。
4分。
当他问老板多次提加薪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药丸了。。
神也挡不住狂热的人。那句台词真是颇得我心“我的问题不是不理解人们,而是不喜欢他们”。
呵呵。
非常不喜欢。
黑色电影 除了努力向上爬其他都三观不正
变态版的美国梦
接客的表演完全值得一个学院提名,就是一只活跃在黑夜中猎食现场影像的冷血蜥蜴,永远饥饿着,永远没有心满意足的时刻,简直就是针对如今自媒体和新闻业人群的一次巨大讽刺。不仅两小时下来情节紧张到无尿点,还有大量惹人发笑的黑色幽默。最后对着监视录影机的邪魅一笑,又见American Psycho。
什么玩意儿啊
这么黑媒体满足社会仇恨心态,本身也是下作
25-0130 - 三星半。新闻学魅力时刻~
主角活脱贾乃亮,光环全靠运气和给所有其他角色降智
2星。好看在哪儿?
媒体的道德
Wow 赞一下jake 的演技 那几段商业洗脑话术太精彩了 整个电影行云流水
主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