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空难余波

Aftermath,劫数,后果,478

主演:阿诺·施瓦辛格,玛姬·格蕾斯,斯科特·麦克纳里,凯文·席格斯,汉娜·韦尔,玛瑞安娜·克拉瓦诺,格伦·莫肖尔,马丁·唐文,拉里·苏利文,莫·麦克雷,洛根·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空难余波》剧照

空难余波 剧照 NO.1空难余波 剧照 NO.2空难余波 剧照 NO.3空难余波 剧照 NO.4空难余波 剧照 NO.5空难余波 剧照 NO.6空难余波 剧照 NO.13空难余波 剧照 NO.14空难余波 剧照 NO.15空难余波 剧照 NO.16空难余波 剧照 NO.17空难余波 剧照 NO.18空难余波 剧照 NO.19空难余波 剧照 NO.20

《空难余波》剧情介绍

《空难余波》长篇影评

 1 ) 不道歉会死人吗?

最近看了一部未上映的美国电影,名字叫做《Aftermath》,翻译成中文叫做《劫数》或者《劫后余波》。

电影讲的是一次空难给死者家属造成的PTSD,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个PTSD,导致了另外一场杀人事件。

PTSD又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学心理或者懂心理的人都知道,这里不讨论PTSD,我想讨论的是在空难死者家属遭受PTSD之后,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应对措施。

男主人公在妻儿空难之后悲痛欲绝,内心的愤怒无法宣泄,他想要找到相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要一个“对不起”。

航空公司的律师团们把赔偿协议丢给男主,告诉他这是一笔很大的赔偿款,签了,可以让他后半辈子高枕无忧,如果不签,那半毛钱都拿不到。

男主在听律师团滔滔不绝地分析利弊的时候,几次三番想要表达意见,但是都被律师团打断,最后,男主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他抓着妻儿的照片逼凑到律师们的面前,要求他们看着自己的妻儿,要求有人可以说一声“对不起”。

律师们面面相觑,目无表情。

没有任何一个人道歉。

男主甩门而去。

同时,与这次空难有直接责任的机场操作塔工作人员也饱受痛苦煎熬,由于他一时的疏忽大意,导致了撞机事件的发生,他自己也无法承受那么多人的死亡,他也在为空难自责,愧疚,恐惧,痛苦。

同时,外界的舆论也在指责他,连他家的房子都涂满“killer”“murder”等字眼。

他也是PTSD的受害者,即使定期看心理医生也没有用。

航空公司建议他换一个名字,城市,工作,家庭,重新开始。

他换了名字,城市和工作,重新开始,但是并没有感觉好转,当妻子和儿子周末来看他的时候,他说:“每天睡觉之前都会想第二天会更好的,但是第二天醒来之后感觉似乎更糟了!

”一年后,男主通过记者找到了当年操作塔的工作人员。

开门的那一瞬间,男主紧紧地盯着工作人员的眼睛,要求他看着照片里的妻儿说“对不起”。

工作人员认为自己不是坏人,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拒绝道歉,愤怒的男主将藏着的刀拔了出来,往工作人员身上捅去。

这一幕被工作人员的妻子和孩子亲眼目睹,又造成了另外一个PTSD。

十年后,男主从监狱服刑出来,被工作人员的儿子尾随,当儿子愤怒地将枪对准男主,要为父亲报仇的时候,男主说了一句:“对不起,我知道我做错了!

”那一刻,儿子泪流满面,瘫软在地上。

那么多年的愤怒,要的就是一句“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阻止了悲剧更进一步的发展。

再反观现实生活,有多少人愿意道歉,愿意为自己伤害别人而说“对不起”的?

最近和一个朋友闹矛盾,我本来没打算删他微信,可是他最后发给我的话太让我生气,除了“好自为之”,还有“希望你能放下我对你的伤害”。

拜托,你伤害了我,不道歉也就算了,还站在高高的位置来希望我,请问,你凭什么呢?

有一句歌词唱到“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说的就是这类人。

这类人不懂得道歉,因为他们太要面子,太注重和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

一旦道歉,好像就证明自己不好,软弱,无能,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好和软弱无能,所以他们不会道歉。

这类人其实又是脆弱的人,因为内心太脆弱,所以他们要假装强大,要假装强大就要努力地做好面子工夫,努力维持美好形象,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所以这类人也很累,就像电影中的操作塔工作人员,死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死都不道歉,于是,他真的死了。

不道歉真的会死人吗?

会,真的。

 2 ) 对于老诺,很不容易

其实导演就是为了一句道歉,就可以化解很多恩怨,整个故事叙述很沉闷,不是年轻人喜欢的类型,但很考验演技,老诺真的不容易,整部戏,能看出一个美国前州长在70岁的时候还是这么努力,为老诺点赞。

喜欢看惯了国内小鲜肉片子的人,当然不会给高分,这样的片子,不是人人都会有耐心看完的。

我给四颗星。

整个看完就是两点,不要咄咄逼人,要知错就认,另外,好的演员不管他曾经是什么,演好现在就对了。

 3 ) 学会认错道歉

看着州长下垂的胸肌和几乎全白的胡子不仅感叹岁月无情,看多了他演的的动作片第一次看剧情片,还是如此沉重的话题,但感觉施瓦辛格看起来还是那么像机器人。

失去了妻子和女儿以及为出生外孙的主角并不是针对任何人,他和其他很多遇难者家属一样只是希望有人能认错道歉,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空管员没有人站出来,后来导致州长迁怒于空管员的态度将其杀死,出狱后面对前来复仇的空管员的儿子说了声对不起唤起了对方的良知和恻隐之心。

对于空管员来说,我也觉得法理上他不是killer,并不应为这个事件背锅。

但是既然被牵扯进去就在情理不得不承担一定责任,就像国内正常驾驶的司机撞了乱骑电瓶车的多少也要赔点钱。

如果在面对遇难者家属前来质问时能换一个态度说句对不起,而不是一直说我不是杀人犯此事我不应该背锅,或许不会被杀。

而州长面对空管员儿子时说出了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触发了对方的良知。

可能在美国人的价值观里,你做错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否认错道歉。

 4 ) 为什么我爱慕施瓦辛格

我是一个几乎没有崇拜对象的人,每当有人期望我说出一个体现文艺青年趣味的答案时,他们都会失望而归。

没错,我能说出的名字,大概只有动作巨星阿诺·施瓦辛格了。

这种情结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滋生了出来,它起源于周末晚九点三十分的明珠电影和大人租回来的类型碟片,逐渐发展为对施瓦辛格剪报的收集。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贴着,“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来访中国”,带红领巾的小女孩为他献上一束红花。

在许多观众的心目里,施瓦辛格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男性形象,一个永远从熊熊烈火和舞台追光中走出的刚毅身影,强壮、憨直、深情又粗线条,有十足的力量。

这个狮子座的肌肉硬汉已经迎来了他的七十岁生日。

七十岁对于施瓦辛格来说意味着什么?

伴随一身肌肉,他似乎始终有着旺盛的精力。

从底层移民打拼成主流明星,从动作演员转型为加州州长,从20岁带着20块移民美国算起,施瓦辛格呼啸于影坛、政坛已经有半个世纪了。

他卸任州长之后的回归之作是2013年韩国类型片大导演金知云进军好莱坞的《背水一战》,其中,施瓦辛格饰演了一个不太新鲜的边境警长角色,简单地复健了自己的英武形象。

四年后,七十岁的他还在拍电影。

最新的作品《空难余波》改编自2002年的真实事件——于伯林根空难,即将于十月在内地上映。

乌伯林根空难轰动一时,主要事件发生在灾难之后:一位俄裔受难者家属、一位丈夫、一位父亲,远赴异乡将涉及此事故的空管员刺杀。

这位“复仇者”,就是阿诺·施瓦辛格最新饰演的角色。

根据外媒的报道与评价,这部影片文戏吃重,而且大部分是施瓦辛格的独角戏,对这位老将的考验颇大。

不过《空难余波》即使缺少了他标签式的动作戏码,其角色的性格特质也与施瓦辛格十分匹配。

今天已经不是孤胆英雄的世代了,人们或许都要忘了,活跃于越战后、911前电影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与现在的动作片常客,巨石强森、查宁塔图姆、自恋而酷爱社交的超级英雄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史泰龙形象的核心是《第一滴血》里PTSD到只剩“半边人”的越战老兵。

威声响亮到能当上州长的施瓦辛格则拥有更为复杂多面的男性形象——这显然不是《终结者1》中冷酷强硬的反派机器人,至少要接近于《终结者2》里“弃暗从明”作为未来人类领袖精神上的父亲。

施瓦辛格作为一代美国人的男性ICON,是电影研究、文化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话题。

一方面他以结实的肌肉和僵硬的表情来代表冷酷,另一方面他的角色又总是混合了失败、无奈、自嘲、对幼儿的喜爱、对女人的依顺、逼到极致时对权力和阴谋的反抗。

他的表演里包含了对美国传统硬汉如约翰韦恩的模仿,但他把硬汉演绎成了一种天赋,就像不炫耀肌肉一样不故作姿态。

人们常说,某种美是美而不自知。

健美冠军施瓦辛格的表演方式,或许是遗忘、否认、掩饰自己的肌肉和力量。

在罗杰·斯波蒂伍德的《第六日》里,他是一名普通的飞行员;在保罗·范霍文的《全面回忆》里,他因遗失了记忆误信自己的工人身份,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实谎言》里,他始终在隐瞒自己的特工职业,追求日常而平静的生活。

施瓦辛格后来拍摄了不少喜剧,也在更多的动作电影里加入了幽默的成分。

1990年并不热门的《幼儿园警探》被广泛地认为对其演艺形象有代表性作用,在这部电影里,死板的警探不得不接受了一个打入幼儿园取得信任的任务。

一个成熟的施瓦辛格式人物,通常包含了木讷呆板的原生形象学习情感这样一个过程。

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和其家庭角色、家庭故事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前文中说《空难余波》中的罗曼看起来很适合施瓦辛格的原因——这又是一个思路简单死板、对家庭深情不表、不受金钱诱惑、最终选择了以暴力复仇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特质虽然是施氏人物得以丰满的重要原因,却并不仅仅作用于情感线索和女性观众,同时,也指示着某种强硬的、封闭的理想化逻辑。

是这种逻辑(或许还有施瓦辛格杀戮时紧绷的脸部线条)使得他们尽管大开杀戒,不仅伤害敌人也误伤群众,却仍然是受到电影院中所有观众认可的英雄。

大块头施瓦辛格显然不是一个充分的演技派,能够成为一个政客可见也不是一位本色演员(本人要比他的银幕角色所看起来的那样聪明得多)。

他的形象与方式匹配着观众的期盼,而且,这样的结果是经过精密设计实现的。

正如美国影评教父罗杰·伊伯特对他的评价:施瓦辛格从不选择他所不能扮演的角色,他对于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有非常敏锐的感知。

“他不会跳出自己的区域,贸然争取一个大卫·林奇或者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的角色。

”这是他“为什么是美国电影顶级巨星”的答案之一。

在反类型、反英雄也“反施瓦辛格”的自反电影《幻影英雄》里,主角小男孩对他说,“你教我勇敢,我教你软弱”。

那时他的肌肉仍然坚硬,他不吝让我们看到硬汉显得软弱、变得软弱、对自己的力量无法控制。

而到了七十岁软弱变成现实时,他又敢于彰显自己的强硬,张扬自己的杀气,抛下日常生机只为复仇而活。

前后的反差具有相近的功能:施氏人物的杀戮不是被欲望驱使的,而是由逻辑引导的。

为了完成作为警探的职责、为了探索自己身份的秘密、为了保护孩子和爱人,为了保护背叛自己的爱人,或者是为了复仇,他不得不完成杀戮。

杀戮可能是错的,但施瓦辛格的逻辑总是比以武犯禁的侠客还要更对。

将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打通的《幻影英雄》是理解施瓦辛格的最佳通道之一,他用这部片子解构了动作片,也解构了自己。

影片开头,男孩回到学校,老师正在课堂上讲哈姆雷特的故事,“他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实际上却是最早的动作英雄之一”。

反过来看,施瓦辛格是在对我们说,他心目中的动作英雄其实如同哈姆雷特,肌肉并不重要,武功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决心和责任。

杰克·斯莱特失去电影世界虚幻庇佑之后仍然敢于“对冲”冒险,哈姆雷特在人们都以为他孱弱无力时奋起反击,而《空难余波》里的俄国“老炮儿”,在人人都以为他选择接受时,刺出了自己的一刀。

伊伯特错了,施瓦辛格不仅主动“出演”了莎士比亚的悲剧,他对于哈姆雷特,还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想,他在古稀之年,选择出演重在心灵刻画的《空难余波》,或许也是在这个日日徘徊于墓园与妻女灵魂阴阳共处的男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希冀一生的角色,一个“作为动作英雄的哈姆雷特”。

 5 ) 总有很多微妙的巧合(1)

ipad里面有10部片子,当我在飞机上用十分之一的几率挑中了它。

老样子,看到狮门,看到老诺,有点兴奋,可是看着看着,就沉闷了。

两飞机相撞的情况是用调度雷达呈现的,当飞机在雷达上消失的时候,我坐的飞机刚好穿过气流,急剧颠簸,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所以,后面老诺的悲伤,不平,无奈,我都能感同身受!

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悲痛,你根本不知道找谁去理论,也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老诺,根本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结束的,而对于那个儿子,他知道自己的悲痛源于老诺,所以他可以接受对不起。

“原谅”这个话题,我在当天晚上又看了一部,所以这是巧合1。

不建议经历过失去亲人的人去看这部片...

 6 ) 老迈的阿诺是唯一的余波

文/梦里诗书阿诺·施瓦辛格老当益壮的演技,虽然在《空难余波》中将一位痛失妻儿的复仇者演绎的淋漓尽致,但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导演编剧却并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令电影给人带来真正的思考性,平庸沉闷的叙事,使电影俨然变成了一篇加长版的新闻报道。

电影原取材于“乌伯林根空难”事件,因为管制员的疏忽,两架飞机相撞,71人因此失去了生命,这里面就包含了卡罗耶夫的妻儿,空难发生两年后,卡罗耶夫杀死了这位管制员。

电影正是根据这一事件作出了改编,而阿诺·施瓦辛格这一次在电影中所饰演的并非再是何般英雄形象,就是一位痛失妻儿的复仇者,同样电影所需要的也并非是演员有着多么强健的胸躯,更还在于对演技的苛求。

从这一点看,不得不说《空难余波》是阿诺·施瓦辛格在步入老年后一部尤为中肯的转型之作,没有动作打斗,也没有什么英雄迟暮的情怀。

在电影里,已然年逾古稀的他,让人遗忘了那过往的英雄,转而就是将一位深爱家人,并由此陷入于痛苦与无助之中的复仇老者,在生动的表现力下呼之欲出,阿诺的演技也成为了全片最大的看点,可颇为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有着真实事件为蓝本,也有着演技的作品中,《空难余波》却最终交出了一场难如人愿的答卷。

这部电影所给人的观感恰如鸡肋,在其前半段,两条主线的展开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在后段电影虽然对这一事件的很多方面有所涉猎,但最终将只是极自己限于了个体救赎谅解的格局之中,并没有去真正攫取于事件背后整个航空集团制度和人性的漠视上,且关于复仇这一过程上也只是如同蜻蜓点水般的被一带而过,这种做法使电影在深度上尚不及原有的真实事件来的深刻,平庸的执导只是空耗了题材和演技。

作为一部改编电影,《空难余波》无疑是一部完全不及格的失败之作,可好在,老迈的阿诺却依旧成为了如此庸作里唯一的“余波”。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7 ) 学会认错道歉

看着州长下垂的胸肌和几乎全白的胡子不仅感叹岁月无情,看多了他演的的动作片第一次看剧情片,还是如此沉重的话题,但感觉施瓦辛格看起来还是那么像机器人。

失去了妻子和女儿以及为出生外孙的主角并不是针对任何人,他和其他很多遇难者家属一样只是希望有人能认错道歉,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空管员没有人站出来,后来导致州长迁怒于空管员的态度将其杀死,出狱后面对前来复仇的空管员的儿子说了声对不起唤起了对方的良知和恻隐之心。

对于空管员来说,我也觉得法理上他不是killer,并不应为这个事件背锅。

但是既然被牵扯进去就在情理不得不承担一定责任,就像国内正常驾驶的司机撞了乱骑电瓶车的多少也要赔点钱。

如果在面对遇难者家属前来质问时能换一个态度说句对不起,而不是一直说我不是杀人犯此事我不应该背锅,或许不会被杀。

而州长面对空管员儿子时说出了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触发了对方的良知。

可能在美国人的价值观里,你做错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否认错道歉。

 8 ) 替罪羊

劫数,尚可。

一个制度或机构的问题往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这个人一般是一只羊,因为如果不是羊就成不了替罪羊。

片子里的空管和超售事件中的空警也许某种程度上都是这样的羊。

羊有时是很难保护自己的,想保护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听天由命。

这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悲哀。

法律从某种程度上是为大公司和大人物制定的,因为弱者无法平等地保护自己。

 9 ) 不知意图何在的一部片

不好看。

两星。

为阿诺再加一星。

对此片完全不了解,甚至连寥寥数字的剧情简介都没有看。

纯粹是吃晚餐时挑片,看到阿诺就点进去看。

看弹幕说是阿诺版《英伦追踪》,还以为会有揭开阴谋之类的情节。

(当然,弹幕干扰不舒服,几分钟后就关掉了。

)没想到在沉闷之中好久,觉得无聊,一看时间已经快60分钟,我就知道没戏,接下来片子也不会再昂扬。

全程都很压抑,不知此片的意图是什么。

激励、鼓舞、或是缅怀悼念?

能引发观众思考吗?

文艺片吗,或是纯粹的记录?

不追究真相,只聚焦两个同样苦难中的人。

事故发生后,两方都疑似精神失常,挣扎后却又能正常地过下去。

最终罗曼插脖子没想到。

片尾还加个儿子宽恕老大爷的小尾巴。

多次使用蓝天飞机轨迹进行转场,感觉重复。

 10 ) 空难余波感

本来是笨着阿诺去看这部电影的,可是电影全程么有太大的亮点。

故事情节也比较清淡,无期。

只是没想到阿诺演的平民在逝去老婆、孩子(怀有未出生的孩子)后,把全部责任归咎于当值的空管员,最后把该空管员杀死于他妻儿年前,多年后,空管员的儿子找到阿诺报仇,可能孩子本质比较善良,最后没忍心下手,此时的阿诺也意识当年的冲动。

提现中国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

结尾语:阿诺,已经离我们远去!

《空难余波》短评

只能说很一般了

6分钟前
  • 水晶
  • 还行

基于真实故事的传达却被拍成了一个冤冤相报何时了,强调煽情救赎的大型八点档。好在体量得当,一个沉浸于丧至亲之痛的中年男人,一个意外造成错误同样被错误缠绕的工作人员,在最后相遇,完成了高潮部分。只是戏外的故事或许更精彩:原型人物回到俄罗斯后被认为是英雄,瑞典却引起了不满(摘wiki)。

10分钟前
  • 基瑞尔
  • 较差

生命,总有无数种可能。意外,也是其中一种。

12分钟前
  • 神偷
  • 还行

老瓦这把年级了,也就这样了,看到了他光辉不再的老年肚皮。曾经是一身肌肉的猛男。

13分钟前
  • Lovegin
  • 推荐

对于空难发生的整体探讨几乎没有,全都着眼于两个主人公的个人生活,视野太小了。

17分钟前
  • 张博
  • 较差

要这部高清资源的可以私我

20分钟前
  • être un héro
  • 较差

故事应该还行,但电影比较失败,一是施瓦辛格太老了,二是故事没讲好。

23分钟前
  • 南安坤隐
  • 还行

既然是意外空难,遇难人员家属又只想要一个真诚的歉意,为什么航空公司和空管员就是不肯公开道歉,巨额赔偿都可以,一个简单的问候就那么难吗?

28分钟前
  • 愚亮不EMO
  • 推荐

略失望

31分钟前
  • 苏翎
  • 还行

拍的一言难尽

34分钟前
  • 出走的橙子
  • 较差

航空公司才是最大的该负责任的,惨痛的教训啊!

38分钟前
  • 艾君云
  • 推荐

事件本身就是个挺好的剧本,能让导演和编剧霍霍成这样也是真不容易啊!

39分钟前
  • ...
  • 较差

6.5分水平的电影 现在评分偏低 我中和一下 真事改编 着重人物心理历程 这件事到底怪谁 显然是航空公司管理层 他们为了节省开支 雇的人不够多 维修线路后备预案,员工培训或预警也没有 造成一人在岗 忙不过来的情况 事后拒不反思道歉 只知道用钱打发受害者 这就是资本家的世界

41分钟前
  • ≌菩提风花
  • 推荐

节奏不好。。。。不像剧情片,像纪录片

43分钟前
  • 拉美西斯
  • 较差

真实事件改编的空难电影。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88145/

47分钟前
  • 小猫小虎
  • 推荐

阿诺其实是演技派

51分钟前
  • 电饭锅
  • 还行

本来还有点气氛,老州长虽然不是感情戏高手,但是他老呀,有阅历,还是比较让人动容的,可惜的就是电影最后居然有那么巨大的落差,落入下乘。想表达什么?大公司逍遥自在?故意找特贱的演员是要让群众去造反吗?电影还是要引导人去思考的,不是单纯表现人的愚蠢。

54分钟前
  • 阿瓦达
  • 还行

第一、阿诺真的好老了,70周岁。同年的史泰隆却还在卖肉~第二、阿诺真正的第二部文戏(《一路响叮当》之类的不算)第三、导演真的功力略逊

59分钟前
  • 如风࿐
  • 还行

阿诺想演个普通人好难呐,这么壮,一直期待着他掏出一把什么枪扫射呢,这种感情深沉复杂的角色实在不是州长的强项,即使他演的已经很用力了,至于片中的其他演员,演技还不如号称没有演技的州长呢……用一个美国故事诠释了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个道理……

1小时前
  • 又见妖刀
  • 还行

在埃航出事和马航宣布终止搜救后的某一天,看了这部片子。因为空难事故,片中的所有人,都陷入一种难以走出的困境和循环中,导演在这种悲凉基调的氛围把握上做得很好,雷曼就只是想要一个道歉,过分吗?男二虽然也很可怜,但毕竟是他犯的错,在雷曼找上门时居然是那个态度,真的是自己作死。而葬送了两架飞机上百条人命的男二重新开始了生活,杀了一个人的雷曼却要锒铛入狱十年。这种对比是不是也充满了令人唏嘘的讽刺?雷曼和记者对话时说“一个道歉的人都没有”更在悲凉之余宣泄了一种无声的愤怒。最后男二儿子的复仇也切合了道歉和原谅的电影主题,是全片点睛之笔。但结尾收得有些匆忙,后半部分的人物情绪过渡处理得不够好,整体节奏也偏平庸。老诺也是尽力表演了,本来还期待老诺的动作戏,不过这样处理也不错,和成龙的英伦对决在格调上异常接近

1小时前
  • 小白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