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夜里,看完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永不妥协》,系统推送了这一部,在剧照里看到了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也就是大家说的“科恩嫂”(虽然我真的不喜欢这样称呼一个我喜欢的女演员)和理查兹·塞隆,立刻就点开了。
里面好多熟面孔,一口气看完,抱着期待来豆瓣看影评,翻了靠上的几篇,结果大失所望。
豆瓣最热的一篇影评扯了一大堆别的,看似慷慨激昂,实则拾人牙慧、苍白无力,对这部电影毛也没评,最后一句轻飘飘的“为什么不给另一边多一些尊重呢”……真心觉得作者脑袋空空,白看电影。
在那下边回复后意犹未尽,索性简短写一些自己想说的。
女主历尽艰辛承受各种压力和非议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被作者说成为什么男的不多给“另一边”的女人多些尊重呢?
啊哟,你被侮辱被损害了,坐那等着人家的恩赐?
那些人要是愿意赐给你权利就不会那样对待你了?
你还真以为人的权利是天赋的?
可真是幼稚plus,瞎扯淡!女主自己不争取那些男的会停止作恶吗?
权利是自己争取的,不是靠别人施舍的,更不是所谓的“一边为什么不多给另一边一些尊重”这种没卵用的东西。
女主在球场要请男的做她的律师,男的拒绝了,劝她辞职,再找一份新工作,忘了这一切,你还很年轻,很漂亮……女主打断他的话,说“可以找个男的养我保护我吗”,“不,我要靠自己,养活自己和我的孩子们”。
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同样遭遇的人只有女主站出来的本质原因吧,她骨子里就是个独立顽强的人,她的自我决定了她面对这种遭遇说不。
还有,性骚扰和强奸是犯罪,罪犯应该受到惩罚,对受害者鬼扯荡妇羞辱的都是怂包,是罪犯的帮凶。
我的观点非常直白。
还有人扯什么“最后不还是男人帮她赢了官司”之类调子的,这种人压根脑袋里除了男男女女性别啥的就没别的有用东西了?
律师答应接这个案子,与性别无关,与女主的顽强和律师骨子里的正直有关。
自助者,人助之,天助之。
前提是你“自助”,面对侮辱和损害,女主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抗争,逐渐地,父母、孩子、朋友、同事、其他受害者、甚至陌生人,都加入了支持她的行列。
正义也许暂时被邪恶压制,但并不孤独,也不弱小,因为正直、善良、勇敢、睿智的力量总能靠拢在一起。
纵使世事纷扰,我自初心不改,从不相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创造幸福要靠自己,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2022年5月10日 于郑州封控在家
我更喜欢直译的片名,北方风云。
电影里雄辩滔滔的法庭戏不多, 结尾是《辩护人》式的——大家都站起来做class action的原告。
导演见好就收,留下意犹未尽的观众。
女主并非如《永不妥协》里性格泼辣的选美皇后,也非《费城》里被自由与正义观念浸淫的落难律师,而是性格温顺家庭不睦的单身妈妈,她的漂亮只会使她承受更多流言蜚语。
权利受到侵犯时,诉讼于多数人都只是叶公好龙,怒火燃眉时大喇喇要告这个那个,但又最容易被任何阻碍止步。
这并非畏难、畏缩,厌诉的心理古今中外都有,无可指摘。
毕竟不是谁都玩得起这场赌博。
但也因此,女主的勇气尤为可贵。
受到性骚扰、性犯罪的侵害本就难以启齿,更何况女主所在的环境里,最该给予支持的家人、女性工友无一不反对她,舆论的压力是人所难以承受的。
最感人的是工会会议上,外干内强的父亲的转变,他站出来制止数百工友大放厥词,说出“这间屋里没有一个是我的朋友”“我的女儿是这里唯一我不以为耻的人”,还有儿子的转变,如果没有他们Amy不知能否走得下去。
暴力的触目惊心也令人惊心。
多少人对于“庸常的恶”习以为常,甚至助纣为虐, 他们只是不愿意成为少数,不愿意出头。
但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在说这些话时是否质问自己是否遇到这些事能站出来制止。
表现性犯罪的影视作品里,这部是我看过最好的。
好在描绘出了真实的世界对性犯罪受害人其实是缺乏关心的,性犯罪带来的伤害之深也是难以想象的。
每个人都有书写历史的可能,即使鲁迅眼里那些不佳的国民性依然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身上存在,我们的民族依然有勃勃生机和无限前景,这种前景的发生与我们的知识关系甚微,而在于一个个人能否真正站的起来。
我一直觉得我们在享受西方的红利,从五一劳动节到三八妇女节,共产主义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这一件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个前仆后继争取来的,就像星星之火一样,到了遥远的东方亦可燎原,我们知道劳动法,也写进了宪法,可仍然有很多企业并没有遵守,这是为什么?
路前人已经踏了出来,可走不走如何走,在于自己的选择,我感慨新中国成立后从上到下的那股劲,就像刚成年的年轻人一样,热血正直,无论男女,我们推崇英雄,讲牺牲奉献,就像雷锋那样,那是发自真心的做好人好事,这恰恰是我们走了几十年的路后,现在所欠缺的,以前我们虽然穷,但有勇气与敌人拼命,可现在我们富了,却失去了纯粹的精神力,就像我们的足球一样,陷入了钱的漩涡里。
当讲究牺牲奉献,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人成为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异类,到底是这个人病了,还是这个社会病了?
长此以往下去,这样的社会只会病入膏肓。
当女孩被男人群殴,却没人敢去上前帮忙的唐山事件,这样的事只会更多。
而我们丢失了血性,丢失了正义,丢失了我们解放新中国打赢朝鲜战争找回的民族气节。
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像电影中的人,站出来,改变他,哪怕是一点,哪怕是一步。
前人只能给我们打个样,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只有自己去争取。
有点儿沉闷有点儿压抑的电影。
全美第一桩集体性骚扰案胜诉的事情改编的,背景是明尼苏达煤矿,大雪纷飞的北国。
事情本身大过电影,所以不是很好看。
只是演员的阵容太吓人了啊,奥斯卡影后就出动了老中青三个:查理兹•塞隆,弗朗西丝•麦克多蒙德(著名的科恩太太,Fargo那个大肚子女悍警!
)和茜茜•斯派塞克(她演过矿工的女儿,这次是矿工的老婆)。
男演员有天生杀人狂伍迪•哈里森,再加上硬汉西恩•宾。
可惜都是不太鲜明的角色,完全浪费了。
估计这片酬就直接达到A级电影的水准了。
查理兹•塞隆扮丑扮出了甜头,这次的策略是不怎么洗脸,又是奔奥斯卡去的意思,不过本片金球已经失手了,查理兹•塞隆英国研究院的表演奖也没拿到。
导演Niki Caro更应该生气,提名一大堆,啥也没得着。
这位新西兰年轻女导演的成名作是一部反映毛利人原住生活的电影,说起毛利人就来气,俺们一客户一没主意就叫我们拿毛利人做个广告,干利娘!
毛利人知道什么是方便面吗???
唯一感动的一幕:当爸爸的出来挺女儿的时候,美国矿工,讲话比咱们矿长还有水平!
而且人家那里也没啥矿难。
利用闲暇时间把《北方风云》追完了。
看完后,果断给了10分满分评。
这里就无需赘述演员们的高超演技了,无论主角配角,都是高水准出演。
在此只想引用影片中的一段对白。
乔西对儿子说“有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你在我身体里动了…就像一只小小的蝴蝶,在我周围飞舞,而一瞬间,我意识到,我明白了,我明白你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宝贝,我们将生活在一起,只有咱们俩,而我永远是你的妈妈…”一开始不明白,是什么勇气让乔西愿意去面对这一切压力,当我看到上面那段对白时,我才恍然大悟。
为母则刚。
他能够自己忍受委屈,但不能看着孩子因为她而被误解。
她能够一次又一次被欺负,但不能让孩子认为她就是个软弱的妈妈。
更不能因为妈妈的软弱,而认为生活就是如此。
其实乔西也不知道结果到底如何,但是她知道她只有勇敢地站出来,去面对,去坚持,唯独只有如此,然后等待最后花开……
整部电影只有最后有人站出来的那一小段才让人缓一口气。
作为一名观众,从头到尾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绪,真的是太难过了。
虽然是胜诉了,但始终无法发泄出那么多的负面情绪,然后电影结束了,留给我的还是那些让人历历在目的画面。
也许现实是更加残酷的,也许电影还没有完全揭露事实,单光看完电影,我都觉得怒不可遏。
资本家一开始上来嘘寒问暖,可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无动于衷,那些工人不敢站出来情有可原,但还是无法想象,尤其是女同事们,自己受到的凌辱,还能忍气吞声,刷新了我的底线。
那些女工人如果只是以“活着”为由,我认为这并不能算“活着”,一份工作要受如此委曲,和死了没有区别。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表达女权,还表达了如何做一个人,母亲对儿子的爱,才是女主的动力。
使我眼眶红润的不是那些人在法庭上最后站出来,而是母亲对儿子那无条件的爱。
看完总觉得这部片子诉求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太多,而导致失去了让人能够印象深刻的闪光点。
虽然从头至尾,都是在双线讲述故事,而贯穿始终的性骚扰法庭审理,也试图在把万法归一点,可性骚扰,社会歧视,家庭暴力,母子代沟,很多很多的问题都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想要说的清楚明白,说得透彻,可在我这却枝节显得过于庞大,无法理清。
这或许和我自己的喜好有关。
故事本身的多重社会意义,以及所涉及到的各种社会问题,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难驾驭性。
女主角塞隆尽管因为此片,让人觉得她想再度以扮丑博得奖项,可我仍然觉得她将这样的一个女人饰演的较到位。
马丁·路德·金说过,“这世界上最大的危险,莫过于真诚的无知和认真的愚蠢。
”最可怕的不是人心的恶,而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作恶。
开头芭比娃娃那俩镜头简直有定调的感觉,矿里的女性不就是那个芭比娃娃吗,用力梳的头发,扯下的衣服。
当然,母题还是加油站外那车上的鹿的尸体,后来在律师和好朋友谈话的那个挂满鹿头标本的酒吧也直接点题了,羊群在一起才安全,所以只有作为群体的集体反抗才能起作用。
所以,当女主众叛亲离的时候,那是比性侵更可怕的事情。
大家明知道对错,却因为不想惹来麻烦而安于现状,受害者则是再三地容忍。
我觉得改编得挺好的,真实事件是十五人团结一致地集体控诉,主角设计得特别好,相貌出众,同在矿上工作的父亲,经历家暴的单亲妈妈,以及最关键的十六岁被性侵怀孕。
与父亲的冲突最感人,一开始最心疼的是乔被家暴,父亲却认为她“又和别的男人搞上了”。
到最后在工会走到讲台上说,“这里不让我感到羞辱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女儿”。
法庭上知道当年是老师强奸了女儿,冲上去打那个强奸犯那下,真的是。
喜欢电影从一开始就法庭和回忆交织,特别是回忆强奸的那段,观众看到了之前被强奸的画面,接着是法庭上的鸦雀无声,众人仿佛我们亲眼看到了那段惨痛的经历,当然也包括冷血的对面的女律师。
质问博比那段很有感觉,你为什么不去帮他,当然不清楚现实法庭是不是也允许这样还拿冰球的比喻做审问。
冰球的结合也不错,虽然刚才说的那个比喻略为生硬。
妈妈那段她不过是怀了一个孩子,她又没有去抢劫银行。
女性真的遭受了太多太多的歧视,最难过的是,大部分女性本身竟也把这些歧视当做是自己做得不好,是自己的过错。
如何让因为害怕而保持沉默的众人站起来,把装睡的人们叫醒,我认为是这个电影的主题。
有时候甚至觉得最大的阻力不是欺负女人的男人,而是同被欺负的女人,她们不愿发声不止,还不希望别人出头,因为那样mess up了她们的生活。
所以当最后大部分人愿意站起来的那刻,前面经历的任何磨难,这一刻好像都值了。
还有很多人以为强奸才算性侵,真希望能科普教育一下男人和女人,别再做性侵的施害者和受害者。
曾经看过一篇赛隆的采访,提到为什么去演这么一个上诉性骚扰的矿场女工。
她说,她从来没觉得自己的美貌可以带来什么优势,但看了这样的剧本,到了那样的地方,发现女人其实无论如何都是不安全的。
而且,当她知道导演也是女性时,她答应了。
电影一层层揭露,你才发现,一个为争取女工平等地位的美丽单身母亲,她早已是这个男权社会的被害者,她不是不能忍受,而是忍受也有尽头。
人言可畏。
亦是这部电影里让人熟稔的氛围。
当法庭上的辩论终于残忍地剥开她16岁生下第一个孩子的真相时,所有人都被打动了。
这虽然是戏里戏外都可以让人落泪的场景,但往深里去想,也有荒谬之处————为什么一定要等女人和盘托出自己被强奸的真相,才会解除他人心中的怀疑?
为什么一定要在伤口上洒盐,才能让人们付出信任?
这是让我感到很不舒服的地方,当然,不是电影的错,而是电影反映的真实的错。
俯视的镜头下,矿场是一个无趣、庞大、肮脏的地方。
女人遭到的骚扰表面看来都不过是些黄色玩笑。
但关键在于,大家认为这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所以这个女人的反抗必定是艰难的——她要和众所周知的“平常”事做斗争。
不错的电影。
超坚强的女性!
坚定!
勇敢!
可怕的社会舆论压死人,女主不幸被高中老师强奸,本来就是受害者,可是她被骂成婊子,社会舆论对她的伤害更加无法磨灭!
哪怕父亲都不支持她!
都认为她是麻烦的制造者!
她没有屈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去矿场工作,饱受欺凌,被男性明目张胆的欺负,不能自由上厕所,男人在墙壁上写满骂人的脏话,在女工的餐盒里放性玩具,在更衣柜里放精液,在女性进入移动厕所之后,无耻的大男人门猛烈晃动厕所直到把厕所晃倒,污秽之物浸透女主全身…女主去找老板说理,可是却被要求辞职,甚至其他女工都认为她自讨苦吃,她们不相信她们的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被欺负的状况能够被改变,甚至因为女主的反抗带来了男人火力更旺盛的攻击,女人们也怨恨女主,甚至自己的儿子相信了别人散布的的关于母亲是行为不检点的荡妇这样的言论因此憎恨母亲 女主孤立无援 可是依然去起诉公司 那种坚强和坚定真的太难得的 而且她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消化自己的情绪 自己的悲惨经历没有愈合的伤口还要被当众撕扯 然后找律师找证人支持自己 一个弱小的女人真的好坚强 女人啊一定要坚强 即便整个世界遗弃你 也不能放弃自己 放弃希望 外界的极度不公平的舆论 对你的说三道四 不要care!
随便看了中间几集,惊天无脑烂
都说男人能顶半边天 所以 我打算娶两个老公
挺好的
套路剧
算不上抗日神剧,想给个五分吧。在我家的电视文化就是我爸看神剧全家人跟着。这剧里每一个角色都有点蠢,最常见的戏码是葫芦娃救爷爷。我不禁一次说,算了,为了这剧能拍下去,他只能这么演啊…
一部展现护国战争、张勋复辟、曹锟贿选、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变、北伐战争的全景史诗,一部北洋军阀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赵博生(雷震子原型)的感人革命成长经历,也是我本人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
完全降智商啊喂,绝绝对对的失败范例好吗,主角完全没有智商好吗……或许唯一可看的是服装?
冯远征是被骗来的吗?
不正经
就不能自己起个名吗
哎……抗日神剧哦
随便看了几眼。女二(是叫百合吗?)的台词和演技真的太尴尬了。完全不像一个大夫。
忒磨叽
气到我老婆了
刚刚才看了一点点。。抢红旗那里,好瓜哦。一点军人气魄都没有,就像一群追名逐利的人。
勉强可以2星吧
喜欢。好看。有惊无险。
起个名好难?
于震现在真是抗日神剧代名词啊
这个名字,真侮辱我心目中的西部片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