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搬家,从北京到广州,临行整理出几百张电影DVD,挑了一些感觉不错的带回来看,就有如上一张。
之前没有看过关于此片子的影评或是片断,对导演的名字也不熟悉,只是看DVD封套上的简介说是以Kurt Cobain为原型创作的片子,就理所当然地拿回来观瞻了。
想象中片子应该是情节性的,而并非如此“文艺”,各种未经处理过的自然的声响瀑布、燃柴、步履或是呼吸,男主人公如同被某种力量附体后若意识含混的自言自语或喃喃低唱,疑似异装癖的女装打扮及忽然因思绪凝滞或断档而僵化停滞的动作,还有在大而漂亮的别墅出现对比强烈的肮脏不堪的厨房,永远简单的速食食品及双性恋的乐队成员,在从戒毒所跑出来的前提下与对摇滚乐的疯狂信仰叠加成令这些事件可成立的支撑因素。
所有的一切明晰的充斥了文艺电影的气息,在男主人公饮弹自杀后灵魂忽然赤裸着从躯体上站起轻松跳跃的翻过栅栏的镜头更可以归属于已经并不陌生的“新鲜词”--意识流或是直接说成升华为对真正超脱凡尘俗世肉身束缚的自由主义中,当你说出这样的想法时肯定不会被你的朋友耻笑,如果他们也看过,他们会认可你。
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乐队排练散去后,男主人公一个人拿着吉他坐在安静下来的乐器堆中,座在角落投入淋漓的演唱一首歌曲,尽管那音色与Kurt Cobain相去甚远,但此段落演唱此歌在片中足以称为经典。
我想DVD介绍上写的导演不肯明示原型为Kurt Cobain,而且想要反映任何一个无法面对自己的痛苦的人类族群,这想法似乎过于主观,每个人的痛苦该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这才符合人性。
而刚刚去百度了一下搜索结果显示这是一部被很多冲着对Kurt Cobain的关注而来欣赏影片,但这些人多半会觉得失望。
不要失望,那个用颤抖的手摆弄食物和吊带裙的男人,本就不是Kurt Cobain,而Kurt Cobain临行前的日子究竟是在做什么,想什么,世人永远不会知道,我乐意这样认为。
范•桑特(Gus Van Sant)在这部影片里试图展现Kurt自杀前最后几天的心理状态。
看来他喜欢给自己出难题,咬着笔尖冷静地分析,然后不慌不忙的把结果讲出来。
他就是这样成功的导演了《大象》,冷静的长镜头跟拍和看似安静的影像中蕴含的张力使得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极其不简单。
布莱克从戒毒所跑出来,自言自语着“I can’t do anything”,回到这个令他无法适应的世界,他已经无法与他们进行沟通,即便他才华横溢,他试着逃避,痛苦只能随着音乐宣泄出来。
Michael pitt 的音乐很棒,《梦想家》的配乐里也有他的一首《hey,joe》,唱腔的确很像柯本。
范•桑特的叙事结构很特别,即对于同一个事件他会利用几个不同的视点来表现,不过这不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事件的重复,而是一种解构、一种裂变,它利用了多个人物(摄像机)的视点(pov)来尽量完整、全面、立体的表现事件本身,在此基础之上,在这个看似重复的事件之上,我们会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这使我们冷静起来,就像是在转着圈打量博物馆里的艺术品。
这时,电影的时间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完整的立方体。
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空间关系之间的前后对比,让我有了一种新的奇妙的体验和发现。
立体主义绘画理性的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主张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
我不知道能不能把范•桑特的这种处理方法说成是时间的立体主义或者影像的结构主义,不过二者确实有相似之处。
看大象的时候发现导演挺能玩形式,还说的过去。
再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却像是一个留级生在第二年的同一个老师的同一堂课上听到了同一个冷笑话一样全身不舒服,你大象那么多角度拍好几遍还可以让人理解,科本这么拍是为什么呢,拖延时间?
完全是形式大于内容。
电影拍的不像科本,演员长的不像以至于只能戴墨镜出现,为什么戴墨镜?
看看那眼神都觉得恶心。
片子不是给歌迷看的,更多应该是给导演的粉丝看的。
科本在电影里只是被导演利用了,导演在用自己的“形式”拍一部被标上了Gus Van Sant商标的电影,仅此而已。
文 / Annihilator全文约18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早上下小雨,忘了带伞。
从地铁口到打工的地方有两公里,不幸在最后一个路口碰上红灯。
我又想起了《最后的日子》。
天气转凉的时节,记忆的下水道里很容易随便浮上来些什么东西。
尤其是当你不得不忍耐空气里飞舞的雨丝。
无论如何,这不是一部心情好的时候会想起的电影。
从《夜深沉,爱难吟》中晃动闪烁的黑白影像开始,格斯·范·桑特的电影便一部比一部加倍地悲恸。
几乎每一部的结尾都有谁死去了,其他人背负着死亡的重量继续活着:墨西哥偷渡者和杂货店老板;两个家庭背景悬殊的男妓;迷失在沙漠中的旅游者;一群高中生;音乐人和他的朋友们……你或许已经发现,范·桑特的电影总是建立在如此简单淳朴的元素之上,尝试用语言概括只会显得它们相当白痴。
但没关系,它们本来也不是喜欢说话的那种电影。
如果电影可以是一首音乐,那么《最后的日子》大概是和弦的间隙中那些沉默的休止符,一些标志着断裂与空缺的黑点,永远无法为符号所捕获。
Last Days (2005)你只能去看。
苍白的绿,幽深的蓝,火焰挑衅着大片黑暗,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的划痕,新鲜空气一样朦胧的室温,年轻人们泛着光的脸庞。
你只能去听。
那些无意义的只言片语,那些不成文字的呢喃,叹息和哽咽,溪流与风的嗓音,不断盘旋的钟声(是内心的声音吗?
),两三首歌曲——嘶哑的,混杂着琴弦的崩裂和不知何处飘来的噪音。
如果我向你描述一个漫长的固定镜头,他蜷缩在角落的鼓架之间,垂下来的头发遮住了表情;如果我向你描述夜里在焦外融化的一盏灯,一张赘着婴儿肥的沧桑的面容;如果我向你描述,车窗像银幕一样反射着全部的天空——就像在阿巴斯《如沐爱河》中所见的那样——你真的能听懂吗?
不,只有自己去经历它,去浸入到影像表层那丰富的知觉纹理之中,在那里,所有的声与光都像电影的小小触角,撩拨人们的心绪。
Last Days (2005)不可能通过任何种类的文字(简介、剧本、影评……)来间接地触达范·桑特的电影;难道真的如那些评委或评论家所说,《大象》的美丽是因为它——实际上并不精湛,甚至有些刻意——的叙事结构?
或者是因为它的长镜头调度?
是因为它改编自真实事件(“死亡三部曲”都改编自真实的死亡),有一个沉痛而尖锐的主题?
一遍又一遍穿过校园的走廊,视角之间奇异的复沓和缀连,完全超验的时空,多余的、幽灵般的人物,对一次死亡事件的埋葬与追悼……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一帧一帧地翻阅他的电影也不会有任何意义:影像必须流动起来,流动为每秒二十四帧的时间,绵延的、正在逝去的时间。
渐渐地,眼睛适应了黑暗,然后我们见证了《盖瑞》中奇迹般的日出;这里的奇迹是德莱叶意义上的奇迹,时间的奇迹。
那些环绕人物旋转的镜头,均匀滑过的推轨,漂浮着的跟拍,是时间在影像上留下的刻度吗?
不是侯孝贤的时间,也不是塔可夫斯基的时间,更不是贝拉·塔尔的时间——不!
不是那种威严凝重的、昭示着历史与命运的时间“洪流”,在寡言的人物和被动的观众身上轰隆驶过——而是阿彼察邦的时间,从山洞的一头淌到另一头的涓涓细流的时间,让情感和思绪得以休憩的时间。
Gerry (2002)范·桑特没有阿彼察邦那样冷静,他总是一个坚定的抒情者:草地上的月光,峡谷中的镜中镜,暗室里的地下丝绒,有时不免过于感伤乃至滥俗。
但,当摄影机以这样一种谦逊的方式,这样一种满怀歉意的方式,在人物身侧徘徊流连,如何能不被打动呢?
《盖瑞》光泽饱满、晶莹剔透,《大象》的场面调度几乎炫技,《最后的日子》却纤细而脆弱,并且它不吝于和我们分享这种脆弱,人物的脆弱,电影自身的脆弱:几次奇怪的倒叙是恍惚间的出神,过曝的窗让摄影机患上了光敏症,最后它闭上了眼睛不忍再看,直到电影与它的人物一同分崩离析。
范·桑特将死亡的那一刻留给了不可见的深夜;但在死亡之后,白天的公路上,朋友们并排坐在汽车后座,他们眼里闪烁着泪光……唉,该如何形容呢?
影像在抽泣着,它的细绒随着一呼一吸而微微震颤。
Last Days (2005)三年多前,在学校走廊深处的房间里,我独自看了《大象》,被深深震撼。
那是我第一次看范·桑特的电影。
自那以后,每次重看《大象》,学校的走廊和电影中的走廊就变得越发相似起来,无法分清:我喜爱是因为怀念,或者我怀念是因为喜爱?
有些电影就是这样,你重看了太多次,以至于理性的判断从根本上不再可能;它已经成为了你的朋友。
至于《最后的日子》……我只能说,过去一年里,有几次完全绝望的时刻,我重新打开了它;我没有一次看完它。
在每一次观看中——以某种我目前还没能完全明白的机制——它的一部分代替我死去了,余下的部分则将我治愈。
评分表
往期推荐专访 | 刘伽茵谈《不虚此行》:“我和这个故事完全站在一起”圆桌 | 2023威尼斯补课·第2期: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缅因州的贝尔法斯特》评论翻译 | 论想象力
若干年前,汉娜阿伦特评价本雅明说,只有彻底的失败者才能够理解本雅明。
和卡夫卡一样,他们的思想或许只有通过某种机缘才能在跨越时空之后在现代社会和你产生共鸣。
范桑特的《last days》就是试图营造这么一种机缘或者是说一种情绪。
在逼仄的寓所里,卡本退去了昔日的光荣和商业上营造的光环,在这里他是孤独的象征。
在范桑特的电影语言里,长镜头特有的魅力就在于此。
放了整一年.终于还是把它从我快爆的硬盘里揪出来看了..Gus Van Sant我不多说了.不爱听什么人给贴上"小众"的标签.没劲.就是觉得挺好的挺冷静的镜头.没了.还是说Last Days吧..其实.这也不是真的Kurt Cobain.也不是要说摇滚歌手.跟Nirvana也没甚大关系.它就是拍了一个人.他死了.就是这么简单.Michael Pitt这个瘦子.几天没洗脸,穿的乱七八糟,架着个肩膀,一副嗑药嗑到快死的德行.他嘟嘟囔囔的说些没逻辑的语言.他不要见人,像幻想自己会见光死的神经病.就在拨拉着吉他哼哼着唱歌的时候貌似活过来那么一会.一个半小时的死亡过程.Black死的也算漫长了.看他这么死着一直也没什么太大感觉.反而是他唱歌时候活过来那么一小会让我突然很难过.琴弦也断了.他赤身裸体的离开了他的身体.还有没有在没头脑的嘟嘟囔囔..电视上放着他死掉的消息.挺官方的话.他的身体就躺在那小房子里.独自的.没给人什么准备的.好像倒也不是很凄凉.电视新闻在继续.那些几乎忘掉了他的人们得知他的死讯.他似乎又活了..我在想.死这个过程要用掉多长时间.要是有一天认识自己的人都死掉了.也就跟自己死了没什么差别了吧.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了.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参照我还活着.又或者哪一天脑子哪里的血管爆掉了.傻了.得到拥抱也不再感觉到温暖.那也就是死去了吧.剩下的也不能算是活着.就是慢慢等着在这个死以后再彻底的死一次.我突然想.Black说的没头脑的话他自己听得懂的吧?嗯..好像也说不准.像这样迷迷糊糊的死掉了好像也没什么不好.和死比起来.见人才更让他觉得慌张.大概没想过也没来得及害怕.死就来了.确实也没什么不好.在Michael Pitt的无辜脸上我什么也没看到.就好象他没活过.也没有即将要死去.算了.就扯这些吧.已经挺扯的了..
初中的时候很爱看电影画报,俊男美女,注意到力弗·菲尼克斯,年轻、帅气、阳光。
后来终于看到他参与拍摄的影片《我和我的爱达荷》,可他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报上说他死于毒品。
导演范·桑特说:“我觉得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别的事情可能让他们压抑不已。
毒品是一个让他们释放的工具,而不是他们死亡的原因。
”《最后的日子》是范·桑特对这些朋友的纪念。
主角的原形选择了涅磐乐队的主唱科特·柯本。
死前的几天会做什么呢?
自己回答是看书、看朋友、看亲人。
问题是除非自裁,否则很难知道自己将结束于哪一天,也就很难安排好这之前的时光了。
同样,科特·柯本必须在这部影片的结尾死去已是事实,最后的日子如何过去除了他又有谁知晓?
一个人死了,带走了一个世界,从此留下一个谜。
任何人都是。
“对于一个曾经辉煌,在生命的后半程却迷失了自我的人来说,他最后的日子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仅仅是时间在流逝。
”我倒觉得,不单单是他们,而是我们大家,最终都将臣服于时间的权力,苟延残喘,看着自己流失。
我的回答是幼稚的。
如何表达时间呢?
或者只表达时间呢?
导演使用了一连串的长镜头,演员们都在即兴表演,主角只是喃喃自语,全片没有情节,全片不时的重复,甚至作长时间停留。
戈达尔说:“每个镜头都是关乎道德的”。
主人公不停的走,风景很美,内心很空,“接受还是返回的旅途?
”“老脸死了!
”他不停的呻吟,逃避一切现实中的人、生活,他需要的“死亡”在剧终被找到。
“生命是一次没有人能活着出去的冒险。
”最后的日子,电话还会响起,钟声还会响起,自己的退去,一切还在照常运转,一切的生命,退去,还有万物在运转,还有出生和死亡。
再问我死前的几天会做什么?
我想我不知道。
《Last Days》。
1最后导演安排了布莱克的灵魂从那后面的围栏爬了上去。
是解脱了在他的看法里。
甚至这些明星的吸毒,范·桑特给与了理解,在突然面对一个明星如此受到的关注而产生的压力,他们用吸毒来寻找这样的解脱。
多少仍保留了《大象》的痕迹。
立体主义拍摄法,半记录片式,长长的甚至沉闷的镜头。
这次干脆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个场景,甚至不惜在镜头上的重叠。
感觉这是很奇妙的拍法。
几乎是忘记了作为主演的麦克尓·皮特同样是《梦想家》里的主演。
也许是除了头发其他根本没一点相像原因,他的镜头并不是那么令人高兴。
在演几乎崩溃了的科本,其实更像是愚蠢地生硬地模仿。
2而我们在屏幕前一个半小时地沉闷,我想这几乎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最后一天,我只看到伟大的摇滚手的模糊自语,穿上裙子,撕下吉他上的一根琴弦。
我们的苍白的,在这片影片不耐烦的长镜头里。
可能的话,生活多些神经质,活得就像电影里的一样。
因为我们忍受不了这么多无聊的日子。
3结尾的时候,他的朋友因为布莱克的死亡,觉得该是离开那地方。
车上的时候,后座的一个人轻轻地拨着吉他,轻情荡荡地,不说一句话,仿佛穿透了阴霾地天空底下地沉重。
毕竟,是一个人死了,毕竟是一伟大地灵魂死了。
描绘柯本的电影很少,这是我知道的仅有的一部,并且它并不是完全的讲述柯本本人,只是由柯本作为这部电影的灵感。
可以说,这片子看完之后,每一个观者都能感受到电影里散发出来的绝望气息。
电影里的主人公带着不断的喃喃自语,他在森林里走来走去,在河边独坐。
偶尔朋友们站在他身边他几乎熟视无睹,有时会突然的崩溃。
片子里的音乐都很好听,电影里的主人公最后自杀的镜头是缺失的,但是依然在结尾为观众带来了自杀后的虚空和无助感。
end
DOK.Fest Mü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