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我是看过好几遍才来写影评的,至于为什么当初没有第一时间写下感受我也不记得了(废话连篇),不过这样正好可以让我多看几遍这部电影,然后把注意力从剧情上聚焦到对Sigourney Weaver扮演的女主角上。
我多么希望Sigourney Weaver是我的妈妈,倒不是我的母亲不好,主要是我太太太(两个太容易引起误会)喜欢Sigourney Weaver这位伟大的女演员了,尤其是她悲伤的时候的表情,总是带着迷茫而坚强,让人着迷。
从alien系列认识这位女演员后,我以为她属于那种一票演员,但是搜索之后发现她还是拥有相当多的出色的作品的,不过对于我这个alien迷来说,Sigourney把她毕生的“精华”都献给了alien系列尤为值得敬佩。
啰嗦完了Sigourney Weaver,回归正题。
对现在社会同志生存现状的冲击主要来及几个方面,来自家庭的,来自社会的,来自社会这个范围较广,这其中包括交际圈,传统观念西方社会还有宗教信仰的,等等非常复杂。
prayers for boddy则是一部正面的着重表现家庭对同志的影响的电影,在国内的我们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排斥主要来自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传宗接代”的重要性已经变成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在国外宗教对于同性恋的排斥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同性恋问题基督教内部也有不同的观点,关键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宗教文案中的话语。
当然宗教对于同性恋的排斥不是简单的如何解释圣经的问题,就像片中所表现的,女主角说上帝不会宽恕她的儿子,其实是她自己无法宽恕她的儿子。
人们对于同性恋的误解归根到底是一个自我认识世界的程度问题,这一点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什么样的背景下都是一样的。
只有剥离了社会不正确文化在你身上的蚕茧也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我看到有些朋友的评论,我觉得说的很好,在信仰这个大前提下女主人公所表现得自我反省精神是本片最精彩的地方,无论你有多么崇高的信仰,你都是一个人,你需要遵循人本身的喜恶,信仰的教条永远是冰冷的,刻板的,而人的感情确实多样的丰富的。
用呆板的教条来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是非是非常不客观的。
当片中女主角真正可以站在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她儿子的问题是她的一切关于宗教的困惑就都烟消云散了。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save me,那部电影和这一部prayers for bobby有十分相似的地方,不过两位母亲却走了不同的道路,还有另一部德国的电影叫all you need is love则是用一种相对诙谐的手法来表达相似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后再次表达我对Mrs Weaver的敬意。
谢谢这部电影。
我是gay吗?
不,我不是。
但我是bi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就是一种折磨!
我蜷缩在椅子上,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他所受的艰辛和痛苦就好象也击打着我的心窝,让我疼得真真切切,我惊恐不已。
我觉得自杀的那个也是我!
那个叫Bobby的,留着泪的,绝望无助的男孩也是我!
同性恋和双性恋为什么怕出柜呢,因为他们怕他们的家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们了,出柜失败的代价是失去家人,失去爱。
任何时候,没有家人的支持,谁都会变得脆弱,何况gay。
有个故事我一直和朋友当笑话说,那是关于我妈妈的。
我妈妈从小就爱打听我的异性朋友的情况,她总是问,你有男朋友不?
记得是高中的时候,早上,我神智不清的吃着早饭,准备去学校,妈妈在厨房和我闲聊琐碎,突然就讲到了交男朋友的问题。
她问:“你现在有男朋友不?
”我觉得不耐烦:“没有。
”她说“交男朋友没什么关系的,你朋友那么多,我不相信你没有,不影响学习就行了。
你有男朋友不?
”“没有!
我说了。
”“说说又没关系,我不介意的,你有男朋友不?
”不知道是被惹恼了,还是当时脑子不清楚,我说:“我没男朋友,女朋友倒是交过两个了。
”她当时背对着我,我等着她的反应,没有多想,她沉默了片刻。
“女朋友……那没,没什么,你有男朋友不?
”@#¥%&×+|……其实,这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
她为什么会跳开这个话题呢。
因为她无法承受它。
我们都没有准备好,于是它被忽略了。
也许,她对于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在承认自己女儿的不同后,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地爱我。
我知道她是这么想的。
我对我的家人没有信心,就像他们对自己一样。
他们是传统的中国父母,他们的承受底线很低。
在成长过程里的种种冲突中,我绝望地发现,也许这么说太重了,但这是事实——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记得queer as folk里Justin的父亲么)他们现在爱的及将来继续爱的,是他们希望我变成的那个人。
每当我违背他们的意愿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这么一句话,“我对你很失望,你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句话可不是轻飘飘的,它是千斤重石,它能压得我不能动弹,它像是一张判决书,判我不可反驳的罪,毫无理由,却斩钉截铁,就像Bobby的母亲引用的圣经上的语句一样。
我什么都做不了,在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后,我意识到我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观念,那太根深蒂固了,就像Bobby不可能通过口头的沟通来改变母亲近乎迷信的信仰。
于是,很多时候,我苟延残喘,遵循着父母的意愿,装成一个乖孩子,优秀的孩子,因为我害怕失去最亲的人的爱,我只是个小孩,除了这个,我还能拥有什么呢。
然而,我常常还是会被指责成,有主见的,想法奇怪的叛逆孩子。
现在,我长大了,回望过去,我只能苦笑两声,但是,我仍旧在父母的阴影之下生活着。
作为一个成人,我不能不顾及老父母的所谓感受,所有伤害他们感情的行为,我想,都会被定义成自私的,不孝顺的行为。
有时想想,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真可笑。
有些人总说,中国的父母是最为子女尽心尽力的,但这样的爱也是扭曲的,恐怖的。
这种病态的感情模式,在普通情况下也许不会暴露出它的问题,但是,只要子女稍有“差错”,就会给全家带来感情上严重的伤害。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gay会去结婚?
这种可怜的情境都是环境造成的。
我们对亲人的爱都“跑偏”了。
我是bi,和异性结婚的机会也很大,也许这个秘密永远都不会被捅破了。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振作起来,学着做一个不孝顺的孩子,正真为自己活一次,也许,当我遇到一个值得我去抗争的同性爱人时吧。
到那时,也许理解和宽恕什么的对我来说都是废话,我不需要巨大牺牲换来的理解,那对谁都不受用。
无知和歧视犯下的罪,再也不用由我来承担。
所以,爸爸妈妈,祈祷我不会遇到那个她,不然,你们只能原谅我的不孝顺和自私了。
我的命是我的,我不会蠢到去自杀。
已经很少有什么电影会让我不能自己地流泪。
而下午看的一部《Prayers for Bobby》却让我要极力抑制着才能不在寝室放肆地哭一场,但仍任泪水洗面。
在由真人真事改变的《天佑鲍比》中,是Bobby之死,才深深唤醒了母亲Mary的。
无限悔恨的母亲开始意识到,原来错的不是Bobby而是她自己。
她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小Bobby从来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只是她从未正视罢了。
与其简单地把本片归为“同志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很好的伦理片。
片中围绕《圣经》中有关“同性恋之罪”见解的探讨变相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同志维权事业的艰辛历程。
大部分深信“传统”基督教义的人(正如母亲Mary)都无法接受子女是同志的现实,他们认为“同性恋”的罪是无可赦的并终将下到地狱。
甚至是Bobby的死亡,也这份“信仰”脱不开干系——他无法得到母亲的认同,觉得自己是无可赦的,他愧疚痛苦无助迷茫而最终绝望地放弃了一切。
正如那位牧师所言:迷信与信仰的缺失一样恐怖。
片中多位父母关于自己同志子女的态度,都与“前一个”Mary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David的父母对待儿子David与Bobby恋爱关系的从容与坦然,更为Bobby之死添加了一份悲哀惋惜。
不禁让人感慨,因为这样的错误而导致出悲剧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啊!
而Mary在与那位为同志维权的牧师探讨关于“同性恋之罪”的解释后、在于PFLAG小组中听到其他父母们分享关于自己同性恋子女的观念的转变后、在自己对Bobby之死的深切反思后,由最初对同志人群充满抵制厌恶到将其后半身投入于同志维权事业中的这一转变,更是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人对于“同志”这一敏感话题的观念的转变过程。
旧金山的同志游行上,Mary在人群中看到了她的小“Bobby”,她走过去紧紧拥抱他,然后离开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坚强的母亲。
这个镜头,真的真的深深把我触动,如那个眼眶湿润而面带微笑的小“Bobby”一样,我混着泪与微笑为这个母亲致以敬意与祝福。
我知道,她把所有这些需要爱与拥抱的孩子都当做了她心爱的Bobby。
片末是一张现实中的Mary的照片,满头银丝的她面带着微笑,那种写满释怀安然的淡定笑容。
Prayers for Bobby,为这个牺牲在那个同志得不到足够关爱与认同的时代的男孩。
Prayers for Mary,为这个值得人们敬畏的母亲——敬畏她对自己儿子执着的爱以及她为同志这个弱势群体所作出的所有努力。
最后我想写下她在推动市议会同志自由日提案时曾说过的那句话:“当你们在家中、教堂说出阿门时,想想和记得,有个孩子在倾听。
”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Bobby(瑞恩·凯利 Ryan Kelley 饰)是一个善良、虔诚的少年,有爱他的家人。
但在他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倾向后一切改变了。
母亲Mary(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
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
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
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
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
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
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
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
©豆瓣
《天佑鲍比》第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是看到在B站的UP主出色伙伴上传的一个视频,标题是:为什么同志酒吧里,会有一位60后的钢铁直男爸爸。
看这个视频的原因主要还是猎奇,因为我本人对于男同性恋从来就没有好感,在我读书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同性恋这个概念,压根就不懂什么叫同性恋,它是一个新词。
直到后面上网看到一些娱乐新闻才逐渐有点了解,不过也只是觉得他们恶心。
后面工作了,也有碰到一些同性恋的同事,他们都属于非常典型的同性恋姿态,在我看来说话娇柔造作,平时搔首弄姿,和女孩子们谈八卦说闲话。
这些娘娘腔的话语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噪音,听起来完全不能接受,所以平时多有嘲讽。
也因为我自己属于宅男,脸皮白,倒是被两个陌生男人性骚扰过,所以更加反感同性恋。
后来网络上好像风向就变了,同性恋不再是一个小众的词语,它被大众所知,谁都知道这并不是一种病,没有人应该因为性取向就要被歧视。
这应该是美国那边的平权运动刮过来的风,那些文艺作品简直目不暇接,都是拿奖拿到手软的力作。
由不得圈外人即使不关心也得被迫接受破圈的影响。
说回电影,主人公鲍比的死,还没看我就知道了,因为之前看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视频,视频里的主角爸爸直接给剧透了,但是即使带着这样的剧透也丝毫没有影响感情递进带来的震撼,鲍比的自杀以及后来母亲的自我救赎之路,让我从眼含泪花到最后哭的不能自己。
它虽然写的是同性恋的问题,但是其核心还是家庭的故事。
鲍比并不仅仅是被同性恋打倒了,更加是因为被家庭的不理解,被自己所爱的家庭仇视所击垮。
认同是要从心底出发的,嘴巴上的不介意和表示理解都是虚妄的,重点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敏感的鲍比能够看得到对待自己的方式是什么。
帮助的方式到底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还是真心为了孩子。
只有鲍比真的自杀后,树欲静而风不止时父母才能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了。
家长对于孩子的沟通问题通常都会经历一个从不能接受到被迫接受的过程。
如何从被迫接受到从心底认可这一步对大多数人都太难了,缺少认可的契机,缺少认可的勇气,更加缺少应该如何认可的方法。
这不仅仅是所谓“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就可以解决的,性少数之所以受到歧视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少数”,多数是无法去换位思考的,二维生物无法理解球体,三维无法想象四维瓶子是一个道理,物理层面的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
所以媒介的作用就是通过事件的呈现让你自己去观察,你不需要真的感同身受,你只需要去听去看去思考,自己得出结论,面对自己不了解的情况应该要怎么做。
因为孩子也在听,在看,你怎么做怎么说。
在開始之端,我要說我對這部電影特別有同感,正正自己是一名基督徒,還有的是我的另一個身份。
還記得上年和媽媽出櫃到我和她聊起了我的前度,或者她現在始終不相信自己的女兒會是這樣的人,說是出櫃了,但是聊到結婚,生仔的問題上總是有所避忌,而我也會避開了。
與她聊到我的前度,她卻顯得比較冷淡,但總算是有所回應。
基於自己的信仰和身份是大眾不接納的,我也怨不到什麼,有時我會覺得我累了,在教會當中,你總不能說這種事,別人會刻意的改造你,也會改變別人對你的印象。
我相信神是愛我的,所以我覺得是一種忍耐的表現。
在教會中比較感恩的是,有知道我情況的姐妹,大多數人都像電影中前期的Mary,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別人的思想,也會像電影中的哥哥對Bobby有歧視的目光。
在香港,我們從有關同志議題的新聞當中可以看到「宗教霸權」,同時我們看到自由的基督教團體。
這就是我們的社會,也許我們都比別人落後了廿年有多,今時今日要做的實在仍然是很少。
猶記得有次聚會時,聽到有組員說美國不應該有同志婚姻,說這些是罪,其實自由不等於是放縱,人權才是最寶貴的東西。
別人不會理解你的處境,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
每個人生來就是獨特的個體,也有個人的目標,同時間我們不應該去否定一些人。
大部份的人也有歧視的目光,是因為被害怕,被偽善捆綁了。
曾經有人問我為何要選這條路,表面是友善,背後卻做了些小動作。
很多的關心也只是表面,暗裡對你有別的感受和去傷害你。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因為出櫃而她身邊的朋友都疏遠她,傷心倒就有,不過她現在在過她的驕傲人生,致力在同志平權的工作。
電影中的母親Mary是一名盲目跟從聖經的人,有著保守的教會和守舊的思想。
她努力做一個神悅納的信徒,奈何兒子讓她失望,她帶兒子看心理醫生,試圖幫兒子過精神的內在生活,幫他離開魔鬼的試探。
但強迫過多,最終給了他無形的壓力。
兒子選擇了離開了世界,他再沒有機會尋見真愛。
一個內心純潔的少年就在外在跟心理的衝沖激下抵受不到壓力就自殺了。
故事是一個真人真事的事例,在現實中的同志,有誰真的可以開心生活?特別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港島區有出現「同性戀下地獄」的單張,我們可以看到多元共融的社會嗎?認識一些同志職青,她們都有不同的憂慮,隨著自己年老,家庭的結婚壓力,有人選擇放棄甘心走一條所謂「平凡」和「正常」的路,也有人相信同性只要相愛就可以跨越眼前的障礙。
外界對同志圈的印象是雜亂和性開放,老實說同志也有必要做好榜樣,要從自己做起,對抗恐同怪獸。
同志也有信仰的權利,讓我們也把我們內心的困惑交給上帝。
衪在上面也必看顧我們。
現在教會實在有太多的「解錯經」,讓神也給我們智慧在這個世代生活和處世。
让我在繁忙人生中稍微停一下,写一些字给我的母亲。
我知道她也永远不会看到这些字,就像我永远不会跟她come out一样,然而我们为彼此付出的努力,对方的心里一定清楚。
身为一个gay的我深切的明白,做一个gay不容易。
我的大多数gay朋友都是社交高手,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察言观色,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度过青春期,然后通过大学的方式用到大城市里面来消费自己的青春,然后青春不复返了。
大多数——我只能说大多数——大多数的gay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是非常优秀的,不乏追求者,同时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过着分裂的双重生活。
比如,QQ总是有两个甚至三个,校内甚至豆瓣都一定有马甲。
想要做一个正常的人这种想法已经要将我们吞没,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COAT或者bla bla打手枪。
对,这就是你看到的我们,我们没有比你们想象的差,也没有比你们想象的好,我就是我。
仅此而已。
然而做一个gay的母亲更不容易,我甚至觉得对我们的母亲来说,这种状况类似于残忍。
我们在成长的时候尚且需要好长时间来尝试接受我们自己,然后因为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只好得出一个接受了好久然后才接受了我们自己的结论,那怎么能要求你的母亲在得知这个突发的消息之后马上就接受呢?
你要知道,她跟从前的你一样,她也是被这个社会的规则教化成自己的人生观的。
她活了自己的50岁才突然让她接受这么一件惊天动地撼动她人生观的事情,你有没有想过,你有多么残忍?
我的母亲,一生三寸讲台和一寸不烂之舌,爱戴她的学生无数,从来不懂得作弊或者逢迎,勤勤恳恳一辈子。
小的时候我总是责怪她把太多的时间给了她毕业班的学生们而冷落我,而我不知道,这个母亲也是要对好几十个学生负责任的老师啊。
我从不知道,在我周末睡懒觉的时候是这个你觉得冷落你的人早起来给你用手把衣服一件一件洗干净,在你每次跟她顶嘴之后默默地多起来流眼泪。
直到我读研之后某一次回家,傍晚的昏沉却又明亮的阳光照到她的窗边和床上,阳光照着她的脸,母亲一个人躺在床上莫名的躺着。
我开门走到她房门口,一言不发的开始流眼泪。
你可以想象,无数个你不在的日子,她就是这样度过她的傍晚。
她多么想念她唯一的儿子,然而她多么怕打扰到我现在的生活而极少打电话给我。
看龙应台的《目送》我也在慢慢的读着我和我母亲的缘分。
她就是这样,一直停在她的地方看着你越飞越高,一面骄傲一面伤感,可是我却极少有机会与她共度这样一个傍晚。
我想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母亲都跟我的母亲一样,她们用她们最好的年华来经历来灌溉我们的身体和心田,舍弃的美丽的机会来让我们更开心。
每个母亲都如此,让我们这些当儿子的情何以堪。
我们没有错,我们的母亲更加没有错,也许什么都没错。
就像如果我们只看到我们自己,我们就永远只能看到我们自己。
可是你不能说教化母亲的文化、体制、意识形态、普世规则是对的。
然而,她怎么看你,她是否爱你,与她接受怎样的文化、体制、意识形态、普世规则的教化无关。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眼睛的颜色,无法选择生身父母,也没办法去选择去喜欢一个男生还是一个女生,我们的母亲也同样无法选择她要在什么样的文化里面成长起来。
也许你可以说,母亲可以选择爱你,那么我也说,你也可以选择爱你的母亲。
用你期待她爱你的方式,或许更多,去爱她。
我也不知道我会如何去面对我的未来。
但是我会尽量去保护她,以她觉得快乐的方式去爱她,哪怕让我自己受更多的伤。
剧中很多次提到Bobby从小就是diifferent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different的,只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一致的。
我们如何想着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宽容和谅解,就同样需要我们自己付出更多的体谅和爱。
我并不是反对出柜,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我更加不反对关于同志权利的社会运动,我非常支持并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
我想说的仅仅是,我们跟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的处境没有谁比谁更好。
所以,出柜需谨慎。
以这些话来送给我的母亲,S的母亲,还有很多很多Bobby们的母亲们。
2009年我看了许多电影,如果要举办一个“2009年我的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那么《天佑鲍比》无疑将成为以下奖项的最终获奖影片:“最惊喜影片”“最催泪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最震撼影片”“最经典影片”……当初从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并没有报很大的期望。
电影封面相当朴素,男主角也不够帅。
从豆瓣论坛上豆友的留言处下载了这部电影,也不是高清版,纯粹为了打发时间,开始观看。
电影的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少年鲍比在向家人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后,与母亲越来越激烈的冲突。
母亲冷颜厉色的一句话“我不要有一个同性恋儿子!
”以及日渐强烈的压迫感和孤独感将善良、温顺、虔诚的鲍比推上了高速路的桥头。
过往的片段不断在脑海闪现,鲍比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与悲痛之中,最终眼含泪水的跳下了高架桥。
而与此同时,鲍比的母亲玛丽,正在向上帝祈祷“continue to convict Bobby's heart off sin”(请继续让鲍比受到内心罪恶感的惩罚吧)。
电影如果在这里结束,那么我可以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同志鲍比,在向家人出柜后被逼跳桥头的故事。
我们心中此时充满了对鲍比的同情和对鲍比母亲玛丽的愤慨。
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向家里人出柜的同志们,更加强了不向家人出柜的决心。
但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地方,却是后半部分。
不得不说,后半部分如此经典,与鲍比母亲玛丽的扮演者Sigourney Weaver的高超演技不无相关。
玛丽,这个固执,或者称为执着的女人,在鲍比死后悲痛欲绝。
但此时的她并没有开始悔恨自己对鲍比所做的一切。
出于对鲍比之死根源的深究,玛丽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并阅读了鲍比死前留下的日记。
渐渐地,她开始理解鲍比,并开始质疑自己的理论。
终于,在参加了一次小组讨论后,玛丽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深夜,她冒雨到教堂找到牧师,几近崩溃地说出了下面的话:“我的儿子一直与众不同,从我怀上他时就是。
我知道,我能感觉到。
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上帝没有治愈Bobby,他没有治愈他,因为…他根本没病。
”玛丽在说出这句话时,泣不成声。
剧情继续发展,玛丽参加了我纳西市关于设立“同性恋自由日”的议会,并发言。
玛丽悲痛但发人深省的一段话,将电影带到了第二个高潮。
“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
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
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
我相信,上帝为鲍比的善良有爱而高兴。
……最终,我对他的伤害无法补救。
鲍比翻过人行护栏,跳向一辆重卡当场死亡,那不是上帝的旨意。
鲍比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他父母的漠视,和他们对同性恋的恐惧。
鲍比想成为一名作家。
他的希望和梦想本不该被剥夺,但是却被我们剥夺了。
有些像鲍比一样的孩子,坐在你们的教堂中,与你们不相识,但他们会倾听,当你们念出阿门的时候。
他们也许很快就不再祈祷,向上帝祈祷理解、接纳和你们的爱。
但是你们的厌恶、恐惧和对同性恋的漠视会让他们放弃祈祷。
所以,当你在家中或者教堂念出阿门之时,请记住,一个孩子在聆听。
”看到这里,我那双反复湿润的眼睛再次决堤了。
最后,玛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同性恋维权运动,“鲍比对爱失去了信心,我希望你们不会”。
至此,玛丽实现了从一个对同性恋深恶痛绝的母亲,到理解同性恋、维护同性恋权益的母亲的转变。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
电影中多处体现了同性恋维权者和传统教会观念针对同性恋的争辩,并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论据支持观点。
可以说,如果这部电影被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同志拿给反对同性恋的朋友、亲人看,十有八九会改变他们的观念,至少会有所动摇。
但是对于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同志呢?
这部电影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我们不可能对父母说:“God loves me as what I was”(上帝爱我,是爱我本来的样子)。
他们不会理解,因为阻碍我们得到社会认同的,不是上帝是否爱我们,而是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
我们的父母不会一朝发现上帝认为我们是无罪的,就能接纳我们。
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远远比宗教思想来得深入骨髓,难有丝毫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如果一个同志被逼自尽了,也不能得到理解的原因。
但是这部电影依然给我们中国的同志们有所启示。
启示来自玛丽在议会上的讲话:“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
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
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
”的确,所有厌恶、仇恨同性恋的人,都是对同性恋缺乏了解的人。
这一点在中国也是一样。
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了解身为同志的感受,那么同性恋自然就能得到全社会的接受。
如果同性恋得到了全社会的接受,我们也就不用再藏着掖着,整天生活在谎言和恐惧之中。
所以,在此,我一定要感谢一些人,他们是电影《断背山》的导演李安、《春光乍现》的导演王家卫、《暹罗之恋》的导演Chukiat Sakveerakul。
为什么要感谢他们?
因为很多异性恋也看过他们的这几部电影,更多的异性恋者逐渐了解了同性恋的感受。
最早看同志题材影片的时候,感触是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自我认同了,我希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同我,认同我们。
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同志们不要再搞什么“圈子”使自己脱离这个社会,让异性恋们感觉神秘。
我希望大家能够主动把自己说给异性恋听(如果不愿意出柜,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异性恋了解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我们喜欢的人和你们不同罢了。
看这篇评论的你,如果你也是个同志,我希望你能够把《天佑鲍比》这部电影推荐给更多的异性恋,因为这部电影对异性恋者的教育意义远大于我们自己。
希望你也能为让社会理解同性恋出一份力。
如果你是个异性恋,那么我一定要感谢你。
谢谢你看完这篇评论,感谢你对我们的理解。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的话?
那么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的感受吧。
所有的异性恋们,假如你的心里也有一个鲍比,那么你一定能够了解鲍比的感受,你一定能够理解和鲍比一样的我们,其实和你们一样。
同性恋不是原罪,但社会和家人对同性恋的恐惧和无知从而造成的压迫确实可以把一个善良的同性恋的孩子逼上绝路。
西方是由于宗教,中国是由于社会伦理,有多少同性恋的孩子最后只能通过自己的死亡来告诉世界自己不是怪物?
同性恋可以被治疗,同性恋或是异性恋可以自己选择,只要努力一把就可以爱上异性,相信绝大多数同性恋的孩子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也曾经努力过,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失败了。
同性恋是不可以被选择的,也是不可以被治愈的,就像我们出生的时候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是黑色的眼睛还是褐色的眼睛,都是自然的,是没有原罪的,有原罪的是社会的偏见。
电影中,母亲逼死了Bobby,但这是个伟大的母亲,是个坚强和勇敢的母亲,她之前歧视同性恋,是因为她对圣经的坚持和信仰,经过Bobby死亡之后她理解了同性恋,并知道圣经可以做出另一番解读时,她再一次投身于同性恋平权运动中,这是一个勇敢和执着的母亲,她每一次都把自己的信仰化身为行动,去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同性恋的平权应该起始于正确的关于同性恋知识的普及,正如电影中所讲述的那样,每一个父母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在以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会把孩子推向怎样的绝境。
这一切的悲剧源于知识的缺乏,无知造成了多少的惨剧。
我们都相信世界总是朝着越来越包容和开放的方向发展,同性恋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一天终究会到来,只是这一天的到来需要同性恋人们自己的努力。
如果黑人自己不争取,黑人的权利谁来给予?
如果女性自己不争取,女性今天的权利谁来给予?
如果同性恋自己不争取,又能期待谁来为同性恋发声?
应当像电影中的那位母亲一样,用正确的知识,有理有据的发声。
人生难得,假装是一个异性恋的努力我们都做过,其中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也不希望在临死的时候后悔这辈子没有活成真正的自己,Bobby虽然死了,但他终究是他自己。
天佑鲍比,天佑同志!
Prayers for Bobby, Prayers for Gays!
从没反对过homosexual,bi或者最近才知道的新词儿Pansexuality 但是理解和认识到少数性别人群的紧迫还是这个片子。
到今天我们可以嘴上说着支持同性恋合法化,接受你身边的某个朋友是性态度开放的“水性杨花”。
看到越来越多公众人物是公开的同志,但可以身居高位,可以成为文化名人,少女偶像,甚至你发现公开的同性恋者多起来之后这种特殊身份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时髦。
可你会爽快接受你的家人或者伴侣是个同性恋吗?
一定不是所有人都会愿意选择成为一个special,很多人害怕自己的想法被家人朋友知道世界马上会翻个天,那些因为你的special而special起来的关系最后要了bobby的命。
那些彩虹旗子飘舞的时候我才发觉一直以来自己那么喜欢彩虹色,我的手表,手镯,T恤,我每个作业的进度表配色,彩虹一直在我身边,也在那些为自己重新被接受被鼓励的人身边,阳光和彩虹从不介意被分给任何人,不要介意你爱不爱异性,remember u r just a special lover。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3.5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3.5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