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的对白,写意的剧情,很多地方都在做减法,最后民警问,你怎么还在画像,主角说走吧,我想那一刻他是释怀了,不再追求世人的价值,阳光已经破开了他的黑暗,说走吧,再没别的言语,因为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说教,自我的价值实现,应该由自己去判断,而不是说给别人听,也不必非博得别人认可。
虽然,剧情简单了,对白减少了,但是内核和张力却一点也不弱。
我是个画画的,所以看完这部片子特别有感触。
刷了两遍后,依然被打动,不得不留下些文字。
这部电影,其实悬疑破案的地方都比较简单,第一遍看到一半时就能猜到凶手了,这对推理爱好者来说没有什么挑战。
但是,我看完第二遍后,我觉得导演编剧的重心根本不在这方面,而是想去展现在理想与现实落差下人生的无奈,该何去何从。
所以如果把它当成悬疑片来推理可能会很失望,但是如果把它当成一部文艺片来看,它的能量密度是极其大的。
先兵后礼,先说不足。
故事分两线,一条是90年代章欣与沈张破案过程,另一条是80年代严华和林音在文工团的破碎记忆。
90年代,章欣最大的压力是来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 “画了个死人”。
而另一个主角沈队长的“没时间了”被章欣与徒弟认为他想的是升职,实际上是因为胰腺癌末期,他觉得没有时间破案了。
所以,90年代的矛盾是建立在“误会”上的。
章欣关心的是自身价值,沈队关心的是破案,这两人都没有对80年代那两位女性有过同情或者悲悯。
这造成了两条故事线无法交汇形成更大的力量,十分可惜。
而80年代,林音为严华放弃团里位置,严华在林音死后成为她放弃自我。
这个情感容易理解,但是缺乏事件的铺垫,导致整体比较抽象,浮在空中,需要脑补很多她们的生活场景才能完成共情。
这是本片,我认为最可惜的地方。
我看了下其他的评论,有两个问题被提及的最多,一个是章欣根据老石画出严华。
但是老石看到的应该是毁容后的严华,那章欣怎么画出来的?
一个是林音被陈默杀害后,为什么不报警?
第一个问题,我可以帮助回答。
模拟画像的工作应该类似于画画的默写,只不过画画的人没有见过实物,靠的是对人物面部的结构与比例的熟悉,先在心里组合出人物的印象再落于纸上。
因为人的面部结构与比例是在一个范围里的,只要捉住人物特征,实现并不难。
而老石在晚上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看到的应该是严华的面部轮廓与比例,而没看清严华的脸被烧伤(从影片后面严华烧伤的程度来看,还是特征轮廓分明),所以章欣能画出来。
这点还是符合逻辑的。
第二个问题就像有人杀人时警察为什么不及时出现一样,现实逻辑不能代替戏剧逻辑,林音就是严华自卑人生中的美梦一场,她的死也是严华的梦碎。
前面林音交代了这是她的最后一场演出,严华看着林音的尸体,想到的也应该是替她完成人生的谢幕而不是去报警,而严华在舞台上与林音的幻影无声对话后才最终决定要替她活下去吧?
我是这么理解的。
接下来就要夸夸这部电影了。
首先是摄影。
酷炫,风格化的见多了。
这部电影的摄影基本上没有炫技,没有搞那种为了夺目而刻意的方式,而是把格调意境都藏在平实的叙事交代上,这点特别难得可贵。
无论是一开场暗示严华失去自我的埋尸;还是章欣在画室的孤独寻找;到舞台上的严华看着林音起舞时,表达遥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这些都那么的自然,又那么的让人深入其景。
然后是音乐,第一遍时并没发觉。
但是看完第二遍,我发现我被感动共情的那几个点,几乎都是音乐促动的。
例如严华林音最后一次在天台对话,音乐寡淡无华,却辽阔孤寂,没有丝毫煽情却让人感受到白云苍狗,世事无常的无奈。
最厉害的是,最后一次舞台上,林音刚死,氛围应该是压抑的,但是音乐从欢快圆舞曲开始,让我觉得世间那么悲伤,实际上只有自己才知道。
然后严华失误,台前幕后都在诧异时,音乐开始转折,思念,悲伤的情感如溪水缓缓的流出,跟随着林音的动作慢慢汇聚成河。
河中暗流奔涌,却表面却波澜不惊,使我更加能感受到严华的悲伤:她已经不在了,从此天人永隔,我无法再走近她一步。
看到这里,不由为作曲的才情拍案叫绝。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这样的音乐,那高级的情感基本就出不来了。
其次是表演。
男主章欣是一个柔软的人,但是我感受到的却是他的坚韧和真实。
这一点不单只是建立在沈队的咆哮下,依然的坚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在章欣开枪的那段戏中,开枪前的犹豫,开枪后的紧张失措,一直回到警局写检查时仍然魂不守舍,没从开枪时回过神来。
勇敢的人并不全是性格使然,而是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选择。
章欣的表演很好的阐释了这一点。
他的表演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在画室里对徒弟的对话,画画的价值是由时间来衡量的,但是作为画画的人的价值又是应该由什么来衡量呢?
我自己画了二十多年插画,往往一个项目最后是作者获得成就,出版商获得利益,那我的价值在哪里?
这时,我觉得我和章欣是同一个人了。
林音,那悲伤与高雅的气质,光是站在那,都令人心碎,让人想去安慰。
这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嘛。
严华最多的词都是在旁白中体现的,我在看其他文艺片时,像这种华而不实的旁白,基本上都是忽略掉的,而这位演员的话速声音,苍凉沙哑,看似不带情绪又饱含经历一切的荒芜,使我一下子掉入那个时代洪流中。
沈队,这是一直要被人误会的角色,一开始有多讨厌他,最后就有多感动。
一个大老粗,却是无比细腻的人,这种反差效果最难的是“自然”这个度的拿捏,这位演员做到了,他那句“就此别过,来生再见”那么文的词,从他嘴里说出来,那么的让人信服。
更令人佩服的是,照相馆变态杀手,他戏份不多要不是死尸要不就是日常对话,真正的表演就一场戏。
而正是这一场戏,能让全片唯一的坏人立住了,还能交代出他杀人的目的与痛苦,让人去想象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戏份那么少的人物,都那么认真去雕琢,这部电影实在是诚意十足了。
看完两遍,观感是复杂的,我没办法组织出更好的语言去表述出来。
但是我觉得好的电影正是这样的,它不需要教我懂的了什么道理,而是让我能随着电影里的人过了一段不属于我的人生。
这就够了。
这部电影,我很喜欢。
谢谢。
利用窗户上的光影和人物做对比在这里从窗户上打下来的光线背对老少警官,照在了章画像的正面,被质问被怀疑的一方是背光的。
我们可以看出编剧在这里是想突出画像师认真探索事件原委的并且通过老警察为升职迫切破案的一个矛盾对比,但老警管发火的莫名其妙,这里虽然年轻警官在后面也有解释,但我觉得交待的太晚,导致性格明显却意图未明(我其实蛮好奇难道真的刑侦大队们从开始都会觉得画像很费事很没用吗?
)在两次审问毁容后的“林音”和被画像师识破身份后的严华用光也是不一样的,这里演员也在刻意回避光线来表现其内心深处的变化,我觉得开始是一种能拿我怎么的想法,我就是杀了他,而后牵扯到她和林音的故事,又是一种复杂的情绪。
她们俩的故事的这条线也交待的有点子含糊,可以知道有层含义是俩人关系好为了报仇的这条线,但严华到底是觅知音还是真的嫉妒,为啥林音又突然要帮她跳舞,我还需要再看看😭
坐上南下的列车
多次扣题的远山淡影影片中的大全景真的都还挺美的,这也是文艺片所在,让我们体会这样的97年小城镇的慢和悠~总之说不上喜欢或讨厌,这悬疑片是没够味,文艺片的质感是有的👍🏻
偶然刷到这部片子,本来是快进过完的。
觉得画面很美,有文艺片的气息,也拍出了八十年代县城的破败感,男女主都挺漂亮。
看过来目前的一些影评和人物关系解读,最大的bug在于严华当晚为什么会出现在林音死亡的现场,以及她为什么要更换身份远走他乡而不是报警、留在文工团当首席。
如果从严华的角度去考虑,她对林音是无限崇拜的,甚至精神错乱到想变成她,继续走她的人生路。
那个时候没有DNA刑侦技术,破题的题眼在那双鞋。
画面闪回的时候,照相师手里拿的是严华的鞋,严华认出来是自己鞋了,她当时换走了林音身上的衣服和鞋子,回去参加表演。
我认为是严华精神错乱之后,杀了林音并把自己当成了林音,借机离开文工团和主任的魔爪,过起了林音的生活。
此后发现照相师当晚也去过现场并拿走了自己的鞋,因而有了杀他的动机,连环杀人案的逻辑形成闭环。
我连着看了两遍,第一遍认真看完,第二遍拉进度带着疑问去看。
主要讲述发生了一起案件引发线索与以前久远年度文艺演出有关。
然后导演用现在和以前交叉切换推进。
以前的部分真的给人年代感,物、人、景以远山淡影相结合,给人妥妥文艺感。
比谋大导拍的某华芭蕾文艺感强多了。
还有里边的台词、场景很深刻,引发人思考记忆。
看第二遍是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笔记本和尸体在一起,还有为什么以前断案的时候把林音尸体当成了严华。
其实里边好多片段让人猜想,没给出所以然,也挺好的。
给人以想象猜测人物内心。
根据只字片语我感觉严华主观为之,告别一段段过去。
整体感都很好,拍摄手法,色彩,演员的演绎。
强推。
我要去买小说看。
中国所谓的刑侦八虎有一部分就是依靠画像来破案的,并且还有很多真实案例。
但这样的故事在今天不太吸引人,毕竟天眼已基本覆盖全国。
电影背景设定在八九十年代,又是偏远的小县城,这个舞蹈团还勾心斗角很厉害,几个台柱子都有些比较失败的后半生,可能不符合大多数文工团女主的去向,毕竟长得漂亮是很大的资本。
两个互相成全人生的舞蹈艺人,遇到陈默这样的变态,看着电影总有很明显的《杀人回忆》或者白银案的故事套路和画面节奏。
但编剧对案件给了结果,就是不能很高明的自圆其说,有些遗憾,不过可以看出导演是很认真的拍电影。
杂揉了8090年代的混乱背景,文工团,杀人案,国产文艺片老爱用年代久远一些的案件来展现某种深刻的话题,但说实话,成功的不多,也许有一些是获过奖,但是水平也都一言难尽,更别说那些盲目跟风的,我就说一部胡歌演过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剧情单薄,又放大了胡歌演技的缺陷,总体非常失败。
回到这部片子的话,违和感倒没那么强烈,演员们实际上都说不上演技出众,但至少跟角色贴合,查了查发现这帮演员基本上都可以称得上素人,林音的演员是个有气质的话剧演员,严华的演员是个青涩的新人,画像师的演员是个沉默寡言的录音导演,所以反而跟形象很贴合,他们也只是为剧情服务而已,所以不需要他们出彩。
恐怕很多人会觉得两位女主之间有百合,但我觉得并不仅仅是所谓的暧昧那么简单,我曾经看过一部《魍魉之匣》,其实我觉得两位女主之间的关系比较像里面的加菜子和赖子,表面看来加菜子比赖子优秀得多,谁也想不通怎么会对不起眼的赖子青眼有加,可实际上人的心理就是很复杂的,表面不同的两人实际上有相似的境地,内心孤独寂寞,被孤立被排斥,就像在舞蹈团中作为首席的林音被队友嫉妒孤立,而灰扑扑的严华被大家漠视,甚至被领导欺辱,也许彼此心底的共鸣,让两人吸引在了一起,可这种吸引中,又有着隐隐的毁灭对方的冲动,赖子心中想要取代加菜子,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存在,严华也想要成为林音那样完美优秀的女性站上舞台。
可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严华的实力终究无法支撑她走得更远,现实的残酷让她的梦想彻底破灭,她能够忍受生活的苦,但她不能够忍受的是作为偶像的林音那样凄惨地死去,她杀掉凶手陈默,不仅仅是为林音报仇,更是为自己曾经的梦想献祭,她不能容忍有人毁掉她的梦想和救赎。
影片最后用暖色调展现了一群年轻美丽,言笑晏晏的舞蹈少女,尽管这确实是梦境。
梦境的温馨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极强烈的反差,热爱舞蹈的林音早早地告别了舞台,又死于非命;严华站上舞台不过昙花一现,容颜尽毁,生活在社会边缘;曾经心高气傲的梅莉成了单身母亲和站街女;曾经风光一时的文工团舞蹈队烟消云散。
在时代的大势面前,每一个人都是无力的飘萍,舞蹈拯救不了任何人。
就破案而言,确实很一般,许多bug也根本解释不了,只是能把故事给讲囫囵了,已经很了不起了,我能够感动的是两位女主即便磨难重重,也依然不曾停下追寻梦想的脚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跳出去看一看,没有错。
我们不必成为任何其他人,我们之所以把目光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不能自拔,只是因为我们的世界还不够辽阔。
文艺+悬疑,电影最让我沉醉的,是整个光影的设计,非常唯美。
跳舞的两位女演员也很有气质,尤其是林音眼中的忧郁,好让我沉迷。
感觉最拖后腿的应该剧情了,有些混乱。
比如在电影前半部分暗示了严华为了可以上台跳舞,遭到了主任的性骚扰,并进了主任的办公室,所以后来才有了有上台的机会。
可是后面又说,是因为林音离开了,严华才可以进舞蹈队…至于在看电影的时候,弹幕有人质疑,林音被杀死,虽然换上了严华的衣服,怎么可能只根据衣物来判断死者的身份呢?
事实是陈默被杀死的时间是1997年,林音是1980年被陈默杀死,几个月之后才被发现,那个时候中国尚未有把DNA检测技术运用到刑侦。
这点我可以理解。
我认为有bug的另外一点是,章欣竟然能根据目击证人对已经严重毁容后的严华的描述,画出严华毁容之前的模样,真的是让我难以置信。
总之个人感觉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可惜的是没能搬上大银幕,相信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的光与影,会更让人震撼。
看完整部电影,感触至深。
先夸一夸导演的拍摄手法,光影运用得很好,人物的表现力也很到位,整个节奏舒适流畅,男主能力出色,性格不卑不亢。
电影中表现出职场和社会问题的力道刚好,不会盖过故事的主题,也不会避而不谈,有悬疑的成分,但不刻意作为爽感的噱头,没有无效戏份,一气呵成。
然后重点谈谈俩女主,两位底层女士的互相救赎。
在故事里,她们是普通人,平凡的外表,平凡的背景,平凡的奋斗,没有金手指,没有幸运,也没有伯乐,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
但是她们因为跳舞相遇,彼此的相处成为了生命里最有活力的时光。
现实是残酷的,不管是人为的罪恶,还是客观的不幸。
可人情是温暖的,能成为一个小小普通人度过漫漫长夜的勇气,能成为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朝着梦想迈步的动力。
其实我们普通人的生命,大多数都是由这温情所支撑的。
也许我们一时兴起,喜欢追求不平凡,向往着远方的山。
然而,千帆过尽、洗尽铅华后,归来时,我们终究是需要温情来填补和修复自身,还是要面对着自己的影子,在最后的日子里,平凡而温暖着。
严华和林音,都是热爱舞蹈,并准备为之付出一生的人。
她们在残酷的环境里拼命地发光,互相认可,互相救赎,在黑暗里成为彼此的光。
林音生命的意义就是跳舞,可是年纪渐长,她的腿已经无法支撑她的梦想,她注意到了有才华的严华,默默把最美的舞姿留下,默默退场。
严华何尝不向往舞台,可是她的第一次演出,也是最后一次演出,自始至终,都是为林音而跳。
因为林音说,“我汇报演出完了以后再走”。
要让林音跳完最后一支舞啊。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曾经辉煌的舞台已经无人问津。
在现实生活里,又有多少无数人为之堵上一切的事业,最终消失在了时间的洪流之中呢?
但即使那样,那些梦想也不曾是假的,那些温情的救赎,依然是人生的暗夜里最亮的光。
这个故事里,没有用受害者突出警方的英明,也没有用罪恶来控诉现实的残酷。
只有,把每个人当成人的尊重,和普通刑警前赴后继的日常。
故事的主人公们都已远去,但她们留下的关于救赎的故事,将永远不淡。
在没有摄像头的年代,这些模拟画像师一直都是破案的重要技术支持,片尾的一句甘肃有任务,我猜想应该说的是白银连环杀人案!
说起白银连环杀人案的模拟画像就不得不提刑侦界“神笔马良”张欣,上海铁路公安局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公安部首批八大特邀刑侦专家,我国首席模拟画像专家。
从警30多年,他潜心研究模拟画像技术,通过模拟画像和分析推理协助各地警方破获各类重大刑事案件700余起。
片中映射的原型应该就是已故的张大师!
张吉安导演延续了从南巫开始的超现实镜头。“蜗牛”寓意着性,戴胜鸟寓意着新事物,大悲咒花车、夜空中在屋顶上行走的人……简简单单,荒唐不已,充满张力[强][强][强]摇篮凡世
SIFF27
牵扯到不同的群体(米南加保母系氏族、马来族、印度人、大马华人)、信仰(穆斯林、无神论者、佛教徒)、各类女性的困境,塞得满满当当,很像导演观察到很多案例,但是没有很完备地调查其中某一个的来龙去脉一样,停在表面,不过无一例外都对男性进行了调侃,除了涉嫌迷奸女性的神棍其他的男性角色均不在场,更像是虚空索敌了。监控的视角贯穿始终,摄影机的摆设位置也很刻意,要么极低要么极高,却始终和具体的人保持着距离,处理这种公共性极强的话题,放大媒介会显得冷冰冰。张吉安导演处理民俗与神秘仪式还是更驾轻就熟,吃碎盘子那个桥段像吃了菌子一样,但是过多的奇幻元素也会消解掉现实的沉重,让影片看起来向猎奇的方向偏移了一些。
好看
#HKIFF 三星半。弃婴舱是很好的题材,尤其在马来西亚这个多种族国家和Post-COVID的时代背景下。张吉安选取一种女性视角切入,对性别和母职的探讨杂糅着种族和宗教问题,其招牌式的魔幻/超现实段落(比如蜗牛和戴胜)和民俗部分有一种奇异的疏离效果(但也未必很有效)。总之我总幻想如果让怀斯曼从机构角度来拍一个关于弃婴舱的纪录片会不会更精彩?
在hkiff
HKIFF49-1// 前摇有点太长了,感觉有些镜头可以不用停留那么久。看得出导演很想表达一些文化习俗上的内容,但有些情节的插入显得有点突兀和没有表达完整,看起来怪怪的🫥 一直在猜测小曼的故事,结尾的反转确实挺意外,但回想前面的铺垫又觉得挺合理。怀孕生子从来不是女性的义务,堕胎权也应该掌握在女性手中。男的只管爽爽,然后拍拍屁股走了,真贱啊。多一星给这个社会议题。
摄影不错,表演不错,剧本一言难尽
节奏把控的不是很好/带着非常喜欢民俗和对导演高期待的前置条件,耐心去等故事节点,但看到的都是把议题放进作文中淡淡的疯狂,但是很喜欢结尾,这种把故事落点铺陈进形式性的展现,非常张吉安
APR/2025HKIFF49 第二部fish的角色设定有点太理想化了,而另一个女孩(怀孕的小妹妹)的演技看起来也有点尴尬,关于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的部分也是看得一知半解,而多语言混搭的台词让我好出戏。
#27thSIFF UME影城(新天地)映后场电影本身不是很出彩,听完映后其实是构思很好的,想利用弃婴舱的话题来引发社会对性侵性暴力的关注
SIFF27 看题材对它期待太高了 拍出来的不符合期待值
导演很好地呈现了马来西亚的多宗教多民族特点。但是还是建议男导演少碰/不碰女性议题。个人无法共情。Ivana片尾曲加分!
很好的题材,很好的想法,但叙事上略显单薄,也不难看到男性视角下对这类议题思考的局限。不过这是一部了解完一些背景之后能够更好地去回味的电影。
张吉安目前创作序列中文本厚度最饱满的一次,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女性互助,无差别批判了大马的三大族裔。片中的女性无一例外地典型又丰富饱满,「母系」米南加保族看似女性乌托邦,实则只是女本位父权制,性别观念固化后同样决绝残忍;诞下又抛弃「双性婴」后痛哭流涕的印度母亲,转身竟能载歌载舞地庆祝婚礼;那些弱信仰的华人,面对一地鸡毛的女性困境,试图寻求神灵庇佑,却发现只是利用她们本就千疮百孔的内心深处那点点希望,对她们造成二次伤害,她们展开的报复与反抗,勇敢、伟大又辛酸。当弃婴收留站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能暂时安心,却又受到保守观念冲击。本是好事怎么就不能维持下去呢?本该互帮互助,为什么要摧毁善良呢?振聋发聩的提问化作痛哭流涕,叩问着凡世间每个人的心。#6th HIIFF 35 博纳三亚大悦城 20241210
一开始觉得节奏很慢有点闷,但后来渐入佳境,感觉画面很美,摄影很讲究,导演很有自己的想法,展现了马来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宗教习俗(母系社会米南加保真是第一次听说,一开始觉得好棒,但最后看到竟然会丢弃男婴啊怎么会这样),还融合了一点点魔幻的感觉。表面上看是讲弃婴、生育、宗教,但背后的真正议题其实是性侵,因为绝大多数弃婴都是性侵的情况下诞生的(由于宗教原因堕胎是违法的)。看完觉得马来西亚的性教育和性别平权运动任重道远啊!才知道廖子妤是马来西亚人啊,难怪会讲这么多语言!但是女二的哭戏好可怕啊😂 最后那个天师就是性侵女二的继父吗?感觉也没讲清楚啊😂 2025siff第二场,见到了导演和摄影,导演说拍这部片很低调,怕马来有保守势力来反对,哎,太难了(本来还挺喜欢马来的,现在觉得马来好保守啊)
好看的电影,剧情有意思,推荐给大家
4.5 hkiff49
2024tiff 看的人昏昏欲睡,从视听说没什么调度,即便是用了一些有想法的镜头,也没有太大作用。内容更别提了,以为张吉安去年和那扇门有竞争,这次拍了个类似的。实际上远远不如。叙事直给简单,导演毫无深挖的欲望。民俗的添加更像是大学生毕设的做法。婴儿与母亲身份的联系已屡见不鲜,想以题材夺人眼球也根本行不通。加半星给映后可爱的导演和演员
还是张吉安一贯的风格,将马来民俗文化与现实结合。也是又一部男导演对女性命运与女性议题的关注。个人还是很喜欢的。片尾曲竟然是之之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