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保证比IMDB上全,因为我把油管上几乎所有的访谈都看完了……只限几个主演的,分不太清楚的胡子群臣的访谈就没怎么看了。。。
电影本身可能想法和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真的实现得不行。
尤其和《宠儿》这种极度风格化的宫廷片同场竞技,太板正(但是史实又太controversial),舞台剧范儿太足了也是短板,感觉导演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来发挥她的特长。
考虑到现在England的梅姨和Scotland的first minister,Nicola Strugeon也都是女性,这部“双女王”的电影放到这个context里还蛮有趣的。
最近看Nicola在twi上谈要是上次公投,苏格兰成功独立了,现在就该和欧盟其他国家一起讨论英国脱欧的事情,嗯……确实让这部电影更有趣了一点。
btw电影在苏格兰首映的时候,Nicola也出席了,她的point是“这部电影证明苏格兰的风景非常适合拍电影”。
(再btw虽然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能产出全产业需要的演员和技术人员,但是苏格兰居然没有一个studio,挣不了好莱坞外包拍片的钱,也是遗憾)1 最大的八卦当然就是Saoirsa(祝她今天25岁生日快乐)和Lowden演完这片走到了一起,演过苏格兰女王的罗南妹子迅速融合进了苏格兰人的圈子,连带把自己的爱尔兰好朋友,在片子里演她的四个Mary之一的Eileen O‘Higgins也带进了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以下简称苏格兰艺校)的圈子里,twi,ins,tumblr上有不少他们一起玩的照片。
小两口好像一直很稳定,下次Saoirsa上Ellen秀,可能不会说自己不会date了。
2 老邓每次访谈都狂夸罗南,说他们拍那段借gay的sperm生子的戏(比较耸动的事实),罗南劲儿特别大(毕竟karate黑带,演过杀手的人),把他胸口拍青了一大片,酸痛了好几天。
他们的船戏都是编舞给排练的。
可能媒体被禁止提关于他们俩关系的问题,就一堆人问船戏。
罗南的回答是“我们互相照顾啊,我拍过很多船戏,但是以前的都感觉像某种运动,这次的跟以往的都完全不一样……”(嗯……)然后老邓说“完全不尴尬,罗南太勇敢无畏了,她引领了全程”。
对了,他们还有claddah对戒,老邓被提到和罗南相关的问题就会下意识地搓小手指上的戒指……3 James Mcardle的飘飘长发是片场一景,“我是片场女王!
”不过罗南说最大牌的是她的马,根本不听她的。
4 片中演小两口儿子James一世的Andy Rothney是老邓的好基友,ins上有好多他们的小视频,传说中的strange ginger man,也是苏格兰皇家艺校毕业的。
5 罗比以前拍戏从来不排练,但是Josie很热爱排练,她第一次觉得排练这么好玩。
6 罗南拍戏期间和她的mary们组了文艺复兴辣妹组合7 罗南签这部电影的时候18岁,拍的时候已经23了。
中间换过导演和编剧的人选,最后几乎所有人都是因为罗南来的,Josie还给罗比写了一封信劝她。
8 罗比和罗南同时提名奥斯卡的时候,本片制片非常激动。
9 历史上玛丽女王曾经给伊丽莎白女王写信,说达恩利勋爵是她见过的身材比例最好的long man,后来伊丽莎白都在信里称呼他long lad……大概写到这里,想到新的再来写。
罗南的眼神真的很灵动很聪明,罗比可塑性也好强,但是服装设计…可能和现在的审美有些差距。
两位老婆演的玛丽女王,预告片打着双女王撕逼的幌子,但是完全不是,以至于没有看明白它到底要讲个什么东西,尤其我还对于中世纪胡子拉碴的众多男性完全脸盲以至于看到结尾都不知道谁是谁,在讲什么混乱无章的剧情。
不过,在男权政治中心生了孩子的玛丽成了“whore”进而被废黜,而无婚无子的伊丽莎白一世显然活得更长🤫
剧中傻白
皇后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2018的新电影。
看得困死了。
是为了大卫-田纳特来看的,他饰演苏格兰教会的约翰-诺克斯,是女王的反对派,在影片里动不动就慷慨陈词,煽动民众。
一听到他的口音就开心。
因为打开了错误的资源,之前还看了一段另一部关于玛丽女王的电影,法语,大量旁白,节奏更慢。
之前CW电视台也出过剧集《风中的女王》,剧集时间充裕,想必能更细致地描写女王的一生。
玛丽女王本身的身世坎坷,1542年12月8日出生——是摩羯座哦。
出生六天,即当年的12月14日就继承王位,当上了苏格兰女王。
因为当时所有所有的男性继承人都死翘翘了。
基本上都是别人在摄政。
童年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
16岁时(1558年)嫁给法兰西王储弗朗索瓦。
据影片暗示,此王储好像性无能,两人无子嗣。
1559年王储即位,玛丽成为法兰西王后。
1560年弗朗索瓦去世。
玛丽返回苏格兰,因为血统比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更为纯正,成为王位的威胁。
(伊丽莎白一世是亨利八世与第二任妻子安妮生下的,而天主教不许离婚, 所以这段婚姻不算数——在他们看来)1565-1567年,玛丽与亨利-斯图亚特有一段婚姻,生有一子,即未来的苏格兰王詹姆斯六世和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第一位英苏双料王。
所以你看,没啥可争的嘛,玛丽输给了伊丽莎白一世,可是自己的儿子却继承了伊的王位。
女王也好,村妇也好,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的一粒沙而已。
第三段婚姻的对象是第四代博思韦尔伯爵詹姆斯-赫本(有空再去查此赫本是否彼赫本,你懂的那个赫本)。
1567年玛丽逊位给自己一岁大的儿子。
之后某年开始直到1587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玛丽都被囚禁在英格兰内陆的各种城堡及庄园里,1587年被斩首,罪名是密谋暗杀伊丽莎白一世。
玛丽出生时她的父亲预言:“魔鬼与之相伴。
它随一个小姑娘而来,也会随一个小姑娘而去!
”出生没几天父王就去世,死因可能是霍乱,但也有人认为是索维莫斯战役中输给英格兰导致的羞辱和悲愤才是死因。
玛丽本人的名言: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我死即我生)这部2018年的《玛丽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根据传记《我的心是我的:玛丽一世的一生》(My Heart is My Own: The life of Mary Queen of Scots)改编。
《宠儿》里的安妮女王也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不过那又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斯图亚特王朝几度被推翻又几度复辟。
英国历史就是这样,死了王又没后代,就各种找亲戚的后代来当王,沾边就算。
不过好像一直以来都保持得比较纯正。
看过这样的电影,再上网查查看,了解些历史,就可以了。
不要强求太多。
电影的开头我其实看得一头雾水。
台词是几百年前的英语,剧情的展开也很难懂。
本来以为,这就是一部卖弄玄乎的电影吧,也不打算太认真。
可后来,我渐渐看懂了。
渐渐地,我投入进去了,走进了两个女人的世界。
我看懂了Mary利用一身智慧,试图追寻心中的和平与人民的爱戴,却造得其反,身败名裂。
我也看懂了Elizabeth无能的外表下,渴望着自我,渴望着幸福的心。
终于认识到,原来做女王,也是那样身不由己,也是那样地弱小,甚至不能保护珍重的朋友,不能与爱的人相伴一生。
Mary. 她美丽,聪慧,勇敢。
可她输得一败涂地。
Elizabeth. 她隐忍,退让,放弃自我,于是她在这个男性主义的社会里活了下去。
可Elizabeth她真的赢了吗? 不。
她输了自我,输了渴望的幸福。
最后,Mary是孤身一人,众叛亲离。
可Elizabeth又何尝不是孤独的? 她羡慕过能做母亲的Mary,羡慕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可最后,她选择了屈服,选择了做回懦弱无能的自己。
因为那样才是她保命的武器。
是啊,她明明可以跟Mary联合起来,以两个女人的力量,统一Scotland和England,可是她没有。
这不是她的错误,而是她的悲哀。
在这个男性的社会,两个最强大的女人,还是那样的弱小。
弱小到,害怕以一己之力去争取想要的东西,都是奢望。
这才是最可悲的啊。
在我意料之外的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屏幕上呈现出片尾字幕时,我觉得被震撼到了。
那一瞬间,我觉得这部电影很神奇: 在不知不觉中,它给了我一些以前没有的东西。
它让我觉得世界很残酷,可我所存在的世界,又很美好。
电影所展现给我的,是一个残酷,无情的社会。
是一个连权力最大的女性都被迫服从的社会。
选择服从,一生失去自我。
或是追寻心中所想,却惹祸上身,失去一切。
你会选择哪一个?
看似拥有整个天下的人,其实最一无所有,看似权倾天下的人,其实最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连最基本的人生的抉择都无法左右。
“拥有整个国家是怎样的感觉?
”“我只不过是它的仆人。
”是的,坐在王位上的人,通常不是拥有了王位,而是被王位所支配。
像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皇所说的,“我舍弃了所有的自我,任由这个王位取代真我,替我做所有的决定。
” 而勇敢美丽的玛丽,她努力争取过一切,最终也失去了一切,但她总算是灿烂地活过,那些她完成不了的和平统一的道路,在她的推动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她无法挣脱王族孤独而悲惨的宿命,但她也算不枉此生。
在那个冥顽不灵的时代,她证明了不是每个男人都智慧高贵,不是每个女人都庸俗平凡,恰恰相反,很多女性的胆识、魄力、品格和眼界都要远远超越那些容易被欲望和低俗所支配的男性。
差异不存在于性别、宗教、国籍之间,更多是存在于个体之间。
我是因为想起在书虫系列读到过同名的短篇小说,便在浏览影片的时候觉得看一下也不错。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角度和书虫里小说的角度是一致的,都是从玛丽女王行刑前一晚给儿子写的信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的视角铺开。
我不知道书虫系列里的这部小说有没有删减内容,电影中间确实是感觉到一部分的删减。
但从内容上来看是大致相同的,书里没有伊丽莎白女王得天花和两个女王会面的片段。
这两个片段的增加,突显了伊丽莎白女王面对玛丽女王时的那种自卑,电影中伊丽莎白害怕见到玛丽女王比她年轻貌美,这可真是符合小说里玛丽女王贯穿全文的自恋式的意淫。
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结果不管是这部小说还是电影,全部的内容都很玛丽苏,我想很多观众都喜欢玛丽苏式的爽剧,但绝不喜欢这种失败的玛丽苏式的惨剧。
剧里玛丽女王一从法国回到苏格兰,马上就开始统治苏格兰,不采纳前任国家管理者也就是她的哥哥的建议,肆意妄为,一上台便开始革新。
玛丽女王信仰天主教,老百姓和大臣们信仰新教,这种矛盾虽然是不可调和的,但作为外行的观众来说,也非常不赞成她刚登基就立马宣扬天主教,实在是缺乏政治敏感度。
看到同父异母的哥哥在从一开始尽心辅佐她到见她完全不听劝后决然离去,真的想骂女主。
她一意孤行,从挑选丈夫到宠臣当面被杀,丈夫被杀,逃亡流产,御驾亲征,战争失败,被大臣强迫结婚结盟,最后被关在伦敦塔里的20年。
她的一系列失败的政治行为在她看来都是外在因素影响,但确实反映了她的政治才能不行。
尤其是和伊丽莎白女王对比,从小说和电影里都是从玛丽女王的视角来看待伊丽莎白女王的,她认为伊丽莎白女王一直妒忌她年轻貌美并且还有丈夫和孩子。
相反的是在很多书本和影视剧里我们看到的伊丽莎白女王都是一个睿智、聪明、貌美如花的伟岸人物。
但是这部剧从外貌到女王的智商都在丑化伊丽莎白女王,尽管这很符合原著小说,但作为还是觉得有点儿不能接受,当年安妮博林的凭借自己的美貌能将亨利6世迷地团团转,就可以想象伊丽莎白有多美,了解过她长过天花,后期都敷厚厚的白粉在脸上,但是在之前女王的脸也被丑化了,何况还是一个美丽的女演员来扮演的,还不如女演员化日常妆。
至于丈夫,还是算了,一个外貌漂亮却懦弱还是男同的丈夫,至于孩子詹姆斯,玛丽女王并未写她与孩子的日常相处,没有亲情的描写。
从历史课本上稍稍了解的天主教更保守和传统,属于顽固派,新教是开放革新派。
但在电影里感觉玛丽女王代表的天主教更开放革新,女王和侍女没有那么等级森严,和侍女可以说说笑笑,一起吃饭和玩游戏,包容同性恋的宠臣。
其实我想电影可以稍稍科普一下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好了。
我觉得在电影和小说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玛丽女王和自己的侍女、男宠臣在房间里坐着玩游戏,她的丈夫突然带着士兵冲进来,当着她的面一刀刀刺进了宠臣的身体里,整个房间血流成河。
这里其实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她已经丧失了对王权的掌控,内部的大臣和士兵开始叛变。
虽然后面与一个有强大军队的大臣再次结婚,可惜后续在战争上屡屡失败,她还是不后悔的,生是天主教信徒,死的时候还是穿一袭红裙作为天主教徒而死去。
作为一个女王,我觉得她确实不够强,没有伊丽莎白在政治上的能力,而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她到死都不更改信仰,还是挺让人动容的。
看完了西尔莎罗南和玛格丽特罗比主演的这部姑侄撕逼大战的英国宫廷剧:《玛丽女王》,剧情太玛丽苏太狗血了,这部电影证明了英国被称为“大腐国”简直是由来已久自上而下基腐起来的,女王的男闺蜜和女王的老公搞到了一起,哈哈哈哈,简直了!
西尔莎罗南和玛格丽特罗比的颜值还是很能打的,杰克劳登也是标准的英伦帅哥,唯独男二乔阿尔文简直丑哭了,长了一张很丧很颓的脸,辣眼睛!
风流成性放荡不羁的亨利八世一生妻妾众多,风花雪月的同时却也直接推动了英国宗教改革,也因为他产生了后来改变英国历史的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玛丽女王,也才有了后来日不落帝国的辉煌荣耀!
讽刺的是现如今英国人却要臣服于自己曾经的“儿子”美国人的脚下,唯美国马首是瞻,多么讽刺而又残忍的事实,更加可悲的是现如今还有好多英国人依然活在日不落帝国的美梦里,不愿醒来!
所以说啊,这个世界从来就不讲求什么长幼尊卑,先来后到,谁的实力更胜一筹谁就是爷,大国博弈实力交锋,输者和弱势一方只能当孙子,成王败寇,历史永远只是胜利者的宣言!
到21世纪由一位女导演将舞台剧改编成的电影,演绎的两个女王的故事,重点并不是复原历史,显然挑剔本片是否还原历史是件无意义的事,而是展示缠绕着女性的重重束缚。
最初两位女王身边都没有忠诚于自己的武装,两边都是男性社会用于权利斗争的工具罢了,任何想要娶女王的人不是自己想要成为国王,就是想要自己的孙子成为国王。
两个女王旁边的所谓大臣,永远在用各种方式控制她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在两个女王之前的大使权臣所做的就是通过信息不对称搞分裂与搞破坏。
那个被玛丽驱逐出议会的大臣,不遗余力的利用宗教信仰蛊惑人心,还是要拿回自己的政权。
宗教的本质早已昭然若揭。
只要活在了男权社会给予的判断标准,女性永远是无法自主,无法独立,且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
玛丽选择了妥协,结婚生子依然被骂成妓女,纵使她比那些男人们更有智慧,但依然是被自己的弟弟、臣子追杀遗弃。
虽贵为女王,婚姻、爱情、生子没有一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
玛丽有始自终靠着一张嘴,有什么用呢?
再声嘶力竭也不会影响权利社会分毫。
两位女王演绎得都相当好,两个女王的重重对比暗含的隐喻可以让每个女性观众感同身受。
罗南终于成了大女人,还原度超高,罗比在后半段的演绎,企图直接把观众拽到了伊丽莎白的内心,虽然与大魔王的两部伊丽莎白比较可能略显表层,但她所展现的伊丽莎白的人性,大部分伊丽莎白的场景里她都在自己的执意与孤独作为代价的挣扎与抗争。
最喜欢虚构的两人见面那场戏,个人认为这是女性导演认为最重要的一场。
玛丽和伊丽莎白就好像现实社会的两类女性阵营,选择生儿育女成为母亲,选择放弃女性天赋成为男人婆,这是两类女性的对话。
两个做了截然相反选择的女王,在那一刻,她们只有彼此。
当玛丽说“I am uttely alone“,伊丽莎白含泪回说,“As am I.Alone.” 泪目啊~
玛丽希望与伊丽莎白联合起来去对抗共同的敌人,她说的很对“我们为敌,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我们可以一起征服怀疑我们的人,不被他们玩弄于鼓掌之间。
“ 可是她并没有看清楚谁才是她俩真正的敌人,甚至还在执迷于家族权利,执迷于我才是你的Queen。
然后玛丽脱下红色假发露出秃秃的头颅,说自己用最好的一面来见你,原是因为羡慕你,羡慕你的美丽与勇敢,羡慕你能成为母亲。
看到这一刻,立刻会想到很多社会上女强人被传统女性质疑时的场景片段,同时立刻就能感受到这位“不能生育”的女王之前所面对的和经历的,要比她的表妹残酷的更多,她所牺牲的也是更多。
然后她说现在我不羡慕你了,“你的天赋,导致了你的失败。
“ 仿佛是在对每一个屏幕前的女性说的话。
在我看来更有勇气的是伊丽莎白,也许正是这个勇气放弃了上帝给予她作为女性的天赋,选择了继续alone,然后成为了比男人更会统治的王者。
论起好莱坞的天才女演员,一定绕不过西尔莎·罗南。
她还不到25岁,却已经演了15年戏,提名过3次奥斯卡,说她是这世界上演技最好的90后女演员之一也不为过。
但前有提名去年奥斯卡影后的《伯德小姐》,后有和梅姨、艾玛·沃森一起出演的明年大热门影片《小妇人》,罗南今年冲击颁奖季的电影《玛丽女王》则显得有些尴尬。
被媒体和大众抱有极大期待的《玛丽女王》在上映之后口碑并不佳,IMDB评分6.4,烂番茄新鲜度只有62%,豆瓣更是跌破及格线,只有5.9分。
IMDB
烂番茄
豆瓣在奖项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今年的奥斯卡上,表演奖项提名颗粒无收,只提名了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化妆与发型两项装修奖。
和同“宫斗”类型的《宠儿》一比相形见绌,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玛丽女王》成为如此这般呢?
《玛丽女王》讲述了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故事的背景是16世纪末,伊丽莎白一世成为了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伊丽莎白的表妹妹玛丽一直居于法国,但18岁那年返回苏格兰亲政。
玛丽信仰天主教,因此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担心她也可能夺取英格兰王权。
两个女人就政治、婚姻、信仰等多方面的争议展开了角逐,两人虽有亲戚关系,却始终没有见过面,通过战争、谈判等手段竞争了数年。
本片的导演乔希·罗克是第一次指导电影,虽然女性电影由女性导演来指导会更加细腻,但乔希·罗克作为导演的经验实在是不足。
她此前一直是戏剧导演,虽然履历相当漂亮,但戏剧和电影本质上是有极大区别的。
《玛丽女王》过于浪漫和解构了,它几乎是假定观众都了解16世纪英国的王室纷争以及朝代更迭,在已经对玛丽和伊丽莎白有了详尽的了解之下才来观看这部电影的。
这种自信给影片的叙事带来了灾难,在历史传记片的框架之下,极大的弱化了背景铺垫和时代推力,单纯的将人物作为刻画重点。
但问题是缺乏背景和来源的人物又极其单薄,时间顺序混乱,主线故事松散,令影片变得平庸甚至是尴尬。
导演所想深入讨论的内核全部趋于结论,不论是天赋和结局的因果论,还是女性在男性权力之下的挣扎生存展现,全部都流于表面了。
如果你恰好不了解这段背景,那么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你可能都无法理解人物的行为,更不用说探讨动机了。
历史传记片的基础功能应该是帮助观众多维度的思考,而不是给观众设置门槛。
再者,《玛丽女王》作为一部女性电影来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也并不成功。
《宠儿》里的三个角色,一个入围奥斯卡女主,两个入围女配,靠的就是三个女人之间相互利用、伤害、相爱所带来的悲怆感和戏谑感。
它在政治斗争中直面了女性天生所带着的软弱、冷漠以及嫉妒心,角色的特质被时代的洪流推动向前,身不由已却又合情合理。
但也没有彻底将其变成后宫甄嬛传,还是将人物放在了无情、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的,每个人物的转变都和大环境的变化相辅相成。
而《玛丽女王》中玛丽和伊丽莎白作为双女主,却没有这种张力。
两个处在权力顶端却身不由己的女性彼此斗争,但同时相互依赖,这本该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却呈现的没有那么浓烈。
罗南只展现出来的自己不屈、坚毅的一面,却没诠释出玛丽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在国家、儿子、婚姻面前,罗南的表现还是稚嫩。
玛格特·罗比则好一些,在偏执和疯狂这些负面情绪的演绎上还算出色,可缺乏其他方面的展现,还是使得伊丽莎白这个人物更像是个疯子。
玛歌特自述角色时认为“两人之间有一种姐妹情,彼此相爱,但这种爱又非常复杂,因为彼此的生存都威胁到了对方,”她解释说,“这是这两位角色间的爱情故事,非常非常复杂的爱情故事。
”历史上的伊丽莎白一世终生未婚,她才华杰出、精明开朗、坚强圆滑,以其开明的政治而著称。
她在位期间是英格兰在近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她即位后,可以说,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在《玛丽女王》中,这些人格特质均没有得到任何展现,几乎所有的政治斗争都被抽真空了,两个女性的爱与恨变得非常私人和情绪化,配合众多高度凝练化的台词,整部电影太像是导演所拿手的戏剧了。
有意思的是,泰勒·斯威夫特的男友乔·阿尔文恰好参演了《宠儿》和《玛丽女王》两部戏,而且角色都是女王背后的男人,虽然角色有点雷同,但演的还不错。
《玛丽女王》因为双女主戏份的失衡反而使得身边人的戏不错,外网有评论说玛丽身边的侍女一角色如果片方好好公关一下的话说不定还能捞个女配,也足见主角表演方面的不足。
电影最好的方面已经在奖项上获得了反馈,双女主戏虽不出色,但服化道的确精良。
玛丽刚到苏格兰时,服装非常干净纯洁,然后随着故事越来越黑暗,暗色调也逐渐在服装上蔓延开来。
故事本身没有带来的严肃感和华丽感借由着服化弥补了一些,我看完之后倒真是很想拥有一件华丽的大裙子。
几位少数族裔演员在16世纪英格兰苏格兰宫廷里真太扎眼了,让人一秒出戏。导演说这是因为她舞台剧的背景,我真醉了,舞台上演员离观众多远,电影屏幕上人脸又有多大?!?!!?!//伊丽莎白的台词和罗比的演技都让我对这个配角印象更深。//没看出电影的立意到底是啥,女性?权力的游戏?自由先锋vs乌合之众?感觉都想讲一点又都没讲透。
罗南老邓脚阿文神仙颜值,华丽衣装,故事很平,有点冗长,但并没有说得这么难看。两位女王的形象我还是喜欢的,女性可以是脆弱的,但也能坚不可摧。玛丽的勇敢和智慧都很张扬,利用女性身份,毫不掩饰;伊丽莎白的强大更加内敛,几乎完全抛弃女性身份。不管怎么讲,最后那段两个女王的对话还是不错的。
玛丽洗白剂……西尔莎罗南用实力证明:玛格特罗比确实该拿影后
包装华丽的史实流水账。删减掉一点宫廷政变、着重描述两女王间的微妙关系会更有看头。
披着历史的外衣说女性的故事。有些情节过于突兀,铺陈不够。最喜欢两人见面的那场戏,导演功力尽显。
现在流行的女人间的对手戏。小丑女后面十分钟挺棒的。
可能电影长度有限吧,好多历史细节需要自己再补充。看这个我才知道断头女王的儿子James是一统英格兰苏格兰的第一人。记得以前大学时有选修课是欧洲历史,奶奶的,我怎么没选呢。
又是同志宫男又是亚裔侍女,史实可能有没有不说,跟表现女王半毛关系都没,纯粹画蛇添足,政治正确走火入魔了,死皮赖脸地对特定群体谄媚和歧视一样恶劣。毫无特色的配乐也是败笔,只剩视觉看点。
???
戏说玛丽胡兰为统一抛头颅撒热血。
和宠儿两场连看得出的结论:好演员确实是能拯救平庸无聊剧作的,罗南的吸引力可以让我忽略掉电影很多缺点,撇开没头没尾的历史呈现和过分注重多样性的选角,我反而觉得这其实是在借女王历史和脱欧背景拍女性叙述史,讲得是女性被压垮和边缘化的命运,哪怕是女王也不例外。所以她们相遇时的场景会让我觉得分外动人,一个被操控却自以为可以挣脱的女性遇上一个甘于被操控深知无法逃脱的女性,两种丰富纯粹的female subjectivity的碰撞,那一刻就够了。
服饰好难看。把玛丽塑造成反叛、野心仅是逞能的弓箭,而伊丽莎白是妥协中摇摇欲坠的盾。倒希望之后能拍部Margot的伊丽莎白,若不是影片质量,她的女配本该好好公关下。生硬的剪辑全然打散了两位女王的对峙,不必要的枝节很多,呈现的格局太小。拉扯出两位女人身后男性的奸诈,但错过多场戏来剥去玛丽的野心看她不堪的儿戏。伊丽莎白的“孱弱”写得更好,在男人簇拥下步向强悍,还是承受同样的不安
女王气质真好,很漂亮又说不上,剧情就是普通的宫廷斗争
挺精彩的一段历史怎么能拍的如此无聊,看起来像要表现一对姐妹在男人堆中维护统治和自我,但人物太扁平故事又流水。年轻貌美的玛丽斯图尔特和酷似画像的伊丽莎白,好吧我想起了JOJO第一部……
两个女王的演员演技都非常好,尤其是作为女一的玛丽女王的演员。权力争夺真是残酷,什么手段都会使出来,吞噬人性
笑死,不要和gay做姐妹,会睡你老公。 ps槽点有些多。堂堂荣光女王年华正好,搞成这鬼样,玛丽一副年少over confident的小笨蛋drama一堆堆,谈恋爱的时候是真实情侣上线了吗,我直接出戏… 这片亮点就是撮合了罗南和老邓 美丽的gemmachen也是很没必要
我单方面宣布玛丽就是最牛的同妻!!导演很会拍呀又正统又狗血,好多小细节,伊丽莎白阴影下的肚子印象最深,玛丽有头脑懂权谋但却从不收敛自己的野心,因为她一直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哪怕为此殉道。最近刚刚重温小妇人,罗南真的好喜欢这种角色和表演方式啊,罗比一如既往优秀!
故事说得还不如荷里路德宫的语音导览引人入胜……
不知道评分为什么这么低,但是我真的觉得好看。(第一次Get到了罗比。
太難看了⋯⋯很少有讓我非常受不了的片子,亂糟糟的,可能看在羅南的面子上才不至於一顆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