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可以确定,《黄石的孩子》是一部值得仰望的电影,让我仰望的除了敏感的题材还有那些拒绝Drunblization(名词,装逼化。
)的勇气。
为了避免过多的剧透,我只能说,在这个电影里,必然存在为了能在影院上映所做的无奈妥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导演试图追述那些关乎死亡、梦魇、逃避和爱等深刻命题的坚定和信心,以及无数朴素而真诚的细节。
我曾一度认为有杨紫琼出现的片子必然离烂片不远,这部片子仍有无数缺点和Bug,杨的表演也依旧木讷干涩,影片中段节奏拖沓,人物出现交代不足,好在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掩盖电影闪现的光芒。
在这部电影中你会看到你所不熟悉的吸毒的英雄、自杀的孩子和一场浩浩荡荡的艰难长征,当然,还有193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南京。
影片的原著名叫《Bitter Sea》(苦海),与之相对应的是影片中周润发的一段台词——“其实中国人是最能够忍辱负重的民族,人生就像苦海,不管周围海水滔滔,只要自己的头能够露出水面,不管多苦都能够继续活下去。
”,十分庆幸这句台词没有被和谐掉,它让我绝望的同时也给了我力量。
如果可能,去影院看吧,这个片子的票房注定惨淡,就像很多好电影一样。
而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让那些对于真诚和理想的坚守有理由继续下去,并且,永不磨灭。
未来的馒头 http://piemeng.com
我一直避免去看关于“南京大屠杀”或者“二战时期的犹太人”题材的电影,我不脆弱,但并不代表我就要去看恐怖片,让自己平白的浸入沉痛。
因为我把黄石当成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了,所以误看了这部电影,战地记者何克进入大屠杀时期的南京,日军发现他拍了很多屠杀中国人的照片,南京的抵抗军(居然还有抵抗军...)从日本人刀下 救下何克,并送往一个叫黄石的小地方,在黄石的祠堂震撼的第一幕出现了。
青山绿水掩映下 白墙青瓦的祠堂给人格外的美感,祠堂内部却是破落不堪黑黑的室内落满了灰尘,墙上挂着祖先们的肖像,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尊老 供奉祖先的国家,但是我们的祖先却没有守住自己的家,留下自己的子孙被人屠杀,家园被荒废破败,悲剧发生了 重要有人承担责任,没有理由...看见一只狼在餐食一只血淋淋的兔子,你会责怪狼的残忍 还是埋怨兔子跑得不够快?
自然法则而已,世界总是在冲撞中不断变化 你不变就要等死...第二幕就是躺在昏暗室内室内吸鸦片的祖先,他们就躺在那吸鸦片,眼神就像是死人...这还是美国人的视角,如果看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你会被你的祖先逼得喘不过起来。
如果一个地方待下去很痛苦,你会怎么办,没办法,忍。
日军即将打到黄石 再待下去就是死,何克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漫长的迁徙 越过兰州到达了一个没有烟火的地方,虽然那里很冷很干燥,但至少他们还有自由。
看过很多评论,常见的是对拍摄技巧和故事情节的指摘,坦白说,我看不出来差在那里,我是怀着敬意看完这部片子的。
片中的故事不用说了,网上应该到处都是,我想说的是,虽然描绘战火中人性的光辉是好莱坞的惯用伎俩,而且导演与斯皮尔伯格有很大差距,但是乔治·何克和辛德勒一样伟大。
记得有一次面试,我被问到“你到目前为止,最想感谢的是谁?
”的时候,脑海一闪,竟然不知道该说谁,于是就回答了一个很通用的答案:父母。
回来后,慢慢琢磨这个问题,发现自己似乎没有那颗感恩的心。
虽然,我的境遇,一直都是在自作自受,明确地说,从92年,14岁的我开始明白了所有的目标都要靠自己才能达到,到现在,基本上都是自己在独力支撑。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需要感谢的人真得非常非常多,在顺境中赏识我的人,在逆境中支持我的人,得意的时候打击我的人,失意的时候鼓励我的人,给我教训的人,给我帮助的人。。。
真的是多得数不过来,虽然在当时不一定知道感恩。
回到这个影片上来,其实影片的画面还是很考究的,音乐也很美,从表达被拯救者的角度上来看,导演也是在试图突破斯皮尔伯格。
很遗憾的是,没看到几篇影评的作者是怀着感恩的心写的,好吧,我承认,这个时代只是个娱乐为王、金钱至上的时代,感恩的心,做什么吃啊?
最近对电影没什么感觉,恰逢今日有人兴致好,在售票窗口前,觉得《黄石的孩子》比较靠谱,瞅着有周润发、杨紫琼、乔纳森。
看完以后我脑海里浮现的话是: 谨以此片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何克(男主角的中文名)——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说实话,是一闷片。
看的过程没有多少卷入程度。
出来的时候发现有俩小时,居然在期待高潮的持续等待中,混了这么长时间, 苦海。
原著的名字。
我喜欢周润发在其中说的“人在苦海翻滚”,我也喜欢他说,中国人是一个有忍耐的民族。
就如同,那些忍耐着对战争恐惧和对死去家人痛彻思念的孩子;杨紫琼扮演的女老板为了救何克可以委身于国民党军官;以及为躲避战祸长途迁徙的民众,饿得只剩皮包骨的战士,,,,太多忍耐,在战争的惨烈背景之下显得麻木而孱弱。
那个叫清的孩子的自杀震撼到我。
他看起来阳光而好学,易于接受别人,内心却执拗地固守着——或许被解释做对家人的思念,当迁徙来临,他无力到扼杀自己。
还有叫凯的孩子,经受了巨大的创痛,父亲被枪杀,母亲姐姐被蹂躏再枪杀,内心淤积了很多仇恨,手中常捏着四口之家的合影,他杀死的一个日本侦察兵,同样捏着一张四口之家合影,在这一点上,导演表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姿态,只对战争进行审判。
很喜欢杨紫琼在其中的高贵气质,笑容姿态都是拿捏得当的分寸感,让人舒服。
发哥的范儿很美国派,从台词到动作,特别是那股子冷酷洒脱劲儿,我总在游移,他到底是我军指战员,还是一西部牛仔?
很不喜欢片中的爱情线索,为什么所有的好莱坞不好莱坞总有一个段这样的美女帅哥恋?
还偏巧女护士的前男友就发哥?
还偏巧发哥救了何克?
还偏巧发哥迟暮,何克当年?
不能接受女护士一会抽烟,一会毒瘾发作,在俩男人怀抱中辗转……太搞了!
还有激情片段,还穿绸缎睡衣,还有唱机,干花??
玩点新花样不可以?
这明明就是托名汉相,叫做黄石孩子,围绕的都是何克的爱心,责任,爱情,经历,直至死亡。
何克下葬,孩子们的表情不是很做作,所以,也不煽情,全片都这么平淡,以一种貌似客观的姿态反应着国际友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我们所能做的,如果不是去崇拜和感激——片尾特意放了几个尚健在的当年的孩子的感激之词——那么就去看看“他者”眼中的我们——就好像,导演挑选的几十个孩子,全是单眼皮的男孩子;挑选的日本兵,也确实是我们觉得很“像”日本人的面貌,我推荐这位《明日帝国》的导演看看《东方学》!
一个隔靴搔痒不疼不痒的片子,无法激起太多对于民族性的反思,只是,我们到底是怎样一个民族呢?
故事好,但编导得不好。
把个故事,一段旅程弄平了,可见编导也是平光眼,看出来的世界是平的。
中外四大男女都没演出什么魅力来。
马黎黎问同看的爵士,为什么那么粉杨紫琼。
答曰,没有狐气。
看之前就知道不会好看,结果也差不多。
没什么节奏感的戏,流水帐般叙事,没有高潮没有低谷。
基调呢,说红色吧,周润发那个角色又有点微妙,可是乔纳森那个角色吧就真的很无私,所以主旨是歌颂外国人?
汗在这样一部戏里乔纳森同学依然全裸了,在这样一部戏里乔纳森依然有好多行头,可见妖孽的人到哪里都是妖孽,只是妖的程度不同,妖反正都是妖的
路易·艾黎为了纪念他的朋友乔治 霍格,曾写过一本书,在1984由北京出版社翻译并出版,书名叫《从牛津到山丹:乔治 何克的故事》。
通过以下的链接可以更多地了解霍格http://book.idoican.com.cn/detail/defaultview.aspx?BookId=m20070529m801w013811
总结一下:1. 我看到最后才明白原来四个主角是如此纷繁错综的四角恋,就是不明白杨紫琼怎么就莫名其妙的喜欢男主角呢?
2. 在那好山好水的地方种点小菜向日葵啥的,真是世外桃源的生活啊!
除了天上老有飞机嗡来嗡去以外。
3. 发哥哪象新四军的队伍,无组织无纪律,没事就跑到男女主角身边瞎搀和,我怀疑他简直是蝙蝠侠,去哪都用飞的。
而且还是千里耳,他们啥消息他都知道。
4.咋都是boys呢?
没一个女孩?
5.最重要的真理:拍战争题材片子,一定要找个身材好的帅哥(同理可见《投名状》中的金城武),这样,无论脸上再怎么脏兮兮,周围色调再怎么暗淡,一张帅脸仍然是天下无敌吸引眼球啊!!
6.在最近我泱泱大国民族主义自尊心过分抬头的时候,大家更应该去看下这个片子,以此证明,爱心无国界。
冒着被蚊子咬的风险看完了电影就是为了看看它到底有多么的烂...想要诠释的很悲壮,可是却扭捏的要命
看之前,我以为黄石是一个人名,而且发哥演的就是这个人,电影讲的是发哥怎么在抗战中保护儿童的故事;看完后,才知道自己顾名思义加主观臆断的有多么离谱。
黄石是一个地名,发哥演的只是男二号,一个新四军的游击队长杰克.陈,影片主角是一个叫乔治.霍格(中文名叫何克)的英国记者,女主角是一个叫丽的澳大利亚籍医护人员。
影片有中国、德国、澳大利亚三国联合制作,资金实力很雄厚,所以拍的很有质感。
上海租界洋人的舞会、战火硝烟中的南京等几个场景,戏份很少,但美术道具等做的依然很精良,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也反映了国外电影制作者的敬业态度,哪怕场景在影片中只有几分钟,甚至几个镜头,他们依旧会不惜成本地去做,以保证整部片子的质感。
当然,前提是他们也有钱。
片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只是蜻蜓点水地描述了一次。
日本兵很狡猾,先把重机枪用布盖起来,然后把零零散散的平民聚到一起,全部赶到机枪前面,当把布拿掉露出机枪,这些无辜的中国平民才意识到什么,开始哭喊尖叫。
机枪扫射之后,日本兵再一一检查有无活口,发现活口就补上一枪。
尸体处理的方法则是把他们堆成小山,一烧了之。
乔治目睹了全过程,并拍了很多照片。
日本人抓了他后,刚开始很客气,乔治还可以用日语和日军军官聊天。
但照片洗印出来摆在日军军官面前后,日军毫不犹豫地将他拉出去砍头。
他被杰克陈救了,没死掉,和他一同来的另外两个记者朋友虽然有通行证,却还是被爆了头。
日军为了掩盖自己的暴行,连外国的记者都敢杀,那么在南京,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
一叶知秋,虽然影片对南京大屠杀仅寥寥几笔,但能让人想象到整个局势。
乔治在黄石为孩子所做的一切,让我想起了《天国王朝》里男主人公在自己封地里为人民所做的一切,他为自己的臣民打井、垦荒,一切为人民服务,乔治为孩子们修发电机带来电、树篮球架让孩子们玩、种蔬菜供孩子们吃,教孩子们英文。
他们都在做“有意义的事”,他们都令我敬佩、令我感动。
丽,来中国五年,一直奔波在各个地方,救助那些前线下来的伤兵、战火中受伤的平民、染病的百姓,但她确是一个澳大利亚人,她除了让我想起加拿大的白求恩,还让我想起了2007年以真人事件改编的电影《面纱》,爱德华.诺顿饰演的医生主动深入中国内地,救助感染了霍乱的中国人。
他们都是国际主义者,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中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之分,有的只是得了病受了伤需要救助的人。
乔治和丽这两个外国人替我们中国人照顾着60多个孤儿,而一个国民党军官却要征用孩子们的学校,为此,将乔治投进了监狱。
这个军官说道,传教士、共产党、日本人,祸害了中国这么多年,这一切该结束了。
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他让所有的中国人为之汗颜。
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兰州那位行政长官,不但没有为难乔治他们,还送了四辆卡车给他们。
正是有了这些中国人,中国才没有完,才一直存在希望。
杨紫琼在片中的出现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卧虎藏龙》里把她整的太老,《飞鹰》里又装嫩,青春逼人的过了头,这部戏中让我感觉到了她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穿着旗袍披肩的她,气质高贵,举止优雅,标准的贵妇人气质。
影片中,有那么一刻,很普通的一刻,我感动的热泪盈眶。
在行军途中,一头缠绷带的伤兵倒在路边奄奄一息,丽过去查看后给他打针救治,一个中国医生过来把丽拉上车,说别救了,他已经不行了。
丽在车上边走边回头,这时影片给了一个这个伤兵的面部近景,看到这个近景,我眼泪一下就上来了。
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啊,半边缠着绷带,血迹斑斑,眼神中充满无助和绝望。
一个伤兵躺在路边,完全不能动,只能慢慢等死,我不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时,在中国医生对自己都置之不理的情况下,一个外国女医生却来救助自己,我不知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明明去年《五月雪》就上过当 我怎么就不长记性呢意象很多 也知道你要拿来做什么但这样搅成一锅粥 没有讲故事能力只是把现象摊出来 意义何在?
(hkiff 25/4/10)3.5 可能因为映前听导演讲了一些创作背景和想法,所以能感觉出故事还是有点儿意思的。但叙述如同马来西亚的语言系统,乱到让人有点头疼。
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优美流畅,让人仿佛置身于书中的世界。同时,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张吉安将魔幻融入现实,直视马来西亚社会难以启齿的禁忌,加上廖子妤细腻表现、许恩怡苦练口音演出,为凡世里受苦的女性发声。
#2024TIFF 看了地母发现我去年也看了张吉安导演的作品,补个分
SIFF27 看题材对它期待太高了 拍出来的不符合期待值
HKIFF49 张吉安映后 诶怎么又看了关于亲子的电影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 导演解释以后才觉得碟子舞的意象很妙 但是内容太多太满节奏太慢了 重点反而有点隐身 看得有点累 但是导演关于宗教意味的解读还是让我觉得蛮大开眼界的 只不过我没有那个背景有点不好理解hh
具备基础的人道主义视角,但对于如何避免议题的直陈、叙事的断裂、人物困境与解法的个例化戏剧化处理,导演所做的实在太少。若意图通过写实的社会派剧作剖析社会问题,单单依靠抖出猛料制造波澜未免太过取巧。以及,导演标志性的风土与民俗展示似乎仅起到点缀的装饰作用,甚至严重干扰着情境的构建。
好看
今年到底还要看多少部妈妈咪呀的华语片?高产如张吉安真是做到了一期一会,这次再度使用已近打上自己风格烙印的静寞神鬼视角打造母职伦理议题,他的电影里乩童和鬼魂是永不会少的元素,只是影片里恐怖的不是超自然力量,而是处处漫漶膨胀的男性阳具威权,它与种族和宗教结盟变成了压迫女性的三座大山。但,好像也仅止于此。影片到底多深入地探讨了弃婴仓的存在悖论呢?说到底,它只是在讲述一个受伤女人遇见其他受伤女人之后内心掀起波澜的普遍故事,而现实中更复杂的意识形态交战与困境则隐退到影片后方,在旅游节目一般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中成为弃婴仓里的一只鸟、网路上的攻击留言、电话里传来的坏消息。更令人费解的是迷影元素存在之必要。虽然影片偶有动人时刻,但在整体脉络下这些闪光变得无甚趣味。今年反复看到一些“仅止于此”的影片真是疲累
一开始觉得节奏很慢有点闷,但后来渐入佳境,感觉画面很美,摄影很讲究,导演很有自己的想法,展现了马来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宗教习俗(母系社会米南加保真是第一次听说,一开始觉得好棒,但最后看到竟然会丢弃男婴啊怎么会这样),还融合了一点点魔幻的感觉。表面上看是讲弃婴、生育、宗教,但背后的真正议题其实是性侵,因为绝大多数弃婴都是性侵的情况下诞生的(由于宗教原因堕胎是违法的)。看完觉得马来西亚的性教育和性别平权运动任重道远啊!才知道廖子妤是马来西亚人啊,难怪会讲这么多语言!但是女二的哭戏好可怕啊😂 最后那个天师就是性侵女二的继父吗?感觉也没讲清楚啊😂 2025siff第二场,见到了导演和摄影,导演说拍这部片很低调,怕马来有保守势力来反对,哎,太难了(本来还挺喜欢马来的,现在觉得马来好保守啊)
#Hiiff2024是枝裕和要是能看过这个也不至于把《掮客》拍出那个鬼样子了(
里面很多文化符号不太了解,不过能看出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
能看到映后谈真是太好了。想说有些人真的不懂马来西亚也不懂马来西亚复杂的种族之美,好了今天不要再生气了,已经被败坏的穆斯林秩序气过一遍了:)
hkiff2025*没看睡着是我对电影的尊重,大量长镜头做意义不明的动作和大量慢镜头可以媲美,顶多看懂一个丽心以身入局帮小曼捣破神棍老窝,但是其他呢,丽心男朋友跑了、弃婴过、找回儿子了,好,最后见不到,完了还给你来点舞蹈不知道攞景定赠兴,还有碟子舞那一段,我都怀疑把廖子妤整不明白了,太抽象了,导演最后q&a提及马来西亚、穆斯林、伊斯兰教、佛教的东西试图放进电影里面只让我觉得无力回天,救不了电影,尤其是这么多元素放一起,放可以,单独看也可以,但放一起拍成电影,我也真不知道最后表达什么意思
选题很好,但有点拍烂了,好多部分都想快进。导演只是把主题带出来,完全没有深挖
【马来西亚】虽然还没有等到《五月雪》,但居然提前看到了这部。这片土壤仿佛向其输送了无数灵感,信仰、价值冲突、枷锁、议题、民俗…放送电影时的人工“手”,斋月下不同身份的人做出的配合与适应,始终保持着一种最灼热的关注,但偶尔陷入民俗纪录片的质感。尤其对比才看不久、同样聚焦生育的《四月》,它一次性想要装下太多,反而陷入削弱角色故事而必须塞下元素的飘忽不定。作为两岸三地连同海外资源狂砸不断的许恩怡,表现有些灾难;Ivana的片尾曲真的好好听。
他悬置了这样的价值判断,而让角色真实的困境与抉择浮现出来,影片没有站在保守的宗教或事现代进步价值的任何一方
就生育議題而言,比《虎毒不》站得更高,反思更深;傳統及教條強加於人,非自願生育造成的悲劇往往無可挽回;有時候,避孕才是真正尊重生命的方式。張吉安這鳴地圖炮,注定不會討好。
马来西亚巫裔、华裔、印度裔三大民族表面和谐共处实则从不通婚融合,而不同文化身份的马来女性却遭遇着同样的弃婴之苦,贫穷、被强暴、疫情封城导致的怀孕等困境的展现跳出了点将式一字排开的生硬方式。外壳如此,实际上是一个生育困境里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观影体验:民俗风貌实在美丽,电影叙事也实在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