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棍糊 20250203如果要评出最不自由的人,大家可能会选飞猴。
《魔法坏女巫/Wicked》把飞猴具像化了。
飞猴,就真的是守在巫师(国王)门外的猴子,后来被魔法长出了翅膀,成为了飞猴。
飞猴不但身体被囚禁,脑子也是被囚禁的。
它们只能跟着巫师的指令走,巫师说追坏女巫,它们就好耶的冲出去了。
它们有很深的疼痛,但追逐敌人这种行为可以让自己的疼痛缓解,于是它们不怕疼。
再说它们还有家人被拿捏在巫师手上,实在无法进行思考,一条线上的蚂蚱只能被炸成油。
不过,草包巫师也不自由,和他同流合污的散布谎言的校长也不自由,他们都是恐惧下的提线木偶。
看似他们在权力最高位,实际上还在被创伤提着鼻子走。
巫师说,不创造敌人,人们就无法团结,无法团结自己就当不了至高无上的神了,于是要把罪名安在会说话的动物身上。
曾几何时这个王国的动物是会说话的,他们还能在学校里教课。
后来,嗯,就没有后来了,这段历史被篡改。
新来的老师说同学们不要往从前看,要往未来看,还是学习怎样把动物放进笼子吧,会说话的动物多可怕啊。
动物们不自由吗?
被追杀的它们看起来不自由,但它们的心灵是自由的。
它们知道自己是谁,记得每一件发生过的事情,动物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不像迷糊人类,屁股坐在哪边就朝哪边说话,所谓的精致利己。
人类有一个特殊的病,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在囚笼里待久了,自然就会向着囚笼的一切,把屎当成巧克力吧唧吧唧嚼很香。
因为屎是唯一的东西,所以屎必须好吃,这是人类的视角决定一切之超能力。
学校里的墙头草同学们自由吗?
他们没有不善良,但真的谈不上自由。
没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渴望被洗脑,被伪善牵着鼻涕走。
坏女巫的朋友自由吗?
她是位很好的朋友,但她也不自由。
她所讲的一切怎么让自己有流量有名望的东西都是枷锁而已。
凡是用不断妥协原则换回人类社会常见的一些好处的都不自由。
只要被许诺有城堡,有未来,有光环,那我们就可以对不认同的事说好,甘心做体制内的吉祥物,怎么可能有自由。
最后,坏女巫自由吗?
她也不自由,她还是个想合群的小孩,虽然想合群这件事无可厚非。
她始终都认为是自己害的妹妹残疾,这种善纯属自找苦吃。
这一切都关自己屁事啊。
既然你的妹妹不想和你一起,你的爸爸嫌弃你,那就远走高飞,根本不跟这家人扯上关系。
我是绿的也好,黄的也好,粉的也好,我千变万化,看得惯就看,看不惯就滚。
人类的创伤就是你不能做自己,你要做别人,你的感受不真实,不重要。
人类怕被集体抛弃,生出了被遗弃抑郁,在抑郁中把自己的心埋葬了,让被遗弃抑郁一步步滚成了雪球。
人类恋爱谈的神经疯癫,喜欢的事永远在远方,人类只是创伤的木偶。
创伤下无自由。
困兽人这一生只有一个任务,就是走出创伤,找到你的心,成为你自己,带着各种痕迹各种疤灿烂的绽放,在有限里达到无限。
自由就是随心,而不是做好事。
刻意的做好事可能会导致恶行,动机此时根本不重要。
自由也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被各种理念控制。
心比脑子好用多了。
心根本就不关心人类的很多无聊事情,它认为大人深谙的游戏规则只是限制自己走高一个维度的东西而已。
心只想体验,只想要幸福,只想爱。
创造你自己的梦吧。
赤裸灵魂什么都不缺。
剧本本身已经充斥着政治正确与伪善的假面,而影像又再度强化了这一点,并且完全当成主题在宣扬,令人惊愕到失语。
费耶罗与Elphaba的相遇已经透露出了这种诡异:当她绿色皮肤被所有人厌恶的时候,他就像是完全没有看到她的外表一样,非常自然地调侃起她带刺的性格,这种看似一视同仁的对待,实则是完全忽视了Elphaba自身的经历。
“我假装看不见你与我的不同,将你与他人一样平等对待,但你不能将你所经历的过去带入我们的关系之中”,这是一种更深的忽视与霸凌。
而片中促成Elp认清世界真相并与之割席的原因,居然是人类不允许动物说人话!
片中大量的对现实世界的讽刺、隐喻与互文早已刺破了魔法世界的幻想泡泡,这一设定也早已超出了《绿野仙踪》的童话界限。
动物以说自己的语言为耻,人类与动物的生活本质上并不是互通的而是单向输送,这居然成为了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大爱?
Elphaba站在山羊教授门口的场景早已展现出这种荒谬的不对等:谈论自身生存危机的动物在听到门外响动的时候四散奔逃,对它们而言门外人的肤色(白色黄色黑色绿色)根本不重要,任何一个人类都可以将它们关进笼子。
Elphaba上天入地所要争取的,是“让动物说人话、学习人类知识、能给人上课”的权利,而不是尊重它们的生活习性,所有人与动物都可以自由选择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于是她的反抗越是激烈,整部影片就越是荒谬,自大与傲慢犹如费耶罗油腻的自恋一样涌出了银幕。
片中刻意强调的“多样性”,只是Glinda用来装点自身的华美饰品,是自以为“甩甩头发”所散发出的魅力,是费耶罗假装深沉的反思——等等,我好像意识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你看,我马上就要开始思考了。
1. 10分,几近完美的改编。
作为一个wicked音乐剧的粉丝,认为电影改编非常成功,甚至超越原作;2. Wicked原作,一直是我最喜欢的top4音乐剧,而且名次一直在攀升。
好听且耐听的音乐,聪明的一语双关,对经典老电影颠覆反转演绎,用童话包装1984般的zz隐喻,再配合主角们的个人成长,都让这部音乐剧具有穿越时代的可能性;3. 电影非常精致,充分还原了童话世界,是舞台剧难以做到的,且可以静距离看到演员细微的表演和表情,相比舞台剧演员表情通常非常大(不然后排就看不见了);4. 演员演出非常出色,Ariana几乎就是Ga linda本色出演;Elphaba演员也不错,但是唱歌偶尔转音会提醒我觉得r&b不是很适合这部剧,还有就是扮相过于像怪物史莱克了;王子fiyero从外形上可以更加高大帅气发光,如果找一个演boq也能说的通的人就稍微令人跳戏,但好在所有人的表演都让人信服;5. 在emeral city的地方惊喜加入原版音乐剧两位女主,并融入/吐槽原剧中她们经典桥段的巧思,让原版粉丝小小泪目;6. 2个半小时只讲了一半故事,我本以为节奏会是灾难。
但实际看下来,并没有觉得往里注水,而是非常合理的增补对话,因为原版音乐剧以唱为主,剧情衔接其实过快,电影版则合理补充对话,增加人物表演与面部反应的时间,对于一个故事其实更加合理;7. 虽然诸多金曲在part1里面已经释放,但还是非常期待part2的wonderful(wonderful一定程度上有文学的高度,以bob dylan也得了诺奖来看)和for good;8. 目前wicked电影版在我心中已经和悲惨世界一样好了,说不定更好,等多一点时间来评判
山羊老师上课告诉艾芙芭,动物们越来越少了, 艾芙芭回答他说,因为大饥荒人们所能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少了,所以说需要一个发泄口,而这些动物就成了那个发泄口。
还有一句台词说团结一群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制造一个共同的敌人。
古往今来皆是如此,这句话真的很讽刺也很现实。
十几年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对于少数群体是那么的包容,现在因为资源少了,大家都吃不饱饭了,所以说需要制造一个发泄口,这个发泄口就变成了少数群体。
里面还有一段台词大概意思是,只要使用严刑厉法任何生物都能变得不会说话,动物们作奥兹国的少数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在生活而已,就这样也能被当成打压的对象,动物们被迫闭嘴,不能再说话。
因为巫师他本身就是一个乘坐热气球来到奥兹国的马戏团里的二流魔术师,让这种无能之人来治理一个王国的后果就是如此。
他们的政治手段就是如此卑劣懒惰,制造恐慌与对立,只要树立起一个更大的敌人,就没有人再去想这里存在的其他问题。
雪豹说自己要在还能说话的时候离开这里,这段的讽刺就更深了,连动物都知道,要保留自己说话的权利,赶紧润出去。
格琳达唱popular的时候对艾芙芭说人们根本不在乎你到底做了什么,而是你究竟有多受欢迎。
而奥兹国的巫师正因为个人崇拜,才保住自己的地位。
舞台剧的剧情艾芙芭其实是假死,她成全了格琳达的名声,也让奥兹国解脱于巫师的统治,毕竟那么厉害的女巫,怎么可能被桃乐斯泼一杯水就被融化,格琳达抛开不了世俗的偏见,开头的那个歌孤独的女巫是在唱她自己。
我觉得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在分别的时候即便知道对方与自己分道扬镳,选择了不同的路,她们还是含泪唱出了I hope you happy,你选择的路我希望你走的开心。
这部电影有太多符合当下实情不言而喻的感情在里面了。
艾芙芭第一次带着女巫帽去舞会的时候,她一出现,全场的人都回头看她。
我想到我的一个朋友,她学生时期在人群中是特别出众的,只要她出现的地方全部人都会看她,记得她有讲过一个学生时期的故事,开学第一天刚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并没多久,升旗的时候人特别多,那个新朋友一眼就找出了她,我朋友问他,你为什么会找到我呢?
这么快就认出我呢?
他说——“你这样的人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一眼认出你的。
”就像是她也长了绿色皮肤一样,她的出现对于所有人来说就是如此的醒目。
Wicked深受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它唱出了每个人或许都曾发生过的事——冤枉,误解,心有不甘。
西方坏女巫的绿色被Wicked的作者巧妙地运用,如此一个醒目的颜色,来为那些那些被排挤的气质,被霸凌的特质发声,这些情绪全都表现在一个人的皮肤上,用肤色来表达那些受压迫者异化,绿色可以代表所有受苦难的群众。
也用艾芙芭的口说出这些只是天生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在奥兹国的学院里他们对艾芙芭的攻击和嘲讽全都来自于恐惧未知,因为不合群,因为出众,所以就可以成为被欺辱嘲讽的对象。
因为我们的出众,我们的不合群,我们的不泯然众人,我们不属于群体的那份宿命,让我们遭受到霸凌排挤,议论纷纷,但也正因为这些东西造就了今天,我们更加坚强勇敢的内心,让我们明白我们到底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像艾芙芭看清奥兹国背后的丑恶规则,唱出Defying Gravity,在用生命呐喊抛弃了曾经世俗的成功,抛弃了曾经渴求的一切,问心无愧,明白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毅然决然放弃自己唾手可得的追求了半辈子的世俗认可,并去追寻自己内心认定的路一样。
艾芙芭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屈服于邪恶,因为受过排挤的人在黑暗中生存过的人,她明白那些同样深受苦难人的痛苦,她定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
统治阶级依旧在民众之间掀起对立挑拨离间的阴谋,所以她就被污名化成了邪恶女巫,而艾芙芭已经不在乎名声如何,既然你觉得我坏,那我就坏到底,我去对抗这无法撼动的“地心引力”。
这些黑暗的时光让我们看清自己,淬炼出勇气,并不是说感谢苦难,因为值得感谢的永远只有从苦难中走出的自己,而是提供另外一种看待苦难的方式,让其变为动力,会不会没有这些经历,我们也和其他人一样融入群体,泯然众人成为那些乌合之众中的一员呢?
我觉得,那时我朋友的出现对于那些被吸引的眼球来说就是如此恐惧于惊艳吧。
(没想到会有人不懂她们的友谊从何开始……她们的友谊萌发于同理心和善良。
因为艾芙芭的妹妹觉得是格琳达的“善意”促成了她的姻缘,向艾芙芭表达格林达并没有那么坏。
而恰巧格琳达又送了艾芙芭一顶帽子,艾芙芭也向老师请求了格林达一同上课。
她们彼此都是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会对他人付出的善意同等回报,只要是有善意存在。
艾芙芭释出的善意,格林达看到了,所以在艾芙芭独自跳舞的时候,格林达看到了那份悲伤,她走了出来,她们一同共舞,格林达也看到了艾芙芭的脆弱和不易;因为她们彼此都是心地善良的人,艾芙芭愿意相信格林的内心的美好,愿意相信格林达那份善良,人只是需要一个契机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我们不是敌人,我们是人类。
她们选择看向彼此的善良而不是差异。
当格琳达拭去艾芙芭眼角的泪时,她们的那份同理心和为彼此着想的善良成就了她们的友谊。
)
Wizard of Oz的房间里的这个大头和喷火的效果实在太美妙了,杜比影院在喷火的时候声浪会把座位都震起来,效果太好了。
Lies of P要出一部Wizard of Oz相关的续作。
大头和火炮的震慑效果超好,简直可以直接当游戏里的boss了。
续作消息:The Soulslike game Lies of P teases a connection to The Wizard of Oz in its post-credits scene.The scene shows a girl in red shoes clicking her heels on a rooftop, similar to Dorothy inOz.
电影结束在Elphaba在全剧中最高昂最快乐的剧情里。
了解了自己的能力、看穿了虚伪的上位者,向翡翠色的城堡和它背后阴沉的王国宣战,向一切居心叵测、恃强凌弱、冥顽不灵和蒙昧无知宣战,然后头也不回高歌向西绝尘而去。
kiss me goodbye,I'm defying gravity。
何等洒脱,何等痛快。
走出电影院时,整个人魂不守舍。
我明明才她一起鲜衣怒马,我们正要并肩快意江湖,却只有一首片尾曲的缓冲,就要回到地面,回到家务,回到工作,回到翡翠城……失恋一般落魄。
这个时刻最不能理解Glinda的选择。
我不能明白她这样聪明又善良、勇敢又心怀抱负的女孩子,怎么能忍住不为电影结尾最后的邀约心动。
在握过Elfie的手之后,怎么还能忍受大巫师的把戏与爪牙呢?
在the wizard and I那个雀跃着期待和大法师并肩的Elphaba,在defying gravity终于成为人生的大女主。
谁会不爱这样的大女主呢?
我永远不会选择和窗台上准备一跃而下的Elphaba kiss and goodbye。
开心、担忧、告别、祝福。
这是独属于Glinda的心碎时刻。
她这样爱着Elphaba,爱她的活力与主见,正义与冲动。
爱她性格里的每一个闪光点,尽管她的选择她一条都不认同。
就像Elphaba看到了羊教授逐渐失去语言的牢狱生活,Glinda也能看到Elphaba这样横冲直撞救不了任何人,也救不了她自己。
她爱她,所以她更要留下,为了自己信仰的理念,也为了Elphaba所追求的新世界。
这确实是一场值得kiss and goodbye的诀别。
尽管分道扬镳,Glinda和Elphaba依然拥有彼此。
跨越一切格格不入与水火不容,灵魂相互依偎。
unlimited,她说 my future is unlimited。
可是她又说,I'm limited,but together we are unlimited。
我超棒。
可我遇到了你,才知道自己其实还有更好的另一半,在一起我们才是超级超级超级棒。
粉色是Glinda的丹书铁券,没有人能招架得住甜甜的popular。
于是,每一场坏女巫,都是一次从popular爱上Glinda,又从defying gravity爱上Elphaba的恋爱。
就像Fiyero王子一样。
对于音乐剧爱好者来说,一张电影票钱看两个半小时的上半阙,真的是极致划算的视听享受。
在defying gravity忍不住偷偷鼓掌,Cynthia在飙到you can't bring me down的时候有点少年音,特别特别特别好听。
那一刻我觉得,no one mourns the wicked,但谁在乎啊。
女主破防的原因是她想保护动物权益,但是发现原来一直把动物树立成假想敌的居然就是自己一直尊重的大巫师,这里我就很疑惑,们魔法世界是吃全素的世界么?
全片只有开头女主女二对歌那里有个吃食堂的镜头,结果他们的食物被挡的严严实实,压根看不到他们吃的是啥,很难不让人怀疑根本就是导演编剧圆不下去干脆摆烂哦对了,也有可能是植物肉,是我唐突了
《魔法坏女巫》今年又一部好电影。
是一部既延续经典又富有现代思考的电影,它不仅重塑了《绿野仙踪》中的经典角色,还对人性复杂性、社会偏见和权力结构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这个故事中,“坏女巫”和“好女巫”不仅象征着善恶的对立,更承载着关于女性权力、肤色歧视以及表象伪善的多重隐喻。
“女巫”形象的构建深受欧洲猎巫历史的影响。
在猎巫时代,被指控为“女巫”的女性往往因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而成为迫害对象。
这种针对女性的压迫,本质上是对有能力女性的恐惧与打压。
而《魔法坏女巫》中, 艾芙芭,小艾天生拥有着绿色皮肤,对应现实中种族肤色和少数群体遭受的歧视。
她因与众不同的外表成为“异类”,生活中更是在不停的解释,以便于周围人以正常人来对待自己。
她不仅被父亲厌恶,母亲因她出生的“绿色肤色”陷入昏迷,而妹妹也受影响终生坐轮椅,这些都深刻影射了因偏见而造成的家庭裂痕与社会创伤。
影片中弥漫着伪善的气息,主要是“好女巫”格琳达的行为。
作为天生的社交中心人物,格琳达表面上秉持西方文化中提倡的平等主义,但这种平等流于表面,掺杂着自我中心的完美主义。
影片中她邀请追求者带小艾的妹妹参加舞会,看似善意,却缺乏对少数群体的真正尊重。
当小艾因社会压力被排挤时,格琳达仍对她表现出“平等体贴”的表演,还送给她并不喜欢的帽子,却称“小艾最适合”。
这种虚伪的善意既反映了人性复杂性,也揭示了社会对“和谐”的刻意维系。
但她们之间的友谊却真实地生长着,可能格琳达本意不是出于友谊,但她们真切地为对方付出过。
这种复杂性是人性中最为迷人的部分。
影片通过善恶女巫的对立探索了深刻的社会议题。
好女巫格琳达象征着维护现有秩序的力量,她的“平等”更多是一种伪装,服务于维持权力的安稳;而坏女巫小艾则是旧秩序的挑战者,象征着对社会不公和偏见的反抗。
小艾最终得知大魔法师并无真正的魔力,他只是通过话语权与媒体控制引导舆论,以虚伪的力量维持自己的地位。
这一设定让人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垄断与信息操控,揭示了一个重要真相:权力的本质并非来自能力,而是来自对舆论的掌控。
《魔法坏女巫》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不仅因为它延续了《绿野仙踪》的主体框架,更因为它对经典故事进行了符合现代思想的解读。
从猎巫历史到肤色歧视,从伪善的平等到权力的本质,电影用新的视角、现代的思想赋予经典故事更深的生命力。
正如一棵不断更新的大树,这些经典元素在现代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对抗偏见、探索人性和思考社会的艺术表达。
不仅是一部关于魔法和善恶的故事,更是一场对权力、偏见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反思。
在骑上飞向远方的扫帚时,小艾选择了对抗,而格琳达选择了停在原地。
这种善恶对立的反转让观众意识到: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只有在权力和偏见夹缝中挣扎的人性。
#魔法坏女巫# (Wicked) (A-) 解禁补正式评价,主要是分析两个女主角关系和角色发展。
我个人没看过舞台剧版,没办法对比,但作为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观众,我对片中两个女主角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共鸣,也能理解为何这个剧可以成为经典,流传如此之久。
同时,电影版因加入了更好的场景设计、编舞、服装,演唱和表演也绝对不输给剧场版,因此我觉得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
辛西娅·埃里沃 Cynthia Erivo和爱莉安娜·格兰德 Ariana Grande是满合适的人选,歌曲完成度很高,表演也很恰到好处。
我个人觉得在这个上部中, Ariana出演的格琳达其实更难演也更出彩,因为她多彩多姿也有不少人物弧线的转变,但艾芙芭则比较平铺直叙,缺少变化。
不过两个女性角色从最开始因彼此的不同而产生偏见、隔阂,同时具有竞争关系,到彼此给予善意、沟通和理解之后产生信任与友谊,这一转变是很感人的。
其实今年环球公司的另一部电影Wild Robot里也讲述到了这个转变。
机器人最初无法被动物们接受,甚至被排斥,认为它是怪物。
但它的善良最终帮助、感化了森林的动物们,得到了它们的认可和信任。
艾芙芭也是最初无法被周围的人接纳,常常被排挤,很孤独。
但格琳达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即使她最初也有嫉妒心,也曾有偏见,但最终因为艾芙芭对她的一点善意,她决定放下心结,开始接纳和帮助艾芙芭。
有了格琳达这个朋友,让艾芙芭在学校里的地位有了很大改变,最终也有帮助艾芙芭逃脱掌权者的追杀。
这样女孩之间因善意打破偏见,彼此建立友谊的过程其实是很令人感动的。
而且在这两个人之间,我个人觉得格琳达更加善良,因为艾芙芭等于还抢走了她的爱人,得到了她希望得到的地位,只是格琳达没有在意。
格琳达出身好,已拥有privilege, 加上本身单纯善良,所以还是把艾芙芭当作朋友,这非常难得,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我认为这也是真正的白富美应该具有的优秀品德,那就是不去跟其他人抢风头,因为她们自身已经很优秀了。
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做一些好事。
在不少校园青春片里,也有很多这种privilege的校花,但却没有能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力帮助别人,反而霸凌其他人,则是反例。
现实中两种都多见,格琳达叫做名媛,反例叫恶霸:)之前的《Emma》、《Clueless》、《Gone With the Wind》里也都有这类privilege、受欢迎白女名媛角色,是美国电影里经典不衰的角色之一,就是因为任何一个人其实都很难不被这类人的光芒所吸引,被她们的魅力所折服,同时希望她们可以是善良而不是邪恶的。
艾芙芭则因天生注定她的特殊,经常被人另眼看待,被人排挤,即使她心底不坏,但她内心积攒了愤怒,有时难以控制自己。
其实她本身对格琳达也有嫉妒,抢走她的男友不得不说也有嫉妒心和自卑心在作祟。
她渴望得到别人拥有的。
可是她依然能在很多次给格琳达机会做她的朋友,与她一起同行,也同样展示出了她内心依然存在的善良,和对友谊的渴望。
当然这个故事是有比较理想化的一面,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大部分人无法做到如此善良,有时你的善意可能反而被利用,被误会,被曲解等,“农夫与蛇”的故事比比皆是。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人是会记得别人的善意。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特质,但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善意,确实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打消偏见。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
电影版因为加入高投资的场景设计、搭建和电脑特效帮助,显然在视觉上比舞台剧要令人惊艳。
本片在这点上也没让人失望。
特别是乔纳森·贝利( Jonathan Bailey)的一个独唱舞蹈段落的编排非常精彩。
这得益于朱浩伟(Jon Chu)之前的歌舞片拍摄经验,他一直很擅长创作出很精彩很酷炫的舞蹈场面,甚至是Now You See Me中的一些动作场面。
Jonathan Bailey很抢镜,形象和歌舞没问题,但我比较不太满意的是这个角色的转变有些突兀,就是突然就喜欢上了艾芙芭有点缺乏说服力。
杨紫琼在本部中尚未有演唱部分,但这个角色也挺适合ta,气势凌人,也有惊喜转折。
杰夫·高布伦 Jeff Goldblum也选得特别好,神神叨叨,优雅自信,确实很适合大魔法师这个角色。
有的喜剧场面处理看起来比一般的校园喜剧要夸张一些,演员的表演和动作也是,让人感觉更加接近舞台剧的效果。
我个人觉得是符合预期,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一部作品,觉得会大卖。
在丑女做主角的故事里,总会设计那么一个浅薄的 Barbie 。
Barbie 在面儿上人美心善,说话风趣幽默,但抓到机会,就会露出 mean girl 的一面,对靠实力拿走她机会的丑女不停使绊子,最后成为更丑的那个人,狼狈退场。
而我们的主角,丑女,是朴素的,正义的,勇敢的,感受过苦难的,对生活洞察更深刻,摸到了世界的真相,对「真正」的爱追求得堂堂正正,尽管结果总是不如意。
最后历经千帆,哪怕没得到心上人对等的爱,也会自我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圆满的人。
这是对丑的肯定,对丑女,对普通人的肯定。
更多时候,这也是一种安慰。
毕竟在现实世界里,作为美人,作为学校、公司、亲戚间被热捧的Barbie,总是会得到更多优待。
而我们身为丑女,只好在Barbie辐射不到能量的地方,偷偷说几句坏话,抑或是在这种丑女电影里得到一些廉价的肯定。
哪怕这类丑女电影也是让 Barbie 出演丑女的!
宣传时花了不少力气在「她遭遇了多少艰难险阻才让自己丑了下来」,甚至最后靠扮丑拿奖--世界总是对Barbie 温柔相待。
电影内,丑女最后变美女,全场哗然,众望所归。
电影外,直男要靠扮 gay 拿奖,美女要靠增肥扮丑拿奖,他们获得了更高的赞誉,而机会很少去抛给真正的 gay ,真正的丑女演员。
真正出柜的 gay 演员,再也接不到像样的大角色。
真正的丑女演员,顶多有一两部高光电影做主角,剩下的时间里,在众星云集的电影里坐冷板凳,继续扮演丑女。
生活中,格琳达说我很开心能和艾芙芭住到一间,群众哗然。
群众并非天然狗腿,只是大家都是美貌的附庸。
给美人多一点优待怎么了,美人光是站在那里,对大家眼睛就很友好。
丑人看一眼都觉得晦气---古来有之,从未变过。
明星连才艺都没有也可以,只有脸蛋也可以,甚至长残了也可以,总有人自动帮忙美图。
美人的挑剔都可以被允许,更别提美人释出难得的宽厚。
格琳达教艾芙芭化妆,聪明的费耶罗一语道破,「你怎么也格琳达化了?
」。
没人会觉得格琳达化有何不对,艾芙芭自己也这么觉得。
一个老破帽子就能让敏感的艾芙芭掉进美人的友善漩涡,舞会对舞更是让格琳达的光环放大无数倍。
一开始大家都被艾芙芭的格格不入与格琳达的礼贤下士给难堪到了,转而一起拥抱这场友善辐射大会,假装尴尬没有发生过。
这种掌控全场的能力,只有 Barbie 能够做到。
虽然没人知道格琳达只是觊觎教授的青睐,哪怕是丑女push教授得来的。
就算有人知道,也会被美化为大家接受并夸赞Barbie的那个版本。
费耶罗也是一个 Barbie 不是吗?
在其他电影里作为丑女的奖赏的王子们,在Wicked里一样,慧眼识珠,心思敏感,不爱美人爱孤勇,只身探险丑女的内心世界。
毕竟想回去,一转身就可以。
格琳达最后没跟艾芙芭走,未必真的是没勇气,只能说也算是一种选择。
世界本来就一直善待Barbie,没必要舍弃自己巨大的成本和好不容易累计的信用资产,去换来一个没啥收益的奔逃。
没有人比Barbie更懂人情世故,「就听教授的吧!
」「就听大魔王的吧!
」「我们逃不出去!
」Barbie每一次都是在用身体做选择,只是丑女没注意到,或者说,完全无视了。
这是丑女恐怕一辈子都感受不到的东西:一直被优待。
优待每天都有,时时刻刻都有人给你善意的目光,礼貌的让渡,主动的奉献,积极,无法拒绝,哪怕是来自丑人的谄媚,但好意是谁发出的不重要不是吗?
利益是实实在在的,自动出现的,想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
当然也是无法舍弃的,更别说为了一个丑女,或者一些若有似无的约定,一些不确定是互相吸引还是主动帮扶带来的对自己更加认可,更加满意---做好事不就是让自己看起来更棒了不是吗?
Wicked构建了一个架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Barbie甚至不用担心成为一个客体,被更强势的权力压制剥削,出卖肉体和灵魂,只为取悦那个强大的存在。
而是可以一直作为美美的精灵,平等的照亮每个人,哪怕是丑女主艾芙芭。
可怜的丑女,从出生,身份就被差异对待,上学,也是有人盯着她的能力,更别说后来遭遇的嫁祸,莫不是拉拢失败的无奈之举。
看上去唯一得到的一点点爱,也是来自Barbie的无差别辐射,这点爱,在Barbie每天光芒万丈的善意发射下,不足挂齿。
问题就只剩,可惜这是一个丑女做主角的电影。
而在那么多电影里,Barbie从未失手。
戏里戏外,都是Barbie的天下。
偶有缝隙,也不过是给Barbie辐射不到的地方带来一丝普通人的,丑女的喘息。
丑女与恶,总是只有一线之隔。
开头是,中间是,结尾依然是。
电影也不打算善待丑女,经历许多,丑女诉求就是获得更高的道德筹码「我更笃定」「我更强大」「我能力无敌」,然后在阴暗的角落做一个失意的人,在不需要她的世界里纵享自由。
世界依然对Barbie温柔以待,就像丑女从未来过,哪怕这是丑女做主角的电影。
镜头推给 Barbie 一个皱眉的特写,丑女顶多是她心头一闪而过的愧疚。
舞台下方唱唱跳跳的大家,没人在乎丑女,甚至更恨了。
只有观众在座椅上为丑女遭遇的不公偷偷掉眼泪,可又何尝不是在哭自己呢。
爱总是会流向不缺爱的人,自怜也是。
开始的芒奇金庆祝女巫消失的引子有一点drag,不过是铺垫接下来整个反转的有意为之。进入正题后就很有节日气氛,是年长观众也能被带动的歌舞片。本片最值五星的地方,是对于反抗压迫,反种族主义,反民族主义的暗喻明示。电影相较于舞台剧,直观的视听刺激分段拉长了,但是许多dramatic scene明显受到增强。尤其是两人在派对对舞的整个场景最为动人。(而片尾的高潮也是超越剧版的更大催泪点)女主演的演绎可以给满分。Ariana的脸实在让整容整坏了,只能当一当配菜。
绿色那头太恶心了,为什么不能选点年轻的,更好看的演员来演呢?
白女们的脑子就是这样看坏的吧😅
没有看过原作,但可以断定是《绿野仙踪》的前传故事,关于绿色女巫艾芙芭的成长经历,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音乐剧,但是作为电影的第一幕实在是过于漫长了。
剧情就是个shi没看过原作,但是但凡看过点电影的都说不出这个电影的剧情编排结构很好吧?两位女士真的不错,中间也没有二女争一男…男的可以消失…不是很重要看到最后出来个tbc两眼一黑btw互补色真的很补哈哈哈哈
part 1结束在defying gravity也太合理了拍好棒Cynthia也好到不行整个感动到爆哭😭 然后前面跳舞那段也超绝泪目🥲根本什么妻妻(不故意去看什么宣传是对的!Idina和Kristin出来简直惊喜到爆炸!!(n刷预定
每一个音乐剧女演员争相挑战的defying gravity,高难度曲目的经典musical,终于,改编上大银幕了,期待最爱的Stephen Daldry能拍好。2017-03-09 第一次立项标记,导演不知换了几轮,总算电影化,整体还行,视觉叙事上前半场传统美式青春校园后半场惊天阴谋天大冤屈极限追杀,遵从音乐剧原版结构和幽默桥段,结尾段落每每听到defying gravity都会感到血液加速,电影处理得还行。
三星半。原版音乐剧的绝佳文本和歌曲,提供给影片坚实的支撑骨架,艾芙芭是众人眼中的孤独异类,格琳达则是万众追捧的耀目星光。但事实上,世界根本不在意她们的善良可爱或疼痛忧伤,“必要时刻”她或她不过是野心家用来巩固权势强行捏造出的全民公敌。Defying Gravity,不仅是艾芙芭的觉醒,也是由某类少数推及芸芸众生的觉醒。很可惜的是,导演朱浩伟在视听技法上实在捉襟见肘,成为了影片明显的短板。A妹的俏皮可爱与格琳达高度融合,乔贝贝则展示出百老汇演员的轻松自如魅力无穷,而让影片一直不偏离正轨的,是辛西娅·埃里沃的完美演绎,她的每一次动情高歌,都让这部作品步入完全不同的层面。
杨紫琼的破鸭嗓
方特欢乐谷大电影,竟然比《在高地》更难看。唱跳哪哪都不行,华丽空洞到恐同,为了听defying gravity才忍住没离场,确实没啥登味,也确实难看了
校园故事线有点太啰嗦了吧,就结尾高潮好看点。结尾高潮部分影厅早早就开灯了,真的非常不专业。期待中的魔法大乱斗结果是个全国麻瓜的超低魔世界。杨紫琼一出场我就知道她是反派。
如果你选择了杜比厅,你将收获现场音乐剧演出+diva演唱会,每一首唱完,鼓掌都要把手鼓麻了。女主演辛西娅强大的声压竟然能给人一种推背感,就算我没能get到剧情,但依然被辛西娅和A妹的defying gravity唱哭了,尤其是这次Elphaba由黑人演员来扮演,和原卡比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动。辛西娅值得更多的掌声与欢呼
【B+】娘嘞这也太好看了。昨天看《好东西》非常意外的一点就是钟楚曦的人设,绝对负面意义、且本应被一眼望穿的刻板的“恋爱脑”居然把这个人越写越复杂,然后告诉你,什么样都没关系。这可太震撼了。今天的Wicked居然异曲同工,A妹本不过是典型的绿茶人设,而当巧合推进到那场晚会时,传统写作上本该就到了黑化转折的爆发时刻,结果这两人居然世纪和解跳起了舞。好美的一场戏,哭死我了。很多早已成为定式的“女性负面形象”,好像确实从未注意过这些形象作为鲜活个体的某些另一面。
4.5.诞生几经波折,音乐剧改编电影整体在商业上也似乎进入瓶颈,朱浩伟却让舞台与银幕的界限”unlimited“,证明自己作为歌舞片导演的绝对实力。20年前当反派视角还没有成为主流,百老汇舞台上还没有呈现多样女性友谊,“Wicked”以惊艳姿态影响了一代剧迷。无论经过怎样的营销,本片依然有一部分是专属于热爱舞台与现场的音乐剧迷,而Cynthia Erivo和Ariana Grande的表现也绝对对得起这个历久弥新的故事。无论是首次cast真正使用轮椅的残障少数族裔女演员饰演Nessa,还是让Jonathan Bailey解放Prince Fiyero的bisexual energy,“Wicked”真正要defy的不是“gravity”,也不仅仅是对于少数群体和主流排斥的隐喻, 真相之下Elphaba的境遇与选择更像一出无奈的悲剧,然而在幻想与魔法中,如果沉浸在歌舞中也许就可以暂时摆脱悲伤,拥抱友谊的珍贵。
I’m too old for this.前一个小时看校园霸凌,第二个小时看和霸凌头头成好朋友,最后四十分钟为什么还有四十分钟。
冗长又无聊,大部分的校园剧情陈腐而生硬,一以贯之的美式正邪对立二元论,这个电影像它的同名musical一样二十年前可以做爆款,但是今天只能说丑拒。同时意外的发现,杨紫琼参演的电影,必属烂片~~美国亚裔电影都令人作呕。
好喜欢ariana演的那种白人mean girl形象😂😂。电影基本上把所有应有的要素都集齐,这样的电影包容性是很强的。
不是电影。但毕竟是经典音乐剧,歌是真好听。事实证明,美国人就是吃Mean Girl这一套!
短评区有些人在高高在上什么啊,搞得就跟谁没看过几部音乐剧似的,改编电影成功的大有人在,悲惨世界的样本就摆在前面啊。节奏不好就是不好,注水严重就是事实,还不让人说了咋的,本来想给三星气的直接改两星。故事内核好是Wicked音乐剧好,和这部电影有什么关系?整体呈现实在打动不了我,注水太太太严重,尤其影片前两个小时,除了A妹的小品其他部分真是让人如坐针毡,很多情节对人物塑造或者情节推动完全没有作用。当然歌舞的部分呈现上佳,辛西娅和A妹太棒了,贝利秀颜值的同时也贡献了超级优秀的一段歌舞,图书馆那段表演真的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次在4D影院看电影,全程有一种环球影城小黄人园区视觉过山车的感觉,结尾部分Elphaba骑上扫帚驰骋的一段体验感拉满,很推荐感受一下这部电影的4D版。
3.5分吧,音乐被切的太碎了,情绪进不去,好不容易被带动了起来,又戛然而止,塞了很多没必要的情节,浪费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