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一部上了年纪非常容易找到触感的电影。
领养家庭该面对的的预料之中,以及预料之外的情况,在剧中基本上都碰到了,也都一一展示了。
很是赞同片中看到领养的各种程序和传递的思维模式。
也算是了解了些片中美国在这方面的“系统”吧。
看的途中不经想起,曾想去某个地级市的福利院去看望下那里的儿童,想去了解下他们的生活,去见识下他们的世界。
然而在计划去的途中,被去过的人告知那里不允许普通人去看望。
真相甚至令当时的我寒心。
看完后不经领产生了些思考:1看似最好搞定的,有时最难搞定。
以lizzy为例,第一印象给男女主通情达理的,很容易接触。
但外表是很容易接触,然而内心却不一样了。
而初次的huan和lita有点难以相处,然而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单纯的难搞定,但满足了的需求后,就不会反复了。
2患难虽然能见真情,能感动人,拉进人的距离。
但……剧中huan受伤,lizzy和男女主一瞬间就放下了争执。
期间过程拉进了他们的距离。
但最后三孩子的亲妈的出现,以及不合规矩(虽然我不确定是否符合美国的“领养”系统。
但个人认为就是有点不合规矩不讲情理。
既然已经放弃或者丧失了了抚养的能力和权利。
为什么在有人愿意尝试领养后,又来搞“破坏”)的频繁接触。
看似通情答礼的lizzy做出的决定则是完全尤于亲情,一厢情愿以及不为弟弟妹妹稳妥的未来考虑。
这也是印证了为什么多数领养家庭不想领养少年的原因。
多得想说的一时没有了,只感觉很好,不错的电影,值得收藏于电脑中。
满分好评。
如果不是长大后有机会接触这个世界地球村,我以为爱的世界就是严父慈母。
印象中,长大懂事读书直到出社会,父母其实给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让孩子的生活能更好更富裕。
另外,他们会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学习什么以后会更有成就。
这就是我对东方的爱的理解。
说穿了,孩子的父母把自己以前从未达成的成就寄望在他的小孩身上---望子成龙,出人头地,才能自私的让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更别谈这种不是亲血缘的爱,而且还是短时间内得不到孩子回报的爱。
在接触了如此多西方文化的教育题材,更能接受西方这种大方、开放的爱。
每一个小孩都是一个独特不完美的个体,他们却能给与最大的包容和理解,在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下无限耐心的像朋友一般的陪伴成长,激发出孩子的自信、创造力。
影片中有一段,lizzy犯错后pete没有骂他,而是带他到即将装修的房子内大搞破坏,释放压力;回家后居然lizzy更温和了。
在看这段情节的时候,我的大脑正快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眼泪不由自主的留下,不断的想,如果这父母是带领我们成长的父母,现在的我们会不会活的不一样,是否有不一样的人生?
是不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只为了钱而工作、为了工作而生活。
在中国---有多少艺术家、科学家成为了公务员、军人?
在中国---有多少孩子不会做选择、一路都是为了父母而活?
温暖,感动! pete和Ellie的爱情简直太棒了,互相支持,互相关心,有相同的步调,相同的三观。
有些事确实舍弃了最容易,你能说出无数个缺点可是你却始终不会放下。
在这个世上,生活很艰难,很多时候你会被误会,是选择放弃还是保持真心把一切交给时间。
很多时候做一些事确实是为了feel good,可当这些成为了习惯,那也自然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被伤害多了,反而不容易相信或者不容易接受,不是因为她们不知道,而是怕付出真心后再次被伤害,所以她们宁可关在自己世界里,宁可没有所谓的爱,这样至少不会给了希望在失望,不会动心就不会伤心。
而如何解决,也许很难,但发自内心的爱是不会害怕时间的,总能找到方法走到她的心里。
记住她的一切,发自内心关心她的一切,满足她的梦想,陪伴,不错过她的一切。
3r
(第一次写,勿喷)看完影片后体会到美国拍家庭题材电影的幽默和风趣,更能体会西方国家对收养孩子的责任心。
影片大概讲述一看对夫妻想收养孩子,在接受一系列的学习后,收养了三个小孩,这对夫妻真心的教育和照顾这三个孩子。
原来这三个孩子是生母是由于吸毒和贩毒关进了监狱,大女儿想在生母出狱后回到生母身边,在收养期间,拒绝收养父母给的爱。
收养父母也因为收养的子女的教养有些小吵架,记得他们在一晚计划把收养的子女带回收养所,可最后还是继续坚持下去。
他们也常常和那些已经收养的父母一齐交流,分享自己收养后的喜与悲,最后因为把欺骗大女儿的男子使用暴力而上法院,对收养的子女来说,法院不能再维持他们的收养关系。
同一时间,生母从监狱出来,想进一步获得自己子女的抚养权,进行了诉讼。
虽然判决为生母获得了胜诉,但是原来生母在出狱后,重新吸毒了,对子女还没有准备好再次抚养的意思表示。
大女儿抱有生母会出狱后就可以抚养自己和弟妹的幻想,最后感受到收养父母的爱,最后以和谐结尾。
第一个就是西方对收养以及维持收养关系这个事情上是比较重视,虽然是电影,但对于收养这件事情是夫妻间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和收养的子女们进行照顾和交流。
第二个就是在收养这件事他们会进行一定的教育,这点挺佩服美国的,我见识比较少,可能不知道这里会有在生孩子前会上一点的如何教育孩子的课程,在美国有这种课程可以让想有孩子的人做好哪些心理准备,可能这里的人也没时间吧。。
第三个就是他们对于收养的子女,由不是很听话到后来变得越来越听话,很有耐心,慢慢地一遍一遍地让他们感受作为养父母的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老爸带女儿去砸墙,把不好的都发泄出来,然后把帽子戴在女儿身上。
挺幸福的一部电影......
如果你期待一套疯狂的爆笑喜剧,《速成家庭》将会令你失望。
我本来也是抱着看喜剧的心态入场观看,但这部电影没有带来教我人仰马翻的笑料,却在我心里注入了一股暖流。
白人夫妇领养拉丁裔孩子的故事,容易让人产生故事把白人描写成救世主,电影要让白人观众feel good的错觉。
戏中刻意提及《弱点》(The Blind Side)和《阿凡达》(Avatar),拿此开玩笑,同时又刻划Wahlberg和Rose Byrne恐怕被别人误会的心理挣扎,证明编导意识到这些种族间的误会。
一、家庭与母性话题这部电影同名字般直率:“速成家庭”,叙述的是一对二人世界与事业持续已久的夫妻领养孩子,并如何与他们相处并建立关系的故事。
导演西恩·安德斯(Sean Anders)在讲述真实故事和真实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为家庭作了另一维度的诠释。
并不是血缘或天生的,所谓的“母性”可以战胜一切。
利兹的亲生母亲便是例子。
而且即使对于女主角艾丽也是如此。
早前许多作品里“母爱至上”的想法,在现代社会也许有了另一面的诠释。
不论是生母还是养母,在直接与儿女连接之前,似乎还有另方面的考量。
对于利兹的生母而言是亲生女儿的强势期待,对于艾丽而言是血缘和家庭观念的挑战。
但是并不代表这部电影在颠覆传统家庭的观念,反之是以另一种视角诠释“家庭”多面的可能性。
对“母爱至上”或女性“天生母性”的推翻,恰恰是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之下的“父母”和“家庭”的重新定义。
在这部电影里,“理论”是一个矛盾体制:㈠ 组成家庭,不论准备与否都需要冲动去决定,就如艾丽下定决心领养孩子是因为家人反对态度所激。
同时却需要时间磨合,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准备。
若不准备接受和付出,也不准备适当地要求和索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一直停留在“不需要的,谢谢”的客气关系上。
彼特的母亲为此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调剂;㈡ 面对青少年叛逆心理,或任何关系矛盾的解决方法,同彼特和艾丽一样遵循“3R”法则不能解决问题。
同时,任何健康的人际关系在长远经营看来,那些法则却是非常起作用的。
就比如那家模范寄养家庭父母与孩子,无条件相互信任和支持的美满状况一样。
电影里这些二元对立的设定,使这些矛盾相互冲击出迷茫、不知答案何处寻的结果,正是现代多元思想共同存在的当代社会。
我觉得最生动的例子便是利兹问艾丽为什么要领养他们的时候,艾丽茫然的态度。
促使他们领养的原因很多,让他们犹豫的因素也很多,但是每一个都不足以使利兹放心地走进他们的家庭世界。
尤其前段日子朋友圈里孩童受虐待的新闻百出,这并不是偶然性的现象,而是长期存在的家庭暴力问题。
于是那段时间网络盛传一句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究竟当父母应该准备什么,又不应该如何适当地要求自己和孩子之间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才算是合格的父母?
这些问题有时候不仅出现在明显问题家庭中,一些模范家庭其实也一直在面对这样的疑惑。
明明是个日常的问号,要解答它却同哲学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
甚至也许这一辈子也找不到答案,甚至会认为它并不需要答案。
二、社会问题利兹一角色其实就表现了许多美国面对的社会问题,种族、家庭、青少年心理等。
在看电影之前一天无意间看见了一部影片,关于美国加州(当然不止加州)大学生无家可归的问题。
这涉及社会、经济和现代美国普遍青少年价值观现象。
青少年的成长状态,与生长环境必然是息息相关的。
但是如电影里利兹一例子所呈现:合法体制外的人们所面对的问题,如父母或监护人犯罪,使青少年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并且青少年已在原生家庭及整个社会世界环境建立关系和自我价值的阶段,从生理到心理上,青少年几乎并不是寄养父母的首选。
另外利兹这一角色处理得极好,并不是美国电影里普遍呈现的问题青少年问题,而是一个聪明、懂事又理智的少女,如何在无数个寄养家庭里到彼特和艾丽一家里,将其外在为生活而投靠家庭,和内在找寻家庭意义的渴望表达。
三、叙事技巧在一部电影里,讲的是一个家庭组成的故事,不过同时在其他配角和路人的参与里,时不时地也在透露各家家庭问题的信息。
比如在说明会上作为模范寄养家庭演讲的女儿、寄养父母间的分享会、福利社负责人的说明、男主角皮特的母亲和女主角艾丽的父母及姐妹间的互动,甚至被领养的利兹、华恩和莉塔的身份设定,都不时地在揭示许多社会上的问题。
小至家庭在感恩节圣诞节聚餐时候的年度大吵架,大至整个社会对所谓社会合法体制之外人们标签式的观念和成见;外在如速成家庭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构成,内在如个体对“家庭组成”的意义探讨。
电影在叙述一段明明并不是非常平常,但是已然被社会大众视为平常的事件— 孤儿问题,设计多维度的符号连接,像是“The Blind Side”(一部讲述白人家庭领养一名拥有运动天赋的黑人少年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并引发了多层次的讨论。
不得不说,相较《老爸当家》(Daddy’s Home)系列,西恩·安德斯在《速成家庭》的叙事在技巧和符号塑造及运用上,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成功。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个中国女婴被抛弃,被美国夫妇收养,20多年后通过视频认亲的故事。
视频配着极为煽情的音乐,一头是这边的生母声泪俱下的说“对不起,妈妈不能保护你”。
一头是美国家庭长大的女儿笑容灿烂的说“没关系,丢了是个好事。
看似感人的画面,却让人心情复杂沉重。
但看得出,当年的弃婴阳光自信,落落大方回应“thank you all。
”没有一点受伤,也没有一点怨恨。
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女婴这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甚至于有些网友实名羡慕,说“还好被扔了,不然可没这么好的环境。
”
也有人质疑,是不是美国夫妇很有钱申请领养也容易,富有的家庭才充满爱的氛围?
从被无情遗弃的孤儿到被爱包围的孩子,巨大的反差转变也让人很好奇,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好奇这个的,2018年有部《速成家庭》就可以让你知道美国领养家庭那些有意思的事。
事业有成的中产家庭夫妇皮特(马克·沃尔伯格饰)和艾丽(萝丝·拜恩饰)年过四十,嫌弃生活平淡,某天决定领养孩子。
感情用事的艾丽说服了宠妻狂魔皮特,两人没有经过很激烈的思想斗争就直接跑去“讨要孩子”。
但领养孩子的考验并不简单,首先要接受八周的养父母课程,获得认证,还要进行配对,和其他夫妇组成领养互助会边学习边吐槽。
在这群想要孩子的父母中,有出于宗教信仰想要孩子的,有不能生育的,也有同性恋父母和单亲母亲,不愧是美国的多元家庭政治正确。
美国也有看起来很人性化的寄养家庭制度,但是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寄养期满后,两年内无家可归,染上毒瘾,坐牢或死亡。
既然是领养,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被领养,而12-16岁的青少年很容易叛逆还“养不亲”,因此领养率最低,这很好理解。
皮特夫妇还偏就看中了一个名叫丽兹的15岁少女,还必须接受丽兹身后拖着的一对亲弟妹,拉丁裔的胡安和丽塔。
三个孩子进门的时候欢欢喜喜,夫妇俩装修了房间,送圣诞礼物,哄着睡觉。
一切看起来和睦而且完美极了。
但很快“熊孩子”们就恨不得展现出最磨人的一面逼他们崩溃,丽塔喜欢大喊大叫无理取闹,胡安粗心大意又脆弱敏感。
本来清静的二人世界很快就乱成一锅粥,看似热闹的家庭背后是鸡飞狗跳的现实。
但皮特夫妇还是尽心尽力的关爱照顾他们,艾丽管教严厉,皮特以理服人,他们方式不同但都对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
两人一边赌气说干脆全送回去算了了,一边仅仅因为孩子的一句爸爸、妈妈欣喜若狂浑身又打满了鸡血奋斗。
爱是改变这一切的关键,但对于领养家庭来说可能还远远不够。
在一家人关系渐渐好转的时候,三兄妹的生母出现了。
丽兹这个叛逆少女也对皮特夫妇露出了强烈的不接受,不认同。
她故意把艾丽送她的梳子丢进马桶,把养父母关爱过头的行为曲解成白人夫妇做慈善,对她们三兄妹只是同情。
她的生母吸毒,烧了房子,不尽义务。
但丽兹还是一看见生母就充满了安心的笑容,皮特夫妇对她再好也换不来她的接受。
最终孩子被判还给生母,皮特和艾丽非常难受又沮丧,这场劳心费神的领养就好像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事换作任何人都难以接受,仿佛领养只是个替别人养孩子的笑话。
其实这一切都是丽兹叛逆的自作主张,她害怕再一次被遗弃,害怕在寄养家庭来来去去,害怕自己只是养父母寂寞空虚的补偿品。
电影中有个细节,每次上法庭孩子们都会收到一个安抚熊作为礼物,而三兄妹有一堆“法院熊”,暗示了她们无数次被抛弃,被判决,被寄养领养的经历。
每多一只熊,被抛弃的伤害就又加深一次。
她就像一只伤痕累累的小熊,从没得到过爱,干脆拒绝一切可能性。
连亲生母亲都不爱她们,为什么领养父母会爱她们?
说白了,她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
“你每天被说五遍你很糟糕,长期下来,你就不会相信有人爱你。
”是夫妇两不求回报的关爱错了吗?
还是对待家人关系的理解出了问题?
皮特夫妇也一直殚精竭虑让丽塔不把他们当敌人,她们跑去向模范领养家庭诉苦,却被告知那看似乖巧的女儿又进了戒毒所。
而老夫妇只是毫无怨言地说,你知道她这些年为和毒品斗争付出了多少努力吗?
父母会因为付出得不到回报而焦虑害怕失去,这就是失亲孩子每天的感受。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诉求,不是一只等待领养的小狗,需要无条件接受和感恩一切。
他们不是生来就如此,就像断翼的天使会需要更多修补的时间,但一样会飞,一样渴求爱与被爱。
你付出了足够的关爱,做到问心无愧,还要给出足够的尊重让他们可以感受到爱。
当家庭有了孩子,从此他们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是只需要被改造和无条件服从的接受者。
的确,这世上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亲生父母。
但如果这爱还可以随随便便丢下,选择逃避、安逸和只顾自己。
恕我直言,这不叫爱,叫送货上门,因为不支持退换,干脆扔角落晾着。
皮特夫妇也终于明白了这点,从一开始不知道为何领养孩子,到后来敞开心扉,和孩子们组成了幸福的一家。
网上曾经有一段话流传甚广: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想到我国需要领养的父母往往报怨审查条件严苛,不满排队等待和慢慢考察的过程,更倾向于找亲戚孩子领养或者通过非法途径。
为什么呢?
因为简单干脆,从此关起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变成啥样都是自己家事。
不管是普通家庭还是领养家庭,家长们习惯了单方面的爱和管制,不懂事的孩子从来不需要被理解被倾听,仿佛他们只是这个家庭的附属品。
他们应该被捏成父母想要的样子,没资格反问父母,为什么?
为什么你想要小孩?
为什么你要生下我?
有了孩子之后如何相处?
(来自电视剧《都挺好》)比速成家庭更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是那些完全不做准备的亲生父母。
无数孩子在父母双全亲情扭曲的家庭里,活成了最缺爱的孩子。
《狗十三》中不管父亲对女儿李玩的管教多让人不适,只要一句“爸爸是因为爱你。
”就能理所当然把孩子的痛苦和烦恼一骨碌压迫下去。
聪明的李玩认清了自己像狗一样被管制的命运,不懂事就打到懂事,不乖巧就送去火锅店,他们只需要留下听话的狗,听话的孩子。
但听话的孩子还是不是原来那个天真任性渴望被爱的孩子呢?
无所谓,听话的孩子,才是我的孩子。
说真的,我也有点羡慕那些被爱领养的孩子了。
instant family将领养儿童心理状况和领养父母的“成长”作为重点,看的时候又揪心又感动。
最感动的一个点是,那对模范领养父母的女儿回到rehab的情节。
Why do you want to be a mother at the first place? & Things that mattered are hard. 非常动人。
大概的套路都能猜到,其他的长评也把影片剧情讲得很清楚了。
我所关注的另一个点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尴尬的境地,这对夫妻都会握紧彼此的手,这是非常难得的。
伴侣之间的争吵矛盾在所难免,快乐的秘方之一是学会表达和沟通。
这也是这部影片当中大部分伴侣都能够“苦中作乐”的原因。
ps. 老婆被扇了一巴掌马克居然不还手orz
已婚无子的夫妻档皮特(Pete)(马克·华伯格饰演,Mark Wahlberg)和艾丽·华格纳(Ellie Wagner)(萝丝·拜恩饰演,Rose Byrne)参加了一场有关建立领养家庭的会议。
皮特直接说出了大家避而不谈的问题,也就是这没办法真的救那些小孩。
一旁的艾丽听到则是赶快阻止皮特继续发表这个非常政治不正确的意见。
但我却很想跟他说:“谢谢!
”如果把这些小孩重新包装成“受虐儿”(Rescue kids);可能会有更多人开始想:“嗯!
比特犬…人类…德国牧羊犬…人类…嗨亲爱的,你觉得如果我们不养一只受虐犬,来养一个受虐儿如何?
”“嗯…如果两个都要呢?
”“就在等你这一句。
”
到今天为止,《速成家庭》豆瓣标记人数仅为4500人,冷门吗?
非常冷。
如果不是这次机会,我可能会过几个月才会发现这部豆瓣7.6分的“喜剧片”标记想看之后就束之高阁,在我如海洋般的想看片单里被遗忘。
至于原因,我想可能与宣传海报上浓浓的烂俗气质喜剧片气质脱不了干系,看之前我觉得上限至多就是另一个《冒牌家庭》。
其实这是一部立意非常深刻的电影,如果当初宣传的时候加上“领养”“真实改编”这样的标签,我想关注度应该会高很多。
影片主人公彼得和艾莉是一对典型的美国夫妻,崇尚自由和二人世界,以至于到了想要孩子的年纪才发现自己会不会太老了,故事很快的进入主题,夫妻二人被领养网站上的孩子们吸引,决定领养三个西班牙裔原生兄妹。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真实事件改编,老美应该会安排一个亚裔青少年,十岁左右的黑人孩子,再加上3-5岁的白人孩子来强行政治正确。
(开个玩笑,扯远了)剧本可以说是俗套却又扎实,在喜剧外壳下轻松地展开“领养”这个命题,剧情推进节奏恰到好处,二儿子胡安和小女儿丽塔因为彼得和艾莉无微不至的呵护接受了这对夫妻是他们新父母的事实,大女儿丽兹也在慢慢的对这对父母打开心扉,最后的剧情就是亲生母亲出狱,马上就要夺走抚养权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彼得和艾莉用爱感动了对他们充满戒心的丽兹,俗套却又温馨催泪。
这部电影总在不经意间煽情,上一秒笑完,下一秒却想哭,叙事平缓却又直击人心,总能抓住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世界上没有一种爱是不需要培养的,何况是临时组成的非原生家庭,毒鸡汤里总说,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没错,世界上许多的爱都不是无条件的,友情和爱情,但是亲情不可以,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这也是非原生家庭最大的问题,本就被抛弃过,内心极度脆弱的孩子,又如何去信任自己的养父母,相信他们是无条件的爱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自己的自我感觉良好。
这也是原生和非原生家庭最大的不同,没有血缘的支撑,如何让非原生家庭也拥有无条件的爱。
然而就像我们看的所有烂俗爱情片的剧情一样男女主都是通过不断用行动,语言,真情去让对方信任,信任彼此的爱。
而彼此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验证,直到建立起安全感,信任彼此。
相信彼此的爱是真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不会消融。
没有前提,不抛弃不放弃,直到永远。
彼得和艾莉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包括戒心最重的丽兹。
再冷若冰霜的外表,内心总是炙热的,只是没有人来融化这个女孩因为这世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层。
记住,真正的爱是没有前提的。
这不是一部鼓励成立领养家庭影片,电影处处在告诉你领养家庭的不易以及孩子对养父母的不信任所造成的隔阂。
这部电影鼓励的是了解到领养家庭不易之后仍然想为之努力的父母,毕竟,家庭可以速成,感情却不能。
3.5,我比较认可本片制作团队采取集体意识的创作模式,形式上就有约10个导演和编剧
3.8收尾乏力,女警的片段非常扯淡,片子从一个小时以后有些失控,但整体来说,它描绘的是欧洲高度发达后必须面对的荒凉和无以为继。欧洲片虽然颓唐,这种描绘末世的死的沉默和混乱却很少有。开头风景、性爱戏、出租车对话的拼贴非常精彩,结尾的演讲与人们删除自己暴行的混剪,让人着实感觉心里荒凉。
城市发展与现代文明的副作用与焦虑感在无形的笼罩之下终将以某种方式爆发……
欧洲/难民/“为什么南斯拉夫人能进去?”/饮弹自尽的女警
瑞士家园
自然景色、交配、夜間計程車。瑞士。多線敘事。難民議題,集結且逐漸變大的暴風團。集體恐慌、仇外、狂歡。不太能當災難片看,可能更像是政治寓言。十個青年導演聯合工作完成的影片,有點難想像幕後的工作方法,但結果應該是失敗的,零散而無趣。
摇摆中立的瑞士也许的未来。
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SCB Jungs
从精神层面的多向度分裂。几天之内从瑞士这个弹丸之地酝酿出的风暴实为内爆的前兆,是社会规模的,综合性的,断层的,于秩序性切割的崩坍。实际上,我们无法稳定真正的纷争,而是在不断延缓的其衰减的速度而已。为何能在虚构中隐藏着真实的写意性与隐喻性,值得深思。
其实没有说的那么糟 非常有趣的是影片把瑞士和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反转 最后南斯拉夫一家进入欧盟边境 而瑞士有钱男不能非常有讽刺意味 looting/moral degeneration/xenophobia/PTSD的女警刻画的也非常仔细 在2020年是真实上演的事情